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是谁发明的
互联网是蒂姆·伯纳斯·李发明的。1980年伯纳斯·李在欧洲核子物理实验室工作时建议建立一个以超文本系统为基础的项目来使得科学家之间能够分享和更新他们的研究结果。他与罗勃·卡力奥一起建立了一个叫做ENQUIRE的原型系统。1984年伯纳斯-李重返欧洲核子物理实验室,这次作为正式成员。他恢复了他过去的工作创造了万维网。为此他写了世界上第一个网页浏览器和第一个网页服务器。蒂姆·伯纳斯·李个人成就1、第一个网站蒂姆·伯纳斯·李建立的第一个网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网站),它于1991年8月6日上网,它解释了万维网是什么,如何使用网页浏览器和如何建立一个网页服务器等等。蒂姆·伯纳斯·李后来在这个网站里列举了其它网站,因此它也是世界上第一个万维网目录。2、万维网标准1994年伯纳斯·李在麻省理工学院创立了万维网联盟,它由不同的原意建立万维网标准和提高万维网质量的公司组成。2004年12月接受了南安普敦大学计算机学院的教授职位,他在那里研究语义网。
Xerox PARC简介及详细资料
简介 施乐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是许多现代计算机技术的诞生地,他们的创造性的研发成果包括:个人电脑、雷射印表机、滑鼠、乙太网、图形用户界面、Smalltalk、页面描述语言Interpress(PostScript的先驱)、图示和下拉选单、所见即所得文本编辑器、语音压缩技术等。 Xerox PARC 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在2002年1月4日起独立为公司(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 Incorporated)。 环境 施乐为帕克营造了最宽松的研究环境。“在美国最优秀的100位电脑科学家里,有76位在帕克。”负责人鲍勃·泰勒(Bob Taylor)利用扁平的组织结构创造出了充满活力的研究氛围,“我们只招收那些眼睛里有火焰在跳动的人”。帕克的研究人员与施乐公司其他员工的文化差异明显。他们蓄长发、不洗澡、 *** 鞋子上班,而且每周都会在所谓的“豆袋房”里举行会议,所有的参会者都会用塞满豆子的口袋当坐垫。借助于打破常规的举止与怪诞的造型,帕克的科学家们甚至登上了《滚石》(Rolling Stone)杂志的封面。虽然这些差异并没有影响帕克在科学研究上的成就,但却阻碍了这些研究成果在施乐公司的套用。第三任施乐CEO大卫·卡恩斯(David Kearns)就曾经说过,帕克问题的关键在于它的工作与公司业务没关系。而且帕克的研究人员将这看成是宽松研究环境的标志。当施乐公司力图将帕克的研究方向与公司的主要业务进一步联系起来的时候,帕克的主要负责人鲍勃·泰勒表示了强烈的不满。他和全体研究人员一起跳槽到DEC公司。几年之后,DEC公司也发现自己面临同样的问题。 帕克历史上最令人惋惜的项目恐怕要算奥托(Alto)了,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台个人电脑。当它在1973年诞生时,苹果电脑还在史蒂芬·沃兹(Steve Wozniak)的脑子里;当沃兹与贾伯斯(Steve Jobs)开发出革命性的苹果Ⅱ(Apple Ⅱ)之前,在帕克的实验室里,从科学家到助手乃至秘书,都已经在使用个人电脑了,性能远在苹果机之上。而奥托的用户不仅包括大学,更包括白宫和国会众参两院。 虽然研发出了第一台个人电脑,帕克还是将研究的重点放到与施乐相关的文字图像和更重要的信息交流上。借助于电脑,以及后来出现的文字处理软体、GUI系统和数据管理软体,帕克的研究人员开始感到面前的机器不再是大工业时代的工具,它将能够帮助人们管理信息、分析问题乃至做出决策,电脑将带来新一轮的工业革命。 在1979年施乐的广告中,帕克的科学家们向人们描述了他们眼中的未来办公室:比尔走进了自己的办公室,他是一位中年管理者。坐下之后,他打开电脑,对桌上的施乐电脑说:“早上好,弗雷德。”弗雷德是他的施乐电脑的名字。弗雷德也向他问候道:“早上好,比尔。” 比尔问:“今天早晨有什么新的邮件?”电脑萤幕上显示出他昨天下班后传送的电子邮件的目录。比尔开始利用滑鼠浏览著邮件。“这封邮件挺有意思,”比尔说:“我需要列印两份。”比尔按下几个按键,很快,秘书从列印室送来了列印好的档案。比尔谢了秘书,转回自己的电脑:“弗雷德,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读读这份档案。”他在键盘上按了几下,电子邮件便被立即传送到全国各地的分公司。 这种景象在今天看来已经司空见惯,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光碟、网际网路、手机、随身听,甚至电子手表都还没有诞生,这种对未来的大胆构想让当时的许多观众瞠目结舌。
互联网是谁发明的?
互联网不是某个人发明的,而是无数技术群体的共同努力而产生。
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如下:
1、互联网始于1969年美国的阿帕网,是网络与网络之间所串连成的庞大网络,这些网络以一组通用的协议相连,形成逻辑上的单一巨大国际网络。
2、由于最开始互联网是由政府部门投资建设的,所以它最初只是限于研究部门、学校和政府部门使用。1980年,当独立的商业网络开始发展起来,使得从一个商业站点发送信息到另一个商业站点而不经过政府资助的网络中枢成为可能。
3、1990年12月25日,蒂姆·伯纳斯·李在日内瓦的欧洲粒子物理实验室里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个网页浏览器。将万维网的构想推广到全世界,让万维网科技获得迅速的发展,深深改变了人类的生活面貌。
word纸张大小怎么调
使用预设设置纸张大小打开word文档,点击“布局”-“纸张大小”打开下拉菜单,点击下拉菜单中的预设直接设置纸张大小。打开电脑,确定打印机已与电脑想联,并已安装打印机驱动,点击电脑“开始”选择“设备与打印机”。在打开的“设备与打印机”界面中,选中已联接的打印机,右击。在弹出的对话框中点击“打印机属性”。在“打印机属性”窗口中选择“常规”选项卡,点击下面的“首选项?”。在弹出的“首选项”窗口中选择“纸张/质量”选项卡,点击“纸张尺寸”选中“A4”纸,再在“首选项”窗口中选择“效果”选项卡,在调整尺寸里选择“实际尺寸”。在“首选项”窗口中选择“完成”选择项卡,在方向栏里选择“纵向”。再点击下面的“确定”完成调整,这样打印机纸张设置也就成功了,打印的是A4纸、纵向、实际尺寸打印。
word文档纸张大小怎么设置
使用预设设置纸张大小打开word文档,点击“布局”-“纸张大小”打开下拉菜单,点击下拉菜单中的预设直接设置纸张大小。打开电脑,确定打印机已与电脑想联,并已安装打印机驱动,点击电脑“开始”选择“设备与打印机”。在打开的“设备与打印机”界面中,选中已联接的打印机,右击。在弹出的对话框中点击“打印机属性”。在“打印机属性”窗口中选择“常规”选项卡,点击下面的“首选项?”。在弹出的“首选项”窗口中选择“纸张/质量”选项卡,点击“纸张尺寸”选中“A4”纸,再在“首选项”窗口中选择“效果”选项卡,在调整尺寸里选择“实际尺寸”。在“首选项”窗口中选择“完成”选择项卡,在方向栏里选择“纵向”。再点击下面的“确定”完成调整,这样打印机纸张设置也就成功了,打印的是A4纸、纵向、实际尺寸打印。
序号1到30怎样打出来?
