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是谁?
在明朝的开国功臣中,刘伯温是名气最大的一个,在民间野史中,相传此人是朱元璋手下的第一谋臣,料事如神,文韬武略,不仅帮明太祖打了江山,还帮朱棣建了北京城,还是十三陵、山海关、天津的修建者,而且他还通阴阳,甚至懂得运用超自然力量。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汉族,字伯温,处州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刘伯温自幼聪颖异常,天赋极高。在家庭的熏陶下,他从小就好学深思,喜欢读书,对儒家经典、诸子百家之书,都非常熟悉。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术数之类 更是潜心研究,颇有心得。他的记忆力非常好,读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而且文笔精彩,所写文章非同凡俗。他14岁时入处州郡学读《春秋》,17岁师从处州名士郑复初学习宋明理学,同时积极准备科举考试。最初,刘伯温希望为元朝政府效力,通过做官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他在中进士后不久,被任命为江西高安县丞,后又任元帅府都事。但是他的建议往往得不到朝廷的采纳,他的才能反而受到朝廷的压制。刘伯温非常失望,先后3次愤然辞职,回故乡青田隐居。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刘伯温死后,葬于青田武阳夏山。据说,刘伯温死前曾预言胡惟庸必败,到时明太祖会为自己平反昭雪,他还特留下一封密奏给儿子,要他在日后明太祖想起自己的时候再上奏。5年后,胡惟庸果然垮台。又10年后,刘伯温果然被平反。明太祖还赐给刘氏家族金书铁券,特批刘氏成员可凭此免一次死罪。
刘伯温是哪里人呢?
刘伯温是浙江青田人。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浙江青田(今浙江文成)人。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刘基辅佐朱元璋平天下,计划立定,人莫能测。朱元璋多次称他为“吾之子房”。在中国民间,也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刘伯温思想在依法治国方面刘基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刘基认为法治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有力保证,法律的制定要相对宽松,但是在执行时一定要严格执法,特别是对执法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刘基的法律思想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对打破中国古代“人治”传统,并使法律日益走向客观、公正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符合法律制度发展的进步趋势。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刘基
刘伯温是忠臣吗
刘伯温是忠臣。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别名刘青田,字伯温,处州青田县南田乡人,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刘基在元至顺间中举进士,朱元璋即位后,他奏请设立军卫法,又请肃正纪纲,尝谏止建都于凤阳。1375年5月16日,刘基逝世,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元统元年(1333年),二十三岁的刘基赴元朝京城大都(今北京)参加会试,一举考中进士,元末,兵荒马乱,战火连连,在家闲居三年。至元二年(1336年),才被元朝政府授为江西高安县丞(正八品),协助县令处理政务。他勤于职守,执法严明,很快就做出了政绩。他深入乡间,体察民情,发现高安县一些豪绅地主勾结贪官污吏,无法无天,骗人钱财,夺人妻女,杀人害命无恶不作。刘基倾听百姓的哭诉后,义愤填膺,决心为民除害。经过明察暗访,掌握了真凭实据后,对几个劣迹昭著的豪强恶霸,坚决予以严惩,并对县衙内贪赃枉法的官吏也进行了整治,高安县的社会风气很快就有了好转。
明朝建立后,功臣榜上第一名为何不是刘伯温?
