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乘之国是什么意思
千乘之国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春秋时指中等诸侯国的意思。读音:qiān shèng zhīguó。出处:春秋·鲁·孔丘《论语·先进》:“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例句: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61回:“说来说去都是千乘之国,不知支那之外,更有五洲万国的了。”典故春秋时期,孔子年轻时开坛讲学,听者纷纭。休息时,他与弟子们谈论各自的理想,子路说:“给我一个千乘之国,即使有内忧外患,只要三年我就能让它全民皆兵,有勇有谋。”孔子笑他使勇好斗,转而问冉求,冉求则提倡礼乐兴邦。千乘之国:乘,音shèng,意为辆,战车。这里指古代军队的基层单位。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千乘之国,指拥有1000辆战车的国家,即诸侯国。春秋时代,战争频仍,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
现代汉语语句
一、句子
句子是由词或短语构成的语言单位。句子能够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在口头表达上有一个较长的停顿,在书面上用句号、问号或感叹号来表示。
句子是汉语的四级语言单位,这是高考必考的内容,而且是难点、重点。句子知识主要包括句子的分类、句子的结构以及句式的变换、选用和仿用三个方面。
句群是汉语的五级语言单位,这个语言单位与语段的层次结构非常相似,只需要了解一下即可。
二、句子的分类:
(一)按照结构,句子分为单句和复句。
1、单句:由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构成的句子是单句。
2、复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句构成的句子是复句。
(二)、按照语气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1、陈述句:述说一件事情,末尾的语调是平的,句末用句号,在意义上是告诉别人一件事情。例如:
1)、我有三本书。
2)、他没有来。
2、疑问句:提出一个问题,末尾的语气是上扬的,句末加句号,在意义上是询问别人一件事情。
1)、他究竟说了些什么呢?
2)、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
3、祈使句:表示要求或禁止的语气,句末用句号或感叹号,在意义上表示要求别人一件事。如:
请把书递给我。 快走吧。 禁止吸烟!
4、感叹句:表示自己的某种强烈的感情,末尾的语调是下降的,可以带表示感叹的语气词,句末用感叹号。如:
好球! 太精彩了! 北京的秋天多好啊!
三、单句句子成分:
句子的成分主要有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定语、状语。
在一个比较完整的陈述句中(主谓句),句子中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一般是:
[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
常作主语的是: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
常作谓语的是:动词、形容词、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
常作宾语的是: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
常作定语的是:所有实词
常作状语的是:形、副、代、介宾
常作补语的是:动、形、数量、代词、副词、主谓短语、介宾短语
句子的主干:
在句子中主语、谓语、宾语是句子的主干部分,它表述句子的主要意义,补语、定语、状语是句子的枝叶部分,它使得句子所表达的意义更具体、形象。
找出句子的主干,就是找出主语、谓语、宾语的中心语,值得注意的是,在否定句中,作状语的否定副词“不、没有”等不能去掉,否则意义就会完全相反。
千乘之国的乘指的是什么?
乘,意为辆。这里指兵马。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千乘之国,指拥有许多兵马的国家,即诸侯国。春秋时代,战争频仍,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春秋时指中等诸侯国。示例: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61回:“说来说去都是千乘之国,不知支那之外,更有五洲万国的了。”成语典故春秋时期,孔子年轻时开坛讲学,听者纷纭。休息时,他与弟子们谈论各自的理想,子路说:“给我一个千乘之国,即使有内忧外患,只要三年我就能让它全民皆兵,有勇有谋。”孔子笑他使勇好斗,转而问冉求,冉求则提倡礼乐兴邦。
老子道德经导读:显德
