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保卫战,苏联KV-1重型战车

时间:2024-08-20 16:43:52编辑:揭秘君

苏联KV-1重型战车

苏联KV-1重型战车KV-1坦克是苏联KV系列重型坦克的第一种型号,以装甲厚重而闻名,是苏联红军在“二战”初期的重要装备。基本参数长度:6.75米宽度:3.32米高度:2.71米重量:45吨最大速度:35千米/时最大行程:335千米结构解析KV-1重型坦克的早期型号装备76毫米的L-11火炮,装甲厚度达75毫米。车身前面原本没有架设机枪。仅有手枪口,但在后期型号上加装了3挺DT重机枪。后期型号的主炮改为76毫米的F-32坦克炮,装甲提升至90星米,炮塔更换为新型炮塔,炮塔前部还设计了使敌军跳弹的外形。作战性能KV-1重型坦克使用12汽缸V-2柴油发动机,最大速度可达35千米/时。由于装甲的强化,重量成为KV-1坦克的主要缺点,虽然不断更换离合器、新型的炮塔、较长的炮管,并将部分焊接装甲改成铸造式,它的可靠性还是不如T-34中型坦克。

苏联KV-2重型战车的最后一战

苏联KV-2重型坦克的最后一战。二战时期,苏军装备的KV-2重型坦克引起了许多人的兴趣。然而在战争中期,这种坦克就已经从苏军的战斗序列消失了,那么KV-2的最后一战是在什么时候,发生在哪里,为什么没有继续参战?首先要说明的是,二战期间,KV-2重型坦克的主要作战方向是西北,另外还有一部分出现在西部和西南方向。其中以卡累利阿和列宁格勒附近的战斗中,KV-2参战数量最多,持续作战时间最长。在列宁格勒附近的战斗中,苏军第1装甲师参加了战斗。1941年7月,该师装备了10辆KV-2重型坦克。尽管该师对KV-2重型坦克寄予厚望,并积极在战斗中使用它们,然而它们的表现并不出色。该师曾经派遣一辆KV-2重型坦克去摧毁一座桥梁,因为它的152mm主炮可以有效炸毁桥梁,然而在这次行动中,这辆笨重的KV-2却被德军击毁。即便拥有厚重装甲的KV-2,在面对精锐的德军时,也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战至1941年9月,该师只剩下几辆KV-2重型坦克能够参战。这支苏军装甲部队无力组织攻势,只能配合其他苏军部队执行防御任务。不过,他们还是积极发挥坦克的优势,对进攻的德军坦克纵队发动伏击。有战斗记录表明,1941年9月18日,一辆KV-2重型坦克与第70步兵师一部,共同进行了一次伏击作战。1941年9月底,该师又损失了两辆KV-2重型坦克,他们只拥有一辆完好的KV-2。不仅KV-2重型坦克损失殆尽,其他坦克和车辆同样损失惨重,以至于该师不得不缩编为一个旅,改称第123坦克旅。第123坦克旅与第168步兵旅一起,在传奇的列宁格勒保卫战。该旅仅存的一辆KV-2重型坦克参战,车长是马卡洛夫中尉,这位军官注定成为苏军最后一辆参战的KV-2坦克的指挥官。在1941年11月的战斗中,这辆坦克的炮塔被卡住,因此修理了很长时间。12月6日,苏军的KV-2在东线参加了最后一战。第123旅的一队坦克袭击了德军阵地,KV-2成功突破了德军的防线,却压塌了防空洞卡在原地无法动弹。它继续在这里用炮火支援步兵作战,当苏军撤退时,这辆无法移动的坦克最终被放弃,结束了KV-2在东线的作战历史。苏军之所以没有对战损的KV-2重型坦克进行修复,主要是这种坦克已经在1941年10月停产,没有相应的备件进行补充。此外,152mm炮弹在坦克部队中,总是处于短缺状态,许多KV-2参战时都无法补充足够的弹药。此外,由于KV-2战斗全重过大,加之发动机和传动系统可靠性很差,因此相对于KV-1重型坦克和T-34中型坦克,它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这就是苏军最后的KV-2重型坦克作战经历,有意思的是,德军在缴获了这种重型坦克之后,却对其进行了改装,并补充到自己的作战部队中。考虑到KV-2的特点,德军并没有将其作为坦克使用,而是当作自行火炮,这让它在发挥火力优势的同时,避免了给可靠性欠佳的动力和传动系统施加太多的压力。德军的一些KV-2重型坦克甚至一直服役到1945年。

南京保卫战中阵亡的国民党将领都有谁?

有萧山令、罗策群、高致嵩、朱赤、司徒非等。1、萧山令萧山令(1892年6月11日—1937年12月13日),男,汉族,字铁侬,湖南省益阳县(今益阳市赫山区四方山)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毕业,国民革命军陆军南京卫戍军宪兵副司令,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追授)。南京保卫战时兼6大重职——全国宪兵副司令、首都警察厅长、战时南京市长、代理南京警备司令、防空司令、渡江总指挥。1937年12月13日,南京陷落,自杀殉国,为抗战而亡,是南京保卫战牺牲的最高军官。2、罗策群罗策群(1893—1937),字宇澄,广东兴宁人,保定军校第六期毕业。抗战爆发后,任第159师475旅少将旅长参加淞沪会战,与日军血战九昼夜,屡屡击溃日寇进攻,后升任副师长。1937年12月参加南京保卫战,代理159师师长,在南京汤山一带阻击,率部血战两天两夜,伤亡惨重,汤山失守。罗策群率部撤至明故宫一带,策应增援光华门。12月12日,南京城被日军攻破。罗策群率部出太平门,沿宁杭公路突出重围,奉命打前锋。罗策群几次督队扑敌,均未冲破封锁线。此时,日军正在增援,形势极为危险,罗策群身先士卒,挥动着手枪,边大喊“跟我来,不要做衰仔!”冒着枪炮弹雨率部冲锋,不幸中弹殉国。后被国民政府追授为陆军中将。3、高致嵩高致嵩(1898—1937),广西岑溪县归义镇谢村人,国民革命军第九集团军88师264旅旅长,1937年12月12日在南京保卫战中壮烈殉国。国民政府追晋为陆军中将,1986年3月被浙江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2014年9月1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4、朱赤朱赤(1903—1937),字新民,江西省修水县人。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学员,军校毕业后参加北伐战争,作战勇敢,颇有建树。后参加抗日战争,屡立战功。淞沪战场屡挫强敌,后于南京保卫战中,与全体官兵牺牲于雨花台阵地。抗战烈士。2014年9月1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5、司徒非司徒非(1893年10月15日—1937年12月13日),名荣曾,号非,字严克,广东开平人。1917年保定军校第六期步兵科肄业。1932年1月,任十九路军上校团长参加1.28淞沪抗战;后任66军160师少将参谋长,1937年9月赴淞沪前线;同年11月参加南京保卫战,12月12日壮烈殉国。因骸骨无存,抗战胜利后曾于广州白云山山麓建有衣冠冢,被国民政府追授为陆军中将。牺牲时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66军160师参谋长。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萧山令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罗策群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高致嵩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朱赤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司徒非

