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此句意思是指:如果想要成功到达高耸入云的知识山峰的山顶,勤奋就是那登顶的唯一路径;如果想在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里畅游,耐心、尽力、刻苦的学习态度将是一艘前行的船,能够载驶向成功的彼岸。在读书、学习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也没有顺风船可驶,如果想要在广博的书山、学海中汲取更多更广的知识,“勤奋”和“刻苦”是两个必不可少的,也是最佳的条件,表明了勤奋是学习的主要点。此句出自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此句在《增广贤文》中有收录,是其治学名言,旨在鼓励人们不怕苦多读书,只有勤奋才能成功。扩展资料: “ 学海”对“书山”,“无涯”对“有尽”,“苦作舟”对“勤为路”,不论声韵、词性、内涵、意境,无不字字工稳,处处贴切。这才应该是此联的本真。可能有人一时还想不通。既是“学海无涯”,怎会又说“书山有尽”呢,其实,“学海”与“书山”,虽则有关,却非同一概念,二者是不可混为一谈的。学海之无涯,源于庄子的“知也无涯”,不论学习与研究,的确永无止境。而书山之有尽,则是就客观实际而言的,作为物质形态之书籍,总有其极限。别说是古人极言“学富五车”的那点儿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历史典籍、诗词歌赋不难被饱学之士所遍览,就是在今天各种著述浩如烟海之际,不也可以用几台电脑加一堆光盘,便将世界上任何一个大型图书馆的藏书都囊括殆尽么。所以,“书山有尽”而“学海无涯”,正体现了事物的一种辩证统一关系。
《蜀地笔记》epub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蜀地笔记》(蒋蓝)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8M6TItXL9Q6O7M82kNJPOA 提取码: kvj3书名:蜀地笔记作者:蒋蓝豆瓣评分:7.3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年份:2017-11页数:436内容简介:《蜀地笔记》的核心词是:历史人物,是作者多年阅读、考察大成都范围内的历史、人文关系,以展示区域内各种奇人、异人的人物传记。37万字,有部分古代配图。在作者利用、尊重以往研究成果的同时,做了大量的田野实地考察与真相还原,进一步厘定了很多历史人物的真相,廓清、梳理了他们的本来面目。书稿内容文笔生动,可读性强,文章被《读者》《作家文摘》《文摘周报》《青年文摘》等广为转载。作者简介:蒋蓝:诗人,散文家,作家。朱自清散文奖、人民文学奖、西部文学奖、四川文学奖得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委员,四川省作协主席团委员,成都文学院终身特约作家。已出版《豹典》《媚骨之书》等 。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出自唐代韩愈的《古今贤文·劝学篇》
枯木逢春犹再发,人无两度再少年。不患老而无成,只怕幼儿不学。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胜古人。若使年华虚度过,到老空留后悔心。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坚持不懈,久炼成钢。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冰生于水而寒于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身怕不动,脑怕不用。手越用越巧,脑越用越灵。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三心二意,一事无成。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熟能生巧,业精于勤。
文摘报与文摘周报的区别
文摘报是指把某一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新发现、新进展等进行概括总结,以文字形式表述出来的报告,是科技报告的一种形式,主要报告某一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新发现、新进展等。文摘周报是指每周汇总某一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新发现、新进展等,以文字形式表述出来的报告,主要报告某一领域一周内的最新研究成果、新发现、新进展等。总之,文摘报与文摘周报的区别在于,文摘报是报告某一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新发现、新进展等,而文摘周报则是报告某一领域一周内的最新研究成果、新发现、新进展等。
孙云晓的著作有?
孙云晓教授是当代中国具有影响力的教育专家,曾以一篇《夏令营中的较量》震撼全国,他的一系列教育观点影响重大,如“教育的秘诀是真爱”、“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良好习惯是健康人生之基”等。教育代表作有《教育的秘诀是真爱》、《培养一个真正的人》、《藏在书包里的玫瑰》等。其中《藏在书包里的玫瑰》2004年出版后引起社会重大反响。
他出版的个人专著20余部,较有代表性的教育著作有《习惯决定孩子命运——孙云晓儿童教育12讲》、《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我的教育自述》、《教育的秘诀是真爱--孙云晓教育建议》、《培养一个真正的人》等。作品曾获中国图书奖、全国“五个一”优秀图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奖、全国优秀畅销书奖。
孙云晓的人物经历
孙云晓,1955年2月8日生于山东青岛一个工人家庭。1962年入青岛鞍山路小学;1969年入青岛16中学;1972年年底担任青岛四方区少年宫总辅导员;1975年任共青团青岛市四方区委副书记;1976年任山东招远县毕郭公社党委常委、知识青年总带队;1978年调北京中央团校学习(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随即调中国少年报社担任记者至1987年,其中脱产两年读大专;1987年至今为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人员,担任该中心副主任兼《少年儿童研究》月刊总编辑;系中国作协五届、六届、七届全国委员。1999年被国务院表彰为有突出贡献的教育科学研究专家。2000年被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授予“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标兵”称号。2008年被评选为“中国教育风云人物”。孙云晓研究员是当代中国具有影响力的教育专家,曾以一篇《夏令营中的较量》震撼全国,他的一系列教育观点影响重大,如“教育的秘诀是真爱”、“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良好习惯缔造健康人格”等。教育代表作有《孙云晓教育作品集》(8卷)、《孙云晓家庭教育文集》(5卷)、《拯救男孩》、《拯救女孩》等。其中《藏在书包里的玫瑰》2004年出版后引起社会重大反响。