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分为东德和西德,柏林位于东德境内,为什么还有柏林墙
柏林又分东柏林、西柏林。目的是阻止民主德国德居民逃往西柏林。1961年8月12日,根据东德政府的规定,一堵柏林墙横在了东西柏林之间,成为了德国分裂的象征。28年后,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德也随之合并。作为德国分裂的产物,柏林墙开始被拆除。冷战结束后,德国在原柏林墙的旧址上修建了两德统一纪念碑。柏林墙的建立是冷战期间美国和苏联两大阵营之间冲突导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原纳粹德国首都柏林被分割为东柏林与西柏林;柏林墙修建之前,约有350万德国居民逃离苏联占领区以及之后的民主德国和东柏林地区,其中1949年到1961年间约260万人。扩展资料:1945年4月,苏联红军进攻柏林,一个月后邓尼茨决定投降,德国战败,随后英美法三国盟军也相继进入柏林。1949年,四大国根据《波茨坦协定》瓜分了德国,把原先德意志第三帝国的领土一分为二。西边的那一半随后成立“联邦德国”,简称“西德”,后来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东边的那一半就成立了“民主德国”,简称“东德”。随着德国的分裂,原先德国的首都柏林也跟着一分为二,成为东柏林和西柏林,柏林的位置完全处在东德境内。这就意味着西德的领土,有一小块在别国境内,而对于东德来说,他的国内有一小块半个城市,是别国的领土。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柏林墙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东柏林
东德和西德的分界线,关于柏林墙的来历是什么?
柏林墙(德语:Berliner Mauer 英语:Berlin Wall)是冷战期间民主德国政府环绕西柏林边境修筑的全封闭的边防系统,以将其与联邦德国管辖的西柏林市分割开来。始建于1961年8月13日,全长167.8公里,最初以铁丝网和砖石为材料,后期加固为由瞭望塔、混凝土墙、开放地带以及反车辆壕沟组成的边防设施。民主德国政府称此墙为“反法西斯防卫墙”(德语:Antifaschistischer Schutzwall),其目的是阻止民主德国德居民逃往西柏林。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纳粹德国及其首都柏林被苏联、美国、英国和法国分成四区占领。原纳粹德国首都柏林被分割为东柏林与西柏林。1949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相继成立。两个德国的分裂对峙持续了41年。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成为东西方两大阵营交锋的最前沿,各为其主,各不相让。柏林墙的出现,成为冷战的符号和象征。扩展资料1961年8月13日,民主德国政府开始沿着西柏林的边界修建柏林墙。先是完全封锁西柏林的边界,民主德国军队和工人开始破坏道路使车辆无法正常通行,并安装带刺的铁丝网和围墙。柏林西侧外围共修筑156公里,其中柏林市区43公里。铁丝网在修建时相对法定民主德国领土稍向内侧,以确保能够射杀已翻越柏林墙的东德人。8月17日后,开始放置混凝土构件,边界被修建成真正的墙。在修建期间,民主德国国家人民军和工人阶级战斗队得到授权,可以射击任何试图穿越的人。之后又安装了围栏、雷区和其他障碍,从而清理出一个巨大的无人区来分辨逃亡者。到1961年11月20日,柏林墙基本建成。在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倒塌后,关于德国统一的条约达成于1990年2月13日,这个协议通过1990年2月14日的所谓“四加二协议”得以实现。东德领土于1990年10月3日正式并入西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从此覆盖德国全境,德国统一成一个国家。统一后的德国仍然是欧共体和北约的成员国。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柏林墙
东德和西德是怎么回事啊?
西德与东德,这是战争留下的后遗症。战后,英、美、法、苏对德国实行分区占领,成立盟国管制委员会。美、英、法三国在伦敦举行会议,初步决议要将三国所分别管理的德国领土合并,组成一个德国西部的政权,针对这点苏联方面作出反制,宣布着手设立一个东德政权的计划。柏林被柏林墙一分为二,西半部属于西德。二战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II),简称二战,亦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发生时间为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俄罗斯法定结束日期为1945年9月3日)。是以纳粹德国、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三个法西斯轴心国和匈牙利王国、罗马尼亚王国、保加利亚王国等仆从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战争范围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经济损失达5万多亿美元,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战争。战争最后以美利坚合众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中华民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次战争带动了航空技术、原子能、重炮等领域的发展与进步。
东德并入西德后,西德人歧视过东德人吗?
