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侵华战争打了多少年?
14年。1931年,日军在东北发动“九·一八事变”起开始侵华战争,霸占中国东北三省,1937年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则是掀开了日军全国侵华的序幕,直到1945年8月15日,裕仁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订投降协议,自此日本侵华战争结束,前后共计十四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在中国侵占大片国土,实施“以华治华”的毒计,扶植汉奸傀儡卖国政权,残酷奴役、杀害中国人民,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和财产,严重的侵犯、破坏了中国的主权,严重的分裂了中国,使中国国家的统一程度在抗日战争时期受到了严重的削弱。日本在侵华战争中制造了一系列令人发指的暴行,比如在占领区实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制造南京大屠杀;用中国人进行“活体解剖”细菌试验;制造平顶山惨案等;日军杀害中国平民数千万,并造成千万中国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扩展资料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反侵略战争和全民族解放战争,无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还是在中国历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抗日战争的胜利,具有着伟大意义,从此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振兴。1、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近代中国在外敌入侵时屡战屡败的历史,是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2、抗日战争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战前世界政治格局,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抗战以前,中国在世界上毫无地位可言。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成了世界反法西斯阵营中四大国之一。3、抗日战争的胜利,使中国挣脱了大部分束缚在自己身上的枷锁,废除了帝国列强强迫中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4、抗日战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空前觉醒,中华民族从此由衰落转向振兴。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最危急时刻,被人称为“东亚病夫”的中华民族终于觉醒了。5、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根本转折,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奠定了基础,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由此走向胜利。6、抗日战争从开始就鼓舞了世界人民奋起抵抗法西斯的侵略,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日本侵华战争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抗日战争
中国和日本的战争打了多少年?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军有预谋地制造了九·一八事变,拉开了日本局部侵华的序幕,从此日本开始在中国的国土上大肆侵略,先占领了东北三省,后又想呑并整个中国。在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卢沟桥附近举行军事演习。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无理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蓄意挑动战争的日本军队悍然向中国守军发起进攻,并炮轰宛平城。中国守军奋起抵抗,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这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从此爆发。所以,如果要说中国与日本之间的抗战持续时间,应该分为两个时间,第一个,日本开始侵略中国是在1931年,也就是说,从这个时间开始到1945年,就是14年;第二个,日本全面大规模的侵华是在1937年,也就说,从1937年到1945年,就是8年,这个时间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八年抗战”。
甲午中日战争签订的条约是什么
甲午中日战争签订的条约是《马关条约》。《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与危害是:割让辽东半岛、澎湖列岛、台湾,破坏了中国的领土权。赔偿白银两亿,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增添通商口岸,加深了外国的侵略势力。允许日本在中国开厂,阻碍了中国工业的发展。
在战争中因清军连败,慈禧太后急于求和。但清政府连续两次求和都遭拒,慈禧太后连忙召李鸿章入京,并命他为代表赴日议和。在1895年3月13日,李鸿章到日本马关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等开始谈判。最终在4月17日上午11时40分,李鸿章签署了《马关条约》。
在谈判期间,李鸿章回接引寺的途中遭到了小山丰太郎的枪击,导致左眼下受伤。这件事使日方谈判优势锐减。因为日本担心此次事件会成为西方国家干涉的借口,所以一边慰问李鸿章,一边宣布休战。最后,李鸿章还是坚持下来继续谈判。
中日之间共发生过几次历史战争?
历史上中日共发生过五次战争:白江口之战(公元663年8月27日至8月28日)元日战争(1274年至和1281年)万历朝鲜战争(1592年4月—1593年7月(第一次)1597年2月—1598年12月(第二次))甲午战争(1894年7月25日—1895年4月17日)抗日战争(1931年9月18日-1945年8月15日)。扩展资料:1、白江口之战亦称白村江之战,指的是663年8月27日至8月28日,唐朝、新罗联军与倭国、百济联军于白江口(今韩国锦江入海口)发生的一次水战。2、元日战争元日战争是元朝皇帝忽必烈与属国高丽在1274年和1281年两次派军攻打日本而引发的战争;这两次侵略在日本合称“元寇”或“蒙古袭来”。3、万历朝鲜战争又称万历朝鲜之役、万历援朝战争(朝鲜称:壬辰倭乱;日本称:文禄・庆长の役),指明朝万历年间中朝人民抗击日本侵略朝鲜的战争。4、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5、抗日战争简称抗战,指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国际上称作第二次中日战争(Second Sino-Japanese War)、 日本侵华战争(Japanese War of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抗战时间从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开始算起,至1945年结束,共十四年抗战。参考资料:白江口之战-百度百科元日战争-百度百科万历朝鲜战争-百度百科甲午战争-百度百科抗日战争-百度百科
中日之间打过几场战争?
