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乃经国之大业

时间:2024-07-11 22:31:40编辑:揭秘君

提出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人是谁

提出“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人是曹丕。魏文帝曹丕(187年-226年6月29日),字子桓,沛国谯县人,三国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曹魏开国皇帝(220年-226年在位)。魏武帝曹操之子,母为武宣皇后卞夫人。
文武双全,博览经传,通晓诸子百家学说,累迁五官中郎将。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成为魏国世子。建安二十五年(220年),继任丞相、魏王。同年即位,结束了汉朝四百多年的统治,建立了魏国。在位期间,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制定实施九品中正制,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带的割据势力,最终完成了北方地区的统一。对外平定边患,击退鲜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复在西域的建置。
黄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逝于洛阳,时年四十岁,谥号为文,庙号世祖,安葬于首阳陵。曹丕于诗、赋、文学皆有成就,擅长于五言诗,与其父曹操和弟曹植并称“建安三曹”,今存《魏文帝集》二卷。著有《典论》,当中的《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文学批评专论作品。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出自谁的作品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出自曹丕的作品《典论》。意思是:文章是治理国家的重大事业,是流传万代的不朽之事。曹丕把文章的撰写抬高到了极致,警告人们写文章要用心。
《典论》这篇文章写于曹丕还在做魏太子时期,当时世间流行文人相轻,曹丕见状写下该文章来警示世人。曹丕认为,文人互相轻视,自古以来就是如此,这都是看不清自己的毛病所导致。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出自谁的作品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出自曹丕的作品。“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出自曹丕的作品《典论》。意思是:文章是治理国家的重大事业,是流传万代的不朽之事。曹丕把文章的撰写抬高到了极致,警告人们写文章要用心。《典论》这篇文章写于曹丕还在做魏太子时期,当时世间流行文人相轻,曹丕见状写下该文章来警示世人。曹丕认为,文人互相轻视,自古以来就是如此,这都是看不清自己的毛病所导致。一、原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二、简介:《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文学专论,作者曹丕即魏文帝。《典论》是他在建安后期为魏世子时所撰的一部政治、社会、道德、文化论集。全书由多篇专文组成。《论文》是其中的一篇。《典论·论文》是魏文帝曹丕所写的二十篇文章之一,按照“子”书的形式写成,是曹丕关于国家大事一系列的问题的论文总集。但是很可惜,这二十篇文章到现在大多已经失散,只剩下残章断简。而幸运的是,《论文》由于被南朝的萧统选入了《昭明文选》而得以完整保留下来。

文学(求文言文翻译)

异史氏说:“一个人的魂魄追随自己的知己竟然不知生死?听到的人都会对此怀疑,我却深信不疑。,知心的情侣,可以离魂相随。真挚的友谊,可使远隔的良朋梦中往会。又何况应举文章是我辈读书人精心结撰缮写;它是否能遇到知音,正决定着我们命运的穷通呢!知己相逢不容易,人生不顺利。行迹落寞,只能空自对影愁叹。生就嶙峋傲骨,不能媚俗取容,失意无计,唯有自惜自怜。自叹穷厄困顿,招致势利小人的嘲侮。多次落榜的人,从人身到文章,都被世俗讥贬得毫无是处。古往今来,因种种原因而悲愤痛哭的人很多,只有怀宝受诬的卞和像你;举世贤愚倒置,能识俊才的伯乐在当今又是谁人!当道无爱才之人,不值得干渴!反侧展望,四海茫茫,竟无以容身。在人生的道路上,大可不必认真、清醒,只须闭眼走自己的路,行心之所安,一切听天由命。天下不凡的人沦落到像叶生这样的人实在不少,但是哪里还有像丁县令那样的人让他们不管生死都跟随他呢?唉!


历史上曹丕的诗和文章写的怎么样?

