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上任

时间:2024-08-09 13:10:16编辑:揭秘君

郑板桥是哪个朝代的人?郑板桥是个怎样的人?历史名人

  郑板桥不仅是诗人,还是一位画家。他一生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是“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那么郑板桥是哪个 朝代 的人?郑板桥是个怎样的人?下面 历史网 我将跟大家讲讲郑板桥的简介。     郑板桥是哪个朝代的人? >   郑板桥,出生于1693年,名燮,字克柔。是清代书画家、文学家。他出生在书香门第之家。他工诗词、擅文章、精于书法、绘画,尤其擅长画竹,他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是清代时期 乾隆 年间著名书画家和诗人。他的“三绝”诗、书、画中,怪异之作俯拾即是,甚至连他的创作论亦颇奇谈怪论。他时时好发寄语,称自己的作品是“掀天揭地之文,震雷惊电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原不在寻常眼孔中也。”故此,他又被人们称之为“扬州八怪”之一。   郑板桥是个怎样的人?   他对下层百姓有着十分深厚的感情,对民情风俗有着浓重的兴趣,在他的诗文书画中,总是不时地透露着这种清新的内容和别致的格调。   板桥《七歌》有云:   我生三岁我母无,叮咛难割襁中孤。登床索乳抱母卧,不知母殁还相呼!儿昔夜啼啼不已,阿母扶病随啼起。婉转噢抚儿熟眠,灯昏母咳寒窗里。呜呼二歌兮夜欲半,鸦栖不稳庭槐断!   这是多么悲惨的一幕。母亲的去世,给板桥幼小的心灵留下了巨大的创伤,小康之家也由此陷入困顿之中。   板桥母亲去世以后,立庵先生又续娶了郝氏。郝氏也是一位善良的女性,她像亲生母亲一样对待板桥,给他洗衣、喂饭,就是回娘家省亲也要带着他,但继母进入郑家仅十年便也去世。人生遭遇两次丧母之痛,内心的痛苦是可想而知的。   其实,真正给板桥爱抚最多的不是板桥的亲生母亲,也不是继母郝氏,却是他的乳母费氏。   费氏乃是板桥祖母的侍婢,郑家这时因家道中落,已养不起仆人,费氏感主人之恩,依然到郑家操持家务,照顾一家老小。每日清晨,总是先背着小板桥出门,穿过一条大约两百步长的竹巷,到街上花上一文钱买个烧饼给板桥吃,之后再忙家务。偶尔有一点好吃的,也总是先让板桥吃,然后才轮到自己的孩子。后来,她自己儿子当上了八品官,请她回去享福,她仍宁可留在郑家吃苦。从板桥幼年起,费氏和板桥一起生活了三十四年,七十六岁去世。对于乳母费氏的抚育之恩,板桥终身难忘,中了进士以后,板桥抚今追昔,不仅生起了对乳母的深深怀念之情:平生所负恩,不独一乳母。长恨富贵迟,随令惭恧久。黄泉路迂阔,白发人老丑。食禄千万钟,不如饼在手。   以上是 历史 网搜集关于郑板桥的信息,如你想了解更多人物信息,敬请关注 历史 网!


郑板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郑板桥是一个:不媚权贵,体恤百姓,平易近人,清正廉明的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扩展资料郑板桥开仓放粮的故事大学士高斌和都御史刘统勋为特使到山东放赈,板桥随同前往。时值秋熟,潍县灾情渐趋缓解,饥民也由关外络绎返乡,板桥作还家行纪其事。为防水浸寇扰,捐资倡众大修潍县城墙。秋末,书修潍县城记。乾隆出巡山东。郑板桥为“书画史”,参与筹备,布置天子登泰山诸事,卧泰山绝顶四十余日,常以此自豪,镌一印章“云乾隆柬封书画史”。

