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有哪几种书法?
1. 篆书又分大篆、小篆,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手笔“悬针”较多。。著名作品有李斯的《泰山石刻》,李斯的《泰山石刻》、《琅琊台石刻》,李阳冰的《三坟记》、《城隍庙碑》。2.楷书又有魏碑、唐楷之分,字形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著名作品有欧阳询的《九成宫》,柳公权的《神策军碑》,颜真卿的《告身书》,赵孟頫的《松雪斋集》。3.草书又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广义的草书,不论时代,凡写得潦草的字,都可以算草书。著名作品有张旭的《古诗四帖》,怀素的《自叙帖》,米芾的《论草书帖》,文徵明的《草书诗帖》;。4.行书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字形端正平稳,入木三分。著名作品有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颜真卿的《祭侄稿》,苏轼的《黄州寒食帖》,李邕的《麓山寺碑》。5.隶书有秦隶、汉隶之分,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著名作品有韩择木的《祭西岳神告文碑》,史惟则的《大智禅师碑》,徐诰的《嵩阳观记》,李白的《上阳台》。扩展资料楷体字体楷书是我国封建社会南北魏到晋唐最为流行的一种书体。在楷书产生之前,我国的书法已产生了大篆、小篆和隶书三种书体。大篆是相对小篆而言的,一般把小篆以前所有的古文字统称为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和战国时期除秦国之外的六国文字。小篆是秦统一中国之后通行的文字,它是以秦国的文字为基础,参照其他诸侯国文字,为便于书写而删繁就简、规范统一的,这是中国书法史上最初的规范化书体。隶书是继小篆之后出现的又一代表性书体,它是在小篆的基础上产生的。隶书的产生是汉字的一次大革命,其意义不仅在于汉字从此走向了符号化,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汉字的书写方式和审美趋向,从而为楷书书法艺术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并进而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和繁荣开辟广阔的天地。于是在秦汉年间千姿百态的书法园地中,就直接孕育出了楷书(当时称为隶书,即辅佐小篆,书写更快捷)书法艺术。遵循其规律,将中国楷书的发展史分为四个时期:即楷书的萌芽期——秦汉,楷书发展期——魏、晋、南北朝,楷书繁荣期——隋、唐、五代,楷书守成期——宋、元、明、清。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书法字体
书法是我国五千年的历史,那么请问:中国书法是怎样形成的呢?
中国 五千年璀璨的文明及无与伦比的丰富文字记载都已为世人所认可,在这一博大精深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 书画艺术 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再现了这一历时性的嬗变过程。而具有姊妹性质的书画艺术在历史的嬗变中又以其互补性和独立性释读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由于书、画创作所采用的工具与材料具有一致性。《历代名画记》中谈论古文字、图画的起源时说:“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书画虽然具有同源的可比性,但以后的发展状况是以互补的独立性发展变化的。中国 书法 艺术的形成、发展与汉文字的产生与演进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连带关系。那么究竟什么是“书法”呢?我们可以从它的性质、美学特征、源泉、独特的表现手法方面去理解。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用毛笔书写的、具有四维特征的抽象符号艺术,它体现了万事万物的“对立统一”这个基本规律又反映了人作为主体的精神、气质、学识和修养。 中国 文字 起源甚早,把文字的书写性发展到一种审美阶段——融入了创作者的观念、思维、精神,并能激发审美对象的审美情感(也就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书法的形成)。有记载可考者,当在汉末魏晋之间(大约公元2世纪后半期至4世纪),然而,这并不是忽视、淡化甚至否定先前书法艺术形式存在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中国文字的滥觞、初具艺术性早期作品的产生,无不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和时代性。