老子道德经导读:显德 【经文】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帛书甲本:深不可志。夫唯不可志,故强为之容﹕曰与呵其若冬,畏四,其若客,涣呵其若凌泽,□呵其若楃,湷□□ □□,□□□若浴。浊而情之余情,女以重之余生。葆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成。 帛书乙本:古之善为道者,微眇玄达,深不可志。夫唯不可志,故强为之容﹕曰与呵亓若冬涉水,猷呵亓若畏四,严呵亓若客,涣呵亓若凌泽,沌呵亓若朴,湷呵亓若浊,呵亓若浴。浊而静之徐清,女以重之徐生。葆此道□□欲盈,是以能而不成。 【翻译】 古时候善于做事的人,细微无形迹而美妙,幽远而通达,深邃而无法认识。只因无法认识,所以就只能勉强形容它:防备充裕,就像冬天要涉水过河一样;谨慎小心,好像害怕周围邻居的样子;矜持庄重,好像到别人家做客的样子;涣散不整,好像冰将要融化一样;敦厚而很朴素的样子;心胸宽阔,有如山谷一样空虚;浑沌而法分辨,就如浊水一样混浊而不清不楚。谁能在混浊之中静心而得到持久的清净?谁能够在安静之中动做而得到持久的生长?保有此持久之道的人内心谦虚而不会盈满,就因为不盈满,所以能够守旧而持久,不会立新而容易败坏。 【释义】 古之善为士者, 古时候善于做事的人。 此句或作「古之善为道者」。 士:事也,或者能够胜任其事者也称做士,也就是有才干,做事有始有终,能够胜任的人。《说文》:「事也。数始于一,终于十。从一从十。孔子曰:『推十合一为士。』凡士之属皆从士。」段注:「《豳风》、《周颂》传凡三见。《大雅》『武王岂不仕』传亦云『仕,事也』。郑注《表记》申之曰『仕之言事也』。士事?韵,引伸之,凡能事其事者偁士。《白虎通》曰:『士者事也,任事之称也。』故传曰:『通古今、辩然不,谓之士。』」 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第六十八章: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第六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河上公注:谓得道之君也。 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细微无形迹而美妙,幽远而通达,深邃而无法认识。 微:匿踪,行迹隐匿而无以发现。《说文》:「隐行也,从彳声。」段注:「训眇。微从彳,训隐行。叚借通用微而不行。邶风。微我无酒。又假微为非。」「《左传》哀十六年文杜曰:『微,匿也』,与《释诂》『匿,微也」互训,皆言隐,不言行。之叚借字也,此偁传说叚借。」 玄:《说文》:「幽远也。黑而有赤色者为玄。象幽而入覆之也。凡玄之属皆从玄。」河上公:「玄天也。」王弼:「玄者冥也。」老子五十一章:「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玄为幽远而无法看到尽头的样子,此形容道的元始本体。 甲骨文玄与ㄠ同字,同作。ㄠ即幼小之义,《说文》:「 ㄠ ,小也,象子初生之形。凡ㄠ之属皆从ㄠ 。」老子用「玄」字实双关语,一方面指其深远而不可测,另一方面指其为道之元始所生之子。又《老子》第十章「专气致柔,能婴儿乎」,第二十章「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二十八章「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五十五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老子以婴儿喻道,亦可从玄字窥得。 河上公注:◎玄,天也。言其志节玄妙,精与天通也。◎道德深远不可识知,内视若盲,反听若聋,莫知所长。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只因无法认识,所以就只能勉强形容它: 河上公注:谓下句也。 豫兮若冬涉川, 准备充裕,就像冬天要涉水过河一样。 豫:防备充裕的样子。豫原义为大象,即《说文》所说的「象之大者」。象为体积庞大的动物,象之大者,是大中之大,以此而引伸出充裕、余裕、宽裕的意思,再引伸出预备、豫乐、舒乐等意思。豫又和与字互为叚借,《仪礼》古文「与」皆作「豫」,河上公及帛书本「豫」皆作「与」。此处当解释防备充裕、宽裕的样子,因「豫」与下文「犹」字对举,犹为小心谨慎,豫当与犹相反,为宽裕之貌。 《说文》:「象之大者。」段注:「此豫之本义,故其字从象也。引伸之,凡大皆偁豫,故《淮南子》、《史记?循吏传》 、《魏都赋》皆云『市不豫价』。《周礼》司市注云:『防诳豫,皆谓卖物者大其价以愚人也。」大必宽裕,故先事而备谓之豫,宽裕之意也。宽大则乐,故释诂曰:『豫,乐也。』《易》郑注曰:『豫喜豫说乐之皃也。』亦借为舒字,如《洪范》:『豫,恒燠若,卽舒,恒燠若也。』亦借为与字,如《仪礼》古文与作豫是也。」 河上公注:举事辄加重慎与,与兮若冬涉川心,犹难之也。 王弼注:冬之涉川,豫然若欲度,若不欲度,其情不可得见之貌也。 犹兮若畏四邻, 谨慎小心,好像害怕周围邻居的样子。 犹:迟疑而郑重、谨慎的样子。犹与豫对举,有取「犹豫」之义,现今以「犹豫」形容人进退不决的样子,实则这两字原本都是在形容人谨慎小心的样子,因谨慎小心而显得进退不决。犹是一种善于爬树的动物,生性小心多疑,「犹兮」即形容人小心、谨慎的样子。豫则是防备的样子,都有小心谨慎之义。《说文》:「玃属,从犬酋声。一曰陇西谓犬子为猷。」