有没有什么电影是二战时候苏联和德国的坦克战。

有没有什么电影是二战时候苏联和德国的坦克战。 解放》前苏联战争史诗巨片1972年,莫斯科电影制片厂耗时4年拍摄共5集《解放》。每一集的片名分别为:《炮火弧线》、《突围》、《主攻方向》、《柏林战役》、《最后一击》。影片的时间跨度从1943年夏天一直到1945年5月:从苏联红军转入反攻的库尓斯克战役开始,随后是红军强渡第聂伯河,解放基辅,收复白俄罗斯,挺进东欧,解放波兰等东欧国家,直至最后攻克柏林。 请介绍一下二战时苏联和德国的坦克大战? 在库尔斯克,是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坦克大战 库尔斯克会战是1943年苏联红军与德国法西斯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地域进行的一次战略 决战。从战役规模而言,它是人类战争史上最大的一次坦克战,而就其意义而言,正像希特 勒本人在写给当时德军将领的一封信中所说的:“这次对苏战争的成败可能将取决于库尔斯 克会战的结果。”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苏军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并将这场会战称 为苏军最终战胜德国法西斯的重要里程碑。然而,一些史学家不久前根据最新解密的史料, 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德军在那场会战中并非像从前人们所认为的那样损失惨重,以 至于元气大伤。 相反,德军在战役后期依然保留下来了大批有生力量。这些专家认为,真正使德军最终 丧失战略主动权而转入全线溃退的原因并不是德军在此次战役中的失利,而是希特勒由于缺 乏自信而导致的指挥失误。 两军对峙 在1942年7月至1943年2月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德军损失惨重。 为了挽回败局,振作士气,夺回战略主动,德军统帅部决定在苏德战场发动大规模夏季 攻势。由于苏军在库尔斯克的突出部虎踞,给德军的防线造成了很大的威胁,于是,希特勒 决定拔掉这颗眼中钉、肉中刺。德军力图通过库尔斯克创造一个“德国的斯大林格勒战 役”,进而占领顿河、伏尔加河流域,攻占莫斯科,完成其1942年未竞之业。 为了取得战役的胜利,德军统帅部从1943年4月起就开始了大规模的准备,并制订了 代号为“堡垒”的作战计划。同年7月,德军在库尔斯克地区的南北两侧,即别尔哥罗德地 段和奥廖尔区域,以“中央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为主,共集结了17个坦克师、3 个摩托化师和18个步兵师,配有2700辆坦克、2050架作战飞机,约1万门火炮和迫击 炮,总兵力达90余万人。此外,德军还大量装备了当时最为先进的武器——“虎”式、 “豹”式坦克和“斐迪南”式强击火炮。“虎”式坦克装有88毫米的大口径火炮,火力十 分猛烈,同时,由于其前装甲厚达100毫米,具备较强的防护能力。 显然,同苏军的T-34坦克相比,德军坦克占据了相当的优势。 德军的战略意图是摆出钳型攻势,从南北双方同时夹攻库尔斯克。在战区南线,由德军 第4装甲师和肯布夫集团组成的南方集团军16个师的兵力,在曼施泰因元帅的指挥下,由 南向北进攻;在北线,克卢格元帅指挥中央集团军15个师的兵力,由北向南进攻。此外, 德军还准备了20个师为战略预备部队。按照其作战计划,两支部队将在库尔斯克以东会 合,完成合围。 面对德军的强大兵力,苏军最高统帅部决定以牙还牙,倾全力与敌人对抗。苏军的战略 部署是:由罗科索夫斯基大将率领中央方面军6个集团军防守北线;巴什钦大将率领沃罗涅 什方面军6个集团军防守南线;以草原方面军为战略预备队。苏军投入的总兵力为133.6万 人,配备360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2万门大炮和3130架飞机,总指挥由朱可夫元帅担任。 惨烈血战 1943年7月,双方完成了战略集结,200万大军对垒,一场血腥厮杀一触即发。也就在 这时,苏军从捕获的战俘口中得知,德军将在7月5日拂晓开始进攻。于是,苏军最高统帅 部当机立断,决定先下手为强。 1943年7月5日凌晨2时,库尔斯克会战以苏军的大规模炮击而宣告开始。面对这一 形势,德军决定改突袭为强攻,以坦克为先锋,大量步兵紧随其后。各路进攻的坦克排成楔 型,以每平方公里100辆的密度实施冲击。 与此同时,120架德国轰炸机在战斗机的掩护下对苏军阵地展开了疯狂的轰炸。坚守在 第一道防线的苏军同德军展开了敌众我寡的激烈战斗,他们凭借坦克、反坦克炮,以及装满 汽油的燃烧瓶给德军以迎头痛击。一时间,整个战场上硝烟弥漫,火光冲天。炮弹的呼啸 声,震耳欲聋的爆炸声,自动武器的射击声,坦克马达的轰鸣声交织在一起,惊心动魄。 经过两天激战,苏德两军均遭到重创。到7月6日傍晚,南北两方面的德军均突破了苏 军的第一道防线。然而,在随后几天的战斗中,尽管德军连续发动猛烈进攻,仍未达到完成 对苏军进行合围的目的。7月11日,德军南线司令官曼施泰因制订了新的作战计划,决定 于12日在南线对苏军发起新的攻势。至此,库尔斯克会战进入了关键的第二阶段,这也正 是目前众多二战史学家们存在争议的一个阶段。 为了取得第二阶段战役的胜利,曼施泰因将德SS装甲军和第48装甲军等(即党卫队装 甲军) 主力部队投入了战斗。德SS装甲军是德军的一支精锐摩托化装甲部队,由希特勒近卫 师(又译警卫元首师)、达斯?赖希装甲师和托坦科普夫装甲师等3支装甲师组成,是曼施 泰因手中的一张王牌。7月12日,以SS装甲军为核心的德军在普罗赫洛夫卡附近同赶来增 援的苏草原方面军的第5坦克近卫集团军和第5近卫集团军展开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坦克遭遇 战。这一天,苏军出动约850辆坦克,德军则投入了约650辆坦克,双方在15平方公里的 战场上进行了一场坦克“肉搏战”。 这场战斗是二次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坦克战。在几乎所有有关苏德战场东线战役的文 献史料中,人们都可以很容易地找到“普罗霍洛夫卡战役”的记载。这些文献有关1943年 7月12日那场战斗的记载通常是这样的:当时,德军SS装甲军的3个师齐头并进,“虎” 式重型坦克在前,马克—5型坦克在后,以每平方公里150辆坦克的密度向苏军展开了冲 锋。尽管虎式坦克攻击力极强,但其行驶速度每小时不过20公里,加之德军战线狭长,500 至700辆德军坦克拥挤在一起,难以发挥优势。苏军抓住这一机会,决定以快制慢。战斗一 开始,苏军坦克就开足马力冲入敌阵,利用其T—34坦克的灵活性,以近战消灭“虎”式坦 克。这一大胆的战略令德军始料不及,顿时阵脚大乱。最终,在一片混乱中,德SS装甲军 遭到重创,在尸横遍野的战场上扔下了大约400辆东倒西歪的坦克残骸,其中包括70至 100辆“虎”式坦克。 这次战斗彻底摧毁了德SS装甲军的战斗力,完全扭转了库尔斯克南线战局,使南线德 军的进攻计划以失败告终。 重写历史 然而,根据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档案馆的一份有关德SS装甲军的秘密档案,一些专家 认为,以前对这场战斗的描述并不准确。这份资料显示,首先,德SS装甲军并非像史料所 记载的那样拥有700余辆坦克,即使是在战役开始之前,SS装甲军也不过只有211辆具备 完全战斗力的坦克。