郑板桥的对联

这是郑板桥题书斋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上联主张以最简练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内容,以少许胜多许。比如画兰竹易流于枝蔓,应删繁就简,使如三秋之树,瘦劲秀挺,没有细枝密叶。下联主张要“自出手眼,自树脊骨”,不可赶浪头、趋风气,必须自辟新路,似二月花,一花引来百花开,生机勃勃。也就是创造与众不同的新格调
这是郑板桥题书斋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上联主张以最简练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内容,以少许胜多许。比如画兰竹易流于枝蔓,应删繁就简,使如三秋之树,瘦劲秀挺,没有细枝密叶。下联主张要“自出手眼,自树脊骨”,不可赶浪头、趋风气,必须自辟新路,似二月花,一花引来百花开,生机勃勃。也就是创造与众不同的新格调
这是郑板桥题书斋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上联主张以最简练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内容,以少许胜多许。比如画兰竹易流于枝蔓,应删繁就简,使如三秋之树,瘦劲秀挺,没有细枝密叶。下联主张要“自出手眼,自树脊骨”,不可赶浪头、趋风气,必须自辟新路,似二月花,一花引来百花开,生机勃勃。也就是创造与众不同的新格调
这是郑板桥题书斋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上联主张以最简练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内容,以少许胜多许。比如画兰竹易流于枝蔓,应删繁就简,使如三秋之树,瘦劲秀挺,没有细枝密叶。下联主张要“自出手眼,自树脊骨”,不可赶浪头、趋风气,必须自辟新路,似二月花,一花引来百花开,生机勃勃。也就是创造与众不同的新格调
这是郑板桥题书斋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上联主张以最简练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内容,以少许胜多许。比如画兰竹易流于枝蔓,应删繁就简,使如三秋之树,瘦劲秀挺,没有细枝密叶。下联主张要“自出手眼,自树脊骨”,不可赶浪头、趋风气,必须自辟新路,似二月花,一花引来百花开,生机勃勃。也就是创造与众不同的新格调
这是郑板桥题书斋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上联主张以最简练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内容,以少许胜多许。比如画兰竹易流于枝蔓,应删繁就简,使如三秋之树,瘦劲秀挺,没有细枝密叶。下联主张要“自出手眼,自树脊骨”,不可赶浪头、趋风气,必须自辟新路,似二月花,一花引来百花开,生机勃勃。也就是创造与众不同的新格调
这是郑板桥题书斋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上联主张以最简练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内容,以少许胜多许。比如画兰竹易流于枝蔓,应删繁就简,使如三秋之树,瘦劲秀挺,没有细枝密叶。下联主张要“自出手眼,自树脊骨”,不可赶浪头、趋风气,必须自辟新路,似二月花,一花引来百花开,生机勃勃。也就是创造与众不同的新格调这是郑板桥题书斋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上联主张以最简练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内容,以少许胜多许。比如画兰竹易流于枝蔓,应删繁就简,使如三秋之树,瘦劲秀挺,没有细枝密叶。下联主张要“自出手眼,自树脊骨”,不可赶浪头、趋风气,必须自辟新路,似二月花,一花引来百花开,生机勃勃。也就是创造与众不同的新格调


郑板桥的上联:?

二三四五六七八六九横批是:南北(无东西)。解释分析:上联是二三四五,缺一(衣),下联是六七八九,少十(食),该联据说在某年春节前夕,郑板桥和苏州知府一同外出巡游,见南门街一户人家贴了一幅对联:“二三四五,六七八九”。郑板桥眉头紧锁,赶紧买了衣服、肉、粮食前去扣门,见这家一贫如洗。主人收了礼物后,千恩万谢。在回来的途中,知府忙问他怎么知道这户人家的根底。郑板桥笑道:“人家大门上不是明写着吗?你看,十个数字,就是缺一(衣)少十(食)嘛!”郑板桥门匾对联巧骂豪绅。有一次,一个豪绅求郑燮题写一个门匾。那个豪绅平日里巴结官府,干尽了很多坏事。郑燮决定要捉弄他一下,便写了”雅闻起敬“四个字。油漆门匾时,郑燮叮嘱漆匠对”雅、起、敬“三个字只漆左半边,对”闻“字只漆”门‘字。过了一段时间,豪绅楼前门匾上的字没上漆的部分模糊不清了,而上漆的部位越发清晰。远远一看,原来的“雅闻起敬”竟成了“牙门走苟”(“衙门走狗”的谐音)。

