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山峡移民精神
三峡精神是三峡人民依托三峡山水在历史长河中创造出来的精神,包含以巴人为代表的忠勇刚烈的品格、以楚人为代表的开创奋进的精神,以及承担大义、舍身为国的自我牺牲精神。上下几千年,纵横数千里,三峡人每每在中华民族危重关头,象峡江中的山脉,以负重和牺牲为代价,承担着一个民族希望的人文历史形象和品格。远在武王伐纣平定天下,邀三峡巴人逐鹿中原时,其骁勇善战,无所畏惧,前歌后舞的战斗形象已成千古绝唱。后至宋末钓鱼城抗敌,巴人拼死苦战,视死如归,不容外强染指河山的气概,气壮山河。再到八年抗战,他们忍受饥饿,承受狂轰滥炸,成为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守卫着中国大后方,苦苦保全了一个民族的尊严。
新时代三峡移民精神: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舍己为公的奉献精神、万众一心的协作精神、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
弘扬三峡移民精神有什么意义
弘扬三峡移民精神的意义: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保证;
2、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的生动教材;
3、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
4、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三峡移民精神的内涵:
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舍己为公的奉献精神、万众一心的协作精神、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
三峡移民精神产生的时代背景:
1、中华民族富民兴国的伟大工程,呼唤着三峡移民精神;
2、改革开放的伟大潮流,催生出三峡移民精神;
3、百万大移民的伟大实践,创造了三峡移民精神;
4、中华民族精神和红岩精神的伟大传统,滋养着三峡移民精神。
三峡移民精神是什么
三峡移民精神是:在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进程中百万人民群众为了国家建设而移民搬迁、开创新业的高尚精神。主要内涵包括: 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舍己为公的奉献精神、万众一心的协作精神、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不仅以工程建造而且以百万移民的成功搬迁安置创造了世界水利建设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迹。是中华民族在现代化建设时期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扩展资料:古老三峡的十年巨变,向世人证明:中国人不仅能修建世界一流的水利工程,还能够实施世界上难度最大的水利移民工程。三峡大移民,一部雄浑的史诗。长江三峡位于中国重庆市和湖北省境内的长江干流上,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全长193公里。长江在这里切穿了巫山,形成了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蕴藏了极其丰富的水能资源。除了著名的长江三峡外,全国各地多条河流上都有名为三峡的景点。另有以三峡为题材的诗作。
如何宏扬三峡移民精神
三峡移民精神是“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舍己为公的奉献精神、万众一心的协作精神、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
弘扬三峡移民精神,大力宣传具有时代特点的模范人物,积极倡导体现时代精神的道德行为,有助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育文明社会风尚,引导人们用社会主义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使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深入人心,使集体主义精神和甘于奉献精神成为人们的内在觉悟与自觉行动,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峡工程的移民都去了哪里?
三峡工程的移民迁到全国各地。三峡移民大致去了四川省、湖北省、湖南省、山东省、江苏省、上海市、安徽省、浙江省、江西省、福建省、广东省等地方,三峡浩大的移民工程,是世界水利史上亘古未有,最终移民人数达140万左右。介绍:长江三峡位于重庆市和湖北省境内的长江干流上,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南津关,全长大约有193公里,蕴藏了极其丰富的水能资源。三峡大坝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三斗坪镇境内,是世界最大的水利发电工程,包括主体建筑物和导流工程两部分,全长约有3335米,坝顶高程约有185米。三峡大坝截流后,库区内的四大家鱼产卵场消失,但在库尾的江津以上江段形成了新的产卵场,中下游的水文过程、河床冲刷、湿地格局等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三峡工程的移民都去了哪里?
