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昆世界气候大会的各国观点
坎昆大会一个突出的矛盾是,发展中国家在不断提高它们的责任,而同时,发达国家却一再推卸责任。由于历史排放,发达国家要以20%的人口对80%的温室气体负责。发达国家造成了全球气候变暖,使广大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还没发展,就得开始限制排放增长。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陷入了发展和排放的两难境地。打个比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是“地球村”的住户。发达国家先开始装修自家房子,并且已经快用装修垃圾把垃圾箱填满了。这时发展中国家也想把家装修得漂亮一点,可发达国家却要求发展中国家和他们一样,减少倒垃圾的数量,最好就别装修了。这显然是不公平的。 四国都是气候变化的受害者,必须在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之下应对气候变化。“基础四国”力挺成立新的气候基金,须执行300亿美元的快速启动资金,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基础四国”是指中国、印度、巴西、南非,面对气候变化议题,四个重要的新兴经济体走到了一起,相互协助,协调立场。)
坎昆气候大会会以什么结果结束,为什么?
从坎昆现场的情况来看,由于核心僵局涉及各国根本利益,会议一时还无法立即取得突破。 从目前看,以下四大僵局短期内都难以突破: 一、减排目标难以达成共识,各方都采取了减排承诺的低预期,发达国家提出的2020年中期减排目标与发展中国家普遍要求的减排40%的目标相距甚远。 二、责任区分上,发达国家依然在“四处游离”,试图再次偏离“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使原本的双轨谈判进程缺乏互信基础。 三、长期资金援助依旧是“一纸空文”。按《哥本哈根协定》,发达国家要在2012年前每年筹措1000亿美元的资金承诺,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 四、美方减排意愿与承诺难有“定心丸”。对各方来说,美国根本无法作出任何有效承诺,尤其是民主党在中期选举中失利之后,参众两院反对全球变暖观点势力上升,奥巴马极力推动的《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获得通过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菲格雷斯表示,坎昆会议有可能达成某项协议,这也是坎昆将取得的“具体成果”,其中可能包括帮助发展中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技术转让、森林保护,以及建立一个新的基金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长期资金支持等内容。
一、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留有“后遗症”。他表示,《哥本哈根协议》内容仅有十二段。并未明确发达国家到2020年的中期减排目标和到2050年的长期减排目标。对于发展中国家最为关心的资金支持和技术转移问题,协议的规定十分模糊,只有欧盟和日本提出具体将要提供的资金数目。哥本哈根会议毫无疑问是有积极作用的,但从协议内容来看,哥本哈根会议又是让人失望的。 二、经过哥本哈根会议的“亮剑”,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互信基础遭到削弱,成为制约和阻碍谈判的负面因素。采取务实态度,由简到难,在资金、森林、技术转让、适应机制等各方共识较集中的问题领域,率先取得突破是推进天津及坎昆会议获实质性成果的理性选择。 三、由于全球经济复苏依然缓慢,主要谈判者都不愿在应对气候变化上作出更高承诺,都使得气候谈判进展缓慢,并将被一再延后。比如,在谈判中的焦点之一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援助问题,由于全球复苏乏力,发达国家的态度也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
2023联合国气候峰会在哪里举行
2023联合国气候峰会在迪拜举行。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是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框架下每年举行的会议。会议评估应对气候变化的进展,并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讨论《京都议定书》,确立发达国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法律约束性义务。缔约方会议的任何最后文案都必须得到协商一致的同意。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于1995年起每年在世界不同地区轮换举行。第一次大会在1995年柏林举行。2023年底,第二十八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将在迪拜举行。IPCC发布《气候变化2023》相关内容介绍:近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瑞士因特拉肯发布第六次评估报告综合报告《气候变化2023》。报告由全球126位专家编写,以第六次评估周期中三个工作组报告和三个特别报告的主要结论为基础,综合给出了气候变化当前的状态和趋势,未来气候变化、风险和长期应对,以及近期响应措施。报告充分认识到气候、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以及人类社会的相互依存关系,不同形式知识的价值,以及气候变化适应、减缓、生态系统健康、人类福祉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反映了参与气候行动行为主体的日益多样化。
28届联合国气候大会在哪里
第二十八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迪拜召开。第二十八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将于2023年11月4日至6日在迪拜世博城举行。当地时间2023年5月14日,努阿米向巴沙尔转交了阿联酋总统穆罕默德·本·扎耶德·阿勒纳哈扬的邀请函,邀请巴沙尔出席2023年底在迪拜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United Nations Climate Change Conference)是联合国主办的会议,大会于1995年起每年在世界不同地区轮换举行。第一次大会在1995年柏林举行。召开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意义首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召开,是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严重挑战。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不断上升,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气候变化问题已经对全球环境、经济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召开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是应对这一挑战的必要之举。其次,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召开,是为了推动全球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只有通过全球合作,才能实现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为全球国家提供了一个平台,以便就气候变化问题进行对话、协商和合作。最后,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召开,是为了推动全球向绿色、低碳、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能源效率、推广可再生能源等,这些措施将推动全球向绿色、低碳、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这将有利于保护地球环境,同时也将促进全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第二十八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气候峰会2021主题是什么?