由于2011年的日本大地震,孙云晓18年前的文章《夏令营中的较量》重新被网友翻出,引发讨论。孙云晓当年所指出的中日青少年素质差距,使得孙云晓当年的论断受到了空前质疑。当年孙云晓笔下坚强活泼强健的日本少年和懦弱娇气没有责任心的中国少年,如今都已长大成人。他们在自己的国家和人民遭受灾难时的表现迥异,完全和孙先生当年的判断相背。3月18日孙云晓先生在新浪微博和网友谈论青少年心理问题时,遭到网友围攻质疑。孙云晓先生不得不暂时关闭微博,删除所有质疑言论后,才重新开博。但是各大论坛都已经出现了对孙先生当年大作的鞭尸现象。随之而来的,就是像“77个野生奥特曼”这样的词语开始流行,用来质疑当年被孙先生推崇那77个参加夏令营的高素质日本孩子,现在为何在国家人民的危机时刻居然无人站出来,为救援工作作出贡献?网友根据新闻报道,认为日本青年在地震中的表现远不如中国青年,因此认定孙云晓当年有鼓吹日本青少年,贬低中国青少年之嫌。对此孙云晓在博客上重新刊登1994年发表于《中国教育报》上的文章给予澄清,孙云晓强调写《夏令营中的较量》,是在揭示中国教育的危机,而非对中国孩子的贬低。对于一段时期内论坛和微博中的质疑声音,孙云晓在网上进行了回应,他认为勇于质疑的年轻人,本身就是一种自信的表现,作为80年代孩子的共同记忆这种宣泄的情绪可以理解。更多详情可查阅相关百度词条:《夏令营中的较量》。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是什么?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教育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并不为人们的主观意志所转移,教育工作者只有按照教育规律办事,才能搞好教育。历史经验证明,教育规律早在人们认识它之前,就已经存在并起作用了。二、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有人说:“不学教育学,照样能上课。”当然,现实中这种现象虽然存在,但是否学习教育学,掌握教学规律,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影响很大。因为,上课有好坏优劣之分。一个卓越而成功的教师正是借助教育学的理论睿智,敏锐地观察课堂上学生心理活动的脉搏,恰当地利用科学的教育环境和科学的教育方法,去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点燃”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把教学过程组织得生动活泼,水乳交融,富有成效。三、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年轻一代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思想品德决定着今后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随着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同时,也给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带来了诸多新的矛盾和许多负面影响。因此,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不仅要重视对学生文化知识的传授,而且要重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即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并且把两者辩证统一地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及对不良影响的“抵御”与“免疫”能力。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人才,实现培养目标。四、建构教师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既是提高教育理论水平与技能技巧、适应教师职业需要的必要条件,又是教师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焕发创造精神的根本保证。扩展资料基本观点:第一,教育学研究应以教育制度作为优先目标,阐明教育制度对于教育情境中的个体行为的影响;第二,教育实践中的官僚主义、师生与行政人员彼此之间的疏离主要是由教育制度造成的;第三,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完成想要完成的社会变迁,而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必须进行制度分析,帮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理解制约他们思想、行为的制度因素,把学校中“给定的”制度(即从外面强加的制度)变成“建立中”制度(即根据个人间的自由交往而导致自我管理的制度);第四,教育制度的分析不仅要分析那些显在的制度,如教育组织制度、学生生活制度等,而且还要分析那些隐性的制度,如学校的建筑、技术手段的运用,等等;制度教育学关注教育与社会的关系,重视教育的外部环境特别是制度问题对教育的影响,促进了教育社会学的发展。但是,制度教育学过分地依赖精神分析理论来分析制度与个体行为之间的关系。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教育学
韩立福的课题研究
1999年7月—2001年7月,参与全国教育科学国家“九五”规划课题的子课题《不同地区双语教学效果的比较研究》的科研课题研究,项目研究主要成员。2002年6月—2005年10月,参与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民族中小学自主创新三语教育整体改革实验研究》的研究,项目研究主要成员。2004年7月—2005年9月,参与国家级科研课题《全国区域教育特色发展示范区评估项目》。主持过广东省东山区创建“全国区域教育发展特色示范区”的评估活动。2005年8月—11月,参与所级科研课题《各个国家和地区高考制度及对学生发展的影响》,主要承担“法国、日本高考制度对学生发展的影响”研究任务。分别完成《法国高考制度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和《日本高考制度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报告。2005年参与国家级科研课题《基础教育阶段现代学校制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主要承担“现代学校评价制度研究”部分的研究任务。2005年参与国家级科研课题《高质量、高水平推进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策略路径研究》,课题研究主要成员。2005年参与教育部级科研课题《科学教学形成性评价实验研究》,课题研究主要成员。2006年参与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体验学习与语感形成母语教学试验》,课题研究的主要成员。2006年主持所级科研课题《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研究》,课题研究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