其次,在12日的战斗中,SS装甲军也并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损失惨 重。根据一份德军1943年7月13日的内部统计,SS装甲军在这场战斗后尚有163辆可以 战斗的坦克,仅仅损失了48辆。这同苏军第5装甲军的损失比起来要小得多。 另据1984年的一本苏第5坦克集团军二战史记载,该军在12日的战斗后仅需要大修的 坦克就有400辆之多。尽管书中并没有记载苏军损失的坦克数量,但这一数字已足以证明, 苏军在这场战斗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一些苏联时期的原始材料中甚至有这样的文字:“第 5坦克集团军在这次遭遇战中损失约650辆坦克,由于无法恢复攻击能力,已将剩余坦克编 入步兵连队。” 根据这些解密的材料,史学家们对那场发生在55年前的战斗进行了重新描述:7月12 日凌晨,德SS装甲军希特勒近卫师的阵地附近传来一阵震耳欲聋的坦克马达轰鸣声,这表 明,正有一支苏军装甲部队向这里进发。 早晨5点钟左右,数百辆苏军坦克出现在阵地前沿,这些坦克多为苏T-34坦克和T- 70坦克,分成40至50组铺天盖地向德军阵地冲来,坦克上还运载着步兵。见此情景,德 军立即投入了战斗。顿时,火炮、穿甲弹在双方阵地中爆炸,硝烟笼罩了整个大地。战斗一 开始,苏军T-34坦克就径直杀向敌阵。然而,T-34坦克的76毫米口径火炮在远距离无 法击中德军坦克,因此,大量苏军坦克在接近敌人之前就已经被德“虎”式坦克击毁。战斗 结束后,战场上苏军坦克的残骸数以百计,苏181坦克团在战斗中全体阵亡。 如果当时的情景的确如此,那么有关东线作战的历史应该重新撰写,7月12日的战斗 也将不像传统观点所认为的是整个战役的分水岭,更不是德军南线全部撤退的根本原因。事 实上,12日的战斗后,德军依然拥有较强的作战实力,并在以后几天的战斗中取得了一定 的进展,包围了苏军的几个步兵阵地,占领了一些极有战略价值的高地。那么,是什么原因 导致德军最终在南线放弃进攻,全军撤退的呢?专家们认为,导致德军溃败的原因恰恰是希 特勒本人。 1943年,二次大战进入了关键的转折阶段。7月初,就在苏德战场上的战役进行到白热 化的时候,由蒙哥马利指挥的英国第八集团军和巴顿将军指挥的美国第七集团军在义大利的 西西里岛大举登陆。接到这个讯息后,希特勒坐立不安,他决定放弃苏德战场的会战,将军 队撤出以储存实力,为防御做准备。 德军南线指挥官曼施泰因对希特勒的决定大为不满,他认为如果坚持到底,德军将有可 能包围苏第5坦克近卫集团军主力,并最终占领战略要地普罗霍洛夫卡。然而,刚愎自用的 希特勒并没有采用曼施泰因的建议,而是将SS装甲军等主力部队调离了普罗霍洛夫卡地 区。7月17日至18日,这些部队正式撤出了战场。此后,德SS装甲军希特勒近卫师被调 往义大利。 德军撤退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失去了战斗力,而是由于希特勒丧失了继续同苏联红军作战 的勇气和信心。随着希特勒这一决定的做出,德军在东线战场上最后一次争取战略主动的机 会也就随之灰飞烟灭了。 二战时苏联和德国谁强 :综合来说,德国较强于苏联。德国虽然是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完成了统一,但在此之前,德国的资本主义有所发展。 二战时德国的坦克和苏联的坦克哪个更厉害 要看怎么比了,顶级车的单车战斗力德国车要胜过苏联车,问题是顶级车产量少,德国的虎式和虎王一共才多少产量,苏联方面和虎式同级别的斯大林2那是多少产量?虎式的产量连斯大林2六分之一的产量都没有,更不要说虎王了,但是虎和虎王那个悲催的可靠性。苏联和虎王同级别的坦克出场稍迟,二战结束的时候刚好投产,没赶上。但是中档车的比较苏联完胜德国,德国装甲部队的主力还是四号和黑豹,相对苏联铺天盖地的T34海,那就没啥说的了,德国坦克是工艺品,但是苏联坦克才是为战争准备的。 二战时盟军、苏联和德国的军事力量 德国海狮计划破产之后就发动巴巴罗萨计划搞掉苏联的很多部队了,德国犯了兵家大忌两线作战,最终东线因为斯大林格勒没打下来还有在斯大林格勒会战损失的人太多,还有集团军群防线过长,东线输了。 西线被美国人骗到加莱重兵防守,结果美国人不去加莱,就在诺曼底干了,西线就这样没了,最后东西合围,柏林陷落。 其实当时 德国的实力=苏联+盟军的实力,只不过苏联没想到德国会无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结果被人家闪击了。 有没有什么好看的二战电影,最好是德国的, 反映德国军队二战时期奋勇战斗的电影: 《铁魔战将》 《铁十字勋章》 都是从德国的角度开展的。 有没有什么国家的坦克战胜过美国的坦克 俄罗斯和德国才是真正的坦克强国,美国坦克是纯粹拿钱砸出来的,而且缺点多多,比如后勤需求高,热特征明显等等。 和美国人比起来,德国人的坦克才是真正的精品坦克,物有所值。资料我就不说了,自己百度就行,去掉那些浮云,坦克最重要的三个环节,只有机动性M1A2ESP强过豹2A6,而且还是在付出大幅度提高自己热特征的代价后,才有了这样的成果。此外在后勤上,豹2A6也远远胜过M1A2ESP。 至于俄罗斯……他们的三人坦克一对一可能连义大利的公羊都打不过,但是俄罗斯坦克什么时候给过对手一对一的机会?强悍的火力,便宜,易于大规模制造,这才是俄罗斯坦克的制胜秘诀,老毛子曾经造出过超级优秀的重型坦克,但在他们看来,那是愚蠢。一辆500万美金的坦克和一辆售价200万美金的坦克在遭遇空袭时,表现不会有什么差别,而且由于美国坦克的热特征问题,更容易被空军攻击。而一辆M1绝没有十足的把握打败两辆T-80…… 有什么电影是讲二战时德国军 从德国视角反思战争的有这么几部 1、《铁十字勋章》 2、《从海底出击》 3《斯大林格勒战役》 电视剧《我们的父辈》 二战德国的me-262有没有和二战苏联空军交战? 东线作战有战史记录的。 1945年2月15日,一架由苏联飞行员伊万·阔日杜布(Ivan Kozhedub)驾驶的La-7战斗机在德国东部击落了1架Me-262,也是二战期间苏联击落的唯一一架喷气机。 请问二战时期苏联、美国和德国的最著名的坦克是什么?最卓越的呢? 先说说苏联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坦克和自行火炮的总生产量达10.4万辆。在战争的初期,苏联只有大约4000辆坦克,可以说,苏联的坦克是在战争中发展和壮大的。这其中有很多的典型的坦克,如t-34、KV重型坦克、IS重型坦克、T-60轻型坦克、T-70轻型坦克等 其中最为出名的T34 T-34是苏联于1940年代到1950年代生产的中型坦克,被认为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最好的坦克,在坦克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其设计思路对后世的坦克发展有着深远及革命性的影响。 T-34坦克由工程师科什金所设计。1940年6月出厂。1940年开始装备苏军,1941年6月22日在白俄罗斯格罗德诺首次参战。主要改良型号T-34/76、T-34/85;衍生车种OT-34等。 T-34全重32吨,乘员5人,主武器为1门76.2毫米F-34主炮,副武器为2挺7.62 DP/DT机枪,车宽2.92米、车高2.39米,扭杆悬挂装置,Б-2-34行水冷柴油发动机、功率373千瓦、最大行驶速度每小时55公里、最大行程468公里,通过障碍高0.75米、越壕宽2.49米、爬坡30度、装甲厚18至60毫米。


