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昌毅的个人履历
一九二九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三一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鄂豫皖红一师一团通信班班长,红四方面军第九军二十五师七十五团排长、连政治指导员,红九军政治部政务科科长,第二十七师七十六团副团长、团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侦察科科长,青年纵队第三团参谋长,太行军区第三军分区参谋长,决死第三纵队参谋长,太行军区第三军分区副司令员,太行军区南下第六支队司令员,河南军区第六支队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军区第一纵队三旅旅长,第二野战军三纵队副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铁道公安部队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旅顺基地司令员,青岛基地司令员,北海舰队司令员,济南军区副司令员兼北海舰队司令员,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广州军区副司令员。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四、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刘昌毅的人物生平
刘昌毅,原名刘昌义,1914年出生于湖北黄安(今红安)县典明乡马鞍石村。兄弟姊妹九个,全靠佃田为生。他只读了三个月的书,因家贫而辍学,其后学裁缝以糊口。1929年,听说家乡要扩大红军,从麻城宋埠跑回家来约本村十几个穷弟兄去报名参军。他们中间有一个癞痢和一个麻子,招兵处不收,刘昌毅反问道:癞痢麻子就不革命?还真把人家问得没话答应。土地革命时期刘昌毅自幼就颇有胆量,好打抱不平,参加红军后更是十分勇敢,不久即当上了排长。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连指导员、红四方面军第九军政治部政务科长、二十七师七十六团团长,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四次反“围剿”和创建川陕苏区的斗争,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战争开始后,刘昌毅历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侦察科科长、青年纵队第三团队参谋长、山西青年抗敌决死三纵队参谋长、太行军区第三分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1943年因旧伤复发,住院治疗。8月,伤未痊愈便带领第十六团参加林南战役。战后,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44年春夏间,日寇发动河南战役,占领中原,打通大陆交通线,并阻断我各根据地之联系。党中央指示进军河南,组建河南军区,军区即派遣第六支队南下豫西。刘昌毅任支队司令员,于1945年1月率部南下豫西至嵩山、伏牛山一带,战斗八个月,大小战役60余次,歼日伪顽8000余人,开辟了临妆、陕县、宝丰、襄地区,配合兄弟部队牢牢控制了中原地区。解放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为避免内战,刘昌毅奉命撤出豫西,继续南下至桐柏山区,被编为中原军区第一纵队三旅,刘昌毅任旅长,不久任纵队副司令员。1946年6月下旬,发生了著名的中原突围战役,中原部队主力分为南北两路突围,一纵队为南路。开始阶段,刘昌毅率三旅担任前卫,为部队打通道路。突过襄河后,他又率部作为后卫,掩护主力进入武当山区,开辟鄂西北根据地,胜利完成突围战役。同年9月,成立鄂西北军区,刘昌毅任副司令员,并组成了军区独立旅,由他亲自率领。鄂西北根据地的开辟,又招致敌人重兵围剿。独立旅东挡西杀,为各军分区的展开和根据地的创建工作提供了相对宽松的条件。独立旅成了鄂西北军区打击敌人的一只铁拳头,刘昌毅成了敌人围剿的的主要目标。一般来讲,刘昌毅理应暂避锋芒,可他还是哪里有敌人就往哪里冲。他说:“包袱总得有人背。我背的包袱越重,军区和其他部队的包袱就越轻。以我之少数换取全局的优势,么样要不得?”他就是这样毫无顾忌地往身上加包袱,把敌人重兵吸引到自己身边,牵着敌人满山转,有机会就打。敌人恨得咬牙切齿,悬赏大洋五万以获他的人头。战士们说他胆大如虎,气壮如山,为鄂西北根据地的开辟和坚持作出了特殊贡献。1947年2月,鄂西北根据地的形势越来越严峻。2月6日,刘昌毅旅被围于保康县康家山,苦战三昼夜,杀出重围,部队已不足千人,仅有的一部电台被打坏,从此与上级失去联系,行动极为困难,刘昌毅决定重返大别山。4月中旬,进抵皖西金寨县,伏击追敌一个团,歼敌两个营。