段注:「《释兽》曰『犹如麂,善登木』,许所说谓此也。《曲礼》曰:『使民决嫌疑,定犹豫。』正义云:『《说文》犹玃属,豫象属,此二兽皆进退多疑,人多疑惑者似之,故谓之犹豫。按:古有以声不以义者,如犹豫双声,亦作犹与。亦作冘豫,皆迟疑之皃。《老子》『豫兮如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离骚》『心犹豫而狐疑』,以犹豫二字皃其狐疑耳。李善注〈洛神赋〉乃以犹兽多豫,狐兽多疑对说。王逸注《离骚》绝不如此。《礼记正义》则又以犹与豫二兽对说,皆郢书燕说也。如〈九歌〉『君不行兮夷犹』王逸即以犹豫解之,要亦是双声字。《春秋经》『犹三望』、『犹朝于庙』、『犹绎今』,谓可已而不已者曰犹,即犹豫、夷犹之意也。《释诂》曰『猷,谋也』,《言》曰:『猷,图也』,《召南》传曰『犹,若也』。《说文》『图者画也,计难也,谋者虑难也』。图谋必酷肖其事而后有济,故图也、谋也、若也为一义。《周礼》以犹鬼神示之居,犹者图画也,是则皆从迟疑郑重之意引伸之。《魏风》毛传『猷,可也』,可之义与庶几相近,庶几与今语犹者相近也。《释诂》又曰『猷,道也』,以与由音同。『秩秩大猷』《汉书》作『大繇』可证。《释诂》又云『猷,巳也』,谓巳然之词,亦即犹三望之类也。」 河上公注:其进退犹犹如拘制,若人犯法,畏四邻知之也。 王弼注:四邻合攻,中央之主,犹然不知所趣向者也。上德之人,其端兆不可覩,德趣不可见,亦犹此也。 俨兮其若客, 矜持庄重,好像到别人家做客的样子。 河上公注:如客畏主人,俨然无所造作也。 涣兮若冰之将释, 涣散不整,好像冰将要融化一样。 河上公注:涣者解散,释者消亡,除情去欲,日以空虚。 敦兮其若朴, 敦厚而很朴素的样子。 敦:敦厚。 朴:朴素,河上公「朴者形未分」,朴为形体未分的样子。 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第二十八章: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第三十二章: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 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第五十七章: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河上公注:敦者质厚,朴者形未分。内守精神,外无文采也。 旷兮其若谷, 心胸宽阔,有如山谷一样空虚。 旷:空旷,形容人心胸广大。 谷:老子一向以「谷」来比喻空虚、虚心、谦卑。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第二十八章: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第三十二章: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 第六十六章: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河上公注:旷者宽大,谷者空虚不有德,功名无所不包也。 浑兮其若浊。 浑沌而法分辨,就如浊水一样混浊而不清不楚。 《庄子?应帝王》: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河上公注:浑者守举真,浊者不照然也。与众合同,不自专。 王弼注:凡此诸若,皆言其容,象不可得而形名也。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 谁能在混浊之中静心而得到持久的清净? 徐:《说文》:「徐,安行也。」此引伸为缓慢、持久。 河上公注:孰,谁也。谁能知水之浊止,而静之徐徐自清也。 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谁能够在安静之中动做而得到持久的生长? 安:《说文》:「安,静也。」安即静。 生:生长的意思。《说文》:「生,进也,象艸木生出土上,凡生之属皆从生。」 此句疑作「安以动之徐生」或「安以久之徐生」,依河上公注应作「安以久之徐生」,若依帛本或是与上文对举,则应作「安以动之徐生」。 河上公注:谁能安静以久,徐徐以长生也。 王弼注:夫晦以理物则得明,浊以静物则得清,安以动物则得生,此自然之道也。孰能者,言其难也。徐者,详慎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保有此持久之道的人内心谦虚而不会盈满,就因为不盈满,所以能够守旧而持久,不会立新而容易败坏。 不欲盈:盈即满。欲盈,不知足,不知适可而止。不欲盈,不盈满,谦虚的意思。 蔽:应作「敝」,原指坏掉的衣服,后来引伸凡事物败坏、破旧都可称敝。王弼注「蔽,覆盖也」不正确,老子蔽与新对举,二十二章「敝则新」皆可证敝即破旧之义。《说文》:「敝,帗也,一曰败衣。」段注:「引伸为凡败之偁。」「能敝」有守旧,守住人之固有本性,和光同尘之义。 新:新旧之新。《说文》:「取木也。」段注:「取木者新之本义,引申之为凡始基之偁。」新成,重新创立之意。新者反而易败,憨山大师:「凡物旧者,最持久,能奈风霜磨折。而新成者,虽一时鲜明,不久便见损坏。」 第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河上公注:◎保此徐生之道,不欲奢泰盈溢。◎夫唯不盈满之人,能守蔽不为新成,蔽者匿光荣也。新成者,贵功名。 王弼注:◎盈必溢也。◎蔽,覆盖也。