历史上中日共发生过五次战争:白江口之战(公元663年8月27日至8月28日)元日战争(1274年至和1281年)万历朝鲜战争(1592年4月—1593年7月(第一次)1597年2月—1598年12月(第二次))甲午战争(1894年7月25日—1895年4月17日)抗日战争(1931年9月18日-1945年8月15日)。扩展资料:1、白江口之战亦称白村江之战,指的是663年8月27日至8月28日,唐朝、新罗联军与倭国、百济联军于白江口(今韩国锦江入海口)发生的一次水战。2、元日战争元日战争是元朝皇帝忽必烈与属国高丽在1274年和1281年两次派军攻打日本而引发的战争;这两次侵略在日本合称“元寇”或“蒙古袭来”。3、万历朝鲜战争又称万历朝鲜之役、万历援朝战争(朝鲜称:壬辰倭乱;日本称:文禄・庆长の役),指明朝万历年间中朝人民抗击日本侵略朝鲜的战争。4、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5、抗日战争简称抗战,指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国际上称作第二次中日战争(Second Sino-Japanese War)、 日本侵华战争(Japanese War of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抗战时间从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开始算起,至1945年结束,共十四年抗战。参考资料:白江口之战-百度百科元日战争-百度百科万历朝鲜战争-百度百科甲午战争-百度百科抗日战争-百度百科
中日2战打了多少场战争~胜负如何
中日二战仅仅打了一场战争,就是抗日战争,结局是中国胜利日本战败。抗日战争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两者都有很多战役组成。
其中正面战场重大的有22场会战,。仅仅台儿庄战役等极少数胜利,其余的都是中国战败可以说是胜少败多,主要原因是国民政府的片面抗战。
敌后战场:敌后抗日根据地从无到有,敌后抗日武装逐渐壮大,收复了很多失地,不计一城一地的得失,积小胜为大胜,大量消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著名的战役有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百团大战,收复了很多失地,敌后战场拖住并消灭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至于美国原子弹、苏联参战只是加速了日本投降。
总之抗日战争的结局是中国胜利,日本战败,洗涮了中华民族自近代以来,反侵略战争每战必败的现象,这次战争的胜利使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人之一,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中日围棋擂台赛中国赢了几次?
中日围棋擂台赛完全资料
中日围棋擂台赛始于1984年,是中国和国外开设的最早的围棋对抗赛。该项赛事由日本NEC公司资助。比赛规则为:最初由两国各派8名选手,采用打擂台的形势,决出最后的胜负。
该项赛事在最初的三届比赛中,中国棋手聂卫平保持九场不败的纪录,并使中国队夺得了头三届比赛的胜利,聂卫平也因此被中国国家体委授予“棋圣”称号。
中日围棋擂台赛对中国围棋的振兴起了重要作用。该项赛事于1997年被取消,改为中日两国NEC杯围棋赛冠军进行三番棋对抗赛(中日围棋冠军赛)。
至1996年,中日围棋擂台赛共进行了11届,中国队以7:4战胜日本队。在11届比赛中双方共激战136局,中国71胜65负稍微占优。中国出场27人,日本上场37人;中方平均8.1段,日方平均8.2段。在一届比赛中连胜较多的棋手:六场,小林光一(第一届)、依田纪基(第四届)、常昊(第11届)。五场,江铸久(第一届)、聂卫平(第二届)、小林觉(第二届) 其他连胜多的还有,刘小光、加藤充志等。
中日围棋擂台赛功勋卓著,永载史册。
新中国成立以后,围棋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围棋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与日本相比,当时我国围棋的整体水平还存在很大差距。陈毅同志曾经多次说过:“围棋创始于我国,现在日本围棋技艺水平比我们高,我们一定要早日赶上并超过日本。”他殷切期望广大围棋工作者共同努力,使我国围棋尽快赶超日本。陈毅同志进一步指出:“我重视围棋的活动,不是为了个人爱好,而是为了发扬祖国文化传统,争取国家荣誉。”“我提倡围棋,不是我个人的意见,而是向毛主席、周总理请示过,得到批准的。”
