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甲酸和乙醇反应方程式
苯甲酸和乙醇反应方程式为:C6H5COOH+C2H5OH=(浓硫酸 加热)=C6H5COOC2H5+H2O。
苯甲酸的化学式为C6H5COOH,它是一种针状结晶物,微溶于水。苯甲酸是弱酸,它的蒸汽有较强的刺激性。乙醇化学式为C2H5OH,俗称酒精,是一种无色易挥发,同时也易燃的无色透明液体。苯甲酸和乙醇反应需要浓硫酸和加热作催化,生成苯甲酸乙酯和水。
对甲基苯甲酸的性质
熔点179-182°C。沸点274-275°C。水溶性<0.1 g/100 mL at 19°C。闪点:124.7°C蒸汽压:0.00248mmHg at 25°C溶解性:易溶于甲醇、乙醇、乙醚,难溶于热水。性能与应用: 易溶于甲醇、乙醚,难溶于热水,能随水蒸汽挥发;经氧化得酞酸,可作医药、感光材料、农药、有机颜料的中间体。主要用于制造止血芳酸、对甲腈、对甲苯甲酰氯、感光材料等
乙酸甲酯与甲醇反应
基本原理 乙酸和甲醇的酯化反应是乙酸甲酯的一种反应,也是乙酸甲酯形成反应,它是由乙酸氢离子和甲醇经碱上反应形成乙酸甲酯的反应。其反应机理为:在乙酸甲酯反应中,乙酸的氢离子和甲醇发生新键形成乙酸甲酯,并释放出含水分子的水。乙酸甲酯反应包括一种醇向酸还原反应,它是一种由一个醇缩合另一个酸缩合而实现的反应,乙酸甲酯形成后的反应产物为乙酸甲酯,这是一种典型的双缩合反应。2.反应条件 乙酸和甲醇的酯化反应通常在碳酸钠缓冲溶液的混合溶液中进行,酸催化剂可以促进反应的速率,反应温度通常在80 ~ 90℃。在乙醇和甲醇的酯化反应中,碱催化剂的量至关重要,一般规定碱催化剂和反应物(乙酸和甲醇)的摩尔比(molar ratio)为1:1.5,即碱催化剂量是反应物的1.5倍,因为此类反应物需要单碱单碱,反应时也必须添加水来活化碱,否则反应会出现卡死,从而影响反应时间。3.反应物 乙醇和甲醇的酯化反应反应物为乙酸和甲醇,它们是最常见的反应物,有时也可以添加其他酸或醇作为反应物,使反应物的催化反应更加有效、反应效率更高。但同时也会加大反应复杂性,对反应操作要求更高,反应温度也会受到影响。4.反应产物 乙酸和甲醇经酯化反应后,主要产物为乙酸甲酯,它是一种油状物,乙酸和甲醇的酯化反应是一种选择性的反应,反应化学平衡向产物方向平移,乙酸甲酯的产率也会提高,其中有的系数很高,可达95%以上。但乙酸及其氢离子失水的反应也会产生一些水,即水溶性乙酸盐,它会污染反应系统,影响反应的效果。查看更多
邻羟基苯甲酸,对羟基苯甲酸和间羟基苯甲酸,谁的酸性最强,为什么
邻羟基苯甲酸的酸性最强。原因:羟基是一个给电子基团,它的给电子性质会导致与H相连的氧原子上的电负性增强。下面要判断的是在这三个位置上,哪个位置上的OH吸电子贡献最大。按共振结构来画,对位的给电子能力最强,其次是邻位,间位最弱。扩展资料当一个分子、离子或自由基的结构不能用路易斯结构式正确地描述时,可以用多个路易斯式表示,这些路易斯式为共振结构。在共振结构之间用双箭头“←→”联系,以表示它们的共振关系。给电子基团属于当取代基取代苯环上的氢后,苯环上电子云密度升高的基团;反之,苯环上电子密度降低的叫吸电子基团。一个基团到底是吸电子基团还是给电子基团,得看它对苯环的诱导效应、共轭效应和超共轭效应的总和。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共振结构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给电子基团
