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臂猿生活在哪里?
长臂猿属主要栖于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长臂猿是身体最小、动作最灵敏的类人猿。它最大的特点就是臂和手都很长,即使直立时,手指也能碰到地面。长臂猿生活在茂密的丛林中。它们以家庭为单位聚居,包括一只雄的、一只雌的和2只?4只幼仔。长臂猿主要栖居在亚洲热带森林。长臂猿在我国有少量分布,是珍贵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长臂猿的外形特点 胸腹部浅灰黄色,常染有黑褐色。海南黑冠长臂猿的命名,是因为该物种头上长有一顶“黑帽”。雌雄异色。公猿通体黑色,体形比母猿略小,头顶有短而直立冠状簇毛,如怒发冲冠;母猿全身金黄,体背为灰黄、棕黄或橙黄色,头顶有棱形或多角形黑色的冠斑,恰似戴了顶小黑帽。雌雄均无尾,也无颊囊。
黑长臂猿生活在什么地方?
黑长臂猿是世界上现存的大类人猿之一,其生活习性有与人类相似之处,骨骼、牙齿和生机结构也很像人,是动物学、理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的重要实验动物。在中国仅有海南岛和西双版纳有为数不多的群体,海南岛是主要产区,它们生活于坝王岭、五指山、尖峰岭等原始林中。据资料记载,20世纪初,海南森林覆盖率达90%,全岛各县均有长臂猿分布。黑冠长臂猿
长臂猿生活在哪里
长臂猿生活在热带雨林和亚热带季雨林,树栖。白天活动。善于利用双臂交替摆动,手指弯曲呈钩,轻握树枝将身体抛出,腾空悠荡前进,一跃可达10余米,速度极快,能在空中只手抓住飞鸟。在地面或藤蔓上行走时,双臂上举以保持平衡。群居,每群包括1对雌雄及其子女,一般不超过5-6只。食物以浆果为主,也吃树叶、小鸟、鸟蛋或昆虫。每胎产1仔。能用双臂钩住树枝,交替向前运动。无尾和颊囊。喉部音囊发达,善于鸣叫。 长臂猿生活在热带雨林和亚热带季雨林,树栖。白天活动。善于利用双臂交替摆动,手指弯曲呈钩,轻握树枝将身体抛出,腾空悠荡前进,一跃可达10余米,速度极快,能在空中只手抓住飞鸟。在地面或藤蔓上行走时,双臂上举以保持平衡。群居,每群包括1对雌雄及其子女,一般不超过5-6只。食物以浆果为主,也吃树叶、小鸟、鸟蛋或昆虫。每胎产1仔。能用双臂钩住树枝,交替向前运动。无尾和颊囊。喉部音囊发达,善于鸣叫。
长臂猿的解释
长臂猿的解释 哺乳纲,灵长目,长臂猿科。因前臂 特别 长而得名。能用双臂钩住树枝,交替向前 运动 。无尾和颊囊。喉部音囊发达,善于鸣叫。 中国 产的有黑长臂猿、 白眉 长臂猿和白掌长臂猿,都是 国家 一级 保护 动物 。 词语分解 长的解释 长(长)á两 端的 距离:长度。长度大,与“短” 相对 ,指空间,亦指 时间 :长短。长空。 长短句 (词的 别名 )。长夜(a. 漫长 的黑夜;b.喻 黑暗 的日子)。 长风 破浪(喻志趣远大)。长歌代哭(以歌代哭
长臂猿是中国特有的吗
长臂猿是我国特有的。长臂猿,顾名思义就是一种手臂很长的猿。猿在古代同“猨”“蝯”,《抱朴子》中记载:“周穆王南征,一军尽化,君子为猨为鹤,小人为虫为沙。”这一典故为后代文人咏猿画猿时广泛引用,构建了长臂猿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君子形象。根据这些诗词歌赋和古代的地方志,科学家得以勾勒出我国长臂猿的历史分布区。在明朝中期,长臂猿的分布北抵甘肃庆阳,南至海南昌江,东到浙江镇海,西达云南陇川,在东南沿海、广东、湖南等地亦有广泛分布。在清朝时期,随着我国人口大规模增长,长臂猿的分布区急剧退缩,至20世纪初,只有福建、两广、云南和海南等地有长臂猿的记录。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长臂猿则仅存于云南和海南两个栖息地。海南长臂猿是唯一一种中国特有的长臂猿。20世纪50年代,它分布在海南的12个县,种群数量超过2000只;到了2003年,科学家只在霸王岭保护区发现了2群13只长臂猿,因此海南长臂猿成为全世界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所幸到了2020年年初,海南长臂猿的种群已经恢复到5群30只。此外,被认为已经从中国灭绝的东黑冠长臂猿于2006年在广西被重新发现,目前种群已经恢复到5群31只。
白颊长臂猿的介绍
白颊长臂猿(学名:Nomascus leucogenys):体长为45-62厘米,体重5-7千克。腿短,手掌比脚掌长,手指关节长;身体纤细,肩宽而臀部窄;有较长的犬齿。体毛长而粗糙,雄兽以黑色为主,混有不明显的银色,只是面颊的两旁从嘴角至耳朵的上方各有一块白色或黄色的毛,雌兽体毛为桔黄色至乳白色,腹部没有黑色的毛,从而区别于黑冠长臂猿。栖息于热带雨林和亚热带季雨林,树栖。白天活动。善于利用双臂交替摆动,手指弯曲呈钩,轻握树枝将身体抛出,腾空悠荡前进,为中、老、越三国交界地区的特有种,主要栖息于热带雨林。该物种的所有总数估什不足350只,已成为一个高度濒危的物种。
白颊长臂猿的生活习性
旱季通常在清晨06∶30开始活动,并开始晨鸣。觅食高峰在07:00-08:00;第二个高峰在11:00-12:00;第三个高峰出现在14:00-15:00。觅食、运动、戏耍、休息都是群体活动。觅食时个体间的距离不超过70米。通常一只手抓挂在树枝上,另一只手采摘食物,两手交替进行。多在高大的树冠中上部进行觅食,高度在10-25米左右,每天早晨就开始鸣啼不已,觅食时不鸣叫。以多种热带型野果(浆果、核果、坚果,特别喜食榕树果)、嫩树叶,花苞,树芽等为主要食物,也食昆虫、小鸟和鸟卵。食物种类约85种,其中,植物性食物占食物总数的90.6%。营小群体生活,一般每群3-5只,少数可达7-8只。
坝王岭黑冠长臂猿有怎样的生活习性?