气候峰会2021主题为“全球碳中和与中国担当”。为积极推动国家碳中和愿景和全球控温目标实现,凤凰卫视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于2021年9月22日-24日主办2021零碳使命国际气候峰会,主题为“全球碳中和与中国担当”。领导人气候峰会于2021年4月22日至23日举行,由美国总统拜登发起,由美国总统拜登和副总统哈里斯主持。美国白宫发布声明称,总统拜登已邀请40位国家和国际组织领导人参加,包括中国、俄罗斯等38个国家的领导人以及欧盟委员会主席和欧洲理事会主席。主要议程本次会议将强调,世界主要经济体迫切需要在2021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之前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争取实现将全球气候变暖幅度控制在1.5摄氏度之内的目标。此次峰会包含5项议程,讨论的主题涉及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气候适应能力与韧性、气候安全、应对气候变化的创新技术、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经济机会等。
世界气候峰会2021在哪里举办
世界气候峰会2021在英国格拉斯哥举办。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秘书处28日宣布,原定于2021年11月在英国格拉斯哥举行的公约第26届缔约方大会(COP26)此前因新冠疫情宣布延期后,现已定于2021年11月1-12日举行。
本届气候变化大会东道国英国商务、能源与产业战略部当天在声明中表示,英国将继续与各方合作增加气候行动、建设气候韧性、降低碳排放。声明称,2021年11月这一新会期亦将使得英国和意大利可以利用明年将分别担任七国集团和二十国集团主席国的机会去推动更大的气候雄心。
第二十八届联合国气候大会在哪里
第二十八届联合国气候大会在迪拜举行。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是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框架下每年举行的会议。会议评估应对气候变化的进展,并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讨论《京都议定书》,确立发达国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法律约束性义务。缔约方会议的任何最后文案都必须得到协商一致的同意。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于1995年起每年在世界不同地区轮换举行。第一次大会在1995年柏林举行。2023年底,第二十八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将在迪拜举行。IPCC发布《气候变化2023》相关内容介绍:近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瑞士因特拉肯发布第六次评估报告综合报告《气候变化2023》。报告由全球126位专家编写,以第六次评估周期中三个工作组报告和三个特别报告的主要结论为基础,综合给出了气候变化当前的状态和趋势,未来气候变化、风险和长期应对,以及近期响应措施。报告充分认识到气候、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以及人类社会的相互依存关系,不同形式知识的价值,以及气候变化适应、减缓、生态系统健康、人类福祉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反映了参与气候行动行为主体的日益多样化。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第二十八届联合国气候大会
第28届联合国气候峰会在哪里召开
第28届联合国气候峰会将于11月在阿联酋召开。2023年11月30日至12月1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将在阿联酋举行。金砖五国的其它国家和南半球国家支持阿联酋《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并承认他们在全世界实施“绿色能源”项目上的经验。阿联酋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候任主席苏丹?本?艾哈迈德?贾比尔具有难得的经验来成功举办定于2023年11月举行峰会和为峰会的主要参会国寻找共同的利益,阿联酋已被认为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世界领军者。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可和重视阿联酋在应对中起到的作用。气候峰会内容第一,团结一心,开创合作共赢的气候治理新局面。在气候变化挑战面前,人类命运与共,单边主义没有出路。我们只有坚持多边主义,讲团结、促合作,才能互利共赢,福泽各国人民。中方欢迎各国支持《巴黎协定》、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更大贡献。第二,提振雄心,形成各尽所能的气候治理新体系。各国应该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根据国情和能力,最大程度强化行动。同时,发达国家要切实加大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能力建设支持。第三,增强信心,坚持绿色复苏的气候治理新思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从绿色发展中寻找发展的机遇和动力。
求关于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作文(英文)
Love Makes Beauty
With the fantastic spur both in industry and economy, the past 100 years has seen how modernization and civilization has affected mankind. Recently, Copenhagen is being a focus for its Climate Change Conference. A majority of people hold the belief that climate change is the pressing threat for mankind.
However, acknowledging the great abundance of harms that the changing climate will bring, I‘d say the most immediate threat is just ourselves. I always imagine a view of life filled with fresh air and various flowers swung in gentle wind. But the reality shows this is a real fantasy. With the fantastically developing industry and the rising number of personal cars, not only the air but also the water is at risk universally. For example, what used to be a pride for Ruianees was Tang River, the clean and clear mother river of Ruian. But with time going by, it was seriously polluted and gradually turned into the biggest block of development. What upsets us most is that such a situation is spreading countryside. It seems that citizens on the earth care little about their land, which directly causes further consequences.
How can we deal with environmental problems? There is no doubt that this topic is complicated and unstable as well. But the irreplaceable way, in my thought, is love, love for the earth. It is love that makes beauty, and nothing else will do.
Some say love is a river that drowns the tender reed; some say love is a hunger, an endless, aching need. I say love is a flower, and you, are the only seed.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美国发言稿(英文原版)
Good morning. It is an honor for me to join this distinguished group of leaders from nations around the world. We come here in Copenhagen because climate change poses a grave and growing danger to our people. All of you would not be here unless you - like me - were convinced that this danger is real. This is not fiction, it is science. Unchecked, climate change will pose unacceptable risks to our security, our economies, and our planet. This much we know.
早上好。十分荣幸能与世界各国尊贵的领导人汇聚一堂。我们来到哥本哈根,是因为气候变化对各国人民构成的严重威胁与日俱增。诸位如果不相信这一危险确实存在,你们──同我一样──都不会来到这里。这不是凭空虚构,这是科学。如果不加以制止,气候变化就将对我们的安全、我们的经济和我们的地球构成不可接受的危险。对此我们都了然于胸。
The question, then, before us is no longer the nature of the challenge -- the question is our capacity to meet it. For while the reality of climate change is not in doubt, I have to be honest, as the world watches us today, I think our ability to take collective action is in doubt right now, and it hangs in the balance.
因此,我们面临的问题不再是这一挑战的性质,而是我们应对这一挑战的能力。因为尽管气候变化的现实已无庸置疑,但恕我直言,在今天全世界都注视着我们的时候,我认为现在我们共同采取行动的能力还难以确定。这个问题事关生死存亡。
I believe we can act boldly, and decisively, in the face of a common threat. That's why I come here today - not to talk, but to acT(Applause.) 我相信面对这一共同威胁,我们能够采取勇敢、果断的行动。这就是我为什么来到这里的原因──不是为了高谈阔论,而是为了付诸行动。(掌声)
Now, as the world's largest economy and as the world's second largest emitter, America bears our responsibility to address climate change, and we intend to meet that responsibility. That's why we've renewed our leadership within international climate change negotiations. That's why we've worked with other nations to phase out fossil fuel subsidies. That's why we've taken bold action at home - by making historic investments in renewable energy; by putting our people to work increasing efficiency in our homes and buildings; and by pursuing comprehensive legislation to transform to a clean energy economy.