带圈圈的序号1到30如下: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可以在word中打出来,操作步骤如下:操作设备:戴尔电脑操作系统:win101、输入数字,例如“22”。2、用鼠标左键全部选中数字“22”。3、点击:开始——字体——带圈字符。4、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圈号“○”,由于数字占空间较大,要选择“增大号圈”,然后点击“确定”。5、得到一个带号圈的“22”。按照这样的方法可以打出其它带圈的数字。
怎样打①②③④⑤⑥⑦这样的序号?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之后的数字序号输入方法如下:一、同时按住键盘上的“Ctrl”和“shift”两个键,将输入法切换为智能搜狗中文输入法格式;二、点击搜过输入法浮窗的小键盘图标;三、点击弹出的浮窗上的【特殊符号】图标;四、点击新弹出的对话框的【数字序号】;五、选择需要的数字序号进行输入,例如:??????????。
路由器内部工作使用哪几种路由协议
——典型的路由选择方式有两种:静态路由和动态路由。——静态路由是在路由器中设置的固定的路由表。除非网络管理员干预,否则静态路由不会发生变化。由于静态路由不能对网络的改变作出反映,一般用于网络规模不大、拓扑结构固定的网络中。静态路由的优点是简单、高效、可靠。在所有的路由中,静态路由优先级最高。当动态路由与静态路由发生冲突时,以静态路由为准。——动态路由是网络中的路由器之间相互通信,传递路由信息,利用收到的路由信息更新路由器表的过程。它能实时地适应网络结构的变化。如果路由更新信息表明发生了网络变化,路由选择软件就会重新计算路由,并发出新的路由更新信息。这些信息通过各个网络,引起各路由器重新启动其路由算法,并更新各自的路由表以动态地反映网络拓扑变化。动态路由适用于网络规模大、网络拓扑复杂的网络。当然,各种动态路由协议会不同程度地占用网络带宽和CPU资源。——静态路由和动态路由有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因此在网络中动态路由通常作为静态路由的补充。当一个分组在路由器中进行寻径时,路由器首先查找静态路由,如果查到则根据相应的静态路由转发分组;否则再查找动态路由。——根据是否在一个自治域内部使用,动态路由协议分为内部网关协议(IGP)和外部网关协议(EGP)。这里的自治域指一个具有统一管理机构、统一路由策略的网络。自治域内部采用的路由选择协议称为内部网关协议,常用的有RIP、OSPF;外部网关协议主要用于多个自治域之间的路由选择,常用的是BGP和 BGP-4。下面分别进行简要介绍。RIP路由协议——RIP协议最初是为Xerox网络系统的Xerox parc通用协议而设计的,是Internet中常用的路由协议。RIP采用距离向量算法,即路由器根据距离选择路由,所以也称为距离向量协议。路由器收集所有可到达目的地的不同路径,并且保存有关到达每个目的地的最少站点数的路径信息,除到达目的地的最佳路径外,任何其它信息均予以丢弃。同时路由器也把所收集的路由信息用RIP协议通知相邻的其它路由器。这样,正确的路由信息逐渐扩散到了全网。——RIP使用非常广泛,它简单、可靠,便于配置。但是RIP只适用于小型的同构网络,因为它允许的最大站点数为15,任何超过15个站点的目的地均被标记为不可达。而且RIP每隔30s一次的路由信息广播也是造成网络的广播风暴的重要原因之一。OSPF路由协议——80年代中期,RIP已不能适应大规模异构网络的互连,0SPF随之产生。它是网间工程任务组织(1ETF)的内部网关协议工作组为IP网络而开发的一种路由协议。——0SPF是一种基于链路状态的路由协议,需要每个路由器向其同一管理域的所有其它路由器发送链路状态广播信息。在OSPF的链路状态广播中包括所有接口信息、所有的量度和其它一些变量。利用0SPF的路由器首先必须收集有关的链路状态信息,并根据一定的算法计算出到每个节点的最短路径。而基于距离向量的路由协议仅向其邻接路由器发送有关路由更新信息。——与RIP不同,OSPF将一个自治域再划分为区,相应地即有两种类型的路由选择方式:当源和目的地在同一区时,采用区内路由选择;当源和目的地在不同区时,则采用区间路由选择。这就大大减少了网络开销,并增加了网络的稳定性。当一个区内的路由器出了故障时并不影响自治域内其它区路由器的正常工作,这也给网络的管理、维护带来方便。BGP和BGP-4路由协议——BGP是为TCP/IP互联网设计的外部网关协议,用于多个自治域之间。它既不是基于纯粹的链路状态算法,也不是基于纯粹的距离向量算法。它的主要功能是与其它自治域的BGP交换网络可达信息。各个自治域可以运行不同的内部网关协议。BGP更新信息包括网络号/自治域路径的成对信息。自治域路径包括到达某个特定网络须经过的自治域串,这些更新信息通过TCP传送出去,以保证传输的可靠性。——为了满足Internet日益扩大的需要,BGP还在不断地发展。
以太网发展历程
稚童长大了——有关国内以太网发展的回忆 2002-11-20 阅读人次:442 稚童长大了 ——有关国内以太网发展的回忆 本报记者 武汉 历史见证人: 侯自强:未来一定是端到端的以太网 数字信号处理、通信技术专家。 曾经任中国科学院秘书长、声学研究所所长。 现任深圳科健集团公司董事长、中科院声学研究所DSP工程中心研究员、中国网络通信有限公司首席科学顾问。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胡道元:寻找需求、满足需求和规模化生产,是以太网鼎立于市场的三足。 现任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高级顾问、国际信息处理联合会通信系统技术委员会中国代表、中国信息处理联合会通信系统技术委员会主席、中国软件行业协会计算机网络分会理事长等,是CERNET、“863”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网的主要创建人。 谭国权:电信级以太网的运维性还有待完善。 中国电信集团北京研究院数据通信研究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是数据通信技术和宽带接入技术,对ATM技术、IP技术、以太网技术以及NGN技术有深入的研究。 以太网在国内一二十年的发展,无异于从稚童到青年、从士兵到将军,其间有很多历史细节值得记取。 三位从始至今推动或正积极参与国内以太网发展的老少专家,给我们提供了一些珍贵的“老照片”。 回忆: 一步一台阶 “1988年上大学时,我在学校里还没有怎么听说过以太网”, 中国电信北京研究院数据通信研究室主任谭国权的回忆打着个人的烙印,却又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谭国权继续回忆说,到1995年以后,做着ATM研发的他发现,国内开始出现以太网组建的大型企业网和校园网了,并且由于出现了从集线器到交换机的转变,用户可以独享带宽,很多业务开始加到以太网上。 