坝王岭黑冠长臂猿的活动领域比较固定,无季节迁移现象。生性机警,晨昏活动,有固定的活动范围和活动路线。坝王岭黑冠长臂猿是树栖猿类,在树上攀援自如,活动与觅食均在15米高大乔木的冠层或中层中穿越进行,很少下至5米以下的小树上活动。它没有固定的睡觉地点,也不会做窝。睡觉时蜷曲在树上,有时也会在树干上仰天而卧。黑长臂猿活动时很少下地,也很少在树上用前肢爬,几乎所有活动都是在树枝上用前肢攀登,或在树枝间悠荡,可说是凌空跳跃,长臂攀揽自如,悠荡时只用前掌四指搭一把便腾跃而过,不必用拇指抓握,但爬树则要用拇指。黑冠长臂猿
全球最濒危灵长类动物为 海南黑冠长臂猿的简单介绍
1、全球最濒危灵长类动物为海南黑冠长臂猿。
2、海南黑冠长臂猿(学名:Nomascus hainanus)两性之间的毛色相差很大。雄性完全是黑色的,顶多在嘴角边有几根白毛。头上有一簇毛。雌性的毛色从黄灰色到淡棕色,在头的顶部和腹部有一黑斑,此外手指和四肢可能部分是黑棕色的。两性之间的大小没有区别,体重可以达到八千克。
3、生活在一夫一妻制的家庭群中,由一头雄兽、一头雌兽和一至三头幼兽组成。领地由它们的叫声来标志。可以在树上使用灵活的长臂跳跃攀爬。主要吃果子,偶尔也吃一些树叶和小动物。是中国海南岛的特产。
海南黑冠长臂猿的分布范围
海南黑冠长臂猿过去广泛分布于海南岛的五指山、鹦哥岭、吊罗山、黎母山、东方和白沙。仅分布在海南省昌江县和白沙县交界的坝王岭林区,而就在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海南长臂猿还广泛分布于海南中部的各县,20世纪40年代整个海南尚有2000只左右。50年代初期,海南在澄迈、屯昌以南的12个县都生活着黑长臂猿,总数达2000只左右。1960-1963年间在乐东县的尖锋岭和陵水县的吊罗山等地仍有不少,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大部分地区都已绝迹,全岛仅在坝王岭、鹦哥岭和黎母岭等地残存着7-8个小的群体,总数只有30多只。而1980年坝王岭自然保护区成立的时候,仅存有7—8只左右了。经过10多年的保护工作,海南长臂猿的数量才有所增加,已经有4群共18只,其中雌兽6只,雄兽和幼仔12只,集中分布在坝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内。
什么是黑长臂猿?
黑长臂猿别名黑冠长臂猿,属于猩猩科。黑长臂猿雌雄体毛色迥异的黑长臂猿,体长43~54厘米,细长的前肢比后肢还长。雄猿通体黑色,头顶部的毛向上生长,形似黑冠;成年雌猿灰棕黄色,头顶部黑褐色;幼猿不论性别都是黑色。雌雄均无尾,亦无颊囊。
黑长臂猿栖息于热带、亚热带茂密森林中,营家族式生活,每群10只左右。性机警,晨昏活动,在固定的范围内有一定的活动路线。攀援自如,很少下地,在树上蜷曲而睡,有时也会在大树干上仰天而卧。食植物的嫩芽和果实,也吃昆虫和鸟卵,极少下地饮水,主要靠饮叶片的露水。妊娠期7~8个月,每年1胎,每胎1仔。雄性9岁性成熟,寿命可达30余年。历史记载见于广西,甚至远至长江三峡地区,现仅见于云南、海南岛,呈零星分布,数量稀少,已濒于灭绝,亟待采取保护措施。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坝王岭黑长臂猿有怎样的形态特征?
坝王岭自然保护区的黑长臂猿现有4群20余只,为中型猿类,体矫健,体重7千克至10千克,体长0.4米至0.5米,前肢明显长于后肢,无尾。坝王岭黑冠长臂猿的命名,还因为它们头上长有一顶“黑帽”。黑冠长臂猿雌雄异色,公猿通体黑色,体形比母猿略小,头顶有短而直立冠状簇毛,如怒发冲冠;母猿全身金黄,体背为灰黄、棕黄或橙黄色,头顶有棱形或多角形黑色的冠斑,恰似戴了顶女式黑帽。雌雄均无尾,也无颊囊。坝王岭黑冠长臂猿一生中要变换几次颜色。刚出生的小猿是黄色的,只有头顶正中有道黑线;半年后,会换上黑色的“童装”。至六七岁性成熟时,毛色才渐分雌雄,雌猿变成金黄色的着装,而雄猿却还是一身黑衣。雌猿由黑色变为黄色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必须经过一年多的时间方可完成,这期间所呈现的,是一只不黑不黄的“灰猿”。黑冠长臂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