李菊藕,李菊藕的轶事

时间:2024-09-01 12:46:35编辑:揭秘君

李菊藕的轶事

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时任船政大臣的张佩纶在与法国军队的海战中兵败闽江,被遣戍口外,释还后入李鸿章幕,在当时的天津府邸,时光绪十四年的年末。据他的《涧于日记》记载,被遣戍口外的次年,即光绪十二年(1886年)的三月初九,接到家书,他的妻子边氏夫人(小字粹玉)已于头一天病故。他处境之恶、心境之痛是可以想见的,而李鸿章能在这样的关键处收留他,也是难以想象的。故他在《涧于日记》中,凡提及李鸿章,均称“合肥师”,以地望而加之以“天地君亲师”的“师”,那是最崇仰的尊称了。至于张佩纶是如何得到李鸿章爱女李菊耦的芳心,并获李鸿章及夫人赵氏垂爱……在他本人的《涧于日记》中未见丝毫记载,而“菊耦”的名讳在《涧于日记》中最早出现的时间是光绪十五年己丑(公元1889年)正月初五日。这天,恰是李鸿章66岁生日,为避客“效阮傅茶隐,与赵夫人及余、菊耦清谈”(在旧时代,凡世家名人都不轻易赞扬生日寿诞,称之为“躲生”,可免去送礼宴请等俗套)。李鸿章的生日避客,只和夫人、女儿及张佩纶品茗清谈,《涧于日记》在这之后的十二日略记有“与菊耦略话家事……”二十五日则“与菊耦作贺仪,师(指李鸿章)赏《紫缰诗》”。五月端午节那天记曰“自甲申后,余从未能从容过(端)午节也。午后与菊耦清谈良久……”概言之,几无日不记“菊耦”之名,不胜枚举矣。二人遂结为夫妇。《越缦堂日记》对此事是这样记载的:“戊子十一月七日,合肥使幼女嫁张佩纶。张年四十,已三娶;幼女年二十,敏而能诗,合肥爱之。张入合肥署用二品顶带,合肥行数万金请于奕譞,谋以道员简放。慈禧恶其闽江之败,未得行……” 婚姻尽管披上了政治的袍子,可两个人的感情生活倒是美满笃实。可张佩纶心里明了,一旦成为李鸿章的女婿,并非增进仕途复起的资本,反而设置了一块巍然的拦路石。他曾告诉时为张之洞幕僚的樊增祥:“不婚犹可望合肥援手,今在避亲之列,则合肥之路断矣。”——当时樊增祥是代表张之洞与李鸿章攀交情,因为李一向看不起张氏,鄙其为“香涛(张之洞字)做官数十年,犹是书生之见耳”。张之洞由两广调任两湖,深恐孤立无援,刻意接纳李鸿章,求助于老友张佩纶从中拉拢。所以樊增祥得以过访张佩纶,并记其在李家的景况:“幼樵识见之明决,议论之透快,其可爱如故。吾师(指张之洞)何妨招其游鄂,纵不能久留,暂住亦复甚佳。渠在津窘迫已极,郎舅又不对(小合肥欲手刃之 ),绝可怜也。” 而时人大多对此并不理解,恶语中伤甚至加以丑化的亦为不少,下面例举了当时人对此事的记载:一、陈灨一《睇向斋秘录》张(佩纶)以马尾之败褫职,李合肥雅重其才,延之入幕。有爱女年近不惑,犹闺中待字,因使执贽焉。女公子诗文俱佳,师生时有唱和。一日合肥诣书斋,张对之曰:“女公子不栉进士也。”合肥笑容满面曰:“师誉弟子逾量,吾女曷敢当此。”时张年将花甲,续弦之念甚炽,同时于晦若侍郎,以蹇修自任,致词合肥,合肥欣然诺。张乃剃须纳采,由西席为东床。(见陈灨一:《睇向斋秘录》)【按:陈氏的晚清民国笔记大多可信,惟此条错谬出奇:一、张佩纶是李家的西席不假,所教授的学生却非李小姐;二、李小姐被谣传为“老姑娘”不假,却非年近不惑;三、那时张佩纶更不是“年将花甲”,算上他尘世一生,也才五十有半。】 二、刘体仁《异辞录》养老女,嫁幼樵,李鸿章未分老幼;辞西席,就东床,张佩纶不是东西。后先判若两人,南海何骄,北洋何谄;督抚平分半子,朱家无婿,张氏无儿。中堂爱婿张丰润,外国忠臣李合肥。 三、梁鼎芬《苌楚斋续笔》梁鼎芬有诗云:篑斋学书未学战,战败逍遥走洞房。 张佩纶旧藏有定武本《兰亭帖》,且有阮元手书于道光二十四年的题跋;李菊耦“酷嗜《兰亭》”而家藏神龙本《兰亭帖》乃乾隆三十四年进士王秋坪原藏,帖后有翁方纲手书于嘉庆辛酉长文《神龙兰亭考》,如今合二为一,可谓二美具,弥足珍贵。李鸿章特亲笔书“兰骈馆”三字横额“悬之闺中”,这应为张、李缔姻的明证,也是兹后署名张佩纶为自己的日记署名为《兰骈馆日记》的缘故(张佩纶的《涧于日记》是分阶段而各有标名,如“葆石斋日记”“篑斋日记”“出塞日记”等,唯光绪十六年庚寅(公元1890年)以后则标之为“兰骈馆日记”,以后再未更改过)。 而且张佩纶此后再提“菊耦”,往往称“内人”或“内子”,如光绪十八年壬辰四月初三日“晴,午后阴,夜听内人弹琴”;十二月十五日“晴,在兰骈馆半日,与内人茗谈遣闷而已”,不赘举。其夫妇闺房琴书之乐,与宋代赵明诚、李清照相比较,亦不少让。从《兰骈馆日记》中不时记有夫妻间相互唱和“联诗”等即可以坐实。所憾恨者,《日记》中只记事而不具录其诗。晚清民初笔记,尝语及李鸿章幼女李菊耦有《绿窗绣草》,应该是她自录存的诗词原稿,惜未见刊刻传世。《孽海花》小说中借张荫桓之口绍介的《基隆》两首七律,且说得有鼻子有眼,说这诗竟还是张、李联姻的媒介。 光绪十五年己丑五月二十一日,张李夫妇俩阅宋人笔记《清波杂志》而及北宋理学家胡瑗的“嫁娶说”,也即今天的所谓“婚姻观”吧。胡瑗的观点是“嫁女须胜吾家,娶妇须不若吾家”。阅后,菊耦大不以为然,批之曰:“此矫世之言也,非圣贤之言也。夫其所见似与世之求援系者稍异,然充类尽致则贵家之女将无可嫁之士,而贫士可以乞丐之女为妻矣,岂理也哉!夫嫁女须胜吾家,娶妇须不若吾家,第以防其骄而亡。其妇女平日若教以三从四德,何至入门而骄其尊,傲其夫婿哉!不清其源,治其本,而于姻戚之家斤斤计较其贫富贵贱,所以似高而实陋耳。”这段话中,只将“三从四德”改为“读书明理”,那么即便放之四海亦称实用。最后,她归总一下,说:“胜之一字,包孕无穷,或其德胜,或其才胜,均可。而娶妇以承宗祧,正宜讲求门第族望,讵可草草!今安定专就势分论之,殆非古人婚嫁之法耳。” 