作为全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和排放量名列第二的国家,美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有自己的一份责任,我们准备尽这份责任。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重新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原因。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与其他国家共同努力,逐步取消化石燃料补贴的原因。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国内采取果敢行动的原因──对可再生能源进行前所未有的投资;要求我国相关人员努力提高住宅和建筑物的能效;并争取通过综合立法向清洁能源经济转化。
These mitigation actions are ambitious, and we are taking them not simply to meet global responsibilities. We are convinced, as some of you may be convinced, that changing the way we produce and use energy is essential to America's economic future - that it will create millions of new jobs, power new industries, keep us competitive, and spark new innovation. We're convinced, for our own self-interest, that the way we use energy, changing it to a more efficient fashion, is essential to our national security, because it helps to reduce our dependence on foreign oil, and helps us deal with some of the dangers posed by climate change.
这些减排行动意义深远。我们采取这些行动不仅是为了履行全球责任。我们相信──或许你们有些人也相信──改变我们生产和使用能源的方式对美国经济的未来必不可少。这样做将创造数以百万计新的就业岗位,为新兴行业提供动力,保持我们的竞争能力并激发新的创新。我们深信,为了我们的自身利益,我们使用能源的方式,使之向提高效率的方向转换,对我们的国家安全必不可少,因为这样做有助于减少我们对外来石油的依赖,也有助于应对气候变化构成的某些危险。
So I want this plenary session to understand, America is going to continue on this course of action to mitigate our emissions and to move towards a clean energy economy, no matter what happens here in Copenhagen. We think it is good for us, as well as good for the world. But we also believe that we will all be stronger, all be safer, all be more secure if we act together. That's why it is in our mutual interest to achieve a global accord in which we agree to certain steps, and to hold each other accountable to certain commitments.
因此,我希望本次全会的与会者知道,无论哥本哈根大会的结果如何,美国将继续采取这一行动方针,减少我们的排放,向清洁能源经济的目标前进。我们认为,这对我们本身有利,也对全世界有利。然而,我们也认为,如果我们能共同采取行动,我们大家都会更强大,更安全,更有保障。正因为如此,达成一项各方都同意采取某些步骤并相互要求对某些承诺负责的全球性协议,符合我们的共同利益。
After months of talk, after two weeks of negotiations, after innumerable side meetings, bilateral meetings, endless hours of discussion among negotiators, I believe that the pieces of that accord should now be clear.
经过几个月的讨论,经过两个星期的谈判,经过大量会外的会谈、双边会晤和谈判人员日以继夜的磋商,我相信这项协议各个方面的内容应该已经很明确。 (美国总统 奥巴马)
世界气候大会,历届国气候变化大会的举办地都是哪里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 是联合国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就气候变化问题达成的公约,于1992年6
月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地球首脑会议上通过。公约于1994年3月21日正式生效。目前,公约已拥有189个缔约国。公约第一次缔约方会议(COP)于1995年在德国柏林召开。
COP1·德国柏林 1995年
会议通过了《柏林授权书》等文件,同意立即开始谈判,就2000年后应该采取何种适当的行动来保护气候进行磋商,以期最迟于1997年签订一项议定书,议定书应明确规定在一定期限内发达国家所应限制和减少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COP2·瑞士日内瓦 1996年
会议就“柏林授权”所涉及的“议定书”起草问题进行讨论,未获一致意见,决定由全体缔约方参加的“特设小组”继续讨论,并向COP3报告结果。通过的其他决定涉及发展中国家准备开始信息通报、技术转让、共同执行活动等。
COP3·日本京都 1997年
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大会上通过了《京都议定书》,它规定从2008到2012年期间,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其中欧盟将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削减8%,美国削减7%,日本削减6%。
COP4·布宜诺斯艾利斯 1998年
大会上,发展中国家集团分化为3个集团,一是易受气候变化影响,自身排放量很小的小岛国联盟(AOSIS),他们自愿承担减排目标;二是期待CDM的国家,期望以此获取外汇收入;三是中国和印度,坚持目前不承诺减排义务。
COP5·德国波恩 1999年
通过了《公约》附件—所列缔约方国家信息通报编制指南、温室气体清单技术审查指南、全球气候观测系统报告编写指南,并就技术开发与转让、发展中国家及经济转型期国家的能力建设问题进行了协商。
COP6·荷兰海牙 2000年
谈判形成欧盟-美国-发展中大国(中、印)的三足鼎立之势。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执意推销“抵消排放”等方案,并试图以此代替减排;欧盟则强调履行京都协议,试图通过减排取得优势;中国和印度坚持不承诺减排义务。
COP7·摩洛哥马拉喀什 2001年
在摩洛哥马拉喀什召开的COP7上,通过了有关京都议定书履约问题(尤其是CDM)的一揽子高级别政治决定,形成马拉喀什协议文件。该协议为京都议定书附件一缔约方批准京都议定书并使其生效铺平了道路。
COP8·印度新德里 2002年
会议通过的《德里宣言》强调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与可持续发展仍然是各缔约国今后履约的重要任务。“宣言”重申了《京都议定书》的要求,敦促工业化国家在2012年年底以前把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5.2%。
COP9·意大利米兰 2003年
在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的情况下,俄罗斯不顾许多与会代表的劝说,仍然拒绝批准其议定书,致使该议定书不能生效。为了抑制气候变化,减少由此带来的经济损失,会议通过了约20条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环保决议。
COP10·布宜诺斯艾利斯 2004年
来自150多个国家的与会代表围绕《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效10周年来取得的成就和未来面临的挑战、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温室气体减排政策以及在公约框架下的技术转让、资金机制、能力建设等重要问题进行了讨论。
COP11·加拿大蒙特利尔 2005年
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同年11月,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市举行的COP11达成了40多项重要决定。其中包括启动《京都议定书》新二阶段温室气体减排谈判。本次大会取得的重要成果被称为“蒙特利尔路线图”。
COP12·肯尼亚内罗毕 2006年
大会取得了2项重要成果:一是达成包括“内罗毕工作计划”在内的几十项决定,以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二是在管理“适应基金”的问题上取得一致,将其用于支持发展中国家具体的适应气候变化活动。
COP13·印尼巴厘岛 2007年
会议着重讨论《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在2012年到期后如何进一步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通过了“巴厘岛路线图”,致力于在2009年年底前完成“后京都”时期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安排的谈判并签署协议有关。
