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三大禁地是什么地方?
1、京西宾馆京西宾馆是北京三大禁地之一,也是中国唯一一个不对外营业的宾馆。京西宾馆只有门牌号,没有任何标致性的指示,坐落在北京长安街的西边。京西宾馆是一座典型的苏式建筑风格,属于正师级的军队事业单位,主要接待国家、军队高级领导、是中央军委、国务院举行大型重要会议的指定场所,也是会议期间军委代表和高层领导到北京的指定住所。两会期间就算有预约的记者,也不能进入京西宾馆内部采访人大代表,京西宾馆的通讯要求尤为严格,外面的电话打进去会先由总机转机,经过层层询问确定后才能接通,京西宾馆明确规定不收任何快递,被称为最难进的宾馆。2、玉泉山作为北京三大禁地之一的玉泉山,被称为中国政治的后花园,这里曾经见证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还是决定中国改革方向许多文件的诞生地。传闻,西郊玉泉山是京城中央高层人物所休养居住的地方。从南宫门经过,看见这里荷枪实弹、戒备森严的卫兵,总是让人有一种肃穆神秘、深不可测的感觉。如今,这里已经不再是普通的风景区,由于党政高管经常出没,玉泉山的警卫是极其森严的哦。而且,玉泉山虽然作为燕京八景之一,但不对外开放。3、中南海中南海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政治生活的心脏,它位于故宫的西侧,占地面积有100公顷,是中海和南海的合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中枢,也象征着中国最高行政权力。新中国成立后,中南海就成为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所在地,也是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者的居住地和办公场,很多历史上重要的会议都是在中南海召开的。这里不是一般人可以进入的,也是让世人倍感神秘的地方。
北京三大禁地 能进去的都不是一般人!
北京我们中国的首都,拥有3千多年历史文化的城市,有很多名胜古迹,像故宫、长城、圆明园等,但有一些普通人无法进入的“北京三大禁地”,在北京除了那些我们深知的旅游景点外,这三个禁地与它们不同,它们在历史和现代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下面我们要介绍的就是北京的三个禁地。 北京三大禁地: 京西宾馆、玉泉山、中南海 1、京西宾馆 京西宾馆是北京三大禁地之一,也是中国唯一一个不对外营业的宾馆。京西宾馆只有门牌号,没有任何标致性的指示,坐落在北京长安街的西边,是一座典型的苏式建筑风格,属于正师级的军队事业单位,主要接待国家、军队高级领导、是中央军委、国务院举行大型重要会议的指定场所,也是会议期间军委代表和高层领导到北京的指定住所。两会期间就算有预约的记者,也不能进入京西宾馆内部采访人大代表,京西宾馆的通讯要求尤为严格,外面的电话打进去会先由总机转机,经过层层询问确定后才能接通,京西宾馆明确规定不收任何快递,被称为最难进的宾馆。 2、玉泉山 作为北京三大禁地之一的玉泉山,被称为中国政治的后花园,这里曾经见证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还是决定中国改革方向许多文件的诞生地。 传闻,西郊玉泉山是京城中央高层人物所休养居住的地方。从南宫门(玉泉山静明园共有六个门,正门俗称南宫门,大门以东有东宫门、小南门和小东门,以西有西宫门,西北有夹墙门)经过,看见这里荷枪实弹、戒备森严的卫兵,总是让人有一种肃穆神秘、深不可测的感觉。 如今,这里已经不在是普通的风景区,由于党政高管经常出没,玉泉山的警卫是极其森严的哦。而且,玉泉山虽然作为燕京八景之一,但不对外开放。 3、中南海 中南海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政治生活的心脏,它位于故宫的西侧,占地面积有100公顷,是中海和南海的合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中枢,也象征着中国最高行政权力。新中国成立后,中南海就成为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所在地,也是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者的居住地和办公场,很多历史上重要的会议都是在中南海召开的。这里不是一般人可以进入的,也是让世人倍感神秘的地方。
1978年发生了什么大事?