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围棋项目不仅得到了恢复,还迈开并加快了追赶日本的步伐。通过与日本的不断交流,加上围棋工作者的不断努力,我国的围棋水平与日本一步一步的缩小差距、拉近距离。在与日本的双边交流中,从最初的日本取得压倒性胜利,到八十年代初,我方胜率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终于迎来了与日本全面抗衡的时代。
1984年10月6日,日本在东京举办了第一届“NEC杯中日围棋擂台赛”。从而拉开了中国围棋全面超越日本的序幕。
就整体实力而言,那时中国围棋与日本围棋相比,差距还是十分明显的。从以往的战绩来看,中国仅有聂卫平一人对日本一流棋手成绩稍好,但对当时日本棋坛的“超一流”棋手却鲜有胜绩。其他棋手虽偶有胜绩,但离抗衡还是有一定的距离。在此背景下举行的擂台赛,对于中国棋手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在历年的交流赛中,日本棋坛显然已经感觉到了危机,首届擂台赛无疑是势在必得的,从出场阵容上就可以看出他们的慎重和决心。
日本派出依田纪基五段担任先锋,尽管依田年方十八,但气势很盛,不仅国内棋战战绩彪悍,对中国棋手更是胜率很高。第二台小林觉是连续三年日本七段最高胜率的保持者,第三至五台分别是淡路修三九段、片岗聪、石田章。随后排出了小林光一“十段”和加藤正夫“王座”两位超一流棋手作为双保险,名誉棋圣藤泽秀行担任擂主。
中方出战阵容依次为:汪见虹六段、江铸久七段、邵震中七段、钱宇平六段、曹大元八段、刘小光八段、马晓春九段、聂卫平九段。几乎是当时的最强阵容。
日本主帅藤泽秀行赛前公开宣称:“擂台赛顶多至石田章就可以结束了,若日方落败,我将削发谢罪。”以当时双方的实力而言,很容易理解藤泽的话,即便是国内棋迷,在《新体育》杂志的预测投票中,80%认为中国必败。日本《围棋俱乐部》杂志的投票中,91%的日本棋迷认为日本必胜。
中方对最终的获胜也并不抱希望,当时制定了一个内部“指标”:请出小林光一就基本及格,打败小林光一就是胜利,打败加藤正夫就是大胜。如获得擂台赛的胜利,就是历史性的大突破。10月6日,比赛在日本东京拉开序幕,汪见虹败给了依田纪基。10月26日,江铸久在北京攻擂,击败依田纪基。接着,江铸久连胜小林觉、淡路修三、片冈聪和石田章,取得5连胜的辉煌战绩,出人意料。日本媒体惊呼:“江铸久犹如一颗重磅炸弹,使日本棋界感到脚下的晃动。”接下来从1985年3月11日到8月2日,小林光一上演六连胜,直杀到主帅聂卫平面前。8月27日及29日,聂卫平顶住压力,连胜小林光一和加藤正夫,迎来了11月20日的主将之战。最终聂卫平以1又3/4子战胜藤泽秀行,为中国队赢得了首届擂台赛的胜利。藤泽秀行和小林光一、加藤正夫兑现了赛前的承诺,三人都剃了光头。
首届擂台赛受到了全国上下围棋爱好者的广泛关注,最后的决赛之局,中央电视台专门进行了现场直播,开创了中国围棋电视直播的先河。第二届擂台赛聂卫平面临的局面更加艰难,最终凭借顽强的意志连胜片冈聪、山城宏、酒井猛、武宫正树和大竹英雄五人,第三届较为轻松,战胜擂主加藤正夫,为中国队夺得擂台赛三连胜,日本棋界送给聂卫平“铁大门”的称号。为表彰聂卫平的殊勋,1988年3月26日,中国围棋队擂台赛三连胜的庆功会上,国家体委批准中国围棋协会向聂卫平颁赠的“棋圣”称号。此外,聂卫平还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北京市特等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十佳运动员和亚洲十佳运动员等称号。
第四届日本扳回一场,第五届中国再次获胜,第六到八届,日本获得三连胜,第九届到第十一届中国还以颜色,再次取得三连胜。值得一提的是第十届和第十一届比赛中,常昊取得了11胜的战绩,几乎将日本顶尖高手赢了个遍。两届主帅大竹英雄惊呼:“日本围棋被一个不足20岁的年轻人轻易击败了。”这也使得擂台赛的使命宣告结束,日方提出终止中日擂台赛。
中日围棋擂台赛对中国来说是一个特殊的舞台,也是见证中国围棋积弱不振之后的奋起历程,中国围棋通过擂台赛获得了全面超越日本的机会,中国围棋在抗争中也逐步走向完善和繁荣。
中日围棋擂台赛成绩:
第一届:胜方:中国队
第二届:胜方:中国队
第三届:胜方:中国队
第四届:胜方:日本队
第五届:胜方:中国队
第六届:胜方:日本队
第七届:胜方:日本队
第八届:胜方:日本队
第九届:胜方:中国队
第十届:胜方:中国队(1996年3月结束)
第十一届:胜方:中国队(1996年12月27日结束)
前11届比赛双方比分为:中国队——日本队7:4
第一届中日围棋擂台赛
中方阵容:
汪见虹、江铸久、邵震中、钱宇平、曹大元、刘小光、马晓春、聂卫平
日方阵容:
依田纪基、小林觉、淡路修三、片冈聪、石田章、小林光一、加藤正夫、藤泽秀行
第一局:依田纪基执白中盘胜汪见虹
第二局:江铸久执白2目半胜依田纪基
第三局:江铸久执黑中盘胜小林觉
第四局:江铸久执白4目半胜淡路修三
第五局:江铸久执黑中盘胜片冈聪
第六局:江铸久执白中盘胜石田章
第七局:小林光一执白中盘胜江铸久
第八局:小林光一执黑中盘胜邵震中
第九局:小林光一执白中盘胜钱宇平
第十局:小林光一执黑6目半胜曹大元
第十一局:小林光一执白半目胜刘小光
第十二局:小林光一执黑中盘胜马晓春
第十三局:聂卫平执黑2目半胜小林光一
第十四局:聂卫平执白4目半胜加藤正夫
第十五局:聂卫平执黑3目半胜藤泽秀行
本届擂台赛中国队以8比7获得了胜利。
第二届中日围棋擂台赛
中方阵容:
芮乃伟、张璇、钱宇平、邵震中、曹大元、江铸久、刘小光、马晓春、聂卫平
日方阵容:
楠光子、森田道博、今村俊也、小林觉、片冈聪、山城宏、酒井猛、武宫正树、
大竹英雄
第一局:芮乃伟执黑中盘胜楠光子
第二局:芮乃伟执白中盘胜森田道博
第三局:今村俊也执白中盘胜芮乃伟
第四局:今村俊也执黑中盘胜张璇
第五局:钱宇平执黑中盘胜今村俊也
第六局:小林觉执黑中盘胜钱宇平
第七局:小林觉执白2目半胜邵震中
第八局:小林觉执黑中盘胜曹大元
第九局:小林觉执白中盘胜江铸久
第十局:小林觉执黑中盘胜刘小光
第十一局:马晓春执黑1目半胜小林觉
第十二局:片冈聪执黑1目半胜马晓春
第十三局:聂卫平执黑中盘胜片冈聪
第十四局:聂卫平执白7目半胜山城宏
第十五局:聂卫平执黑5目半胜酒井猛
第十六局:聂卫平执白中盘胜武宫正树
第十七局:聂卫平执黑2目半胜大竹英雄
本届擂台赛中国队以9比8获得了胜利。
第三届中日围棋擂台赛
中方阵容:
杨晖、刘小光、王群、钱宇平、芮乃伟、江铸久、曹大元、马晓春、聂卫平
日方阵容:
小川诚子、宫泽吾朗、石井邦生、小林觉、工藤纪夫、大平修三、山城宏、武宫正树、加藤正夫、
第一局:杨晖执黑中盘胜小川诚子
第二局:宫泽吾朗执黑中盘胜杨晖
第三局:刘小光执黑中盘胜宫泽吾朗
第四局:刘小光执白2目半胜石井邦生
第五局:刘小光执黑中盘胜小林觉
第六局:刘小光执白1目半胜工藤纪夫
第七局:大平修三执白半目胜刘小光
第八局:王群执白中盘胜大平修三
第九局:山城宏执白5目半胜王群
第十局:山城宏执黑中盘胜钱宇平
第十一局:山城宏执白中盘胜芮乃伟
第十二局:山城宏执黑中盘胜江铸久
第十三局:山城宏执白5目半胜曹大元
第十四局:马晓春执白中盘胜山城宏
第十五局:马晓春执黑3目半胜武宫正树
第十六局:加藤正夫执黑中盘胜马晓春
第十七局:聂卫平执黑中盘胜加藤正夫
本届擂台赛中国队以9比8获得了胜利。
第四届中日围棋擂台赛
中方阵容:
俞斌、陈临新、王群、刘小光、江铸久、马晓春、聂卫平
日方阵容:
依田纪基、淡路修三、羽根泰正、白石裕、大平修三、山城宏、武宫正树
第一局:依田纪基执白中盘胜俞斌
第二局:依田纪基执黑7目半胜陈临新
第三局:依田纪基执白中盘胜王群
第四局:依田纪基执黑半目胜刘小光
第五局:依田纪基执白中盘胜江铸久
第六局:依田纪基执黑1目半胜马晓春
第七局:聂卫平执黑6目半胜依田纪基
第八局:聂卫平执白6目半胜淡路修三
第九局:羽根泰正执白2目半胜聂卫平
本届擂台赛日本队以7比2获得了胜利。
第五届中日围棋擂台赛
中方阵容:
杨士海、张文东、俞斌、钱宇平、江铸久、刘小光、马晓春、聂卫平
日方阵容:
依田纪基、苑田勇一、羽根泰正、大平修三、山城宏、石田芳夫、坂田荣男、
武宫正树
第一局:杨士海执黑半目胜依田纪基
第二局:苑田勇一执黑中盘胜杨士海
第三局:张文东执黑中盘胜苑田勇一
第四局:张文东执白半目胜羽根泰正
第五局:张文东执黑中盘胜大平修三
第六局:山城宏执黑中盘胜张文东
第七局:俞斌执黑3目半胜山城宏
第八局:俞斌执白中盘胜石田芳夫
第九局:坂田荣男执白2目半胜俞斌
第十局:钱宇平执白4目半胜坂田荣男
第十一局:钱宇平执黑5目半胜武宫正树
本届擂台赛中国队以8比3获得了胜利。
第六届中日围棋擂台赛
中方阵容:
郑弘、廖桂永、梁伟棠、张文东、陈临新、俞斌、刘小光、聂卫平
日方阵容:
小松英树、小县真树、依田纪基、片冈聪、淡路修三、小林觉、羽根泰正、加藤正夫
第一局:郑弘执黑中盘胜小松英树
第二局:郑弘执白半目胜小县真树
第三局:郑弘执黑3目半胜依田纪基
第四局:片冈聪执黑3目半胜郑弘
第五局:片冈聪执白2目半胜廖桂永
第六局:片冈聪执黑中盘胜梁伟棠
第七局:张文东执黑1目半胜片冈聪
第八局:淡路修三执黑半目胜张文东
第九局:淡路修三执白中盘胜陈临新
第十局:俞斌执白中盘胜淡路修三
第十一局:小林觉执白4目半胜俞斌
第十二局:小林觉执黑5目半胜刘小光
第十三局:聂卫平执黑1目半胜小林觉
第十四局:聂卫平执白中盘胜羽根泰正
第十五局:加藤正夫执白中盘胜聂卫平
本届擂台赛日本队以8比7获得了胜利。
第七届中日围棋擂台赛