COP14·波兰波兹南 2008年
八国集团领导人就温室气体长期减排目标达成一致,并声明寻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其他缔约国共同实现到2050年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至少一半的长期目标,并在公约相关谈判中与这些国家讨论并通过这一目标。
COP15·丹麦哥本哈根 2009年
2009年12月7日起,192个国家的谈判代表将在哥本哈根召开COP15会议,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这是继《京都议定书》后又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球气候协议书,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
COP16·墨西哥坎昆 2010年
这次谈判仍旧是失败而归,气候大会已经成为了政治筹码,都不愿意在经济发展问题上进行妥协
COP17·南非德班 2011年
谈判充满了政治色彩,美国、日本、加拿大以及新西兰这些国家仍旧是逆国际趋势,不签署《京都协议书》,一定城市上导致了这次气候谈判大会的失败
COP 18·卡塔尔多哈 2012年
这是一个富足而又充满吉祥的城市,很多大赛和会议在这里召开。希望这个城市给予气候大会好运!不过一开始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两个阵营就开始相互攻击,授予美国、日本等国家“化石奖”,意味着这次会议仍旧是一场异常艰难的谈判,人类在数次危机面前都团结起来,战胜困难。这次机会错过了接下来的预留的机会将不会太多。
世界气候大会多长时间召开一次
没有具体的时间周期定义,总的来说气候大会应该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
至今共召开过15次,最近的一次是哥本哈根国际气候大会,今年即2010年11月29日至12月10日在墨西哥海滨城市坎昆举行的是坎昆国际气候大会.具体会议如下:
自1995年3月28日首次缔约方大会在柏林举行以来,缔约方每年都召开会议.第2至第6次缔约方大会分别在日内瓦、京都、布宜诺斯艾利斯、波恩和海牙举行.
1997年12月11日,第3次缔约方大会在日本京都召开.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通过了《京都议定书》,它规定从2008到2012年期间,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其中欧盟将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削减8%,美国削减7%,日本削减6%.但是2000年11份在海牙召开的第6次缔约方大会期间,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美国坚持要大幅度折扣它的减排指标,因而使会议陷入僵局,大会主办者不得不宣布休会,将会议延期到2001年7月在波恩继续举行.
2001年10月,第7次缔约方大会在摩洛哥马拉喀什举行.
2002年10月,第八次缔约方大会在印度新德里举行.会议通过的《德里宣言》,强调应对气候变化必须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内进行.
2003年12月,第9次缔约方大会在意大利米兰举行.这些国家和地区温室气体排放量占世界总量的60%.
2004年12月,第10次缔约方大会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 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目前,已有156个国家和地区批准了该项协议.2005年11月,第11次缔约方大会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市举行.
2006年11月,第12次缔约方大会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举行.
2007年12月,第13次缔约方大会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会议着重讨论“后京都”问题,即《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在2012年到期后如何进一步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15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了“巴厘岛路线图”,启动了加强《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全面实施的谈判进程,致力于在2009年年底前完成《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2012年到期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安排的谈判并签署有关协议.
2008年12月,第14次缔约方大会在波兰波兹南市举行. 2008年7月8日,八国集团领导人在八国集团首脑会议上就温室气体长期减排目标达成一致.八国集团领导人在一份声明中说,八国寻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其他缔约国共同实现到2050年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至少一半的长期目标,并在公约相关谈判中与这些国家讨论并通过这一目标.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全称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这一会议也被称为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于2009年12月7日—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12月7日起,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和其他官员们在哥本哈根召开联合国气候会议,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这是继《京都议定书》后又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球气候协议书,毫无疑问,对地球今后的气候变化走向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这是一次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会议在现代化的Bella中心举行,为期两周.
坎昆世界气候大会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6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6次缔约方会议,定于2010年11月29日至12月10日在墨西哥海滨城市坎昆举行.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主要内容是什么?
内容是什么?
这次大会的主要内容是商议《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到期之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框架,确定《京都议定书》附件一国家的二氧化碳减排指标。由于气候变化事关人类核心利益与发展前景,因此,能否就新的国际气候体制达成具有实质意义的协议,使得本次大会被视为自二战结束以来最为重要的国际性会议之一。
早在2007年12月15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会议便通过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巴厘岛路线图”,启动了加强《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全面实施的谈判进程,明确了致力于在2009年年底前完成《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到期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体制新安排的谈判并签署有关协议。按照“巴厘路线图”,在本次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国际社会应就2012年之后的减排目标达成新协议。
焦点是什么?
由于发达国家中期减排目标和用于帮助发展中国家适应气候变化的资金和技术转让两大实质问题困扰着气候谈判,在哥本哈根达成新的减排协议将困难重重,“巴厘路线图”所确定的谈判最后期限很可能将被迫后延。
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公约》192个缔约方的代表将围绕以下议题展开激烈博弈:全球新一轮的减排目标协议、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适应气候变化的资金及技术转让机制、保护森林机制的组成及完善清洁发展机制等。
谁出席会议?
迄今为止,已有60多个国家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确定出席大会。我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11月26日宣布,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将出席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英国首相布朗、法国总统萨科齐等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均表示将出席本次大会。美国总统奥巴马也将出席大会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
结果是什么?
