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

时间:2024-07-24 14:23:18编辑:揭秘君

教育数字化是什么意思

数字化教育是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去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高效课堂无纸化,探究互动零距离的创新教学模式。为了让学生能够学会学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借用无纸化技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它是一种相对于面授教育、师生分离、非面对面组织的教学活动,它是一种跨学校、跨地区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是未来教育的新趋势。有助于教育数字化成功转型的5个标准1、数字化人才和敏捷团队教育数字化成功转型的根基数字化人才和高效团队的建设是成功的基石,数字化人才不仅要懂数字化,也要懂业务,两者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数字化人才”。2、清晰一致的价值主张企业清楚定位是能够为客户创造什么样的价值,具备竞品不具备的核心优势点在哪里,这是企业战略部门要解决的问题。而且价值主张必须具有一致性,如果企业自己都没有前后一致性,那么又如何指望客户前后如一地追随你的品牌呢?3、既有优势产品,又有能力创造卓越用户体验企业具备优势产品是基本要求,用户在购买企业产品或者服务的时候,拥有优势产品的同时,用户体验和品牌带给客户的综合感觉是最关键的,也是最容易产生增值的。4、可以被证明的投资回报做数字化转型不是空谈,如果短时间内转型团队能够获得一些小的胜利,看到一些投资回报是说服管理层继续跟进投入的重要因素。5、数字化商业模式可复制数字化转型最重要的是形成的数字化的底层逻辑可以被复制,应用到企业的部门岗位。

小学项目验收工作报告

  验收检查组:

  现将我校“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工作情况进行如下报告,妥否,敬请批评指正。

  一、我校对项目实施的认识。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是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强推进教育信息化当前几项重点工作之一。实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帮助各教学点开好国家规定课程,为农村边远地区适龄儿童就近接受良好教育的重大举措;是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农村偏远地区教学质量,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具体行动。

  二、项目验收内容综述。

  201x年秋季开学,康县项目办给我校配发了电脑,我校及时组织教师安装、试用,一切正常。学校把安装该设备的教室命名为“多媒体教室”,并起草了《秧田小学多媒体教室管理制度》,教 务处制作了《多媒体教室授课记录》,一切使用正常。我校技术支持教师王成同志全面负责我校教师的培训工作,教师们收获很大,感受到了先进教学方法的优越性。学生在里面上课,丰富了孩子的视野,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体验了先进的教学模式,感到非常自豪,认识到他们是幸福的一代。

  根据上级文件要求,要把信息技术作为教育教学应用的主战场,特别要把信息技术应用作为提高边远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有力手段和途径。学校为了让优质数字教育资源“面向学生,走进课堂,用于教学”,要充分发挥中心校的作用,组织经常性的教学研究活动,有针对性的提高教学点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积极探索在教学点与中心校开设同步课堂、开展网络教研和网络备课,切实提高各教学点教育教学质量。具备网络接入条件的项目教学点,要建立网络亲子热线,增加留守儿童与外出务工父母的交流机会。

  康县三河学区秧田小学

  201x年10月25日


数字教育的概念

数字教育的概念如下:也就是利用现代数字技术进行教育,较传统教育会更加快捷,有趣,生动,灵活,例如可以在上课的时候有图片、声音、视频等。同时利用其它的移动工具进行传播知识,如手机、电脑等等。这样就适合那些时间不合适,地点不允许的人随时随地进行选择性的学习。数字化教育首次提出是在20世纪90年代,当时科技发展迅速,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数字化教育成为可能。当时,教育界开始探索如何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教育,并且开始探索如何使用数字化教育来提高教育效果。数字化教育的概念不仅涉及到计算机技术,还涉及到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等等。数字化教育的概念也涉及到教学理念的改变,以及教学方法的改变,以及教学环境的改变。数字化教育的概念也涉及到教师的培训,以及学生的参与度和参与意识的提高。数字化教育的概念也涉及到课程设计、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等。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化教育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不仅仅是指使用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而是指利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来改善教学和学习的过程。数字化教育的发展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它可以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习效率,让学习者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更好地实现自我发展。

全国中小学的联网率达到了99.7%,你觉得这重要吗?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网络对于我们来说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可以在网络上获得非常多的信息,所以说网络对于我们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东西。然而在学校的时候也需要进行联网,在这个地方网络就是知识,所以说对于中小学来说联网率可以说是非常地重要。在热点上就有全国的中小学联网率达到了99.7%这么一个消息,网友们对于这件事情都表示非常的关注,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一系列看法。对于全国中小学的联网率达到了99.7%这件事情,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全国中小学的联网率达到了99.7%,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中小学如果是说达到了这么高的联网率的话,那么很可能就意味着学生在学校的时候就可以通过上网冲浪来查询一些自己在学术方面的知识。因为知识就代表着力量,所以说联网率高也可能会给这一些中小学的孩子带来一系列知识的收获,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全国中小学的联网率达到了99.7%,这对于中小学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因为这意味着他们可以在学校对于一些解决不了的难题上网查询,这样的话也能够使得他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的一些问题能够得到及时地解决。并且这一个联网率还不仅仅意味着学生这一方面的方便,老师这一方面也是非常的便利。中全国中小学的联网率达到了99.7%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意味着在全国的中小学老师都可以通过网络来观看同学们在课堂上的这一些表现,所以说对于这一件事情来说是能够服役到全国中小学生的一件大事情,是非常重要的。全国中小学的联网率达到了99.7%,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

全国中小学联网率99.7%?

是的,12月1日,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十三五”期间国家教育改革发展、教师队伍建设、教育经费投入与使用、信息化建设情况。教育部科学技术司一级巡视员高润生在会上介绍,目前,全国中小学(含教学点)联网率已从2015年的69.3%上升到99.7%。高润生表示,教育部与工信部联合实施学校联网攻坚行动,大力推进学校联网和提速降费工作。其中,52个贫困县已实现了学校网络全覆盖,99.7%的学校实现了百兆带宽。95.2%的中小学拥有多媒体教室,学校统一配备的教师和学生终端数量分别为1060万台和1703万台。扩展资料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接入各级平台184个:“十三五”期间,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接入各级平台184个,为师生提供相应教育教学和教学管理服务,应用访问总数累计超3亿人次,资源共享总数超过3.2亿次,月活跃用户达6000多万人,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师生网络学习空间开通数量超过1亿个,将近半数的教师应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教学和科研。在信息化支撑教育治理现代化上,目前已建成了学校、教师、学生三大教育基础数据库,实现全国所有学校“一校一码”、师生“一人一号”。教育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工作有序推进,共享教育基础数据达2.1亿次,支撑600多项地方业务开展。参考资料来源:封面新闻-全国中小学联网率达99.7% 52个贫困县学校网络全覆盖

一师一优课的课件怎么下载

一师一优课的课件在浏览器下载。一、下载步骤1、首先打开电脑上的浏览器。2、在首页百度搜索框中输入标题内容搜索,并点击第一个结果。3、在新的菜单界面点击常见问题进入。4、在点击新界面菜单中的关于下载,根据自己的需要点击右侧的我要下载就可以了。二、一师一优课的优点1、“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有利于快速推进教育的信息化发展。培训班上,何老师从方式方法的变革,教育成为信息化,等方面讲解,我觉得就像他所说的:“课堂要遵循规律,理性引领。”2、当前教育信息化处于教育转型发展的历史地位,是促进教育公平公正,是促进社会民主和谐的需要,更是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提高综合国力、增强文化软实力积淀的需要,这就需要我们要进一步加深理解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3、“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有利于快速推进办学条件信息化。特别是近两年来,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的七项工作的有效推进,一是“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全面实施。4、“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有利于快速促进学生的深层次发展。由于现行的教育教学评价手段,存在一定的弊端,再加教师的时间和空间与学生的时间空间不可能时时处于一种叠加状态,存在错位,学生的需求和问题,只有在学生个人独处独立的时间空间内得以解决。

