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时间:2024-08-03 13:58:23编辑:揭秘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这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目前广泛使用的是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有哪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有如下: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的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勇,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新课改意义:1、教育思想的一次巨大突破。要使高中教育更好地满足当今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基础教育应该面向大众服务,而不再以服务精英教育为导向。从我国具体国情出发,正视人口现状,通过合理的高中教育,培养适合我们发展现状的初、中级人才,是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整个教育体系的迫切要求。从我国现在所处的发展阶段的现实考虑,在普通高中教育尚未普及的背景下,普通高中教育对提升全民素质,为社会发展培养人才,依然是重中之重,普通高中教育肩负着重要的社会使命。这是当前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必须回答的基本问题。2、教育观念的更新: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关注人的发展,始终是教育的核心,而究竟哪些素养是人成长中的关键因素,一直是教育界着力探讨的一个热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现在,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着新人”。这个所谓的新人,就是以实践与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正是这两样能力使他不论是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家庭和社会成员,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还是作为一个技术发明者和有创造性的理想家,有可能承担起各种不同的责任、胜任不同的角色。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都体现在什么方面?

引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筛选和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发挥学生发展、教师提高、教育实践改进等功能。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情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提高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积极学习态度的形成,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同时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结构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整合不足的现状,整体设定九年一致的课程和课程比例,根据不同地区和学生的发展需要设置综合课程,反映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课程内容“困难、麻烦、偏向、陈旧”和过分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所需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实施过分强调学习、死记硬背、机器训练的现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索、勤奋努力,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掌握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进一步完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以“三个方面”为指导,构建反映先进教育思想理念的开放、兼容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综合课程改革经验,可以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方案,给学生留出更多自由支配的活动时间,有效减轻学生繁重的课业负担。积极推进教育改革以教学改革为深化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使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落实到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各学科课程标准组织教学。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学规律,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包括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包括课程功能的转变、课程结构的改革、课程内容的改革、课程实施的改革、课程评价的改革、课程管理的改革。1、课程功能的转变《纲要》指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我国传统的课程体系过分强调以知识为本,注重知识的系统传授,忽视对学生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不利于学生身心全面而健康的发展。针对这些问题,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此作出了调整,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提出了基本的要求,并且一改过去单一的知识传授倾向。强调课程要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各学科的课程目标都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具体方面的要求,体现了全面发展的课程观。2、课程结构的改革《纲要》指出,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新课程改革一方面注重课程的综合性,着力构建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结构。在一定范围内设置综合课程,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在初中阶段设置分科和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鼓励选择综合课程;高中以分科为主,实行学分制。重组课程内容,加强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加强学科知识与学习者之间的联系,加强学科知识与社会生活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加强课程的选择性,以适应地方、学校和学生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国家以法规的形式规定国家课程,并确定其基本标准,使学生通过对课程的全面学习,养成基本态度,掌握基础知识和形成基本技能;地方和学校可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要,在执行国家课程的同时,设置和开发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并和国家课程融为一体,从而实现课程的多样化。同时,加强课程结构的均衡性,以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从小学起逐步按地区统一开设外语课,中小学增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等,以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均衡发展。3、课程内容的改革《纲要》指出,要“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新课程的改革,一方面强调要选择适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内容,另一方面强调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社会经验,精选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正确处理现代社会的需求、学科发展的需求与学生发展的需求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中的关系,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4、课程实施的改革《纲要》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的课程改革强调建构性学习,力推研究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注重学生的经验和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带着问题学习,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5、课程评价的改革《纲要》指出,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新课程改革把课程评价作为重要内容,改变了传统课程评价方式。一方面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科学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创新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即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另一方面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和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要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的执行情况、课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以不断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改革的新机制。6、课程管理的改革《纲要》指出,要“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新课程改革及时增加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这不仅使我国的课程管理趋于科学化,而且充分调动了地方和学校办学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地方、学校和教师乃至学生进行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作用,使课程结构和内容更加符合不同地域教育的发展水平和需求,必将有力地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谈谈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取得的成就。

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培养个性相结合。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于1999年正式启动,2000年1月至6月通过申报、评审,成立了各学科课程标准研制组。意义课程功能的改革强调了课程的功能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尤为重要的是强调要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因为这种过程将深刻地影响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影响他们人生的抉择。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过五年多的艰苦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果。改革对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推动作用,目标和内容。背景:长期以来,我国一直采用国家统一的课程设置,全国中小学基本上沿用一个教学计划、一套教学大纲和一套教材,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后,课程改革的步伐日益加快。从1999年开始,正式提出要建立新的基础课程教育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三级管理、开发体制。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我国普通高中阶段的课程设置方式是(