明朝建立后,功臣榜上第一名为何不是刘伯温?刘伯温是大明王朝的开国功臣,这是没有错的。但第一功臣的说法,是谈不上的。每朝每代都有许多大臣,名臣,功臣。开国功臣与之不同之处在于,开国之功在于打天下。后来的名臣在于治天下。道理古今一致。故开国功臣,其功大都与战争相关。以现在为例。提起共和国的开国功臣,我们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十大元帅,十大将,五十七员上将,再到中将,以及一千多名开国少将。不在将帅之列的功臣当然也有,但其人数就少得多了。明朝的开国功臣,大体也有相似之处。所谓的开国功臣,大都与争夺天下的战争相关。洪武三年,也就是朱元璋在建立大明王朝之后的第三国,国家政权基本稳定之后,朱元璋对开国功臣进行了封赏。我们知道,中国历史上从汉代之后,刘邦就立下了一个规矩,“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从此之后,中国封建王朝中,就很少有异姓王了。一般异姓王的出现,大都是两种情况,一时开国时期因功劳很大,朝廷无奈封王,做为权宜之计。这种情况历史上最著名的莫过于汉初的韩信,与清初的吴三桂,但这些异姓王大多没有好下场。另一种情况是权臣势力很大的结果,一般是改朝换代的先兆。著名的如曹操,司师家族等。明朝时异姓封爵的最高标准是“生封公,死封王”。人活着的时候,封公就是最高的爵位了,等死了的时候,加封一级,做为死后哀荣。这与现在副处级干部在退休之前调个正处级调研员是一样的。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的时候,一个封了六个公,他们分别是李善长、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冯胜和邓愈。之后,还有封侯的若干,再后才是伯爵。而刘伯温所得爵位是诚意伯。在功臣的排名中,应该进不了前十,大约应该在二十名左右。(具体史料不去查了,只略言大概)仅这一点,就足以说明,刘伯温是明王朝开国第一功臣的说法是不对的。朱元璋与历史上的刘邦一样,都是底层起家。用人做事,有很多相似之处。李善长之于朱元璋,与萧何之于刘邦的关系。但朱元璋与刘邦还是有所不同的。萧何到去世,一直做着汉朝的宰相。而李善长在帮朱元璋打下天下之后,没过多久,就被安排退居二线了。这虽然是历史条件的不一样,但也可以看出朱元璋与刘邦气量的不同。政治地位当然不全靠爵位的支撑。但刘伯温在大明王朝的政治体系中,始终是一个谋士一样的人物。因此,排位自然不会太靠前。刘伯温在朱元璋跟前,与汉代的张良相似,在开国过程中,立功虽然不少。但最终是靠谋略和嘴皮子吃饭的。与现在的政治相比,李善长,汪广洋,胡唯庸等都做过宰相,相当于政府首脑,而刘伯温的职务大抵是在监察系统,基本上相当朱元璋的参谋顾问之类。政治地位并不靠前。
大明第一谋臣刘伯温是怎么死的?
大明第一谋臣刘伯温是怎么死的?人们经常把刘伯温和诸葛亮相提并论。其实他们确实有很多相似之处。只是前后500年,刘伯温才没有逃出朱元璋如来。据史书记载,刘伯温是服了胡送的药而死的。很多人认为是老朱借了胡刀杀刘伯温。不久之后,胡他的全家都被消灭了。开国功臣往往都是英年早逝,明太祖朱元璋因为触及王权根基,杀了无数功臣。朱元璋讨伐天下,刘伯温立下了汗马功劳,甚至救了朱元璋鄱阳湖战争中的生命。如果不是要不是刘伯温,朱元璋早就被炮轰死了。据说民间传说刘伯温能呼风唤雨,是与诸葛亮齐名的人物。明史还夸他掌握世界,好有预见性。刘伯温只是本性嫉恶如仇,但他的悲剧不在于性格,而在于他遇到的非人。如果刘伯温遇到的是刘备这样仁厚的主子,而不是朱元璋这样的男主子,那就另当别论了。果然是刘伯温导致他被杀的预知。天下安定,还需要刘伯温这样的天才吗?刘伯温没能遇到朱元璋,他也难逃一死。所以,人们不得不感叹,开国功臣往往结局都不好。这是体制问题,人性问题,还是其他什么原因?怎样才能避免这种悲剧的发生?朱元璋登基后,对付刘伯温的方法和对付李善长的方法一模一样,只不过刘伯温美国在朝鲜的根基没有李善长他的影响力没有李善长朱元璋稍微耍了几招后,刘伯温就死了。深思熟虑,干脆利落,这就是朱元璋一贯的风格。刘伯温通晓天文地理,所以经常利用自己的天文知识来达到建议的目的。然而,即使在今天美国的天气预报都不准确,何况是明朝?