中方阵容:
刘菁、吴肇毅、郑弘、张文东、俞斌、马晓春、聂卫平
日方阵容:
小松英树、依田纪基、小林觉、山城宏、片冈聪、淡路修三、大竹英雄
第一局:小松英树执黑3目半胜刘菁
第二局:小松英树执白中盘胜吴肇毅
第三局:郑弘执白1目半胜小松英树
第四局:依田纪基执白中盘胜郑弘
第五局:依田纪基执黑中盘胜张文东
第六局:俞斌执黑11目半胜依田纪基
第七局:小林觉执黑中盘胜俞斌
第八局:马晓春执黑7目半胜小林觉
第九局:马晓春执白2目半胜山城宏
第十局:马晓春执黑中盘胜片冈聪
第十一局:淡路修三执黑7目半胜马晓春
第十二局:淡路修三执白半目胜聂卫平
本届擂台赛日本队以7比5获得了胜利。
第八届中日围棋擂台赛
中方阵容:
周鹤洋、邵炜刚、汪见虹、张文东、陈临新、马晓春、聂卫平
日方阵容:
加藤充志、结城聪、小松英树、依田纪基、山城宏、淡路修三、武宫正树
第一局:加藤充志执白中盘胜周鹤洋
第二局:加藤充志执黑3目半胜邵炜刚
第三局:加藤充志执白3目半胜汪见虹
第四局:加藤充志执黑11目半胜张文东
第五局:陈临新执黑中盘胜加藤充志
第六局:陈临新执白1目半胜结城聪
第七局:小松英树执白中盘胜陈临新
第八局:小松英树执黑3目半胜马晓春
第九局:聂卫平执黑5目半胜小松英树
第十局:依田纪基执黑半目胜聂卫平
本届擂台赛日本队以7比3获得了胜利。
第九届中日围棋擂台赛
中方阵容:
常昊、刘小光、陈临新、曹大元、马晓春、聂卫平
日方阵容:
山田规三生、小松英树、依田纪基、山城宏、片冈聪、加藤正夫
第一局:山田规三生执黑中盘胜常昊
第二局:刘小光执黑10目半胜山田规三生
第三局:刘小光执白中盘胜小松英树
第四局:刘小光执黑中盘胜依田纪基
第五局:山城宏执黑3目半胜刘小光
第六局:山城宏执白4目半胜陈临新
第七局:曹大元执白2目半胜山城宏
第八局:曹大元执黑中盘胜片冈聪
第九局:曹大元执白2目半胜加藤正夫
本届擂台赛中国队以6比3获得了胜利。
第十届中日围棋擂台赛
中方阵容:
华学明、常昊、俞斌、刘小光、曹大元、马晓春、聂卫平
日方阵容:
加藤朋子、三村智保、森田道博、柳时熏、小林觉、林海峰、大竹英雄
第一局:华学明执白中盘胜加藤朋子
第二局:三村智保执白中盘胜华学明
第三局:常昊执白6目半胜三村智保
第四局:常昊执黑3目半胜森田道博
第五局:常昊执白中盘胜柳时熏
第六局:常昊执黑中盘胜小林觉
第七局:常昊执白中盘胜林海峰
第八局:大竹英雄执白中盘胜常昊
第九局:大竹英雄执黑中盘胜俞斌
第十局:大竹英雄执白中盘胜刘小光
第十一局:大竹英雄执黑中盘胜曹大元
第十二局:马晓春执黑中盘胜大竹英雄
本届擂台赛中国队以7比5获得了胜利。
第十一届中日围棋擂台赛
中方阵容:
丰云、王磊、常昊、刘小光、张文东、曹大元、马晓春
日方阵容:
西田荣美、羽根直树、王立诚、柳时熏、依田纪基、小林觉、大竹英雄
第一局:丰云执黑中盘胜西田荣美
第二局:羽根直树执黑中盘胜丰云
第三局:羽根直树执白2又1/4子胜王磊
第四局:常昊执白1又1/4子胜羽根直树
第五局:常昊执黑4目半胜王立诚
第六局:常昊执白中盘胜柳时熏
第七局:常昊执黑2又3/4子胜依田纪基
第八局:常昊执白1目半胜小林觉
第九局:常昊执黑中盘胜大竹英雄
本届擂台赛中国队以7比2获得胜利。
第十一届中日围棋擂台赛
中方阵容:
丰云、王磊、常昊、刘小光、张文东、曹大元、马晓春
日方阵容:
西田荣美、羽根直树、王立诚、柳时熏、依田纪基、小林觉、大竹英雄
第一局:丰云执黑中盘胜西田荣美
第二局:羽根直树执黑中盘胜丰云
第三局:羽根直树执白2又1/4子胜王磊
第四局:常昊执白1又1/4子胜羽根直树
第五局:常昊执黑4目半胜王立诚
第六局:常昊执白中盘胜柳时熏
第七局:常昊执黑2又3/4子胜依田纪基
第八局:常昊执白1目半胜小林觉
第九局:常昊执黑中盘胜大竹英雄
本届擂台赛中国队以7比2获得胜利。
第十一届中日围棋擂台赛
中日战争是哪年
中日战争有两次,第一次中日战争是1894年到1895年,又称中日甲午战争。第二次中日战争是1937年到1945年,又称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简称抗战,指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国际上称作第二次中日战争,日本侵华战争。抗战时间从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开始算起,至1945年9月2日结束,共14年抗战。