一师一优课怎么下载课件

一师一优课怎么下载课件首先打开电脑上的浏览器;在首页百度搜索框中输入标题内容搜索,并点击第一个结果;在新的菜单界面点击常见问题进入;在点击新界面菜单中的关于下载,根据自己的需要点击右侧的我要下载就可以了。101教育PPT里就有,通过101教育PPT主题搜索和章节搜索,可以快速找到你所需要的课件。课件数量丰富,一个课题下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课件。这些课件来源于“一师一优课”优秀课件、在名师/名校教案及对应的课件的基础上,结合101教育PPT学科工具和资源定制的精品课件、以及各地区课件大赛的优秀获奖课件等。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授课思路从中选择更加匹配的课件。这些课件你可以选择其中的某一张使用,也可以全部使用,完全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私人定制”一师一优课是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分别进行,各个级别在本级内进行选拔之后,会在本地资源网中上传,供本地区教师观看,但不能下载,主要是防止别人下载之后转作他用,比如用作商业用途。在线观看是什么时间都是允许的,除了两会期间,还有系统维护期间不能之外。如果你对某个老师的课特别感兴趣,那么可以通过电教部门,找到那位老师,通过协商可以要那节课的录像。

校本教研实施方案

  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它不仅能使学校成为学生成长的场所,同时也能使学校成为教师不断学习、成长、提高的学习型组织。下面是我整理的2017校本教研实施方案,欢迎大家阅读!   【2017校本教研实施方案1】   为了更好地开展校本教研,迎接新课标实施,现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我校校本教研实施方案。   一、 指导思想   校本教研要以新课程为导向,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面对的各种实际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作为教研的主体,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促进学生健康、主动的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成长,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推动课程改革目标的全面落实。   二、校本教研总体要求和目标   校本教研的目的是推进新课程实验的实施及提高教师素质。因此,校本教研的重点必须放在教学和课程改革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着眼点必须放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切入点必须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生长点必须放在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自我提升上,努力推进新课程实验。   校本教研的目标: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管理及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研究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教研实践,提高教师的研究意识和研究水平;为学校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为具体政策方案提供指导意见。   三、校本教研的组织机构   为切实加强对校本教研工作的领导,学校成立校本教研工作领导小组,由教务处、教科处负责组织,由教研组负责具体实施,建立层层管理、逐级落实、全员参与的校本教研管理与活动机制,确保校本教研工作落到实处。   校本教研领导小组名单:   四、校本教研主要形式   建立以“自我反思、交流合作、专业引领”为核心要素,以理论学习、案例分析、校本论坛、教学反思、经验交流、调查研究、协作解决、教学指导、说课、听课、评课、骨干教师与教师对话等为基本形式的校本教研制度,并通过教学观摩为教师参与校本教研创设平台、创造条件。灵活运用开放式教研活动、学科整合式教研活动等多种教研形式,以“问题——计划——行动——反思”操作方式,努力提高校本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自我反思。教师的自我对话,对自己行为进行思考、审视、分析。结合教师专业发展需要,自定专业提高学习和个人教研学习的计划,并根据学校校本培训计划内容,自行学习和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制定对策。   2、交流合作。以教研组或课题组为互助载体,促进教师与同伴的对话。注重“以老带新,以强带弱”;提倡在校本教研中有不同声音,在一个群体中有不同思想,鼓励教师大胆评点,各抒己见。以教师或学生存在的问题为研究内容,将问题入组,以组为单位制定计划开展研究。   3、专业引领。提倡教师从专业的著名刊物或互联网上学习和引进名家教研思想,聘请校外教育教学研究的专业人员或专家来学校进行专业指导。将教研专家的新理念和教育思想引进学校,促进我校教师素质提高,形成我校“优势专家群体”。   五、校本教研的制度要求   学校校本教研在具体操作上实行三级责任制:   一级——校长、处室主任校本教研工作要求:   1、在校长领导下,全面制定学校校本教研制度与计划,发动全体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督促和评价校本教研。   2、带头学习教研理论并参与教学研究,举办专题讲座,指导各部门开展校本教研,校长及中层相关部门干部应坚持深入课堂听课,每学期不少于15节,成为教师的真诚的同伴和专业引领的力量之一。   3、支持优秀教师参加高层次进修,做好骨干教师的选送和培训工作,组织全体教师分期分批参加上级组织的业务培训。同时制定学校的培训方案,努力做好校本培训工作,及教师的自我学习培训。   4、根据新课程改革,与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形成学校的教科研课题,并逐级落实。   5、发动全体教师从本校、本职工作出发,学习教育理论,注重联系实际,加强对实践成果的经验总结。   6、负责全校的教研流程管理工作,加强对学校教师的教研的指导和管理,组织校、市、省级课题的论证、申报工作,选编学校的教科研论文集。及时检查各项教研工作的落实、进展情况和教研工作交流。及时安排和及时总结本部教研工作情况,奖罚分明。   7.要充分挖掘校内教育资源整合,发挥教务处、教科处、教研组等机构的教研力量,形成教学、科研、管理培训为一体的校本教研机制。   二级——教研组(长)校本教研工作要求   教研组是学校落实教学工作,开展教学研究和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重要组织之一。教研组长应在学校校本教研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负责组织本学科有关教学研究的相关工作。   1、组织好每周一次的教学研究活动。教研活动要做到“三定四有”:定时间、定场所、定内容;有记录、有存档、有反馈、有检查。   2、组织教师学习有关新课程改革、新课标等理论,明确本学科的目的、任务,讨论并确定各年级教学要求,制定学期教研组计划。组织领导全组教师制定学期工作计划、教学科研计划和综合实践活动课计划,并严格执行。   3、组织教师进行教学常规建设,实现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和批改、课外辅导,学业考核及课外文化、科技活动等基本教学环节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4、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根据教学实际,围绕学校教科研课题确定教研组、备课组和个人每学期的研究课题,有计划地开展研究与交流汇报,组织教学研究课、公开展示课,及时总结、交流、推广教学经验,撰写论文。   5、校本教研课题应主要来自学校所面临的突出实际问题,一般来说是与学校的改革发展密切相关的。