就书法看,尽管早期文字——甲骨文,还有象形字,同一字的繁简不同,笔画多少不一的情况。但已具有了对称、均衡的规律,以及用笔(刀)、结字、章法的一些规律性因素。而且,在线条的组织,笔画的起止变化方面已带有墨书的意味、笔致的意义。因此可以说,先前书法艺术的产生、存在,不仅属于书法史的范畴,而且也是后代的艺术形式发展、嬗变中可以借鉴与思考的重要范例。 中国的历史文明是一个历时性、线性的过程,中国的书法艺术在这样大的时代背景下展示着自身的发展面貌。在书法的萌芽时期(殷商至汉末三国),文字经历由甲骨文、古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隶(八分)、草书、行书、真书等阶段,依次演进。在书法的明朗时期(晋南北朝至隋唐),书法艺术进入了新的境界。由篆隶趋从于简易的草行和真书,它们成为该时期的主流风格。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出现使书法艺术大放异彩,他的艺术成就传至唐朝倍受推崇。同时,唐代一群书法家蜂拥而起,如:虞世南、欧阳询、楮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大名家。在书法造诣上各有千秋、风格多样。经历宋、元、明、清,中国书法成为一个民族符号,代表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和民族文化的永恒魅力。 [编辑本段]一.为中国书法奠定基础的先秦书法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 艺术 ,虽然书法艺术的自觉化至东汉末才发生,但书法艺术当于汉字的萌生同时。汉字的形成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目前发现的于原始汉字有关的资料,主要是原始社会在陶器上遗留下来的刻画符号但许多文字学家认为,它们还不是文字,只是对原始文字的产生起了引发的作用。大多数文字学家认为“汉字的形成时代大概不会早于夏代”,并在“夏商之际(约在公元前 17世纪)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 为学术界公认的我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的甲骨文和金文。从书法的角度审察,这些最早的汉字已经具有了书法形式美的众多因素,如线条美,单字造型的对称美,变化美以及章法美,风格美等。从商代后期到秦统一中国(前221 年),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这种演变具体反映在字体和字形的嬗变之中。西周晚期金文趋向线条化,战国时代民间草篆向古隶的发展,都大大消弱了文字的象形性。然而书法的艺术性却随着书体的嬗变而愈加丰富起来。
形容书法的成语有哪些?
笔墨横姿、笔力劲挺、笔力险劲、笔酣墨饱、春蚓秋蛇、笔精墨妙、笔走龙蛇、笔底龙蛇、笔底春风、笔扫千军、笔老墨秀、一字见心、丁真楷草、丁真永草、入木三分、力透纸背、下笔风雷、大气磅礴、千里阵云、飞龙舞凤、天然真趣、心正笔正、丰筋多力、丰厚雍容、文采炳焕、正中寓欹、气势磅礴、气韵生动、气韵流畅、风格秀媚、风姿多变、凤泊鸾漂、凤舞龙飞、凤翥鸾回、平和畅达、外师造化、巧夺天工、龙飞凤舞、龙翔凤跃、龙盘凤翥、龙蛇飞动、龙蛇飞舞、龙威虎震、龙伸蠖屈、龙跳虎卧、龙威虎振、龙骧豹变、龙翔凤舞、右军习气、古肥今瘠、仙露明珠、功力深厚、写经换鹅、传世佳作、刚劲挺拔、刚劲有力、刚柔结合、刚柔拙巧、刚健质朴、自然舒展、自然天成、自成天趣、行云流水、如锥画沙、有力雄劲、收放有度、运笔简洁、运笔秀巧、华美自然、技压群雄、妙在心手、汪洋大肆、汪洋闳肆、汪洋恣肆、苍劲有力、初写黄庭、初学涂鸦、严家饿隶、劲骨丰肌、沉着痛快、沉著痛快、学书不成,学剑不成、画沙印泥、画蚓涂鸦、鬼斧神功、灵动秀气、灵动潇洒、灵动流逸、胡肥钟瘦、临池学书、信笔涂鸦、家鸡野鹜、家鸡野雉、剑拔弩张、柳骨颜筋、剑拔弩张、铁画银钩、唐临晋帖、蚕头燕尾、游云惊龙、银钩虿尾、银钩铁画、银钩玉唾、矫若惊龙、矫若游龙、跌宕遒丽、渴骥奔泉、渴骥怒猊、渴鹿奔泉、鸾回凤舞、鸾漂凤泊、鸾飘凤泊、鸾跂鸿惊、鸾翔凤翥、美女簪花、落纸烟云、绵里裹铁、墨债山积、怒猊抉石,渴骥奔泉、怒猊渴骥、飘飘欲仙、飘如游云、群鸿戏海、唾玉钩银、颜筋柳骨、颜骨柳筋、颜精柳骨、虞褚欧颜、臻微入妙、鹤膝蜂腰、藏头护尾、茂密丰满、柔中带刚、绵里裹铁、雄强伟状、浑然天成、浑厚有力、厚重健实、雷霆万钧、雄浑苍劲、圆浑流畅、筋骨俱备、差错有致、秀丽疏朗、紧密险峻、倚侧秀逸、潇洒俊逸、挺拔刚劲、结构紧密、结体秀美、险峻之势、神气畅然、挥洒自如、酣畅淋漓、赏心悦目、清雅秀媚、清新率真,遒媚劲健、遒劲有力、隽永俊秀、细腻丰富、高峰坠石、潇洒奔放、朴拙雄浑、简淡秀润、简远平和、雍容大度、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类流而畅、圆转回环、圆转流畅、博采众长、峻宕雄伟、转意迭出、雄浑豪放、率真拙朴、独具个性、酣畅潇洒、紧中见放、俊逸高雅、流畅蕴藉、飘逸清秀、凝重朴拙、端庄淡雅、险峻疏朗、善书不择纸笔。
中国古代有哪些著名书法家,代表作分别是什么?