“中日甲午战争”是指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结果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1895年4月17日签订了《马关条约》。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为其跻身列强奠定了重要基础。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分析中日交战双方存在的矛盾特点是()。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分析中日交战双方存在的矛盾特点是()。
A.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
B.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一定属于中国
C.战争要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
D.中国是正义战争,日本是侵略战争
正确答案:A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对中日双方互相矛盾的四个特点及其分析
您好亲,中日双方存在着互相矛盾的四个特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一方面,日本是强国,中国是弱国,强国弱国的对比,决定了抗日战争只能是持久战。另一方面,日本是小国,发动的是退步的、野蛮的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失道寡助;而中国是大国,进行的是进步的、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得道多助。最后胜利终将是属于中国的。【摘要】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对中日双方互相矛盾的四个特点及其分析【提问】
您好亲,中日双方存在着互相矛盾的四个特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一方面,日本是强国,中国是弱国,强国弱国的对比,决定了抗日战争只能是持久战。另一方面,日本是小国,发动的是退步的、野蛮的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失道寡助;而中国是大国,进行的是进步的、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得道多助。最后胜利终将是属于中国的。【回答】
日本和中国的第一次战争是什么时候
中日之间的第一次战争是663年8月进行的白江口之战。 659年,百济进攻新罗,新罗向唐朝求援,唐高宗派苏定方率军13万征百济,新罗以5万精兵接应,唐、新罗联军迅速击溃了百济,俘虏了百济国王义慈。义慈王的次子福信收集残部,企图复国,于660年向日本求助,并要求放回作为人质的丰璋王子,日本当时在位的齐明天皇答应福信的请求,送回丰璋王子,并于661年1月前往九州,欲亲自指挥与唐、新罗联军的战斗,却因劳累过度而病故,出征计划搁浅。662年,日本组织大量战备物资援助百济,5月,援百济将军阿昙比逻夫率170艘船师抵达百济。663年8月,白江口之战日本又派卢原君率援军万余,渡海赶赴白江口。同时,唐、新罗联军决定进攻百济丰璋王所在的周留城,由唐将刘仁愿、刘仁师及新罗王金法敏率陆军进击,由唐将刘仁轨、杜爽、百济降将扶馀隆等率水军,从熊津江前往锦江下游的白江口,与陆军配合,夹击周留城。13日,丰璋王为迎接日本援军,率水军候于白江口,17日时唐、新罗的水军和日本船师同时抵达,两军交战。当时日本战船有400余艘,唐、新罗联军只有170艘,兵力也处在劣势,在三回合较量中,双方未取得决定性战果,到18日,两军第四次合战,由于日、百济方高估了已方优势,轻视唐、新罗联军的实力,盲目拼杀,结果大败,400余艘战船被焚,兵卒大多溺死,残军投降,百济国灭亡。白江口海战胜利后,唐朝继续对高句丽用兵,因此未能惩罚倭国与百济联合与唐朝发生战争的行为,唐朝始白江口之战(3张)终与当时的倭国保持联系,但密切程度已经低于圣德太子起至孝德天皇这段期间与中国隋唐两朝的关系。而日本方面由于始终担心唐朝对日用兵,同样未能主动发起更大规模的与唐朝密切联系,而这一切,由于日本天武天皇登基后完全改变。日本在白江口海战败于中国之后,更激发了向唐朝学习的热情,开始派遣规模更大、次数更多的遣唐使,中日两国历史上最友好和文化交流最密切的时期终于开启,直至公元894年日本单独结束派遣遣唐使,才结束了这一中日历史上一度真正友好的时期。白江口之战的惨败,使日本意识到自己的实力尚不足以与中国抗衡,于是此后的几百年间,他们一直与中国修好,并派遣十几批“遣唐使”,全面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和政治、经济领域的先进经验和技术,而其国内了经历了天皇集权、摄关统治(由权臣担任摄政、关白,实际掌权)、院政(由天皇让位于子弟,自己称“上皇”、“法皇”,实际仍行使政治权利)、战国大名纷争等时期,中日的和平一直延续九百余年,其间虽有元朝入侵日本,但和平基本上被维持,直到丰臣秀吉一统日本。而这一切,都是由于白江口中日一战,创建了全新的朝鲜半岛新秩序,以及日本方面经战争失败后而对唐朝尊敬有加的双重原因。引用