1999年以后,以太网开始延伸到电信级接入网环境中去,众多新兴和传统的运营商纷纷加入,“10兆到户,100兆到楼,千兆到企业、校园”曾经是一个流行口号。 现在则是以太网进入城域网环境。 中国网络通信有限公司首席科学顾问侯自强,作为国内以太网发展重要的推动、实践者之一,给我们完整地叙述了以太网技术和应用的发展历程。 以太网阶段: 以太网刚出现时,因为简单易掌握,在小局域网中的发展很快胜过其他局域网技术。 但是由于防碰侦听的限制,距离通常在100米以内,带宽只有10兆,且是用户共享。 快速以太网阶段: 1995年快速以太网出现了,解决了交换问题,速度也提高到100兆,开始进入校园网。 但由于ATM依然保持距离和速度的优势,其在校园网中发展也非常快。 千兆以太网阶段: 1998年千兆以太网出现后,以太网在局域网、校园网基本将ATM挤出,端口数量上升非常快。 尤其是1995年后Inter的商用,大大加速了以太网的应用。 不过当时路由器的速度还比较慢,还只能是在SDH上传输ATM,由ATM再来提供路由器功能。 到1998 年后,高速路由器出来了,ATM交换机被推向网络边缘。 于是情形改为: 城域网是SDH或ATM,局域网是以太网,中间用路由器或ATM来连接。 城域网阶段: 1999年,以太网速度提升到1G,开始进入城域网,像网通这样的新兴运营商则采用在光纤网上直接走以太网的模式; 现在以太网提升到10G,又可以应用于广域网,业界新传输设备已经同时支持10G以太网和SDH。 接入网以太网化也已是大势所趋: 有线电视、无线局域网和VDSL等都是以太网的应用领域。 中国在居民区推广以太网接入,这在世界上也是领先的。 90%以上数据接入是以太网,全部局域网是以太网,城域网是SDH和以太网双雄并举,广域网中10G以太网跃跃欲试——在侯先生的描述下,我们眼前出现了一个“端到端以太网”的情形。 回味: 市场得与失 “以太网的大发展,得益于解决好了三大问题: 寻找需求、满足需求和规模化生产”,清华得实董事长胡道元说,“以太网在国内的发展也是如此。” 他回忆说,“从上世纪的80年代到90年代初,国内以太网产品基本上是‘引进’。 并不是国内做不了,实际上在80年代上半期,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很多高校、研究机构已经研制出以太网产品。 ”记者建议他详细回忆有哪些机构或企业,但是胡道元先生很认真地想了想,还是对记者摇摇头,无奈地说: “都没有在市场上站住,所以也就没有什么印象了。 只记得当时清华大学研制出来后,在校办工厂加工一批。 问题是国内联网用户非常少,在市场基础薄弱的情况下,以太网生产形不成规模,产品成本居高不下。” 从9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因特网的商业化和应用普及,国内的以太网应用随之有了大发展; 加上以英特尔为首的企业提供标准芯片,以太网生产成本和进入门槛降低,近两年国内厂商生产的自主以太网产品在中低端市场上也攻城略地。 胡道元认为,高端市场的份额也会随着国内厂商技术实力的提升有所改变。 国内以太网产品开发走的道路是低端起步。 谭国权将国内产品和技术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1997年,国内企业开始做集线器和交换机,特点是产品开发快,价格占较大优势; 后来国内厂商定位在接入市场,特点是把以太网和其他设备结合起来,“综合接入”做到了价格低、功能不复杂但很实用; 现在,国内厂商开始进军城域网市场。 市场现状是: 企业网逐渐被国内厂商占领,接入网也是国内产品占很大比重,但城域网还主要被国外厂商垄断。 展望: 下一步胜算 “未来一定是端到端以太网”, 这在业界算得上激进观点。 4年前就提出“ATM一定会被以太网取代”的侯自强则自豪地说,“实际上,局势正在往这个趋势发展。” 他预计未来3年全球电信业将出现复苏,届时以太网将被运营商更广泛地采用。 国内市场则由于电信南北拆分,运营商急需填补网络覆盖的空白,现在以太网就有很大的市场空间。 谭国权认为,以太网会以 “低成本支持多业务”特点获得比较好的发展前景,但不同意未来会全部“以太网化”,理由是用户和运营商需求不同、偏好不同,现有城域网解决方案各有优缺点,以太网并不具备取代其他方案的绝对优势。 对于以太网进入广域网,他也持保留意见: 以太网的特性,决定了它在一定范围内应用。 谭国权还提出,最近以太网在电信城域网领域引起了相当的重视,但电信级以太网需要可运维性和可管理性,在总体网络架构、QoS、故障倒换能力、多业务提供能力和安全、认证和计费等方面还需要很大改善。
浅谈以太网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太网在局域网市场中占据了垄断地位。那么这个局域网“大佬“到底长啥样呢? 简单来说,就是把N多台电脑连在一起啦~ 那么这么多电脑连在一起,他们会不会”打架”呢?答案是肯定的,多台电脑共用一个信道,一定会发生两个电脑同时发送数据帧的情况,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碰撞”。 首先,我们要普及一些预备知识: 那么遇到碰撞怎么办呢?对信道进行监听咯 如果监听到信道中数据发生了异常,那就把数据帧再发一遍 首先,我们要确保监听到异常时数据帧还在缓存,所以发送时间一定要大于传输时间*2(因为发生异常后还要再传回来才能被监听到)。 那么问题来了,虽然对于同一信道,发送速度是固定的,但是发送时间会随着数据帧的大小发生变化;传输时间也会随着传输距离的变化。两个变化的量,怎样才能保证大小关系恒成立呢? 答案也容易想到,发送时间的最小值大于最大的传输时间*2.我们规定每个数据帧不得小于一个固定量(如果不足则进行补充),这样发送时间就存在了一个最小值;同时,我们限定了信道长度, 这样,传输时间也就存在了最大值。通过这些操作,我们就能保证发送时间大于监听到异常的时间啦~如果在发送是监听到了异常,再 找个时间重发进行了~ PS: 重发其实还涉及到很多机制,但是这里不进行讨论~ 然而 ,好景不长,计算机科技迅猛发展,发送速度提升了10倍,发送时间大大缩短。。。。。。。 机智的科学家很快想出了方法,缩短信道长度,原来1000m长的信道就变成了100m。 然而 ,好景又不长,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发送速度又提升了10倍,发送时间有一次大大缩短,而且10m的信道似乎不太可用。。。。(10m信道的局域网连一个教室都无法满足) 机智的科学家又很快想出了办法,加大数据帧的最小长度,这样又能提升发送时间(虽然这样好像很鸡肋)。不过在发送多个小数据帧时,可以先用第一个加大了的数据帧占据信道,然后把其他小数据帧一并发送。 以下为科学用语: 我们上面所讨论的冲突解决方案,就是大名鼎鼎的 CSMA/CD协议 的一部分(~不包括重发) 后来 ,你懂的,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 科学家们忍不了了,发明了交换器,从根本上解决了“冲突”的问题。10吉比特和100吉比特以太网中帧格式与10Mb/s,100Mb/s以及1Gb/s以太网的帧格式完全相同,并保留了802.3标准规定的以太网最小帧和最大帧长;10G、100G以太网规定只能工作在全交换的环境中,不存在争用的问题,也不使用CSMA/CD协议,从根本上解决了最小帧长和信道长度之间的矛盾。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协议的完善不是一蹴而就的。机智的科学家利用他们简单粗暴的解决方案(我上我也行 ),让我们享受到了网络的便捷。由上可知,做个科学家也不是件多么难的事 哈哈~