因此要依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结合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确定每个学科组的教研中心和教改课题,组织全组成员学习新理念,不断总结教学成果,推广教学新经验。   6、每学期组内开展5~6次观摩评议活动,研究教材、教法和学法,交流经验,提高教学质量。活动要有记录和总结材料。   7、做好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工作,充分发挥老教师传帮带作用,要落实到人,加速培养新教师和青年教师。坚持师徒之间每周互相听课。   8、继续做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工作,各学科信息员要主动且经常性的做好教学资源库的整理、充入工作,实现网络资源共享。   9、教研组长要保证上述各项工作的贯彻落实,开学时定好教研组工作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平时勤检查,期末做好工作总结,并定期向学校校本教研领导小组汇报工作。   三级——备课组、学科教师校本教研工作要求   备课组长在教研组长领导下,负责本年级备课和教学研究工作,努力提高本年级学科的教学质量。   1、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理念、学科教材和教法,贯彻执行教研组计划。   2、组织制定本年级学科教学进度计划、教研专题,报教研组并组织实施。   3、组织备课组教师在个人独立备课的同时进行集体备课。每周至少集体备课一次。   4、做好学科的复习、命题、考试、试卷讲评和质量分析工作。   5、积极开展教科研活动,认真落实本组教科研课题,以教科研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6、认真完成备课任务,在教研组、备课组讨论时要认真准备,积极发言。   7、认真参加听课、说课、评课活动,每周写教学反思,保证完成学校要求的听课节数。   8、把握好大纲、考纲和教材要求,认真备好课,写好教案。备课时,既要备教材课标,又备学生实际,既备知识能力点,又备德育心理渗透点,既备有效教法,又备学法指导,既备书面练习、作业,又备实验实践材料。   六、校本教研的具体实施计划   校本教研要以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高为中心。学习与交流相结合,教研与科研相结,学习与考核相结合,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点上突破与面上推进相结合。   1、依托校本培训,学习新理念,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由经验型转变为研究型、专家型的必由之路,这种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具有研究的性质。自我反思是开展校本研究的基础和前提,分为三个阶段即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教学前的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教学中反思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教学后反思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过去教师处在被研究者地位,现在成为研究者、成为反思性的实践者,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学行为及教学效果,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学和教学研究的主人。每月每位教师要进行1次常规教学自我评价,1次教学反思案例分析。由教学检查组进行检查评价。   2、转变观念,抓好教研组同伴互助合作工作,引导教师从经验型向研究型、专家型转变。   教研组的互助合作是教学研究的标志和灵魂,同组教师之间共同总结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教师之间的合作不是简单以继承为特征的“传、帮、带”,而是以反思为基础的组织创新,基本形式有:   交谈、讨论:每组利用周教研活动,每周集体备课,围绕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问题可由组长提出,也可由其他教师提出)畅所欲言,提出各自的意见和看法,在有效交谈讨论中,收获教师个人单独学习所得不到的知识。教师、组长必须做好记录。教务处每周检查做好记录评价。   协作:教师共同承担责任,完成任务,强调团队精神,群策群力,在积极构建反思型教研活动的基础上,继续实行“学科分单元协作研讨—个人备课—资源共享—个性化使用”的备课模式,实行备课资源的适度共享。   帮助:充分发挥组内经验丰富,教学成绩突出的优秀教师的作用,通过他们对新教师的帮助指导,使新教师尽快适应角色和环境的要求,骨干教师在同伴互助中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同伴互助防止和克服教师各自为战和孤立无助的现象。   3、立足本校校本培训的基础上,聘请专业人员进行专题讲座。   为了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建立先进的教育理念,立足校本培训,进一步完善学习制度,加强学习管理。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使教师与外界保持经常性的沟通联系,建立信息交流平台,把最新的教改信息、教育资源提供给广大教师并及时把教师的阶段性成果(小至典型案例)推向社会,   4、尝试案例分析、自学研讨,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①、在全校范围内征集教师撰写的案例,展开论坛,形成资源共享。每学期每人须写1篇教学案例分析。   ②、开展学习新课标,实践新理念的自学研讨活动,举行1次研讨交流。   ③、强化教师的业务培训,拓宽知识面,重新构建教师的知识结构。每学年学校进行两次面对全校教师的业务讲座,教研组活动组织教师学习专业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备课组要进行教学反思;利用校园网采集前沿性信息等各种方法,切实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   ④、继续加大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学会基本技能,会制作课件,用于教学,增强直观效果,激发兴趣。   5、实施课题牵动,以科研促教研,以教研提质量。   ①、每个学科组根据本学科的教学重点、教学疑点、教学难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教研课题,写出实施方案,期末写出阶段总结或教改论文。教务处组织人员对实验人员进行跟踪听课调查,随时和实验教师研讨交流。   ②、进行新课程改革实验,重点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定期举办学校优秀教研成果报告会并于适当时机出版论文集。   6、开发校本课程,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教研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学科的特点,结合我校资源和学生实际,每个学科组开发1~2门校本课程,并写出实施方案,由领导小组负责审批,予以实施。将传统的学校兴趣活动和活动课,通过提升,成为正规的综合实践活动和学校课程。   总之,新一轮的基础教学课程改革,对我们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变压力为动力,认真完成任务,提高校本教研质量,使我校校本教研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2017校本教研实施方案2】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校教研工作以“质量、教研” 为一体,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紧紧围绕教育局教研室的教研计划和学校工作计划,坚持教学教研一齐抓,充分发挥教研工作在教育改革中的灵魂作用,力争教学质量上一个新台阶,课程改革迈出一个新的步伐,教学研究工作开创一个新的局面,大力推进我校教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校本教研工作实施方案