1、柳公权,作品有:《金刚经碑》《玄秘塔碑》《神策军纪圣德碑》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唐朝中期著名书法家、诗人,兵部尚书柳公绰之弟。2、黄庭坚,作品有:《松风阁诗帖》《诸上座帖》黄庭坚(1045年8月9日—1105年5月24日),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洪州分宁(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山之祖。3、王羲之,作品有:《黄庭经》《乐毅论》《十七帖》《兰亭集序》《初月帖》王羲之(303—361,一说321—379),字逸少,东晋时期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4、陆机,作品有:《平复帖》陆机(261年-303年),字士衡,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西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出身吴郡陆氏,为孙吴丞相陆逊之孙、大司马陆抗
在中国书法史上,哪些人的书法作品最具影响力?
(一)王羲之王义之是当之无愧的“书圣”。首推他为中国书法史最具影响力人物。原因如下:1、创作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体现了丰富多彩的书法风格,千变万化的攲侧俯仰,笔断意连,婀娜多姿,意象万千。用笔中锋为主,藏锋、露锋含蓄毕露,信手拈来,随手而出、行云流水,笔墨点画间展示了作者深厚的书法和文化功底及脱俗的审美趣味。2、对中国书法史的帖学贡献大,帖学方面为中国士大夫的书法美学奠定了一个基本的固定模版,是一座几乎所有书法人都仰慕、追随的高峰。开创了妍美雅秀、潇洒飘逸、自然消散的书风。3、王羲之自幼跟随卫夫人学书,刻苦勤奋,孜孜不倦。王羲之出生名门望族、书香门第,既有优秀基因、学书天赋又脚踏实地,谦虚勤勉。也曾入朝为官。官场上,他淡泊名利,常与百姓、道士交往。离开官场,王羲之就和名士、文友游山玩水,寄情山水,与白鹅为伍,人淡如菊,过闲云野鹤般地恬淡生活,洁身自好,视名利如浮云,字如其人,自由潇洒,俊逸旷达。(二)颜真卿1、颜真卿独具人格魅力。颜真卿出身书香世家,家学渊源,倍受孔子推崇的颜回是他一世祖,著有《颜氏家训》的颜之推是他的五世祖,可惜颜真卿幼年丧父,家境贫寒。颜真卿自小懂事、孝顺、独立、自强,正直、好学、上进、忠厚、朴实、刚正不阿,品学兼优,德才兼备。“安史之乱”中,颜真卿有先见之明,早早觉察安禄山的狼子野心,表面不动声色,暗中修城浚沟,招募勇士,储存米粮,做好防备。当安禄山起兵造反,唯有平原郡没有陷落。开阔的胸襟、坚强的意志、忠贞的品格更是在颜真卿的晚年显现出来。2、颜真卿书法取法乎上。颜真卿自幼习书,勤奋努力,博采众长,后拜张旭为师,得其书法秘笈《张长史十二笔论》,书艺如虎添翼,突飞猛进,炉火纯青,风格突出。3、独创“颜体”独特的风貌。“颜体”方正大气,横轻竖重,雄强圆厚,庄严雄浑。楷书代表作有:《勤礼碑》、《多宝塔》、《麻姑仙坛记》、《李玄靖碑》……行书代表作有:《祭侄文稿》、《争座位帖》、《湖州帖》………其中,《祭侄文稿》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三)赵孟頫1、赵孟頫五体皆能,是个书法全才。早年赵孟頫学遍诸家,取其精华,自成风格,基础扎实,精通草书、楷书、行书、隶书等一系列的主流书法字体。笔画优美,方正自然,笔意丰富,笔势秀美,容易模仿。2、赵孟頫的字雅俗共享,影响力巨大。楷书:端庄秀美,宽博圆润,华滋遒劲…行书:飘逸、洒脱、俊美、雅致、动静结合、俯仰生姿 ,仪态万方,美不胜收。3、标准漂亮字。赵孟頫楷书代表作:《胆巴碑》、《三门记》……赵孟頫行书代表作:《洛神赋》、《前后赤壁赋》……笔画圆润妍美,用笔遒劲,洒脱俊逸,妙趣横生。总而言之,王羲之、颜真卿、赵孟頫写的字是漂亮字,好看又实用,雅俗共赏,既有高妙的审美趣味又很接地气,深受大众喜欢,民间流传广,影响力极大,生生不息,所以,推选出来,让书法更深入民间,深入大众。
