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周锡

时间:2024-08-01 03:52:44编辑:揭秘君

陈姓出了哪些皇帝?

姓陈的皇帝有14位。分别是:陈瞻,北魏时自立为帝。 南北朝的陈朝五个皇帝。武帝陈霸先、文帝陈倩、废帝陈伯宗、宣帝陈顼、后主陈叔宝。陈硕贞,唐时起义称文佳帝。陈大举,元灭宋时起义抗元称帝。 陈空崖,宋末元初称恢复宋朝改元称帝。 陈友谅,元末起义称帝。 陈理,陈友谅之子。 陈鉴胡,明朝时起义称帝。 陈周全,清朝时台湾天地会首领,起义称帝。陈开,清时天地会首领,起义称帝。陈瞻简介陈瞻,北魏宣武帝正始三年(506年) 在泾州(今甘肃泾川)率屠各族起事,称王,年号圣明。北魏宣武帝正始三年(506年) 在泾州(今甘肃泾川)率屠各族起事,称王,年号圣明。北魏派太仆卿杨椿镇压,陈瞻据险自守,北魏军夜袭,陈瞻被击斩。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陈瞻

陈姓皇帝一共36位哪个朝代的

姓陈的皇帝有14位。分别是:陈瞻,北魏时自立为帝。 南北朝的陈朝五个皇帝。武帝陈霸先、文帝陈倩、废帝陈伯宗、宣帝陈顼、后主陈叔宝。陈硕贞,唐时起义称文佳帝。陈大举,元灭宋时起义抗元称帝。 陈空崖,宋末元初称恢复宋朝改元称帝。 陈友谅,元末起义称帝。 陈理,陈友谅之子。 陈鉴胡,明朝时起义称帝。 陈周全,清朝时台湾天地会首领,起义称帝。陈开,清时天地会首领,起义称帝。陈瞻简介陈瞻,北魏宣武帝正始三年(506年) 在泾州(今甘肃泾川)率屠各族起事,称王,年号圣明。北魏宣武帝正始三年(506年) 在泾州(今甘肃泾川)率屠各族起事,称王,年号圣明。北魏派太仆卿杨椿镇压,陈瞻据险自守,北魏军夜袭,陈瞻被击斩。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陈瞻

福建船政学堂的1.福州马尾船政前学堂制造班历届毕业生

第一届计二十一名魏 瀚 陈兆翱 郑清濂 林怡游 李寿田 吴德章 杨廉臣 陈林璋 罗臻禄 池贞铨 林庆升 梁炳年 张金生 林日章 陈季同 郑 诚 汪乔年 游学诗 林钟玑 陈平国 苏汝灼第二届计二十名王庆端 李芳荣 魏 暹 陈才鍴 王福昌 王回澜 陈伯璋 黄 庭 林鸣埙 黄成观 胡维鐈 李联奎 曾宗瀛 林介圭 陈功奎 古之诚 陈继成 王 新 林桂昌 叶锡三第三届计十九名王寿昌 陈庆平 高而谦 游学楷 陈长龄 林 藩 李大受 郑守箴 林振峰 卢守孟 叶芗寅 王维桢 李寿萱 王韶聪 杨济成 林志荣 许寿仁 柯鸿年 葛绍绥第四届计三十一名施恩孚 林福贞 黄德椿 卢学孟 曾仰东 李译诗 李寿川 石 琛 陈振家 胡有文 林钟钦 刘冠同 许赞周 陈锡周 陈海瑞 吴德潜 丁平澜 郑守钦 魏子京 王庆安 陈兆翥 孙庆芳 高庄凯 陈宝暄 董廷瑞 薛启昌 陈心楷 林 蠡 蒋树藩 林蓬春 林芬荣第五届计十九名许尚坚 高开成 林兆炳 陈炳年 董朝钰 高 讲 方兆鼎 郑以撰 周文郁 张发义 姚绍鏐 杨承襄 周锡昌 乐耀贤 姚济川 陈常棣 黄步沄 卢则贤 陈伯成第六届计二十五名 (光绪三十一年冬毕业)李世中 李孟实 李向瀗 沈靓扆 沈靓宸 萧 宽 郑镕宽 郑秉谦 王思斌 陈锡龄 陈挺元 曾广昌 杨葆谦 陈贞海 王鸿金 张 沁 陈为干 杨茂贞 黄曾溶 张大榕 王宜汉 苏方杰 廖宗和 贾 勷 林绍亨第七届计八名 (光绪三十四年冬毕业)周葆燊 郑颖孚 陈德湜 林福臻 苏宝崇 王愫昌 杨俶谦 陈大龄第八届计三十五名 (民国十年夏毕业)郭仲铮 廖能容 方尚德 张 功 魏子琅 张宝骐 叶燕贻 陈立庠 郑义莹 林家钺 林铿然 丁振棨 何 健 阮兆鳌 吴仲森 吴奋图 陈兆良 杨齐洛 陈世杰 汪继泗 郑寿彭 姚英华 金廷槐 黄 勋 汪培元 陈自奇 柯文琪 张士森 蒋弼庄 严文福 李毓英 王怀纲 张宗渠 何尔燧 陈声芸以上共八届计一百七十八名

福建船政学堂的2.福州马尾船政后学堂驾驶班历届毕业生

第一届计三十三名罗丰禄 何心川 蒋超英 刘步蟾 叶伯鋆 方伯谦 林同书 郑文成 林泰曾 李达璋 严 复 沈有恒 邱宝仁 陈毓淞 林永升 叶祖珪 陈锦荣 黄 煊 许寿山 林承谟 柴卓群 郑溥泉 黄建勋 张 成 林国祥 叶 富 吕 翰 黎家本 邓世昌 李 田 李 和 梁梓芳 卓关略第二届计十三名萨镇冰 叶 琛 邓聪保 林颖启 吴梦良 陈锡三 江懋三 郑文郁 陈文庆 唐宸科 林国裕 卢华大 卢鸿杰第三届计八名林履中 许济川 林森林 戴伯康 陈 英 蓝建枢 韦振声 史建中第四届计二十六名许兆箕 杨则哲 黄裳治 陈伯涵 林占熊 唐 佑 邝 聪 丁兆中 林文彬 刘冠雄 李鼎新 陈兆艺 黄伦苏 曹廉正 关 景 丁沁波 陈善元 罗熙禄 何品璋 王培成 谢子勋 陈兆麟 梁祖勋 谢润德 何金胜 吴松森第五届计九名林帮光 程璧光 梁鸿春 陈恩焘 王 涟 张 珍 石文铭 陈宗器 丁澄澜第六届计十名翁祖年 刘 容 黄鸣球 叶大俊 郑文超 翁守瑜 张哲溁 刘联芳 沈叔龄 陈应谦第七届计十一名温桂汉 陈兆兰 罗忠尧 李国圻 陈常绥 叶 琅 陈大懿 翁守恭 陈福烘 邱志范 罗忠溶第八届计十六名 (留美学生回华补习)陈钜庸 詹天佑 吴应科 欧阳庚 苏锐钊 陆永泉 杨兆楠 邓咏钟 徐振鹏 容尚谦 黄季良 薛有福 邓士聪 吴其藻 宋文翙 邓桂廷第九届计十三名贾凝禧 罗忠铭 周献琛 朱声冈 高承锡 郑文英 林葆怿 许赞虞 曾瑞琪 林韵珂 林敬熥 张秉奎 陈怀羔第十届计七名林文光 沈正增 罗忠清 游于艺 林鉴殷 林敬章 关庆祥第十一届计十一名陈镜澜 黄以云 林靖澜 黄钟瑛 林秉成 周敬熔 孙 筠 张海鳌 周兆瑞 卓大宾 蔡馨书第十二届计十三名吴光宗 陈杰年 魏祖培 王宗香 许继祥 江宝容 陈家濂 任帮鼎 曾庆沂 陈兆用 陈心蔚 陈文彬 陈大昭第十三届计九名陈尚衍 黄 燮 林炳枢 陈旋枢 游福海 周思贤 林乔椿 郑孝增 郑大濂第十四届计十二名沈希南 黄树声 李景曦 陈家鋆 林颂庄 林振莹 张景南 余叔典 蓝希雍 叶心存 黄郁章 叶 琦第十五届计五名陈玉璋 王 麒 刘鸣岐 张哲培 林 熔第十六届计十三名 (光绪三十年冬毕业)高幼钦 赖汝寿 常书诚 魏子荣 梁同怿 欧阳驹 许建廷 张增存 贾 勤 陈训泳 王葆谦 李国堂 林鸿滋第十七届计七名 (光绪三十一年冬毕业)李孟斌 李景沣 魏子浩 萨 夷 林 蟾 贾 理 陈尔燊第十八届计十六名 (光绪三十三年夏毕业)林秉衡 林镜寰 林元铨 杨隽声 姚启飞 周国钧 刘熙德 陈毓澄 张哲训 苏学经 蔡传泰 廖德星 林传铭 张嘉麟 胡有年 黄年生第十九届计九名 (光绪三十四年冬毕业)汪肇元 陈祖祺 陈孔耀 林舜藩 孙维城 沈 燮 叶心传 叶宝琦 张同渠以上共十九届计二百四十一名