西德人对东德人没有歧视。我认为40年来,双方的德国人经历了两种不同的生活。他们的教育和环境不同。这种生活改变了他们的各个方面。统一后,西德人和东德人造成不足甚至歧视也是合理的。毕竟,两个德国已经分开40年了。双方在各个方面的差距都不小。东德相对封闭,西德更开放。相互识别需要时间。但是总的来说,德意志民族已经解决了一些矛盾。许多东德人住在西德,但是他们学习得很好,他们也没有适应德国统一后生活的巨大变化。尽管东德从西德获得了很多经济援助,但也导致东德居民流失,工厂的解散使东德工业在一段时间内面临一些问题。许多老人住在东德,但年轻人定居在西德。因此,西德并不完全属于东德。随着1989年底柏林墙的倒塌,结束了40多年的冷战铁幕。两年后,东德解散并整体上加入了西德。当东德加入西德时,东德的经济远远落后于西德,而且东德的秘密警察几乎监视着每一个东德,他们缺乏自由并且缺乏现代文明规则,与西德人之间显然存在差距。但是,在东德解散并加入西德之初,即使有偏见,西德人也普遍怀着良好的意愿接受了东德。然而,随着德国和德国的统一,西德人对东德人的偏见将不可避免地得到体现。只有德国坚持的自由和民主价值观才使宽容,尊重和友善成为主流,德国在整个欧洲在政治上也是正确的。领导人,所以即使西德人不可避免地对东德人存有偏见,他们也不会轻易地露出来。更不用说西德人对东德人没有明显的偏见,整个德国移民,无论是东欧斯拉夫移民还是土耳其突厥移民,都可以一视同仁。近年来,德国还是中东难民最友好的国家之一,据估计,只有北欧瑞典比瑞典更友好。
中德建交算早吗
中国1949年建国,建国开始,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已经开始与中国建交。
1964年1月中法两国建交,法国是西方主要国家中第一个同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国家。
中德是在中美大门打开之后建交的建交的,时间是1972年。西方国家基本都是在中美大门打开之后开始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中德建交至今已经有40年,应该说基本上也算是相对来说早的国家。
为什么二战后德国会分裂成东德西德?
1、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根据雅尔塔协定和波茨坦协定,德国分别由美、英、法、苏四国占领,并由四国组成盟国管制委员会接管德国最高权力。柏林市也划分成4个占领区,1961年民主德国修建了柏林墙阻止东德居民向西流动。1948年6月,美、英、法三国占领区合并。翌年5月23日,合并后的西部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同年10月7日,东部的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从此正式分裂为两个主权国家。2、德国在历史上一向都是一个分裂的国家,首先1474年奥地利皇帝把帝国改名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名义上获得统一。被拿破仑分裂后,在1871年,德国由普鲁士的威廉一世统一成为除奥地利外的德意志帝国,1938年德国加入了老成员——奥地利,德意志王国所有国家获得统一。然而在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再次分裂,分成东德和西德还有奥地利三个国家,东德和西德在1990年,在西德的赫尔穆特·科尔总理领导之下重新统一。扩展资料: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德国(两德统一前简称西德或联邦德国),是位于中欧的联邦议会共和制国家,北邻丹麦,西部与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接壤,南邻瑞士和奥地利,东部与捷克和波兰接壤,该国由16个联邦州组成,首都为柏林,领土面积357167平方公里,以温带气候为主,人口约8267万人,是欧洲联盟中人口最多的国家,以德意志人为主体民族。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德国
二战结束后,德国被分为东德和西德,这对现在的德国有何影响?