苹果电脑的发展史具体是怎样的
20世纪70年代斯蒂夫?乔布斯和斯蒂夫?沃兹涅克在车库中创建了自己的公司———苹果电脑公司。 这个决定改变了计算机发展的历史。 1976年,公司成立后不久,苹果电脑公司就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个人电脑:AppleⅠ。 紧接着AppleⅡ系列也出现在电脑商店的柜台上。 AppleⅡ系列个人电脑在让苹果公司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的同时还创立了个人电脑这样的概念。 值得一提的是,在那个时候IBM还没有进入个人电脑市场,在个人电脑这个领域,苹果一家独大。 但是AppleⅠ/Ⅱ所采用的操作系统是基于字符界面的。 既没有图形界面的概念,也没有鼠标。 那个时代是字符的世界。 随着AppleⅡ的大获成功,苹果公司开始加紧了新产品的开发进程。 其中最重要的两个项目是由乔布斯负责的Lisa项目和由拉斯金负责的Macintosh项目。 1983年,世界上第一台采用图形界面的个人电脑Lisa面世了,当时其售价为9998美元。 虽然Lisa在技术上是先进的,但在市场表现上却不能让人满意。 这时,Lisa的继承者Macintosh横空出世了。 至此,苹果电脑的历史翻过了厚重的一页,苹果电脑的古代史进入了苹果电脑的近代史。 Macintosh的操作系统System10,尽管只能显示黑白两色,但是已经具有了桌面、窗口、图标、光标、菜单和卷动栏等项目。 当日历翻到1991年的时候,Macintosh操作系统已经具有了256色的图标,苹果终于变成彩色的了。 2000年后,人们在HacWorld的展览会上第一次看到了MACOSX。 MACOSX一公开就获得了人们的一片惊叹声。 从那时开始直到现在MACOSX一直是苹果电脑用户心目中的最佳。
苹果电脑公司发展史
苹果公司发展可谓是一波三折。 这里简略介绍一下他的发展轨迹。 设计在线.中国 -Steven Wozniak和Steven Jobs这两个天才少年在高中的时候已经成了形影不离的朋友,Wozniak有机会涉足计算机设计领域,并在1976年设计出后来被成为Apple I 的电脑,附有远见的Jobs坚持要试着去卖这台机器。 于是1976年4月1日,苹果破土而出了上海工业设计。 Apple I市场反应冷淡。 直到1977年Apple II诞生并作了第一次商业展示后才引起人们的注意。 苹果的销量大幅增加,造型设计公司的规模也自然而然的扩大。 -1979年Jobs和其他几个工程师慕名访问了施乐公司的PARC试验室,并从那里“偷学”到了图形用户界面技术,并将其应用于苹果电脑。 -1980年苹果已经有几千名雇员,并且产品开始销往世界各地,苹果成了电脑的代名词。 -1983年,外观设计Jobs开始聘请前百事可乐公司的主管John Sculley任苹果的CEO,相信他会让这棵未老先衰的苹果“枯木逢春”。 -1985年Jobs和Sculley的分歧越来越大产品设计,苹果的Jobs不得不离开了苹果。 Sculley获得了工业设计苹果绝对的领导权。 -1987年,苹果发布其Mac II,功能强大的家用计算机,月销售达到5万台。 苹果又过了几年好日子。 -1991年苹果电脑的操作系统是:Mac OS,但其与流行的兼容机软硬件不兼容。 这大大束缚了它的发展。 这曾经非常成功的市场策略,现在却让它吃尽了苦头,微软的操作系统很快占领了广大的市场。 -1993年6月他们免除了Scully的职务。 设计在线.中国 -1994年苹果发布其家用机PowerMac。 第一台基于IBM和Motorola合作开发的高速处理器PowerPC芯片的机型。 但因为其封闭的市场策略,只有少数厂家得到有限的技术许可,仍然不能很好的打开市场。 面对开放的兼容机市场,苹果的大门却越关越紧,路也越走越窄。 -1995年微软WINDOWS95发布,这更令其雪上加霜。 苹果的冬季来临了。 紧接着戏剧性的事情发生了。 苹果急需一名能引领其走出低谷的带路人,但迟迟没有挑选出来,面对奄奄一息的苹果,众多的商界骄子们望而却步。 -1996年在众多昔日同事的支持下,jobs开始在公司中起作用,成为事实上的领导人,被称为“过渡总裁”。 但此时苹果的股票降到5年来的最低点,Jobs面临有生以来最大的挑战,挽救心爱的苹果。 -1997年11月10日,苹果宣布将通过电话和网络开展直销Power puting,结果销路很好,紧接着又推出了一款新机型:PowerMacG3 复苏的迹象慢慢的显露出来,苹果终于制止了下滑,开始连续几个季度微利。 Jobs继续着他的复苏计划,又推出了真正的划时代苹果传奇产品:iMac(1998年)、iPod(2002) 苹果的传奇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 苹果之所有能有传奇般的发展,开发出传奇般的产品,很大程度上归结于公司传奇般的CEO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他的传奇人生得从他的出生前讲起。 1955年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生于硅谷的,生母是一名年轻的未婚在校研究生,生母将他送给别人收养。 养父母是典型的蓝领工人,并没有优越的环境。 1972年乔布斯17岁,他来到位于波特兰大的里德学院上大学,在那里开始探索印度佛教,从学生宗教领袖那里学会了如何做推销。 在那里读了六个月后,乔布斯决定退学,并且坚信日后会证明这样做是对的。 1974他到印度朝圣,漫游后反而有了新的认识,认为爱迪生对世界的贡献比佛教大师要大得多。 于是他回到硅谷参加了沃兹尼阿克创立的自制电脑俱乐部,才有了个人机的面世。 1976年在 20 岁时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和沃兹(苹果公司创始人之一Wozon)在乔布斯父母的车库里办起了苹果公司。 十年后,苹果公司就从车库里我们两个人发展成为一个拥有 20 亿元资产、4,000 名员工的大企业。 1986年30岁时,乔布斯被自己办的公司解雇了。 怎么会被自己办的公司解雇呢?原来随著苹果公司越做越大,苹果公司聘了百事可乐公司的主管John Sculley与乔布斯一道管理公司。 随后我俩对公司前景的看法开始出现分歧,最后我俩反目了。 