  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它不仅能使学校成为学生成长的场所,同时也能使学校成为教师不断学习、成长、提高的学习型组织。下面是有校本教研工作实施方案,欢迎参阅。   校本教研工作实施方案范文1   在新课程改革体系下,教学研究的重心已下移到学校,要求学校不仅成为学生成长的场所,同时也成为教师不断学习成长 、提高的学习型组织。为了进一步贯彻执行余杭区教育局“关于加强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的精神,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我校校本教研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立足“校本”,改善机制,搭建平台,学教并重,铸造品牌。   1、立足“校本”即树立校本意识,从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就教育教学所存在的实际问题,通过一定的教研程序,取得研究成果,并直接用于学校教育、教学。   2、改善机制。进一步完善教学研究导向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整合教导处、教科中心、学科教研组、备课组等多种力量,建立直接服务于教师,开放的学校教研网络。校级领导、 中层领导、教研组长要勤于深入课堂,通过听课、说课、评课、个人反思等多种种活动,发现问题、反思教学、探索规律、提炼经验。减少评价式听课,增强指导性听课,以解放教师思想,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逐步使整个教研管理机制呈现更加人文化、科学化的教研氛围,使全体教师、领导都在研究的状态下投入自己的本职工作。   3、搭建平台。继续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使教师与外界经常保持沟通联系,建立信息交流平台,把最新的教改信息、教育资源提供给广大教师,并及时把教师的阶段性成果推向教师群,推向社会,铸造我校的品牌教师,也以此提高教师教育研究水平,促使教师由“教书型”向“专家型”转变,也促使教学水平的提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4、学教并重。校本的主体是学校中的教师。过去重视教师的教,但在新课程背景下,也要强调学。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学习风气最能影响学生和社会的风尚。只有热爱学习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热爱学习的学生,才能营造出整个社会热爱学习的良好氛围。新课程——新理念——新探索,更需要教师把学习当作一种生活方式,当作自己职业生涯的一部分。   二、校本教研基本理念   校本教研强调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作为研究的主体,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   三、校本教研的基本任务   在先进教育理念与千变万化教育实践之间沟通桥梁,使先进的理论转化为生动的实践并产生积极的成果。把教师从单纯的课程被动者角色中解脱出来,真正成为新课程的开发者、创生者。创设一种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切磋、相互交流的学校文化环境,使学校成为一个促进教师不断成长与提高的学习化共同体。深入了解并及时解决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总结推广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平和校本课程建设与管理能力。   四、校本教研总体要求   校本教研的重点必须放在教学和课改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着眼点须放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切入点须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生长点须放在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素质提升上。   五、校本教研管理与活动机构   建立层层管理、逐级落实、全员参与、整合发展的教学研究管理与活动机构,确保校本教研工作落到实处。机构如图示:   六、教研时间   1、校级活动时间:每周五下午第3节   2、各年级各教研组活动时间:七年级——文科单周周五第5、6节   各年级各教研组活动时间:七年级——理科与技能学科双周周五第5、6节   年级各教研组活动时间:八年级——理科单周五第5、6节   各年级各教研组活动时间:七年级——文科与技能学科双周周五第5、6节   各年级各教研组活动时间:九年级——随机活动为主   3、中层学习活动:单周周五第4节   4、个体互助活动:教师自定。   七、校本教研主要形式   以新课程为导向,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要素,灵活运用理论学习、教学反思、结对帮扶、经验交流、调查研究、问题解决、教学咨询、教学指导、骨干教师对话、说课、听课、评课、录象课观摩、专业人员与骨干教师合作研讨等多种教研活动方式,倡导开放式教研活动、促进式教研活动、学科事例式教研活动、针对式教研活动方式等多种教研形式,并通过教学观摩、教学探索周、教学开放日等,为教师参与校本教研创设平台、创造条件,以“问题——计划——行动——反思”为操作方式,努力提高校本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自我反思。即教师的自我对话,对自己行为的思考、审视、分析。自定个人教研学习计划、培训计划以及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制定对策,并形成研究性论文。   2、同伴互助。以学科小组或课题组为载体,促进教师与同伴的对话。注重“以老带新,以强带弱”;提倡在校本教研中有不同呼声,在一个群体中有不同思想,鼓励教师大胆批评,各抒已见;以教师产生的问题为研究内容,将问题入组,以组为单位定计划开展研究。   3、专业引领。一方面提倡教师从专业名刊及互联网上学习和引进名家教研思想,另一方面将专家、教研员请进学校,引进他们新的理念和教学思想,促进我校教师的专业发展。   八、校本教研活动的管理   1、教务处组织教研组制定学期教研计划,并由教务处审核。   2、教研组做好教研活动过程记录和教研活动总结。   3、教研实行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结果制度。   4、教研组成员人人参与教研并实行考勤。   5、下教研组行政人员应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并协助教研组长做好管理工作。   6、各教研组活动情况应及时汇总反馈。   九、校本教研的保障与奖励、   1、学校为教师开展教研提供硬环境,充分利用互联网、校园网、图书馆、音像资料室,为教师学习、收集理论资料提供条件。   2、将教师的提高与教师“发展性评价等级”结合起来。   3、每学年评选“优秀教研组”、“优秀备课组”和“年级组”,并给予表扬奖励。   4、对优秀的教师个人,派出参加各组专业培训。   5、与教师个人期终“教育教学量化考核”挂钩。   十、 本《实施方案》自20xx年2月1日起施行。相关的具体制度见《临平三中校本教研制度》。   校本教研工作实施方案范文2   一、指导思想   20xx年是我校十一五”规划的关健之年,又恰逢我校创建“ 合格学校”。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发展全面,以创办家长满意的革新小学为宗旨,紧密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瞄准“精品化、特色化、高质量”的努力目标,不断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和办学品位,促进学校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   二、工作目标   办学条件再上新档次,教育质量再创新成绩   三、工作重点   本学期学校工作的重点是:   紧扣一个中心:创建“ 合格学校”   突出两大主题: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优化三大管理:德育管理;教学管理;安全管理。   开展四大活动:养成教育成效展示活动;教师专业成长汇报活动;书香校园创建活动;保合格学校创建活动。   四、主要工作内容与措施   (一)、加强班子建设,造就一支勤奋务实、团结奋进的行政领导集体。   1、学校行政班子肩负学校兴衰大任。班子成员严于律已,既要扎实工作,又要开拓创新,更要讲求实效。既要关心教职工的生活,又要身先士卒,更要讲求原则。   2、坚持一周一次行政例会制度,认真小结一周开展的各项工作,研究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经常深入教学第一线,深入课堂,帮助年级组教师研究和解决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努力做到每周至少听评两个年级的一节课,每周至少参加一次学科教研活动。   4、带着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和安全第一的理念,讲学习,讲团结,讲奉献,讲廉洁,工作程序规范,要逐步成为校长的得力助手。   5、教研组和少先队要建立并不断充实自己的网页。   6、认真组织和参与每周一次的教育教学管理督查活动,督查情况及时通报信息,保证严格公正。   7、对分管的工作,组织的活动有计划、有方案,工作成效要处于全镇同类学校的前列。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创建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群体。   1、继续完善教职工岗位目标管理考评制度,确保考评过程严肃公正,考评结果真实可信,并作为教师评先评优和奖金分配的重要依据。   2、继续完善教职工教学、科研成果奖励制度,教职工结构工资发放制度,调动教职工积极性。   3、教师要严格遵守我校的规章制度,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做到关爱每一位学生,尊敬每一位家长,珍惜每一天时光,做好每一项工作。   