糊涂县令郑板桥电视剧在哪看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q6gWQn1YIJjcnfxvHxOCiA 提取码: b9v8《糊涂县令郑板桥》是北京时代光影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检察出版社、河南范县黄河文化服务中心、西安乐橙影视文化有限公司、河南汉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古装廉政题材剧,由杨智谦、何振华执导,赵毅、柴碧云、刘金山、方青卓、胡亚捷、杜奕衡、肖轶、杨凯程、黎源、游游、白海涛、苏国涛等联合主演。该剧讲述了一代廉吏郑板桥在任范县县令期间为官清正爱民,运用智慧巧破各种疑难案件的故事 。该剧于2017年3月27日在浙江卫视晚间10点档上星播出。

糊涂县令郑板桥在哪里首播?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Qse4DF4k7Bj85Q8lfClm5Q 提取码: 6kd6《糊涂县令郑板桥》导演: 杨智谦、何振华编剧: 刘书桦、罗彩渝、贾国勇、刘国强主演: 赵毅、柴碧云、胡亚捷、肖轶、刘金山、方青卓、陈浩民、杜奕衡、黎源、杨凯程、白海涛、林傲霏、郭芮溪、范雨彤、狄琬雯、尹键类型: 剧情、古装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语言: 汉语普通话首播: 2016-11-16(中国大陆)集数: 40单集片长: 45分钟又名: Confused Officer Banqiao这部剧讲述了郑板桥在任范县县令期间,为官清正爱民,办案机智聪慧等一系列故事,展现了一代廉吏的经典传奇的故事。

郑板桥当的最大的官是什么?

郑板桥当的最大的官是范县、潍县县令。郑板桥是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扩展资料:郑燮出生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十月二十五日子时的江苏省淮扬道扬州府兴化县。父亲郑立庵是县私塾教师,教授几百名学生。郑燮自幼随父亲读书,爱读历史书和诗文词集,博学强记,所读的书都能背诵。少年时在仪真县读书。康熙年间中秀才、雍正十年(1732年)到南京乡试中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赴北京礼部试,中进士。七年(1742年)出任山东省兖沂曹济道曹州府范县知县。乾隆十一年(1746年)调任登莱青胶道莱州府潍县知县。郑燮为官,爱民如子,任潍县知县时,正逢荒年,不顾他人阻扰,开仓贷粮,令老百姓写借条,救活一万多人;还大兴土木,修建水池,招收饥民工作就食。当年入秋又歉收,郑燮把老百姓的借条,一把火烧掉;潍县老百姓感戴他的恩德,为他建立生祠。郑燮对于民事处理公正,十二年没有一件冤案。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帝游山东,封郑燮为书画史,郑燮自刻印章一枚:“乾隆柬封书画史”。乾隆三十三年,十二月十二日于兴化溘然长逝,享年七十有三。归土兴化县城东之管阮庄。是年,乾隆帝第四次南巡。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郑板桥

郑板桥当的最大的官是什么?