1978年发生的大事:1月1日——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1月24日——苏联携带核能发电机的间谍卫星坠落于加拿大。6月1日至25日——1978年阿根廷世界杯在阿根廷举行。6月26日——中国第一座抗高烈度地震公路桥,河北滦河新桥竣工通车。8月17日——三名美国人驾驶气球首次完成横渡大西洋的飞行。9月15日——在中国几个重要城市举行了出国留学生公开选拔外语考试,共有14717人报名,实际参试12083人。达到录取线3327人,大致达到“今年派遣3000人”的指标。10月31日~12月10日——国务院召开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决定调整政策,在城市积极开辟新领域、新行业,为更多的城镇中学毕业生创造就业和升学条件,逐步缩小上山下乡的范围,有安置条件的城市不再动员下乡。11月27日——四川攀枝花钢铁基地一期工程建成投产。12月9日至20日——1978年曼谷亚运会在泰国曼谷举行。12月18日至22日——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12月23日——上海宝山钢铁总厂举行动工典礼。12月28日——国务院决定在全国恢复和增设169所普通高等学校,进一步发展高等教育,以逐步适应四个现代化的需要。
1978年发生了什么大事?
1978年发生的大事:1、10月31日-12月10日召开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决定调整政策,在城市积极开辟新领域、新行业,为更多的城镇中学毕业生创造就业和升学条件,逐步缩小上山下乡的范围,有安置条件的城市不再动员下乡。1981年11月,知青办并入国家劳动总局,历经20余年的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结束。2、11月27日四川攀枝花钢铁基地一期工程建成投产。3、12月18日-22日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4、12月23日上海宝山钢铁总厂举行动工典礼。至1985年11月、1992年4月,一期、二期工程建成投产。2001年5月,三期工程通过竣工验收。5、12月28日在全国恢复和增设169所普通高等学校,进一步发展高等教育,以逐步适应四个现代化的需要。
中苏边境冲突和珍宝岛战役,为什么苏联失败?
因为在珍宝岛苏联被中国伏击了,所以苏联失败了。
后来苏联不甘心失败,在新疆的铁列克提找回了场子,在铁列克提伏击了中国的巡逻队,打死了68名中国士兵。珍宝岛反苏联战争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边防部队在珍宝岛击退苏联军队入侵的战斗。1969年3月,苏联军队几次对黑龙江省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中国一侧的珍宝岛实施武装入侵,并向中国岸上纵深地区炮击。中国边防部队被迫进行自卫反击。在这次事件中,苏联政府称珍宝岛属于苏联,反诬中国边防军入侵苏联,并且公布了苏联政府对中国政府的“抗议照会”。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指出:珍宝岛无可争议就是中国的领土,而且长期以来一直是在中国的管辖之下,有中国边防部队进行巡逻。苏联的所谓“抗议照会”是推行社会帝国主义侵略政策的强盗逻辑。
战争让世界看到一个不屈不挠的中国。在全球格局多极化的今天,中俄如今已签署战略伙伴关系,这不仅符合中俄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同时也为东北亚地区和平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今天中俄相对和平的大背景下看来,珍宝岛战役还是为中俄的和平道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建国后发生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印自卫反击战、中越自卫反击战、中越西沙之战、中俄东马格拉2.16边境冲突事件,中国的表现让全世界看到了一个不屈不挠的新中国,面对强权毫不低头,中国军队的英勇善战也让世界意识到仅靠战争手段很难征服中国,直接遏制了阴谋家的战争企图,同时,进一步增强我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战争的洗礼促进装备发展和技术储备。中国军队在冲突中暴露出的许多问题在事后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尤其是当时非常缺乏有效的反坦克手段,而经过多年的奋起直追,今日我国的反坦克装备和技术储备已位于世界前列。对于世界而言,珍宝岛战争使中国领导人认识到美国并非中国的敌人,而且可以成为中国的战略盟友,成为了中美关系转变的拐点,促进了中国同世界的联系,中国在国际上的战略地位得到提高,在国际上的影响日益加重,使中国真正成为一个大国,中美苏三国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世界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
珍宝岛之战,中苏伤亡多少?