【按,胡瑗,字翼之。以世居安定(今甘肃宁夏一带),随父任官而生于江苏泰州。他以教书为业,讲“明体达用”之学,开宋代理学先声。范仲淹曾力荐,故景祐初,宋仁宗接见于崇政殿。也即是说,他既无官阶级别并亦无职称,乃“白衣对崇政殿”。北宋庆历中振兴太学,朝廷明令以他的教授法为“太学法”。著名的“程朱学派”的程颐对胡瑗礼敬崇仰备至,虽然曾从学于周敦颐,往往称字曰“茂叔”(周字茂叔,号濂溪),而于胡瑗则非“安定先生”不称也。这即菊耦所说“安定专就势分论”,也仍含敬义。胡瑗逝后,宋神宗尝问“胡瑗与王安石孰优?”回答道:“……国家累朝取士,不以体用为本而尚声律浮华之词,是以风俗偷薄。臣师(指胡瑗)当宝元、明道间(均为宋仁宗时年号)尤病其失,遂以明体达用之学授诸生,夙夜勤瘁,二十余年;专切学校,终于太学,出其门者无虑数千余人。故今学者明夫圣人体用,以为圣教之本,皆臣师之功,非安石可比也。”说这话的时候,正是王安石行“熙宁新政”之际,廷对者不知何人,应为胡瑗弟子无疑。即说明胡瑗逝后,其学术地位无可动摇。唯有这“嫁娶说”遭人诟病,《清波杂志》的著者就在这则笔记的末尾以小字注曰:“见老先生言,安定为此说必有谓,岂其男女婚嫁用此说皆得所归而然欤?”表示了怀疑。清代冯班对此说不以为然,见《钝吟杂录》卷一,不具录。似都没能如菊耦之说取道以正,能尽事理,对于今天时俗的婚姻观念也不能不说是很好的参照。】 据《涧于日记》,光绪十七年辛卯正月初九日,全家促膝品茗闲话,偶及明代永乐朝的旧案。李鸿章认为明成祖朱棣是高丽石贡妃所生,而女儿李菊耦断然判为“高皇后所生”。这颇让张佩纶为难,一边是恩师加岳丈,一边是爱妻。不过他的表态也颇有意思,原书记载道:“余曰:皆有据。” 【按:修于明代天启三年的《南京太常寺志》,有清初朱彝尊的长篇跋文,其中引了明末谈迁的《国榷》及《枣林杂俎》,云孝慈高皇后无子。按《枣林杂俎》义集“彤管”第一则的标目即“孝慈高皇后无子”,文中又明言“石贡妃生成祖文皇帝”云。这应是李鸿章的主要根据。不过,据《太常寺志》,殿中设高皇朱元璋和高皇后的正位,其左边为生子之五妃,右边则仅高丽石贡妃一人。在京郊明十三陵的“长陵”,也即明成祖朱棣的陵墓的陵阙上大书“太祖高皇帝孝慈高皇后嫡子”,《明史·成祖纪一》开篇即曰:“太祖第四子也,母孝慈高皇后,洪武三年封燕王”云云。张佩纶的“皆有据”诚所谓持两端,而菊耦之论,则以正式文件为准,大约不差。修《明史》的总裁张廷玉,是清代前期重臣,比朱彝尊年岁要晚三十四年,上面提及的资料文献他不可能没有过目。诚若《涧于日记》所说,“史局初竣,尝质诸总裁。前辈总裁谓:宜依实录之旧”。像这类问题,史家似没有必要避什么讳的。】 光绪十七年的九月二十六日,天朗气清,李鸿章对女儿女婿又有赐赠,是明末渐江和尚的画册,有张芑堂的手书题跋。《涧于日记》是这样记载的:“午后,与菊耦展旧藏画卷观之。菊耦以法黄石所画《海市图》及诗雄阔可爱。余则以《桃源》一幅为佳,笑曰:吾实畸人,卿其虎女也。”从鉴赏的视点看,虽然是各有偏好,但我们万勿遗忘“细节”的重要,张佩纶以“虎女”界定之,更显其超卓不凡。 同样是在这天的日记中,还记载了夫妻俩谈及宋代“烛影斧声”的千古悬案,即宋太祖赵匡胤死后,由其弟赵光义继位,史称宋太宗。是手足情深还是弑兄篡位?要想从传世文献或史籍中找到明确答案实为徒劳,正史之外可资参考的笔记、考证也不在少数,但都无确证。可李菊耦却断言:“太宗直弑耳!”且看她的剖析:“以《春秋》之法,必书“弑君”明甚。何以言之?《通鉴长编》宋皇后夜召德芳(按,赵德芳为皇子,宋皇后所生),继恩(宫内大太监)以太祖传位晋王(即赵光义)之意素定,乃径趋开封召晋王。王犹豫不行,继恩促之。(皇)后见(晋)王愕然!遽呼“官家”(按,古称皇帝,如《水浒传》就有称“赵官家”的)。据此即见瑕隙。夫太祖果欲立弟,何当时寂无一言?然则帝自遗命立子,而晋王阴结宦官直入,突然夺之孤寡,其后乃以“金匮”之说愚天下耳。宋后之丧不成,德芳、德昭之死,其无兄之迹已不待书而自显,初何烦考《湘山野录》哉!且以湘山之说证之,则是夜帝本无疾,忽焉而崩,尤可疑怪。《谷梁》谓郑伯克段,处心积虑成于杀。太宗本建陈桥之策(按,指公元960年陈桥驿兵变,赵匡胤被拥戴为皇帝建立宋朝),导兄以不臣,旋即报兄以不弟。盖代周之日,兄已显而己尚微故,如商人之让于惠公。及海内小康,威名已立,则弑其兄杀其子而代之,视齐之武成等耳,亦处心积虑而成乎杀者也。宋臣文字缘饰弥缝,使弑兄之罪不彰,均不足据耳。” 【按:有关这一历史积案,自北宋以后就有不少记载和议论。如北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一第39则,袁文《瓮牖闲评》卷八第10则,释文莹《湘山野录·续录》第15则,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太祖开宝九年》,明代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卷十“金匮之盟”,清代毕沅《续资治通鉴》卷八……不胜举,故亦不具录,因为总觉诸家笔下把捉不定,难于定谳。再细读李菊耦的这一番话,有若庖丁之解牛,令人豁然而通,恍然而悟,遂使千古之迷障豁然开朗,称其卓识,当不为过誉。张佩纶心悦诚服地称许说:“卿竟如老吏断狱,识力甚辣……”要知道,她当年不过23岁的青春女性。】 张佩纶的《涧于日记》最末的《兰骈馆日记》截止于光绪二十一年乙未,即公元1895年。因有人在京弹劾李鸿章“容留罪臣”之罪,李菊耦随夫张佩纶迁出天津府邸往南京安家。她的手稿如《绿窗绣草》等,在从南京往上海的旅途中置于随身小箱笼内遭窃,是偷儿误以为有金饰珍宝,时在辛亥那年。这一情节大约是从郑逸梅老先生的笔记中读到过,无从查对,聊备一说而已。