郑板桥当的最大的官是范县、潍县县令。郑板桥是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扩展资料:郑燮出生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十月二十五日子时的江苏省淮扬道扬州府兴化县。父亲郑立庵是县私塾教师,教授几百名学生。郑燮自幼随父亲读书,爱读历史书和诗文词集,博学强记,所读的书都能背诵。少年时在仪真县读书。康熙年间中秀才、雍正十年(1732年)到南京乡试中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赴北京礼部试,中进士。七年(1742年)出任山东省兖沂曹济道曹州府范县知县。乾隆十一年(1746年)调任登莱青胶道莱州府潍县知县。郑燮为官,爱民如子,任潍县知县时,正逢荒年,不顾他人阻扰,开仓贷粮,令老百姓写借条,救活一万多人;还大兴土木,修建水池,招收饥民工作就食。当年入秋又歉收,郑燮把老百姓的借条,一把火烧掉;潍县老百姓感戴他的恩德,为他建立生祠。郑燮对于民事处理公正,十二年没有一件冤案。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帝游山东,封郑燮为书画史,郑燮自刻印章一枚:“乾隆柬封书画史”。乾隆三十三年,十二月十二日于兴化溘然长逝,享年七十有三。归土兴化县城东之管阮庄。是年,乾隆帝第四次南巡。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郑板桥

郑板桥读书文言文翻译

1. 《郑板桥读书》的全文翻译 板桥幼随其父学,无他师也。幼时殊无异人之处,少长,虽长大,貌寝陋,人咸易之。然读书能自刻苦,自愤激,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迩达远,以赴①古人之奥区②,以自畅其性情才力之所不尽。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书有弗记者乎? 郑板桥从小跟着爸爸学习,并没有其他人来教他的。小小的时候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啊,后来稍稍大了一些,虽然长高了,但相貌平平,没有人认为他会有什么改变。但是这个小孩子读书可是刻苦啊,勤奋啊,从浅到深,从易到难,由近至远,慢慢地就能读到古人的深奥境界中去了,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达到目标,却从不放弃的。人们都说他读书善于记忆,其实并不是善于记忆啦,而是善于诵读。郑板桥每读一本书,总要来上好多遍的。无论是在船上、马上、床上,有时是抓着筷子吃饭时,有时面对着人却并没有专著听其言语,都是在默默诵读啊。哪里有书是记不住的呢? 2. 翻译 板桥小的时候跟随他的父亲学习,没有其他的老师。 但是他读书能够自己刻苦,自己发愤,自己确立观点,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自己不断深钻细研,从浅的地方到深的地方,从低到高,从近到远,到达古人学问深奥的地方,使自己不多的性情才能力气得到昌盛.人们都说板桥读书善于记忆,却不知道他不是善于记忆,而是善于背诵罢了。板桥每次读一本书,一定要读千百遍。 在船上,马上,被子里,有的时候在吃饭的时忘记了勺子筷子,有的时候面对客人没有听到他们的话,甚至忘记了自己说的话,都是在默背书上的内容,默默地诵读。书有不被记住的地方吗?。 3. 翻译 板桥小的时候跟随他的父亲学习,没有其他的老师。 但是他读书能够自己刻苦,自己发愤,自己确立观点,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自己不断深钻细研,从浅的地方到深的地方,从低到高,从近到远,到达古人学问深奥的地方,使自己不多的性情才能力气得到昌盛.人们都说板桥读书善于记忆,却不知道他不是善于记忆,而是善于背诵罢了。板桥每次读一本书,一定要读千百遍。 在船上,马上,被子里,有的时候在吃饭的时忘记了勺子筷子,有的时候面对客人没有听到他们的话,甚至忘记了自己说的话,都是在默背书上的内容,默默地诵读。书有不被记住的地方吗?。