整个珍宝岛自卫反击作战中,中国边防军毙伤苏军230余人(苏联公布的苏军伤亡数字为152人),毁伤坦克装甲车辆19辆。我军阵亡71人(统计至1969年11月为止),68人现安葬于宝清县珍宝岛烈士陵园,齐齐哈尔的西满烈士陵园里有2位,十八站烈士陵园有1位。扩展资料:珍宝岛反苏联战争 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边防部队在珍宝岛击退苏联军队入侵的战斗。1969年3月,苏联军队几次对黑龙江省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中国一侧的珍宝岛实施武装入侵,并向中国岸上纵深地区炮击。中国边防部队被迫进行自卫反击。在国防建设上,珍宝岛战役也产生了诸多影响。珍宝岛战役结束后,苏联对中国的实力也有了新的评价,这在一定程度上遏止了苏联的战争企图。此后,中俄两国的态度都发生了转变。随着冷战结束和苏联解体,中俄双方不断加深联系,现互为战略伙伴关系,此举不仅促进双边关系良好发展,更为东北亚地区和平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参考资料:珍宝岛自卫反击战_百度百科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及原文
《飞向太空的航程》是一篇优秀的事件通讯报道,作者以大量的翔实的材料叙述了中国人近半个世纪的飞天梦想。《飞向太空的航程》课文叙事清晰,语言流畅生动。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推荐关于《飞向太空的航程》的教案以及原文分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一、课题:《飞向太空的航程》 二、课时:一课时 三、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分析 文章 的层次与脉络结构,提高分析长篇新闻的能力; 2、能力目标:继续学习新闻的写作特色和 方法 ,学习拟定标题和撰写导语;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多关心国家大事,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激发其民族自豪感,使之树立为祖国繁荣发展而努力学习的信念。 四、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耐心阅读较长篇幅新闻,整体把握文章脉络、线索,获取有用信息; 2、引导学生多关心国家时事政治,培养其多读报纸,增长见闻的好习惯。 五、教学难点: 1、体会本新闻的写作特色:标题的双重含义,背景材料占导主体地位,首尾圆合型结构; 2、初步学习撰写新闻,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的模仿与创新。 六、 教学方法 :材料分析整合法、引导法 七、教具:彩图系列《嫦娥奔月》、《万户飞天》、《“神六”双雄》、《太空风光》 八、教学课型:略读、导读课 九、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远古时期的嫦娥奔月,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屈原的仰望宇宙发天问,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闻名中外的“爱国飞行师“冯如……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边讲解边展示彩图,让学生轮流传阅)然而,只有到了今天,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科技水平逐步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梦想到底是如何变成现实的。今天,我们有幸了解到这个历程,解开先前的种种疑惑。那么,就让我们马上进入《飞向太空的航程》的学习,领略我们期待已久而骄傲自豪的“飞天”历程。 (二)整体把握,理清文章脉络:找出导语、主体、结尾部分。 导语:(1—3)点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场面,具体说明“神五”发射时间、地点、意义。(描述式+评论式) 主体:(4—26)叙述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的“飞天”航程。(时间为线索,特点为“时间为经,事件为纬”) 航 1957年,苏联发射卫星,激励中国 也立项研究; 1958年,毛泽东提出“人造卫星”计划,专家学者制定发展规划方案; 天 1960年,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关键) 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升空/“长征”一号火箭首发成功 大 1980年,返回式卫星和原苏联的飞船重量相当 1986年,“863”计划出台 事 1992年,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1999——2002年,“神舟系列(一至四号)”成功飞天 记 2003年,“神五”成功飞天,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 结尾(27—30)呼应开头,回到导语重点内容——中华民族迎来飞天梦圆的时刻! (干净利落、突出中心、深化主题、锦上添花) (三)情感 教育 指导:引导学生了解成就的背后是无尽的艰辛与数不清的付出,我们在激动与兴奋之余,要多想想那些默默付出的无名英雄,以及集体力量的可贵。 1、那些已经载入史册的光辉让我们重温了成功的自豪与喜悦,但是有位教授的话让我们感慨良深:“为了这一天,我们付出了很多。”在这里,“我们”主要指的是谁?“付出了很多”到底又是付出了些什么呢? 明确:“我们”——科学家、工程师、技术员、航天员…… 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与 反思 三维目标: 1理清文章结构,学写新闻。 2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和科技工作者的拼搏精神 3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被送入太空,他圆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从嫦娥奔月、敦煌飞天壁画,几千年的梦想今天得以实现。有谁想到,我们的航天科技工作者默默地做着奉献,一起来看这则新闻。 