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苏外交档案解密7

时间:2024-07-12 12:52:38编辑:揭秘君

外交档案为什么要解密?

其实,外交部早在2004年1月份就已经开放了1949年至1955年的首批外交档案。开放对象为中国公民和组织,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外籍华人以及外国组织和个人。公众只要拨打电话65964294或65964295提前预约,就可以到外交部档案馆进行免费查询。

外交部档案馆馆长廉正保说,能够亲自到外交部查询档案的公众毕竟是少数,把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书、谈判过程等文献汇编成册,公开出版,能够更加有效地利用已经公开并向社会解密的档案,使公众更好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的创建过程,再现重大外交事件。


中苏外交档案解密的介绍

《中苏外交档案解密》是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档案》栏目于2011年首播的系列纪录片,第一次全面曝光了中苏两国外交档案,揭开中苏两大国之间的纷争谜团,再现大国领袖风云际会。本节目收集了大量珍贵的历史镜头,以毛泽东早期俄文翻译师哲之女、中国驻苏使馆人员荣植等亲历者倾情讲述,展现历史原貌,同时采访沈志华、杨奎松、李海文等一批国内知名冷战史研究专家,通过他们对档案的最新解读,节目具有较强的档案价值。其中一些观点为现今历史学最新研究成果。

中苏的关系怎样的

中苏关系在历史上一直是不平坦发展的,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91年苏联解体,中苏关系经历了三个阶段。一、1949年到1959年,是中苏关系的“亲热”期。二、1960年到1978年,是中苏关系的“破裂、恶化”时期 。三、1979年到1989年,是中苏关系的“回暖”期 。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启示:制定外交政策时,应始终把坚持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回顾进半个世纪以来中苏关系发展变化的历史,特别是中苏冲突的历史,有许多经验教训值得总结和汲取,当时双方所提出的许多观点和采取的许多做法值得重新审视和反思。这对今后中俄关系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中苏关系为何交恶

中苏交恶是一个渐变的复杂过程。
中苏矛盾萌芽于1930年代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吅产党的毛泽吅东和其他一些领导人认为苏联和共吅产国际的指示不符合缺少工人阶级的中国的国情,而决定发动农民进行革命。代表苏联路线的“二十八个布尔什维克”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抗日战争结束后,苏联的斯吅大吅林希望中吅共和国民党合作。1945年苏联和国民党主导的国民政吅府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中国共吅产党一直没有接受苏联的指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一直奉行“一面倒”的外交政策,即对苏联阵营靠拢。1950年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苏联开始对中国提供大量技术援助,如援建武汉长江大桥等多项建筑计划,输出各种技术与人才。
1953年斯吅大吅林去世后,1954年赫鲁晓夫访问中国,并把军港旅顺归还中国,当时毛泽吅东曾担心美国进攻而要求先不撤走苏军。1956年在苏联共吅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赫鲁晓夫批判了对斯吅大吅林的个人迷吅信,提出“三和路线”。之后苏联和从前斯吅大吅林批判的铁托的南斯拉夫建交。赫鲁晓夫对斯吅大吅林的批判,尤其是对马吅列主义中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的修改,让中吅共不悦。
1958年4月和7月,中吅共要求苏联提供承诺给予的核武器及核潜艇,苏联则提出要在中国领土上建设用于军事的长波电台,和在中国领海和中方组建联合舰队作为交换。在建设长波电台问题上,毛泽吅东认为这牵涉主吅权问题,提出中方出一半资金,苏联出另一半资金和全部技术,但长波电台主吅权属于中国,被苏联拒绝;而组建联合舰队一事,毛泽吅东则认为苏联企图军事控制中国。中国当时海军十分薄弱,即使组建联合舰队也无能力共享苏联的海岸线。毛泽吅东后来在回忆这件事时说:“事实上同苏联闹翻是1958年,他们在军事上控制中国,我们不干。”


中苏外交档案解密的评价总结

1、 珍贵档案首次披露:为确保历史节目的真实性与档案性,节目组与国内冷战史研究权威机构——华东师范大学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合作,查找了国内外大量珍贵档案:包括毛泽东与斯大林会议记录,毛泽东与斯大林的手稿等,这些文件均来自前苏联共产党档案馆和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文件,其中许多前苏联档案是首次披露。2、 亲历者倾情讲述和权威专家最新解读:由于年代久远,许多当事人已过世,但本片还是辗转采访到了毛泽东早期俄文翻译师哲之女、中国驻苏使馆人员荣植等亲历者,力求展现历史原貌。同时节目采访了沈志华(华东师范大学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主任)、杨奎松(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李海文(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等一批国内知名冷战史研究专家,通过他们对档案的最新解读,使节目具有较强的档案价值。其中一些观点为现今历史学最新研究成果。3、 珍贵资料全景展现:“外交无小事”,本节目收集了大量珍贵的历史镜头,力求全景展现这一历史过程。