中国书法五千年专题片下载
《中国书法五千年 》百度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链接:https://pan.baidu.com/s/1bYnXw4UMAHI-InFM7wJLsQ?pwd=f4bj 提取码:f4bj《中国书法五千年》类型: 纪录片、历史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语言: 汉语普通话上映日期: 2013-01-02(中国大陆)集数: 8片长: 43分钟在世界名国,比如在英语国家和阿拉伯国家,也有被称为书法家的人物或书法艺术的事物存在。然而那些书法家的书法作品,不可能被书写成条幅或中堂在美术馆展出,他们的书法家也绝对不会具有中国书法家所具有的艺术家地位,受到世世代代的顶礼膜拜。
《中国书法五千年 》免费在线观看完整版高清,求百度网盘资源
《中国书法五千年 》百度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链接:https://pan.baidu.com/s/1bYnXw4UMAHI-InFM7wJLsQ?pwd=f4bj 提取码:f4bj《中国书法五千年》类型: 纪录片、历史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语言: 汉语普通话上映日期: 2013-01-02(中国大陆)集数: 8片长: 43分钟在世界名国,比如在英语国家和阿拉伯国家,也有被称为书法家的人物或书法艺术的事物存在。然而那些书法家的书法作品,不可能被书写成条幅或中堂在美术馆展出,他们的书法家也绝对不会具有中国书法家所具有的艺术家地位,受到世世代代的顶礼膜拜。
中国书法五千年的分集简介
第一集 墨润五洲主要内容:在欧洲、在美洲、在东南亚、在世界各地古老的中国书法如习习春风和煦送暖,如绵绵春雨润物无声。在世界文化史上还没有哪一种文字的审美书写能够像汉字书法一样从未中断地流行数千年。在全球化浪潮的多元文化互动中、在新的人类文化语境中,中国书法正在成为展示中华民族审美理想的灿烂瑰宝,成为中国向世界显示中华文化魅力的重要艺术。世界必将通过中国书法的国际化弘扬而认识中国文化、认识中国。中国书法正在为全人类文化的丰富,为世界各民族之间的相知相和做出属于自己的独特贡献。敬请收看中国书法五千年第一集墨润五洲。第二集 点睛人间主要内容:中国书法源远流长,几千年来书法的传统薪火不曾间断。在今天,书法仍然是中国文化最具特色的一种形式,人民群众对书法的喜爱也一直是不断蓬勃高涨的。中国书法在发展历程中之所以能够不间断传统,而且能够成为传统艺术的普遍形式,其中一个突出的特点就在于中国的书法从来就是和情境相交、融汇的,是在和情境的关系中来体现书法的内容的价值和书法的美学的价值。第三集 篆脉舒卷主要内容:甲骨文是现在已知成型的最早汉字系统,甲骨文对于文字形体就已经在有意识地追求某种美感,这是萌芽阶段的书法意识。甲骨文字早期的书写方法,大多是契刻,当时以刀锥为笔的书家也有精细的美感意识。后来甲骨文也开始间杂一些毛笔蘸朱墨的书写,在用笔节奏的舒缓急骤、墨法的浓淡滑涩,布局的精心细致上都可以看出那时的书法意识。在商代,与刻写在甲骨上的文字并存的还有一种铸造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被称为金文。后代的文字学家根据甲骨文和金文的结构特征,把他们归纳为篆。 陕西宝鸡市渭河南岸有一座石鼓山,因为1300多年前这里发现了10个古代的石鼓而得名。石鼓被学者们大致推定为战国时代的秦国刻石,石鼓文是以籀文刻写的四言诗,像甲骨文金文一样,籀文也属于大篆书体,但石鼓文的字里行间已经找不出甲骨文式的象形图画痕迹,而完全是由线条组成,结体方正匀整,舒展大方,线条饱满,横平竖直,壁画粗细基本一致,严谨工整,集大篆之成,开小篆之先河,是由大篆向小篆衍变而又尚未定型的过渡性字体。