二、文学常识 新闻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标题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 导语,一般指“电头”后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用来提示消息的重要事实,使读者一目了然; 主体,随导语之后,是消息的主干,是集中叙述事件、阐发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是全篇新闻的关键所在; 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背景,是事物的历史状况或存在的环境、条件,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常插在主体部分,也插在“导语”或“结语”之中。 开头黑体字部分是“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时间精确到“时”,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新闻的特点: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语言简明准确。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三、文本解读 (一)根据新闻结构特点,理清文章结构 导语:“神州”五号飞船发射成功 主体:回顾一代代航天人尽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 结语:飞船进入预定轨道,实现民族飞天梦 (二)筛选信息 1解读标题的双重含义 明确: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认为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2导语部分主要讲述了什么? 明确:导语点明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重 >>>下一页更多精彩“《飞向太空的航程》原文分析”
飞向太空的航程写作特点 飞向太空的航程写作特点是什么
1、文章层次清晰,有条有理,转折起伏,引人入胜:
文章的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清晰明确,让读者一目了然。导语写中心事件,采用描写式和评论式的写法;接着是主体,加以阐发历史事实。这一部分是按时间顺序来安排结构的,把一个一个的事件贯穿起来。从1957年前苏联发射成功人造卫星说起,作为事件的背景,这个背景是与所报道的事件有着密切关系的诠释性材料,因为苏联的发射成功才惊醒了刚刚建国的的新中国,才惊醒了有着千年梦想的中国人,也可以说是后来事件发展的最直接的原因。当时英国的《卫报》曾有文章写道:“1957年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发射让英、美、中三国领导人大跌眼镜。当时的中国领袖毛主席在得知确切消息之后,不无失望地说:‘我们怎么能算得上一个大国?中国连一颗土豆都弄不到太空里去,更别说卫星了。’”接下来是叙述中国研究载人航天的征程:1960年2月19日先研制成功了太空火箭;1970年4月24日再发射成功第一颗人造卫星;再设想载人航天,可惜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搞下去;时间又到了1986年春天,“863计划”实施,推动了航天事业的探索;1992年9月21日正式确定航天计划;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发射成功;2000年1月9日,“神舟”二号又飞上了天;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发射升空;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号又成功发射;又回到了现在,2003年10月15日,真正意义的载人飞船“神舟”五号载着第一位宇航员杨利伟进入了预定轨道。时间、事件交待的清清楚,把中国人探索太空的历程细致的叙述出来,了解了我们在太空探索中的艰难与曲折。总之,主体部分运用时间为经,事件为纬的交叉方式,以时间推进等手段来切割事件,构成若干侧面,经过作者的精心组合剪辑将事件完整而利落地呈现于读者面前。
2、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表现为两点:
一是借用文学手段,如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采用描写方法,在导语和结尾部分表现的最为突出。如导语部分:“2003年10月15日清晨,朝阳晖映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耸入云天的发射架。乳白色的‘神舟’五号飞船内,杨利伟──中国第一个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上午9时整,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桔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再现了当时的情景,增加了新闻的生动性和形象性,给人以立体感和现场感。结尾部分:“在这个金色的秋日,这一刻终于到来了。在万户的飞天尝试过了600多年后,又一个勇敢的中国人──杨利伟,向太空飞去……”而在这形象的描写中又融入了作者深深的情感,面对着这千年梦圆的时刻,作为一个中国人谁不感到自豪和心情澎湃呢?我们在读这些文字时,随着文字的跳动,我们的心情也在跳动,这就是文章抒情的效果。不单是导语和结尾这些描述性文字如此,在其他段落,照应能体会出这种情感的存在。如第4段:“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自豪感,苍桑感交织在一起,让人不禁回想那半个世纪中国航天人的曲折而不懈的努力。
二是语言富于韵味。如“中国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发源地,是诞生了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的国度。在航天时代到来之际,中国,不能再一次落伍。”第一句用整句,第二句用散句,整散结合,抑扬顿挫,把中国的历史和中国人的精神融合起来,收到了极好的效果。
3、写作借鉴
本文是一篇很适合学习运用的范本,大家可以对照本文的特点注意运用:
详细深入,过程完整。它不仅要把所报道的新闻事件的概况、结果告诉受众,还用生动具体的事实,详细地交代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变化的过程,使受众明了新闻事件到底是怎样发生的,事件发生、发展的详细过程是怎样的。
生动形象、具体感人。通讯对新闻事物或人物的反映,不能仅仅停留在结论上,而要以形象化的事实、情节化的描述来具体反映事实,绘声绘色地描绘出所报道的新闻事实的详细运动状态和人物活动的经过,给受众以形象感。
议论抒情并用,感情充沛。通讯不仅要记叙事实,写出新闻事件的基本情况和经过,还要通过议论、抒情等手法,直接抒发作者的主观感受,表明作者的立场和爱憎,从而比消息更有感情色彩、更有理论性。
珍宝岛现在还是中国的领土吗?