李菊藕的晚年生活

李菊藕的丈夫,张培伦,在她晚年,由于官方的挫折,经常声称,生活比死亡更好,只有喝来解决悲伤,杀死余生。这种情绪对李菊藕影响很大。父亲李鸿章给女儿李菊藕的信,总是劝她要快乐,老父亲殷妍的话,让人感慨,但效果却是平淡,李菊藕后来在亲戚中有了孤独的名声。李菊藕的父亲李鸿章于1901年去世。李去世一年多后,张佩伦也在南京去世。他留下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大的七岁,小的两岁。男孩是张志毅,艾琳的父亲,女孩是张茂元,艾琳的阿姨。她37岁丧偶,全身心地投入到抚养儿子的工作中。除了学习之外,李菊藕花也严格的纪律的儿子意识形态,花花公子,光明和黑暗竞争新衣服激烈的马,但她教她的儿子是庄严而简单穿着得体,经常给他一个微妙的颜色的旧衣服,充满绣花鞋子,没有一丝时尚。李菊藕晚年患肺病,1912年在上海逝世,享年46岁。扩展资料:光绪十四年,时任船政大臣的张佩纶在与法国军队的海战中兵败闽江,被遣戍口外,释还后入李鸿章幕,在当时的天津府邸,时光绪十四年的年末。据他的《涧于日记》记载,被遣戍口外的次年,即光绪十二年(1886年)的三月初九,接到家书,他的妻子边氏夫人已于头一天病故。他处境之恶、心境之痛是可以想见的,而李鸿章能在这样的关键处收留他,也是难以想象的。故他在《涧于日记》中,凡提及李鸿章,均称“合肥师”,以地望而加之以“天地君亲师”的“师”,那是最崇仰的尊称了。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菊藕