三峡工程的移民迁到全国各地,主要去了上海、广东、四川、江苏、山东等发达省市。三峡浩大的移民工程,世界水利史上亘古未有。根据规划,三峡蓄水至175米水位时,最终移民将达120万人。这相当于一个欧洲中等国家的人口,是此前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伊泰普电站移民的28倍。 根据当时的算法,居民数量是113万人,后来又逐步上升到了120万、130万乃至140万。我们今天无意争论最终动迁的居民数量最终达到了多少,只想说这一场涉及上百万人的工程动迁是人类历史上都很罕见的。仅仅依靠周边的川渝鄂等省市根本无法独力处理,要快速消化外迁的居民,全国各地都会被牵进这场大移民中。一般来说,安置工程动迁居民有两种方法:异地安置和后靠安置,各有其优缺点。异地安置是把居民迁移到远离家乡的其他地区,从零开始新生活。作为补偿,往往会把这批居民迁往比自己故乡更发达的地区,帮助他们找到更好更新的致富机会,抵消因为远离故乡而造成的不适。
能够代表“自强不息,开拓创新,脚踏实地,奋发有为”的精神的花有哪些?
腊梅, 别名:腊梅,黄梅花,香梅,香木 科名:腊梅科腊梅属 形态特征:落叶灌木.高可达5M,根颈部发达,呈块状.叶对生,长椭圆形,全缘,表面粗糙.花开于叶前,着生于叶腋,萼片花瓣状,外花被黄色,内轮紫色,蜡质,具浓香.花期12月至翌年2月.花托发育成蒴果状,内含褐色种子数粒. 常见的品种有: 素心腊梅(Var.conclor):花被纯黄,有浓香.为腊梅中最名贵的品种. 磬口腊梅(Var.grandiflorus):叶及花均较大外轮花被黄色,内轮黄色上有紫色条纹,香味浓,为名贵品种. 小花腊梅(Var.parviflorus):花朵特小,外层花被黄白色,内层有红紫色条纹.香气浓. 狗爪腊梅(Var.intermedius):也叫狗牙腊梅或红心腊梅.叶狼狭花小,花被狭而尖,外轮黄色,内轮有紫斑,淡香.抗性强.原放中国中部秦岭,大巴区等地区,以陕西及湖北为分布中心. 繁栽要点:近年来在湖北神农架发现大面积野生腊梅林,包括保康等几个县.腊梅分布范围遍及华中,华东以及四川等地.全国除华南外各大城市均有栽植.性喜阳,稍耐阴,较耐寒,耐旱不耐涝.喜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微酸性沙质壤土.为长寿树种.
三峡移民的感人故事
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是,我的三峡之行却破天荒地两次流泪了。
第一次是在去小三峡的游船上。导游是个二十多岁的女孩子,长的眉清目秀,端庄大方。特别是她那流利的普通话,说的字正腔圆,无可挑剔。她给我们讲了一个三峡移民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我。 故事内容是,一个生活在长江边的老太太,朝朝暮暮与长江为伴了90多年。她育有两儿两女,女儿住在移民线以上,两个儿子在移民线以内。按照风俗,她要和儿子一起移民到安徽。老太太茶饭不思,留恋故土。但是她深明大义,毅然决定跟随儿子一起离开这养育了她90多年、朝夕相处的土地,她用坛子装满了土随身携带。她们是乘船走的,启程那天,巫山县的领导和群众来给她们送行,很是热闹。这个时候,老太太颤微微地走上甲板,把装满故土的坛子让儿子搬上来,对着坛子深深叩了3个头。送行的人大都哭了。听到这里,我的泪水也禁不住落了下来!
我为这样的场面感动,我为这老人家的觉悟感动!这一走,老太太可能永远不能重回生她养她的故乡;这一走,老太太可能再也不能看见她朝夕为伴的长江。这一走,老太太带走了她儿时的梦,带走了她眷恋的土,带走了她热爱的山林。故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事一物,都是她的魂牵梦绕,都是折磨她的思念!可是,为了国家的建设,她毅然走了。我想,作为一个老百姓,她不是国家的栋梁。可是作为一个深明大义的牺牲精神,却是民族的脊梁!这样的精神世世代代相传,造就了伟大的中华民族!