重读道德经
最近半个月在重读《道德经》,只因为看到一位朋友在她的文章里推荐了一本解读《道德经》的书籍。
平常在书店里会看到几十本不同的人解读道德经的书,每个人都尝试从不同视角去解读它。
《道德经》我最起码买过四本,我还常常在外国经典书籍里看到外国人对它的引用和理解。
十多年不间断的解读,让它无意识的潜入到我的内心,我也常常只了解它很浅层的东西,甚至误解。因为误解,有时候“无为”和“无争”的诠释会让我过早的进入老年的生活状态。当过了一段时间,我又会忍不住在书店里翻开《道德经》。
2011年我看《当下的力量》,作者深度引用了“无为”,他为了说明“臣服的力量”。
大概在2016年,我看一位比较有争议的大师奥修的书,他写了一本专门与道德经对话的书,他诠释的角度是说老子故意以非辩证的方式破除一个人的小我。
往后为了从多方面了解道德经,我刻意看了一些法师对道德经诠释。
每个人对它的诠释会让我看到不同的东西。中国文化最具代表的符号可能是阴阳太极。
中医和传统文化是同源的。很多气功的书把《道德经》诠释成修炼功法。
很多医生把它当做中医养生书。
神秘学家则把它当做最深远的灵性书籍。
物理学家把它看做宇宙本源的描述。
真的是横看成岭侧成峰。
商学院把它看做是管理宝典。
这本书已经影响了我十多年。虚怀若谷、上善若水,它在我眼里是无数的为人处世的法则和真理。一样东西是否对自己有用在于自己是否深刻领会和践行。
这个世界大行其道的是虚荣、面子、物质繁华、无尽欲望……人们离见素抱朴太远,很多人常常在生活中膨胀,最后“妄作,凶”,自我毁灭。
道,是无形的世界规则,就好像重力法则、因果法则。
“万乘之主 千乘之君”的翻译是什么?
“万乘之主 千乘之君”的翻译是:大大小小国家的君主这句话出自韩非的《备内第十七》原文如下: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则制于人。人臣之于其君,非有骨肉之亲也,缚于势而不得不事也。故为人臣者,窥觇其君心也,无须臾之休,而人主怠傲处上,此世所以有劫君杀主也。为人主而大信其子,则奸臣得乘于子以成其私,故李兑传赵王而饿主父。为人主而大信其妻,则奸臣得乘于妻以成其私,故优施传丽姬杀申生而立奚齐。夫以妻之近与子之亲而犹不可信,则其余无可信者矣。且万乘之主,千乘之君,后妃夫人、适子为太子者,或有欲其君之蚤死者。何以知其然,夫妻者,非有骨肉之恩也,爱则亲,不爱则疏。语曰:"其母好者其子抱。"然则其为之反也,其母恶者其子释。丈夫年五十而好色未解也,妇人年三十而美色衰矣。以衰美之妇人事好色之丈夫,则身见疏贱,而子疑不为后,此后妃夫人之所以冀其君之死者也。唯母为后而子为主,则令无不行,禁无不止,男女之乐不减于先君,而擅万乘不疑,此鸩毒扼昧之所以用也。故《桃左春秋》曰:"人主这疾死者不能处半。",人主弗知,则乱多资。故曰:利君死者众,则人主危。故王良爱马,越王勾践爱人,为战与驰。医善吮人之伤,含人之血,非骨肉之亲也,利所加也。故与人成舆,则欲人之富贵;匠人成棺,则欲人之夭死也。非舆人仁而匠人贼也,人不贵,则舆不售;人不死,则棺不买。情非憎人也,利在人之死也,故后妃、夫人太子之党成而欲君之死也,君不死,则势不重。情非憎君也,利在君之死也。故人主不可以不加心于利己死者。故日月晕围于外,其贼在内,备其所憎,祸在所爱。是故明王不举不参之事,不食非常之食;远听而近视,以审内外之失,省同异之言以知朋党之分,偶参伍之验以责陈言之实;执后以应前,按法以治众,众端以参观。士无幸赏,无逾行,杀必当,罪不赦,则奸邪无所容其私。徭役多则民苦,民苦则权势起,权势起则复除重,复除重则贵人富。苦民以富贵人,起势以藉人臣,非天下长利也。故曰:徭役少则民安,民安则下无重权,下无重权则权势灭,权势灭则德在上矣。今夫水之胜火亦明矣,然而釜鬵间之,水煎沸竭尽其上,而火得炽盛焚其下,水失其所以胜者矣。今夫治之禁奸又明于此,然法守之臣为釜鬵之行,则法独明于胸中,而已失其所以禁奸者矣。上古之传言,《春秋》所记,犯法为逆以成大奸者,未尝不从尊贵之臣也。然而法令之所以备,刑罚之所以诛,常于卑赋,是以其民绝望,无所告诉。大臣比周,蔽上为一,阴相善而阳相恶,以示无私,相为耳目,以候主隙,人主掩蔽,无道得闻,有主名而无实,臣专法而行之,周天子是也。偏借其权势,则上下易位矣,此言人臣之不可借权势。
皇帝的万骑之乘,九五之尊是什么意思???
万乘:帝王的代称。
周 制,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因以“万乘”指天子。
《孟子·梁惠王上》:“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 赵岐 注:“万乘,兵车万乘,谓天子也。”
九五之尊简单的说法为:中国古代把数字分为阳数和阴数,奇数为阳,偶数为阴。阳数中九为最高,五居正中,因而以“九”和“五”象征帝王的权威,称之为“九五之尊”。
另一种说法认为“九五”一词来源于《易经》。现在流传下来的《易经》版本据说为周文王所演,因此也称为《周易》。《周易》六十四卦的首卦为乾卦,乾者象征天,因此也就成了代表帝王的卦象。乾卦由六条阳爻组成,是极阳、极盛之相。从下向上数,第五爻称为九五,九代表此爻为阳爻,五为第五爻的意思。九五是乾卦中最好的爻,乾卦是六十四卦的第一卦,因此九五也就是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第一爻了,成为了帝王之相。这里的“九”本不是具体的数字,而是判别数字阴阳属性的符号。后来人们把“九”和“五”作为具体的数字来运用,窃以为一来是为了契合代表帝王的“九五”之爻;再者,“九”和“五”两个数字在建筑上的使用也是非常符合美学原则的。《周易》的释义词句有“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太和殿名字的由来据说就源于此。