李鸿章死后,清政府是如何对待他的家人的?令人感慨不已

1901年,就是光绪二十七年,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 实在受不了这口窝囊气,在条约上签字后,回到家中,李鸿章就大口大口地吐血。 慈禧太后听说李鸿章病了,立即派遣御医为李鸿章治病。 由于病情严重,加上岁数大了,1901年11月7日,李鸿章离开了人间,享年78岁。 李鸿章死后,清政府如何对待他的家人的? 李鸿章去世,让慈禧太后好像丢魂落魄一样。 慈禧太后不停地感叹:李鸿章啊,李鸿章!大局未定,倘有不测,再也没有人分担。 慈禧太后一再称赞:李鸿章真是“再造玄黄之人。” 无论如何称赞,人已经死了,都得安葬。 慈禧太后下诏,追赠李鸿章为太傅,晋封一等侯爵,谥号文忠。 虚名之外,慈禧太后也给予李鸿章的家人很多实实在在的恩惠。 慈禧太后特批赐赠白银5000两给李鸿章家人,用于安葬李鸿章。 清政府让李鸿章享有一项特殊的“荣誉”:在李鸿章原籍与李鸿章曾经立功的省份建立祠堂,总共建立10处祠堂,以表彰李鸿章对清朝的贡献。 最让人惊叹的是,李鸿章享有一份特殊荣誉,是清朝从1644年——1901年,统治中国257年中,唯一一位汉族官员独享的荣誉,那就是建造“京师祠”。清政府还规定:地方官员必须每年定期到李鸿章的京师祠去祭祀。 5000两白银是货真价实的,李鸿章家人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恩惠。 赐封给李鸿章的爵位、谥号,为李鸿章建造10处祠堂,看起来是虚名或者形式,其实,只要清朝统治还在,这些就都是李鸿章家人的福荫。 即使清朝灭亡了,清政府给李鸿章的这些奖赏,也让其后人有时候从中得到或多或少的、或明或暗的好处。 对于李鸿章的家人,清政府具体是如何安排的呢? 清政府对李鸿章直系七人,都有安排。 李鸿章一生共娶了四位夫人。 1861年,原配夫人周氏病故。 第二任夫人赵小莲,为李鸿章剩下一个儿子,名字叫李经述;赵小莲为李鸿章生下一个女儿,名字叫李经璹,小字菊藕,大多数称呼她李菊藕。 1892年,赵小莲病逝。 所以,李鸿章夫人周氏、第二任夫人赵小莲的去世,都早于李鸿章去世。 李鸿章死后,他的侧室莫氏、侍妾冬梅都享受诰命夫人的俸禄,吃喝无忧、生活富裕。 侧室莫氏生 育儿 子李经迈。 李鸿章死后,莫氏跟随儿子李经迈生活。 李鸿章一生共有三个儿子和两个女儿,他们的名字是:李经方、李经述、李经迈、李经溥和李菊耦。 从李鸿章死后,至清朝灭亡的11年中,李经方职务变换比较频繁,所以,这部分文字看起来十分琐碎,请耐心阅读。 李经方是李鸿章从自己的六弟李昭庆跟前过继来的。 1901年,清政府命令李鸿章,尽快赶到北京,与十一国公使谈判。 大儿子李经方始终跟随在父亲李鸿章身边,照顾父亲、协助议和。 李鸿章在北京病逝后,李经方护送父亲灵柩,回到老家合肥。 1902年4月,清政府委任李经方以四品京堂候补,命令他在上海,与盛宣怀一起同英国人马凯谈判,谈判内容是关于通商条约的。 与马凯的通商条约签字后,清政府命令李经方参与安徽及沪宁铁路的筹建事宜。 1903年2月,李经方、李经迈等人,在合肥大兴集夏小郢,将李鸿章安葬入墓。 父亲李鸿章入土为安之后,李经方赶到北京,向清政府奏请:将坐落在北京崇文门总部胡同的一处住宅交出,用来建造京师李鸿章专祠。 将父亲李鸿章相关事宜安排好之后,李经方在家以四品京堂候补。 1907年3月,清政府任命李经方担任英国大使。 李经方继续发挥他突出的外交才能。 1911年12月,清政府将李经方调回国内,担任邮传部左侍郎。 当时,第二次 科技 革命在西方方兴未艾,中国也开始发展近代化的通讯事业。 由于清政府深受西方国家奴役,中国的邮电通讯等部门都被英国人把持。 根据在英国工作时对英国人的了解,李经方充分发挥外交才能,经过多轮谈判,终于从税务司中将邮政业务转回邮政部。当时中国税务司由英国人把持。 清政府任命李经方担任中国邮政总局第一任局长。 在李经方主持下,弱势的清政府中,邮政事业获得了快速发展,尤其是电报业务,获得了长足进步。 1912年,清朝皇帝逊位后,李经方所有职务全部被解除,不再担任任何官职。 李经方居住在上海,为宗社堂献计献策。 辛亥革命胜利后,清朝皇族中的顽固分子结成宗社党,反对清帝退位、反对革命政府,企图恢复清朝统治,宗社党的总部叫宗社堂。 1917年,张勋复辟,李经方、李经迈极力吹捧张勋,希望清朝能够东山再起。 张勋复辟失败后,李经方躲到大连,居住在平民城区,长年累月,深居简出。 李鸿章家族在安徽的合肥、六安、霍山、寿县等地方拥有大量土地、房宅。李鸿章死后,李经方继承了不少家产。 恢复清朝无望,自己年岁又高,1933年李经方写好遗嘱,明确地将遗产分配给儿孙。 1934年9月28日,李经方在大连病逝,享年80岁。 1901年秋,李鸿章与十一国公使谈判,十分艰难,李鸿章累倒了,住在贤良寺里,大口大口吐血。 李经述急忙带上长子李国杰,前去探望李鸿章。 在李鸿章床前,李经述每天昼不思食、夜不思眠,一连50多天寸步不离。 李鸿章去世后,李经述痛不欲生,不断自责自己无能。 李经述竟然打算自杀殉父,家人一齐围绕在他身边跪下,请求他不要冲动,李经述才没有自杀。 由于伤心过度,李经述身体彻底垮了下来。 李鸿章死后,清政府让李经述承袭其父亲李鸿章的一等侯爵,以四品京堂候补。 每当想到父亲,李经述总是哭泣不止;每次哭泣,李经述都会喘气不止、大汗淋漓。 李经述感觉自己在世时间不长了。 1902年2月11日,李经述写好遗书。一周之后,李经述跟随父亲到西天去了。 李经述终年38岁。 李经述去世,距离其父李鸿章去世仅有短短的100天。 直隶布政使周浩、按察使杨士骧联名上书,请求袁世凯褒奖李经述。这时候,袁世凯接替了李鸿章的职位,担任直隶总督。 袁世凯上奏清廷,慈禧太后特别下诏褒扬李经述,恩准将李经述列入国史孝友传。 李经述死后,他的长子李国杰承袭一等侯爵。 李鸿章死的那一年,三子李经迈25岁。 清政府特赏李经迈主事; 特赏李经迈员外郎,在工部都水司行走; 给李经迈赏戴花翎,以四、五品京堂用; 慈禧太后特旨以三、四品京堂候补。 1905年,清政府任命李经迈出使奥地利大臣。李经迈是当时清廷最年轻的外交官。 第二年,李经迈被授予光禄寺卿。 1907年9月,因为母亲生病,李经迈归国,历任江苏、河南、浙江等地按察使,慈禧太后特别下旨李经迈以副都统记名。 1910年,清政府安排李经迈为首席大臣,跟随贝勒载涛到西方国家考察一圈。他们先到日本,然后到欧洲,最后到美国。这次主要是考察、学习西方国家的近代化军事。 从西方国家考察后,回到国内,清政府赏赐给李经迈二等第一大带双龙宝星,暂时代理镶红旗蒙古副都统。 第二年,李经迈被任命为清政府民政部右侍郎。 不久,代理邮传部副大臣。 清政府发布诰命,授封李经迈为光禄大夫,建威将军。 清朝被推翻后,李经迈到上海生活,秘密与宗社党人密切联系,试图恢复满清统治。 1917年,李经迈积极参与张勋复辟活动,担任外务部左侍郎。 事与愿违,张勋复辟只是回光返照,仅仅12天之后,跳梁小丑张勋被打回原形,复辟彻底失败。 李经迈再次回到上海,精心管理自家数以千计的公寓,收取租金,很快积累起巨额财富。 李经迈英语水平极高,加上具有担任驻外大使的资历,清政府和北洋军阀向英国借款的时候,每次都由李经迈参与,并且从中斡旋。 参与对英借款活动,李经迈获得了无数真金白银,每一次斡旋成功,李经迈所获得中介费都不少于200万两白银。 收取租金、获得酬金,李经迈家产超过一亿两白银。 二十世纪20年代,李经迈拥有6辆小轿车,还拥有专用游览的轮船、汽艇。 在上海生活期间,李经迈住在大楼中路的六楼和七楼(复式楼层)。 李经迈家庭陈设中西合璧,大量的皇家赏品、与祖宗画像、以及西洋油画,布置在宽敞的豪宅中。 李经迈用了一张巨大的、完整的白色老虎皮,做成一片地毯,铺放在大门口。 李经迈用9个大房间,专门收藏各种古董。 李经迈的豪华生活,堪比清朝皇帝。 1938年,李经迈在上海,因病去世,享年62岁。 李菊藕本来名字叫李经璹,小字菊藕,是著名作家张爱玲的祖母。 1888年,李菊藕22岁。 父亲李鸿章爱才心切,欣赏张佩纶的才能,把女儿李菊藕嫁给左副都御史张佩纶。 李菊藕成为张佩纶的第三任夫人。 李菊藕嫁给张佩纶后,生养了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 1901年,李菊藕的父亲李鸿章病逝;一年多一点后,李菊藕丈夫张佩纶在南京逝世。 张佩纶生前是清朝翰林院侍讲。张佩纶死后,李菊藕接受朝廷俸禄。 丈夫死后,李菊藕回到天津李府。 李菊藕专心致志教 育儿 子张志沂,张志沂就是张爱玲的父亲。 守寡的李菊藕染上了肺结核,到上海治疗。 1912年,李菊藕在上海病逝,享年46岁。 李鸿章的小女儿李经溥,嫁给了任德和。 任德和比李经溥小6岁,其父亲是直隶布政使任道镕。 因为女大男小,岁数悬殊,李经溥对婚姻生活感觉不很满意。 但是,物质生活上,李经溥十分富有。 李经溥与任德和原先在苏州生活;1946年,迁居到上海。 李鸿章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大清王朝、特别为慈禧太后用尽了全部心智。 李鸿章死后,慈禧太后对待李鸿章的儿女,能用的就重用,不能用的都赏赐俸禄,让他们过上富足奢华的生活。 李鸿章的儿子们也都尽心尽力,企图恢复清朝统治。 有心复辟,无力回天!李鸿章的儿子们纵有通天财富,也只能承受滚滚 历史 潮流的洗礼。

李鸿章去世之后,清政府是怎么对待他的家人的?

李鸿章是清朝末期的大官,在历史上是既是一位对国家有功的忠臣也是一位阻止中国发展的顽固派。在李鸿章死后,作为当时对中国还算是有功之臣的李鸿章,清朝对他的后代十分宽厚,基本上都是做官的升官,出色的沿袭了李鸿章的爵位,清政府根本没有欺压李鸿章的家人,也算是对李鸿章这个为了大清帝国奉献一生最好的回报。一、后代的待遇李鸿章的有三个儿子,基本上都在清政府中担任重要的官职。在李鸿章死后,李鸿章的长子,根据古时候的嫡长子继承制,由他来继承李鸿章的爵位,他也由原来的官职慢慢得到提升,最后成为了钦差大臣。而其他的几位儿子,也相应得到了清政府的关照,再加上李鸿章死后留下的庞大的人脉,令他的另外两个儿子在官场上继续如鱼得水也慢慢在官场当中站稳脚跟,最后都得到了升官的待遇。即使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期,已经在政府的重要岗位当中任职,也算得上是有了衣食无忧的生活了。二、李鸿章的功绩李鸿章是清政府,也是中国在面对列强侵略时期最后一块遮羞布了。在多次战争战败当中,清政府的谈判代表都是李鸿章。面对敌国谈判对自己和对国家的羞辱都忍了下来,这对于当时年老的李鸿章是一件很不容易的时期,而且近乎用祈求的方法和语气去求国外的侵略者减少对中国的剥削,在李鸿章的努力之下,清政府的损失算是降到了相对少的地步了,这都是李鸿章这个老臣用脸面和屈辱换来的。因此,清政府对李鸿章的后代一直都不错。李鸿章是清政府的肱骨之臣,对清政府的贡献非常大,因此,清政府在李鸿章死后,没有清除李鸿章一党,反而让他的长子顺利继承了李鸿章的爵位,其他的儿子也得到了升官的待遇,其他的家眷也都衣食无忧,这是清政府对带李鸿章这股老臣的一个回报吧。