2011希望杯复赛名单

五年级组
陈冠良、李一芃、韩逸翔、范浩洋、贺若旻、陈冶冬、陈思睿、黄瀚玮、江知远、肖扬、钟翘楚、陶博一、王可、钟欣悦、谭博文、邱兆廷、郑仲冶、周欣昊、周才深、王雨辰(南山实验 201105208)、庄文灏、汤星宇、冯宇霆、李婉珊、周悠、张皓然、袁置廷、杨明华、曾泽远、林冠名、郭子艺、余巍、涂安杰、陆昊霖、蒋泽宇、高毅、易靖坤、齐可雯、冼宗琨、左丰豪、曾俊凯、乐力源、曲畅、肖泓哲、安冉、彭琦玮、郑泽阳、翁静怡、刘劭昌、陈胤合、宁瑞仪、刘畅、熊浩然、周俊先、陶金、姚远、吴泳锟、钱鲁豫、罗斌恒、李海霖、王雁之、何治平、段心一、孔德元、林嘉慧、苏锭鸿、张舒旸、李临宇、郑睿琪、袁帅、邱一、徐立珍、陈俊明、王雨辰(新莲小学 201105160)、邵天艺、罗嘉龙、廖宇鸿、吴恺、高源、伍雯吉、李想、夏伟鹏、周贝希、李宇轩、陈泓廷、陈多莉、陈泽雨、冯烁幢、周彦君、林俊昊、张昊铭、刘泽梁、徐嘉睿、陈泓、张泰戈、陈昊、饶家丞、赵秋雅、李沛洋、刘运衡、周姝婧、唐若凝、陆鼎之、宋振宇、邹奇龙、张璐宇、郭语璇、方鸿宇、刘昊鹏、陈珂佳、谢惠霖、何沛麟、李尚谋、蒋泽庆、洪千懿、吕海鹏、陈卓康、李可祎、钟泽熙、黄妙琴、张宇、陈洋、宋子灏、何山、蔡铭章、孙慧妍、许舒悦、曾乐思、杨粤欣、洪慧麟、李爽、张国圣、王浩翔、陈安泰、王清宇、刘苏汉、吕沛霖、邱卓文


2011希望杯复赛名单

张誉潆 3100830023
庄皓翔 3100830021
黄婧仪 3100830081
孙卓然 3100830019
李家峣 3100830033
刘彦灵 3100830004
潘越立 3100830053
林子琦 3100830045
于晗翔 3100830001
邓雅璇 3100830064
李彦臻 3100830034
杨嘉荣 3100830040
刘倚琳 3100830003
杨语 3100830041
周子伦 3100830015
吴顺豪 3100830014
柯天骏 3100830047
柴睿 3100830048
林一弛 3100830043
林轩宇 3100830046
李继弘 3100830038
胡泽锐 3100830057
谢筱璋 3100830063
黄浩 3100830082
谢昌永 3100830061
吴盈蒂 3100830012
冯丽茗 3100830002
石心泉 3100830056
徐嘉声 3100830026
庄媛 3100830020
黄可镕 3100830080
夏怡欣 3100830018
徐鑫耀 3100830028
黄蔚杰 3100830084
江龙飞 3100830049
陈志轩 3100830074
方怡丹 3100830029
向羽 3100830010
潘婧楠 3100830052
陈可瑜 3100830071
李聆希 3100830039
吴赛妮 3100830013
刘知涵 3100830006
陈正熙 3100830075
刘明昊 3100830005
谢晓明 3100830062
郑鸿杰 3100830068
周悦 3100830016
李想 3100830035
刘蓝 3100830007
陈婧 3100830072
陈静柔 3100830076
郑志钰 3100830066
郑晓琪 3100830067
陈乐童 3100830070
叶伟乐 3100830009
李卓然 3100830031
舒童愉 3100830059
黄绮菡 3100830083
陈子坤 3100830073
李宇恒 3100830032
郑展铭 3100830065
骆彦伶 3100830078
潘卓恒 3100830051
徐泽邦 3100830027
高宇鹏 3100830079
吴玲乐 3100830011
熊栩艺 3100830055
胡静皓 3100830058
张迪俊 3100830025
易颖瑶 3100830030
张喆钧 3100830022
李昕瑞 3100830036
雷雅俐 3100830077
郝逸菲 3100830069
林子炜 3100830044
焦靖雅 3100830054
周钰翔 3100830017
詹晓茵 3100830060


黄埔军校1一7期名单

黄埔军校1一7期名单如下:第一期:蒋先云、徐向前、陈赓、左权、胡宗南、杜聿明、关麟征、郑洞国、陈明仁、宋希濂、李默庵、李仙洲、贺衷寒、许继慎、黄维、桂永清、王尔琢、范汉杰、宣铁吾、宣侠父、曾扩情、俞济时、孙元良、周士第、余程万、刘戡、霍揆彰、侯镜如第二期:郑介民、邱清泉、覃异之、周逸群、卢德铭、余洒度、聂绀弩。第三期:王耀武、戴安澜、黄公略、曾泽生、方先觉、李天霞、陈奇涵、郭化若、康泽。第四期:林彪、张灵甫、谢晋元、胡琏、李弥、刘玉章、赖传湘、高魁元、文强、洪水、唐天际、郭天民、曾中生、刘志丹、伍中豪、邱维达、段德昌第五期:许光达、赵尚志、陶铸、宋时轮、杨至成、郭汝瑰、廖运周、郑庭笈第六期:罗瑞卿、戴笠、张宗逊、陈伯钧、廖耀湘、孙明瑾、程子华、臧克家。第七期:萧钟钰 谢叔锐 黄 维 韩 浚 黄 道 韩世英 黄日章 韩亮兼 黄业增 鲁 易 黄汉澄 鲁纯仁 黄仲恂 简作桢 黄侠男 虞绳武 黄思基 路文德 黄香蕃 鄢 熹 黄家玉 雷 震 黄第洪 雷哕雍 黄彰英 雷德堂 黄德川 廖夬甫 傅正模 廖克仁 彭师篯 熊 彦 彭时宜 缪开东 曾卓勋 翟 飞 曾射侯 翟 瑾 焦起铠 蔡毓如 程 及 谭其镜 程达泉 樊渊溥 程孝恭 潘德立 程侠魂 黎时雍 程武扬 薛卓中 董仲明 魏 鸿 蒋先泽 魏炳文

黄埔军校1一7期名单

第一期:蒋先云、徐向前、陈赓、左权、胡宗南、杜聿明、关麟征、郑洞国、陈明仁、宋希濂、李默庵、李仙洲、贺衷寒、许继慎、黄维、桂永清、王尔琢、范汉杰、宣铁吾、宣侠父、曾扩情、俞济时、孙元良、周士第、余程万、刘戡、霍揆彰、侯镜如第二期:郑介民、邱清泉、覃异之、周逸群、卢德铭、余洒度、聂绀弩。第三期:王耀武、戴安澜、黄公略、曾泽生、方先觉、李天霞、陈奇涵、郭化若、康泽。第四期:林彪、张灵甫、谢晋元、胡琏、李弥、刘玉章、赖传湘、高魁元、文强、洪水、唐天际、郭天民、曾中生、刘志丹、伍中豪、邱维达、段德昌第五期:许光达、赵尚志、陶铸、宋时轮、杨至成、郭汝瑰、廖运周、郑庭笈第六期:罗瑞卿、戴笠、张宗逊、陈伯钧、廖耀湘、孙明瑾、程子华、臧克家。