有关二战时期坦克的电影

二战坦克电影:
《白色虎式》
《血战1944》,III型坦克歼击车、T-34、KV坦克登场。
《铁魔战将》,纳粹德军最后的孤注一掷,黄鼠狼歼击车出镜。
《坦克大决战》,大多数虎式坦克用巴顿坦克代替,M-24霞飞坦克出现。
《战略大作战》,出现谢尔曼、虎式坦克。
《莫斯科保卫战》,场面恢弘,III、IV号坦克悉数亮相。
《撒哈拉沙漠阻击战》,一辆M3李式坦克帮助盟军对抗非洲兵团。


二战著名坦克战役

  库尔斯克会战(Battle of Kursk),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德战场的 决定 性战役之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坦克会战;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大规模的一场对攻战役,在库尔斯克爆发的一场会战,德军与苏联红军共出动了近8000辆坦克。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二战著名坦克战役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库尔斯克会战背景   1943年初,苏联红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后,乘胜进攻,收复大量失地,但德军在溃败的同时,南方集团军群司令曼施坦因元帅也开始计划向苏联红军反扑。他主动放弃了一些重要据点,诱使苏联红军深入,苏联红军在不断进攻中,战线越拉越长,而德军却趁机完成了兵力的集结。   曼施坦因指挥刚组建的南方集团军群向顿涅茨河和第聂伯河之间的苏联西南方面军发起反击,西南方面军遭到了重创,其第5集团军遭到了毁灭,德军开始向哈尔科夫进攻,苏联红军被迫放弃一个月前刚刚攻占的哈尔科夫,后撤至库尔斯克南面的奥博扬地区,为防止战线的彻底崩溃,苏最高统帅部把第1坦克集团军从列宁格勒南调,此外第21和第64集团军也被从斯大林格勒调至这些方向,此后,战线趋于稳定。   曼施坦因的这次反击造成的一个后果就是以库尔斯克为中心的突出部的形成。在其北部,德国中央集团军群控制了奥廖尔一带。在其南面,曼施坦因的南方集团军群控制了彼尔哥罗德地区。在突出部内的是苏联中央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苏德双方在此形成僵持,一场规模宏大的战役即将展开。   1943年7月5日早晨,大批德军在飞机和坦克的配合下开始进攻,但遭到苏联红军军的顽强阻击,损失惨重,只好转入防御。苏联红军先后在库尔斯克的北部和南部转入反攻,德军节节败退,只好撤退。   库尔斯克会战经过   会战准备   德国   曼施坦因在哈尔科夫战役的胜利使得德军又充满了信心,曼斯坦因希望通过一次诱敌进攻后的防守反击来歼灭苏军。他提出在夏季实施一个代号为“反手一击”的大胆行动,其目的是通过迂回到在亚速海的罗斯托夫以包围红军,但希特勒却选择比较传统的城堡行动以旨在粉碎位于库尔斯克的突出部。曼施坦因只得接受了这个构想。 有人认为库尔斯克战役是来自曼施坦因的最早策划,这是不对的,亚速海岸围歼战才是他的最初设想,曼施坦因其后制订库尔斯克战役计划并坚持把这个战役进行到底,充其量只是初衷未竟而退求其次——服从最高统帅希特勒的构想和意志。因为之前曼施坦因曾提醒希特勒注意,无论如何,推迟和中止这个战役将在整个战略上非常不利的,所以曼施坦因在战役过程中希特勒犹豫和退缩时,异常坚决的要求将这个战役坚持下去。而这一情况特别容易让一般人误解为曼施坦因主张计划并实施了库尔斯克战役。   而对于这个退求其次的库尔斯克战役,曼施坦因也提出他自己的两种建议,一是趁苏联红军立足未稳,先期发动进攻战役,二是等待苏联红军先行进攻,待其疲惫和消耗,能量耗尽之后,德军再行反攻,并抄击苏联红军后路。后者曼施坦因更为看好。但希特勒拒绝了后者,认为让苏联红军抢先进攻过于冒险。 可是,希特勒虽然选择了前者,试图抢先攻击,但又一再犹豫和推迟,并期待己方力量的增加。 当然,苏联红军的力量增加的更快,这是尽人皆知的。   库尔斯克突出部犹如一个拳头从苏联红军的战线中延伸出来,其正面长约250英里,而底部却不到70英里,而且经过严密侦察,在该突出部发现了众多成建制的部队驻地,曼斯坦因计划通过一次南北两翼协调的钳形攻击,合围并歼灭整个突出部内的苏联红军重兵集团。并且这次战役的 成功 将缩短德军的战线,使德军部队的机动性大大增加。曼斯坦因的计划得到了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克鲁格元帅和陆军总部参谋长蔡茨勒的支持,但也遭到第9集团军司令莫德尔和装甲兵总监古德里安的反对。反对是有理由的,1943年春,德国在欧洲东线坦克损失巨大,到1943年5月,东线十八个装甲师只剩495辆坦克,平均一个师只剩27辆。虽然改进过的3、4号长身管型坦克能够压制T-34/76,新式虎式和豹式坦克性能更是大大超过,但数量差距短期内无法弥补。古德里安认为对库尔斯克的进攻将使坦克遭受很大损失,他的改编装甲兵的计划也将破产。希特勒对此也犹豫不决,“喀秋莎”火箭炮发射 他曾对古德里安说“自从我开始考虑这次进攻,我一直心情不好”。但最终希特勒还是决定采纳曼斯坦因的计划,他于发布第6号作战 命令 ,决定德军以中央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联合发动一个钳形攻势以摧毁在库尔斯克突出部的苏联军队。作战代号为“堡垒”。   “堡垒”作战按计划发动,但由于这年雨季结束的较晚以及德军准备上的不足,作战计划不得不一再延期。在5月份的一次讨论“堡垒”计划的会议上,第9集团军司令莫德尔带来了一叠航空照片,这些照片显示了苏联红军在德军计划的进攻路线上,已经构筑了大量的防御工事,莫德尔认为进攻的最佳时机已经失去了,苏联红军已经恢复了元气,“堡垒”计划应该放弃。希特勒再次显示出犹豫,但在克鲁格、蔡茨勒和曼斯坦因等的坚持下以及对于“闪电战”的自信,“堡垒”作战最终被确定在7月5日发动。   苏联   当希特勒和他的们为“堡垒”计划争吵不休的时候,苏联红军也在计划下一步的行动。沃罗涅日方面军司令瓦图京大将主张发动一场先发制人的进攻,以打乱德军的进攻准备并夺回在哈尔科夫战役中失去的战略主动权,斯大林本人也倾向于这一方案,而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等则认为苏联红军应先保持防御状态,以坚强的防御消耗掉德军进攻能量,摧毁其装甲兵力,然后再发动反攻。此时,根据前线的侦查和间谍情报都预示德军将对库尔斯克突出部的苏联红军展开大规模进攻,在一次会议上,斯大林最终被说服,采纳了朱可夫的计划。于是苏联红军开始在库尔斯克转入了积极的防御准备。   在前沿阵地,苏联红军精心地设计他们的防御,构筑了数道防线,防御纵深超过100英里,整个防御体系由大量互相紧密配合的战壕、铁丝网、反坦克火力点和反坦克沟壕以及雷区组成,在德军最可能的进攻方向上,聚集了大量的兵力和火力。[2]   战争序幕   一个个被认为德军可能发动进攻的日子都平安地渡过了,两个月来前线显得十分平静,时间到了7月瓦图京上书斯大林认为苏联红军应该率先展开攻势因为苏联红军所做的准备都是为了夏季的德军攻势而准备的如果到了秋天苏联红军的工事就将失去作用。于是苏联红军统帅部下令抓住一个德军俘虏,之后,在突出部南部的苏联近卫第6集团军捕获了德军第168步兵师的一个士兵,他供认德军即将在第二天开始进攻,凌晨,在突出部北部的苏第13集团军俘虏了一个德军德国第6步兵师的中士,他也供认德军将在几小时之后发动进攻。为了打乱德军进攻步骤,朱可夫于5日2时20分下达向德军阵地实施了炮火反准备的命令,库尔斯克会战的序幕由此拉开。   德军进攻   南线:苏联红军的炮击完全出乎德军的意料,造成很大损失,虽然比原计划推迟了3个小时。而德南方集团军群的第4装甲集团军根据预定计划发动进攻,在损失36辆坦克后,德军艰难的越过了苏联红军的反坦克雷区,猛攻苏第67近卫步兵师的防线,面对德军3个师的进攻,苏第67近卫步兵师难以抵挡被迫后退,瓦图京于是把方面军预备队调了过来,以期能把德军挡在第二道防线外。但不幸的是德军还是在苏联红军第二道防线上打开了一道缺口,并强渡了佩纳河。   由于德军的进攻比预计的要猛烈的多,瓦图京被迫取消了原定反攻,而将计划用于反攻的第1坦克集团军的部分坦克布置在防线后方以支援步兵进行防守,部分坦克布置在侧翼打击德军。