第二次是在巫山县四大班子礼堂观看节目的时候。也是那三峡移民的故事,使得我热泪盈眶。我把那几个感人的场面拍了下来,因为没有三脚架,更因为我的摄影技术实在不能恭维,照片拍的很不好。但是我希望能够因为我的照片,让更多的人了解三峡移民为我们国家做出的牺牲。
关于三峡的故事
三峡是个好地方,这里除了美妙的秀丽景致之外,也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三峡的传说故事您了解吗?准备去三峡旅游的朋友您可要关注一下三峡的传说故事哦!
相传在五、六千年前,神州大地发生了一次特大的水灾。滔天洪水包围了群山,淹没了平原,大地一片汪洋,人们只好栖身于山洞,或者在树上结巢而居。
当时,正处于原始部落联盟时代,部落联盟的首领尧,派鲧去治理这次洪水。鲧治水9年,他采取水来土挡、堵塞水路的办法,结果水愈堵愈高,堤破决口,洪水再次泛滥,鲧的治水以失败告终。尧终舜继,舜又派鲧的儿子禹继承其父亲未竟的事业,继续治理洪水,还派了契(商族的祖先)、后稷(周族的祖先)、皋陶等人去协助他。
三峡一景
作为传说中的人物,禹是哪里人一直没有定论,有的说他是安徽涂山人,有的说他是四川汶川县石纽人(即今汶川县西)。禹总结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领导人民疏通江河,兴修沟渠,发展农业。后人记载,禹治理水害是从岷江开始的。他首先在汶山县的铁豹岭一带疏导岷江,然后凿开金堂峡口,《尚书·禹贡》说:“岷山导江,东别为沱”,也就是分岷江水入沱江,使其在泸县流入长江,从而减少进入成都平原的洪水。
整治好眠江后,禹又顺江东下到了江州(今重庆市)一带,娶涂山氏为妻,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启。至今,重庆朝天门长江南岸的那块"夫归石"或称"望夫石",还在向人们诉说着许多关于大禹与涂山氏之间的动人故事。
禹从江州东下来到了三峡,便开始疏浚三峡的工程。晋郭璞《江赋》云:“巴东之峡,夏后疏凿《淮南子·修务》说,禹先是"决巫山,令江水得东过”,即凿开了堵塞江水的巫山,使长江之水能够顺畅东流。然后,他又凿开瞿塘峡“以通江”,开西陵峡内的“断江峡口”(见《水经注·江水》),终于使长江顺利通过三峡,向东流注大海,解除了水患对长江中下游的威胁,而上游的四川盆地终成粮仓,号称“天府之国”。
传说,禹在疏浚三峡时,还曾得到神女瑶姬的帮助。人们说,大溪宽谷中的“锁龙柱”和“斩龙台”,即为瑶姬帮助夏禹治水凿峡时锁龙斩姣的地方;巫峡中的“授书台”,是瑶姬向大禹授治水黄绫宝卷的地方,而不愿回天庭的神女也变成了那座令人向往的神女峰;西陵峡内的黄牛峡,就是因神女留下来看守三峡的神牛而得名。
三峡一景
在神女的帮助下,经过禹和各部落人民的共同努力,终于凿通三峡,江河畅通,水流大海,湖泊疏浚,能蓄能耕。禹在治水13年中,非常繁忙,竟至三过家门而不入。由于禹治水有功于人民,舜便推荐禹为自己的继承人,担任部落联盟的首领。后人遂称禹为"大禹"--伟大的禹。
对大禹疏浚三峡的传说,古人大多是相信的。这不仅从各种文献记载上可以得到证明,而且诗人们多以赞颂的诗句予以讴歌。杜甫的《瞿塘怀古》诗曰:“疏凿功虽美,陶钧力大哉。”而任夷陵县令的欧阳修,只相信禹王开山之功,不信神牛凿峡之说,所以他将“黄牛庙”改名“黄陵庙”,庙中祭祀的黄牛神改为祭祀夏禹王。范成大的《初入巫峡》诗,结句以咏叹出之,直抒胸臆,倍有神致:“伟哉神禹迹,疏凿此山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