曹丕的诗文代表作
《燕歌行》,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文人七言诗,学者叶嘉莹在《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里,列举钟嵘《诗品》、刘勰《文心雕龙》和王夫之《姜斋诗话》对曹丕的评价。叶嘉莹说,曹丕是一位“理性诗人”,有节制有反省,“以感与韵胜”。各人有各人观点,不管怎么说曹丕对后世七言诗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典论论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学理论与批评著作,开创了文学批评的风气,为中国文学批评之祖。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称“他(曹丕)说诗赋不必寓教训,反对当时那些寓教训于诗赋的见解,用近代的文学眼光来看,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


曹丕如何看待文章的地位与作用

曹丕所指的“文章”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literature。东汉到曹魏时期,“文章”涵盖的范围很广,指代一切写作内容(包括论述思想,诗赋,公文书)所以曹丕所说的“文章经国之大业”,不能视为曹丕单独肯定了literature的价值。

曹丕的文学观其实是较传统的,基本不外乎“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的价值观。

当然,正因为他在典论和一些书信中细致地评价了建安七子,才开启了六朝时期的文艺批评潮流。【摘要】
曹丕如何看待文章的地位与作用【提问】
曹丕所指的“文章”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literature。东汉到曹魏时期,“文章”涵盖的范围很广,指代一切写作内容(包括论述思想,诗赋,公文书)所以曹丕所说的“文章经国之大业”,不能视为曹丕单独肯定了literature的价值。

曹丕的文学观其实是较传统的,基本不外乎“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的价值观。

当然,正因为他在典论和一些书信中细致地评价了建安七子,才开启了六朝时期的文艺批评潮流。【回答】
地位和作用【提问】
答案有关系吗这俩【提问】
曹丕做魏太子时期,写了一部学术著作--《典论》。原有22篇,后大都亡佚,只存《自叙》、《论文》、《论方术》三篇。其中《论文》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学专论,在此之前,我国还没有文学批评方面的专著。它的产生产生,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开始步入自觉时代的一个标志。文章虽不长,但提出了一些新见解,具有显明时代色彩,显示出文学批评的新风,对当时及后代文学理论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1、批评了自古以来“文人相轻”的错误,提出“审己以度人” 的正确批评主张。曹丕分析了“文人相轻”恶习产生的原因,是作家、批评家的认识偏差问题,“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只做到“知己”,而没有做到“知彼”。一方面表现对自己长处的“善于自见”,对别人长处视而不见;另一方面表现对自已短处视而不见,对别人短处视而易见。“文非一体,鲜能备善。” 一个作家不可能擅长各种文体的写作技巧,各有所长也就必有所短,往往以自己所长相轻他人所短。解决的办法是“审己以度人” ,即从自我出发,审察自己,衡量别人,要有正确的批评态度。
2、论述了各种文体的特点和写这些文体的不同要求。《论文》说:“夫文本同而末异” ,所谓“本”,是指文章的本质特征,即用语言文字来表现一定的思想感情;所谓“末”,指文章的具体表现形态,即文体特征或文章内容和形式方面的特点。无论哪一种体裁,都是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其本是相同的,不同的是不同文体在表现形态、语言形式、体貌风格方面各有不同。
3、曹丕还提出“文以气为主”的命题,说“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气有清气和浊气两种,不是可出气就能获得的) ,“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虽是父亲兄长,也不能传授给儿子和弟弟) 。这里的“气”,实际上指的是作家气质和个性。所谓“清浊”,一方面说人的性格,另一方面也是指文学作品的风格。“清”是俊爽、豪迈的阳刚之气;“浊”是凝重、沉郁的阴柔之气。曹丕的“文气说”,第一次正式认识到作家的主体性及其在文学艺术创作中的作用,把文学研究真正地与对人旳研究结合起来,开创了综合地评论作家作品的风气。曹丕旳“文气说”,是《论文》最核心的一个观点。它的提出标志着文学创作从此走向自觉,有了曹丕“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创,才会有日后刘勰等人的比较全面,比较科学的风格理论。由此,我国古代文学批评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这对提高文学的社会地位,促使作者们重视创作个性,提高创作质量,起着【回答】
极大的作用【回答】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是谁写的?