有一次,刘伯温栽了个跟头。以下雨为条件,透支了朱元璋的一个请求,朱元璋答应了。结果,它没有一个多月没下雨了。朱元璋非常高兴。他终于抓到了刘伯温,表面上却勃然大怒。刘伯温脸色不好,就给了妻子打理后事的机会,隐退了。朱元璋怎么会忘记他呢?刘伯温回忆说,那年冬天。刘伯温决心保持低调。朱元璋多次想给他封爵,刘伯温就是不t.吴鸿的第三年建安年间,朱元璋授予刘伯温学士11月,他在弘文馆获得博士学位,并做出了巨大贡献。刘伯温被授予创始人寿的称号,一个好医生,一个军队卫士,一个真诚的人,一个240石的老人。第二年,朱元璋让刘伯温回家养老。刘伯温回到家乡后,只喝酒下棋,嘴里却没有不谈他的成绩,他低调的努力更到位。连一个小官都被刘伯温骗了穿着精心制作的服装。刘伯温得知真相后,立即躲了起来。所以它这被称为养老,但它实际上避免了灾难。但是朱元璋赢了我不会忘记他,胡也不会忘记他。偏偏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而刘伯温却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他身在山野,心在世界。在温州和滁州之间,有一块叫郯城十理财洋的土地,是私酒贩子的老家,而那这是方国珍组建军队的地方。十三年十月,刘伯温因要求元政府剿灭方国珍而被判有罪,关押在绍兴。现在,刘伯温希望朝廷能在这里设立巡检司,防备动乱,但当地民众反对。刘伯温让长子刘炼把这件事告上法庭。胡抓住这个机会,在朱元璋ear,说刘伯温其实看中了那块地,想在那里建个坟,将来儿孙可以称王称帝。当当地人拒绝后,刘伯温又要求设立巡检司,实际上是为了私利。它这真的是一个骗局朱元璋美国对这件事的态度值得仔细分析。虽然皇帝无罪,但他很感动,所以他带走了陆机。朱元璋心动了吗?他相信胡所说的话。刘伯温真的给自己选了一块有皇家精神的吉祥之地吗?不,如果刘伯温想当国王和皇帝,他不会我没有出来帮助朱元璋征服这片土地。但有一个理由肯定朱元璋的心,也就是刘伯温夏侯_的才能,这也是朱元璋所能不放心。现在,它世界之初就决定了。如果刘伯温有异心,或者选择了另一个人,那就麻烦了。另一种可能是朱元璋他要骗的人就是胡这个谗言者。朱元璋杀刘伯温的决心已定,但他没有我不想亲自动手,免得背上骂名。胡见急着要杀刘伯温,就卖弄一下,借刀杀人。他不我什么都不用说。他只需要做好几个表情。与胡的小聪明,他能马上明白,马上下去准备。两人互相利用,但朱元璋是个老谋深算的老头,成了最后的赢家。刘伯温可以我不能再呆在家里了。他动身去北京道歉,但留在了北京,所以他没有我不敢回去。朱元璋没有惩罚刘伯温他的罪行,也没有让他回家。朱元璋和胡都在等待机会做这件事。好事多磨。他们终于来了。刘伯温病了。胡受朱元璋之命带太医来看病,实际上,他来得早死得也早。吃了太医开的药,刘伯温肚子里长了一个拳头大小的肿瘤。直到刘伯温得了绝症,朱元璋才让刘伯温回家,免得他死在北京,惹上麻烦。洪八年三月,朱元璋亲自为刘伯温作文章,派人护送他回国。刘伯温回国一个月后去世,享年65岁。
刘伯温的出生地是现在的哪里?
刘伯温故居的地理位置在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南田镇武阳村。《明史·刘基传》记载:洪武四年正月赐老归,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邑令求见不得,微服为野人谒见。基方濯足,令从子引入茅舍。刘基晚年告老还乡居住的地方就是1311年6月15日刘基生于此的住宅,1375年4月16日他在这里逝世,真称得上所谓生于斯长于斯殁于斯。广义上的“刘基故里”,一般包括武阳村的刘基故居(他生于此,死于此),武阳村外夏山山麓的诚意伯墓(据说是他本人亲自选定的风水宝地),以及南田镇外的诚意伯庙。刘基生于元至大四年(1311年),死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刘基故居在他出生前就已存在,墓地建于他去世当年,因后人敬仰刘且畏惧其所谓堪舆奇门之术,所以很少遭到骚扰,保存完好,诚意伯庙则是明天顺八年(1453年)始建,我去看过两次,挺热闹的,就是似乎有点热闹过头了。