这一天,德国空军出击了超过1000架次,完全压制住了苏联空军。经过一天激战,双方都受到了很大损失。   傍晚,瓦图京向华西列夫斯基请求增援,后者在得到最高统帅部的同意后,立即把草原方面军第5近卫集团军的第2和第10坦克军353辆坦克调往沃罗涅日方面军。同时瓦图京接到斯大林亲自打来的电话,要求他不惜一切代价,阻止德军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南部的突破。在战斗中,德军只向前推进了数公里,未能达成突破苏联红军防线的任务。第二天,德军仍然顽强地继续他们的攻势,而瓦图京也在计划反攻,为此他向最高统帅部请求把草原方面军的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和第5近卫集团军调给他指挥,他的请求很快就被批准了,但这些部队需要几天的时间才能到达。在制空权的争夺上,通过空战,苏联空军也逐渐扭转了劣势,完全夺取制空权只是时间问题。   普罗霍罗夫卡坦克大战 ,瓦图京指挥部队继续在正面抵挡德军向奥博扬推进,同时在两翼连续发动反击,虽然这些反击一次又一次的遭到失败,但却使德军无法全力以赴的攻击他们的主要目标。德第4装甲集团军司令霍斯见无法从正面突破奥博扬,便决定先从右翼突破,他命令第2党卫装甲军转向东北的普罗霍罗夫卡。接下来的两天,德军的进攻还比较顺利,他们攻到了普罗霍罗夫卡城下,库尔斯克会战的高潮-上演了。   战后很长时间,史学家们一直认为在1943年7月12日苏德双方共有1500余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在普罗霍罗夫卡激战,普罗霍罗夫卡坦克大战也因此被认为是人类战争史上最大规模的坦克战,并闻名于世,成为一个传奇。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量资料的解密,尤其是冷战的结束,前苏联资料的公开,使得研究者们发现这次坦克大战的规模要比原先认为的小得多,双方直接参战的坦克和自行火炮也只有约600辆。其中德军不到200辆,苏联红军约400辆。战斗打响,苏德双方几乎是同时发动了进攻,在战斗中德军“虎式”坦克的88毫米炮与四号坦克的75毫米坦克炮优势明显,而苏联红军T-34坦克的76毫米炮在同样距离下无法对德军造成威胁,大量的苏联红军坦克在交战距离以外就被德军击毁。苏联红军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战报 报告 所属坦克军已经丧失了继续进攻的能力,已经将余下的坦克编入步兵部队。   在这天的坦克大战中德军虽然以相对较小的损失,摧毁了更多的苏联红军坦克,但他们却没能攻占普罗霍罗夫卡,而随后源源赶到的苏联红军援兵使他们的防线将更加坚固。   该战役可被评为在战术上付出很大代价及苏联红军被迫撤退,无论苏联红军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或德军武装党卫军第2装甲军均不能达到其目的,坦克的损失已经是引起争论的题目,苏联红军的损失由少至200辆至多至822辆,其中大部分为绝对损失。同样地,德军的损失由少至80辆至多至数百辆,包括很多虎式坦克,这个数字在德国人于计算损失坦克数字的哲学上不可能成立,从第一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装甲师及第二帝国装甲师的需要完全报销的坦克数字只有3辆,另有数目不详的坦克损坏,很多的损失来自都是苏联红军在之后的奥泽洛夫·鲁缅采夫行动的反攻中因攻占德军坦克的维修工厂,因此行动中的德军坦克损失数字大约是70至80辆,但不清楚需要短期或长期维修的数字。   当双方的准确损失数字被确定后,战役的结果很清楚,苏联红军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不能达到攻占有利地形或击溃德军武装党卫军第2装甲军的目的,双方部队均在战役中被削弱,科涅夫决定用近卫第5坦克军团对抗德军对战局有很大影响,因为这里是德军的主要进攻方向。   事实上,苏联红军强大预备队的突然进攻及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北面的德国第9军团因苏联红军的库图佐夫行动而被迫中止进攻令阿道夫·希特勒决定停止整个城堡行动,当他本来已考虑停止行动,这个预兆更令他胃病发作,而苏联红军在哈尔科夫以南的米亚斯河发动对新的德国第6军团的攻势令他必须将本来用于取得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南面最后胜利的预备队调往该处,而德意志国防军最高统帅部亦决定将一部份部队调往地中海战区以应付盟军于1943年7月10日在西西里岛的登陆。   无论战术上的成果如何,普洛霍罗夫卡战役的结果转变为红军在心理及实质上的胜利,德军本来预计苏联红军需要转入防御及没有更多的反坦克炮;但相反,苏联红军仍然拥有超过1,000辆坦克,这清楚地显示出,苏联红军远未被战败及这严重地影响德军的战略决定。   而这亦显示出德军在官兵质素的优势已经减少,苏联红军以后更有信心发起大规模攻势将德军赶回德国境内,而战略主动权更落入苏联红军手中。   北线:在北线,苏联红军的炮击也使德军的进攻比计划推迟了2个半小时,在几十分钟的炮火准备和空中轰炸之后,德第9集团按计划开始了进攻。   莫德尔为了把苏联红军的注意力从德军的主攻方向上引开,先在左翼以3个步兵师实施佯攻,但被苏联红军阻止住了。在主攻方向,德军集中了4个装甲师和3个步兵师的兵力,经过激烈的战斗,他们突破了苏第13集团军的第一道防线,艰难地向前推进了5公里。但在两翼,苏联红军顽强地守住了阵地。在地面激战的同时,双方的空军也在进行激战,这一天德军出动了1000架多次,苏联空军也出动了600余架次。双方战至终了时,德军只向前突破不足10公里,却至少损失了70辆坦克。   第二天,罗科索夫斯基开始发动反击,莫德尔也把预备队投入战场,于是一次大规模坦克战展开了。经过激战,苏联红军的两个坦克旅遭到重创,损失了约70辆坦克,德军一路乘胜前进,杀到苏联红军第二条防线前,但被苏第17近卫步兵军以及赶来增援的苏第17坦克军阻止住了。   凌晨,德军再一次发动了进攻,企图夺取交通枢纽波内里,战斗是异常激烈,德军数次攻入市区,但都被顽强的苏联红军赶了出来,而苏联空军经过激战,夺取了库尔斯克北部地区的制空权,从此给德国地面部队以很大威慑。   德军虽给苏联红军造成很大损失,但苏联红军依靠数量上的优势,坚守住了阵地,在波内里城内,德军付出惨重的代价后,占领了大半个波内里,但苏联红军仍控制着市内一些重要据点,使用德军无法继续推进。1943年7月9日莫德尔以300辆坦克向苏联红军阵地发动了最后一次进攻,结果仍然是失败的,此时德第9集团军的攻击能量已耗尽,10日莫德尔被迫转入防御。   西西里登陆   根据1943年1月卡萨布兰卡会议精神,英美联军于1943年7月10日,在意大利西西里岛实施登陆作战。由于意大利的局势的变化,德国在该地区的兵力无法抵御西方盟军的进攻,同时,库尔斯克会战不仅看不到胜利的希望,而且在奥廖尔突出部的德第9集团军有被切断后路,重蹈斯大林格勒德军覆灭的危险。希特勒决意终止“堡垒”计划,决定抽调在西线重整的在库尔斯克会战之前被重创的几个师以及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被全歼但是重新组建的师组建成B集团军群去意大利。他召集克鲁格、曼斯坦因等人到他的 “狼穴”总部开会,宣布这一决定,由于中央集团军群糟糕的局势,克鲁格赞同希特勒的决定。   但曼斯坦因则强烈地反对,他认为德军不应在决战战场上草率收场,德军还有充分力量,可以继续以优势的坦克交换比消耗掉苏联红军装甲力量,以便使苏联红军至少不能在德军撤出进攻后立即发起强力反击,所以在这个战役刚刚进行到决战高潮时取消“堡垒”作战是错误的决定。   而经历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打击后更加缺乏勇气和耐心的希特勒最终取消了进攻,德军开始后撤,双方基本恢复了交战前的态势。   红军进攻   奥廖尔战斗   苏联红军的进攻率先在库尔斯克北部发起,当德军的攻势在阻止后,苏联红军决定发动进攻,并以打败拿破仑入侵的俄国元帅“库图佐夫”的名字作为此次战役的代号。