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住有所居”
住有所居是人们的梦想,但对“居”的标准却各有不同。一些人将其单纯理解为“拥有”,即全部产权归自己的拥有。无论是一次性还是分期付款,对工薪阶层而言,购买住房都是一笔巨大的开支,于是“房奴”出现了。每个月要拿出可支配收入的一半甚至更高的比例来偿还贷款本息,不敢消费、害怕涨息、担心失业,随之而来的家庭生活质量的下降,让人失去生活的幸福感。而这样的日子通常会延续20到30年。其实,合理的住房消费结构,既包括购买住房,也包括租赁住房,在一些发达国家,租赁住房的比例较高,特别是在中低收入人群中,以租赁方式保障阶段性住房需求是通行做法。还有一些人把“有”的标准定得过高。“买房就要一步到位”、“至少三室一厅”的拥有标准使得很多收入不高者的房子成为生活中不能承受之重。更有一些人将“有”的年龄提前了。资料显示,很多发达国家居民购房年龄平均在40岁左右,在我国一些城市,购房人平均年龄只有27岁。实现方法实现“住有所居”,也要求普通群众转变住房观念。要从我国国情出发,树立适度、合理、节约的住房消费观念,不要盲目攀比,放大自己的住房预期。对很多年轻人来说,可以考虑先租房,或者买小户型住房,随着经济实力增加,逐步改善住房条件。古往今来,住房始终倾注着人们许多的希冀与憧憬。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和住房制度改革不断深化,通过党和政府、社会各方面坚持不懈的努力,广大群众的住房问题会得到更好的解决,“住有所居”的目标将一步步变为现实。
住有所居 是什么意思呢
从各方面释放的信号来看,住有所居,重点不在于买房,而在于买房与租房齐头并进;也不是让每个人都买得起房,而是让所有人都有房可住、而且住得起,这就涉及保障房和租赁市场。这里的大背景是,中国的房子已经出现总量过剩的局面,户均住房1.1套,而住房自有率更是高达96%。问题在于,住房的结构性矛盾仍旧存在,尤其是人口净流入的大城市,住房问题极其突出,无论是房价还是房租,都成了难以承受之重。换言之,解决好大城市新市民住房问题,就成为重中之重。实施房地产长效机制我们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稳妥实施房地产长效机制,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始终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这是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根本遵循。以此为出发点,不断地扎紧房地产市场调控制度的笼子,特别是扎紧防止“炒”的方面,切实防范和化解市场风险。落实城市主体责任。督促城市政府不把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多策并举,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居者有其屋还有一句是什么?
耕者有其田。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这句话的意思是凡是需要耕作的人都应当获得田地,凡是需要定居(居住)的人都应当获得住所(房屋)。有人说“居者有其屋”这句话是出自于孟子《梁惠王章句上》。一般认为是出自于孙中山提出的“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的民生思想。“耕者有其田”这一概念最早源于《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孟子提出使“民有恒产”,是指使老百姓拥有凭劳动吃饭的基本生产资料,有温饱而衣食无虑,养得起父母妻儿,荒灾之年不至于挨饿。天平天国时期提出的耕者有其田,出自《天朝田亩制度》,它规定“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 这是一种农民阶级的社会主义思想,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时代,是落后的,缺乏活力的,但是在封建社会,却是先进的,因为它起着推动生产力发展,解放生产力的历史作用。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提出的耕者有其田,是出自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主要的思想是在地主和农民之间找到一个田租的平衡点,由政府来调节,这一思想,在辛亥革。命后,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却被共产。党人所接受,即是后来的土地革。命和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都是延伸了孙中山的这一思想。扩展资料:耕者有其田的历史发展1、国民党的“耕者有其田”1924年1月20日至3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会后,孙中山又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孙中山晩年把它作为实现"平均地权"的口号。然而,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溘然辞世。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背后有帝国主义撑腰的蒋介石、汪精卫夺取国民政府政权,悍然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叫嚣“宁可错杀千人,不可放过一个”,大批先进革命分子和共产党员被捕遇难,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耕者有其田”作为不利于大地主阶级的政策随之被取缔。解放战争失败后,国民党残部携大量黄金、珠宝、古董、美元等硬通货逃往台湾。因为工业化需要,凭借这些资金的支持,国民党在台湾以较为温和的手段实行了“耕者有其田”政策。2、耕者有其田在新中国的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实现,却是由毛泽东来完成的。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居者有其屋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耕者有其田
居者有其屋和住有所居这两种表达有什么不同?