传说中刘基看中的风水宝地是谈洋,位于闽浙交界处,但实际上那里是盗贼巢穴,刘基是土著深知利害,让长子上书建议设立巡检司驻防,长子不谙熟官场规矩,未通过胡惟庸主管的中书省直接上书,惹恼胡惟庸,进馋说刘基看中谈洋想占为墓地,导致朱元璋一度夺了刘基俸禄。刘基一生三娶,原配富氏是母族亲戚,在刘基被朱元璋聘请前去世,续弦陈氏,第三妻章氏。刘基于宋小明王龙凤六年(1360年)被朱元璋礼聘去南京,陈氏重病未同行,刘基身体欠佳无人照顾,朱赐章氏为刘基妾,后陈氏去世,章氏被扶正为第三妻,刘基去世后的安葬事宜,都是章氏主持操办的。刘基长子刘琏,次子刘璟都是陈氏所生(富氏无子女,章氏生两个女儿),长子性格耿直,洪武十年(1377年)因和胡惟庸党发生奋争,坠井离奇死去,次子性格更耿直,在明成祖靖难之役后公然称“陛下百年后逃不得一个篡字”,结果被迫害致死。洪武二十三年(1391年)朱元璋追思刘基功劳,想让刘璟世袭诚意伯,刘璟推让给侄子刘廌,但刘廌1392年初就死了,且爵位因故被追夺,诚意伯的爵位世袭直到嘉靖十一年(1532年)才由刘基六世孙刘瑜恢复继承,此后又有三传,末代诚意伯刘孔昭天启三年(1623年)袭爵,直到崇祯自缢、南明弘光朝建立仍在任,南京被清兵攻陷后航海逃走,下落不明,诚意伯的传承虽有断续,但也算和明朝相始终,在明初功臣中是非常难得的,除了徐达一门二公、黔国公远镇云南外,其他功臣大多没这么好的命。
刘伯温的简介
刘伯温简介:刘伯温本名叫做刘基1311年7月1日在处州青田县南田乡出生,是明代初期有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他在文化造诣上也有所成就,明初诗文三大家就指是刘伯温、宋濂与高启。1360年,已近知天命的年纪的刘伯温被朱元璋邀请出山,为朱元璋打江山而出谋划策。朱元璋多次将刘基称为自己的得力助手,可见刘伯温有相当高的政治策略头脑。明朝开国后,朱元璋大封功臣,刘伯温并不以功臣自居,被封诚意伯。后与丞相李善长、胡惟庸意见不合,逐渐失去朱元璋的信任,61岁的刘伯温告老还乡,结束自己的政治生涯。成为天子的朱元璋此时的心境已完全不同,猜疑之心非常重,所以刘伯温将自己的儿子留在了京城,用意十分明显,朱元璋也会将这些老臣之子召集起来,嘘寒问暖。还乡后的刘伯温行事非常低调,但也触及了朱元璋的某些禁忌,有谣传说刘伯温所选的墓地的地方有君王之气,结果朱元璋听闻后就剥夺了刘伯温的俸禄。刘伯温抑郁成疾,朱元璋听闻后便让胡惟庸带着太医前去诊治,结果情况愈发严重,在1375年5月16日病故于家乡,享年六十五岁。扩展资料:朱元璋在起兵打天下时,文靠刘伯温武靠徐达常遇春冲锋陷阵。尤其是对料事如神的刘伯温更是言听计从,因而能在群雄纷起的元朝末年力挫群雄,统一中原大地。洪武三年大封功臣时,朱元璋要封刘伯温为一品左丞相,可是刘伯温己看透了朱元璋,因此,他坚决辞封不受,要求告老回乡。朱元璋觉的反正基业己定,有没有他亦无关大局,也就顺水推舟,遂了他的意愿。临走的时候,与刘伯温交往甚厚的右丞相徐达,舍不得刘伯温离去,送了一程又一程。刘伯温深受感动,洒泪分手时,对徐达说。你我兄弟相处二十余载,临别赠弟一言,望弟切切牢记,今年冬月庆功楼上,寸步莫离帝身,果然就在这年十月,朱元璋在庆功楼上大宴群臣。徐达一直把刘伯温的话记在心里,自上楼后,他就一直跟在朱元璋的身边,寸步不离。朱元璋一一给功臣们敬过酒后,看了李善长一眼,推说要去小解,便与李善长下楼去了。徐达灵机一动,喊着有事要奏,也随后跟了下来。就在他们下楼之后,便有人撤去楼梯,点上了大火,可怜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功勋卓著的文臣武将,全葬身火海!惟有李善长和徐达幸免。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刘伯温
查找一下刘伯温资料
