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gc是什么意思啊
UGC的全称是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原创内容。用户原创内容,即UGC。在一些组织中也将其称作 UCC User created Content 。UGC的概念最早起源于互联网领域,即用户将自己原创的内容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展示或者提供给其他用户。模式特点:借助"技术发展促进应用",实现螺旋式上升,主要发展精髓表现在内容聚合、用户沉淀、视频社交、移动应用和盈利模式五个维度。相比国外UGC模式发展,中国UGC模式发展有着自己的特色,并且已经产生了较为成功的企业。起点中文网、开心网、酷6网及新浪微博作为UGC模式发展的成功案例分别在五个维度方面给国内UGC模式发展带来了不同的启示。中国UGC模式与用户联系紧密,UGC模式不仅满足了用户更加多元化的需求,同时网民UGC内容对用户购买决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广告主认可UGC模式的巨大潜在价值,但尚未形成一个较为成熟的营销模式;中国UGC内容的价值未来将会愈发凸显,视频UGC模式更容易实现盈利。
ugc是什么意思
UGC是的意思:是指用户原创生成的内容,也就是大众创造的内容。通俗讲:在UGC模式下,网友不再只是观众,而是成为互联网内容的生产者和供应者。中文名互联网术语外文名User Generated Content简称UGC概念起源互联网领域促进UGC业务发展的因素第一,电子存储设备容量不断增加而价格不断下降,同时存储制式趋向标准化,这使得手机的性能不断提升,可以和其他设备共享信息并实现升级;第二,随着手机的日益普及,人们倾向于用手机记录真实的生活,表达自己的感受;第三,移动运营商希望借助UGC吸引更多的用户,开辟新的业务增长点。再带大家了解一下ugc业务形式:UGC的业务形式主要是移动社区网络和移动视频共享,其中移动社区网络已经在韩国、欧美市场形成规模。根据Juniper咨询公司的研究,社区网络是移动UGC领域的主流,全球用户数约为1400万。全球移动UGC领域2007年的收入达到5.72亿美元,其中移动社区网络收入占50%以上;预计到2012年移动UGC领域的收入将超过57亿美元,而社区网络业务收入将下降到21%,以视频为代表的个人内容共享将成为主流。最后了解一下ugc特点方面:1、用户生成:内容是用户通过各种工具(如社交网络、博客、论坛等)创造的。2、大量内容:大量的内容被用户生成,从而不断更新和扩充互联网的信息。3、自主性:用户生成的内容不受中介者(如企业、政府)的限制和干预,拥有自主性。4、社交性:UGC技术具有很强的社交性,可以使用户与他人分享内容,互动交流。5、公开性:用户生成的内容通常是公开的,可以被任何人访问和使用。
pgc和ugc是什么意思
pgc意思是专业生产内容。ugc意思是用户原创内容。PGC(全称: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互联网术语,指专业生产内容。用来泛指内容个性化、视角多元化、传播民主化、社会关系虚拟化。也称为PPC,(Professionally-produced Content)。UGC互联网术语,全称为User Generated Content,也就是用户生成内容,即用户原创内容。UGC的概念最早起源于互联网领域,即用户将自己原创的内容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展示或者提供给其他用户。二者区别:通俗的讲,pgc和ugc区别在于,一个专业、一个随意。就拿早期的报纸、电视台传统媒体来讲,基本上99%都是PGC内容,因为记着接到热点,去采访然后把视频交给后期进行制作然后审核后发布,这些都是专业人干的事。所以以往的传统媒体都是PGC内容,但随着自媒体兴起,越来越多人更愿意发布一段文字或随意一篇文章来表达自己,而很多用户都不是专业媒体人出身,所以,这些都是UGC内容。
pgc和ugc是什么意思
pgc和ugc的意思:1、PGC:全称:Professionally Generated Content,互联网术语。指专业生产内容(视频网站)、专家生产内 容(微博)。用来泛指内容个性化、视角多元化、传播民主化、社会关系虚拟化。也称为 PPC,(Professionally-produced Content)。2、UGC:互联网术语,全称为User Generated Content,也就是用户生成内容的意思。UGC的概念最早起源于互联网领域,即用户将自己原创的内容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展示或者提供给其他用户。UGC是伴随着以提倡个性化为主要特点的Web2.0概念兴起的。优缺点:1、PGC优点:由专业站长或专家提供的内容,可控性强,可以经过多层筛选,呈现在用户面前更具权威,或者更有用。缺点: “专家”的力量是有限的,也许一篇文章能有很大吸引力,但是产出的数量方面却是很薄弱的。2、UGC优点:不必操心网站的文章数量,总有无数的用户每日每夜为网站提供新的血液。缺点:文章的质量很难把关,控制不好内容的好坏,网站很容易会被广告、垃圾信息所占据。