郑板桥文言文翻译

1. 郑板桥 文言文翻译 原文】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 长:擅长。 室:家。 案:桌子。 辄:就。 至:至于。 值:遇到。 活:使……活。 【译文】 郑燮,号是板桥,清朝乾隆元年科举的进士。擅长画竹和兰花,曾经在范县作县令,爱护百姓就象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家里没有收受的贿赂,桌子上没有遗留的公文。郑公空闲的时间经常和文人们喝酒颂诗,至于有人忘记他是一县的长官。后来调任到潍县作官,恰逢荒年,百姓相互吃。郑燮开官仓放粮赈济灾民,有人阻止。郑燮说:“都到什么时候了,要是向上申报,辗转往复,百姓怎么活命?(要是)上边降罪,我一人承担。”于是开官仓赈济灾民,使上万人得以活命。任命到期的时候,潍县的百姓沿路相送。 2. 文言文【题竹】郑板桥翻译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日光月 注释 ①篁:竹子. ②棂:窗格子.用围屏骨架改作为窗棂比一般窗格宽大,可以映出完整的画面.译文 我家有茅屋两间,屋子的南面种了竹子,夏天刚刚长出的竹子,十分的绿,绿荫照着人,放一个椅子在绿荫中,十分凉快.在秋冬季节,拿来围屏的骨架,把两头砍去.横着放当作窗格子,用一样薄的白纸糊在上面.感觉风也温和了天也暖和了,冻僵的蝇虫撞在窗纸上,发出冬冬的声音.那个时候,一片竹影十分凌乱,难道不是一副天然的图画吗!所有我所画的竹子,都没有拜师学艺过,都是在纸窗,墙壁上所见到的竹子和白天与晚上所望见得画出来的.。 3. 郑板桥开仓济民,古文翻译,文言文 郑燮,号是板桥先生,清朝乾隆元年科举得中进士。 擅长画竹和兰花,当时的人们称他为扬州八怪之一。曾经在范县作县令,爱护百姓就象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其实可以直接说爱民如子)。 为官清廉,不受贿赂,兢兢业业,案件处理的很快,没有积压。郑公空闲的时间经常和文人们喝酒颂诗,文人们经常忘记他是一县的长官。 后来调任到潍县作官,恰逢荒年,百姓饥饿的吃人。郑燮开官仓放粮赈济灾民,有人阻止。 郑燮说:“都到什么时候了,要是向上申报,辗转往复,百姓怎么活命?要是上边降罪,我一力承担。”于是开官仓赈济灾民,上万人得以活命。 任命到期的时候,潍县的百姓沿路相送,百姓对其的爱戴可见如此.。


郑板桥 阅读答案

不对的 并不是书呆子 而是书迷 因为你们想一想 郑板桥是什么人 如果不知道就看下面↓
郑板桥(1693—1765)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名燮,字克柔,汉族,江苏兴化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扬州八怪”之一。历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惠政。以请臻饥民忤大吏,乞疾归。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人称三绝。有《板桥全集》。
所以 看到这些,你明白一点了吗?是很有名的人。说他是书呆子岂不是给他抹黑吗?对不对要是你们还不懂,我就再给你们讲一讲↓(下面有详细记载的)