这时,董事会站在了John Sculley那一边,所以在30岁那年,乔布斯离开了公司。 从苹果公司被挤出后乔布斯感到失落,但不久就振作起来。 他虽然不是技术人员,但却是独具慧眼善于开拓新产品的奇才。 1985年9月他卖掉所有苹果股票重新创业,但仍保留有一股以便获得年度财务报告,并用以寄托他对苹果的深情。 乔布斯新建了Next公司,准备开发新一代电脑,同时买下影视动画公司Pixar(后来成为世界最有名的三维动画公司)。 苹果为了要使用Next的新技术,于1996年底用4亿美元收购了Next。 但经营不得法,并没有获得应有市场。 反而因成本太高造成亏损。 设计在线.中国 1997年7月因连续5个季度亏损,最高执行官阿默利欧只好辞职,当时苹果已接近破产边缘,人们又想起了乔布斯,于是在紧急关头他又被聘任为临时总裁兼最高执行长官。 (1985年乔布斯被董事会解职,美国电脑产业就进入了高速发展期,康柏和戴尔都在此期间脱颖而出。 而作为个人电脑的始祖,苹果却步履蹒跚,十年内它换过3任CEO,年销售额却从110亿美元缩水至70亿美元。 ) 乔布斯回到苹果后,做的第一件事是缩短战线,把正在开发的15种产品缩减到4种,而且裁掉一部分人员,节省了营运费用。 其次,发扬苹果的特色。 苹果素以消费市场作为目标,所以他要使苹果成为电脑界的索尼。 上任伊始便着手开发iMac,使得电脑非常适合家庭的使用。 第三,便是开拓销售渠道,让pUSA成为苹果在美国全国的专卖商,使Mac机销量大增。 第四,调整结盟力量。 同宿敌微软和解,取得微软对它的1.5亿美元投资,并继续为苹果机器开发软件。 同时收回了对兼容厂家的技术使用许可,使它们不能再靠苹果的技术赚钱。 1998年上半年iMac面世取得成功,苹果扭亏为盈。 现在人们谈论的是恢复青春活力后的苹果将会怎样推动电脑事业的发展,而不是苹果行将破产。 使苹果起死回生的正是刚43岁的乔布斯。 就在苹果前景一片大好的2004年,乔布斯被诊断患了癌症。 一次扫描检查,结果清楚地表明乔布斯的胰腺上长了一个瘤子,确诊这是一种无法治愈的恶性肿瘤,最多还能活 3 到 6 个月。 乔布斯做了手术,现在好了。 这是乔布斯和死神离得最近的一次,这次经历之后,乔布斯对人生的感悟体会的更加深刻,他说:人的时间都有限,所以不要按照别人的意愿去活,这是浪费时间。 不要囿于成见,那是在按照别人设想的结果而活。 不要让别人观点的聒噪声淹没自己的心声。 最主要的是,要有跟著自己感觉和直觉走的勇气。 无论如何,感觉和直觉早就知道自己到底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其他都是次要的。 求知若渴,大智若愚。 这也是乔布斯一直想做到的。 人们认为乔布斯具有技术、管理和文化的三张面孔。 在技术方面,他是使电脑成为消费产品的倡导者;在管理方面,他是善于随机应变的企业家;在文化方面,他是电脑文化的革命家。 1985年他被里根总统授予国家科技勋章,1987年获杰弗逊杰出公共服务奖。 设 计 在 线 . 中 国 盖茨对乔布斯的评论是:“我不过是乔布斯第二,在我之前,苹果电脑的飞速发展给人以太深的印象。” 苹果的传奇设计 1998年后苹果公司复兴,虽然苹果公司的每个产品几乎都是艺术品级的设计精品,但苹果公司真正的能称得上传奇产品只有两个:这就是 iMac 和iPod,这两个产品真正实现了苹果巨人的复活,使得苹果时代又一次到来了。
李开复是谁啊
出生年月:1961.12.3 国籍:中国 毕业院校: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系)(曾就读于法学院) 就职单位:创新工场 职位:总裁 经历: 1961年生于中国台湾。 曾就读于卡耐基梅隆大学,获计算机学博士学位,后担任副教授; 在苹果公司工作了六年,主管该公司的多媒体部门; 曾担任SGI公司的多媒体软件子公司———Cosmo Software的总裁; 1998年7月加盟微软公司,并于11月出任微软中国研究院(现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 2000年升任公司副总裁,调回总部负责自然界面部。李开复是国际知名的语音识别技术专家,原为卡耐基梅隆大学副教授,曾获《商业周刊》1988年“年度最重要的科学创新”称号。 2009年9月4日,从谷歌离职。现任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现在手机上用到的语音拨号功能就是李博士在卡内基梅隆大学研发出来的。 李开复是一位信息产业的执行官和计算机科学的研究者。曾任微软公司全球副总裁兼微软亚洲研究院(旧称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前任大中华区总裁兼Google公司全球副总裁。他因过去的雇主微软和Google在2005年的法律纠纷而成为公众的焦点。李开复(1961年12月3日-)是一位信息产业的执行官和计算机科学的研究者。1998年,李开复加盟微软公司,并随后创立了微软亚洲研究院。2005年7月加盟Google,担任中国区总裁一职。2009年9月4日,宣布离职 1、李开复曾有多封给中国学生的信 2000年4月,李开复结束在中国的任职回微软总部做全球副总裁。他突然萌发冲动,在网上给中国大学生写了《我的人才观》及《给中国学生的一封信》。不久,两篇文章在互联网上和中国高校中广为流传。 详细阅读: 《给中国学生的一封信:从诚信谈起》 2003年12月,李开复在写了《给中国学生的一封信》之后,又写了《给中国学生的第二封信》,这封信侧重于谈领导者的重要品质。 详细阅读:《给中国学生的第二封信:从优秀到卓越》2004年5月,李开复在知道了云南大学发生的马加爵事件后,写了《给中国学生的第三封信》,这封信“写给那些渴望成功但又觉得成功遥不可及,渴望自信却又总是自怨自艾,渴望快乐但又不知快乐为何物的学生看的”。 详细阅读:《给中国学生的第三封信:成功、自信、快乐》 2005年2月,李开复回复了“开复学生网”开通以来的第1000个问题,其中一位即将毕业学生的信让开复有了写第四封信的想法。这第四封信“是写给那些希望早些从懵懂中清醒过来的大学生,那些从未贪睡并希望把握自己的前途和命运的大学生以及那些即将迈进大学门槛的未来大学生们的。” 详细阅读:《给中国学生的第四封信:大学四年应是这样度过》 还有《给中国学生的第五封信:你有选择的权利》和《给中国学生的第六封信:选择的智慧》 写给中国学生的其他信件 2005年2月,李开复在《给中国学生的第七封信——21世纪最需要的7种人才》中叙述了“就读大学时,你应当掌握七项学习,包括自修之道、基础知识、实践贯通、培养兴趣、积极主动、掌控时间、为人处世。” 详细阅读:《给中国学生的第七封信——21世纪最需要的7种人才》 2005年7月,李开复离开微软,加入Google,成为媒体和大众关注和评论的焦点。我们来看看李开复自己是如何谈这次“跳槽事件”的。 详细阅读:《Google和中国--追随我心的选择》相关资料:2008年12月“金融海啸中的商机--IT推动商业变革”论坛,李开复先生发表演讲:《谷歌靠云计算成就最好搜索引擎》名人姓名:李开复
李开复,介绍一下
李开复!!