苏联红军向奥廖尔突出部的德军阵地实施了长达两个多小时的炮击,随后索科罗夫斯基的西方方面军和波波夫布良斯克方面军的一线部队开始进攻。德军则进行着顽强的抵抗,给苏联红军造成重大伤亡。科索夫斯基大将指挥苏中央方面军的第70、第13和第48集团军也加入攻击。   此时苏联空军也完全控制了制空权,法国“诺曼底”航空大队也在库尔斯克上空与苏联空军并肩作战。面对坦克和兵力都占优势的苏联红军,莫德尔无力阻止其进攻,他意识到失去奥廖尔只是时间问题。莫德尔向希特勒请求放弃奥廖尔将德军后撤至“哈根”防线,但被希特勒否决。到墨索里尼下台,意大利退出战争的迹象已经十分明显,希特勒需要从欧洲东线抽调兵力去意大利,而奥廖尔突出部的德军也面临被苏联红军合围的危险。在莫德尔和克鲁格再一次请求后撤后,希特勒最终同意弃守奥廖尔,并调第2党卫装甲军去稳定意大利的局势。德军向布良斯克方向的“哈根”防线撤退,撤退途中,德军实行了残酷的焦土政策。苏联红军攻克了奥廖尔,并继续追击退却中的德军,解放了霍特涅茨,进入卡拉切夫,苏联红军的进攻基本结束,战线逐步稳定了下来。   在奥廖尔战役中,苏联红军歼敌近9万人,坦克500辆,火炮2 402门,并向西推进了150公里,拉平了库尔斯克防线,但却未能完成战前制定的合围并歼灭德中央集团军群的计划,苏联红军的损失也是巨大的,伤亡429 890人,损失坦克2 586辆,火炮892门,飞机1 104架。   哈尔科夫战役   在南线,当德军和苏联红军脱离接触时,斯大林便要求苏联红军立刻发动反攻,但朱可夫认为经过连续的艰苦战斗后,在发动攻势前,苏联红军应进行必要的补充和修整,这样苏联红军把进攻的日期最终确定,这次作战的代号以七年战争中俄国名将“鲁缅采夫”的名字命名。担当此次进攻任务的是沃罗涅日方面军和草原方面军,总兵力为90万人和2,800多辆坦克和自行火炮。   苏联红军近万门大炮齐鸣,大量炮弹倾卸到德军阵地上,炮击持续了两多小时,最后以一阵喀秋莎火箭炮的齐射作为结束,随后坦克和步兵开始发起攻击。在炮击中幸存的德兵无力阻挡苏联红军的前进,苏联红军很快就突破了德军第一道防线,经过一天的战斗,苏联红军各突击集团平均向德军纵深推进了10~15公里。 在随后几天的战斗中,德军的防守异常地顽强,苏联红军的坦克虽然继续向前突破,但步兵却被德军缠住,进展缓慢。苏第1坦克集团军攻占鲍里索夫卡切断了托马罗夫卡德第255、第332步兵师和第19装甲师的退路,但他们仅以两千人代价突围,虽然师长殉职。他们的顽强抵抗和胜利突围为曼斯坦因将德军主力从别尔哥罗德撤往哈尔科夫赢得了时间。苏联红军收复别尔哥罗德,占领德军后方的后勤供应基地博戈杜霍夫,缴获大量德军物资和燃料。   由于苏联红军坦克队前进很快,而步兵忙于清除被包围的德军,苏联红军的坦克部队和步兵已开始脱节了。曼斯坦因希望抓住苏联红军这个弱点,他开始有计划的撤退以赢得时间来集结兵力,等苏联红军进攻能量逐渐消耗后,实施反击。此时瓦图京对形势十分乐观,他认为德军已到了崩溃的边缘,他命令前线坦克部队继续进攻,切断哈尔科夫至波尔塔瓦的铁路线,阻止德军逃脱。   德军已经集结完毕,并补充了充足的弹药和燃料,曼斯坦因开始反攻,而此时苏联红军的坦克部队仍处于追击状态,各部队之间分散很广,而步兵和炮兵仍在后方,且经过多日激战,弹药和燃料都已严重不足,更重要的是苏联红军对德军的进攻未有察觉。苏联红军正在重犯5个月前在哈尔科夫战役的错误。苏第1坦克集团军的第49坦克旅和第17坦克团被德军围歼,由于苏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的及时赶到,避免了第1坦克集团军的全军覆灭。在德军的进攻下,苏联红军被迫后退,随后苏第六近卫集团军的第六坦克军被德军包围遭到全歼。   双方都遭受了巨大损失,德军的反击虽然给苏联红军以重创,但曼斯坦因却没有力量进一步扩大战果,而苏联红军数量上的优势再次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他们很快又恢复了进攻。其后德军的反攻再也没能给苏联红军造成威胁。苏联红军攻抵哈尔科夫西面的乌德河北岸,并于强渡乌德河,在南岸建立了桥头堡。攻打哈尔科夫的战斗异常激烈,强大的苏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最后只剩下了50辆坦克。苏第53集团军率先攻入城内,德军开始全面撤出哈尔科夫,退向第聂伯河的防线,沿途他们破坏了所有公路、铁路和桥梁,污染了水源、焚烧一切农作物,毁坏了建筑物。苏联红军收复哈尔科夫。   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战役中,苏联红军歼敌约30万人,自身损失也达255 566人、坦克1 864辆、火炮423门、飞机153架。   战争结果   库尔斯克会战中,德军损失兵力25万多人,损失坦克约1500辆,损失飞机1 000架。苏联红军也为库尔斯克会战付出了更为惨重代价的代价,损失兵力80万,损失坦克6 000辆,损失火炮5 244门,损失飞机1 700架。   库尔斯克战场遍布着数以百计烧焦的坦克和飞机的残骸,以及无数的尸体。双方的区别在于:苏联红军在遭受了巨大损失的情况下仍然能按照计划开出防线发起全面反攻,而欧洲东线德军则再也无法扭转整个东线战局。   伤亡人数   德军统计数据   德军的损失:75 000人阵亡、受伤或被俘   248辆坦克被击毁   900架飞机被击落   苏联红军的损失:180 000人阵亡、受伤或被俘   3 600辆坦克被击伤或击毁   2 000架飞机被击伤或击落   苏联军统计数据   德军的损失:   300043人阵亡,1019109人受伤,122508人失踪   700辆坦克被击伤   2609架飞机被击落   苏联红军的损失:   141 941人死亡,991 472人受伤   6 064辆坦克被击伤或击毁   1 100-1 200架飞机被击伤或击落   西方史学家统计数据   德国   一共360 000人阵亡,受伤,失踪,被俘   1 5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被击毁   1 030架飞机被击毁   苏联   一共863 303人阵亡、受伤或被俘(库尔斯克防御战177 847人,奥廖尔进攻战役429 890人,彼尔哥罗德— 哈尔科夫进攻战役255 566人)   6 799辆坦克和自行火炮被击毁   2 200架飞机被击伤或击落   库尔斯克战役意义   德军对苏联发动的战略性进攻,欲从由南北两端自中央夹击,合围歼灭中央突出部的苏联红军,重夺战略主动权,但由于苏联红军已做好严密防务和驻守数量极为庞大的兵力,德军进攻步调缓慢且损失惨重,因为南线意大利被盟军登陆了西西里岛,希特勒调兵力防卫意大利而被迫撤退。此次战役后,苏联红军发动一连串巨型攻势,歼灭德军大批有生力量且赶出苏联领土,德军再也无法对苏联红军产生致命威胁,苏军完全掌握了苏德战场的主动权。   库尔斯克战役影响   库尔斯克会战的失利使纳粹德国永久性地丧失了战场主动权,此后德军再也没有在欧洲东线发起有威胁的攻势,苏军开始了大规模反击。   库尔斯克战役结束后,欧洲东线的战局演变成了苏联红军的长途进攻,苏联人收复了所有失地,征服了整个东欧,一路攻入德国,占领了柏林,并赢得了战争。德军再也不能反击或阻止苏联红军的推进,再也不能发达大规模进攻,只能被迫开始了长途撤退。   苏联红军也为库尔斯克会战付出了惨重代价,损失兵力80多万,坦克3千多辆,但会战的胜利使苏联红军从此获得了战场的主动权。这次会战后苏联红军又向德军发动了连续攻势,收复大量失地,解放了基辅,苏联红军的各级指挥员也在战火中迅速成长起来,指挥艺术也越来越成熟。   会战中,苏联红军最高统帅部在组织方面军群之间的战略协同和战略预备队的使用方面都有较大改进,取得了在决定性方向大量集中兵力兵器的新 经验 ;新编组的坦克集团军第一次用作扩大战果的梯队;航空兵彻底夺取了制空权。苏联红军战略指挥的特点是,指挥高度集中、选择行动时机适宜等。   但在此役中,显示德国士兵的素质仍然远在苏联之上,证明苏联军官即使吸收了实战经验,将领的盲目指挥令到苏联在后期仍然要蒙受更大的损失才能换取胜利。苏联损失的坦克,战机,人员数量都超过德军;坦克的损失数更是超过德军的三倍。在盟国的 军事 工业生产量不断提升的情况下,苏联的惨重损失还是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得多补充,而德国却不能,导致一次重创苏联部队的战事变成了令第三帝国灭亡的致命点。