李菊藕的晚年生活

李菊藕的丈夫,张培伦,在她晚年,由于官方的挫折,经常声称,生活比死亡更好,只有喝来解决悲伤,杀死余生。这种情绪对李菊藕影响很大。父亲李鸿章给女儿李菊藕的信,总是劝她要快乐,老父亲殷妍的话,让人感慨,但效果却是平淡,李菊藕后来在亲戚中有了孤独的名声。李菊藕的父亲李鸿章于1901年去世。李去世一年多后,张佩伦也在南京去世。他留下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大的七岁,小的两岁。男孩是张志毅,艾琳的父亲,女孩是张茂元,艾琳的阿姨。她37岁丧偶,全身心地投入到抚养儿子的工作中。除了学习之外,李菊藕花也严格的纪律的儿子意识形态,花花公子,光明和黑暗竞争新衣服激烈的马,但她教她的儿子是庄严而简单穿着得体,经常给他一个微妙的颜色的旧衣服,充满绣花鞋子,没有一丝时尚。李菊藕晚年患肺病,1912年在上海逝世,享年46岁。扩展资料:光绪十四年,时任船政大臣的张佩纶在与法国军队的海战中兵败闽江,被遣戍口外,释还后入李鸿章幕,在当时的天津府邸,时光绪十四年的年末。据他的《涧于日记》记载,被遣戍口外的次年,即光绪十二年(1886年)的三月初九,接到家书,他的妻子边氏夫人已于头一天病故。他处境之恶、心境之痛是可以想见的,而李鸿章能在这样的关键处收留他,也是难以想象的。故他在《涧于日记》中,凡提及李鸿章,均称“合肥师”,以地望而加之以“天地君亲师”的“师”,那是最崇仰的尊称了。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菊藕

李鸿章作为晚清的重臣,女儿为何会嫁给结过三次婚的男人?

晚清时期中国的现状大家都知道。那是被别人欺负到了家门口不敢还手,最后打进了家里。不仅是毁坏当时京城里的建筑,还对城中百姓进行了破坏,当时国家的许多建筑还有文物都遭到了破坏,不得不说当时的清很窝囊,为何我会这么说呢。在曾经的历史上,哪一个国家敢随便挑衅中国的威严。在清末呢,哪一个国家都敢来欺负一下,不仅如此,欺负完后清政府还得道歉。给人家赔钱,割地。就好像是清朝政府把他们请过来求侵略一样。不过不管在什么时候,总会有人看不下去的,救国的人不在少数。李鸿章,他是当时洋务派的一员,他的主张就是学西方技术。这个人我们不管是在电视节目还是历史课本上都有过了解,他呢在清末确实干了不少的事,兴建了许多的工厂,还打造了当时的北洋水师。但是同样,很多清和外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大部分都是李去办的。我们今天不对这个人过多的说,我们主要是来看他的女儿。他的女儿叫李菊藕,李是其父唯一的女儿,李家五个孩子也就只有她一个女的,李对于女儿很是宠爱。虽说他是封建的代表人物,但是在教育女儿方面并没有,他支持并鼓励女儿读书。李从小就接受过很多教育,也是一个很有远见的人。但是呢这位李家的千金小姐最后嫁给了一个结过三次婚并且已经是中年的男子,还是个罪犯。但是当时的李还是正直年轻的时候。并且家室很好,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门亲事是李父给其订的。在李长大成人之后,李父便开始为女儿挑选丈夫了。后来呀他便看中了一个叫张佩纶的人。此人十分的有远见,在很早便看到了法国会和中国有一战,他当时性格很直,不贪图荣华富贵,一心为国为民。后来在中法战中他指挥失利最后被朝廷关进大牢里。不过他却得到了李父的赏识。后来他出狱了,李父最其很是欣赏,便很想自己的女儿和其在一块。虽说张已经50岁了,但是李一点也不介意。李后来和张结婚了,结婚后的李对张并没有什么反感,相反两个人还挺开心的,不过好日子并没有过多久张就在官场上又碰了壁,最后就这么去世了。后来呢李忍着伤痛将自己的两个孩子养大,可见虽然他们的年龄有差距,但是李还是爱他的。

作为名臣的李鸿章,为何要把21岁的孩子嫁给42岁男人?

自古以来,无论权贵还是平民,婚姻嫁娶都是命中的大事。婚姻不仅直接决定一个人几十年的状态,对于身处官场的人来说,它还关系到仕途的荣辱兴衰。清朝末期,外国势力发起侵略战争,山河破碎人心浮动。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很多人变得十分现实,把攀高枝当成逆转人生的途径。然而李鸿章却做了一件让人十分惊讶的事情,他把唯一的女儿嫁给了一个40多岁,略显落魄的三婚男人,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清朝末年,随着清军在战场上的接连失败,朝廷不得不反复派出大臣同外国人议和,签下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严重破坏了我国的主权和经济命脉,引来了国人的愤恨。在签条约的过程中,李鸿章成了代表,也被人扣上了卖国贼的帽子。其实李鸿章只是慈禧太后的代理人,是否签字的最终决定权依然在慈禧太后手中。李鸿章,人称李中堂,为了挽救清廷,他联合其他大臣力推洋务运动,兴办了大量近代工业企业,同时积极筹资组建北洋海军。在慈禧的大力支持下,他的洋务运动取得成效,地位也扶摇直上。李中堂共有五个子女,其中四个是儿子,还有一个小女儿。古人一直有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李中堂作为一个接触西方文化的大臣,他对男女则一视同仁,对幼女格外照顾。他的幼女大名叫李经璹,小名叫李菊藕。李菊藕和她父亲一样,也是从小饱读诗书,关心天下时事。她长大后,李中堂亲戚和同僚也开始关心起她的亲事,时不时给李中堂介绍人家。起初李中堂还乐于听听,但时间久了总觉得不合适,慢慢的也就不再和人聊起此事,外人也不敢轻易再提。女儿过了20岁后,到了要考虑嫁人的时候了。这时候一个40岁出头的男人来到了李中堂府上。这个人名叫张佩纶,熟悉清末历史的人都有所耳闻。张佩纶是书香世家,走上仕途后,凭借其行云流水的文章得到了慈禧太后的认可。他不仅擅长作文,对时事也有自己的见解。和大多数求和派大臣不同,张佩纶一直主战,他的强硬也得罪了同僚。尤其是在法国入侵问题上,多次上书慈禧太后,认为不可退让,得到了慈禧的认同。慈禧就派他去福建督战,他到福建后发现法军舰队实力不俗,福建水师则武器落后,处境堪忧。他主张福建水师需积极备战,必要时主动出击,结果被朝廷驳回。法国人利用清廷犹豫不决的心态,下战书后火速开炮。等张佩纶看到战书时,清军已经全面被动,最终惨败。慈禧想借机整死张佩纶,就派他的死对头左宗棠查办张佩纶。然而左宗棠经过询问,认为张佩纶并非战败主要责任人,反而觉得他有爱国之心,建议朝廷从宽处理。慈禧只好下令流放边地三年,直到1888年才回到京城。此时张佩纶的仕途已经走到了终点,无奈之下投奔了李中堂,成为府内的一名幕僚。恰好此时李中堂为女儿的婚事发愁,一日,中堂和张佩纶闲谈,聊起女儿的婚事。张佩纶就问中堂有什么要求,中堂以为他有熟识的适婚男青年可以介绍,就答道像你一样有才即可。不料张佩纶突然跪倒,向中堂求娶女儿。中堂十分犹豫,就想听听女儿建议,毕竟张佩纶已经40出头,而女儿才刚过20岁。李菊藕起初是什么态度,后人不得而知。两人结婚后,外界普遍不太看好,甚至有点嘲讽。但让人颇感意外的是,这对年龄差了20岁的夫妻在婚后的生活情投意合。夫妻两人都爱好读书,关心时事,对西洋文化也抱有接纳态度,比同龄夫妻间的思想代沟还要小。这或许从另一侧面说明了,拥有共同语言对婚后生活的重要意义。李中堂也很想扶持他这个中年女婿,无奈慈禧的态度十分明确,不考虑重用张佩纶。张佩纶虽然仕途到此为止,但他一生娶了三个老婆,第一个是大理寺卿的女儿,第二个是闽浙总督的女儿,第三个则是中堂的女儿。如此看来,他也是一个好运之人。李中堂之所以把女儿托付给他,可能还是看中了他的才学和人品。毕竟中堂身边不缺权贵同僚,真有心找适龄女婿,估计府门前都能挤破头。李菊藕为张佩纶生了两个孩子,其中大儿子张志沂和高官之女联姻。值得特别一提的是,张志沂有一个女儿名叫张爱玲,成为近代史上著名的女作家。