个人简介
出生年月:1961.12.3
籍贯:中国
毕业院校: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系)(曾就读于法学院)
就职单位:Google
职位: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
经历:
1961年生于中国台湾。
曾就读于卡内基梅隆大学,获计算机学博士学位,后担任副教授;
在苹果公司工作了六年,主管该公司的多媒体部门;
曾担任SGI公司的多媒体软件子公司———Cosmo Software的总裁;
1998年7月加盟微软公司,并于11月出任微软中国研究院(现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
2000年升任公司副总裁,调回总部负责自然界面部。李开复是国际知名的语音识别技术专家,原为卡耐基梅隆大学副教授,曾获《商业周刊》1988年“年度最重要的科学创新”称号。
现在手机上用到的语音拨号功能就是李博士的在卡内基梅隆大学研发出来的。
[编辑本段]人生经历
现与妻子(谢先铃)女儿(李德宁、李德亭)居住美国西雅图
1966 - 1972 台湾就读小学
1972 - 1979 美国田纳西州就读初中、高中
1979 - 1983 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系学士
1983 - 1988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博士
1988 - 1990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助理教授
1990 - 1996 美国苹果电脑公司(语音组经理、多媒体实验室主任、
互动多媒体部全球副总裁)
1996 - 1998 美国SGI电脑公司(网络产品部全球副总裁、Cosmo 子公司总裁)
1998 - 2004 美国微软公司(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自然互动部全球副总裁)
1988 美国商业周刊最重要发明奖(语音识别)
1989 世界Othello对弈冠军
1991 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最佳论文奖
1998年7月加盟微软公司,并于11月出任微软中国研究院(现微软亚洲研究院)李开复博士曾任微软公司副总裁,负责公司的自然交互服务部,致力于开发使用户界面变得更加简便自然的技术和服务。
2000 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院士
2005年7月,李开复离开微软,闪电加盟Google。并担任Google中国区总裁。
[编辑本段]成就
1、在位于匹茨堡的卡内基梅隆大学任助教期间,他以精深的、创造性的研究成果享誉全球。就在这里,他开创性地运用统计学原理开发出世界上第一个“非特定人连续语音识别系统”,被“商业周刊”授予当年“最重要科学创新奖”,确立了他在信息技术研究领域的泰斗地位。
2、1988年,《商业周刊》授予该系统“最重要科学创新奖”。在校期间,李开复还开发了“奥赛罗”人机对弈系统,因为1988年击败了人类的黑白棋世界冠军而名噪一时。李博士曾以最高荣誉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计算机学士学位。李开复同时还是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协会的院士。
3、担任SGI公司的多媒体软件子公司Cosmo Software的总裁,负责多平台、互联网三维图形和多媒体软件的研发工作。
4、在加盟Google之前,李开复博士任微软公司自然交互式软件及服务部门副总裁,负责研发各种先进的技术和服务使得人机界面更加简便和自然。该部门负责开发的技术和产品包括语音、自然语言、全新的搜索和在线服务等技术。自然交互式软件及服务部门的使命就是要让所有这些技术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微软的客户。
5、1998年7月加盟微软公司,并于11月出任微软中国研究院(现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李开复在语音识别、人工智能、三维图形及网络多媒体等领域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他的带领下,微软中国研究院以新一代多媒体、新一代用户界面和新一代信息处理技术为主要方向开展基础研究。
[编辑本段]李开复与中国大学生的情结
李开复与中国大学生的近距离接触始于1990年,那时他受联合国邀请来华演讲两周。他到了很多高校,每次演讲结束时,满屋子的学生都不愿离去。他们不停地抛出问题,想知道怎样才能成为一个被微软这样世界顶级公司认可的人才。“一定要帮帮他们。”李开复说,自己被大学生渴望成才的热情感动了。之后,只要学生们给他写信,或者邀请他做演讲,他能做的,都会不遗余力。
李开复还为中国学生创办了开复学生网[1],已经改为我学网。现在活跃在网站社区各版和学生交流的不仅有开复、社区最有价值专家,还有很多热心的各界专家学者。在网站论坛里,开复长期坚持在网上和学生交流、回答学生的问题,正如他所说的:
”我希望能以这个网站为平台,为中国的学生们提供多方面的帮助成长的资源,包括相关的教育文章和网站学习资源、各地高校学生们的经验介绍和心得交流,从而帮助中国学生的成长。
我也希望通过这个网站,和中国的学生们建立友谊,和大家一起交流成长的经历和心得、探讨人生规划和发展。当你遇到挫折时,能以度量、勇气和智慧帮助你渡过难关。”
1、李开复曾有多封给中国学生的信
2000年4月,李开复结束在中国的任职回微软总部做全球副总裁。他突然萌发冲动,在网上给中国大学生写了《我的人才观》及《给中国学生的一封信》。不久,两篇文章在互联网上和中国高校中广为流传。
详细阅读: 《给中国学生的一封信:从诚信谈起》 2003年12月,李开复在写了《给中国学生的一封信》之后,又写了《给中国学生的第二封信》,这封信侧重于谈领导者的重要品质。
详细阅读:《给中国学生的第二封信:从优秀到卓越》2004年5月,李开复在知道了云南大学发生的马加爵事件后,写了《给中国学生的第三封信》,这封信“写给那些渴望成功但又觉得成功遥不可及,渴望自信却又总是自怨自艾,渴望快乐但又不知快乐为何物的学生看的”。
详细阅读:《给中国学生的第三封信:成功、自信、快乐》
2005年2月,李开复回复了“开复学生网”开通以来的第1000个问题,其中一位即将毕业学生的信让开复有了写第四封信的想法。这第四封信“是写给那些希望早些从懵懂中清醒过来的大学生,那些从未贪睡并希望把握自己的前途和命运的大学生以及那些即将迈进大学门槛的未来大学生们的。”
详细阅读:《给中国学生的第四封信:大学四年应是这样度过》 还有《给中国学生的第五封信:你有选择的权利》和《给中国学生的第六封信:选择的智慧》 写给中国学生的其他信件
2005年2月,李开复在《给中国学生的第七封信——21世纪最需要的7种人才》中叙述了“就读大学时,你应当掌握七项学习,包括自修之道、基础知识、实践贯通、培养兴趣、积极主动、掌控时间、为人处世。”
详细阅读:《给中国学生的第七封信——21世纪最需要的7种人才》
2005年7月,李开复离开微软,加入Google,成为媒体和大众关注和评论的焦点。我们来看看李开复自己是如何谈这次“跳槽事件”的。
详细阅读:《Google和中国--追随我心的选择》相关资料:2008年12月“金融海啸中的商机--IT推动商业变革”论坛,李开复先生发表演讲:《谷歌靠云计算成就最好搜索引擎》名人姓名:李开复
2、李开复博客透露大学生活 曾做过很多无聊事
破灭的哈佛、法律、数学梦
上大学前,我的梦想是做一个哈佛人。我有这样一个梦想,一是因为那个笼罩着哈佛大学的光环,也因为我一直把学习法律当做我的目标,并把学习数学当做我的“后备”,而哈佛的这两个专业都是全美最好的。1979年的四月,一封拒信打破我的这个梦想。至于原因,我估计是因为我的SAT英语成绩太差了,只有550分。
在申请大学的时候,我清楚地知道自身条件有不足,不能保证一定能上哪所大学,所以我一共申请了12所学校,这样,我觉得才能把主动掌握在自己手里。回想当时,我的老师们可能都快恨死我了,因为申请大学的材料中需要老师给学生写的推荐信,而对我,他们要一下子写那么多份(当时没有电脑,每封推荐信都需要老师亲手写成)。
最后,我进入了哥伦比亚大学,这是一所很好的学校,法律系和数学系也很有名。哥大给学生很大的发展空间,允许学生学习的课程范围很广。我在大一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都在学美术、历史、音乐、哲学等专业的课程,接触了很多东西,我觉得这是找到自己兴趣的机会。直到今天,我还记得哲学系的一个老教授说的话:“知道什么是make a difference吗?想象有两个世界,一个世界中有你,一个世界中没有你,让两者的difference最大,这就是你一生的意义。”
再来说说我的哥大法律梦。当时,我主要学的是“政治科学(political science)”,属于一种“法学博士预科(pre-law)”的专业。但是,上了几门“政治科学”的课后,我发现自己对此毫无兴趣,每天都打不起精神来上课,十分苦恼。其中一门课实在太枯燥,我基本上每堂课都在睡觉,惟一的选择只是在教室里睡还是在宿舍里睡。睡到学期过半后,我的平均成绩勉强够得一个C,我赶在限期的前一天把这门课退掉,才避免了因为平均分不到3.0导致助学金被取消的灾难。
我向家人提起学习法律的苦闷时,他们都鼓励我转系。姐姐说:“你不是高中时就把大二的数学读完了,还得了全州数学冠军吗,怎么不转数学系?”但是,这又让我碰到了我的第二个苦恼。进入大学后,学校就安排我加入了一个 “数学天才班”,那里集中了哥大所有的数学尖子,一个班只有七个人。但很快,我就发现我的数学突然由“最好的”变成“最差的”了。这时,我才意识到,我虽然是“全州冠军”,但是我所在的州是被称为“乡下”的田纳西州,而当我遇到了这些来自加州或纽约州的真正的“数学天才”,我不但技不如人,连问问题时都胆怯了,生怕我的同学们看出我这个“全州冠军”的真正水平并不怎么样。这么一来,我就越来越落后,到今天我对这门课还是“半懂不懂”(这又是一个“沉默不是金”的证明)。当我上完这门课后,我深深地体会到那些“数学天才”都是因为“数学之美”而为它痴迷,但我却并非如此。一方面,我羡慕他们找到了最爱;另一方面,我遗憾地发现,自己既不是一个数学天才,也不会为了它的“美”而痴迷,因为我不希望我一生的意义就是为了理解数学之美。
就这样,我与我向往的哈佛、选择的法律、自豪的数学一一挥别。
因为懂计算机成了校园里的牛人
失去了哈佛、法律、数学,我的未来之路将往何方?幸好还有计算机。
其实,我在高中时就对计算机有很浓厚的兴趣。高中时我很幸运,学校就有一台古董的IBM机器,当时是1977年,计算机还需要靠打卡片的方式使用(就是先在一张一张的卡片上打洞,然后再把这一叠打了洞的卡片输入电脑)。有一个周末,我写了一个程序,让它去解一个复杂的数学方程式,然后把结果打印出来。因为机器运行速度非常慢,写完程序后我就回家了。周一回到学校,我突然被老师叫去骂了一通说:“你知不知道我们所有的纸都被你打印光了!”原来,这个数学方程式有无数的解,周五我走后程序一直在运行,也就一直源源不断地在打印结果。当时的打印纸都是每张连在一起的厚厚一叠,而这样一箱纸可能要花掉学校几十美金,结果被我一个程序全部打光了,老师当然很生气。
大一时,我很惊讶不用打卡片也可以使用计算机,而令我更惊讶的是这么好玩的东西也可以作为一个“专业”。于是我选修了一门计算机课程,得到了我进入大学后的第一个“A+”。除了赢得老师、同学的赞扬,我还感觉到一种震撼:未来这种技术能够思考吗?能够让人类更有效率吗?计算机可能有一天会取代人脑吗?解决这样的问题才是一生的意义呀!