在书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秦国统一天下之后,开始推行统一文字的工作,在没有印刷术的时代,统一文字的重要方法就是统一书写方法。所以,在很大程度上说,大秦帝国是用统一书写方法的方式统一了文字。在两汉时期,篆书失去了日常使用功能,变成古体字,但篆书并没有因失去实用价值而很快消失。反倒因为古雅的特点经常被使用于更加郑重庄严的领域,最值得注意的是,后来的朝代叠经变换,篆书体却被长久保存在各朝代象征权力的官印里。在文字神权化时代产生的篆书永远定格于权力体系,似乎成了巨大的历史隐喻。流逝的岁月没有湮灭篆书独特的审美价值,直到唐代,大书法家们有不少都是篆书好手。唐代书法家中,李阳冰的篆书成就最大。大致从李阳冰中兴篆书的唐代开始,书法家们为篆书找到了一片坚固的世界,这就是纯艺术的篆刻。篆书代表人物邓石如的篆刻得力于自己出类拔萃的篆文书法,他提出了印从书出这一著名制印理论。时至晚清,篆刻领域出现了另一位代表人物吴昌硕,他将篆刻、书法、绘画浑然融汇,篆刻艺术被发展成为抒发内心深挚情感的最佳寄托,开创了篆刻艺术表现的新境界。第四集 隶势承载主要内容:中国书法源远流长,几千年来书法的传统薪火不曾间断。在今天,书法仍然是中国文化最具特色的一种形式,人民群众对书法的喜爱也一直是不断蓬勃高涨的。隶书是汉字书写的基本体式之一:单字程方形,横划长而直划短,横划的起笔如同蚕的脑袋,手笔的波挑,如同燕子的尾巴,称为“蚕头燕尾”。这期节目中就为大家介绍了隶书的历史和承载。第五集 草舞龙蛇主要内容:在书法交易领域,我们听说过以钱换字的,以物换字的,还很少听说拿命换字的。在书法盛世宋代,就发生了大书法家以命换字的交易。这期节目中就为大家介绍了这起著名的以命换字的交易和草书的草舞龙蛇。第六集 行云流水主要内容:2010年6月3日,在北京保利春季中国艺术品专场拍卖会上,北宋著名书法家黄庭坚行书体杰作《砥柱铭》亮相,竞拍较量近70个回合,中国艺术品拍卖成交价的世界纪录首次在国内诞生,《砥柱铭》以3.9亿元落槌,加上12%的佣金,总成交价达到4.368亿元人民币,黄庭坚生前并不得到人们的认可,也非常的清贫,但是现代人们对于他的行书有着极高的敬重。行书已经是当今时代使用最为普遍的手写书体,这期节目中就为大家介绍了行书的历史形成和价值。 第七集 楷规精义……第八集 书法天下 ……
中国书法五千年第七集主要内容
千年书法(七)浓墨宰相
乾隆四十七年,对于六十四岁的刘墉来说,是春风得意的一年。这一年,刚刚才过
了正月,虽然还是天寒地冻的季节,但刘墉却在飞扬的雪花中早早地嗅到了春天的气息
。这时候的刘墉虽然还在任湖南巡抚,但他已经接到了御旨,他被任命为左都御史,也
就是大清朝的监察院长官。他终于可以回到阔别多年的北京了。
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张业法:“刘墉除了他的政治身份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
身份,这一点,很少有人知道,但是对刘墉来说,这个身份对他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
就是能够让他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一个重要地位的原因,那就是,他是清代著名的书法
家,是清代帖学的集大成者,后人称他为“浓墨宰相”。”
从乾隆十七年刘墉考中进士到担任湖南巡抚,除了在乾隆四十一年,回京担任过一
年内阁学士外,他就一直在地方上任职,从学政、知府进而攀升到了一省的方面大员。
从山西、陕西再到江苏、湖南,二十多年的时间过去,刘墉也已经是一位须发皆白的老
人了。但他又怎么能甘心长期被排除在京城之外,只是做一个方面大员呢?刘墉的这种