中国当时造出原子弹是不是俄罗斯在帮忙

主要靠自己,苏联的帮忙也不能忽视。因为中国在朝鲜战争中参战是苏联最希望看到的,而且,中国在朝战争付出了惨重代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有几次因为苏联人的瞎指挥造成了重大损失,让苏联人有些补偿的心思。这场惨烈的战争换来的是苏联的大规模工业体系援助,其中有设备、专家、技术资料各方面。中国第一个5年计划顺利完成,也有苏联不小的功劳。当然,苏联人也不是白帮忙,1956年东欧发生了反对苏联控制的波兰、匈牙利事件,第二年夏天苏共莫洛托夫等元老又想搞掉赫鲁晓夫。在此形势下,赫鲁晓夫才不顾军方坚决反对,于1957年7月同意向中国提供原子弹、导弹样品,帮助建立核工厂,其交换条件则是中国对他表示支持。
1957年10月,中苏签订《国防新技术协定》,规定苏联再援建102项重点项目。毛泽东随后访苏,在61国共产党(有的名字不叫共产)会议上拥护苏联在社会主义阵营的“领导”地位。

苏联对华的“两弹”(导弹、核弹)项目援助,主要表现在帮助中国建设了最早的原子反应堆、浓缩铀工厂、核燃料棒工厂、铀矿和核试验基地,提供了P-2型导弹样品。这些要真让中国从零开始,起码也得三四年时间才能完成。后因中苏之间联合舰队的事发生政治争吵,中苏交恶,苏联于1960年7月中断了“两弹”方面的援助并撤走专家。

不过中国在此前得到了一些核武器制造设备和许多技术援助,还是大大节省了研制时间。中国方面还特别重视的欢送苏联专家,并通过“纪念品”套关系、酒桌上拉家常,把苏联专家感动的热泪盈眶,甚至有的人背地里暗骂赫鲁晓夫对中国兄弟不够意思,有的专家把大堆资料扔进火盆刚点燃两页就装膜作样走人了,后面中国技术员立刻冲出来灭火收资料,有的则干脆提前把东西给中国技术员一份…中国就这样“不择手段”,总算是挽留下了一些宝贵的技术图纸和资料。苏联撤退专家后留下的核工厂“半拉子工程”,毕竟比自己白手起家要好得多。

中国能以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完成“两弹一星”,主要是自己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结果,但苏联早期的帮助也有起码20-30%的重要作用。


苏联中途离场,中国当年如何造出原子弹

原子弹这东西问题在于提纯工艺与临界质量的计算,至于引爆与成品制造倒是没啥,这个很简单。有个大致的方向后,想制造出成品是很容易的。关键是稳定性的问题,可以稳定使用的原子弹。这从印度第一枚原子弹引爆到苏联解体后频繁引爆原子弹就可以看出来,很明显的外来技术干预痕迹。可见,这是个思路问题,而不是个技术精度问题。中国厉害的是此后两年氢弹的引爆,这才是真厉害,氢弹也是加强型原子弹,要达到自己想要的爆炸威力,没有精密的设计是做不到的。于敏这个人几乎是以一己之力推动了中国的核技术进步,虽然我们跟美帝没法比(毕竟它试验了丧心病狂的接近两千次核爆),但是却甩后来的所谓核大国八条街。这是美国人位于内华达的核试验场弹坑一个紧挨一个,密密麻麻,当时核试验的疯狂程度可见一斑。

第一次台湾海峡危机的危机过程

《共同防御条约》一出笼,就遭到中国政府的强烈谴责。为了反击这一条约,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密切配合,于1955年1月18日收复了一江山岛,全歼国民党守军。虽然艾森豪威尔认为大陈岛的位置使其重要性微乎其微,它的失去不会影响台湾的安全和美国在这一地区的重要利益,但它担心这是中国采取更大规模军事行动的前奏。艾森豪威尔表示,“划出最后界限的时刻已经到来”,美国必须制定一个明确的行动方针。1月19日,艾森豪威尔、杜勒斯和雷德福一起商讨美国应采取的对策。杜勒斯提出,重要的是美国必须明确自己的意图,此时宣布美国对沿海岛屿的局势袖手旁观是不现实的。为此,杜勒斯建议让国民党从大陈撤出,并帮助防守金门。1955年2月人民解放军解放大陈岛后,美国政府使用核武器的倾向明显增强。杜勒斯认为,中国决意要占领台湾,而非仅限于沿海岛屿,中美在台湾海峡发生对抗是不可避免的,“那里的形势远比我想象得严重”,美国必须采取强硬态度,不能“袖手旁观国民党军队被中共摧毁”,否则就会被人视为“示弱”,从而导致共产主义的进一步“扩张”,其影响对于台湾和整个亚洲 都将是灾难性的。他提出,“如果我们要保卫金门、马祖,我们将要使用核武器,只有它们才能有效地攻击大陆上的飞机场”。尽管美国驻台军事援助顾问团团长蔡斯、美军太平洋舰队司令斯坦普,以及资深参议员诺兰等人极力主张允许国民党军队轰炸中国大陆的飞机场,并封锁中国海岸,但艾森豪威尔决定改变政策,使美国从“要么开战要么撤退”的困境中解脱出来。他确信,为了金门、马祖同中国开战是“不可取的”,因为没有一个美国的盟友会支持这样的战争,美国国内的公众舆论也将发生严重分裂,并且将对美国国内经济产生“灾难性的”影响。为此,他提出应将沿海岛屿视为“前哨基地”,不论结果如何,都不会危及美国和“自由世界”在该地区的利益。这一设想表明美国对沿海岛屿的政策正发生重大变化,旨在为美国“脱身”做准备。