以分科课程为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扩展资料:注意事项:从认识层面看,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个别学校对课程改革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的战略地位认识不到位。国家课程方案在一些学校尚未得到全面有效执行,新课程的要求在教学中还有待进一步贯彻落实。以学科考试成绩作为唯一衡量学生发展和教师工作成效的评价观念和做法尚未得到根本转变。 从制度建设层面看,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相当一部分学校对课改缺乏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仅有的激励机制由于多种因素制约,显得软弱无力。同时受高中招生政策的影响,担心课改引发会考中考成绩的波动。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结合2022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颁布,试述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

您好,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如下
2.1素质教育
有的研究者认为,素质教育才是当前基础教育理想的价
值取向,应把素质教育作为我国当前的- -种主导性的教育价
值观念。素质教育是针对传统的应试教育在1988 年提出来
的,旨在促进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素质教育价值取向的着眼点是使学生学会做人、做事、
交往等,最终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而不仅仅是知识的单
纯累积。素质教育是在遵循儿童和青少年的身体和心理发展
规律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充分挖掘他们的潜
能,要求教育内容更宽泛,教学方法更灵活,教育视野更广
泛,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养成良好的身体、心理、
文化等全方位的综合素质,着重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丰富
的情感、创造性能力等,使知识、能力和情感得到协调发展。
素质教育的核心价值是把人和人的价值作为教育的中
心,关注和帮助每-一个 学生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即教育的终
极价值是“人”的价值的实现。简单来说,素质教育的重心
在于人的教育,而不应放在书本的教育上,不仅仅是让学生
从书本.上获得某种简单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获得-一种
人文精神和素养,被培养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关注每一
个学生要求要实现教育公平,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发
展,且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真正做到对人的教育。【摘要】
结合2022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颁布,试述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提问】
您好,我正在帮您查询相关的信息,马上回复您。【回答】
您好,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如下
2.1素质教育
有的研究者认为,素质教育才是当前基础教育理想的价
值取向,应把素质教育作为我国当前的- -种主导性的教育价
值观念。素质教育是针对传统的应试教育在1988 年提出来
的,旨在促进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素质教育价值取向的着眼点是使学生学会做人、做事、
交往等,最终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而不仅仅是知识的单
纯累积。素质教育是在遵循儿童和青少年的身体和心理发展
规律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充分挖掘他们的潜
能,要求教育内容更宽泛,教学方法更灵活,教育视野更广
泛,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养成良好的身体、心理、
文化等全方位的综合素质,着重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丰富
的情感、创造性能力等,使知识、能力和情感得到协调发展。
素质教育的核心价值是把人和人的价值作为教育的中
心,关注和帮助每-一个 学生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即教育的终
极价值是“人”的价值的实现。简单来说,素质教育的重心
在于人的教育,而不应放在书本的教育上,不仅仅是让学生
从书本.上获得某种简单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获得-一种
人文精神和素养,被培养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关注每一
个学生要求要实现教育公平,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发
展,且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真正做到对人的教育。【回答】
2.2以以为本
有的研究者认为,以人为本才是当前基础教育的理想追
求,以人为本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以全新的视角立足于人
的发展的一种现代教育 价值理念。“为人的发展服务”是其
本质要求。
以人为本强调在基础教育过程中要革新传统的一味向
学生灌输知识的教学方法,充分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
重学生的主体价值,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教学内容上
贴近学生生活,跟随时代发展步伐:要求构建完善的评价结
构体系,使评价方法更加多样化,评价主体更加多元化,不
断优化评价模式。以人为本教育价值取向促进基础教育的健
康发展。
以人为本倡导人性的回归,强调人性的自然性、自由性、
多样性、独特性等等,关爱和尊重人性。【回答】


简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 (1)总体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2)具体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 ①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②调整和优化课程结构。 ③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 ④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建构的学习。 ⑤建立发展性的评价考试制度,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 ⑥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1)以生为本,关注学生发展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从关注学科的课程价值取向转变为关注人的课程价值取向,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以生为本、着眼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意味着教学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 (2)回归生活,实现“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和谐统一 学校课程重返生活世界,找回失落的主体意识,确立一种新的课程生态观,是当代课程发展的一个重要理念,同样也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 (3)自主学习,提升持续学习与持续发展的品质 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也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倡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 (4)民主开放,走向国际理解 民主开放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的又一基本理念。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凸显课程的民主化,使国家、地方和学校共同分享课程管理和决策的权力,同时突破和超越了过去狭隘封闭的课程观,确立了开放的大课程观。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我国普通高中阶段的课程设置方式是(

以分科课程为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扩展资料:注意事项:从认识层面看,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个别学校对课程改革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的战略地位认识不到位。国家课程方案在一些学校尚未得到全面有效执行,新课程的要求在教学中还有待进一步贯彻落实。以学科考试成绩作为唯一衡量学生发展和教师工作成效的评价观念和做法尚未得到根本转变。 从制度建设层面看,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相当一部分学校对课改缺乏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仅有的激励机制由于多种因素制约,显得软弱无力。同时受高中招生政策的影响,担心课改引发会考中考成绩的波动。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上一篇:国家教育资源网

下一篇:张亨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