二战结束后,对于德国的惩罚在战败的轴心国中是最严厉的,德国被苏联和西方民主国家分成了两半, 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的建立,让这个欧洲曾经最强大的国家,日耳曼这个被俾斯麦的铁血凝聚起来的民族,被人为的从物质到精神上都分割了开来 。 苏联阵营和西方阵营政治体制的不同, 社会 管控方式的不同,造成了两德居民自我定位的错乱,柏林墙建立后,对于两德公民来往的限制,造成了一些 社会 惨剧的出现,在德国再次统一后,分裂造成的创伤还深深的影响着德意志民族。 德国对多极化世界理念的欣赏,是他被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伤害后的政治经验,东西德统一后双方经济能力的不同 ,让西德政府拿出了大量的马克建设东德,东德人民在失业率等方面一直处在德国各地域的前列,这事实上改变了德国经济发展的速率。 而现任德国总理默克尔东德出身的背景,也表示德国人民是有心胸真正的团结在一起的,美国现在在德国的驻军,和俄德关系的复杂,考虑到德国在欧盟中的领导地位,更是当今世界关系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1.领土上德国的缩水 元首的梦想是拓展德意志民族的生存空间,然而现在的德国,因为分裂想重新的统一,在政治上的成功操作,背后是大量的让步,而领土的让步由于很难弥补的情况,成为了德国永久的代价。 东普鲁士是德国作为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基础,德国放弃了对这个地域的领土要求,但泽,西里西亚,东波美拉尼亚。 德国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无数代人的献血获得的土地,被从宪法上放弃了 。 德国在宪法中承认没有任何领土尚未加入德国,这个最强大的,西方和东方的梦魇,事实上遭到了永久性的惩罚,东德和西德的建立让德国为了统一,为了取悦列强,不得不含泪吞下苦果。 2.对国家主权的让步 戈尔巴乔夫的苏军,是完全按照协议退出了德国的领土的,然而美国人以保卫德国的名义还驻扎在德国,为了寻找继续驻军的理由 ,美国人为制造了欧洲和俄罗斯严重对立的政治假象,深深的伤害了德国的利益。 盎格鲁人的平衡戏码,在现在的德国领土上还在上演,联邦德国时期美国政府对德国政治的掌控,让他在议会制度的德国拥有很大的影响力,德国经常改变的,不稳定的外交政策,就是背后美国政治力量牵扯的原因,可以说德国再次统一三十年过去了,德国事实上在政治上还要承受西德时期的自由世界掌控。 美国人前几年对德国政要监听的丑闻,他坚持在通讯领域的领导地位,就是为了保持在德国的控制力,德国是欧盟的经济火车头,控制了德国,就控制了事实在经济上对美国霸权威胁最大的欧洲地区。 3.经济上的付出 东西德的分裂,是德国人民永远的疼,然而他们也是幸运的,看看世界其他地区政权分裂的状况吧,德国抓住时代的机会造成的统一,是可遇不可求的。 苏联的态度其实是德国统一重要的指标,毕竟统一是以西德接纳东德的模式展开的,联邦德国总理科尔,对戈尔巴乔夫的苏联给予了大量的援助,对苏联的食品援助考虑到苏联经济的窘迫,是以联邦补贴的方式操作的,德国为此付出了数亿马克。 在统一后,东德西德经济水平的差距,工业体系, 社会 保障体系重新的建立,让东德的经济产业经历了摧毁,活跃到停滞的过程,每年几千亿马克的经济补贴,甚至在西德引发了统一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的谈论。 当然,我们看到的是德国人民的远见,西德的主流民意始终是愿意牺牲来换取经济结构的重新打造,是愿意补贴东德人民的生活的 。 1.柏林墙现象 1961年柏林墙的建立,苏联对柏林的封锁造成的西方世界大规模的空运,西方能力的体现,这些都是在德国的领土发生的,德国人民做为主人,静静的看着占领军们的表演。 