不甘心是颇有些依据的,除了对权力的欲望外,还因为他有一个赫赫有名的父亲,他的
父亲就是他仕途生涯里的坐标。
刘墉的父亲刘统勋刚正不阿,为官清廉,备受乾隆皇帝信赖,以至于乾隆赞叹道:
刘统勋不愧为真宰相。在刘统勋政治生涯的巅峰时期,他既是内阁首辅同时又兼任军机
处的首席大臣,作为臣子,这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最高点了。
乾隆三十八年,已经忙碌了一天的刘统勋奉旨入宫议事,他冒着寒冷的夜风走进轿
子。当他乘坐的轿子抵达东华门前时,轿夫打开轿帘,却发现刘统勋已昏迷不醒。尽管
乾隆立即派御医赶来抢救,但这位操劳了近半个世纪的老臣却始终再没有苏醒过来。谁
也不会料到刘统勋竟是以这样的方式完成了他最后一次的奉旨入宫。对于这位股肱之臣
的去世,乾隆皇帝非常悲痛,亲临其丧。乾隆对刘统勋一生的评价是:神敏刚正,终生
不失其正。并把对臣子的最高谥号“文正”赐给了刘统勋。
北京东城礼士胡同129号,这座四合院就是清乾隆时宰相刘统勋的府邸。刘墉自乾隆
十六年入仕以后,就住在父亲府邸里面。多年以后,再一次回到这里,触景生情的刘墉
,心中自然是百感交集。
1782年对刘墉来说果然是一个好年份,这年11月,回到京城不久的刘墉在升任吏部
尚书后又被奉派在上书房,也就是皇子们读书之处的最高行政官员,以后刘墉长期兼任
此职,这成为他一生中兼职时间最长的一个职务。
11月的京城,天气已经传来丝丝凉意,然而刘墉的心头,却涌动着融融的暖意。他
知道,入主上书房责任重大,因为这个职务最有利于和皇子们建立起特殊的师生关系,
所以担任这一职务意味着往往能受到皇帝的宠信和抬爱。当然刘墉也知道,今天自己能
够和皇上宠信的满洲贵族大学士三宝、嵇璜共同掌管上书房,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还是他那一笔出神入化的好字。
刘墉的书法在当时就拥有很大的名气。清代学者徐珂在《清稗类抄》中说:“诸城
刘文清书法,论者譬之黄钟、大吕之音,清妙明堂之器,推为一代书家之冠。盖以其融
会历代诸大家书法而成自一家,所谓金声玉振,集群贤之大成也。”
刘墉书法的风格和明代以来帖学传统最大的不同之处,便是他不追求一般学帖者习
惯的流畅婉丽或纵肆跳宕,而是以丰腴浑厚的点画、率意松散的结字和浓重的墨色,成
功地营造出一种雍容、静谧甚至还带有一些慵怠落拓之相的美感。
这里是绍兴兰亭,1600多年前,被后世书家尊为书圣的王羲之就在这里完成了中国
书法史上的伟大之作《兰亭序》。千百年来,兰亭成为了无数书家心目中的圣地。这块
碑被称为“兰亭御碑”,无论是它的高度还是它的重量,都堪称中国古碑之冠。碑的正
面是康熙皇帝手书的《兰亭序》全文,背面是乾隆皇帝游兰亭时写的七律《兰亭即事》
,因此,后人把这块碑称为“祖孙碑”。康熙和乾隆,清朝268年历史中最有作为的两代
帝王,在中国书法的圣地,同时用翰墨在同一块石碑上表达了对汉文化的崇敬和亲近。
尽管刘墉博览群集,书名远播,又是名臣刘统勋的儿子,但他在科举考试的道路上
却是一个迟到者,直到乾隆十六年,也就是1751年,刘墉才考中进士,那一年,他已经
三十二岁了。关于刘墉在乾隆十六年的这次顺利入仕,民间一直流传着种种说法。
根据记载,乾隆十六年科考的状元并不是刘墉。既然刘墉的考卷被众人推为第一,
那乾隆皇帝为什么没有让刘墉成为状元呢?据王培荀的《乡园忆旧路》中记载:“刘墉
殿试卷以前十本进呈,已名列第一,高宗皇帝欲得寒畯之士,遂有意拔吴云岩鸿居榜首
。”
另有传闻说,因刘墉驼背,其貌不扬,遭遇乾隆鄙视。乾隆为了取笑戏弄刘墉,让
他以自身为题当场赋诗一首。刘墉忍辱负重,当即吟出:“背驼负乾坤,腹内满经纶。
一眼辨忠奸,单腿跳龙门。丹心扶社稷,涂脑报皇恩。以貌取人者,岂是圣贤人。”
这只是一种传说而已。历史上的刘墉是否有驼背的残疾,史书上并无记载。问题是
,民间传说中的刘罗锅是个机敏绝伦、敢于讽刺皇帝、鞭笞佞臣的化身。那么现实中的
那个刘墉,在历经了20多年的宦海沉浮,终于回到了皇帝身边以后,他的作为是否和民
间传说中的一致呢?