二战十大最知名的坦克

二战十大最知名的坦克1、虎式重型坦克虎式重型坦克(Tiger Tank),又称:虎式坦克/虎Ⅰ坦克/六号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军队所使用的一种重型坦克。虎式坦克从1942年下半年服役起至1945年德国投降为止,一直活跃于战场第一线。虎式坦克在战争中击毁了大量的敌军坦克也包括其它火炮,这使它成为所有盟军坦克危险对手,凡是在战斗中能够击毁或击伤虎式坦克致其被遗弃的盟军坦克,人们都会尊称其为驯虎者。2、四号中型坦克四号中型坦克(Panzer IV),为纳粹德国二战中生产的一种中型坦克。它原本设计目的是支援步兵,并与专门执行反坦克任务的三号坦克协同作战。在三号坦克的整体性能逐渐不能满足二战中期装甲战斗需要时,四号中型坦克因所使用的技术较为成熟,并且有较大的改良空间,而被改造成主力突击坦克供给装甲师使用。3、猎豹式驱逐战车猎豹式驱逐战车(Jagdpanther)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国以五号豹式坦克车体开发出来的一款驱逐战车,许多历史学家认为它是二次大战中最佳的驱逐战车。猎豹有两种较知名的分支车型,一型使用焊接式炮盾,其他使用螺栓式炮盾,只有搭载Pak 43/4型坦克炮的车型才使用焊接式炮盾。猎豹主要武装为一门与虎王坦克相同的88mm 71倍径坦克炮,可以击破盟军任何型式的坦克,同时由于低车姿,也很容易进行伪装掩护。4、T-34坦克T-34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由苏联设计的中型坦克。该坦克战斗全重32吨,发动机功率500马力,最大公路速度75千米/小时,最大行程400千米,装备一门76毫米坦克炮,是一型火力、防护力和机动性都很突出的坦克。T-34坦克是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最著名的坦克,在坦克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其设计思路对后世的坦克发展有着深远及革命性的影响。5、三号突击炮三号突击炮(Sturmgeschütz III)为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生产量最多的装甲战斗车辆。它以三号坦克的底盘作为基础而制造。德国最初打算以之作为步兵支援的机动装甲轻型火炮。经过不断的改良及精研后,它终于在1942年改造成坦克歼击车。直至战争完结,德国一共生产了10500辆三号突击炮。6、虎王坦克虎2坦克又称虎王坦克,在虎式坦克基础之上研制,是德国二战期间最令人恐惧的一种重型坦克。虎王/虎II”重型坦克是二战中威力最大的坦克。到二战结束,盟军始终找不到有效对付它的办法。虎王重型坦克正面装甲的厚度高达185毫米,对于当时的许多坦克炮来说,只能是望虎王坦克装甲兴叹了。虎王坦克总重68.5吨,采用88毫米坦克炮,盟军许多坦克在它面前根本不堪一击。7、IS-2重型坦克1942年8月苏联获悉德国新型“虎”式坦克的研制消息后开发出一种拥有强大火力和厚重装甲的新式重型坦克,代号IS,战争期间共发展了3个型号:IS-1、IS-2、IS-3。IS-2坦克引以为傲的122毫米主炮比虎王的88毫米炮口径要大30多毫米。苏军IS-2重型坦克团的战史上,科尔松-柏林重型坦克旅在攻克柏林的战役中,歼灭德军2000余名,击毁德军坦克和自行火炮60余辆,火炮200余门。8、豹式坦克五号中型坦克,又称豹式坦克(Panther Tank),是在1941年“巴巴罗萨”行动后,德国为应对苏联T-34中型坦克,而研发生产的新型坦克。该坦克采用了新式55°倾斜装甲和长身管L/70 Kwk42 75毫米主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成功的中型坦克之一。在战争后期,该型坦克与IV号坦克是德军并列的装甲主力。9、M4谢尔曼萤火虫坦克在英军中服役并受过改装的M4“谢尔曼”中型坦克坦克被称为”萤火虫“中型坦克,该型坦克参加了诺曼底登陆战以及其后在法国和德国本土进行的一系列作战,直到德国投降。该车是西线德军最恐惧的坦克,最出色的战果使魏特曼殒命之战,谢尔曼“萤火虫”中型坦克击毁了三辆虎式。M4谢尔曼“萤火虫”和其它型号主要区别是安装威力更大的76毫米火炮。10、M18地狱猫式坦克歼击车M18地狱猫式坦克歼击车(M18 Hellcat)是美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开发的一款坦克歼击车。它是美军在二战时所有履带装甲战斗车辆中行走速度最快的一款战车,故有“地狱猫”的称号。为了追求优越的行走速度,M18地狱猫只安装了一层薄弱的装甲,而主炮威力也稍显不足。薄弱的装甲使车身及乘员们很容易受到伤害,主炮在远距离无法有效击穿德国虎式及豹式坦克的装甲,成为它最大的缺点。

斯大林格勒生产的t34-拖拉机什么样子

T-34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由苏联哈尔科夫共产国际工厂设计师米哈伊尔·伊里奇·科什金领导设计的中型坦克。该坦克战斗全重32吨,发动机功率500马力,最大公路速度75千米/小时,最大行程400千米,装备一门76毫米坦克炮,是一型火力、防护力和机动性都很突出的坦克 。从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苏联一共生产了T-34系列坦克84070辆,其型号主要为两种:安装76.2毫米坦克炮的T-34/76坦克和安装85毫米坦克炮的T-34/85坦克。T-34坦克带有倾斜装甲的设计思路对后世的坦克发展有着深远及革命性的影响。炮塔为铸造结构,位于车体中部上方。T-34/85炮塔里有3名乘员,车长在左边,炮长在车长前下方,装填手在右边。炮塔顶部后边有两个带圆顶盖的通风口。T-34/76采用空间狭小的双人炮塔,一般为炮手兼任车长,其他也有装填手,甚至驾驶兼任车长的情况,大大降低了战斗效率。后期随着T-34/85坦克无线通讯设备的改善(同时增加一名无线电通讯员),这个弱点才逐步改观。

苏联的T-34坦克一共有多少种变种?