刘伯温是明朝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和谋略家,也是《明史》中有名的人物。他的详细如下:1. 基本背景刘伯温,字淳仪,号上盂,祖籍河南开封,生于辽东庄河县(今辽宁庄河市)富农家庭,明神宗万历元年(1573年)出生,明朝末年政治家、谋略家。2. 教育经历刘伯温少年聪明好学,读书、写字都非常出色,特别是擅长地理、历史、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他曾经拜师于明代著名将领李成梁门下学习军事战略和策略。3. 政治生涯刘伯温的政治生涯起始于明朝的神宗时期,他初为军校,后为福建长汀县令,累升广东、浙江、江西等地的巡按使、兵备道、按察使等重要官职,因其高明的吏治和治军才能而深受皇帝和民众的赞誉。在明朝晚期的战乱时期,刘伯温因任职于福建、浙江、江西等地的南方边疆,个人政治地位逐渐提高,在剿灭土匪、抵御倭寇、镇压民变等各种战事中,都表现出非凡的政治才能和军事天赋,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谋略家。4. 著作成就刘伯温以《南略》、《北略》、《东南纪游》、《皖海旅行记》等书籍而闻名。这些书籍记录了他在巡按各地时对当地的地理、人情、交通等方面的详细记录,对于了解明朝末年社会和地理环境的演变有所帮助。5. 影响传承刘伯温是明末清初时期的重要政治人物,他的军事与政治思想对后来的军事统帅和政治家有着广泛的影响。他所提倡“明君治国、能臣辅佐”的思想和在军事战略上所表现出的锐意进取和机智应变的精神,在后来的历史上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刘伯温的预言有哪些?
第1个预言:我皇万子万孙,何须问哉。朱元璋让刘伯温猜完烧饼后,就问刘伯温:“天下之事若何?朱家天下长享否?”刘伯温回答说:“我皇万子万孙,何须问哉!”刘伯温的意思是,明朝灭亡于万历皇帝的孙子,万历皇帝的孙子不正好是崇祯皇帝吗,大明不也正好是亡于崇祯之手吗?可见刘伯温的预言非常精准,只是朱元璋不知道其中的含义,不然刘伯温死的更早。第2个预言:刘家五世之后出人才,五世后人有奇遇。刘伯温的死也是一个谜,有人说是被胡惟庸下药害死的,也有的说是被朱元璋的毒鹅害死的,还有说是病死的。刘伯温临死前,对儿子说:“刘家五世之后出人才,五世后人有奇遇。”果不其然,百年后,明孝宗为刘伯温平反,刘伯温的后人也受到了朝廷重用,这个时间正好是刘家第五世。第3个预言: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五百年后,云贵胜江南。刘伯温曾经预言:“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五百年后,云贵胜江南。”江南一般指江浙沪这一带,云贵一般指云南和贵州这一带。五百年可能是泛指,指数年之后,云南和贵州要超过江浙沪。这一点在旅游和经济增速上已经实现了,现在到云南和贵州旅游的人远远超过江浙沪了,而且GDP增速,云贵排名第二位和第三位,而江浙沪排名倒数,例如2018年贵州GDP增速为9.1%,而江苏增速为6.7%。
刘伯温有哪些预言?
第1个预言:我皇万子万孙,何须问哉。朱元璋让刘伯温猜完烧饼后,就问刘伯温:“天下之事若何?朱家天下长享否?”刘伯温回答说:“我皇万子万孙,何须问哉!”刘伯温的意思是,明朝灭亡于万历皇帝的孙子,万历皇帝的孙子不正好是崇祯皇帝吗,大明不也正好是亡于崇祯之手吗?可见刘伯温的预言非常精准,只是朱元璋不知道其中的含义,不然刘伯温死的更早。第2个预言:刘家五世之后出人才,五世后人有奇遇。刘伯温的死也是一个谜,有人说是被胡惟庸下药害死的,也有的说是被朱元璋的毒鹅害死的,还有说是病死的。刘伯温临死前,对儿子说:“刘家五世之后出人才,五世后人有奇遇。”果不其然,百年后,明孝宗为刘伯温平反,刘伯温的后人也受到了朝廷重用,这个时间正好是刘家第五世。第3个预言: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五百年后,云贵胜江南。刘伯温曾经预言:“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五百年后,云贵胜江南。”江南一般指江浙沪这一带,云贵一般指云南和贵州这一带。五百年可能是泛指,指数年之后,云南和贵州要超过江浙沪。这一点在旅游和经济增速上已经实现了,现在到云南和贵州旅游的人远远超过江浙沪了,而且GDP增速,云贵排名第二位和第三位,而江浙沪排名倒数,例如2018年贵州GDP增速为9.1%,而江苏增速为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