据《栖霞阁野乘》卷下《刘文清轶事》条中对刘墉的记载:“刘墉任外吏时,清勤
刚正,一时有阎罗包老之称。黄霸入相,声名顿减。时和绅方炙手可热,刘墉惟以滑稽
悦容其间。”也就是说,刘墉早年以清官的形象,直声闻天下,而进入宫廷之后,却来
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变得圆滑事故起来。
1782年,刘墉回到京城时已经六十四岁了。此时,比他小三十岁的和绅因为机敏年
轻而备受皇帝的赏识,在政坛上迅速崛起。那么刘墉与和绅的关系是不是就像民间传说
中的那么势不两立,水火不容呢?
我们仔细查阅了清朝的相关资料,在与和绅同殿称臣的二十多年里,刘墉并未利用
左督御史所享有的稽查之特权,以及担任吏部尚书主持京察大计的有利条件对和绅及其
朋党进行有效地监督和弹劾。在这一方面,刘墉的确不像他的父亲刘统勋那样有棱有角
。
由此可见,民间传说中的那个刘罗锅是凭空杜撰出来的一个充满智慧、敢于伸张正
义的化身,刘罗锅已经同他的原型刘墉分道扬镳了。虚构的形象活跃在舞台上,而真实
的历史人物留给后人的则是充满矛盾与苦涩的回味。
当时刘墉的这种处世方式在官场并非个别,由于封建专制在清代雍正、乾隆年间的
极端强化,统治者并不希望他的臣属追求好的名声,因为在他看来,臣属获取好名的努
力既有碍于朝廷吏治,也不利于维护专制权威。然而,士大夫要追求流芳百世的愿望自
古就是一种传统,要想改变这种传统,岂是一朝一夕。乾隆帝十分清楚这个道理。他解
释说:“朕以为本朝纲纪整肃,无名臣,亦无奸臣。”乾隆帝“本朝无名臣”之说,固
然说明了乾隆皇帝独裁天下的专制心态,但皇帝的这种说法也从理论上断绝了士大夫“
名垂青史”的人生理想。出身清官、名相之后的刘墉,在这种政治环境中,也不得不收
起自己的求名之心。这也许是刘墉个性转变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他能够长期受到乾隆
宠爱的奥妙。
乾隆二十年,远在西北边陲的刘统勋因一纸疏奏而遭灾祸,刘墉及其家人均被株连
,家产也被查抄一空。入狱后,面对着徒有四壁的牢房,不知刘墉都在想些什么。一个
多月以后,获释出狱的刘墉即在自己的日记中提醒自己:今后为官为事要切记“敏于行
,纳于言”的圣训,三思而后行。那一年,刘墉三十六岁。也许,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
,刘墉的为官之道发生变化了。
刘墉的一生除了为数不多的诗词外,几乎没有留下任何其他文学作品,这可能就与
他慎守“纳于言”有很大关系。刘墉的这种性格,在他的书法中也有所流露。《清稗类
抄》的作者徐珂就评价他的字是“殆如浑然太极,包罗万有,人莫测其高深耳。”
连写字都不露棱角的刘墉,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他的书法乍一看笨拙软弱,全
无法度。但若细细品味,则点画转折全由古人法度而来,而且举重若轻,转化巧妙而不
留痕迹。丰富肥厚中藏遒媚之趣,平淡舒缓外露雍容志向,似乎在简练的外表下隐藏着
深不可测的丰富内涵。
古人评价刘墉的书法,五十岁时“书精湛圆,美中有璞”,七十岁以后造诣达到了
高峰。相传刘墉的家乡山东诸城名儒臧启谟,“书体瘦金,苍劲有力”。他对刘墉的书
法历来不以为然,臧启谟认为刘墉的书法“肥而无神,柔而无力”。刘墉对这种看法嗤
之以鼻,两人争执不下,于是便各选自己的得意之书,呈送乾隆皇帝品评。乾隆皇帝历
来就很赞赏刘墉的字,当他看到臧启谟的书作之后,不禁哑然失笑。他用带有嘲讽的口
吻说臧启谟的书法是“竖如枯枝,横似干蛇,浑然一体,枯枝挂干蛇”。这个故事一时
间传为笑柄。气得臧启谟从此便再也不写字了。
明末清初,一种方正、光洁、乌黑、大小一律的官场书体大行其道,这种书体被称
为“馆阁体”。
刘墉虽然学富五车,不过小金榜显示,他并没有进入第一甲。
香港国际书画院顾问李义兴:“其实馆阁体就是一种实用的书体,馆阁体在书写的
时候,要求是必须既传统又严格,完全掩盖了书写者本人的风格和特点。那么我们来看
,书法艺术最讲究书法家本人的他的个性精神的流露,但是馆阁体呢无疑是和这一点是
背道而驰的。但是由于帝王的喜欢,而且由于帝王朝廷当时出于对思想禁锢的要求,馆
阁体这个风浪就愈刮愈烈,以至于到了后来,学子们如果写不出一手漂亮的馆阁体在科
举考试中成绩都会受到影响。”
北京大学艺术学系教授徐寒:“刘墉以自己的艺术实践和胆魄,首先突破了“馆阁
体”的束缚,创作出了新的书法面貌。”
到刘墉七十岁以后,又开始潜心于碑派书法的学习。碑派书法,是指重视汉魏、南北朝
的碑版石刻的审美主张以及主要以碑刻为取法对象的创作风气。
这时候的刘墉,已经被誉为帖派书法的集大成者,他为什么又会改变方向,重新去
学习北朝碑版中的书法呢?