百家姓福建连江陈姓来源

百家姓福建连江陈姓来源

史书记载是在连江县浦口镇中麻村

陈姓原本聚居于中原地区,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人口逐渐由黄河流域向南方拓展繁衍。
早在1800多年前的汉代,陈氏族人已进入福建。
清乾隆《泉州府志方外陈寨本传》记载:陈寨,汉时人,“善禁咒,为人治病多愈”。
明何乔远《闽书方域志》记载:“……汉梅福炼丹于建安响山。
其徒陈先生者,每窃食之。
福怒,拔剑逐先生。
先生逃入响山洞”。
可见,在汉代,福建境内已有陈氏族人活动的足迹。
西晋末年(311)的永嘉之乱,匈奴等游牧民族攻下洛阳,掳走晋怀帝,晋室政权流亡南方,建立了东晋。
北方士族豪门纷纷南迁,进入长江以南,史称“衣冠南渡”。
据统计,已知陈姓入闽支系达150多个,而这么多支系迁入福建又与中国数次大的人口南迁浪潮有关。
在两晋和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动乱时期,受尽动乱苦难的中原民族,成批地向远离中原的福建等地迁徙。
南北朝“侯景之乱”,中原士人纷纷入闽。
他们逃到福建来,仍心有余悸,唯怕所居不远,所藏不密,故多迁入深山穷谷,对开发福建山区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历史上几次北方移民南迁中,以唐朝南迁的人口最多,影响最大,而且大多是以河南光州固始人为主,大小支系达39支。
而在南迁过程中,有一路是经过安徽、浙江、江西进入福建,另一路是经江西南部翻越过武夷山,进入闽西汀州、宁化、建宁,然后又转到广东东部的潮州、梅县一带。
当时中原人口南迁,带来了中原发达的文化和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技术,大大促进了福建人口的繁殖和经济的发展。
宋元之际,民族矛质尖锐,引起全国性动乱。
特别是“靖康之耻”,金兵灭亡北宋王朝,掳走宋朝徽、钦二帝,宋室被迫南迁,建都临安(杭州),史称南宋,这次中原文明的大举南迁,规模之大,超过以往各次。
宋朝末年(1278年间),南宋皇帝赵昺带了宋皇室南逃福建,掀起历史上北方人口大批南迁的浪潮。
随着赵氏皇族南迁的陈氏族人也很多,他们在元兵追逼下,分别迁入福建各地。
元朝的统治者从立国之初就采取了民族歧视、压迫政策。
把国人分为四等:一等蒙古人,二等色目人,三等汉人,四等南人。
对民赋役过度,囚笼高压,迫使大批汉人南迁。
明朝的建立,统治者为了加强地方管理,采取军屯制,陈氏族人因此占很大比例而定居于闽。
清代,至少有数十支陈氏迁入福建,因其历史不长,繁衍人口不多,小聚落散居于八闽大地。
总而言之:一部中国历史就是一部汉人南迁的历史。
从晋至清,已知从河南入闽的陈氏有54支,其中从固始入闽有40支,从江西入闽有33支,其中义门陈大分迁有20支,从河南及北方等地入闽有18支,从浙江入闽有16支,从江苏入闽有8支,还有从陕西、安徽、贵州、湖南、山东、广东入闽各一支。

晋朝
(420-589)
◎陈润,颍川始祖陈实公第六世孙、南海郡守,晋永嘉二年(308)由光州固始县渡江南下入闽,寓居福州乌石山,为陈氏最早入闽开基始祖。
◎晋永嘉三年(309),中州板荡,陈姓入闽居汀州(今长汀一带。
◎陈玄弼,盱眙太守陈英第三子,西晋永嘉七年(313),入闽避乱,居兴化。
◎陈野,于西晋建兴四年(316)由光州固始迁新罗(今龙岩市)。
◎东晋元兴年间(402-404),因暴发农民起义,陈姓三十余人入晋安(福州)、及闽南沿海一带。
南北朝
(420-589)
◎南朝年间(420-589),陈叔达由河南迁到崇安乾溪铺(今武夷山石雄。
◎南北朝宋元嘉间(450),陈公(失名),宦游霞浦(时为温麻县),遂定居霞浦赤岸村。
◎南朝永定元年(557),陈霸先子孙入闽为官,留居福建。
隋朝
(581-618)
◎隋初,陈后主之子敬台携两弟领兵南据永春桃林场、肥湖,为南朝永春派之开基祖。
◎隋末,谏议大夫陈贤入闽居宁德蕉城区霍童镇凤洋。
◎南朝派陈霸始孙宜都王陈叔明(三世)于陈后主祯明三年(589)避祸入闽,徙居兴化军仙游县。
唐朝
(618-907)
◎唐高宗总章二年(669),闽南蛮獠啸乱,祖籍河东、世居固始的陈政奉朝廷命,率3600名兵将镇泉潮间平“蛮獠啸乱”。
先居仙游县枫亭陈庐园八年,后屯兵云宵。
陈政逝世后,年仅二十一岁的陈元光随祖母入闽,继任父职,经九年浴血征战,平定了闽粤边境,至垂拱二年(686)设置漳州郡,陈元光首任漳州刺史,被尊称“开漳圣王”,子孙在闽南及省内外繁衍。
◎唐神龙元年(705),光禄大夫陈福显迁入霞浦赤岸(时为陈溪县)陈家沃定居。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陈忠原藉京兆府万县都乡胄桂里(今陕西长安),在唐朝做官,赠鄂国公。
其子陈邕,中宗神龙元年(705)时进士,官太子太傅,因与李林甫不协,于唐开元廿四年(736)与父同时被谪入闽,先居福州,迁居兴化府仙游县枫亭井上,又移泉州惠安社稷坛后,复迁漳州南驿路南厢山,后封忠顺王。
生四子(三世):夷则、夷锡、夷行、夷实。
夷则为金紫光禄大夫;夷锡为谏议大夫;夷行出判河东(山西),传裔河东。
其子夷则、夷锡居嘉禾岛(厦门岛),夷实移居福州一带。
◎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南朝陈朝宗室后裔陈环,任浙江临海县令时,与子陈伯宣举家迁往仙游。
他有六子,其中第五子伯宣遁往江西庐山圣治峰,注司马迁《史记》行于世。
为江西义门陈氏始祖。
◎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安史之乱”前夕,时任唐御史中丞陈雍眼见唐朝多事之秋,为子孙计,同次子陈野从浙江吴兴迁南剑州沙邑固发冲(今永安贡川)定居,为永安陈姓开基始祖,子孙遍布三明、龙岩、泉州、南平、福州等地。
◎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陈渊从河南入闽居金门岛。
◎唐乾符元年(874),陈基从河南颍川入闽为官,始居福州石井巷,后有守纩,分迁连江杉塘等地。
◎唐乾符年间(874-879),陈岩入闽,任福建观察使,遂家居建宁县开基,后裔衍析福安狮子头等地。
◎唐乾符三年(876),陈苏为避奉宗权之乱,从河南汝宁府华岳村灵潭境举家入闽,定居罗源村新丰里曹湾村(今中房镇乾澳村)。
◎唐乾符三年(876),陈谀从河南许昌府信都乡入闽居福州衣锦坊。
◎唐广明元年(880),陈孟三,居江苏徐州古丰县,居福州江南下渡。
◎唐僖宗中和年间(881-885),河南光州固始人陈鄙,偕兄弟数人从王审知入闽,于惠潮漳泉等处各择所居,陈鄙初居泉州,后卜居仙游东乡马鞍山前光埔村,是飞钱世系入仙之始祖。
后其子孙分迁晋江、石狮等地开基。
◎唐乾符五年(878),陈邕四世孙、唐福建路观察邕公五世孙、唐处置使陈闻偕长子陈显、次子陈勋征黄巢从固始县入闽,居福州城南石井巷,为福州陈氏之始祖。
◎唐光启元年(885),中原板荡,陈宗敬原籍河南光州固始,随王审知入闽,居福州上渡。
◎唐光启四年(888),河南光州固始人陈瑞珪,随王潮、王审知兄弟入闽,居福州。
◎唐中和年间(881-884),陈湟世居河南光州固始,避黄巢乱,挈家入闽,卜居仙游枫亭东门。
◎唐龙纪元年(889),陈巢云从河南光州府固始辗转入闽,初居永贞镇(今罗源县)。
◎唐乾宁间(894-898),陈毯由光州固始县随王审知入闽,择闽侯大湖厚塘开基。
◎唐代,陈达(898-993)入闽创“浯阳”堂号,其弟洪铦分居后行创“浯江”堂号。
◎唐天佑间(904-907),御史中丞陈崇从河南入闽,始居福州石井巷,天佑未年迁福清玉涧肇基,为玉涧陈始祖。
◎唐天佑四年(907),陈资始先世居河南光州固始县,避乱入闽,卜居长乐昌化乡云洞(即长乐紫薇峰招贤里云洞之玉溪)。
◎陈崇文,李唐上舍太学生,唐时自颍川南渡入闽定居福清玉屿(江阴)龙门。
◎陈伯伦,唐末从光州固始铁井栏随王审知兄弟入闽。
陈伯伦有兄弟三人,陈伯伦留居福州西园,二弟迁长乐,三弟迁闽清。
◎陈肇泰,唐末从王入闽,其后裔陈玉泉于明代迁福州北门,现子孙多聚居省城福州。
◎陈公,随王潮、王审知兄弟从河南光州固始县入闽,定居宁德白鹤盐场(今漳湾镇)为盐工。
◎陈栗,唐使相,从河南入闽居福清北区漈头村,俗称“漈阳陈氏”。
◎唐末,陈四翁“十八姓从王入闽”,在同安开基,子孙分布在同安、厦门、长乐、古田等地。
◎陈高昌,原居河南光州固始县阴德乡,随王审知入闽。
◎陈九,原籍光州固始县东涤阜福乡治平境万室村,于唐末随王审知入闽。
◎唐末,陈光入闽镇守兴化。
◎唐末,祖源不清的陈潼入闽,镇守安溪,建左都营,寓居安溪开族。
◎南院陈邕八世孙陈图,于梁开平二年(908)由光州固始入闽。
◎唐末,陈德从河南光州固始入闽,寓居侯官县古灵。
◎唐末,陈文真由河南光州固始县入闽,初居兴化府莆田县(详址失考)。
◎唐末,陈嵩由河南光州入闽,卜居泉州。
◎陈杰,唐末进士,官节度使,封福国公,从固始县入闽。
◎唐末,陈姓先祖从河南固始县入闽。
◎唐末,陈盈三入闽,始居福州江南下渡。
◎陈臣,唐进士,广州太守。
唐末从浙江入闽。
◎陈略(小二公)乃陈霸先第十代孙,避乱入闽,先居建州。
五代十国
(907-960)
◎梁开平二年(909),南院派陈邕四世孙陈熹从光州固始避乱入闽,初居福州大义。
◎后周显德三年(956),南院派陈邕裔陈校尉由河南光州固始县入闽抵永春。
◎五代后晋天福六年辛丑(941),陈钦由河南光州固始避石晋乱入闽泉州。
◎五代年间,陈启端、陈肇端兄弟自河南固始县入闽,寓居建阳。
◎泉州清源田边陈氏其先光州固始人,五代时避地入泉。
宋朝
(960-1279)
◎宋初,陈宣义,字永年,随宋太祖南迁择居福州冶城剑池居。
◎北宋初年,始迁祖陈焰由河南淮阳入闽,定居兴化府莆田县涵江。
◎北宋,陈姓官礼部侍郎,名讳失考,入闽居亲宁(今长乐)。
◎陈舍祖籍河南光州固始县,入闽后,卜居宁德陈山门下。
◎北宋天圣至庆历(1023-1048)间,陈胜率兵驻守浦城县八都溪头,遂开基立业。
◎陈叔明长子九传孙陈伯宣(十三世),号希夷,与马聪友善,聪官南康,携孙陈旺(十五世)从仙游至南康访之,后悦庐山之胜,于唐开元十九年(731)隐居于庐会阜圣治峰前,注《史记》行于世。
陈旺定居于江州德安县太平乡常乐里永清社艾草坪(今江西九江市德安县车轿镇义门陈村),成为江州旌表义门派始祖,特授承义郎知德安县事。
宋嘉佑七年(1062),江州义门己衍13世、3900余口。
皇上以义门聚族太盛,诏饬江南西路转运使谢景初、郡牧吕海等官临门,奉旨(第二次)监分:以十二字、每行291人为分,拈阄别大小宗,星分基业,散处各省州府县之庄而居焉。
其中迁入福建的有:
陈宗和迁居福建侯官县开基。
陈学诚迁居福建浦城县开基。
陈显先迁居福建邵武县开基。
陈璋迁居福建泉州开基。
陈魁迁居福建汀州开基。
陈希琉迁居福建莆田县开基。
陈汝经迁居福建清流县开基。
陈彦光迁居福建同安县开基。
陈明通迁居福建南平开基。
陈彦德、陈彦相兄弟迁漳州县开基。
陈知致迁居福建长乐县开基。
陈守昌迁居福建将乐县开基。
陈延盛迁居福建建宁县开基。
陈延英迁居福建兴化开基。
陈道大迁居福建建阳县开基。
陈彦悦迁居福建长泰县开基。
陈延悦迁居福建寿宁县开基。
陈知炜迁居福建归化(明溪)县开基。
陈彦豪迁居福建上杭县开基。
陈延助迁居福建崇安(武夷山)县开基。
◎北宋元佑末年(1094),陈道官居安徽贵池,任泉州守为坂头陈氏开基始祖。
◎宋熙宁、元丰间(1069-1085),桥南陈氏原籍光州固始,陈文广迁入连江东岱镇山堂村。
◎陈葵先,世居河南,成政和县苏坑开基祖。
◎北宋末,陈舜仁从江西吉水归仁里铁吉栏村迁福州府城,然后移迁福清白屿(今江阴),定居泽阳(占泽村)。
◎北宋末年,南朝派陈叔明之裔陈邦植,肇基崇安县(武夷山)。
◎北宋徽宗时(1101-1125),中原板荡,陈汝载避地入闽迁宁德。
◎北宋靖康年间(1126-1127),陈高士从河南入闽,寓居福州台屿。
◎宋朝年间,陈宗七从闾山学道成,从苏州开源坊云游入闽。
◎陈康伯,南宋抗金名相,祖籍江西弋阳县南港乡。
至宋绍兴年间(1131-1162),康伯裔景仁,避地隐迹于闽。
◎南宋庆元二年(1196),陈奎从浙江龙泉西乡三堡迁入浦城管厝乡。
◎南宋初年,陈雄、陈雅兄弟从河南固始县魏林乡祥符里迁闽侯德州。
◎南宋嘉泰四年(1204),陈德光从河南光州固始转辗入闽。
◎宋端宗间(1268-1278),陈汝秀随祖父陈超由浙江宁波府入闽。
◎宋景炎丙子(1276),祖籍浙江杭州临安陈邦彦,择居石狮蚶江锦亭后辛。
◎南宋时,陈禧从自河南光州固始县徙金陵,迁居福清东壁岛。
◎陈宜中,为南宋左丞相,世居浙江永嘉,于宋景炎元年(1276)护端宗皇帝南入闽。
◎宋季,陈伯位字有贤,由浙江金华府兰溪县虎邱来连江龙津拱头。
◎陈政泰为宋代进士,开基泉港蓝田后龙村。