杜甫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出自《偶题》是唐代诗人杜甫所创作的一首五言排律。诗的前半部分概述唐以前诗歌创作发展的一般情况;后半部分抒写对世道多乱和个人漂泊的感慨,并说明诗歌是由情而生、缘情而发的。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这句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名句。出自:《题偶》,原诗节选如下: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作者皆殊列,名声岂浪垂。译文:写诗做文章都是千古之事,而其中甘苦得失只有作者自己心里知道。各位作者都是不同地位的人,怎么会空有虚名呢?这两句话表达杜甫晚年对诗歌创作的见解,带有总结性质。上句“千古事”是指留传久远,关系重大,下句“寸心知”是说对于文章,作者本人的理解感知最为明白。这两句诗虽是以议论入诗,但对仗工整,语言高度概括,而且切中肯綮,含蕴丰富,很有哲理性。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一般认为出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他的作品最终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

全诗如下:

《偶题》唐·杜甫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作者皆殊列,名声岂浪垂。

骚人嗟不见,汉道盛于斯。前辈飞腾入,馀波绮丽为。

后贤兼旧列,历代各清规。法自儒家有,心从弱岁疲。

永怀江左逸,多病邺中奇。騄骥皆良马,骐驎带好儿。

车轮徒已斫,堂构惜仍亏。漫作潜夫论,虚传幼妇碑。

缘情慰漂荡,抱疾屡迁移。经济惭长策,飞栖假一枝。

尘沙傍蜂虿,江峡绕蛟螭。萧瑟唐虞远,联翩楚汉危。

圣朝兼盗贼,异俗更喧卑。郁郁星辰剑,苍苍云雨池。

两都开幕府,万宇插军麾。南海残铜柱,东风避月支。

音书恨乌鹊,号怒怪熊罴。稼穑分诗兴,柴荆学土宜。

故山迷白阁,秋水隐黄陂。不敢要佳句,愁来赋别离。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是什么意思啊?

意思是文学创作是关乎年代久远的事情,但其创作中的成败甘苦,惟有自己心里晓得。出自《偶题》,是唐代诗人杜甫所创作的一首五言排律。诗的前半部分概述唐以前诗歌创作发展的一般情况,作者对前代作家的景仰和个人致力创作的抱负;后半部分抒写对世道多乱和个人漂泊的感慨,并说明诗歌是由情而生、缘情而发的,是作者对现实生活感受的反映。 全诗(节选)如下: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作者皆殊列,名声岂浪垂。骚人嗟不见,汉道盛于斯。前辈飞腾入,馀波绮丽为。译文如下:文学创作是关乎年代久远的事情,但其创作中的成败甘苦,惟有自己心里晓得。历代作家都各自有其独特的成就、地位,他们的名誉声望怎么会轻易地流传于后世。可惜的是以屈原为代表骚体诗的作者均已作古,汉代的诗歌文学创作,尤其汉代五言诗取而代之,日为兴盛。汉末魏初,建安、黄初一代诗人勇于创新,以矫健的姿态跃入诗坛。可叹的是到南北朝时,诗歌便流于形式上的绮丽。扩展资料:开篇之首,便吟出了“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的饱含哲理的名句。当然,这个“寸心知”,既是指己之所知,亦是指知己之所知。接着,在佐证这“不朽”的“千古事”的同时,谈到了由古及今的诗歌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历代的诗人可以排出一个次第来,骚体乃至再早的诗经已被两汉以降的五言、七言诗体所替代,前辈诗人驰骋才思、腾跃文坛,余风所及,给后世以强烈的影响。后世的贤才总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兼收并蓄,从而有所创新,以至于不同时代的创作皆能形成独特的清新的规范。再想到自己的创作,原是出自儒家的体系,从童年时便开始竭尽情思致力于创作。忘不了像“_”“骥”等良马般驱驰的西晋诗人潘岳、陆机等人的影响,更得感谢如马中“骐”“䮼”带着千里驹驰骋于诗坛的邺下三曹父子所给予的激励。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偶题》

上一篇:提布的炽热长剑

下一篇:啼笑皆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