如何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虚词与文言实词比较,数量虽然不多,但使用频率较高,这是由于其能显示多种语法关系,能表达出特定语境下的语气。常见文言虚词的考查范围,近年来有些变化。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只保留了18个虚词,即“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综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对文言虚词的考查体现出如下特点:其一,所选阅读材料以外的例句大多取自中学课本;其二,考查角度上,一般要求从意义和用法两方面解题,即要求考生能理解虚词在不同句子中的含义和语法功能;其三,题型设计上一般是四个选项,要求判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技法指导】高考关于文言虚词的题型设计一般要求辨析其意义和用法的异同,考生要答好这类文言虚词辨析题,关键在于平时要加强积累;当然,也须辅之以技巧,以求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下面笔者介绍一些基本的方法,供考生参考。一、词性界定法有些文言词语兼有实词和虚词的双重性质,根据上下文,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如(2010年高考语文北京卷第7题B项)“市人以其异,皆笑之/清不以怠遇其人”,前者为动词,意思是“认为”,后者为介词,意思是“因、由于”。二、数学代入法如(2010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第18题的C项)“遂得免焉/风雨兴焉”,其中第一句中的“焉”是语气词,不译,“遂得免焉”大意是“于是(法成)得以免罪”;第二句考生熟知,“焉”为兼词,相当于“于之”,从那里,以此代入第一句中显然讲不通。三、语法切入法如(2010年高考语文山东卷第10题C项)“金公以御史为参军/以勇气闻于诸侯”是考查这两句的语法结构,第一句的“以御史”修饰“为参军”、第二句的“以勇气”修饰“闻”,两者都是偏正结构,语法结构相同,故句中“以”的用法也相同,此处都是介词,“凭借、凭……的身份”。四、语境推断法如(2010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第18题A项)“其唯《易》乎/天之苍苍,其正色邪”,第一句上文的语境是“学不师受,友人劝之,叟曰:‘先圣之言,精义入神者,……’”,大意是“他所学的知识没有经名师传授,友人劝他,胡叟说:‘先圣的言论,精义传神的地方……’”,由此可推断“其唯《易》乎”中的“其”是副词,表揣测语气,相当于“大概、恐怕”;第二句出自课文《逍遥游》,原文的语境是“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中“正色”与“远而无所至极”两者备选,可见此处的“其”为连词,表选择,可译为“或者、还是”。2010年高考语文18份试卷中,考查频率最高的5个虚词为:“之”(考到6次)“以”(5次)“而”(5次)“于”(4次)“其”(3次)。下面笔者详细列出“而”“以”“之”三个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以供考生参考:一、而(一)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1.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2.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3.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4.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5.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6.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译为“地”,也可不译。如:吾尝终日而思矣(二)用作代词,只用于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如:某所,而母立于兹。(三)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二、以(一)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表示动作、行为所使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等,视情况可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凭……身份”等。