李鸿章女儿年轻貌美,为何找了个44岁的丈夫,一曾孙女家喻户晓

中国民间流行一首诗——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枝梨花压海棠。 这首诗描写的就是老夫少妇的形象,诗文也是极度讽刺了这一不正常的现象。总之, 老少配自古到今都颇受非议,让人看不起。 一般的老少配基本上离不开政治权利作祟或者金钱使然。但是, 李鸿章作为晚清名臣,他的成就或者家业都可以说是非常大了,仍然把如花似玉正当妙龄的闺女嫁给了一个44岁的丈夫,这是为何? 历史 上对于李鸿章的评价向来存在非议,主要原因是他代表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但是,在那个 历史 条件下,莫说李鸿章,慈禧本人去签,也未必能有什么好结果。这是后话, 我们主要今天看看他对待自己闺女的婚姻,去侧面研究下李鸿章这个人。 李鸿章嫁出去的闺女就是泼出去的水,这被泼出去的闺女名字叫李菊耦。 李菊耦本人并没有取得什么傲人的成绩被后世津津乐道,她本人除了是李鸿章的闺女外,还有一个身份是非常出名的,就是她是著名的女作家张爱玲的祖母 ,可以说张爱玲的血液里留着李菊耦的血。 李菊耦,1866年,出生在安徽合肥瑶海区。 作为李鸿章的第二个女儿,她长得十分美丽动人,也深得父亲李鸿章的喜爱。这样一个如花似玉的闺女放在眼前看着都觉得舒畅,想一想嫁出去都不舍得,李鸿章又怎么会舍得女儿吃苦呢? 李鸿章不仅不想要女儿吃苦,还要能掌控的人,才能给女儿更好的生活。思来想去的他最后做了一个决定,嫁给自己的得意门生——张佩纶。 张佩纶其实已经结过一次婚,男人们常说有过婚姻的男人知道疼人。 虽然张佩纶年纪大了点,但是好在听话,能对自己闺女好,这是李鸿章第一考虑的事情。 李鸿章作为晚清名臣,在政治经济上也有他的盘算。 李鸿章自认为很了解张佩纶,认为他飞不出自己的五指山。再一个,李鸿章在张佩纶最难的时候伸手帮助了他,张佩纶没理由不对自己闺女好。 张佩纶本人也很有胆略和气魄,他在中法问题上,冒死往朝廷上奏,认为国家太弱,外敌才会入侵,只有出来迎战才是上策。 因为他的某些言论,导致后来他的形势危急,很是落魄,要不是李鸿章,下场定然悲惨。 1888年,张佩纶与李菊耦成婚,婚后,俩人生活过的果然很幸福。 张佩纶认为,自己落魄的时候,是老师李鸿章拉了自己一把,这辈子的一切都是李鸿章给的,自然以李鸿章马首是瞻。 另外,自己的小妻子生的是这样美丽,不知道自己哪辈子修来的这样好的福气,真是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疼也疼不过来。 没多久,小妻子李菊耦给张佩纶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张志沂(张爱玲的父亲) 。张佩纶更加欢喜,对妻子李菊耦是有求必应。但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没多久,张佩纶随着岳父大人李鸿章相继去世了。 1900年,清政府已经是风雨飘摇,当张佩纶听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后,气得口吐鲜血。他当时气愤之极,责怪清政府总是以和为主,没有以积极的态度迎战。 张佩纶也是一位有血性的男子,当时就把官辞掉不干了。 李鸿章眼看张佩纶已经身在险境,努力征求清政府给他安排职位,职位朝廷也给了他,但是他却不肯上任。 1901年,李鸿章去世。1903年,张佩纶也因病离世。 随着父亲和丈夫的先后离去,李菊耦的生活也陷入了谷底。 看着丈夫在世的时候和自己一起编纂的书籍和食谱,她默默流泪。不知道她是否曾经埋怨过父亲给自己安排的婚事,但是根据他们婚后夫唱妇随的生活,应该是知足幸福的吧,虽然快乐的日子如此短暂,还长着翅膀会飞走。 丈夫走后,李菊耦没有改嫁,一个人把儿子张志沂拉扯大。 李菊耦对于儿子管教的还算严格,一边忙于生计,一边忙着教育孩子,但是父亲的缺失,有时候作为母亲李菊耦来说,有些东西根本就给不了他。 张志沂和张佩纶有本质上的区别,不仅没有学到父亲的风骨(大概父爱缺失的太早,慈母多败儿),而且特别喜爱花天酒地的生活,并且沉溺其中,不可自拔。 在女作家张爱玲对父亲的描写来说,张志沂也并不是一位称职的父亲 。或许他根本没有体会到父爱,不知道如何做一个父亲。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都有些许的心里问题吧,虽然家里很有钱,但是也架不住他如此折腾,好好的名家之后就此埋没了。 1912年,李菊耦46岁,早早去世。年纪轻轻也就走了,走的时候也是一身疾病,也许是由于过度的操劳吧。 儿子张志沂不知道是因为愁闷,还是得到了解脱。在放纵自己的路上一发而不可收拾,玩女人,抽大烟,无恶不作。 不知道泉下有知的李鸿章,看到女儿的这个败家儿子会不会气的从坟墓爬出来? 反正要是其父亲张佩纶还在世,非要再吐一次血不成。 世界上的大多事情就是如此,猜到了开头,猜不到结局。 世人在评价李鸿章的时候,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他完全处于政治上的谋虑,根本就没考虑闺女的幸福,不管怎样,不应该嫁给年纪这样大的男人,难免会遇到丈夫先走,女人守寡的下场,这样的说法好像也不是没有道理。 李菊耦挺幸福,但是也太短暂了点。 李鸿章嫁闺女的做法到底如何,做父母的最理解。 要是我,肯定是不同意,因为比起任何事情来,女儿的幸福最重要。年纪大的,必然要面对生死离别之痛,我不希望自己的女儿面临那种痛苦。你们觉得呢?