最早中国什么时候和日本交战
历史书上说是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但据我所知,当年,忽必烈派人当时攻打日本时,在海上遇见了台风,最后全军覆没了,日本幸存了下来,后来日本人为了感激救命的台风,管台风叫“神风”。
事情经过是这样的:
至元十一年(1274年)六月,高丽已造好大小舰只900艘。八月,忽必烈任命忻都为征东都元帅、洪茶丘为右副帅、刘复亨为左副帅,统帅蒙汉军2万人、高丽军5600人,加上高丽水手6700人,共3.2万余人,东征日本。爆发了第一次日元战争,日本史书称之为“文永之役”。
不可一世的蒙古曾横扫欧亚大陆,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可两次入侵日本,都遭到惨重失败。蒙古人对日本的进攻起因于日本不肯臣服于蒙古帝国。忽必烈多次派使者赴日本要求日本称臣纳贡,高丽国王也致书日本人要求他们向蒙古人屈服,但每次日本人都轻蔑地拒绝了忽必烈的要求。面对这样的冒犯,君临天下的蒙古大汗当然不能容忍,毅然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侵日战争。
第一次蒙古入侵日本是在公元1274年。进攻日本的远征军从朝鲜扬帆出海,驶往九州岛,远征军共两万五千人,其中蒙古人和高丽人大约各占一半,还有部分女真人和少量汉人。远征军的统帅为蒙古人忽敦,两位副统帅为高丽人洪茶丘和汉人刘复亨。元军航行至博多湾,首先攻占了对马岛和壹歧岛,然后分三处在九州上岸攻入内陆。三路入侵军队中,一路为主力,两路为策应,主力部队的登陆地点大约在长崎附近。面对第一次“蒙古来袭”,日本镰仓幕府调集部分正规军迎战,九州沿海各藩也紧急组织武士和民兵参战。惨烈的战斗进行了二十多天,刘复亨在激战中阵亡,元军折损大半后退回海滩依托回回炮防守。至此元军伤亡惨重,败局已不可避免,由于箭和粮用尽,无法继续守住阵地,元军只得登船撤退。
第二次蒙古入侵日本是在公元1281年。忽必烈统一中国之后,便着手准备第二次入侵日本。元帝国庞大的远征军从江浙和朝鲜同时出发。此次出征的军容更为壮观,共有大小船舶近五千艘,军队约二十万,其中蒙古人四万五千,高丽人五万多,汉人约十万,其中汉人大半为新附军(收编的南宋军),远征军中蒙古人自然是作战的中坚力量。六月上旬,元军开始登陆作战,登陆地点九龙山距上次战争主力部队登陆的地点不远。这次远征军遇到了更顽强的抵抗,高丽军统帅洪茶丘被俘杀,几名蒙古高级指挥官也相继阵亡。激烈的战斗持续了一个多月,远征军的损失已超过三分之一。由于日本沿海滩构筑了一道坚固的石墙,元军屡屡进攻始终无法突破。到七月下旬,元军的粮草和箭已基本告罄,以元军的撤退收场。
希望能够帮得了你!也希望能及时采纳给分,谢谢!
关于中日甲午战争!!
更新1: 300字-500字.. 感想!!!! 甲午战争(又称中日甲午战争、第一次中日战争、清日战争、清日甲午战争;日称日清战争)是清朝和日本之间为争夺朝鲜半岛控制权而爆发的一场战争。由于发生年为1894年即清光绪二十年干支为甲午,史称「甲午战争」。 [编辑] 结果及影响 甲午战争对远东战略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清朝军队撤出朝鲜半岛,清朝割让台湾、澎湖及其附属岛屿予日本,向日本开放多个中国内陆的港口城市,日本又获2.3亿两白银的战争赔款(其中三千万两为清朝换回辽东半岛的费用),经济迅速发展并进一步扩军备战,开始成为远东的主要战争策源地,同时日本崛起改变了远东地区由英国和俄国对立和争霸的原有格局 导致数年后的英日联盟和日俄开战。而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北洋水师的覆灭)标志著洋务运动的失败,大清帝国的国际地位自此一落千丈,再次成为列强鲸吞蚕食的对象。清朝国内的改革派对自身的弱点有了更深的认识,准备积极进行进一步的改革﹝即戊戌变法﹞。 [编辑] 主要战役 丰岛海战 黄海海战 平壤之战 旅顺大屠杀 威海卫海战 乙未战争 分析 丰岛海战和黄海海战两次遭遇日本联合舰队,北洋舰队被击沉多艘大型舰艇,但未能击沉一艘日舰,也无发射鱼雷打击日舰的战绩。据查是丁汝昌「只识弓马」,一干管带也全用错了炮弹,不用海战时的开花爆破弹,用了穿甲弹甚至训练弹。丰岛海战中,日本吉野号被一枚济远舰150毫米口径火炮击中右舷,击毁舢板数只,穿透钢甲,击坏发电机,坠入机舱的防护钢板上,然后又转入机舱里。