住有所居,就是你首先要有个可以住的落脚点 ,在那里可以保证最基本的起居生活。
居者有其屋,意指凡是需要定居(居住)的人都应当获得住所(房屋)。
?仅仅从字面上讲,居者有其屋强调了对房屋的所有权,而住有所屋强调了房屋的居住权,相应的消费模式发生了变化,可以租住他人的房屋,也可能是政府的廉租房和公租房。
总居者有其屋到住有所居这一政策的改变是国家对房地产调控的总结。
国新办“住有所居”发布会:对城市更新作出重要部署
住房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城市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乡村面貌发生巨变、建筑业支柱产业作用不断增强……在8月31日召开的主题为“努力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新闻发布会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王蒙徽介绍了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的发展情况。如何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这一明确目标?这场备受关注的发布会释放了诸多重要信号:踏上新征程,要加快完善住房制度、稳妥实施房地产长效机制、全面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和乡村建设行动、大力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目标已经明确,政策措施精准发力。“要努力实现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将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王蒙徽说。已建成世界最大住房保障体系王蒙徽从三个方面介绍了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的发展情况:一是住房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建成世界上最大的住房保障体系。2019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9.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48.9平方米。累计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住房8000多万套,帮助2亿多困难群众改善住房条件,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基本实现应保尽保,中等偏下收入家庭住房条件有效改善。二是城市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2020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3.89%,城市数量达687个,城市建成区面积达6.1万平方公里。2019年,我国城镇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比重均接近90%。三是乡村面貌发生巨变,历史性解决了农村贫困群众的住房安全问题。全面实施脱贫攻坚农村危房改造以来,790万户、2568万贫困群众的危房得到改造;同步支持1075万户农村低保户、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贫困残疾人家庭等贫困群体改造危房;全国2341.6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住房安全有保障。四是建筑业支柱产业作用不断增强,从建筑大国迈向建筑强国。2020年,建筑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2%,为全社会提供了超5000万个就业岗位。工程设计建造水平显著提高,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等一批世界级标志性重大工程相继建成。对此,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发布会政策明确,相比过去单纯从市场角度看制度改革是有差异的。住房制度改革是否深入人心,除了传统的‘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目标外,也要把惠及改革成果、推动共同富裕等作为重要的目标。”王蒙徽介绍,新时代新阶段对住房和城乡建设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面临着新问题和新挑战。比如,住房矛盾从总量短缺转为结构性供给不足;城市发展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等。推进解决新市民和青年人的住房问题进入下半年,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和加快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再度被频繁提及,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新市民和青年人住房困难问题,是一个伴随着城镇化发展进程而凸显的问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倪虹如是说。倪虹表示,由于新市民和青年人工作年限比较短,收入相对较少,购房和付租金能力比较弱。“根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大城市有70%的新市民和青年人是靠租房来解决住的问题,然而租金付得起的房子区位比较远,区位比较好的租金又比较贵,这成为新市民、青年人买不起房和租不好房的一个现实困难。”对此,不久前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意见》重点提出五项基础制度和六方面支持政策,包括针对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特点,明确保障标准,建筑面积一般不超过70平方米的小户型为主,租金低于同地段、同品质的市场租赁住房租金等。“加快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是完善群众基本住房需求的一个重要措施。”王蒙徽表示,这几年来,住建部主要做了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快建立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公租房主要解决住房和收入“双困”的城镇家庭住房问题。保障性租赁住房重点解决人口净流入的重点城市,特别是城市新市民和青年人住房问题。共有产权住房主要帮助有一定经济实力、买不起房子的城市居民改善居住条件。二是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住房保障政策和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财税、金融、土地配套政策,二是关于准入、使用、退出、运营管理机制。三是建成了规模巨大的保障性住房。从1994年国务院决定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到2007年,全国共建设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1000多万套。2008年大规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以来,全国累计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住房7800多万套,2200多万困难群众取得住房补贴。