李鸿章女儿年轻貌美,为何把她嫁给44岁老男人?

李鸿章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著名的人物,是我国晚清时期的四大名臣之一,但是后世对于李鸿章的评价,并不是很好,甚至很多人都觉得李鸿章是一个卖国贼。因为晚清时期,很多清朝和西方列强的不平等条约,都是由李鸿章签订下来的,所以在很多人看来,李鸿章就是清政府的爪牙,所以对他充满了不满。但是如果从公正的历史角度来看的话,其实李鸿章也算得上是生不逢时了,就算是李鸿章再厉害,但是他凭借一人之力也是无法对抗西方列强的,也没有办法挽救腐朽的清朝,当时李鸿章也只是清政府对外交流的一个代表人物,可以算得上是清政府和西方列强进行交易的一个工具,清政府的腐败,西方列强的贪婪,不能把他们的错误全部归咎到李鸿章身上。其实后世对于李鸿章的争议还是比较多了,除了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证了一些不平等条约之外,他对于自己女儿的做法也是让人很不了解,他的女儿长得非常的漂亮,李鸿章也很疼爱她,但是让人疑惑的是,李鸿章居然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一个44岁的老男人,这么大的年龄都可以当他女儿的叔叔了,甚至在古代,很多44岁的男人都已经是爷爷级别的人物了,李鸿章为什么要给自己的女儿找个44岁的丈夫呢?李鸿章的女儿叫做李菊耦,给他长的丈夫叫做张佩伦,张佩伦的妻子已经去世了,再加上他在和法国海军的交战中惨败,事业和感情都是一团糟,并不是一个很好的丈夫人选。但是李鸿章却很看好他,不但在事业上帮助他,生活上也非常的关心他,直到张佩伦的妻子去世了,也有人照顾他的衣食起居,于是就想把女儿嫁给他。当时张佩伦对李鸿章也非常的感激,两个人算得上是师徒关系,对于李鸿章提出要把自己年轻漂亮的女儿嫁给他,张佩伦自然是非常开心的,于是两个人就在1888年的时候成亲了。其实两个人并不相配,很多人都觉得李鸿章这种做法,这把女儿的婚姻当成了维护自己地位的工具。其实当时李鸿章已经是位高权重了,根本不需要牺牲自己女儿的幸福来达到政治上的目的,再加上张佩伦只是一个打了败仗的官员,李鸿章的地位也不需要拉拢他,所以当时李鸿章把女儿嫁给他,完全是因为他看上了对方身上的品质。李鸿章的女儿李菊藕听从父亲的安排嫁给了大自己很多的张佩伦,古代婚姻都是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所以李菊耦对于自己的婚姻,也没有太大的反对,两个人婚后的生活还是比较幸福的,婚后不久,李菊藕就给丈夫生下了一个儿子,名字叫做张志沂。张佩纶晚年官场比较失意,没有太大的成就,但是好在年轻的时候存下了一些积蓄,所以家中的生活还不错。后来随着李鸿章和张佩伦的去世,李菊藕的生活大不如前,年仅37岁的她只能一个人拉扯着年纪尚小的孩子。张志沂从小就没多大的自信,整天就知道吃喝玩乐,游手好闲,李菊藕不仅要想方设法的赚钱养家,还要关注儿子的教育,生活的也非常苦,在1912年因病去世。没有了母亲的管教,张志沂就更加的解放天性了,从此开始吃喝玩乐,甚至还过上了吸大烟的颓废生活。张志沂并没有什么值得让人称赞的地方,但是他仍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大名,哪怕是到了现在人们还有时候会提起他的名字,并不是他本人多么的厉害,而是因为他有一个非常厉害的女儿,这个女儿名气非常的大,是我国非常著名的一个作女作家,就是著名的小说家张爱玲。

关于李鸿章的孙女

李鸿章的外孙女名叫张茂渊。

张茂渊,父亲是清末大臣张佩纶,母亲是李鸿章的三女儿李菊藕,外祖父就是晚清重臣李鸿章,侄女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才女张爱玲,很多人知道张茂渊都是源于张爱玲的作品,她清高智慧,张爱玲在她面前,也常常感觉到自己生活上的愚钝,张茂渊是张爱玲的姑姑,张爱玲为这个感情比父母还要深的亲人写了一篇散文式的文章姑姑语录,除此之外,在张爱玲从少女到青年的成长10年间,由于父母角色的缺席,她与姑姑同住,张茂渊不仅相当于她的半个监护人,其个性,言谈思想和行事风格均对渐渐成长的张爱玲有所影响,张爱玲的许多作品里都能隐约见到姑姑的身影。


李鸿章孙女介绍

李鸿章孙女简介他是清朝末年的重要官员。作为政府官员,他做了很多生意,帮助中国建立了最早的重工业。同时,他与外国列强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威胁到李鸿章的名誉和地位,被罢官评论民愤。李鸿章夫人与孙女合影这样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是现代研究的焦点。到目前为止,至于李鸿章的女儿,也有一定的记述,只知道他有三个女儿,当时都嫁给了官员,但没有一个过得幸福。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孙女,只知道他的一个孙子叫李国杰,民国时期被国民党暗杀。据传著名作家与李鸿章有很大关系。张爱玲确实和李鸿章有一定的关系,因为张爱玲的祖母是李鸿章的长女。从这里看,张爱玲其实是李鸿章的曾孙女。有一本其他方面,对李鸿章孙女的研究很少,主要是因为她们不是知名的历史人物,也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所以在研究中很少提及。如果你想了解李鸿章的孙女,不妨看看这本书。李鸿章和袁世凯是什么关系?李鸿章和袁世凯都是清末的文学家。他们都是清朝的重要官员。不同的是,李鸿章生前仍在积极为清王朝奔走呼号。但袁世凯看到清朝的末日后,开始对清廷进行打击,最终结束了清朝的统治。李鸿章的照片对于袁世凯来说,李鸿章绝对是他的恩人,因为李鸿章有知遇之恩。因为袁世凯早年崇拜李鸿章,所以袁世凯很尊敬李鸿章,李鸿章也很欣赏袁世凯。但是李鸿章和袁世凯后期出现了问题。原因是李鸿章在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后,名誉受到了致命的打击。这是李鸿章的低谷。袁世凯见李鸿章失势,改朝换代,投奔门下。翁同_和李鸿章是死敌,打了几十年。袁世凯当时的做法很不好,所以李鸿章对袁世凯有芥蒂。但是李鸿章虽然没有官职,但是李鸿章的影响力还在很长一段时间,所以他的影响力还是很大的。所以袁世凯经常去拜访他,李鸿章却不买账。有一次劝李鸿章,李鸿章认为袁世凯是在为他的宿敌翁同_铺路,于是斥责袁世凯。袁世凯只好不停地道歉,最后灰溜溜地走了。据说李鸿章死前有一个出人意料的举动,就是极力推荐袁世凯担任直隶总督,但这一点历史上从未考证过。李鸿章与甲午战争的关系甲午战争是中国晚清最重要的侵略战争之一。这一役,李鸿章建立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同时,战后李鸿章还代表清政府和日本签署了“《马关条约》”。甲午战争的失败,完全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李鸿章的照片这场战争结束后,李鸿章对清政府依靠割地赔款换取短暂安逸的态度十分苦恼。这场战役不仅加剧了清政府的处境,也让李鸿章对清政府彻底失望。甲午战争前期,日本以中国台湾省人民杀害琉球人民为由,侵略台湾省。当时李鸿章负责对日作战,但日军因为水土不服而战败。日军战败后,英美参与战争调解工作,弱小的清政府保持沉默态度,同意日军赔偿,割让土地。这件事让李鸿章觉得很反感。中国明明是战胜国,却难逃割地赔款的命运。日本得到琉球岛后,并没有停止侵略。他们把魔爪伸向了当时还是中国国土的朝鲜。朝鲜问题升华了中日矛盾,导致甲午战争爆发。战争初期,朝廷分为以皇帝为首的战争派和以太后为首的和平派。李鸿章奉光绪皇帝之命出海与日军作战,但李鸿章领导的北洋水师因兵力不足全军覆没。甲午战争可以说是李鸿章永远的遗憾。这是一场可以被打败的战斗,但结果却被打败了,不是被敌人而是被自己国家的统治者的腐败所打败。