邻甲基苯甲酸和邻硝基苯甲酸的酸性比较
邻甲基苯甲酸和邻硝基苯甲酸的酸性比较:邻甲基苯甲酸(简称甲基苯甲酸)的化学式为C8H8O2,邻硝基苯甲酸(简称硝基苯甲酸)的化学式为C8H7NO4。两种化合物的分子式相似,但硝基苯甲酸比甲基苯甲酸多含有一个硝基(-NO2)官能团。在水溶液中,甲基苯甲酸和硝基苯甲酸都可以释放出氢离子(H+),形成对应的离子。甲基苯甲酸的离子化程度较低,即其在水溶液中的酸性较弱。而硝基苯甲酸的离子化程度较高,即其在水溶液中的酸性较强。这是因为硝基官能团中的氧原子带有较强的电子亲合力,可以吸引邻位碳原子上的电子,使相邻的羟基(-OH)更容易失去质子。因此,硝基苯甲酸在水溶液中更容易离解,释放出更多的氢离子。综上所述,邻硝基苯甲酸的酸性强于邻甲基苯甲酸。【摘要】
邻甲基苯甲酸和邻硝基苯甲酸的酸性比较【提问】
邻甲基苯甲酸和邻硝基苯甲酸的酸性比较:邻甲基苯甲酸(简称甲基苯甲酸)的化学式为C8H8O2,邻硝基苯甲酸(简称硝基苯甲酸)的化学式为C8H7NO4。两种化合物的分子式相似,但硝基苯甲酸比甲基苯甲酸多含有一个硝基(-NO2)官能团。在水溶液中,甲基苯甲酸和硝基苯甲酸都可以释放出氢离子(H+),形成对应的离子。甲基苯甲酸的离子化程度较低,即其在水溶液中的酸性较弱。而硝基苯甲酸的离子化程度较高,即其在水溶液中的酸性较强。这是因为硝基官能团中的氧原子带有较强的电子亲合力,可以吸引邻位碳原子上的电子,使相邻的羟基(-OH)更容易失去质子。因此,硝基苯甲酸在水溶液中更容易离解,释放出更多的氢离子。综上所述,邻硝基苯甲酸的酸性强于邻甲基苯甲酸。【回答】
老乡,真心没听懂,可以再说得具体一些不【提问】
邻甲基苯甲酸和邻硝基苯甲酸的酸性比较:邻甲基苯甲酸(简称甲基苯甲酸)的化学式为C8H8O2,邻硝基苯甲酸(简称硝基苯甲酸)的化学式为C8H7NO4。两种化合物的分子式相似,但硝基苯甲酸比甲基苯甲酸多含有一个硝基(-NO2)官能团。在水溶液中,甲基苯甲酸和硝基苯甲酸都可以释放出氢离子(H+),形成对应的离子。甲基苯甲酸的离子化程度较低,即其在水溶液中的酸性较弱。而硝基苯甲酸的离子化程度较高,即其在水溶液中的酸性较强。这是因为硝基官能团中的氧原子带有较强的电子亲合力,可以吸引邻位碳原子上的电子,使相邻的羟基(-OH)更容易失去质子。因此,硝基苯甲酸在水溶液中更容易离解,释放出更多的氢离子。综上所述,邻硝基苯甲酸的酸性强于邻甲基苯甲酸。【回答】
苯甲酸的酸性比甲酸强
苯甲酸的酸性比甲酸强,因为苯甲酸分子中的苯基是吸电子基,酸性较强的主要原因是共振作用。苯甲酸中,由于苯环的吸电子作用,使碳氧双键上的电子云密度增加,结果是形成苯甲酸根离子,而不再以双键存在,因此苯甲酸在水中酸性强。【摘要】
苯甲酸的酸性比甲酸强【提问】
苯甲酸的酸性比甲酸强,因为苯甲酸分子中的苯基是吸电子基,酸性较强的主要原因是共振作用。苯甲酸中,由于苯环的吸电子作用,使碳氧双键上的电子云密度增加,结果是形成苯甲酸根离子,而不再以双键存在,因此苯甲酸在水中酸性强。【回答】
苯甲酸对人体有什么危害?