柏林的人民一夜之间发现,妻子再也回不去父母家了,住在不同地域的兄弟姐妹,再也没有方法联系了,柏林墙这个政治斗争的产物,建立在德国人民的血泪上。 德国冷战期间大量的文学作品,都是以柏林墙的建立为故事的构成因素的,西方世界的摄影展中,东西德国人民在墙的两侧绝望而麻木的眼神在照片中,那么的让人窒息。 柏林墙造成的伤害,在德国统一后很久还存在,那些死在苏军枪下的翻越柏林墙的勇士们,他们的墓碑前,有大量民众自发敬献的鲜花。 2.冷战第一线:被牺牲的德国对现在德国军事政策的影响 冷战中,美苏大量的军事计划,都是沿着被分割的两德边境线展开的,德国人民在双方统帅的计划表中,都是注定被牺牲的对象 。 现在很多的反映冷战的 游戏 ,都以战车跨过柏林墙作为象征意义存在,苏联强大的陆军突击,北约的防卫政策是以中子弹迟滞作为最终计划的,那么那些德国人民呢?中子弹难道能区分士兵和平民吗? 苏联的在核力量下的装甲行进,是实战性质很浓的训练科目。俄国人也不是善男信女,大量的核武器摧毁北约的有生力量,撕开北约防线的缺口,让苏军装甲部队行进,是苏联大纵深穿插理念的体现。 美苏双方对于德国在热战中的定位,都是牺牲品, 德国统一后,一方面释放善意,建立和俄罗斯正常的关系,用能源等手段建立和俄国的合作,同时又强调波兰在北约中的地位,想让波兰承担可能的第一次俄国人的攻击,就是在两德时期被惊吓引起的 。 1.五十年瞬息的改变 从1945年德国实际上分裂到1990年德国再次统一,五十年左右的割裂治理,深深的影响了几代人的生活。苏联的工业体系和西方有本质的不同,虽然在重工业方面俄国人可以勉强跟上西方的标准,但是轻工业和商业,苏联的水平欠佳。 德国人民是智慧的人民,东德的工业水平在华约的框架下是很高的,现代军事杂志中,都记载了东德产的AK系列质量高于苏联制造,但是苏联的经济模式中,计划经济的阴影,实际上也影响了东德的经济发展。 两德统一后,很多西德的企业主对东德工人的基本能力赞不绝口,但是他们的缺乏主观能动性也让企业主们惊讶 。东德的每个人做什么,都是苏联计划委员会安排好的,他的整个体制和西德大大的不同。 统一的德国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来改变生产者的观念,东德的经济水平长期落后于西德,在国家政策大力扶持的基础上,近年来才逐渐好转。 2.德国战败的悲惨使他们对世界政治产生了不同看法 德国人既不甘心沦为盎格鲁体系的附庸,又对俄国与生俱来的扩张主义戒惧重重,德国倡导的多极化的世界,就是他出于自身地位的考虑。 德国在军事投入上受到了统一的时候莫斯科条约的限制,他的部队数量,武器种类事实上不足以保护自己,所以德国在外交上必须更加的灵活。客观的讲,德国经济的飞跃有国防投入低,依赖美国保护的因素,但是这是一把双刃剑,他的代价是缺乏自卫能力,主权不完整。 美国现在要求德国提高国防支出, 在北约的框架下承担更多的责任,问题来了,北约的敌人俄罗斯,又是德国能源重要的供给国 ,事实上,苏联是德国统一最大的推手,而撒切尔夫人是希望维持德国分裂的。 在衡量东西方的对手时,德国以后估计运用军事力量的能力是没有了,那么经济做为武器,外交做为武器,就更考验德国人民的智慧了。 德国长达五十年的分裂,他作为冷战第一线被双方都看成牺牲品的事实,让统一后的德国低调务实,将精力更多的投入在了经济发展而不是军事外交中 ,冷战造成的东西方德国人民思想的差异,两德 社会 结构的不同,都是统一的德国花费了巨大的代价慢慢的整合的。 东德出身的默克尔成为了德国战后在任时间最长,政绩最好的总理,说明德国从分裂的阵痛中慢慢的恢复了过来,他由于经济上的成功,成为欧盟中的第一强国,军事上的羸弱,经济上的强大,让他不得不转化普鲁士时期以来军事斗争决定一切的政治思路。 德国面临的复杂局面是东西德分裂的遗产,是冷战和二战失败的遗产,有些问题从来只是隐藏而不是解决了,德国未来的光明需要更高超的政治智慧。 参考资料: 《德国史》 《世界通史》 《冷战中的欧洲》
冷战300万东德人叛逃西德,那有多少西德人叛逃东德呢?