◎南宋后叶,祖籍河南光州固始县陈成庵,游宦入闽。
◎南宋末年,陈魁字梅聪,因受贾似道陷害而出走飘泊来闽。
◎南宋时期,河南光州固始人陈荣遥,入闽居石狮。
◎南宋末年,河南光州固始县人陈恭献,宋江亡后遁入厦门大石湖山,后移居高殿寨上。
◎陈煜(素轩),宋末兵燹,辗转至同安县。
◎陈千户,名失考,原籍河南,衍阳头察阳。
元朝
(1271-1368)
◎陈以祥,系贵州省分水县宜德梁村人,元至元元年(1335)迁入龙海榜山镇梧浦村小郭坑社。
◎陈汝荣于元朝时入闽居泉州同安从顺里五都黄山前马巷大蓬洲定居。
◎元朝年间,陈若朴从浙江龙泉二十七都入闽,寓居松溪县大黄沙开族。
◎元朝中叶,陈氏先祖自河南光州固始县奉旨入闽,迁泉州鲤城区。
◎元朝年间,四川梓州唐初大诗人陈子昂后裔定居泰宁城关。
◎元末明初,河南人陈万峰任从事郎,入闽定居泉州下岭万石,繁衍至今。
◎元至正十三年(1353),陈氏始祖由河南固始县入闽,居泉港区。
◎元末,陈锡从南京铁井栏入闽,居福清渔溪岸兜开族。
◎元末年间,陈友谅兵败,其族人为避祸来迁金门,初居后浦,后移埔后,分支洋山。
◎元末明初,陈和从江西省饶州府安仁县入德化三班儒坑肇基。
明朝
(1368-1644)
◎明洪武元年(1368),陈友二由南畿金陵(南京)大湖县大平乡宋家埠,定居永福白云。
◎明洪武五年(1372),陈华国任湖广荆州都指挥使,入闽肇迁连江丹阳新洋村。
◎明洪武十三年(1383),陈华卿由浙江奉命迁闽清四都龙溪境(今三溪村)定居。
◎明洪武二十年(1387),陈清由江西抚州府宜黄县随父拨军入德化奎斗屯田肇基。
◎明洪武二十年(1387),陈真德由温陵徙同安之东溪,尔后其父景高、祖父、子菊芳亦迁祖东溪。
◎明洪武年间,陈景春祖籍河南颍川,至南京铁井栏转徙来闽,始居福清星桥,尊为启基一世祖。
◎明洪武年间,原系河南省光州府固始县人陈秀福,迁入闽移居晋江县十九都港塘乡定居。
◎明朝洪武初年,陈学祖永乐二年(1404入泉州府永春县十二都大龙阁屯种,是为开基始祖。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陈保原迁居泉州城东埭头。
◎惠安琅玕陈氏始祖陈安东,明初因避乱从河南光州固始县入闽,定居于惠安南方四十里的埯头村。
◎明永乐二年(1404),陈满郎由江西金溪奉戍边屯田,迁永泰庆山村开基。
◎明永乐二年(1404),陈亚支由浙江温州府平阳县前村镇迁永泰盘谷墘头下洋尾。
◎明永乐十九年(1412),祖籍浙江湖州长兴县至德乡的陈亚伴,到罗源县定居。
◎明永乐年间(1403-1424),陈审亭由河南避祸迁长乐二难乡嵩平里四都。
◎陈奎,山东衮州金乡县人,于明正统六年(1441)分居武平县中山新城。
◎明成化至弘治年间(1465-1504),陈诚、陈信兄弟二人经商迁罗源城关司前街。
◎明成化年间(1465-1487),南朝派武宁王陈叔武之后陈文惠,迁政和县。
◎明弘治年间(1488-1505),陈公(佚名)由固始县入闽,居连江县管头东边村。
◎明弘治十八年(1505),陈及从湖南长沙迁入福清县,再迁居南靖。
◎嘉靖十九年(1546),陈旺从广东省梅州长乐玉田镇琅屿村。
◎陈尧五、尧十于明嘉靖庚子(1561)从江西迁居周宁贡川。
◎明末,陈幽遁由河南迁入南靖县。
◎明末,陈维屏之父明末随军由常州主管征札事,定居莆田。
清朝
(1644-1911)
◎清乾隆年间(1736-1795),陈波恩自江苏武进来泉做官而定居泉州长埕,今分四房祧。
◎清朝中叶,陈淑信从江西抚州广昌县城东乡迁居浦城官路乡平西科头堡。
◎清代,陈昆山从江西南丰迁居沙县城区。
◎清代,陈直宾赐进士出身,由广东惠州莲坑迁仙游,为莲坑始祖。
◎清光绪年间,陈氏先祖从江西广丰县廿二都迁往浦城县忠信排珊村。
此外,除已知时间及入闽祖外,尚有诸多始迁闽者不知时间,如龙海沧溪陈姓始祖元泰,由河南固始迁往莆田阔口社,再迁广东惠州,又从惠州迁漳州万松关下凤山沧溪开基。
还有南安的陈一郎,谱载“不知何时自颍川分派于河南光州固始,卜居武荣诗山霞宅”。
还有零星入闽陈氏,如江西铁官村陈氏迁居将乐县黄潭西溪(今上峰村西溪自然村)、西湖等村。
江西铁板桥陈氏迁居将乐高唐镇邓坊等村。
福建陈氏入闽支系繁多,不管你的祖宗是从何时何地入闽,但源头只有一个--河南淮阳、颍川。
千百年来,福建陈氏分播浙、赣、粤及祖国各地,北至黑龙江、南至海南岛、西至蜀、渝,东至台湾岛,遍布祖国各地。
明清以后,还远播东南亚和世界各地。
福建陈氏,一个有着430多万大家族中,脉络盘根错节、支系纵横交错。
虽入闽有先后,血缘有亲疏,宗派有大小,但都是舜帝血脉,满公世胄,颍川衍派,一脉相承。
千百年来,源远流长,根深叶茂,义气同流,仁风滂沛,万殊同归,千枝共荣,成为中华陈氏的主要枝干,屹立于中华民族之林。