可是由于弹头里面未装炸药,所以击中而不爆炸,使吉野侥幸免于报废。黄海海战中,北洋海军发射的炮弹有的弹药中「实有泥沙」,有的引信中「仅实煤灰,故弹中敌船而不能裂」。当时在镇远舰上协助作战的美国人麦吉芬(Paul W. Bamford,1860-1897,美国安纳波利斯海军学院毕业)认为,吉野号能逃脱,是因为所中炮弹只是固体弹头的穿甲弹[2]。据统计,在定远和镇远发射的197枚12英寸(305毫米)口径炮弹中,半数是固体弹头的穿甲弹,而不是爆破弹头的开花弹[3]。在直隶候补道徐建寅的《上督办军务处查验北洋海军禀》之后附有《北洋海军各员优劣单》、《北洋海军各船大炮及存船各种弹子数目清折》、《北洋海军存库备用各种大炮弹子数目清折》中统计,参加过黄海大战的定远、镇远、靖远、来远、济远、广丙7舰的存舰存库炮弹,仅开花爆破弹一项即达3431枚。其中,供305毫米口径炮使用的炮弹有403枚,210毫米口径炮弹952枚,150毫米口径炮弹1237枚,120毫米口径炮弹362枚,6英寸口径炮弹477枚。黄海海战后,又拨给北洋海军360枚开花弹,其中305毫米口径炮弹160枚,210、150毫米口径炮弹各100枚。在3431枚开花弹中,有3071枚早在黄海海战前就已拨给北洋海军。苏小东《甲午年徐建寅奉旨查验北洋海军考察》猜测:「至于这批开花弹为什么没有用于黄海海战,惟一的解释就是它们当时根本不在舰上,而是一直被存放在旅顺、威海基地的弹药库里。由此可见,造成北洋海军在黄海海战中弹药不足的责任不在机器局,也不在军械局,而在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身上。」在中日双方开战后,丁汝昌执行李鸿章「保船制敌」的方针,消极避战,「仍心存侥幸,出海护航时竟然连弹药都没有带足,致使北洋海军在弹药不足的情况下与日本舰队进行了一场长达5个小时的海上会战,结果极大地影响了战斗力的发挥,也加重了损失的程度」。 北洋水师与联合舰队进攻火力对比如下,北洋水师略逊一筹,但重炮占优势,如果炮弹选择得当可以重创日舰。就防守能力而言,北洋水师略胜一筹,定远号、镇远号的护甲厚14寸,即使是经远号、来远号的护甲厚也达9.5寸。海战结束后,定远号、镇远号的护甲无一处被击穿。就平均船速而言,北洋水师较慢,为15.5节(即海里/小时),联合舰队的本队15.6节也不快,但包括吉野号在内的第一游击编队为19.4节,大大高于北洋水师。 军舰总数 30厘米重炮 20-30厘米大炮 15-20厘米轻炮 15厘米速射炮 舰艇排水量 北洋舰队 12 8 16 149 0 3.5万吨 日本舰队 10 3 8 160 97 4.1万吨 此外,北洋海军各主力舰都设有鱼雷管3-4具,但是,在黄海海战中,并没有对日舰实施鱼雷攻击。丁汝昌在汇报战况时,也只字未提己方发射鱼雷,而只说日舰对经远和致远发动鱼雷攻击。购舰时就配备好的大批鱼雷在战争爆发后可能也和大批开花弹不在舰上一样,被放在基地的仓库里派不上用场。另外,各舰炮弹数量也未带足,海战时炮弹在五个小时内用尽。战至最后,未受大伤仍可继续打击日舰的7000吨巨舰定远、镇远弹药告竭,分别仅余12英寸口径钢铁弹3发、2发,而且定远、镇远无法追上日舰 不得不停止追击退出战场。 如果考虑到上面所提到的库存弹药可能是因为无法使用而搁置的,则丁汝昌责任就较小,但李鸿章的责任并无减轻。担任天津军械局总办、负责军需供应的张士珩是李鸿章的外甥,供给海军的弹药不合格。梁启超评论说:「枪或苦窳,弹或赝物,枪不对弹,药不随械,谓从前管军械之人廉明,谁能信之?」另外,丁汝昌战前提出在主要舰船上配置速射炮以抵消日舰速射炮的优势,需银六十万两。李鸿章声称无款。北洋舰队在黄海海战中战败,他才上奏前筹海军巨款分储各处情况:「汇丰银行存银一百零七万两千九百两;德华银行存银四十四万两;怡和洋行存银五十五万九千六百两 ;开平矿务局领存五十二万七千五百两;总计二百六十万两。」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清军对日军情报全无。日舰队全体出击也不知道,以致准备不足,但以海战而论双方皆不分胜负。因为日军歼灭清军没有成功,清军则运兵朝鲜成功。 参考: zh. *** /w/index?title=%E7%94%B2%E5%8D%88%E6%88%B0%E7%88%AD&variant=zh-#.E7.BB.93.E6.9E.9C.E5.8F.8A.E5.BD.B1.E5.93.8D 甲午之战最大影响就是日本二次世界大战投降归还之前割让的台湾及附属岛屿时故意漏了钓鱼台羣岛,让美国当琉球群岛的一部份接管而日本心知肚明稍后美国必会退出,这样便可明正言顺霸占,可惜的是当时中国 *** 为何不据理力争呢?这就好比英国归还中国香港时是否可保留南丫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