在二战后,原本统一的德国一分为二,成为东德和西德两个国家,而从后来的发展来看,西德统一东德。所以到现在,很多人都是批判东德,说东德那是发展不好,而有力的证据就是冷战时期,有300万东德人叛逃西德,所以才有了后来的柏林墙。但是其实当时的东德也非常发达,而且人们只知道300万东德人叛逃西德,那你知道有多少人从西德叛逃东德么?说出来你不敢相信。 从德国现在史料来看,从1949年到1991年,冷战这40多年的时间里面,东德先后有300多万人,到了西德发展。基本上在50年代,最开始的时候有270万人,60年代后,每年大概是1万人,总数加在一起大概是300万。但是其实50年代的270万,大部分是因为恐慌才去西德的,对社会主义不了解,并不是因为东德的经济发展不好,日子不好过。 因此,真正因为经济原因叛逃到西德的,大概是30多万人。但是,你知道么,在这期间,真正因为经济原因叛逃东德的西德人超过55万人,比这一时期,东德往西德走的还要多,只不过西方媒体掌握世界舆论,善于夸大罢了。 而且还有进一步的史料,那就是总共叛逃到西德的300万人,后来又有50多万陆陆续续又回来了,也就是说,从西德到东德的有100多万人。这个数字很多人不敢相信,因为在他们的印象中,西德比东德发达很多,怎么西德人还会往东德跑呢? 其实这个就是冤枉了,东德经济发展是整个华约体系中最好的,人均GDP也跟西德差不了多少,工业也是很发达,所以跟西德差不了多少的。那么为何当时西德人要往东德跑呢?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底层百姓。 往东德跑的西德人大多是在西德资本主义制度下混的不好,失地,穷苦的贫民。他们对于西德生活失望,向往当时的东德,所以他们愿意到东德。当时东德有很好的社会保障制度,甚至房子都是直接发的。而有意思的是,从东德往西德跑的,大部分是有钱人,基本上是企业家,医生,律师等高收入群体,他们很害怕新政权,所以都往西德跑。 第二,是因为没有工作。 西德虽然发展比东德好,但是整个社会认可很多,竞争激烈,所以失业率很高。当年逃亡西德的300万东德人,有50多万到西德找不到工作,没办法生存,最后还是回去了,因为东德几乎没有失业,大家都有工作,这是最为主要的原因。 所以总结来看,东德和西德,基本上是原来德国穷人和富人的分离。西德因为有了大量的资本家和高技术人才的支撑,在发展上才高于东德,否则西德和东德发展那是差不了多少的。所以不要再以为东德不好,其实西德往东德跑的也不少。
东德西德统一经过了怎样的过程?
统一如下:东德和西德统一是一个漫长过程,简而言之就是:首先是两国于1972年签署《两国关系基础条约》,在平等基础上建立睦邻友好关系,并“互设常驻代表机构”。1973年,两国同时加入联合国。1989年西德提出德国统一的“十点计划”以及后来东德提出的统一德国的“四步方案”,使德国的统一被提上日程。1990年9月12日,英法美苏四国和两德外长在莫斯科签署《最终解决德国问题的条约》。条约对德国统一后的领土边界、政治军事地位、结束4大国对德权利和责任、统一的德国享有完全的主权等作出一系列规定。到最后1990年10月3日,东德加入西德,分裂40多年的两德至此实现统一。德国统一以后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但是德国在军事发展方面依然受限,美国至今在德国还有3.4万人的驻军,对于曾经割让给波兰和俄罗斯的领土德国也放弃追索,这一方面是对德国发动战争的惩罚,另一方面也是德国能够统一所付出的代价。东德西德统一的意义:两德统一是德国历史上非常重大的事件,东德和西德的合并让人们都聚集在一起共同庆祝国家的第二次统一。就连当时的总统都认为能够在没有政府发布的合约、也没有宪法的束缚的情况之下完成统一,是意见非常温馨幸福的事情,这也代表这国民素质进一步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