百家姓福建连江陈姓来源

史书记载是在连江县浦口镇中麻村

陈姓原本聚居于中原地区,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人口逐渐由黄河流域向南方拓展繁衍。早在1800多年前的汉代,陈氏族人已进入福建。清乾隆《泉州府志 方外 陈寨本传》记载:陈寨,汉时人,“善禁咒,为人治病多愈”。明何乔远《闽书 方域志》记载:“……汉梅福炼丹于建安响山。其徒陈先生者,每窃食之。福怒,拔剑逐先生。先生逃入响山洞”。可见,在汉代,福建境内已有陈氏族人活动的足迹。西晋末年(311)的永嘉之乱,匈奴等游牧民族攻下洛阳,掳走晋怀帝,晋室政权流亡南方,建立了东晋。北方士族豪门纷纷南迁,进入长江以南,史称“衣冠南渡”。

据统计,已知陈姓入闽支系达150多个,而这么多支系迁入福建又与中国数次大的人口南迁浪潮有关。在两晋和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动乱时期,受尽动乱苦难的中原民族,成批地向远离中原的福建等地迁徙。
南北朝“侯景之乱”,中原士人纷纷入闽。他们逃到福建来,仍心有余悸,唯怕所居不远,所藏不密,故多迁入深山穷谷,对开发福建山区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历史上几次北方移民南迁中,以唐朝南迁的人口最多,影响最大,而且大多是以河南光州固始人为主,大小支系达39支。而在南迁过程中,有一路是经过安徽、浙江、江西进入福建,另一路是经江西南部翻越过武夷山,进入闽西汀州、宁化、建宁,然后又转到广东东部的潮州、梅县一带。当时中原人口南迁,带来了中原发达的文化和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技术,大大促进了福建人口的繁殖和经济的发展。

宋元之际,民族矛质尖锐,引起全国性动乱。特别是“靖康之耻”,金兵灭亡北宋王朝,掳走宋朝徽、钦二帝,宋室被迫南迁,建都临安(杭州),史称南宋,这次中原文明的大举南迁,规模之大,超过以往各次。宋朝末年(1278年间),南宋皇帝赵昺带了宋皇室南逃福建,掀起历史上北方人口大批南迁的浪潮。随着赵氏皇族南迁的陈氏族人也很多,他们在元兵追逼下,分别迁入福建各地。

元朝的统治者从立国之初就采取了民族歧视、压迫政策。把国人分为四等:一等蒙古人,二等色目人,三等汉人,四等南人。对民赋役过度,囚笼高压,迫使大批汉人南迁。

明朝的建立,统治者为了加强地方管理,采取军屯制,陈氏族人因此占很大比例而定居于闽。清代,至少有数十支陈氏迁入福建,因其历史不长,繁衍人口不多,小聚落散居于八闽大地。总而言之:一部中国历史就是一部汉人南迁的历史。

从晋至清,已知从河南入闽的陈氏有54支,其中从固始入闽有40支,从江西入闽有33支,其中义门陈大分迁有20支,从河南及北方等地入闽有18支,从浙江入闽有16支,从江苏入闽有8支,还有从陕西、安徽、贵州、湖南、山东、广东入闽各一支。

晋 朝

(420-589)

◎陈润,颍川始祖陈实公第六世孙、南海郡守,晋永嘉二年(308)由光州固始县渡江南下入闽,寓居福州乌石山,为陈氏最早入闽开基始祖。
◎晋永嘉三年(309),中州板荡,陈姓入闽居汀州(今长汀一带。
◎陈玄弼,盱眙太守陈英第三子,西晋永嘉七年(313),入闽避乱,居兴化。
◎陈野,于西晋建兴四年(316)由光州固始迁新罗(今龙岩市)。
◎东晋元兴年间(402-404),因暴发农民起义,陈姓三十余人入晋安(福州)、及闽南沿海一带。

南北朝

(420-589)

◎南朝年间(420-589),陈叔达由河南迁到崇安乾溪铺(今武夷山石雄。
◎南北朝宋元嘉间(450),陈公(失名),宦游霞浦(时为温麻县),遂定居霞浦赤岸村。
◎南朝永定元年(557),陈霸先子孙入闽为官,留居福建。

隋 朝

(581-618)

◎隋初,陈后主之子敬台携两弟领兵南据永春桃林场、肥湖,为南朝永春派之开基祖。
◎隋末,谏议大夫陈贤入闽居宁德蕉城区霍童镇凤洋。
◎南朝派陈霸始孙宜都王陈叔明(三世)于陈后主祯明三年(589)避祸入闽,徙居兴化军仙游县。

唐 朝

(618-907)