大一期末,我找到一份工作,是在计算机中心打工,他们会按时间付点钱给我作为酬劳,虽然不多,但也是一种鼓励。同学们有什么计算机方面问题都会来找我解决,而且当时“会计算机”在学校里是一件很时髦的事情,大家都觉得这个人太COOL了。甚至那时候我的ID都跟别人不一样:一般人的ID都是“院系名+姓名”,比如学计算机的就是“cs.kaifulee”,学政治的就是 “ps.kaifulee”,而我的是“cu.kaifulee”,cu代表哥伦比亚大学,哥伦比亚+李开复,和校长一样,多牛啊!
当然,我也做了很多无聊的事情,比如做程序去猜别人的密码。那个时候,大家还不知道密码是可以被破译的,当我“黑掉”别人的帐户以后,就用他的名义发一些恶作剧的信。有一次,我用一位男同学的账号在BBS上发了一个“单身女郎征友”的启事,害他莫名其妙地收了一堆情书。这位同学现在也在北京工作,估计他到今天还不知情,下次见到他我一定要记得告诉他,那个启事是我发的。
当时,哥大法律系在全美排名第三,而计算机系只是新设的一个专业,如果我选择计算机这个基础不是很厚重的专业,前途看起来并不很明朗。如果选择法律系,我的前途大概可以预测到:做法官、律师、参选议员等等。因为在我之前有很多范本,我可以照着规划。而选择计算机专业,我甚至连将来要做什么都想不出来,当时也没有软件工程师这种职业。但是,我想的更多的是“人生的意义”和“我的兴趣”(做一个不喜欢的工作多无聊、多沮丧啊!),并没有让这些现实就业的问题影响我。于是大二时,我从“政治科学”转到“计算机科学”。当时,一个物理系的同学开玩笑说:“任何一个学科要加‘科学’做后缀,就肯定不是真的科学。看看你,从一个‘假科学’跳到另一个‘假科学’,跳来跳去还是成不了科学家。”
http://www.5xue.com/modules/wordpress/?p=1258
http://www.a-q.cn/more.asp?name=szly888&id=39294
给中国学生的第七封信——21世纪最需要的7种人才
引言
曾三次获得“普利策奖”的托马斯?弗里德曼(Thomas Friedman)新近推出了一本名为《世界是平坦的:二十一世纪简史》的书。中国在这本书中占有相当大的分量,其中几页还特别提到了我和微软亚洲研究院的传奇。该书出版才几周就一跃成为了排行榜上的第一名。在书中,弗里德曼高度评价了中国人的天分和毅力。他还认为:“经过科技革命和世界性的合作,历史的潮流已将世界各地间的隔阂消除殆尽,如果你不努力赶上时代的潮流,你终将会被历史所遗弃。”
我决定回到中国时,曾经与托马斯?弗里德曼有过一次深入的交谈。我提出:我非常赞赏他的“平坦的世界”的看法,其实,“平坦的世界”需要的是同样的人才,无论你在美国、中国、印度。我同意他提出美国青年需要进步,才能不被时代遗弃。但是,我提出他的书里面谈到的问题似乎把中国与印度的教育过于完美化了。我认为中国的教育和青年也需要同样的激励与进步,才能成为21世纪顶天立地的人才。同时,他也同意他可能为了唤醒美国青年与教育家,特别强调和加深了问题的严重性。
因此,我写给中国学生的第七封信的内容主要就是围绕“21世纪最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才”展开的。我们正身处一个“平坦的世界”——在21世纪里,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需要的最优秀的人才都应该具备国际化、现代化的特点;21世纪里成功的跨国企业需要的也正是来自世界各地,虽然文化背景不同,但在个人素质和满足时代要求方面同样出色的人才群体。因此,这封信不仅仅是写给中国青年的,也同样是写给世界青年的,是写给任何一个希望在21世纪里获得成功的人才的。
人才的标准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东方的战国时代和西方的骑士时代里,最受器重的是力敌万夫的勇士和巧舌善辩的谋臣;在中国的科举时代里,靠着“死记硬背”和“八股文章”而金榜题名的书生最容易出人头地;在西方工业革命风起云涌的日子里,善于用机器的力量改变世界的发明家以及那些精通专业、埋头苦干的工程师成了所有人才中的佼佼者;即便是在刚刚过去的20世纪中,大多数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还停留在专注、勤奋、诚实、服从等个体层面……
但时光荏苒,21世纪已经悄然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在今天这个机遇稍纵即逝,环境瞬息万变的世界里,更多的人拥有了选择和决策的权利,更多的人需要在不断学习和不断创新中完善自己,也有更多的人拥有了足够自己施展才能和抱负的空间……大多数人的工作不再是重复的机械劳动,也不再是单打独斗式的发明与创造。人们需要更多的独立思考、自主决策,人们也需要更加紧密地与他人沟通、合作。
[编辑本段]十句箴言
●成功箴言之一:
自信不失谦虚 谦虚不失自信
李开复1961年出生于台湾,母亲在43岁高龄时生下他前,被医生数次劝阻。因为医生透露,如此高龄的产妇很可能生下白痴。但是母亲不顾一切劝阻生下了这个幺儿。这个幺儿在母亲的极度宠爱下自由自在地成长着,喜欢做很多恶作剧。把家里所有的钟表调慢一小时以便晚上床睡觉。把邻居池塘里的水放干以证实邻居池塘里并没有100条鱼。这一切母亲都只是报以宽容的一笑。但是母亲不允许孩子傲慢和目中无人。
当5岁的李开复得意洋洋地对邻居阿姨表示“上小学以后就没有见过99分”后。母亲不允许这样的狂放存在于孩子身上,有史以来第一次打了开复。母亲告诉他,“不只要好好学习,还要改掉骄傲的毛病。自夸是要不得的。谦虚是中国人的美德。”母亲总是不失时机地把做人的道理告诉开复。这一次强烈的记忆,使得开复懂得如何在谦虚和自信中保持平衡,而不会在自卑或自负中跌倒。
●成功箴言之二:
天赋就是兴趣 兴趣就是天赋
李开复11岁留学美国之后,一直在美国成长。1972年,他进入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政治科学”专业。然而两年的学习让他知道自己的兴趣并非在政治方面。学习的枯燥经常让他在课堂上昏昏欲睡,学习成绩也不尽如人意。但是,他发现他在选修的计算机课上,有着惊人的天赋。往往是别人还在苦思冥想如何写出程序时,他早就把程序写完而无所事事。后来,他发现他像发疯一样爱上了这门学科。因此,在大学二年级时,他自己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转系!”这意味着他将从一个全美排名第3的专业转到一个毫无名气可言的专业。但是,他听从了内心的选择,还是选择了计算机专业。而这个决定,改写了他一生的轨迹。