4、树立终身学习思想,开展教师读书活动,每周例会学习“名作鉴赏”,提升艺术品味,探讨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交流思想,统一认识。鼓励教师网上学习和研讨,开拓交流范围,建立教师自己的博客网页。   5、制订并落实教师培养计划,通过培养,要出一批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要帮助青年教师成长。   6、严格执行督查力度,组织开展好“家长评教”、“学生评教”活动,严厉打击师德违规行为。   (三)、加强德育建设,努力建构具有民工子弟学校特色的德育运行框架。   1、抓好三大主题教育活动,即以“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活动为指导,以“忆奥运”为主题,大力开展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主题教育,以创建“ 合格学校”为主题,开展“波罗 兴衰,我的责任”主题教育活动,以实现“诚信师生”为目标,开展诚信主题教育活动。   2、三大阵地建设。橱窗、广播站是学校重要的宣传阵地,学校网站是学校唯一对外宣传的窗口,这三大阵地要加强管理,精心组织,及时做好新闻发布,好人好事宣传。广播站要及时宣传报道校园新面貌,新气象,新风尚。学校网站要在第一时间内把校园动态信息及师生作品等及时上传发布,通过网站新闻、留言板、论坛、博客等多种形式,波罗学校小网站特色。   3、加强各项基本建设   ①加强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继续开展星级学生评比。②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创建班级文化特色,将班级文化建设作为重要指标。③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开展优秀班主任评比,举办优秀班主任教书育人经验交流和征文活动,鼓励优秀班主任长期从事班主任工作。(四)深化课程改革,努力探索校本教研新路子   1、加强管理,落实常规,抓教学秩序规范,活动计划落实,教学目标落实,教学环节落实,学习过程落实,遵循教研要“深”,备课要“评”,上课要“实”,作业要“精”,教学要“活”,手段要“新”,考核要“严”,辅导要“细”,负担要“轻”,质量要“高”这十字教学方针,把教学工作常规抓实抓细。   2、目标管理,分级负责。做好各学科教学计划,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的管理工作,采取不同形式对教学质量进行跟踪,监测与调控,实行分级把关,即:教务处抓现阶段目标落实,年级组狠抓单元目标落实,教师抓课时目标落实。   3、课堂调研,现场指导。学校领导坚持听课、深入课堂听课调研,现场指导教学,采用两种方法:①调研课:事先通知教师,教师有准备上课,上课结束后组织教学调研,检查教学效果。②推门听课:事先不通知教师,听课后将意见反馈给教师,以便及时把握教育动态,掌握第一手资料,促进课堂教学改革。   4、校本教研提高质量。教务处将加强对教研组工作的指导和检查,依据《优秀教研组评选条例》,每月评选优秀教研组。教研活动要重点抓好教师个人研修课,教师个人研修课按照“个人主备、主备说课,小组研讨、主备上课、小组评课、个人反思”六个环节进行,要求每人在教研组内轮流上好研修课,做到研修活动经常化,专题化,系列化,创出本教研组教研特色。按照局要求,抓好教学比武活动,精心组织好对家长开放日活动,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5、用好专用教室,争取让专用的设施设备为教学作最大限度的服务。逐步建设好体、艺、科学等教研组。   6、抓竞赛活动,促素质提高。要在抓好学生语文、数学等各学科竞赛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小型竞赛活动,努力创建书香校园。   (五)努力营造安全文明,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   切实加强学校的安全工作,做到“校园零事故,安全又文明”。   1、做好安全责任书的签定,学校与教师签,教师与家长签。   2、开展师生的安全教育和安全培训,养成自我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3、规范学生上学、放学、集会、活动行为,谨防安全事故的发生。   4、日常安全隐患排查常抓不懈,及时消除安全隐患,杜绝事故发生。   5、每位教职工树立“安全第一,健康第一”思想,牢系安全健康这根弦,形成哪里有岗位,哪里就有安全责任的意识。要根据新形势,采取新办法,确保学校稳定和谐发展。   希望通过以上计划的制订和落实,激励广大师生团结奋进,进一步提升办学品位,扩大对外交流,丰富办学内涵,齐心协力创建成功,再造辉煌。   校本教研工作实施方案范文3   一、指导思想   立足学校实际,建立以解决学校在课程实施中所面对的实际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以促进学生健康、主动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成长为宗旨的校本研究制度,使学校成为学习化组织,推动课程改革目标的全面落实。   二、管理制度   1、建立理论学习制度。采取定时与即时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校本培训,引导教师学习新课程教学理论。   2、建立对话交流制度。本校教师就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展开互相对话、深度会谈、专题研讨,实现信息交换、经验共享。   3、建立课题研究制度。坚持“教学即教研,问题既课题”的原则,以教育教学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课题,深入探讨,形成浓厚的教学研究氛围,定期开展课改专题教学研讨、观摩活动。。   4、建立教研激励机制。将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绩效纳入工作实绩考核的内容,将教研工作情况作为新课程实验评估、年度考核的主要条件之一,并定期对教学研究成果进行评定、奖励。   三、组织形式   建立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要素,以理论学习、案例分析、校本论坛、教学反思、结对帮扶、经验交流、调查研究、问题解决、教学咨询、教学指导、示范课、研究课、说课、听课、评课、专题讲座、骨干教师与教师对话、专业人员与优秀教师合作等基本形式的校本教研制度,为教师参与校本教研创设平台、创造条件。灵活运用开放式教研活动、促进式教研活动、针对式教研活动、学科整合式教研活动等多种教研形式,以“问题——计划——行动——反思——总结”操作方式,努力提高校本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具体措施   1、加强教研队伍建设和培训工作,努力提高任课教师的教研理论水平和教研工作能力。明确目标要求,教师要有笔记、体会,让最新的研究理论和典型案例准确及时地深入到广大教师中间,为开展群体性研究活动提供保证,积极营造老同志只争朝夕,年青同志厚积薄发的浓郁学习、研究氛围。每学期末组织全员参加的政治、业务理论考核工作。   2、加强教学研究工作,抓住“推广和应用‘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的契机,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研究。使教师能把课改的新理念和远程教育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实际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为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奠基础。   3、加强教研活动的开展,有计划的开展“案例分析、教学反思、结对帮扶、经验交流、调查研究、教学指导、示范课、研究课”等活动,让教师在活动中展示自己的能力,提高教科研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教师坚持每学期听课、评课活动,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5节,重点研究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教改理念。每学期各教研组组织研究课、观摩课不少于3节,交流活动不少于3次。   4、实施课题引领作用,以教研促教改,以教改促课改。努力探索适应课改需要的教学模式和适应学生实际和学科特点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在《如何在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中推广和应用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课题引领下,教研组要把好学校课题与分组课题的关系,把好组课题与个人课题的关系,提高指导教学实践、研究的实效性,确保学校的教育科研规范、有序。   5、进一步整合教研力量,充分发挥镇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建设一支有活力的专兼职相结合的教研队伍。积极推广校级教研,要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继续坚持手拉手活动及结对拜师活动。每位教学骨干重点跟踪一名教学教研有困难的教师,帮助他们进行教材、教法的研究,尽快适应新课程改革及学生发展的需求,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五、保障措施   1、加强教研室和教研组建设,保证组织人员、措施制度落实到位,经费投入落实到位。   2、充分引导教师利用互联网的强大优势资源作好反思、交流、研讨工作,打开眼界,及时吸收先进的教育教学资源信息,提高教师参与教研的信心和热情。   3、注重教青年教师的进修和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建立教研成果奖励制度,鼓励全员积极参与校本活动,提高校本教研的效果。   4、学校每年投入一定的资金购买教育教学方面的理论书籍、订阅一定数量的教育教学杂志,为教师学习奠定物质基础。