◎唐高宗总章二年(669),闽南蛮獠啸乱,祖籍河东、世居固始的陈政奉朝廷命,率3600名兵将镇泉潮间平“蛮獠啸乱”。先居仙游县枫亭陈庐园八年,后屯兵云宵。陈政逝世后,年仅二十一岁的陈元光随祖母入闽,继任父职,经九年浴血征战,平定了闽粤边境,至垂拱二年(686)设置漳州郡,陈元光首任漳州刺史,被尊称“开漳圣王”,子孙在闽南及省内外繁衍。
◎唐神龙元年(705),光禄大夫陈福显迁入霞浦赤岸(时为陈溪县)陈家沃定居。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陈忠原藉京兆府万县都乡胄桂里(今陕西长安),在唐朝做官,赠鄂国公。其子陈邕,中宗神龙元年(705)时进士,官太子太傅,因与李林甫不协,于唐开元廿四年(736)与父同时被谪入闽,先居福州,迁居兴化府仙游县枫亭井上,又移泉州惠安社稷坛后,复迁漳州南驿路南厢山,后封忠顺王。生四子(三世):夷则、夷锡、夷行、夷实。夷则为金紫光禄大夫;夷锡为谏议大夫;夷行出判河东(山西),传裔河东。其子夷则、夷锡居嘉禾岛(厦门岛),夷实移居福州一带。
◎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南朝陈朝宗室后裔陈环,任浙江临海县令时,与子陈伯宣举家迁往仙游。他有六子,其中第五子伯宣遁往江西庐山圣治峰,注司马迁《史记》行于世。为江西义门陈氏始祖。
◎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安史之乱”前夕,时任唐御史中丞陈雍眼见唐朝多事之秋,为子孙计,同次子陈野从浙江吴兴迁南剑州沙邑固发冲(今永安贡川)定居,为永安陈姓开基始祖,子孙遍布三明、龙岩、泉州、南平、福州等地。
◎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陈渊从河南入闽居金门岛。
◎唐乾符元年(874),陈基从河南颍川入闽为官,始居福州石井巷,后有守纩,分迁连江杉塘等地。
◎唐乾符年间(874-879),陈岩入闽,任福建观察使,遂家居建宁县开基,后裔衍析福安狮子头等地。
◎唐乾符三年(876),陈苏为避奉宗权之乱,从河南汝宁府华岳村灵潭境举家入闽,定居罗源村新丰里曹湾村(今中房镇乾澳村)。
◎唐乾符三年(876),陈谀从河南许昌府信都乡入闽居福州衣锦坊。
◎唐广明元年(880),陈孟三,居江苏徐州古丰县,居福州江南下渡。
◎唐僖宗中和年间(881-885),河南光州固始人陈鄙,偕兄弟数人从王审知入闽,于惠潮漳泉等处各择所居,陈鄙初居泉州,后卜居仙游东乡马鞍山前光埔村,是飞钱世系入仙之始祖。后其子孙分迁晋江、石狮等地开基。
◎唐乾符五年(878),陈邕四世孙、唐福建路观察邕公五世孙、唐处置使陈闻偕长子陈显、次子陈勋征黄巢从固始县入闽,居福州城南石井巷,为福州陈氏之始祖。
◎唐光启元年(885),中原板荡,陈宗敬原籍河南光州固始,随王审知入闽,居福州上渡。
◎唐光启四年(888),河南光州固始人陈瑞珪,随王潮、王审知兄弟入闽,居福州。
◎唐中和年间(881-884),陈湟世居河南光州固始,避黄巢乱,挈家入闽,卜居仙游枫亭东门。
◎唐龙纪元年(889),陈巢云从河南光州府固始辗转入闽,初居永贞镇(今罗源县)。
◎唐乾宁间(894-898),陈毯由光州固始县随王审知入闽,择闽侯大湖厚塘开基。
◎唐代,陈达(898-993)入闽创“浯阳”堂号,其弟洪铦分居后行创“浯江”堂号。
◎唐天佑间(904-907),御史中丞陈崇从河南入闽,始居福州石井巷,天佑未年迁福清玉涧肇基,为玉涧陈始祖。
◎唐天佑四年(907),陈资始先世居河南光州固始县,避乱入闽,卜居长乐昌化乡云洞(即长乐紫薇峰招贤里云洞之玉溪)。
◎陈崇文,李唐上舍太学生,唐时自颍川南渡入闽定居福清玉屿(江阴)龙门。
◎陈伯伦,唐末从光州固始铁井栏随王审知兄弟入闽。陈伯伦有兄弟三人,陈伯伦留居福州西园,二弟迁长乐,三弟迁闽清。
◎陈肇泰,唐末从王入闽,其后裔陈玉泉于明代迁福州北门,现子孙多聚居省城福州。
◎陈公,随王潮、王审知兄弟从河南光州固始县入闽,定居宁德白鹤盐场(今漳湾镇)为盐工。
◎陈栗,唐使相,从河南入闽居福清北区漈头村,俗称“漈阳陈氏”。
◎唐末,陈四翁“十八姓从王入闽”,在同安开基,子孙分布在同安、厦门、长乐、古田等地。
◎陈高昌,原居河南光州固始县阴德乡,随王审知入闽。
◎陈九,原籍光州固始县东涤阜福乡治平境万室村,于唐末随王审知入闽。
◎唐末,陈光入闽镇守兴化。
◎唐末,祖源不清的陈潼入闽,镇守安溪,建左都营,寓居安溪开族。
◎南院陈邕八世孙陈图,于梁开平二年(908)由光州固始入闽。
◎唐末,陈德从河南光州固始入闽,寓居侯官县古灵。
◎唐末,陈文真由河南光州固始县入闽,初居兴化府莆田县(详址失考)。
◎唐末,陈嵩由河南光州入闽,卜居泉州。
◎陈杰,唐末进士,官节度使,封福国公,从固始县入闽。
◎唐末,陈姓先祖从河南固始县入闽。
◎唐末,陈盈三入闽,始居福州江南下渡。
◎陈臣,唐进士,广州太守。唐末从浙江入闽。
◎陈略(小二公)乃陈霸先第十代孙,避乱入闽,先居建州。

五代十国

(907-960)

◎梁开平二年(909),南院派陈邕四世孙陈熹从光州固始避乱入闽,初居福州大义。
◎后周显德三年(956),南院派陈邕裔陈校尉由河南光州固始县入闽抵永春。
◎五代后晋天福六年辛丑(941),陈钦由河南光州固始避石晋乱入闽泉州。
◎五代年间,陈启端、陈肇端兄弟自河南固始县入闽,寓居建阳。
◎泉州清源田边陈氏其先光州固始人,五代时避地入泉。

宋 朝

(960-1279)

◎宋初,陈宣义,字永年,随宋太祖南迁择居福州冶城剑池居。
◎北宋初年,始迁祖陈焰由河南淮阳入闽,定居兴化府莆田县涵江。
◎北宋,陈姓官礼部侍郎,名讳失考,入闽居亲宁(今长乐)。
◎陈舍祖籍河南光州固始县,入闽后,卜居宁德陈山门下。
◎北宋天圣至庆历(1023-1048)间,陈胜率兵驻守浦城县八都溪头,遂开基立业。
◎陈叔明长子九传孙陈伯宣(十三世),号希夷,与马聪友善,聪官南康,携孙陈旺(十五世)从仙游至南康访之,后悦庐山之胜,于唐开元十九年(731)隐居于庐会阜圣治峰前,注《史记》行于世。陈旺定居于江州德安县太平乡常乐里永清社艾草坪(今江西九江市德安县车轿镇义门陈村),成为江州旌表义门派始祖,特授承义郎知德安县事。宋嘉佑七年(1062),江州义门己衍13世、3900余口。皇上以义门聚族太盛,诏饬江南西路转运使谢景初、郡牧吕海等官临门,奉旨(第二次)监分:以十二字、每行291人为分,拈阄别大小宗,星分基业,散处各省州府县之庄而居焉。其中迁入福建的有:

陈宗和迁居福建侯官县开基。
陈学诚迁居福建浦城县开基。
陈显先迁居福建邵武县开基。
陈璋迁居福建泉州开基。
陈魁迁居福建汀州开基。
陈希琉迁居福建莆田县开基。
陈汝经迁居福建清流县开基。
陈彦光迁居福建同安县开基。
陈明通迁居福建南平开基。
陈彦德、陈彦相兄弟迁漳州县开基。
陈知致迁居福建长乐县开基。
陈守昌迁居福建将乐县开基。
陈延盛迁居福建建宁县开基。
陈延英迁居福建兴化开基。
陈道大迁居福建建阳县开基。
陈彦悦迁居福建长泰县开基。
陈延悦迁居福建寿宁县开基。
陈知炜迁居福建归化(明溪)县开基。
陈彦豪迁居福建上杭县开基。
陈延助迁居福建崇安(武夷山)县开基。