如: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可译为“用”)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以”可译为“凭借”)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以”可译为“按照”)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以”可译为“凭……身份”)2.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3.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4.用在表示人的词语前面,可译为“率领”“带着”,实际上是表示工具的“以”字的活用。如:(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二)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1.表示并列或递进。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不译。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2.表示承接。“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不译。如:余与四人拥火以入。3.表示目的。“以”后的动作、行为,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来”“用来”。如:作《师说》以贻之。4.表示结果。“以”后的动作、行为,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结果,可译为“以致”等。如: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5.表示原因。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如: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6.表示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不译。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三)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如: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三、之(一)用作代词,分几种情况:1.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可译为“他”“他们”或“它”“它们”。如:作《师说》以贻之。2.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如:均之二策(二)用作助词,分几种情况:1.结构助词。作为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可译为“的”,有时可不译。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2.结构助词。作为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古人。3.结构助词。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翻译时应省去。如:何陋之有?4.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5.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译时应省去。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关于“于”。“其”的用法和意义,考生可按以上的方法作相关整理,在此不赘述。【同步突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4题。韩信将兵上(1)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各有差(2)。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如公何如?”曰:“如臣,多多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注](1)上:指汉高祖刘邦。(2)差:高下。1.解释下列句子中黑体的词语。(1)上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2)如我,能将()几何(3)何为为我禽()(4)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2.