王蒙徽表示,“十四五”期间,将以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为重点,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增加保障性住房的供给,努力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浙江工业大学副校长虞晓芬表示,我国重视通过优惠政策激发出市场主体的活力,推动住房保障主体从政府为主向政府、企业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转变,住房保障对象从户籍居民为主向常住人口转变。“一个拥有14亿庞大人口的国家,又以超预期的高速行驶在城镇化、现代化的道路上,也没有相似的经验可以借鉴,取得了这样的住房保障成绩堪称世界奇迹。”虞晓芬说。贝壳研究院高级分析师黄卉表示,如今,老百姓的居住需求已经初步得到了保障,我国住房市场也将迎来居住服务数字化、产业化、品质化、都市圈化、机构化的新浪潮。未来,随着我国住房供应的层次更加丰富、体系更加健全,人们的居住环境有望得到进一步提升。我国房地产市场总体保持平稳运行住房回归居住属性的根基在于“房住不炒”,自2016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后,逐渐成为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核心逻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倪虹表示,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我国房地产市场总体保持了平稳运行,这充分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房地产长效机制的决策部署是精准的、有效的,“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全面落实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记者梳理发现,今年以来,中央及地方始终坚持“房住不炒”定位,房地产市场调控全面升级,从紧从严,加大了对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打补丁”,从严堵住监管漏洞。从调控城市分布来看,近期调控城市向三四线过渡;从调控手段来看,调控框架基本稳定辅以少量新增条款,调控监管政策主要以“升级”“补丁”形式进行,旨在遏制投机炒房,落实三稳目标;从调控走势来看,今年多采用“资金来源”“房地价联动”“限购”等强控房价类政策,以结果为导向加大调控力度。倪虹介绍,近年来住建部围绕着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重点开展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始终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这是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根本遵循。以此为出发点,不断扎紧房地产市场调控制度的笼子,特别是扎紧防止“炒”的方面,切实防范和化解市场风险。二是落实城市主体责任。督促城市政府不把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多策并举,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三是建立人、房、地、钱四位一体的联动新机制,因城施策,因地制宜,坚持从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同时,建立了监测预警和评价考核新机制,常态化开展月度监测、季度评价、年度考核,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整治房地产市场秩序。在严跃进看来,房地产的新问题和新挑战已经有所变化,此次发布会首次提出“人房地钱”四位一体管控内容,从近期的一系列调控看,已经可以比较真切感受到四位一体调控带来的变化。以老旧小区改造为抓手推进城市更新今年以来,全国各地在老旧小区改造上持续发力,并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到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中。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黄艳透露,“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基本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21.9万个城镇老旧小区的改造工作。黄艳介绍,2019年-2020年,全国累计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是5.9万个,惠及1088万户居民。今年,计划新开工改造的老旧小区是5.3万个,涉及居民900多万户,截至7月底,已开工建设4.22万个小区,涉及764万户,占整个年度目标的78.2%。从实际效果看,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完善了水电路气信等配套基础设施,因地制宜增加了养老、托育、便利店等公共服务设施,消除了大量的安全隐患,改善了老旧小区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下一阶段,住建部将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推动有条件的楼宇加装电梯、完善老旧小区物业管理等方面加大力度。此外,针对日前出台的备受关注的“限拆令”,黄艳表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其内涵应该是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功能完善以及品质提升,要划出城市更新重要底线。今年8月初,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就《关于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防止大拆大建问题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要求严格控制大拆大建,坚持留改拆并举。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认为,《意见稿》的核心内容是彻底告别大拆大建,转向“保留—利用—提升”为主,“这也意味着旧改告别了急风暴雨般的大拆大建,走向和风细雨般的城市更新。”李宇嘉认为,城市告别大拆大建,本质上也是告别房地产依赖,夯实“房住不炒”,“此后,因拆迁导致的被动式住房需求爆棚,以及规划概念和炒作导致的房价租金上涨,也就不存在了。”“城市更新的工作刚刚起步,仍在探索过程中。”黄艳表示,下一步,住建部将推进城市更新试点,探索城市更新的方法路径,推出一批示范项目,积极、妥善、有序地实施城市更新行动。
居者有其屋和住有所居的这两种表达有什么不同?
住有所居,就是你首先要有个可以住的落脚点,在那里可以保证最基本的起居生活。居者有其屋,意指凡是需要定居的人都应当获得住所。?仅仅从字面上讲,居者有其屋强调了对房屋的所有权,而住有所屋强调了房屋的居住权,相应的消费模式发生了变化,可以租住他人的房屋,也可能是政府的廉租房和公租房。实现住有所居,也要求普通群众转变住房观念。要从我国国情出发,树立适度、合理、节约的住房消费观念,不要盲目攀比,放大自己的住房预期。对很多年轻人来说,可以考虑先租房,或者买小户型住房,随着经济实力增加,逐步改善住房条件。新加坡“居者有其屋”计划:1、建国初屋荒催生居者有其屋计划新加坡在1959年完全自治时,面临严峻的屋荒,恶劣的住房问题导致了社会严重不稳定。新加坡政府将解决住房问题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提出了“居者有其屋”的口号。2、组屋助新加坡实现近100%拥屋率新加坡的组屋,全称为组合房屋,类似于中国的经济适用房。50年间,建屋发展局建造了90万间组屋,80%的人口居住在组屋中,其中95%拥有自己的组屋,是全球唯一近乎达到百分之百拥屋率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