推进学校美育综合改革有哪些创新经验和创新举措

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改进美育教学作出重要部署,国务院对加强学校美育提出明确要求。近年来,经过各地、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学校美育取得了较大进展,对提高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总体上看,美育仍是整个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一些地方和学校对美育育人功能认识不到位,重应试轻素养、重少数轻全体、重比赛轻普及,应付、挤占、停上美育课的现象仍然存在;资源配置不达标,师资队伍仍然缺额较大,缺乏统筹整合的协同推进机制。为进一步强化美育育人功能,推进学校美育改革发展,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落实文艺工作座谈会精神,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
图解
美育全过程,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汲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拥有开阔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本原则。
坚持育人为本,面向全体。遵循美育特点和学生成长规律,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在整体推进各级各类学校美育发展的基础上,重点解决基础教育阶段美育存在的突出问题,缩小城乡差距和校际差距,让每个学生都享有接受美育的机会。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问题为导向,充分考虑地区差异,重点关注农村、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美育教学条件的改善,加强分类指导,因地因校制宜,鼓励特色发展,坚持整体推进与典型引领相结合,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局面。
坚持改革创新,协同推进。加强美育综合改革,统筹学校美育发展,促进德智体美有机融合。整合各类美育资源,促进学校与社会互动互联,齐抓共管、开放合作,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美育发展和学生全面成长的氛围。
(三)总体目标。2015年起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到2018年,取得突破性进展,美育资源配置逐步优化,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开齐开足美育课程。到2020年,初步形成大中小幼美育相互衔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互结合、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促进、学校美育和社会家庭美育相互联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美育体系。
二、构建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
(四)科学定位美育课程目标。学校美育课程建设要以艺术课程为主体,各学科相互渗透融合,重视美育基础知识学习,增强课程综合性,加强实践活动环节。要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科学定位各级各类学校美育课程目标。
幼儿园美育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培养幼儿拥有美好、善良的心灵,懂得珍惜美好事物,能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美、创造美,使幼儿快乐生活、健康成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美育课程要注重激发学生艺术兴趣,传授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发展艺术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帮助学生形成一两项艺术特长和爱好,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趣味、审美格调、审美理想。普通高中美育课程要满足学生不同艺术爱好和特长发展的需要,体现课程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开阔学生的人文视野。特殊教育学校美育课程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特点,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注重潜能发展,将艺术技能与职业技能培养有机结合,为学生融入社会、创业就业和健康快乐生活奠定基础。职业院校美育课程要强化艺术实践,注重与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培养具有审美修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普通高校美育课程要依托本校相关学科优势和当地教育资源优势,拓展教育教学内容和形式,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修养,强化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艺术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开设丰富优质的美育课程。学校美育课程主要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各级各类学校要按照课程设置方案和课程标准、教学指导纲要,逐步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程。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开设音乐、美术课程的基础上,有条件的要增设舞蹈、戏剧、戏曲等地方课程。普通高中在开设音乐、美术课程的基础上,要创造条件开设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教学模块。职业院校要在开好与基础教育相衔接的美育课程的同时,积极探索开好体现职业教育专业和学生特点的拓展课程。普通高校要在开设以艺术鉴赏为主的限定性选修课程基础上,开设艺术实践类、艺术史论类、艺术批评类等方面的任意性选修课程。各级各类学校要重视和加强艺术经典教育,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开发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地方和校本美育课程。
(六)实施美育实践活动的课程化管理。美育实践活动是学校美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纳入教学计划,实施课程化管理。建立学生课外活动记录制度,学生参与社区乡村文化艺术活动、学习优秀民族民间艺术、欣赏高雅文艺演出、参观美术展览等情况与表现要作为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内容。各级各类学校要贴近校园生活,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积极探索创造具有时代特征、校园特色和学生特点的美育活动形式。要以戏曲、书法、篆刻、剪纸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为重点,形成本地本校的特色和传统。中小学校应以班级为基础,开展合唱、校园集体舞、儿童歌舞剧等群体性活动。任何学校和教师不得组织学生参加以营利为目的的艺术竞赛活动,严禁任何部门和中小学校组织学生参与商业性艺术活动或商业性庆典活动。
三、大力改进美育教育教学
(七)深化学校美育教学改革。建立以提高学校美育教育教学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按照国家规定的不同学段美育课程设置方案、课程标准以及内容要求,切实强化美育育人目标,根据社会文化发展新变化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开发利用当地的民族民间美育资源,搭建开放的美育平台,拓展教育空间。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各级各类学校应根据自身条件和特点积极参与中外人文交流。依托现有资源,加强学校美育实践基地建设,取得一批美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成果,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学校美育的整体发展。
(八)加强美育的渗透与融合。将美育贯穿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各方面,渗透在各个学科之中。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相融合,与各学科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挖掘不同学科所蕴涵的丰富美育资源,充分发挥语文、历史等人文学科的美育功能,深入挖掘数学、物理等自然学科中的美育价值。大力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育教学和课外校外实践活动,将相关学科的美育内容有机整合,发挥各个学科教师的优势,围绕美育目标,形成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的育人合力。
(九)创新艺术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艺术院校要注重内涵建设,突出办学特色,专业设置应与学科建设、产业发展、社会需求、艺术前沿有机衔接。加强社会服务意识,强化实践育人,进一步完善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增强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为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培养高素质、多样化的艺术专门人才。遵循艺术人才成长规律,促进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专业课程教学与文化课程教学相辅相成,坚持德艺双馨,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培养造就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素质全面、专业扎实的艺术专门人才。
(十)建立美育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美育教育资源覆盖面。以国家实施“宽带中国”战略为契机,加强美育网络资源建设,加快推进边远贫困地区小学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支持和辅导教师用好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将优质美育资源输送到偏远农村学校。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联合建设美育资源的网络平台,大力开发与课程教材配套的高校和中小学校美育课程优质数字教育资源,鼓励各级各类学校结合“互联网+”发展新形势,创新学校美育教育教学方式,加强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学习平台建设。
(十一)注重校园文化环境的育人作用。各级各类学校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教室、走廊、宣传栏等,营造格调高雅、富有美感、充满朝气的校园文化环境,以美感人,以景育人。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通过校园文化环境浸润学生心田,引导学生发现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心灵之美。进一步办好大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抓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与基地建设,各地要因地制宜探索建设一批体现正确育人导向、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校园文化美育环境示范学校。
(十二)加强美育教研科研工作。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设立美育专项课题,并予以一定倾斜。以服务决策为导向,整合资源,协同创新,深入研究学校美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打造高校美育综合研究的高地和决策咨询的重地。研究制定高校和中小学校美育课程学业质量标准,深入开展美育教学研究和教材研究,形成教材更新机制。加强基础教育阶段艺术类学科教研队伍建设,建立教研员准入制度,严格考核要求。探索建立县(区)美育中心教研协作机制,发挥学科带头人在美育教学研究上的引领作用,促进美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四、统筹整合学校与社会美育资源
(十三)采取有力措施配齐美育教师。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美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美育教师队伍。普通高校要根据美育课程开设需要,加快公共艺术教师队伍建设。各地要制定时间表、采取有效措施破解中小学校美育教师紧缺问题,根据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要求,通过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综合改革实践,建立农村中小学校美育教师补充机制,重点补充农村、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乡(镇)中小学校的美育教师。实行美育教师交流轮岗制度,采取对口联系、下乡巡教、挂牌授课等多种形式,鼓励城市美育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
(十四)通过多种途径提高美育师资整体素质。各地要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中小学校协同培养美育教师的新机制,促进美育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切实提高各级各类学校美育师资水平。鼓励成立校际美育协作区,发挥艺术学科名师工作室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美育师资队伍均衡发展。鼓励教师参与美育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支持教师合作开发开设美育课程,倡导跨学科合作。健全老中青教师传帮带和新老教师互帮互助机制。搭建美育课堂教学交流和教学技能培训平台,加强经验交流与培训,在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国培计划)中加大对中小学校教师特别是乡村美育教师培训力度,带动各地开展农村美育教师培训。
(十五)整合各方资源充实美育教学力量。教育部门要联合和依托文化部门及相关单位,组织选派优秀文化艺术工作者积极参与文艺支教志愿服务项目,鼓励和引导高校艺术专业教师、艺术院团专家和社会艺术教育专业人士到中小学校担任兼职艺术教师,开展“结对子、种文化”活动。积极探索组建美育教学联盟、文艺工作者援教联盟,依托联盟搭建农村美育支教平台。继续鼓励和支持专业文艺团体、非专业的高水平文艺社团有计划地赴高校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组织专家讲学团开设专题美育讲座。聘请艺术家和民间艺人进校园,因地制宜成立相关工作室。专业艺术院校要积极在中小学校建立对口支持的基地。
(十六)探索构建美育协同育人机制。以立德树人、崇德向善、以美育人为导向,加强对家庭美育的引导,规范社会艺术考级市场,强化社会文化环境治理,宣传正确的美育理念,充分发挥家庭和社会的育人作用,转变艺术学习的技术化和功利化倾向,营造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健康向上的社会文化环境。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多位一体的美育协同育人机制,推进美育协同创新,探索建立教育与宣传、文化等部门及文艺团体的长效合作机制,建立推进学校美育工作的部门间协调机制。
五、保障学校美育健康发展
(十七)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将美育作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任务摆在突出位置,认真履行发展美育的职责,将美育发展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工作部署,切实抓紧抓好。建立健全教育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全社会广泛参与的美育工作机制,明确责任,按照职能分工,落实好推进学校美育改革发展的各项任务。
(十八)加强美育制度建设。坚持依法治教,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美育综合改革。研究完善学校美育工作有关规章制度,使美育制度规则体系能够及时适应实践发展需要,为推进学校美育改革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十九)加大美育投入力度。地方政府要通过多种形式筹措资金,满足美育发展基本需求,建立学校美育器材补充机制。各地要加快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美育设施标准化建设,加强高校艺术教育场馆建设,将更多的文化建设项目布点在学校,促进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互动互联,推动校内外资源设施共建共享。鼓励各地筹措和利用社会资金对农村中小学校美育走教教师给予专项补贴。中央财政通过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等工作,加大投入力度,支持地方尽快补齐学校美育的短板。
(二十)探索建立学校美育评价制度。各地要开展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抓好一批试点地区和试点学校,及时总结推广,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实施中小学校美育工作自评制度,学校每学年要进行一次美育工作自评,自评工作实行校长负责制,纳入校长考核内容,并通过当地教育部门官方网站信息公开专栏向社会公示自评结果。制定符合高校艺术专业特点的教育教学评价标准。建立学校美育发展年度报告制度,各级教育部门每年要全面总结本地区各级各类学校美育工作,编制年度报告。教育部应委托第三方机构研究编制并发布全国学校美育发展年度报告。
(二十一)建立美育质量监测和督导制度。中小学校美育课程开课率已列入教育现代化进程监测评价指标体系之中,各地要将其作为对学校评价、考核的重要指标。要在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每三年组织一次学校美育质量监测。鼓励各地运用现代化手段对美育质量进行监测。各级教育督导部门要将美育纳入督导内容,定期开展专项督导工作。