对的,珍宝岛现在是中国的领土。
珍宝岛:(满语:“古斯库瓦郎”[1] ,穆麟德:coohaikūwaran;意为“军队营盘”) Chen-pao Island 亦作Zhenbao Dao。俄语:Даманский остров 位于黑龙江支流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国一侧的岛屿。属中国黑龙江省鸡西市,在饶河县南端。全岛面积0.74平方公里,状如元宝而得名。该岛因1969年3月发生中苏边界事件驰名中外。
宝珍岛现在是中国领土吗
宝珍岛现在是中国领土吗
珍宝岛:(满语:“古斯库瓦郎”[1] ,穆麟德:coohaikūwaran;意为“军队营盘”) Chen-pao Island 亦作Zhenbao Dao。俄语:Даманский остров 位于黑龙江支流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国一侧的岛屿。属中国黑龙江省虎林市,在饶河县南端。全岛面积0.74平方公里,状如元宝而得名。该岛因1969年3月发生中苏边界事件驰名中外。
珍宝岛位于七里沁岛上游,地理坐标 46°29'1.19"N, 133°50'39.03"E,距饶河镇45km,乘船约两小时行程,因岛屿形状酷似元宝而得名,南北长2000m,东西宽500m,距西岸200m,距俄岸300m,面积约0.74k㎡,岛上长年驻有中国官兵,修建有营房,珍宝岛大门,还有珍宝岛历史事件的见证:“英雄树”,是一处名传中外的战争遗址。
苏联称之为达曼斯基岛(остров Даманский)。位于中国黑龙江省虎林市,中苏界河——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中国一侧。全岛面积0.74平方公里,长约1700米,宽约500米。距西岸(中国)200米,距东岸(俄罗斯)300米。
珍宝岛位于乌苏里江上,长约2公里,因形似元宝故名为珍宝岛。此岛位于主航道中心左侧,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原是从中国方面伸入乌苏里江的半岛,后来经过长期的水流冲击,才成为一个小岛。当今每逢夏季枯水期,珍宝岛还与乌苏里江的中国陆地连在一起,恢复原来的半岛面目。在乌苏里江上作业的老一辈中国渔民,称珍宝岛为“翁岛”。
中俄东段边界以乌苏里江、黑龙江为界。由于珍宝岛、黑瞎子岛等岛位于界河之上,俄国、苏联都曾声称拥有珍宝岛等岛主权(中方认为,中俄边境在乌苏里江主航道上,而该岛明显在主航道以南故归属中国)。1929年中东路事件后,前苏联将黑瞎子岛占领。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八月风暴行动之后,从1947年开始苏联红军在珍宝岛巡逻。 1964年中苏边境谈判中,苏方准备将珍宝岛归还给中方,但由于中苏关系日趋恶化而谈判中止。1967年到1969年初双方在边界上的若干地方,比如乌苏里江上的七里沁岛和珍宝岛,不断发生巡逻队冲突,从对骂到推搡、棍棒武斗等。从1968年开始中方准备在中苏东部边界进行武装行动。1969年在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批准之后,沈阳军区司令员陈锡联部署3月在珍宝岛进行“珍宝岛反击战”,为在4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定基调。 1969年3月2日苏军发现中方有人上岛,便派出边防巡逻队上岛驱逐对方,被中方伏击,打死打伤数十人。3月15日和17日,中苏双方的边防部队在此再次发生武装冲突。苏军动用了坦克、装甲车、飞机和当时的“秘密武器”“冰雹”火箭炮。解放军使用了反坦克炮、无后座力炮、40火箭筒等轻武器和岸上的纵深炮火。双方都声称是对方蓄意挑衅,先开火。其后中方打退了对方的进攻,战斗之后中方控制全岛。中方伤亡比对方少,这次战斗中方称为“珍宝岛保卫战”或“珍宝岛自卫反击战”。1969年9月11日,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参加越南领导人胡志明的葬礼后路过北京,和周恩来等会晤。之后局势得到缓解。
1990年,珍宝岛归属问题得以解决,1991年俄罗斯承认珍宝岛属于中国。 2004年,中俄也达成了关于黑瞎子岛的协议。根据中俄双方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中俄国界东段的补充协定》,俄罗斯将把占领的银龙岛的全部、黑瞎子岛的一部分领土,以及额尔古纳河上靠近内蒙古满洲里的阿巴该图洲渚,归还给中国。2005年4月,俄罗斯政府批准了这个补充协定。而此前一个月,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也通过了关于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中俄国界东段的补充协定》的决定。至此,不仅黑瞎子岛的领土争议尘埃落定,中俄长达4300公里的边界也全部得到了确认。2008年10月,中俄两国政府在黑瞎子岛上举行了中俄国界东段界桩揭幕仪式。黑瞎子岛西侧约171平方公里陆地及其所属水域正式划归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