要求发达国家加大减排力度,增加对发展中国家技术,资金援助...(所有)。中国承诺延缓二氧化碳的排放,既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以下为各国态度
欧盟:“如果奥巴马总统飞越大西洋(600558,股吧)来到哥本哈根,却只是把美国之前宣布的减排目标重复一遍的话,那将会令人感到相当意外。”这是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上代表欧盟进行谈判的瑞典环境大臣安德烈亚斯·卡尔格伦,在会议首日(12月7日)进行发言时的表态。
在会议东道国丹麦首相拉尔斯·L·拉斯穆森高调声称“达成协议完全可能”后,卡尔格伦的上述说法,立即将未来两周谈判桌上剑拔弩张的情形揭示了出来。
卡尔格伦还声称,欧盟已准备好将自身的减排目标从20%提高到30%,但这将需要与会其他各方同样做出进一步努力。
德国:谋求发挥减排领军作用
要点:希望通过气候保护促其清洁能源技术外销
德国高度重视气候变化与环境保护,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率先制定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国家计划。除了通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德国还谋求在全球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发挥领军作用。
在国际减排方面,德国认为以美国为首的工业国应承担主要减排义务,但中国和印度等新兴工业国也要采取相应措施。希望通过倡导气候保护来促进其世界领先的清洁能源技术外销。
德国总理默克尔11月3日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讲时,呼吁国际社会采取一致行动,消除气候变暖给人类造成的危害。默克尔表示,希望12月在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能够为实现地球平均温度上升不超过2摄氏度这一目标达成共识。默克尔说:“我们需要一个新协议,全世界都注视着美国和欧洲。”她强调,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机会不容错过,克服全球性挑战只能通过国际社会的合作才能实现。默克尔敦促美国国会采取实际行动,通过温室气体减排法案,为哥本哈根大会取得成果作出贡献。
在上世纪90年代初,德国率先制定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国家计划。当时联邦议院决定,在1999年的基础上,到2005年,德国将来自工业、家庭和交通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降低25个百分点。在这一计划的约束下,2007年德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比1990年降低了21.3%。
2008年6月,德国联邦议院通过了由政府提出的《气候与能源一揽子计划》,目标是到2020年德国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减少40%。为实现这一目标,德国大力发展以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为主的可再生能源,提升可再生能源对国家能源需求的贡献率,争取到2020年使德国清洁能源发电比重从15%增至30%。德国还将斥巨资促进清洁能源汽车和新型建筑保温隔热材料的推广。
俄罗斯:有实力达减排40%目标
要点:提议建立多边或全球环境保护基金
日前,记者采访了俄罗斯气候变化问题专家、世界自然基金会俄罗斯代表处全球气候变化项目负责人阿列克谢?科科林。他表示,俄罗斯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小,俄政府并不认为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刻不容缓,俄罗斯完全有实力成为国际减排的领先国家。
科科林说,俄政府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制定了相关节能和发展可再生能源的计划,这些计划的实施将会有效遏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增长,进而有助于降低俄罗斯的排放水平。但他认为,俄政府这些行动的动机更多是想要摆脱经济对能源的过度依赖。
科科林说,俄总统梅德韦杰夫今年6月份在八国集团峰会之前对俄罗斯应承担的国际减排义务作了阐述,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俄罗斯计划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排放量降低300亿吨;二是俄罗斯计划在2020年前使排放量比1990年减少10%-15%。科科林认为,这里需要加以修正,因为这一指标中没有考虑森林的因素,森林能吸收大约10%的温室气体,再加上俄经济增速超过排放增速,如2000年至2007年俄经济高速增长,而每年排放只增加1%-1.5%,俄罗斯实际能够达到40%的减排目标。由此可见,俄罗斯完全有实力成为国际减排的领先国家,当然这需要俄罗斯在节能、提高能效及植树造林方面付出努力。
科科林认为,俄罗斯可有条件地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支持。
俄正在讨论中的方案是建立多边或全球性基金,类似于全球环境基金,将从事绿色技术转让、协助发展中国家减排、适应气候变化以及防止热带雨林大规模商业砍伐等相关工作。这类基金不应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机制下运行,因为会约束提供资金的国家数量,但也不能完全脱离公约,可以接受公约相关机构的监督。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将提供一定数额的资金。
澳大利亚:积极推动减排立法
要点:欲借气候变化事务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
澳大利亚陆克文政府执政以来一直将气候变化问题列为优先施政目标。澳政府力促国内在12月联合气候变化大会召开前通过温室气体排放交易议案,欲借气候变化事务在南太平洋地区发挥主导作用,并在国际舞台发挥更大作用。
全球变暖会影响澳大利亚的生物多样性,海平面上升将直接威胁澳大利亚周边岛屿的生存,但是由于国内利益集团的分歧和经济发展的压力,
澳大利亚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一直踯躅不前。直至2007年12月3日,新任总理陆克文签署了《京都议定书》,这是陆克文及其政府当天宣誓就职后做的第一件大事,他当时发表声明说,“这是新政府的第一项正式行动,显示了新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决心,对于澳洲继续在国内以及与国际社会一道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陆克文政府积极推动的温室气体排放交易议案被誉为“最为雄心勃勃的减排计划之一”,目标是要到2020年,将澳大利亚的温室气体排放削减25%。议案中还约束澳大利亚的近千家大型污染排放公司必须购买二氧化碳排放配额,这些企业的排放量占澳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75%以上。
澳大利亚温室气体排放量只占全球排放量的1.5%左右,但由于严重依赖煤炭发电,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已超过美国。澳大利亚气候变化和水资源部8月9日发布的最新报告指出,从1998年9月至2009年3月,澳大利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平均每年增加1.6%。如果不对温室气体排放加以控制,到2020年,澳大利亚的碳污染程度将比2000年严重20%。
澳大利亚政府原定于明年开始实施温室气体排放交易,但该议案在提交国会后受阻,连连遇挫。目前,澳政府与反对党仍在协商之中,继续力促议案能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之前得以通过。