学校推进学校美育综合改革有哪些经验和创新举措

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改进美育教学作出重要部署,国务院对加强学校美育提出明确要求。近年来,经过各地、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学校美育取得了较大进展,对提高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总体上看,美育仍是整个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一些地方和学校对美育育人功能认识不到位,重应试轻素养、重少数轻全体、重比赛轻普及,应付、挤占、停上美育课的现象仍然存在;资源配置不达标,师资队伍仍然缺额较大,缺乏统筹整合的协同推进机制。为进一步强化美育育人功能,推进学校美育改革发展,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落实文艺工作座谈会精神,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
图解
美育全过程,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汲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拥有开阔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本原则。
坚持育人为本,面向全体。遵循美育特点和学生成长规律,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在整体推进各级各类学校美育发展的基础上,重点解决基础教育阶段美育存在的突出问题,缩小城乡差距和校际差距,让每个学生都享有接受美育的机会。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问题为导向,充分考虑地区差异,重点关注农村、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美育教学条件的改善,加强分类指导,因地因校制宜,鼓励特色发展,坚持整体推进与典型引领相结合,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局面。
坚持改革创新,协同推进。加强美育综合改革,统筹学校美育发展,促进德智体美有机融合。整合各类美育资源,促进学校与社会互动互联,齐抓共管、开放合作,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美育发展和学生全面成长的氛围。
(三)总体目标。2015年起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到2018年,取得突破性进展,美育资源配置逐步优化,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开齐开足美育课程。到2020年,初步形成大中小幼美育相互衔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互结合、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促进、学校美育和社会家庭美育相互联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美育体系。
二、构建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
(四)科学定位美育课程目标。学校美育课程建设要以艺术课程为主体,各学科相互渗透融合,重视美育基础知识学习,增强课程综合性,加强实践活动环节。要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科学定位各级各类学校美育课程目标。
幼儿园美育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培养幼儿拥有美好、善良的心灵,懂得珍惜美好事物,能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美、创造美,使幼儿快乐生活、健康成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美育课程要注重激发学生艺术兴趣,传授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发展艺术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帮助学生形成一两项艺术特长和爱好,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趣味、审美格调、审美理想。普通高中美育课程要满足学生不同艺术爱好和特长发展的需要,体现课程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开阔学生的人文视野。特殊教育学校美育课程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特点,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注重潜能发展,将艺术技能与职业技能培养有机结合,为学生融入社会、创业就业和健康快乐生活奠定基础。职业院校美育课程要强化艺术实践,注重与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培养具有审美修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普通高校美育课程要依托本校相关学科优势和当地教育资源优势,拓展教育教学内容和形式,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修养,强化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艺术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开设丰富优质的美育课程。学校美育课程主要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各级各类学校要按照课程设置方案和课程标准、教学指导纲要,逐步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程。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开设音乐、美术课程的基础上,有条件的要增设舞蹈、戏剧、戏曲等地方课程。普通高中在开设音乐、美术课程的基础上,要创造条件开设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教学模块。职业院校要在开好与基础教育相衔接的美育课程的同时,积极探索开好体现职业教育专业和学生特点的拓展课程。普通高校要在开设以艺术鉴赏为主的限定性选修课程基础上,开设艺术实践类、艺术史论类、艺术批评类等方面的任意性选修课程。各级各类学校要重视和加强艺术经典教育,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开发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地方和校本美育课程。
(六)实施美育实践活动的课程化管理。美育实践活动是学校美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纳入教学计划,实施课程化管理。建立学生课外活动记录制度,学生参与社区乡村文化艺术活动、学习优秀民族民间艺术、欣赏高雅文艺演出、参观美术展览等情况与表现要作为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内容。各级各类学校要贴近校园生活,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积极探索创造具有时代特征、校园特色和学生特点的美育活动形式。要以戏曲、书法、篆刻、剪纸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为重点,形成本地本校的特色和传统。中小学校应以班级为基础,开展合唱、校园集体舞、儿童歌舞剧等群体性活动。任何学校和教师不得组织学生参加以营利为目的的艺术竞赛活动,严禁任何部门和中小学校组织学生参与商业性艺术活动或商业性庆典活动。
三、大力改进美育教育教学
(七)深化学校美育教学改革。建立以提高学校美育教育教学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按照国家规定的不同学段美育课程设置方案、课程标准以及内容要求,切实强化美育育人目标,根据社会文化发展新变化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开发利用当地的民族民间美育资源,搭建开放的美育平台,拓展教育空间。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各级各类学校应根据自身条件和特点积极参与中外人文交流。依托现有资源,加强学校美育实践基地建设,取得一批美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成果,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学校美育的整体发展。
(八)加强美育的渗透与融合。将美育贯穿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各方面,渗透在各个学科之中。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相融合,与各学科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挖掘不同学科所蕴涵的丰富美育资源,充分发挥语文、历史等人文学科的美育功能,深入挖掘数学、物理等自然学科中的美育价值。大力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育教学和课外校外实践活动,将相关学科的美育内容有机整合,发挥各个学科教师的优势,围绕美育目标,形成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的育人合力。
(九)创新艺术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艺术院校要注重内涵建设,突出办学特色,专业设置应与学科建设、产业发展、社会需求、艺术前沿有机衔接。加强社会服务意识,强化实践育人,进一步完善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增强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为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培养高素质、多样化的艺术专门人才。遵循艺术人才成长规律,促进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专业课程教学与文化课程教学相辅相成,坚持德艺双馨,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培养造就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素质全面、专业扎实的艺术专门人才。
(十)建立美育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美育教育资源覆盖面。以国家实施“宽带中国”战略为契机,加强美育网络资源建设,加快推进边远贫困地区小学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支持和辅导教师用好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将优质美育资源输送到偏远农村学校。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联合建设美育资源的网络平台,大力开发与课程教材配套的高校和中小学校美育课程优质数字教育资源,鼓励各级各类学校结合“互联网+”发展新形势,创新学校美育教育教学方式,加强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学习平台建设。
(十一)注重校园文化环境的育人作用。各级各类学校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教室、走廊、宣传栏等,营造格调高雅、富有美感、充满朝气的校园文化环境,以美感人,以景育人。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通过校园文化环境浸润学生心田,引导学生发现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心灵之美。进一步办好大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抓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与基地建设,各地要因地制宜探索建设一批体现正确育人导向、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校园文化美育环境示范学校。
(十二)加强美育教研科研工作。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设立美育专项课题,并予以一定倾斜。以服务决策为导向,整合资源,协同创新,深入研究学校美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打造高校美育综合研究的高地和决策咨询的重地。研究制定高校和中小学校美育课程学业质量标准,深入开展美育教学研究和教材研究,形成教材更新机制。加强基础教育阶段艺术类学科教研队伍建设,建立教研员准入制度,严格考核要求。探索建立县(区)美育中心教研协作机制,发挥学科带头人在美育教学研究上的引领作用,促进美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四、统筹整合学校与社会美育资源
(十三)采取有力措施配齐美育教师。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美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美育教师队伍。普通高校要根据美育课程开设需要,加快公共艺术教师队伍建设。各地要制定时间表、采取有效措施破解中小学校美育教师紧缺问题,根据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要求,通过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综合改革实践,建立农村中小学校美育教师补充机制,重点补充农村、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乡(镇)中小学校的美育教师。实行美育教师交流轮岗制度,采取对口联系、下乡巡教、挂牌授课等多种形式,鼓励城市美育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
(十四)通过多种途径提高美育师资整体素质。各地要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中小学校协同培养美育教师的新机制,促进美育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切实提高各级各类学校美育师资水平。鼓励成立校际美育协作区,发挥艺术学科名师工作室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美育师资队伍均衡发展。鼓励教师参与美育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支持教师合作开发开设美育课程,倡导跨学科合作。健全老中青教师传帮带和新老教师互帮互助机制。搭建美育课堂教学交流和教学技能培训平台,加强经验交流与培训,在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国培计划)中加大对中小学校教师特别是乡村美育教师培训力度,带动各地开展农村美育教师培训。
(十五)整合各方资源充实美育教学力量。教育部门要联合和依托文化部门及相关单位,组织选派优秀文化艺术工作者积极参与文艺支教志愿服务项目,鼓励和引导高校艺术专业教师、艺术院团专家和社会艺术教育专业人士到中小学校担任兼职艺术教师,开展“结对子、种文化”活动。积极探索组建美育教学联盟、文艺工作者援教联盟,依托联盟搭建农村美育支教平台。继续鼓励和支持专业文艺团体、非专业的高水平文艺社团有计划地赴高校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组织专家讲学团开设专题美育讲座。聘请艺术家和民间艺人进校园,因地制宜成立相关工作室。专业艺术院校要积极在中小学校建立对口支持的基地。
(十六)探索构建美育协同育人机制。以立德树人、崇德向善、以美育人为导向,加强对家庭美育的引导,规范社会艺术考级市场,强化社会文化环境治理,宣传正确的美育理念,充分发挥家庭和社会的育人作用,转变艺术学习的技术化和功利化倾向,营造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健康向上的社会文化环境。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多位一体的美育协同育人机制,推进美育协同创新,探索建立教育与宣传、文化等部门及文艺团体的长效合作机制,建立推进学校美育工作的部门间协调机制。
五、保障学校美育健康发展
(十七)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将美育作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任务摆在突出位置,认真履行发展美育的职责,将美育发展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工作部署,切实抓紧抓好。建立健全教育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全社会广泛参与的美育工作机制,明确责任,按照职能分工,落实好推进学校美育改革发展的各项任务。
(十八)加强美育制度建设。坚持依法治教,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美育综合改革。研究完善学校美育工作有关规章制度,使美育制度规则体系能够及时适应实践发展需要,为推进学校美育改革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十九)加大美育投入力度。地方政府要通过多种形式筹措资金,满足美育发展基本需求,建立学校美育器材补充机制。各地要加快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美育设施标准化建设,加强高校艺术教育场馆建设,将更多的文化建设项目布点在学校,促进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互动互联,推动校内外资源设施共建共享。鼓励各地筹措和利用社会资金对农村中小学校美育走教教师给予专项补贴。中央财政通过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等工作,加大投入力度,支持地方尽快补齐学校美育的短板。
(二十)探索建立学校美育评价制度。各地要开展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抓好一批试点地区和试点学校,及时总结推广,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实施中小学校美育工作自评制度,学校每学年要进行一次美育工作自评,自评工作实行校长负责制,纳入校长考核内容,并通过当地教育部门官方网站信息公开专栏向社会公示自评结果。制定符合高校艺术专业特点的教育教学评价标准。建立学校美育发展年度报告制度,各级教育部门每年要全面总结本地区各级各类学校美育工作,编制年度报告。教育部应委托第三方机构研究编制并发布全国学校美育发展年度报告。
(二十一)建立美育质量监测和督导制度。中小学校美育课程开课率已列入教育现代化进程监测评价指标体系之中,各地要将其作为对学校评价、考核的重要指标。要在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每三年组织一次学校美育质量监测。鼓励各地运用现代化手段对美育质量进行监测。各级教育督导部门要将美育纳入督导内容,定期开展专项督导工作。