●成功箴言之三:
思考比传道重要 观点比解惑重要
李开复以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专业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以后,顺利进入匹兹堡的卡内基·梅隆大学就读计算机专业的博士。在读博士之前,他的系主任Haberman就告诉他,读博士的目的,就是要做出世界上一流的博士论文。至少在本领域是世界顶尖的。这句话让李开复十分震撼。然而,下面一句话,让他受益更深,Haberman说,“做出一流的博士论文,也不是读博士的最终目的。而是你在读博士的过程中,获得一种思考的方法,而这种方法将使你在任何一个领域,都获得顶尖的成功!”而李开复的努力证实了这种说法。李开复关于统计学方法做出的语音识别博士论文至今还是语音识别产品的理论基础。而李开复也在博士生涯中,学会了解决问题,拥有了战胜困难的勇气。
●成功箴言之四:
我不同意你 但我支持你
李开复在读博士期间选择的研究方向是“语音识别”。师从博士生导师罗迪。罗迪教授鼓励李开复用专家统计的方法来研究语音识别,而李开复在这个领域经过了一番研究后,发现语音识别用这个方法可以获得特定语者95%的语音识别率。李开复把整个研究过程写了一篇论文。一经发表,得到了很正面的回馈。但是他最终发现,专家系统是有严重局限性的,无法延伸到做不特定语者的语音识别。他认为有数据的支持的统计模式是唯一的希望。当他把想法告诉导师,罗迪告诉他,“我不同意你,但是我支持你!”这样的说法让李开复备受感动,成就了李开复博士论文的成功。他的论文当年被评为《商业周刊》最杰出创新。
●成功箴言之五:
挫折不是惩罚 而是学习的机会
李开复在博士生生涯里,成绩依然优秀。他用统计学做出的语音识别率大大地提高了,而博士论文发表在国际期刊上,让全美的科技界震惊。这样一个明星学生可以说在卡内基·梅隆里没有什么忧愁可言。然而,一次暑期课程让他经历了不小的挫折。1983年暑假,李开复得到了暑期工的工作。
其任务就是教宾夕法尼亚州60个最聪明的高中生计算机课程。李开复自己对那段时光非常享受,每天忙碌地备课,还想出各种教学方法。但是,他领取薪水的那一瞬间看到学生的评语,才知道学生认为,“李老师的教学就像催眠曲!”这样的评价无疑使得李开复备受打击。
然而,李开复并没有气馁。他把失败当成了学习的机会,因此获得了成功。他在此后的生涯里,尤其是回到中国以后,做了上千场的演讲。这无疑得益于学生时代的练习。
●成功箴言之六:
创新不重要 有用的创新才重要
在苹果和SGI李开复度过了八年科学家到产品副总裁的路程。在这段路程上,他有许多成功,例如苹果的QuickTime,但是在SGI他碰到了巨大的挫折。他的团队发明的三维浏览器,在市场上失败,整个团队和产品被公司廉价卖掉。这时,他又发挥了“从挫折中学习”的反省。他理解了,仅仅有科学家的“新”、“酷”的创新是不够的。创新必须是针对用户的,必须是有用的。做产品的管理,必须把用户放在第一位。李开复1998年夏天回到中国,在中国开创微软中国研究院。这时,他把这个教训带入中国团队。
●成功箴言之七:
完美的工作 成长兴趣 影响力
2000年,李开复被调回微软总部成为微软全球副总裁。几年工作后,他深深地体会了一个完美工作的标准,那就是自己有浓厚的兴趣,能有成长的空间,并具备一定的影响力。他怀念着在中国研究院的兴趣,还有在刚调回美国的学习,但是他期望着有更大的影响力。当他发现谷歌将开始在中国创建时,他主动找到了谷歌CEO施密特,并表示愿意加入谷歌。而施密特十分高兴,在一个月之后就给了李开复OFFER。李开复说,当你遇到喜欢的工作机会,不需要任何的迟疑,而需要积极主动来争取。因为这样的机会往往炙手可热,一秒钟的犹豫你就可能与之失之交臂。
●成功箴言之八:
用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
2005年,是李开复的转折年。他没有想到,一次普通换工作的经历引发了一次地震。微软的诉讼使他陷入了人生最低的低谷。对他的虚假负面报道铺天盖地而来。但是,他想到了他一生的座右铭:用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用胸怀接受不能改变的事情,用智慧分辨两者的不同。
于是,他全力以赴地投入了这场战斗,不再理会那些不能改变的谣言。将从微软提取的30万份邮件资料中找寻有利的证据以证明自己的清白。经过两个月的努力,法庭同意李开复到谷歌工作。最后,当李开复回到媒体面前开始工作时,他发现,没有一个记者还提问与诉讼有关的问题,因为作为官司的胜利者,媒体不再相信那些谣言。
●成功箴言之九:
做最好的领导 让员工做有兴趣的事
谷歌公司聚集着世界上最天才的工程师们。如何管理这些“天才”,是摆在李开复面前的另一个课题。李开复非常推崇“放权”式的管理, 他深知在以创意为主要生产力的公司里,不能严格地恪守那些死板的规定。他可以让员工自己提出研究的方向。大家讨论决定。也可以让员工用20%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项目。他甚至可以让员工对公司提出建议。如果合理就采纳。谷歌里自由的环境非常有名。作为管理者,他主要是在公司战略、每年的目标、合作伙伴、总部沟通上努力,其他的时间,他更是一个企业文化的维护者、公司的发言人、员工的教练。
●成功箴言之十:
价值不是你拥有多少 而是你留下多少
什么是成功?是否拥有了名利就算成功。对此,李开复回答,你的价值不是你拥有多少,而是你留下多少。当他的一个同事赚够了钱而发现失去人生目标时,才意识到,人生的价值在于贡献,和对他人的影响。
李开复曾经有过一个独特的梦想,就是在中国创建一所一流的,有世界影响力的私立大学。他甚至身体力行地为此多方奔走。但是最终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成功。但是他并没有气馁,而是用另外的方式实践梦想。他说:“我不能改变教育,但是我可以帮助学生。”他给中国的大学生写信,写书,办了“我学网”,每年面对十万学生做演讲。在帮助学生的过程中,李开复看到中国大学生的成长。他说,他曾经想过自己的墓志铭应该有科学家或者企业家的注脚。但是,他说他现在已经没有这种想法,如果他的墓志铭上有热心教育者的字样,他会感觉到内心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