第一次台湾海峡危机的危机开端

美国不但不顾中国的警告,更以武力相威胁, 阻止中国解放台湾:8月3日,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叫嚷要用海空军:“保护台湾和澎湖列岛”;17日,美国总统艾森 豪威尔公然宣布要以美国第七舰队武装干涉中国内政;19日,美国太平洋舰队总司令斯图普率领美国海军6艘军舰侵入大陈岛一带海面,还出动飞机160多架次在大陈岛海面上空活动。毛泽东和周恩来在强烈谴责美国的侵略行径的同时,为了与政治上的攻势相配合,决定炮击金门,以示惩戒。这是毛泽东精心策划的一次军事行动。1954年9月3日,福建前线万炮齐鸣,惩罚侵略与罪恶的炮弹烧红了天空,纷纷落向金门,美国和国民党的军队猝不及防,损失惨重,两名美国顾问当场毙命。大陆惩罚性炮击打了十几天,美国方面竟然仍不知内情, 误以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要夺取金门、马祖,甚至进攻台湾。美国一些军方人士建议美国当局向金门紧急增兵,并动员美国海空军与国民党军队一起袭击中国大陆的重要港口和机场。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认为这样进攻中国大陆风险太大,未敢轻举妄动,力主放弃金门、马祖,但蒋介石坚决不干,美蒋之间的矛盾开始突显。毛泽东通过炮击金门这种特殊方式,一方面沉重地打击国民党军队的嚣张气焰, 另一方面巧妙地把台湾问题突出地提到全世界面前,表明了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的决心和立场。在军事上,毛泽东并没有乘胜一鼓作气夺取金门,炮击金门只是试探性、有限度的行动,声东击西之计意在掩护解放浙江沿海诸岛的准备工作,把美国和台湾当 局的注意力集中于金门、马祖。乘此大好时机,毛泽东断然把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击的锋芒,突然转向国民党军 队盘踞的浙江沿海地区。1954年11月1日,中国东南沿海炮声再起,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开始轰炸大陈 岛,海军舰艇出击浙江东部海面,一举击沉国民党军队“太平号”驱逐舰,大陈岛上的国民党军队惊慌失措,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美国人极为紧张,1954年12月2日与台湾当局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 反映 出美国要搞“划峡而治”的企图。为了表示中国人民绝不承认美台非法条约的坚定立场,毛泽东决定首先攻占一 江山岛和大陈岛,但是这就有与美国舰队迎面相撞的危险,须慎重对待。中国人民解放军沉着地等待时机,终于在1955年1月18日找到成熟的时机, 陆海空军配合作战,一举攻克江山岛,全歼国民党守军1000余人,迫使张牙舞爪的美国撤走了第七舰队,大陈岛已经处于解放军炮火的有效射程之内。1月19 日下午, 解放军以凌厉的炮火轰炸大陈岛,国民党当局惊呼遭到200 余架飞机和无数陆基大炮的猛烈轰炸,急忙向美国求救。据外电大事报道,美国紧急调动包括5艘航空母舰在内的近100 艘战船, 出动2000架次飞机,对新中国施威,还通过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英国外交大臣艾登和联合国秘书长致电周恩来总理,玩弄“停火”阴谋。中国政府严厉谴责美国的侵略行径,于1月30日下达了准备解放大陈岛的命令。 在此情况下,蒋介石只得实施“金刚计划”,仓皇地从大陈岛全面撤退。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也是在二次大战中屡立战功的著名军事家,他对毛泽东如此高明的战术十分震惊,美国统治集团内部出现慌乱,争吵良久,才一方面被迫通过联合国斡旋要中国停止战斗,一方面由国会授权美国总统在必要时动用美国军队来“保证”台湾、澎湖列岛的“安全”。

上一篇:waijiaobu

下一篇:业余外科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