  T-34坦克
  T-34坦克是哈尔科夫共产国际工厂著名设计师科什金的呕血杰作。1940年1月底,首批坦克驶离哈尔科夫的工厂生产线,被命名为T-34/76 Model1940型(T-34/76A)。T-34坦克于6月完成生产图纸,随即投入大批量生产。T-34坦克具备出色的防弹外形,强大的火力和良好的机动能力,特别是拥有无与伦比的可靠性,易于大批量生产,是二战期间总体设计最优秀的坦克。 至1941年6月22日德国入侵,苏联共完成T-34坦克1225辆,大大超过了同期Ⅳ号坦克的数量。至莫斯科会战前夕,已有1853辆T-34交付部队使用。 T-34/76型坦克主要有A、B、C三种型号,是苏德战争期间产量最大的坦克类型。各型T-34在战时生产超过50000辆,远远超过所有德国坦克的总和,称为苏联卫国战争胜利的保证。 T-34/76于1941年6月22日在白俄罗斯格罗德诺首次参战,在此后一系列战斗中德军竟找不到可以与之抗衡的坦克,导致了德军大量坦克的过时,被迫推出更新型的坦克以应付局面,这就是“T-34危机”。 不过包括T-34/76在内的各型苏联坦克也存在明显缺陷,主要是没有全部配备车际无线电联络设备,一般是几辆T-34中只有一辆指挥坦克拥有无线电设备,坦克之间联络还依靠旗语。 T-34/76B 1942型出现于苏德战争爆发后,主要根据战场经验,对A型加长炮管以增强穿甲能力,增加了炮塔装甲厚度,主要于1941年—1942年间生产。

  T-32坦克在1939年向总部展出的时候,引起了轰动。T-32不仅继承了БТ坦克优秀的机动性能,而且火力和防护能力有极大的飞跃。T-32的优异表现也压倒了同场展出的KV-1坦克。而后科什金依照领导要求,改进设计成功了T-34中型坦克。在T-34坦克尚未完成样车之前,苏联领导层就决定同意用T-34装备苏联红军。1940年1月底,首批坦克驶离哈尔科夫的工厂生产线,被命名为T-34/76 Model1940型(T-34/76A)。2月初,2辆T-34在进行哈尔科夫-莫斯科-斯摩棱斯克-基辅-哈尔科夫的长途行驶试验中,给在莫斯科红场观摩试验的斯大林留下深刻印象。操劳过度的科什金因患肺炎一病不起,于当年9月26日病逝,最终没有看到绝笔之作T-34的精彩表现。他的助手莫罗佐夫接替了他的遗志,T-34坦克于6月完成生产图纸,随即投入大批量生产。T-34坦克具备出色的防弹外形,强大的火力和良好的机动能力,特别是拥有无与伦比的可靠性,易于大批量生产,是二战期间总体设计最优秀的坦克。

  T-34/76A坦克于1940年完成115辆,并将一部分派往芬兰实战试验,但未能来得及参加战斗。至1941年6月22日德国入侵,苏联共完成T-34坦克1225辆,大大超过了同期Ⅳ号坦克的数量。至莫斯科会战前夕,已有1853辆T-34交付部队使用。

  T-34/76型坦克主要有A、B、C三种型号,是苏德战争期间产量最大的坦克类型。从1943年秋天开始,针对德国已经出现豹式和虎式坦克,T-34安装85mm火炮,定名T-34/85型坦克。同年12月15日获准投入大批量生产,当年生产283辆,次年即猛增至11000辆,取代T-34/76成为战争后期苏军机械化部队的主要装备。各型T-34在战时生产超过50000辆,远远超过所有德国坦克的总和,称为苏联卫国战争胜利的保证。

  T-34/76于1941年6月22日在白俄罗斯格罗德诺首次参战,在此后一系列战斗中德军竟找不到可以与之抗衡的坦克,导致了德军大量坦克的过时,被迫推出更新型的坦克以应付局面,这就是“T-34危机”。作为应对措施,德国Ⅲ号改装长身管50mm火炮,Ⅳ号坦克则改装长身管的75mm火炮,同时都大大加强装甲,勉强可以对抗T-34/76。同时又开始研制Ⅴ号“黑豹”式和Ⅵ号“虎”式,其中“黑豹”坦克明显效仿T-34的设计思想,以至于早期原型车简直同T-34/76一个模子。

  不过包括T-34/76在内的各型苏联坦克也存在明显缺陷,主要是没有全部配备车际无线电联络设备,一般是几辆T-34中只有一辆指挥坦克拥有无线电设备,坦克之间联络还依靠旗语。同德国主战的各型坦克(Ⅲ、Ⅳ、Ⅴ、Ⅵ)基本都配备无线电相比,协同作战能力相差不少,所以当编队行进作战时难以充分发挥坦克的优异性能,特别是遭遇突发情况时应变能力差。所以由一辆性能不怎么样的Ⅲ号坦克,击毁多辆T-34的战例屡见不鲜。后期随着T-34/85坦克无线通讯设备的改善(同时增加一名无线电通讯员),这个弱点才逐步改观。

  战后,苏军中T-34坦克直到50年代才被T-55取代。此外T-34也装备很多国家的军队,曾经在朝鲜、越南、中东等战场参战,甚至在波黑内战之中,仍出现了T-34的身影。

  T-34/76A 1940

  T-34/76A型,是各型T-34坦克的原型,科什金的惊世之作,是苏德战争初期制造“T-34危机”的主要功臣。T-34/76A在坦克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为现代坦克的设计思想打下了基础。

  基本数据

  生产数量 不详

  长度/宽度 5.92m/3.00m

  高度 2.45m

  重量 26.3吨

  乘员数 4人

  发动机 V-2-34型 500马力

  最高行进速度 公路54km/h,越野40km/h

  最大行程 公路302km(451km),越野209km(386km)

  耗油量(升/百公里) 公路130,越野170

  燃料载量 409升+150升附加油箱

  爬坡性能 35°

  涉水深度 1.11m

  越障高度 0.73m

  越壕宽度 3m

  主要武器

  L11(Model 39) 76.2mm坦克炮,30.5倍口径,备弹77发,仰角-4°~ +29°

  辅助武器

  2 X 7.62mm DT机枪,备弹2898-4725发

  T-34/76B 1941/1942

  T-34/76B型出现于苏德战争爆发后,主要根据战场经验,对A型加长炮管以增强穿甲能力,增加了炮塔装甲厚度,主要于1941年—1942年间生产。

  基本数据

  生产数量 不详

  长度(含炮管)/宽度 6.68m/3.00m

  高度 2.45m

  重量 26.5吨

  乘员数 4人

  发动机 V-2-34M型 500马力

  最高行进速度 公路54km/h,越野40km/h

  最大行程 公路300-400km,越野230-260km

  耗油量(升/百公里) 公路270

  燃料载量 460升+134升附加油箱

  爬坡性能 35°

  涉水深度 1.4m

  越障高度 0.73m

  越壕宽度 3m

  主要武器 F-34(Model 1940) 76.2mm坦克炮,42倍口径身管,备弹77发,仰角-4°~ +29°辅助武器 2 X 7.62mm DTM机枪,备弹3906发

  T-34/76C 1943

  T-34/76C型是T-34/76系列的后期型号,炮塔的设计有所改进,车体和炮塔都增加了防护,因此车重增加不少。T-34/76C最大的特征是炮塔前部有30°的倾角。T-34/76C是库尔斯克战役的主战力量,在战役中和T-34/76B、KV-1、T-70等一起对抗德国的Ⅲ号、Ⅳ号、以及最新式的虎式和黑豹式坦克。但这场战役也说明了T-34/76和KV-1的性能已经不及德国新式坦克,战场的需要导致了T-34/85和JS系列的出现。

  生产数量 不详

  长度(含炮管)/宽度 6.75m/3.00m

  高度 2.60m

  重量 30.9吨

  乘员数 4人

  发动机 V-2-34M型 500马力

  最高行进速度 公路54km/h,越野40km/h

  最大行程 公路290(434)km,越野201(370)km

  耗油量(升/百公里) 公路270

  燃料载量 418升+180升附加油箱

  爬坡性能 35°

  涉水深度 1.3m

  越障高度 0.85m

  越壕宽度 2.5m

  主要武器

  F-34(Model 1942) 76.2mm坦克炮,42倍口径身管,备弹77-100发,仰角-3°~ +30°


上一篇:如是书店,青岛书店都有哪些地方

下一篇:扎西姆,《魔兽世界》5.4版永恒岛全部宝箱收集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