巴西:“自愿做出”减排决定
要点:巴西还有巨大的减排潜能
本报巴西利亚电巴西政府11月13日宣布,计划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预期基础上减少36.1%至38.9%。巴西将于12月向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提交这一减排计划。
据巴西媒体报道,巴西总统卢拉11月13日在圣保罗召集民事办公室、环境部和科技部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会议,就减排目标问题达成一致。巴西民事办公室主任迪尔玛?罗塞芙在新闻发布会上说,希望这一“自愿做出”的减排承诺能向全世界表明巴西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明确立场。
罗塞芙说,最乐观的估计是到2020年实现减排38.9%的目标,其中农牧业减排6.1%,能源业减排7.7%,钢铁企业减排0.4%。有分析说,如果能够实现这一目标,那么巴西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20年时将接近其1994年的排放水平,相当于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20%。
作为南半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巴西在气候变化问题上态度鲜明,总统卢拉多次要求发达国家充分意识到所承担的历史责任,在减排问题上作出更强有力的承诺。
由巴西科技部组织编制的一份初步报告指出,巴西目前林场总面积为36万平方公里,与德国差不多。只要巴西在18%的林场中缩减毁林面积80%的目标,就相当于少排放1.21亿吨二氧化碳。巴西又是生物燃料研发大国,如果进一步推广生物燃料应用,每年还可以少排放5000万吨二氧化碳。此外,如果政府部门资助农业领域退耕还林,将可以恢复1100万公顷用于放牧的草地。
巴西全国宽间研究所的气象问题专家卡洛斯?诺伯雷表示:“这还仅仅是初步估计,但是已经足以表明巴西具有巨大减排潜力。”
非洲:要用一个声音说话
要点:寻求650亿美元环境赔偿
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召开之前,非洲国家统一立场,寻求工业化国家交付650亿美元,作为对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小、遭受影响最大的受害国的赔偿。
今年8月,非洲国家接连召开10国部长级会议和特别首脑会议,讨论在哥本哈根会议上的共同立场。9月,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14个成员国在刚果(金)首都金沙萨召开首脑会议,进一步就气候变化问题协调立场。10月上旬,非洲国家在布基纳法索首都瓦加杜古举行会议,确定了寻求工业化国家650亿美元环境赔偿的方案,并要求工业化国家在2020年以前,把排放量在上世纪90年代的水平上降低至少40%。
非洲有53个国家,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有较大发言权。埃塞俄比亚总理梅莱斯在9月初表示,非洲国家就是要利用“数量”优势,寻求有利的气候变化公约,否则将否决任何协议。他还透露,非洲将派出统一团队赴会,代表非洲各国和非盟进行谈判,决不允许再达成一个不利于非洲的协议。
非洲国家还准备同岛屿国家和其他一些穷国形成80国联盟,寻求到2020年全球平均气温升幅同工业化前相比不超过1.5摄氏度的目标,这实际上是要求工业化国家达到至少45%的减排量。
今年早些时候,埃塞俄比亚总理梅莱斯指出,北半球的污染与该国80年代遭受的饥荒有很大关系,富国应给予赔偿。
据总部设在日内瓦的“全球人道主义论坛”今年5月发表的报告,全球最贫困的50个国家的总排放量不到1%,但它们却承受着90%以上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
美国:对气候谈判仍持消极态度
要点:要对转让先进能源技术设置障碍
奥巴马政府上台后积极推动国会通过立法对美国的气候政策做出中长期规划,但是这一立法进程远落后于预期。当前,作为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国家,美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仍表现消极,致使哥本哈根大会达成全面气候协定的前景不乐观。
美国在前总统布什时期退出了《京都议定书》,令国际社会备感失望,因在气候变化问题上持消极态度,美国一直成为被抨击的对象。
在奥巴马上任后,美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展现了比较积极的立场。在今年9月下旬对联大发表的首次讲话中,奥巴马承认气候变化是人类活动造成的,并认为气候变化只能靠人类自身去解决。奥巴马坦承气候变化主要是发达国家造成的,发达国家有义务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方面起带头作用。美国将通过投资清洁能源、提高能效以及减少排放等实现减排目标。
根据美国众议院6月底通过的《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又称气候法案),美国2020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17%(相当于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4%),到2050年减少83%。法案还引入了名为“总量控制与排放交易”的温室气体排放交易机制,推动美国国内形成碳交易市场。
在参议院民主党人9月底公布的气候法案中,以2005年为基础,将2020年和2050年的减排目标分别设定为20%和80%,将短期减排目标设定得更高。但分析人士认为,此法案过关的难度很大。
11月3日,美欧首脑会议发表的共同宣言表明,美国希望实现2050年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50%的目标。
目前,美国的清洁能源技术主要掌握在私营企业手中,企业间的商业交易是技术转让的主要渠道。美国政府认为,企业间的技术转让涉及商业利益和知识产权,因此要遵循市场规则,努力达到共赢。为此,美国政府对推进技术转让一直不太积极,有时甚至对向发展中国家转让先进清洁能源技术设置障碍。美国众议院6月份还通过一项决议,声称要制定政策防止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削弱美国在风能、太阳能以及其他清洁能源技术方面的知识产权。
日本:减排目标引发国内争论
要点:担心减排目标会影响其国际竞争力
日本民主党政府在温室气体减排问题上态度较为积极,鸠山由纪夫出任首相后不久便提出了“减排25%”的目标。但此举在日本国内引发争论,经济界对“减排25%”抵触情绪严重,这一目标能否细化落实仍有待观察。另一方面,出于自身利益考虑,鸠山政府对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减排帮助和技术转让则态度积极。
此前的自民党时代,福田内阁虽然提出了2050年比2005年减排60%至80%的长期目标,但未就2020年中期目标表态。麻生内阁迟至今年6月才表明2020年比2005年减排15%的中期目标。国际社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普遍认为这一减排目标过于消极。
鸠山当选日本首相后,于9月下旬宣布了2020年比1990年减排25%的中期目标,并在西方媒体中获得好评。
尽管鸠山在表态中为日本留下余地,强调上述减排目标的前提是必须构筑一个包括世界上所有温室气体“主要排放国”在内的公平有效的国际框架。但是,这一目标仍在日本国引发了激烈的争论。
日本经济界主要担心过高的减排目标会影响其国际竞争力,特别是在钢铁、电力、石油等方面。目前,日本经团联等经济组织以及部分大企业负责人纷纷公开要求政府重新考虑这一目标,不少企业负责人声称“减排25%”的目标将会进一步导致日本产业空心化和失业增加。根据麻生内阁时代的测算,即使8%的减排目标,也将使日本实际GDP年均下降0.6%,失业率增加0.2%个百分点,家庭年均负担增加7.7万日元;如果以25%为目标,日本失业率将增加1.3个百分点,家庭负担则会增加36万日元。在反对势力的要求下,鸠山内阁已于10月底决定重新测算25%的减排目标对家庭负担的影响。
只能说....失败了..