如何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几点思考

一、充分认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大意义。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整体构建符合教育规律、体现时代特征、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健全综合协调、充满活力的育人体制机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大举措,是提高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行动,是适应教育内涵发展、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对于全面提高育人水平,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时期课程改革在立德树人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世纪以来特别是教育规划纲要发布实施以来,教育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精神,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推动课程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得到普遍认同。符合素质教育和时代要求的课程教材体系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深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启发、讨论、参与的教学方式不断推广,育人的针对性、实效性进一步增强。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积极推进,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科学多元的评价制度改革取得重要进展。课程改革为进一步推动立德树人工作奠定了基础。
(三)课程改革面临新的挑战。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信息网络技术突飞猛进,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学生成长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青少年学生思想意识更加自主,价值追求更加多样,个性特点更加鲜明。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人才强国战略深入实施,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人才。这些变化和需求对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当前,高校和中小学课程改革从总体上看,整体规划、协同推进不够,与立德树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高校、中小学课程目标有机衔接不够,部分学科内容交叉重复,课程教材的系统性、适宜性不强;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考试招生、评价制度不配套,制约着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教师育人意识和能力有待加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支撑保障课程改革的机制不健全。这些困难和问题直接影响着立德树人的效果,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切实加以解决。
二、准确把握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要立足中国国情,具有世界眼光,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人人成才。
(二)基本原则。坚持系统设计,整体规划育人各个环节的改革,整合利用各种资源,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实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坚持重点突破,聚焦课程改革的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针对制约课程改革的体制机制障碍,集中攻关,重点推进。坚持继承创新,注重课程改革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新要求,积极开拓,大胆试验。
(三)工作目标。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着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审美情趣,努力使学生具有中华文化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国际视野,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基本建成高校、中小学各学段上下贯通、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科学合理的课程教材体系;基本确立教育教学主要环节相互配套、协调一致的人才培养体制;基本形成多方参与、齐心协力、互相配合的育人工作格局。
(四)主要任务。
1.统筹小学、初中、高中、本专科、研究生等学段(包括职业院校)。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自教育功能定位,理顺各学段的育人目标,使其依次递进、有序过渡。要避免有的学科客观存在的一些内容脱节、交叉、错位的现象,充分体现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
2.统筹各学科,特别是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学科。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进一步提升数学、科学、技术等课程的育人价值。同时加强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发挥综合育人功能,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统筹课标、教材、教学、评价、考试等环节。全面发挥课程标准的统领作用,协同推进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评价方式、考试命题等各环节的改革,使其有效配合,相互促进。
4.统筹一线教师、管理干部、教研人员、专家学者、社会人士等力量。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明确各支力量在教书育人、服务保障、教学指导、研究引领、参与监督等方面的作用。围绕育人目标,协调各支力量,形成育人合力。
5.统筹课堂、校园、社团、家庭、社会等阵地。发挥学校的主渠道作用,加强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和社团组织活动的密切联系,促进家校合作,广泛利用社会资源,科学设计和安排课内外、校内外活动,营造协调一致的良好育人环境。
三、着力推进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改革
(一)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要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研究制订中小学各学科学业质量标准和高等学校相关学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根据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指导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使考试评价更加准确反映人才培养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
(二)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完善高校和中小学课程教学有关标准。要增强思想性,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全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充分体现民族特点,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增强科学性,客观反映人类探索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确保课程内容严谨准确。要增强时代性,充分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根据社会发展新变化、科技进步新成果,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要增强适宜性,各学科的学习内容要符合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年龄特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经验。要增强可操

上一篇:洪棠大尺度

下一篇:节能减排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