一个UGC社区运营,在初期如何让用户自主的产生内容呢
GC社区运营初期要会策划内容,具体方法如下:一、话题对目标人群有较高的共鸣度你必须做到话题让目标用户产生共鸣,产生联想,产生表达意愿。二、话题的门槛要尽可能地低对于这一点,我相信凡事参与过社区互动的小伙伴一定是达成共识的。过于专业的话题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常常会望而却步,就算心里很想聊上两句但苦于肚里没货。然而“低门槛”话题就不会发生这个问题,因为它降低人们参与内容生产的成本,这类话题大多是在“小康阶段”和“温饱阶段”中产生的,它们是人们关于“生理”、“安全”、“社会”和“尊重”四种需求的延伸讨论,人人参与的门槛降低,人人制造内容的可能性变大。除了知道它的重要性,还需知道它的作用机制。一般来说,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低门槛”设置:(1)知识门槛?有些话题会遇到这样一个尴尬:用户想参加,但是却没有素材没有料去参加。例如,要要之前运营一个校园社区的话题是:“晒一晒你们学校的食堂”。4.2用户智慧的奇迹:如何做好UGC4.2.16步找出高质量UGC贡献者4.2.2如何刺激用户生产出好内容
社区UGC内容运营的3个原则、4个策略
社区的内容生产一般分为PGC和UGC两种。通常情况下,一个用户活跃度高的UGC型社区符合“二八定则”,即,近有20%的用户是内容的生产者,近80%的用户是内容的消费者。
但是,二八定则只是反映了整体数据的平均值。在个别的内容型社区中,好的社区会超过1比4的比例(20%比80%),差一些的社群可能远远低于这个比例。据我的观察,如果一个社区没有稳定的“生产内容-内容反馈激励”的循环,那么该社区很容易死亡。
以传统的BBS社区为例。同样都是BBS,有的高校BBS非常活跃,例如浙大CC98,清华水木年华等,而有的高校的BBS则无人问津。所以社区运营非常考验运营者的能力,尤其是当运营要干预和引导社区内容的时候,“运营设置”、“假装用户生产初始内容”等事情,就直接决定了社区的互动量、内容量。
此文我就来谈谈,对于话题社区、图片社区、SNS产品等等,该营造出什么样的社区话题才更容易让用户参与到内容的生产和互动中来。
早期的广告和公关是以控制渠道为主,用户与内容的联系上要比现在弱得多。如今,新媒体打破了过去的强势渠道,把传播的媒介从权威拉向了个人,社区越来越重视“以人为本”,在建立内容和用户的关系上也由“我有什么你就看什么”变成了“你想看什么我就有什么”。
接下来要谈的3大原则就是在告诉各位如何与用户建立在内容上的“强联系”,或者说“如何产生用户想参与的内容”。
为什么流传至今的道理都有典故?为什么故事就能流传地这么久远?因为每一个故事的背后都带给了人们强烈的共鸣,最起码是一部分人的强烈共鸣。
我们从故事中来看“共鸣”的特征:
本质上,内容传递的不是简单的信息,而是作者的价值观。价值观中往往包含作者的情绪。新世相曾办过的一场风靡票圈的活动——《4小时逃离北上广》,该活动传递了人们对“自由”的价值观。其中,最能让人产生共鸣的是,我们虽然只是沧海一粟,但仍然拥有对“生活”和“梦想”和选择权,仍然对“未来”充满憧憬与渴望。因此,不管是一场活动也好、一本书也好、一篇网文也好,我们最能感受到的,是文字中透漏出的情感。
想想你长辈那些人的朋友圈会出现什么?大概会出现有关“健康养生”、“祈福保平安”、“假想热点”等等文章。为什么这些内容会出现在他们的圈子中?因为“联系感”。
每一个阶层都有不同的“生活圈”和工作圈“,因此根据”联系感“这一原则,我们应该”因人制宜“。比如,如果你的社区的主要用户群体是未毕业的大学生,那么在话题的选择上就要偏向“校园”、“恋爱”、“毕业季”、等等主题;如果你的主要用户群体是刚开始工作的小白,那么在话题的选择上要偏向“职场”、“工作技能”、“社交关系”等等主题;如果你的社区是孕妇人群,那么在话题上就要偏向“产前知识”、“育儿知识”、“亲子关系”等等主题。
对于这一点,我相信凡事参与过社区互动的小伙伴一定是达成共识的。过于专业的话题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常常会望而却步,就算心里很想聊上两句但苦于肚里没货。然而“低门槛”话题就不会发生这个问题,因为它降低人们参与内容生产的成本,这类话题大多是在“小康阶段”和“温饱阶段”中产生的,它们是人们关于“生理”、“安全”、“社会”和“尊重”四种需求的延伸讨论或者是细话题,人人参与的门槛降低,人人制造内容的概率变大。
除了知道它的重要性,还需知道它的作用机制。一般来说,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低门槛”设置:
从“专业话题”和“大众话题”两个角度来看,我们应该更倾向于后者。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是“专家”,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价值观。前者是靠正儿八经的“科学”解决问题,而后者更多地是靠“个人经验”。拿知乎来举例,通常情况下,一个“比较专业的话题”和一个“大众话题”相比,在“关注人数”、“回答数”等等指标下“大众话题”远胜“专业话题”。
对于社区管理者和组织者来说,一个好的话题是能实现“自生长”的。一个新话题成立的初期,需要社区管理者进行干预和引导,甚至优先做一些内容的填充,而后期需要的是话题的“自主生长”,表现形式多有:产生子话题、产生夫妻题等等。比如:作为管理者,我创造出了“读书”为主题的母话题,它可以延伸的话题就有诸如:读书方法、读书笔记、书评、心理学书籍、经济学书籍等等话题;然而,如果我一上来就创造“《国富论》的读书笔记”这种话题,可能在社区的初期是无人问津的。
这一点和“运营门槛”相类似,但又不完全相同。运营门槛低是指在话题的建设初期,对于社区管理者来说,要保证话题的运用成本是低的。而“产生门槛”是对于参与话题讨论的用户来说,在某个话题上再延伸出新的话题的成本是低的。
先说必要条件—— 答案非显著
用户决定参与一个内容的讨论也取决于这个“问题”的好坏。最差的问题设置莫过于“答案封闭”且“有标准答案”。比如,你问:“在算式中,1+1=?”就不如问:“1+1=?”,前者大家都知道是“2”,并不是因为它简单,而是因为它的答案封闭且有标准答案;对于后者呢,可能会引发大家的思考,回答出一些有创意的内容。
所以,在话题的设置上要尽量减少限制条件,以及确保话题没有标准答案。
非必要条件—— 拥有争议性
争议性的话题具备“收割注意力”的属性,往往能引发多人的关注,并且它有较长的生命期。比如很早以前的“韩寒大战方舟子”的话题,当时各大社交媒体上的关注度很高,“爱凑热闹”的网民甚至在网上进行“站队”,以支持某一方。到现在过去很久了,例如百度贴吧等社区还有关于此话题的讨论,可见它的生命期很长。
非必要条件—— 可有社交性
我想拿个游戏来举例,2009年前后风靡全国的“偷菜”游戏就是将“社交性”植入在这个简单的小游戏中。游戏中涉及“偷菜”、“养狼狗”、“帮助浇水”等等手段,其目的是增加网友之间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当然,社区的内容运营上也完全可以进行效仿。比如,知乎的“邀请功能”、“@用户功能”等等,都是为了提高话题的社交属性,以此来带动话题的传播和进一步发酵。
我分别用四个短语来概括这4种策略:
所谓“联动三方”是指“发帖者”、“评论者”和“评论者的评论者”这三方。我举个例子说明一下吧。比如你在社区发了一个帖子,一段时间过后会有人在评论区里留言,于是你挑选出精彩的留言,然后对留言进行评论,如果还想继续放大话题效应,你甚至可以找人再评论你的评论。这样做得好处就是,一个话题被无限延伸下去了,就像一根树干上的树枝那样,可以肆无忌惮地蔓延生长,最后变成一颗参天大树。
此方法是依靠管理者进行话题干预做到的。有点像“微信公众号的精选留言”那样,让用户看“我想给他们看”的内容。具体做法是这样的:一开始,只精选那些一个话题下的“A类”回答,这些回答在某种程度上都表示支持“A类”价值观。久而久之,“A”类回答出现的越多,该话题的争议性就越大,自然会有人“跳出来”提出“B”类、“C类”等等观点,接下来管理者再放出另一种“价值观”的回答,然后继续制造争议性。
所谓“预埋爆点”,简单地讲就是,在文章中埋下一些明显的“错误”。我曾经写过一篇关于“5000块如何在上海生存”的文章。文章中,我特别埋下了一个“明显的错误”,我把住房预算假设成500元。文章发出后,立刻受到很多网友的评论,大多数留言都是针对“500元”的。比如,“楼主怎么可能只有500呢?你拿500给我租一个试试?”这种评论在留言区被引爆。
这就是“预埋爆点”的意义,借助“错误”引发的争议来推动用户们的讨论,这是一个生产UGC内容的独特策略。
所谓“借力打力”用一句话解释就是“你的心里话,我来起头,你来讲述”。近日,新世相的一则名为《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了》的网文刷爆了朋友圈,其内容是关于“90后”在生活、工作等方方面面反映出来的态度和价值观。文章请了9位90后作为代表,分别讲述了一个关于自己的故事,任何一个90后都多少能够在9个故事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因此,该文章引发了热烈的讨论,评论区出现各种有趣的“个人故事”和“吐槽”,其中不乏大段大段的“自我感慨”。这一套“借力打力”的拳法激发了用户参与内容创作的动力,他们自发地吐露心声,写出真诚又真实的文字。
以上,是关于社区UGC内容运营的原则和策略的所有内容。方法论虽简单,但实践起来并不容易。一个好的社区,其在“内容生产”和“内容消费”上必然会形成一个稳定的闭环,原则和策略地有效应用就是为了让社区在内容运营上的良性循环更加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