读书教书
  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
  他的先祖于明洪武年间由苏州阊门迁居兴化城内至汪头,至郑板桥已是第十四代。父亲郑之本,字立庵,号梦阳,廪生, 郑板桥故居品学兼优,家居授徒,受业者先后达数百人。
  1693年11月22日子时郑板桥出生,其时家道已经中落,生活十分拮据。三岁时,生母汪夫人去世,十四岁又失去继母郑夫人。乳母费氏是一位善良、勤劳、朴真的劳动妇女,给了郑板桥悉心周到的照顾和无微不至的关怀,
成了郑板桥生活和感情上的支柱。郑板桥资质聪慧,三岁识字,至八、九岁已在父亲的指导下作文联对。
少时随父立庵至真州毛家桥读书。十六岁从乡先辈陆种园先生学填词。大约在二十岁左右考取秀才。二十三岁娶妻徐夫人。是年秋郑板桥首次赴北京,于漱云轩手书小楷欧阳修《秋声赋》。二十六岁至真州 之江村设熟教书。三十岁,父亲去世,此时板桥已有二女一子,生活更加困苦。作>诗,慨叹“郑生三十无一营”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
  卖画扬州 由于生活困苦,郑板桥在三十岁以后至扬州卖画为生,实救困贫,托名”风雅”。在扬州卖画十年期间,也穿插着一些旅游活动。不幸 的是徐夫人所生之子去世,郑板桥曾作诗以致哀。三十二岁出游江西,于庐山结识无方上人和满洲士人保禄。出游北京,与禅宗尊宿及其门羽林诸子弟交游,放言高论,臧否人物,因而得狂名。在名期间,结织了康熙皇子、慎郡王允禧,即紫琼崖主人。
  三十五岁,客于通州;读书于扬州天宁寺,手写《四书》各一部。三十七岁时作>初稿.三十九岁,徐夫人病殁。郑板桥十载扬州,结论了许多画友,金农、黄慎等都与他过往甚密,对他的创作思想乃至性格都有极大的影响。
官宦生涯
  1732年,郑板桥四十岁,是年秋,赴南京参加乡试,中举人,作《得南捷音》诗。为
求深造,赴镇江焦山读书。现焦山别峰庵有郑板桥手书木刻 对联“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1736年,乾隆元年,四十四岁,在北京,参加礼部会试,中贡士,五月,于太和殿前丹墀参加殿试,中二甲第 八十八名进士,为赐进士出身”,特作>并题诗曰我亦终葵称进士,相随丹桂状元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1737年,四十五岁,滞留北京一年左右,以图仕进,未果,南归扬州.得江西程羽宸资助,娶饶氏。乳母费氏卒。1739年,四十七岁,作七律四首赠淮南监运使虞见曾。1740年, 四十八岁,为董伟业《扬州竹枝词》作序。1741年,四十九岁,入京,候补官缺,受到慎郡王允禧的热情款待。
  作吏山东
  郑板桥五十岁时,即1742年春天,为范县令兼署小县朝城,始订定诗、词集。1743年,五十一岁,将>几经修改,至是方定稿,刻者为上元 司徒文膏。1744年,饶氏生子。郑板桥宰范期间,重视农桑,体察民情、兴民休息,百姓安居乐业。
  1746年,乾隆十一年,五十四岁,自范县调署潍县。是年山东大饥,人相食。潍县原本繁华大邑,然自是年灾荒连年,救灾便成了郑板桥主持潍县政事的一项 重要内容,他开仓赈货,令民具领券供给,又大兴工役,修城筑池,招远近饥民就食赴工,籍邑中大户开厂煮粥轮食之。尽封积粟之家,活万余人。秋以歉收,捐廉 代轮,尽毁借条,活民无算。潍县饥民出关觅食,板桥感叹系之,作逃荒行。
  1748年大学士高斌和都御史刘统勋为特使到山东放赈,板桥随之。秋大熟,潍县灾情 渐趋缓解,饥民也由关外络绎返乡,板桥作还家行纪其事。为防水浸寇扰,捐资倡众大修潍县城墙。秋末,书修潍县城记。
  1751年,海水溢,板桥至潍县北边 禹王台勘灾。郑板桥作官意在得志则泽加于民,因而他理政时能体恤平民和小商贩,改革弊政,并从法令上、措施上维护他们的利益,板桥宰潍期间勤政廉政,无留积,亦无冤民, 深得百姓拥戴。潍县富商云集,人们以奢靡相容,郑板桥力倡文事,发现人才,留下了许多佳话。1747年,满洲正黄旗人、侍讲学士德保主试山东,板桥同在试院,相与唱和。1748年,乾隆 出巡山东。郑板桥为书画史,参与筹备,布置天子登泰山诸事,卧泰山绝顶四十余日,常以此自豪,镌一印章云乾隆柬封书画史”。
  1749年,五十七岁,饶氏所生之子又于兴化 病殁。与御史沈延芳同游郭氏园。重订家书、诗钞,并手写付梓。1750年撰板桥自序。同年,重修文昌祠,倡建状元桥,作文昌祠记。1751年,五十九岁,作难得湖涂横幅。1752年,主持修潍县城隍庙,撰城隍庙碑记,在文昌祠记和城隍庙碑记里,板桥力劝潍县绅民修文洁行”,在潍且百姓间产生了 相当大的影响。同年,与潍县童生韩镐论文,并作行书七言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郑板桥在潍县任上著述颇多,其《潍县竹枝词》四十首尤为脍炙人口。
  你们懂了吗?请采纳。