一句话,发达国家拿发展中国家当挡箭牌,以减排为借口削弱发展中国家的实力,维护自己的利益.....
为什么要在哥本哈根举行?
丹麦王国首都哥本哈根。位于丹麦西兰岛东部,隔着厄勒海峡和瑞典重要海港马尔默遥遥相对。它是丹麦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全国最大和最重要的城市,是北欧最大的城市,也是著名的古城。哥市虽地理纬度较高,但由于受墨西哥湾暖流影响,气候温和。1─2月气温在0℃左右,7─8月平均气温16℃。年平均降水量700毫米。
根据丹麦的历史记载,哥本哈根在十一世纪初还是一个小小的渔村和进行贸易的场所。随着贸易的日益繁盛,到十二世纪初发展成为一个商业城镇。十五世纪初,成为丹麦王国的首都。哥本哈根在丹麦文中就是“商人的港口”或“贸易港”的意思。
哥本哈根人口50.1万(2006年1月)。全国重要的食品、造船、机械、电子等工业大多集中在这里。哥本哈根的海港,水深港阔,设备优良,是丹麦最大的商港。每年出入港口的船只达三万五千艘以上,丹麦一半以上的对外贸易都经由这里进出口。哥本哈根有铁路通过火车轮渡与日德兰半岛及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各国相连接。有许多国际航空线经过这里,是西欧和北欧间铁路、航空的枢纽。 哥本哈根既是传统的贸易和船运中心,又是新兴制造业城市。全国1/3工厂建在大哥本哈根区。主要工业项目有造船、机械、罐头、酿造等。当地东亚公司、布米斯特─怀恩机械和船业公司等厂家世界闻名。1950年后工业和人口迁往市郊,市区人口逐渐减少。城市交通工具以小汽车、电气铁路和公共汽车为主。市东南8公里处有机场。高等学府有哥本哈根大学(1479)、丹麦理工大学、丹麦工程学院、皇家音乐学院和美术学院(1754)等。
哥本哈根市容美观整洁,市内新兴的大工业企业和中世纪古老的建筑物交相辉映,使它既是现代化的都市,又具有古色古香的特色。在许多古建筑物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一些古老的宫堡。座落在市中心的克里斯蒂安堡年代最为久远。现在的克里斯蒂安堡是一七九四年被火焚以后重建的。过去,它曾是丹麦国王的宫殿,现在成为议会和政府大厦所在地。建筑在厄勒海峡出口处岩石上的克伦堡宫,是昔日守卫这座古城的一个军事要塞,至今还保存着当时修建的炮台和兵器。此外,现在丹麦国王居住的王宫——阿马林堡,也颇负盛名。哥本哈根市政厅的钟楼,也常常挤满了好奇的来访者。因为那里有一座机件复杂、制作精巧的天文钟。据说,这座天文钟不仅走得极其准确,还能计算出太空星球的位置,能告诉人们:一星期各天的名称、日子和公历的年月、星座的运行、太阳时、中欧时和恒星时等。这座天文钟是一个名叫奥尔森的锁匠花费了四十年心血、耗费了巨资才造成的。
哥本哈根共有二十多个可供人们参观的博物馆和十多个大大小小的公园。其中最美丽的要算是哥本哈根朗厄里尼港湾畔的海滨公园。在那里的一块巨大的岩石上,有一尊世界闻名的“美人鱼”铜像。这是丹麦雕塑家艾里克森于一九一三年根据安徒生的童话故事《海的女儿》塑造的。它就象伦敦的大桥,巴黎的铁塔,成为哥本哈根的标志。2006年3月,哥本哈根市政府决定将美人鱼雕像向深海处搬迁,原因是过多的游客对雕塑造成太多的破坏。此外,市中心的趣伏里公园,是世界著名的娱乐场所,在这个公园内还有中国式的建筑。在朗厄里尼一行幽静的林荫路上,还有一座非常壮观的“杰芬喷泉”。在一个花环形的水池中央,竖立起一座巨大的圆石墩,石墩底部的四周喷射出瀑布似的泉水。石墩上面,一位半身袒露的女神,右手挥舞着长鞭,发辫在疾风中扬起,面部表情显得十分刚毅果敢。她驾驭着的四头强壮的牛正垂头猛力拉引。相传古代丹麦曾一度遭到“魔劫”,女神吉菲昂下凡拯救。她把自己的四个儿子变成了四头牛,才竭尽全力把丹麦从海里拉了上来。丹麦著名雕塑家彭高根据这一神话传说塑造了这座引人注目的青铜雕塑。哥本哈根市内众多的这类青铜雕塑,使这一古城充满了诗情画意。北欧规模最大的动物园和水产博物馆也在哥本哈根。创办于一四七九年的哥本哈根大学是北欧最早的高等学府。人们为了一睹哥本哈根市的美丽景色和名胜古迹,每年约有一千万人从世界各地来哥本哈根旅游。
. 它怡人的气候,美丽得风光,悠久的文化,发达的交通,是开世界气候大会的首选。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历届气候大会 有哪些的哦?开过几次?