李鸿章的女儿女婿

李鸿章有两个女儿,都是赵小莲生的,分别是李经(又名菊耦)和李经溥两个女儿。李鸿章的这两个女儿都是他的掌上明珠,他没有古代传统的重男轻女的思想,对于两个女儿的喜爱超乎寻常。
李鸿章为女儿的事真是费尽心血,精挑细选,结果高不成,低不就,一拖就是十多年,李小姐被拖成了大龄老女。正在举家为之焦急之时,李鸿章忽然来了一个惊人之举,竟选择了一位年长家穷,且又革职充军的罪犯为婿。这下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不仅赵氏夫人坚决反对,连李府家族也争相劝阻。可是李鸿章却一意孤行,声称这是他十几年来沙里淘金,好不容易才挑选到的乘龙快婿,岂能随便错过。更想不到的是,众人反对的女婿人选竟得到二小姐的同意,并一直表示:父亲决定,正合我心,终生不悔。于是,赵夫人和诸多亲友也就无话可说了。
原来,李鸿章挑选的这位乘龙快婿叫张佩纶,字幼樵,同治年间进士,初为李鸿章家西席,即人们所称的家庭教师。以后当上御史,与宝迁、张之洞等以敢于纠弹权贵、评议朝政而被人们目为清流党。其中张佩纶以批评李鸿章及三劾户部尚书王文韶,名震朝野,被擢升为左副都御史。
张佩纶青年得志,目空一切。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战争前夕,他连上十几道奏章,慷慨陈词,请缨杀敌。被派往福建会办海防,掌握军队指挥大权。不料他到任后,以钦差大臣自居,随意发号施令,却对战备毫无措施。当法国军队侵入马尾港后,他临阵先逃,致使福建海军舰只被击毁7艘,所率“三营歼焉”。他因此受到革职充军处分。
张佩纶充军十年后获释,已经家破人亡,身败名裂,连过去的清流旧友,也因他的骄傲狂妄,战败误国而耻于为伍,拒不相认。他只蛰居家中,过着清贫凄苦的生活。就在这时,他无意中读到李鸿章爱女李菊耦凭吊马尾之役的两首诗,对他寄予同情,给予开脱,特别是内中两句“论材宰相笼中物,杀贼书生纸上兵”时,竟感动得痛哭流涕说:“知我者,相国千金也!”同时,他又得知李鸿章正在为这位千金小姐择婿,便洋洋洒洒写了一封万言求婚书,兴冲冲地赶到李府求婚。李鸿章托词拒绝见面,并发话让他听候回音。
本来,李鸿章是不同意这桩婚事的,但看了张佩纶的求婚书后,觉得此人才华横溢,经过这次挫折,定能接受教训,东山再起,成为朝廷重臣。而且,他虽年纪偏大,但却家无妻小,又得女儿垂青。寻思再三,便拍板定下此桩婚事。
当这对40岁的新郎、24岁的新娘喜结良缘之时,有人在总督衙门前贴上一副红纸对联:“养老女,嫁幼樵,李鸿章无分老幼;辞西席,就东床,张佩纶不是东西。”加以嘲讽。
之后,李鸿章多次想对他加以援引,终未有果。一是怕舆论影响;二是张佩纶秉性难改,经常和老岳父意见不合,气得李鸿章叫他回南京老家休息。婚后十五年,张佩纶56岁时郁郁而终。李小姐则活到1929年的民国时期,她养花读书,将小孙女张爱玲培养成著名的作家,则已是后话了。


李鸿章是哪里人呢?

李鸿章是安徽合肥人。李鸿章,本名章铜,字渐甫、子黻,号少荃(一作少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安徽合肥人,中国清朝晚期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将领。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慈禧太后视为“辅佐中兴,削平大难”及“匡济艰难,辑和中外”之人。李鸿章成就李鸿章对科举取士有着深刻的见解,他认为“中国士大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武夫悍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细心”,因此出现“用非所学,所学非所用”、不能重视学习西方“利器”的情况。同时,他赞同西方教育“求实际”的精神,他进一步提出,中国要自强,需要从学西方“利器”到引进“制器之器”,重点是培养自己的“制器之人”,“而尤以人才为亟要”。同时,他主张兴西学,改革中国传统科举制度和教育模式,并付诸实践。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李鸿章

李鸿章是哪里人呢?

李鸿章是安徽合肥人。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本名章铜,字渐甫、子黻[fú],号少荃(一作少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中国清朝晚期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将领。世人多称“李中堂”,又称“李二先生”“李傅相”“李文忠”。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慈禧太后视为“辅佐中兴,削平大难”及“匡济艰难,辑和中外”之人。同时西方有视之为“当世三杰”者。但因其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加之个人贪腐、决策失误等问题,也招致诸多批评。李鸿章的个人作品:1、文集:李鸿章的作品,主要收录于桐城吴汝纶主持编纂的《李文忠公全书》。吴汝纶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抱着“止谤”(诋毁时人对李鸿章的唾骂)的目的编辑此书,其时间跨度自同治元年(1862年)至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全书一百六十五卷,六百余万字,是研究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有同治金陵书局刻本。2、诗:《入都》是清朝大臣李鸿章的组诗作品,共十首,是作者奉父命入京应试时所作的借以立志抒怀的作品,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胸魄气略。3、书法:此外,通过李鸿章存世的大量墨迹,可以看出其书法造诣甚深。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李鸿章

上一篇:淘气之吻2,恶作剧之吻第二部在哪可以看?

下一篇: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院,河南最好的会计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