郑板桥的诗书画各有什么特点

诗书特点:郑板桥书法,用隶体掺人行楷,自称“六分半书”,人称“板桥体”。其画,多以兰草竹石为主,兰竹几成其心灵的郑板桥的书法艺术,在中国书法史上是独树一帜的。由他23岁写的《小楷欧阳修《秋声赋》和30岁写的《小楷范质诗》推知,板桥早年学书从欧阳询人手。其字体工整秀劲,但略显拘谨:这与当时书坛盛行匀整秀媚的馆阁体,并以此作为科举取士的标准字体有关。对此,郑板桥曾说:“蝇头小楷太匀停,长恐工书损性灵。”在他40岁中进士以后就很少再写了。郑板桥书法最被称道的是“六分半书”,即以“汉八分”(隶书的一种)杂人楷、行、草而独创一格的“板桥体”。题画诗在他笔下,除了在内容上有思想性,抒情性以外,在形式上还更具有艺术性、趣味性。题画诗能充分体现“书画同源”“用笔同法”的艺术趣味,而传统画家的题款跋文,大多题于画的空白处,与画面起平衡作用。画的成就:郑板桥的一生,经历了坎坷,饱尝了酸甜苦辣,看透了世态炎凉,他敢于把这一切都糅进他的作品中。郑板桥的题画诗已摆脱传统单纯的以诗就画或以画就诗的窠臼,他每画必题以诗,有题必佳,达到“画状画之像”“诗发难画之意”,诗画映照,无限拓展画面的广度,郑板桥的题画诗是关注现实生活的。扩展资料:为官成就郑板桥情系百姓,与民同忧。乾隆六年(1741年)春,因科举及第考中进士的郑板桥被派往山东范县任县令,开始了他长达12年的官宦生涯。他为官力求简肃,视排衙喝道之类的礼仪为桎梏。为察看民情、访问疾苦,他常不坐轿子,不许鸣锣开道,不许打“回避”“肃静”的牌子,身着便服,脚穿草鞋到乡下察访。参考资料: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

糊涂县令郑板桥上任是哪一集

糊涂县令郑板桥上任是第九集。《糊涂县令》讲述了一代廉吏郑板桥在任范县县令期间为官清正爱民,运用智慧巧破各种疑难案件的故事。哦。郑板桥才华横溢,机智有为,作诗画作均有超凡的才华,连皇上也刮目相看。但是他为人处事却处处节俭抠门,一粒米掉到地上也不放过,讲起话来亦是言语尖酸刻薄,不留情面。表面是个毒舌才子,实际上郑板桥有一颗善良易感动且正义的心。郑板桥在任期间爱民如子,为官清廉,两袖清风,深得民间百姓喜爱。此外,郑板桥对于民事处理公正,总有他的一套旁人无法理解的怪方法,为人处世的智慧圆满解决案件,十二年没有一件冤案。郑板桥任范县县令时,正逢荒年,不顾他人阻扰,开仓发放军粮,令老百姓写借条,救活一万多人。还大兴土木,修建水池,招收饥民工作就食。当年入秋又歉收,郑板桥把老百姓的借条,一把火烧掉。县内老百姓感戴他的恩德,为他建立生祠。然而他却因为私自开仓放粮一事,面临被问斩的命运,所性得到全县老百姓求情,才逃过一劫。在上任的路上遇到了饶小梅,因误会而结缘。两人先是互看不顺眼,后来郑板桥得知饶小梅因家逢骤变被退婚的处境后,反而对饶小梅起了怜悯之心。由于地利之便,朝夕相处,加上饶小梅几次帮忙破案,两人培养出难言的默契。