◎北宋元佑末年(1094),陈道官居安徽贵池,任泉州守为坂头陈氏开基始祖。
◎宋熙宁、元丰间(1069-1085),桥南陈氏原籍光州固始,陈文广迁入连江东岱镇山堂村。
◎陈葵先,世居河南,成政和县苏坑开基祖。
◎北宋末,陈舜仁从江西吉水归仁里铁吉栏村迁福州府城,然后移迁福清白屿(今江阴),定居泽阳(占泽村)。
◎北宋末年,南朝派陈叔明之裔陈邦植,肇基崇安县(武夷山)。
◎北宋徽宗时(1101-1125),中原板荡,陈汝载避地入闽迁宁德。
◎北宋靖康年间(1126-1127),陈高士从河南入闽,寓居福州台屿。◎宋朝年间,陈宗七从闾山学道成,从苏州开源坊云游入闽。
◎陈康伯,南宋抗金名相,祖籍江西弋阳县南港乡。至宋绍兴年间(1131-1162),康伯裔景仁,避地隐迹于闽。
◎南宋庆元二年(1196),陈奎从浙江龙泉西乡三堡迁入浦城管厝乡。
◎南宋初年,陈雄、陈雅兄弟从河南固始县魏林乡祥符里迁闽侯德州。
◎南宋嘉泰四年(1204),陈德光从河南光州固始转辗入闽。
◎宋端宗间(1268-1278),陈汝秀随祖父陈超由浙江宁波府入闽。
◎宋景炎丙子(1276),祖籍浙江杭州临安陈邦彦,择居石狮蚶江锦亭后辛。
◎南宋时,陈禧从自河南光州固始县徙金陵,迁居福清东壁岛。
◎陈宜中,为南宋左丞相,世居浙江永嘉,于宋景炎元年(1276)护端宗皇帝南入闽。
◎宋季,陈伯位字有贤,由浙江金华府兰溪县虎邱来连江龙津拱头。
◎陈政泰为宋代进士,开基泉港蓝田后龙村。
◎南宋后叶,祖籍河南光州固始县陈成庵,游宦入闽。
◎南宋末年,陈魁字梅聪,因受贾似道陷害而出走飘泊来闽。
◎南宋时期,河南光州固始人陈荣遥,入闽居石狮。
◎南宋末年,河南光州固始县人陈恭献,宋江亡后遁入厦门大石湖山,后移居高殿寨上。
◎陈煜(素轩),宋末兵燹,辗转至同安县。
◎陈千户,名失考,原籍河南,衍阳头察阳。

元 朝

(1271-1368)

◎陈以祥,系贵州省分水县宜德梁村人,元至元元年(1335)迁入龙海榜山镇梧浦村小郭坑社。
◎陈汝荣于元朝时入闽居泉州同安从顺里五都黄山前马巷大蓬洲定居。
◎元朝年间,陈若朴从浙江龙泉二十七都入闽,寓居松溪县大黄沙开族。
◎元朝中叶,陈氏先祖自河南光州固始县奉旨入闽,迁泉州鲤城区。
◎元朝年间,四川梓州唐初大诗人陈子昂后裔定居泰宁城关。
◎元末明初,河南人陈万峰任从事郎,入闽定居泉州下岭万石,繁衍至今。
◎元至正十三年(1353),陈氏始祖由河南固始县入闽,居泉港区。
◎元末,陈锡从南京铁井栏入闽,居福清渔溪岸兜开族。
◎元末年间,陈友谅兵败,其族人为避祸来迁金门,初居后浦,后移埔后,分支洋山。
◎元末明初,陈和从江西省饶州府安仁县入德化三班儒坑肇基。

明 朝

(1368-1644)

◎明洪武元年(1368),陈友二由南畿金陵(南京)大湖县大平乡宋家埠,定居永福白云。
◎明洪武五年(1372),陈华国任湖广荆州都指挥使,入闽肇迁连江丹阳新洋村。
◎明洪武十三年(1383),陈华卿由浙江奉命迁闽清四都龙溪境(今三溪村)定居。
◎明洪武二十年(1387),陈清由江西抚州府宜黄县随父拨军入德化奎斗屯田肇基。
◎明洪武二十年(1387),陈真德由温陵徙同安之东溪,尔后其父景高、祖父、子菊芳亦迁祖东溪。
◎明洪武年间,陈景春祖籍河南颍川,至南京铁井栏转徙来闽,始居福清星桥,尊为启基一世祖。
◎明洪武年间,原系河南省光州府固始县人陈秀福,迁入闽移居晋江县十九都港塘乡定居。
◎明朝洪武初年,陈学祖永乐二年(1404入泉州府永春县十二都大龙阁屯种,是为开基始祖。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陈保原迁居泉州城东埭头。
◎惠安琅玕陈氏始祖陈安东,明初因避乱从河南光州固始县入闽,定居于惠安南方四十里的埯头村。
◎明永乐二年(1404),陈满郎由江西金溪奉戍边屯田,迁永泰庆山村开基。
◎明永乐二年(1404),陈亚支由浙江温州府平阳县前村镇迁永泰盘谷墘头下洋尾。
◎明永乐十九年(1412),祖籍浙江湖州长兴县至德乡的陈亚伴,到罗源县定居。
◎明永乐年间(1403-1424),陈审亭由河南避祸迁长乐二难乡嵩平里四都。
◎陈奎,山东衮州金乡县人,于明正统六年(1441)分居武平县中山新城。
◎明成化至弘治年间(1465-1504),陈诚、陈信兄弟二人经商迁罗源城关司前街。
◎明成化年间(1465-1487),南朝派武宁王陈叔武之后陈文惠,迁政和县。
◎明弘治年间(1488-1505),陈公(佚名)由固始县入闽,居连江县管头东边村。
◎明弘治十八年(1505),陈及从湖南长沙迁入福清县,再迁居南靖。
◎嘉靖十九年(1546),陈旺从广东省梅州长乐玉田镇琅屿村。
◎陈尧五、尧十于明嘉靖庚子(1561) 从江西迁居周宁贡川。
◎明末,陈幽遁由河南迁入南靖县。
◎明末,陈维屏之父明末随军由常州主管征札事,定居莆田。

清 朝

(1644-1911)

◎清乾隆年间(1736-1795),陈波恩自江苏武进来泉做官而定居泉州长埕,今分四房祧。
◎清朝中叶,陈淑信从江西抚州广昌县城东乡迁居浦城官路乡平西科头堡。
◎清代,陈昆山从江西南丰迁居沙县城区。
◎清代,陈直宾赐进士出身,由广东惠州莲坑迁仙游,为莲坑始祖。
◎清光绪年间,陈氏先祖从江西广丰县廿二都迁往浦城县忠信排珊村。

此外,除已知时间及入闽祖外,尚有诸多始迁闽者不知时间,如龙海沧溪陈姓始祖元泰,由河南固始迁往莆田阔口社,再迁广东惠州,又从惠州迁漳州万松关下凤山沧溪开基。还有南安的陈一郎,谱载“不知何时自颍川分派于河南光州固始,卜居武荣诗山霞宅”。还有零星入闽陈氏,如江西铁官村陈氏迁居将乐县黄潭西溪(今上峰村西溪自然村)、西湖等村。江西铁板桥陈氏迁居将乐高唐镇邓坊等村。

福建陈氏入闽支系繁多,不管你的祖宗是从何时何地入闽,但源头只有一个--河南淮阳、颍川。千百年来,福建陈氏分播浙、赣、粤及祖国各地,北至黑龙江、南至海南岛、西至蜀、渝,东至台湾岛,遍布祖国各地。明清以后,还远播东南亚和世界各地。

福建陈氏,一个有着430多万大家族中,脉络盘根错节、支系纵横交错。虽入闽有先后,血缘有亲疏,宗派有大小,但都是舜帝血脉,满公世胄,颍川衍派,一脉相承。千百年来,源远流长,根深叶茂,义气同流,仁风滂沛,万殊同归,千枝共荣,成为中华陈氏的主要枝干,屹立于中华民族之林。


陈家家谱全部的字辈是什么?

陈家家谱全部的字辈如下:1、湘乡陈氏字辈:“翼道传经崇对启绪瑞焕列星秀钟南楚俊彦鼎升鸿才轩奉本茂支蕃典敦礼叙”。2、上湘石狮江陈氏字辈:“义门敦孝友星垂集贤良奕世齐增庆宗功裕远规模昭令绪雍睦振家纲颖上千年泽湘南百襈芳”。3、义门陈氏字辈:“礼乐家声振诗书世泽长天才荣及第道学永傅芳开泰祥光运三元焕日新金章华国正长发万年兴”。4、中湘白吒陈氏德星堂字辈:“世守祖训茂本培元家声克振令德方新笃生吉士秀启贤昆泽傅仁里庆集义门五伦有叙奕代相亲”。5、中湘栗塘陈氏颖川堂字辈:“俊英祖锡显达扬宗培元树德本立道生贤哲继起孝友克敦长延世泽永振家声”。陈姓人是舜帝的后裔:在舜当天子之前,尧把他的两个女儿人嫁给了舜,并让他们居住在妫河边。于是舜的后代便称为妫姓。西周初年,周武王灭了商朝以后,他找到当时舜帝的后代妫满,把大女儿嫁给他,封他在陈,建立了陈国,定都宛丘(今河南淮阳)。他选贤任能,扬善罚恶,励精图治,使陈国强盛了许多年。妫满死后,谥号为胡公,故又称陈胡公、胡公满。他的子孙便以国为姓,称为陈氏,并尊陈胡公为陈姓的得姓始祖。

陈家族谱24个字辈分别是什么?