您的答案包含政治、敏感词汇,请修改COP1·德国柏林 1995年
会议通过了《柏林授权书》等文件,同意立即开始谈判,就2000年后应该采取何种适当的行动来保护气候进行磋商,以期最迟于1997年签订一项议定书,议定书应明确规定在一定期限内发达国家所应限制和减少的温室气体排放量。COP2·瑞士日内瓦 1996年
会议就“柏林授权”所涉及的“议定书”起草问题进行讨论,未获一致意见,决定由全体缔约方参加的“特设小组”继续讨论,并向COP3报告结果。通过的其他决定涉及发展中国家准备开始信息通报、技术转让、共同执行活动等。[详细]
COP3·日本京都 1997年
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大会上通过了《京都议定书》,它规定从2008到2012年期间,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其中欧盟将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削减8%,美国削减7%,日本削减6%。
COP4·布宜诺斯艾利斯 1998年
大会上,发展中国家集团分化为3个集团,一是易受气候变化影响,自身排放量很小的小岛国联盟(AOSIS),他们自愿承担减排目标;二是期待CDM的国家,期望以此获取外汇收入;三是中国和印度,坚持目前不承诺减排义务。
COP5·德国波恩 1999年
通过了《公约》附件—所列缔约方国家信息通报编制指南、温室气体清单技术审查指南、全球气候观测系统报告编写指南,并就技术开发与转让、发展中国家及经济转型期国家的能力建设问题进行了协商。COP6·荷兰海牙 2000年
谈判形成欧盟-美国-发展中大国(中、印)的三足鼎立之势。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执意推销“抵消排放”等方案,并试图以此代替减排;欧盟则强调履行京都协议,试图通过减排取得优势;中国和印度坚持不承诺减排义务。
COP7·摩洛哥马拉喀什 2001年
在摩洛哥马拉喀什召开的COP7上,通过了有关京都议定书履约问题(尤其是CDM)的一揽子高级别政治决定,形成马拉喀什协议文件。该协议为京都议定书附件一缔约方批准京都议定书并使其生效铺平了道路。
COP8·印度新德里 2002年
会议通过的《德里宣言》强调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与可持续发展仍然是各缔约国今后履约的重要任务。“宣言”重申了《京都议定书》的要求,敦促工业化国家在2012年年底以前把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5.2%。
COP9·意大利米兰 2003年
在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的情况下,俄罗斯不顾许多与会代表的劝说,仍然拒绝批准其议定书,致使该议定书不能生效。为了抑制气候变化,减少由此带来的经济损失,会议通过了约20条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环保决议。
COP10·布宜诺斯艾利斯 2004年
来自150多个国家的与会代表围绕《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效10周年来取得的成就和未来面临的挑战、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温室气体减排政策以及在公约框架下的技术转让、资金机制、能力建设等重要问题进行了讨论。
COP11·加拿大蒙特利尔 2005年
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同年11月,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市举行的COP11达成了40多项重要决定。其中包括启动《京都议定书》新二阶段温室气体减排谈判。本次大会取得的重要成果被称为“蒙特利尔路线图”。
COP12·肯尼亚内罗毕 2006年
大会取得了2项重要成果:一是达成包括“内罗毕工作计划”在内的几十项决定,以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二是在管理“适应基金”的问题上取得一致,将其用于支持发展中国家具体的适应气候变化活动。
COP13·印尼巴厘岛 2007年
会议着重讨论《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在2012年到期后如何进一步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通过了“巴厘岛路线图”,致力于在2009年年底前完成“后京都”时期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安排的谈判并签署协议有关。
COP14·波兰波兹南 2008年
八国集团领导人就温室气体长期减排目标达成一致,并声明寻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其他缔约国共同实现到2050年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至少一半的长期目标,并在公约相关谈判中与这些国家讨论并通过这一目标。
COP15·丹麦哥本哈根 2009年
2009年12月7日起,192个国家的谈判代表将在哥本哈根召开COP15会议,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这是继《京都议定书》后又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球气候协议书,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
世界气候大会多长时间召开一次
自1995年起每年12月召开一次。
世界气候大会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Conferences of the Parties,COP),自1995年起每年12月召开一次。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将于2015年11月30日至12月11日在巴黎北郊的布尔歇展览中心举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简称《框架公约》,英文缩写UNFCCC) 是1992年5月9日联合国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就气候变化问题达成的公约,于1992年6月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发大会(地球首脑会议)上通过。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也是国际社会在对付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国际合作的一个基本框架。
公约内容:
公约由序言及26条正文组成。这是一个有法律约束力的公约,旨在控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和其他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的排放,将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使气候系统免遭破坏的水平上。公约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规定的义务以及履行义务的程序有所区别。公约要求发达国家作为温室气体的排放大户,采取具体措施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以支付他们履行公约义务所需的费用。而发展中国家只承担提供温室气体源与温室气体汇的国家清单的义务,制订并执行含有关于温室气体源与汇方面措施的方案,不承担有法律约束力的限控义务。公约建立了一个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使其能够履行公约义务的资金机制。
公约目的: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条规定,“本公约以及缔约方会议可能通过的任何相关法律文书的最终目标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人为活动对气候系统的危害,减缓气候变化,增强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确保粮食生产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该公约没有对个别缔约方规定具体需承担的义务,也未规定实施机制。从这个意义上说,该公约缺少法律上的约束力。但是,该公约规定可在后续从属的议定书中设定强制排放限制。到目前为止,主要的议定书为《京都议定书》,后者甚至已经比本公约更加有名。
为实现上述目标,公约确立了五个基本原则
一、“共同而区别”的原则,要求发达国家应率先采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
二、要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具体需要和国情。
三、各缔约国方应当采取必要措施,预测、防止和减少引起气候变化的因素。
四、尊重各缔约方的可持续发展权。
五、加强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不能成为国际贸易的壁垒。
公约影响:
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也是国际社会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国际合作的一个基本框架。据统计,如今已有190多个国家批准了《公约》,这些国家被称为《公约》缔约方。《公约》缔约方作出了许多旨在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承诺。每个缔约方都必须定期提交专项报告,其内容必须包含该缔约方的温室气体排放信息,并说明为实施《公约》所执行的计划及具体措施。《公约》于1994年3月生效,奠定了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法律基础,是具有权威性、普遍性、全面性的国际框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