也许,他是想超越自己,也许他已经感到了帖学的局限,也许是学习碑派书法的风
气已经开始在整个社会蔓延,他预感到了碑派书法以其强劲的生命力将会代替帖派书法
,他不甘心被时代所抛弃?无论怎么说,刘墉此时已经是年迈力衰,这对于他来说,不
能不是一个遗憾,他已经没有时间和精力把自己推上又一个高峰了。
晚年的刘墉崇尚佛老,对儒教、道教都有很深的研究。他晚年的字融合佛道,生平
洒脱之心性浸透字里行间。因此朝野内外渴求刘墉墨迹之人多如牛毛。可是刘墉却极少
以字酬人,甚至当朝同僚也很难得到刘墉的真迹。
刘墉几乎一生都在暗流汹涌的官场左右逢源,谨慎务实,历史真实的他既不像电视
剧所描写的那个刚直不阿、毕生和贪官污吏水火不容的刘罗锅,也不像他的父亲刘统勋
铮铮铁骨,豁出身家性命也要为黎民百姓构建起“天下粮仓”。作为一个官僚,刘墉既
无大功,也无大过,他以圆滑事故的处世哲学平安地保住了他的身家性命和荣华富贵。
但是作为一个气贯古今的大书法家,刘墉却实实在在地给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
富。
嘉庆九年,也就是1804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刘墉以86岁高龄在京城去世
中国书法是怎样产生的?
中国书法的演变过程可简单归纳为,从甲骨文、石鼓文、金文(钟鼎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等,书法一直散发着艺术的魅力。中国书法是一种很独特的视觉艺术,汉字是中国书法中的重要因素,因为中国书法是在中国文化里产生、发展起来的,而汉字是中国文化的基本要素之一。以汉字为依托,是中国书法区别于其他种类书法的主要标志。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出现使书法艺术大放异彩,他的艺术成就传至唐朝倍受推崇。同时,唐代一群书法家蜂拥而起,如:虞世南、欧阳询、楮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大名家。扩展资料:虽然书法艺术的自觉化至东汉末才发生,但书法艺术当于汉字的萌生同时。汉字的形成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发现的于原始汉字有关的资料,主要是原始社会在陶器上遗留下来的刻画符号但许多文字学家认为,它们还不是文字,只是对原始文字的产生起了引发的作用。大多数文字学家认为“汉字的形成时代大概不会早于夏代”,并在“夏商之际(约在公元前 17世纪)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
中国书法是怎么产生的?
中国的书法艺术开始于汉字的产生阶段,“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文字生。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语出《书林藻鉴》,马宗霍辑)因此,产生了文字。书法艺术的第一批作品不是文字,而是一些刻画符号--象形文字或图画文字。汉字的刻画符号,首先出现在陶器上。最初的刻画符号只表示一个大概的混沌的概念,没有确切的含义。距今八千多年前,黄河流域出现了磁山、裴李岗文化,在裴李岗出土的手制陶瓷上,有较多的类文字符号,这种符号,是先民们的交际功能、记事功能与图案装饰功能的混沌结合,这些虽非现人能识别的汉字,但确是汉字的雏形。扩展资料:书法的演变一般是指书法字体的演变。一般说来魏晋时期既是书体的终结期,又是书法技法的集大成期。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书体沿革流变,书法艺术异采迷人。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书法一直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从象形文字到甲骨文,商周、春秋还有汉代的简帛朱墨手迹,唐楷的法度,宋人尚意,元明尚态,清代的碑帖之争等书法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