山东东海陈氏家谱字辈: 希兴从正(希),淑建永同(淑),常立宗谱(常),统绪为贞(为),吉祥延祚(祥)。丰修咸亨(修),孝敬成训(成),自古友生(永),乃现祖泽(见),光发舜英(光)。云楚嘉绩(嘉),和曲令名(名),传来东海(传),五百年赢(百),朝代虽更(代)。万户悠清(万),奕世载德(世),予兆颂声(兆),其保昭穆(其),庶昌祖荣(昌)。【摘要】
陈家族谱24个字辈分别是什么?【提问】
您好!有分地方的!您是要查询哪个地方的陈家族谱24个字辈分【回答】
玉,凤,太【提问】
?【回答】
请问您是要咨询哪个地方的陈氏族谱24个字辈分【回答】
之前是山东的【提问】
然后逃荒到淮安【提问】
好的马上为您查询【回答】
仁义礼智信,清朝秀演其,大德稀汉兴,兆世召纪祥;振茂顺天道,明盛连山松,衍承存良润,忠孝永东升【回答】
山东东海陈氏家谱字辈: 希兴从正(希),淑建永同(淑),常立宗谱(常),统绪为贞(为),吉祥延祚(祥)。丰修咸亨(修),孝敬成训(成),自古友生(永),乃现祖泽(见),光发舜英(光)。云楚嘉绩(嘉),和曲令名(名),传来东海(传),五百年赢(百),朝代虽更(代)。万户悠清(万),奕世载德(世),予兆颂声(兆),其保昭穆(其),庶昌祖荣(昌)。【回答】
咋看家谱,你直接告诉我,玉凤太,和根胜伏,是不是一家【提问】
您好不是的【回答】
那您可以告诉我,根胜伏字辈后面的是什么字辈【提问】
本永长茂,绍胜望荣【回答】
深、枝、自、茂,本、立、福、攸、绵,廉、孝、辉、先、烈,诗、书、启、后、贤,雅、儒、崇、善、庆,俊、秀、守、纯【回答】


求烈士名单

姓名


军衔


职务


阵亡时间


阵亡地点


备注



佟麟阁

上将(追授)

29军副军长

1937年7月28日

河北南苑
 


赵登禹

上将(追授)

132师师长

1937年7月28日

河北南苑
 


郝梦龄

上将

9军军长

1937年10月16日

山西忻口
 


刘家麒

中将

54师师长

1937年10月16日

山西忻口
 


吴克仁

中将

67军军长

1937年11月9日

江苏松江
 


高志航

空军少将(追授)

空军驱逐机司令

1937年11月21日

河南周家口
 


夏国璋

中将

172师副师长

1937年11月21日

浙江湖州吴兴
 


吴国璋

中将

75师副师长

1937年11月26日

浙江湖州
 


饶国华

上将(追授)

145师师长

1937年11月30日

安徽广德

自戕



萧山令

中将

宪兵副司令

1937年12月12日

南京
 


姚中英

少将

156师参谋长

1937年12月12日

南京
 


司徒非

少将

160师参谋长

1937年12月12日

南京
 


刘震东

中将

第五战区第二路游击司令

1938年2月22日

山东莒县
 


王铭章

上将(追授)

122师师长

1938年3月17日

山东滕县
 


邹绍孟

少将

124师参谋长

1938年3月17日

山东滕县
 


赵渭滨

少将

122师参谋长

1938年3月17日

山东滕县
 


范庭兰

少将

豫北别动队第五总队总队长

1938年3月28日

河南修武
 


刘桂五

少将

骑兵第六师师长

1938年4月22日

内蒙黄油干子
 


周元

中将

173师副师长

1938年5月9日

山东蒙城
 


李必藩

中将

23师师长

1938年5月14日

山东菏泽

自戕



黄启东

少将

23师参谋长

1938年5月14日

山东菏泽

自戕



方叔洪

中将

114师师长

1938年6月

山东菏泽冯家场
 


傅忠贵

少将

鲁北游击司令

1938年9月23日

山东
 


冯安邦

中将

42军军长

1938年11月3日

湖北襄阳
 


林英灿

少将

152师副师长

1939年1月13日

广东清远
 


李巩良

中将

军训部辎重总监

1939年3月7日

陕西西安
 


张谞行

中将

第一战区副参谋长

1939年3月7日

陕西西安
 


王禹九

少将

79军参谋处长

1939年3月26日

江西高安
 


陈安宝

中将

29军军长

1939年5月6日

江西龙里
 


唐聚五

少将

东北游击司令

1939年5月18日

河北迁安
 


韩炳宸

少将

山东第十三区保安副司令

1939年1月9日

山东莱阳
 


马玉仁

中将

江苏第一路游击司令

1940年1月3日

江苏望乡台
 


丁炳权

中将

197师师长

1940年1月25日

江西武宁
 


郑作民

中将

2军副军长

1940年2月3日

广西昆仑
 


钟毅

中将

173师师长

1940年5月9日

湖北苍台

自戕



张自忠

上将(追授)

33集团军总司令

1940年5月16日

湖北南瓜店
 


张敬

少将

33集团军高参

1940年5月16日

湖北南瓜店
 


戴民权

中将

豫南游击第五纵队司令

1940年5月

河南遂平
 


王竣

中将

新27师师长

1941年5月9日

山西台寨
 


梁希贤

少将

新27师副师长

1941年5月9日

山西台寨

自戕



陈文杞

少将

新27师参谋长

1941年5月9日

山西台寨
 


唐淮源

上将

3军军长

1941年5月12日

山西悬山

自戕



寸性奇

中将

12师师长

1941年5月13日

山西毛家湾

自戕



金崇印

少将

17军参谋长

1941年9月16日

山西横水镇
 


石作衡

中将

70师师长

1941年9月6日

山西绛县
 


赖传湘

中将

190师副师长

1941年9月24日

湖南梁家段
 


朱实夫

少将

新3师副师长

1941年9月25日

甘肃
 


李翰卿

中将

57师步兵指挥官

1941年9月27日

江西上高
 


武士敏

中将

98军军长

1941年9月29日

山西东峪
 


朱世勤

中将

暂30师师长

1942年5月4日

山东潘庄
 


郭子斌

少将

暂30师副师长

1942年5月4日

山东潘庄
 


左权

少将

18集团军副总参谋长

1942年5月25日

山西辽县
 


戴安澜

中将

200师师长

1942年5月26日

缅甸茅邦村
 


王凤山

少将

暂45师师长

1942年6月23日

山西张翁村
 


胡义宾

少将

96师副师长

1942年7月

缅甸埋通
 


张庆澍

少将

鲁苏战区高参

1942年8月

山东唐王山
 


周复

中将

鲁苏战区政治部主任

1943年2月21日

山东城顶山
 


张少舫

少将

113师参谋长

1943年2月21日

山东城顶山
 


高道先

少将

山东铁道破坏总队长

1943年5月

山东
 


江春炎

少将

114师参谋长

1943年7月4日

山东邹县
 


彭士量

中将(追授)

暂5师师长

1943年11月15日

湖南常德石门
 


许国璋

中将

150师师长

1943年11月21日

湖南诹市

自戕



孙明瑾

中将

预10师师长

1943年12月1日

湖南常德
 


卢广伟

少将

骑8师副师长

1944年5月5日

安徽颍上
 


李家钰

上将

36集团军总司令

1944年5月21日

河南秦家坡
 


陈绍堂

少将

104师步兵指挥官

1944年5月21日

河南秦家坡
 


周鼎铭

少将

36集团军副官处长

1944年5月21日

河南秦家坡
 


王剑岳

少将

8师副师长

1944年6月10日

河南灵宝
 


王甲本

中将

79军军长

1944年9月7日

湖南东安
 


阚维雍

中将(追授)

131师师长

1944年11月10日

广西桂林

自戕



陈济恒

中将

桂林防守司令部参谋长

1944年11月10日

广西桂林

自戕



吕旃蒙

少将(追授)

31军参谋长

1944年11月10日

广西桂林
 


齐学启

中将

38师副师长

1945年5月13日

缅甸仰光
 


胡旭盱

少将

第三战区第一突击队司令

1945年6月

浙江孝丰


浙江苍南奸杀女警案的判决

2011年5月5日上午,"苍南女民警被奸杀案"在温州中院公开宣判,三名歹徒施正赞、叶长锋、吴正查均被判处死刑。2011年5月,三歹徒均被判死刑从法院了解到,2010年9月份,施正赞、叶长锋、吴正查还7次在浙江省苍南县灵溪镇、平阳县萧江镇、福建省福鼎市前岐镇等地预谋和实施抢劫,其中4次预谋抢劫因故没有实施,3次抢劫3名妇女并强奸其中2人、杀害1人。2012年6月,施正赞、叶长锋、吴正查分别被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强奸罪、抢劫罪、盗窃罪数罪并罚,执行死刑。

上一篇:大ann小ann

下一篇:青岛港湾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