健康危害:对皮肤有轻度刺激性。蒸气对上呼吸道、眼和皮肤产生刺激。该品在一般情况下接触无明显的危害性。苯甲酸在动物体内会很快降解,苯甲酸(99%)主要与甘氨酸结合形成马尿酸,其余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形成1-本家先葡萄糖醛酸。工业上苯甲酸是在钴、锰等催化剂存在下用空气氧化甲苯制得;或由邻苯二甲酸酐水解脱羧制得。毒性表现如下:皮肤危害:发红,燃烧的感觉,瘙痒;吸入危害:咳嗽,喉咙痛;眼睛危害:发红,疼痛;误吞危险:腹痛,恶心,呕吐。扩展资料苯甲酸的用途:用途一:主要用作食品防腐剂,也用于制药物、染料等用途二:用于医药工业和植物遗传研究,也用作染料中间体、杀菌剂和防腐剂用途三:防腐剂;抗微生物剂。用途四:苯甲酸钠也是重要的酸型食品防腐剂。使用时转化为有效形式苯甲酸。使用范围及使用量参见苯甲酸。此外,也可作为饲料的防腐剂。用途五:该品用作食品添加剂(防腐剂)、医药工业的杀菌剂、染料工业的媒染剂、塑料工业的增塑剂,也用作香料等有机合成的中间体。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苯甲酸
苯甲酸对人体有什么危害?
健康危害:对皮肤有轻度刺激性。蒸气对上呼吸道、眼和皮肤产生刺激。该品在一般情况下接触无明显的危害性。苯甲酸在动物体内会很快降解,苯甲酸(99%)主要与甘氨酸结合形成马尿酸,其余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形成1-本家先葡萄糖醛酸。工业上苯甲酸是在钴、锰等催化剂存在下用空气氧化甲苯制得;或由邻苯二甲酸酐水解脱羧制得。毒性表现如下:皮肤危害:发红,燃烧的感觉,瘙痒;吸入危害:咳嗽,喉咙痛;眼睛危害:发红,疼痛;误吞危险:腹痛,恶心,呕吐。扩展资料苯甲酸的用途:用途一:主要用作食品防腐剂,也用于制药物、染料等用途二:用于医药工业和植物遗传研究,也用作染料中间体、杀菌剂和防腐剂用途三:防腐剂;抗微生物剂。用途四:苯甲酸钠也是重要的酸型食品防腐剂。使用时转化为有效形式苯甲酸。使用范围及使用量参见苯甲酸。此外,也可作为饲料的防腐剂。用途五:该品用作食品添加剂(防腐剂)、医药工业的杀菌剂、染料工业的媒染剂、塑料工业的增塑剂,也用作香料等有机合成的中间体。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苯甲酸
苯甲酸和二甲基亚砜反应吗?
不反应;
二甲亚砜与酰氯类物质如氰尿酰氯、苯酰氯、乙酰氯、苯碘酰氯、亚硫酰氯、硫酰氯、三氯化磷等接触时,发生激烈的放热分解反应。与硝酸结合,生成(CH3)2SO·NHO3。
1.无色液体,可燃,几乎无臭,带有苦味。该品是极性高的有机溶剂,可与水以任意比例混合,除石油醚外,可溶解一般有机溶剂。在20℃时能吸收氯化氢30%(重量);二氧化氮30%(重量);二氧化硫65%(重量)。有强烈吸湿性,在20℃,当相对湿度为60%时,可从空气吸收相当于自身重量70%的水分。该品是弱氧化剂,不含水的二甲基亚砜对金属无腐蚀性。含水时对铁;铜等金属有腐蚀性,但对铝不腐蚀。对碱稳定。在酸存在时加热会产生少量的甲基硫醇;甲醛;二甲基硫;甲磺酸等化合物。在高温下有分解现象,遇氯能发生激烈反应,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化学性质:二甲亚砜还原生成甲硫醚。受强氧化剂作用氧化成二甲砜;
2.二甲亚砜与酰氯类物质如氰尿酰氯、苯酰氯、乙酰氯、苯碘酰氯、亚硫酰氯、硫酰氯、三氯化磷等接触时,发生激烈的放热分解反应。与硝酸结合,生成(CH3)2SO·NHO3。与碳酸钡作用可使二甲亚砜再生。与浓氢碘酸作用,生成二甲硫磺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