郑板桥简介

郑板桥(1693年—1766年),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郑板桥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兰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取法于徐渭、石涛、八大诸人,而自成家法,体貌疏朗,风格劲峭。工书法,用汉八分杂入楷行草,自称六分半书。并将书法用笔融于绘画之中。主张继承传统十分学七要抛三,不泥古法,重视艺术的独创性和风格的多样化,所谓未画之先,不立一格,既画之后,不留一格,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诗文真挚风趣,为人民大众所喜诵。亦能治印。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人物生平: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画了一幅《竹石图》,一块巨石顶天立地,数竿瘦竹几乎撑破画面。右上角空白处题诗一首:“七十老人画竹石,石更凌嶒竹更直。乃知此老笔非凡,挺挺千寻之壁立。乾隆癸未,板桥郑燮。”下揿两方名号印。画幅右下方空白处又押上“歌吹古扬州”闲章一方。郑板桥颠沛了一生,不向各种恶势力低头,仍如磐石般坚强,如清竹般劲挺,如兰花般高洁。诗题得整整斜斜,大大小小,或在峰峦之上,代之以皴法;或在竹竿之间,使画连成一片;或在兰花丛中,衬托出花更繁,叶更茂。画上题诗,宋元即首,并非郑燮始创,但如郑燮之妙,实不多见,妙就妙在各类艺术高度统一。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郑板桥

郑板桥介绍

郑燮简介:郑板桥(1693—1765)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名燮,字克柔,汉族,江苏兴化人。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著有《板桥全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中进士后曾历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知县,有惠政。郑板桥以怪出名,他的“怪”,颇有点济公活佛的味道,“怪”中总含几分真诚,几分幽默,几分酸辣。每当他看到贪官奸民被游街示众时,便画一幅梅兰竹石,挂在犯人身上作为围屏,以此吸引观众,借以警世醒民。扩展资料郑板桥的艺术特点郑板桥书法,用隶体掺人行楷,自称“六分半书”,人称“板桥体”。其画,多以兰草竹石为主,兰竹几成其心灵的郑板桥的书法艺术,在中国书法史上是独树一帜的。郑板桥的题画诗已摆脱传统单纯的以诗就画或以画就诗的窠臼,他每画必题以诗,有题必佳,达到“画状画之像”“诗发难画之意”,诗画映照,无限拓展画面的广度,郑板桥的题画诗是关注现实生活的,有着深刻的思想内容,他以如枪似剑的文字,针砭时弊。他题诗的形式变化多端,不守成规,不拘一格,自然成趣,达到书佳、行款得体,画亦随之增色。所谓行款得体,即是视画面的实际,进行构思,讲究构图的形式美,因而他将题画诗或长题于侧,或短题于上下,或纵题、或横题、或斜题、或贯穿于兰竹之间、藤叶之间,断断续续地题,观其形态,参差错落,疏密有致。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郑板桥

郑板桥的文言文《兰》

《种兰》-------郑板桥
余种兰数十盆,三春告莫,皆有憔悴思归之色。因移植于太湖石黄石之间,山之阴,石之缝,既已避日,又就燥,对吾堂亦不恶也。来年忽发箭数十,挺然直上,香味坚厚而远。又一年更茂。乃知物亦各有本性。赠以诗曰:兰花本是山中草,还向山中种此花。尘世纷纷植盆盎,不如留与伴烟霞。又云:山中兰草乱如蓬,叶暖花酣气候浓。山谷送香非不远,那能送到俗尘中?此假山耳,尚如此,况真山乎!余画此幅,花皆出叶上,极肥而劲,盖山中之兰,非盆中之兰也。


上一篇:义乌小饰品批发网

下一篇:中国婚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