翻译文言文材料中画线的句子。上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各有差。译文:3.请你从上文中找出一个成语,并解释这个成语。答:4.从文中可以看出韩信与汉高祖刘邦怎样的性格特点?答: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2题。时珪(王珪)与玄龄等同辅政。帝谓曰:“卿为朕言玄龄等材,且自谓孰与诸子贤?”对曰:“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兼贤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靖;敷奏详明,出纳惟允,臣不如彦博;济繁治剧,众务必举,臣不如胄;以谏诤为心,耻君不及尧舜,臣不如征。至激浊扬清,疾恶好善,臣于数子有一日之长。”帝称善。(选自《新唐书》)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黑体词语。(1)耻()君不及()尧舜(2)臣于()数子有一日之()长2.翻译文言文材料中画线的句子。帝谓曰:“卿为朕言玄龄等材,且自谓孰与诸子贤?”译文: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齐有妇人,极丑无双,号曰“无盐女”。其为人也,臼头深目,长壮大节,昂鼻结喉,肥项少发,折腰出胸,皮肤若漆。行年三十,无所容入,流弃莫执。于是乃拂拭短褐,自诣宣王,愿一见。谓谒者曰:“妾,齐之不售女也。闻君王之圣德,愿备后宫之扫除,顿首司马门外,唯王幸许之。”谒者以闻。宣王方置酒于渐台,左右闻之,莫不掩口而大笑,曰:“此天下强颜女子也。”于是宣王乃召而见之,谓曰:“昔先王为寡人取妃匹,皆已备有列位矣。寡人今日听郑卫之声,讴吟感伤,扬《激楚》之遗风。今夫人不容乡里布衣,而欲干①万乘之主,亦有奇能乎?”无盐女对曰:“无有,直窃慕大王之美义耳。”王曰:“虽然,何喜?”良久曰:“窃尝喜隐。”王曰:“隐,固寡人之所愿也,试一行之。”言未卒,忽然不见矣。宣王大惊,退而惟之,又不能得。明日,复更召而问之,又不以隐对,但扬目衔齿,举手拊肘曰:“殆哉!殆哉!”如此者四。宣王曰:“愿遂闻命。”无盐女对曰:“今大王之君国也,西有衡秦之患,南有强楚之仇,外有二国之难,内聚*臣,众人不附。春秋四十,壮男不立,不矜众子而矜众妇,尊所好而忽所恃。一旦山陵崩弛,社稷不定,此一殆也。渐台五重,黄金白玉,琅玕龙疏,翡翠珠玑,莫落连饰,万民罢极,此二殆也。贤者伏匿于山林,谄谀强进于左右,邪伪立于本朝,谏者不得通入,此三殆也。酒浆沉湎,以夜续朝,女乐俳优,从横大笑,外不修诸侯之礼,内不秉国家之治,此四殆也。故曰:‘殆哉!殆哉!’”于是宣王掩然无声,意入黄泉。忽然而昂,喟然而叹曰:“痛乎,无盐君之言!吾今乃一闻寡人之殆,寡人之殆几不全②。”于是立停渐台,罢女乐,退谄谀,去雕琢,选兵马,实府库,四辟公门,招进直言;择吉日,立太子,进慈母,显隐女,拜无盐君为王后。而国大安者,丑女之力也。(选自刘向《新序·杂事二》)[注]①干:求取福禄。②不全:指不能保全国家。1.下列各组句子中,黑体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惟王幸许之/填然鼓之,兵刃既接B.谒者以闻/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C.邪伪立于本朝/得复见将军于此D.忽然而昂,喟然而叹曰/某所,而母立于兹2.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夫人不容乡里布衣,而欲干万乘之主,亦有奇能乎?译文:(2)无有,直窃慕大王之美义耳。译文:(3)一旦山陵崩弛,社稷不定,此一殆也。译文:参考答案:一、1.(1)曾经(2)带领(3)通“擒”(4)……的原因2.皇上曾经随意地和韩信谈论将领们的才能,认为他们各有高下。3.多多益善/越多越好4.韩信:才高过人,自信又自夸。刘邦:知人善任,从容沉稳而又机智敏锐。二、1.(1)以……为耻辱/比得上(2)比/的2.太宗对(他)说:“你给我评评玄龄等人的才干,并且说说你与这些人相比谁更贤能?”文言文参考译文:当时,王珪与玄龄等一同辅佐朝政。太宗对(他)说:“你给我评评玄龄等人的才干,并且说说你与这些人相比谁更贤能?”王珪回答:“勤恳奉公为国,朝中事情没有不关心处理的,我不如玄龄;文才武略,将相之才兼备,我不如李靖;上奏详尽明了,思虑恰当,我不如彦博;治理繁重事务,事事必办妥,我不如戴胄;把谏诤作为自己的职责,以国君不及尧舜为耻辱,我不如魏征。至于抨击坏人坏事奖励好人好事,疾恨邪恶喜好善美,我和他们相比有一点点长处。”太宗称好。三、1.C(都是介词,在。A项代词,我/助词,凑音节,不译。B项介词,把、拿/介词,因、由于。D项连词,表修饰/代词,你的)2.(1)如今像你这样一个人,不被同乡邻里的平民百姓收容,却想要求一个大国的国君给你福禄,(你)是有什么奇特的才能吗?(关键词为“夫人”“布衣”“奇能”,“不容乡里布衣”为被动句)(2)没有,(我)只是私下仰慕大王您美好的品德罢了。(关键词为“直”“慕”“美义”。)(3)一旦大王驾崩,国家就会不安定,这是第一种危险。(关键词为“山陵崩弛”“定”“殆”,关键句式“此一殆也”为判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