战后,进至潜山县与皖西工委会合,召开联席会议,成立了皖西人民自卫军,他任司令员,全面负责皖西地区的工作。他定下以皖西为基点重建大别山根据地的方针,为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9月13日,皖西人民自卫军与晋冀鲁豫野战军一部会师。10月24日,刘昌毅见到了刘邓首长,刘伯承高度赞扬了他远离党中央作战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将他调入野战军第三纵队任副司令员后任第二野战军三纵队副司令员、第四兵团十五军副军长。参加了淮海、渡江、两广等战役。新中国成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刘昌毅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部公安部队副司令员,后历任海军旅顺基地、青岛基地、北海舰队司令员,济南军区副司令员兼北海舰队司令员,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广州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荣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先后被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至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刘昌毅将军戎马一生,勇猛无比,有“活张飞”之称。在一次行军中,突与敌人遭遇,一听见枪响,他抓起手枪就往上冲,一阵机枪扫来,他竟连中五弹,打穿了腮帮。他负伤13次,组织上多次安排他到后方疗养,他都拒绝了。李先念主席说:“刘昌毅同志是一员出色的战将。”1999年11月1日,刘昌毅同志在广州病逝,享年86岁。南下六支队1944年初,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扭转败局,向河南省西部疯狂进攻,妄图挽救垂死的命运。国民党将领、第31集团 军总司令汤恩伯率领的40万大军全面溃败,豫西数百万人民群众陷入了水深火热的灾难之中。富有斗争精神的河南人民纷纷拿起武器,自发地起来进行反抗,并派人请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到豫西消灭日军。我太行根据地的129师根据党中央的指示精神和群众的要求,先后向豫西派出了几支能征善战的南下战斗部队,到河南抗击日本侵略军,国民革命军南下抗日救国军第六支队(简称“南下六支队”)即被派往河南开辟抗日根据地。太行南下六支队在129师385旅13团2、3营的基础上组建为36、37两个团,为了加强部队的战斗力,太行军区从1、2、4、5分区的野战部队中各抽调一个能打善战的主力连队归属南下第六支队,八路军总部还从抗日军政大学抽调部分干部学员加入到这支部队,组成了一支有两个团、四个连不到1000人马能文能武、短小精干、素质极高的政治工作队、武装战斗队。支队设司令部、政治部、供给部、卫生部,直属分队有特务连、机炮连和36、37两个野战团。司令员刘昌毅,政治委员张力雄,参谋长胡鹏飞,政治部主任陈文祺,供给部长任朝友,卫生部长昝家晨。36团团长刘盛彬(后改为阙子清),政委李定海,副团长江家银,副政委许道春,参谋长李鹤鸣,供给处处长魏祥魁;37团团长胡大海,政委何德庆,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王英先。1945年2月28日上午,太行南下第六支队在129师师部所在地河北省涉县南庄村外的沙滩上召开动员大会。八路军前方代参谋长藤代远和八路军129师参谋长李达作南下抗日斗争的动员报告,刘昌毅司令员代表全体指战员作了表态发言。之后,部队进行了5天时间的政治学习和物质准备工作。3月3日,离开了太行山根据地,向河南抗日前线挺进。太行南下六支队沿着太行山的崇山峻岭向西南行走,经过山西的平顺、壶关、长子、高平等地,进入日军控制的白晋铁路地区。当时,天下大雨,指战员们徒步过了沁水河,次日到达晋南的阳城地区。由于日军在这一带烧杀抢劫,加上天灾,这里已成了荒草遍野的百里无人区。指战员面对的是荒草、骷髅和残垣断壁,因找不到向导,只好凭经验和感觉行军。3月10日,部队翻过太行山最南端的王屋山,到达山西垣曲一带。不久,部队进入河南地区的邵源。又行军几十里,到达黄河北岸的下冶渡口。在先前到达的第二支队的接应下,顺利地从日军防守的空隙里乘船到达黄河南岸的渑池地区。这里是新开辟的河南省军区二分区洛宁根据地,第六支队在这里稍作休息,过洛河到宜阳一带进行军事政治活动。南下第六支队进入河南洛阳地区以后,及时地与地方党组织取得了联系,决定了自己的战略部署。第一次军事行动是改造上官子平残部的战斗。日军占领河南西部以后,国民党军队不战自溃,逃不及的残部和地主武装组成了一股一股的实力集团。他们打着“抗日救国、保家为民”的旗子,实际从不抗日,专门干欺压百姓甚至残害抗日人员及其亲属的勾当。因为他们手中有枪,老百姓往往是敢怒不敢言。上官子平残部就是这样一种武装力量。因为这支队伍曾经是个正规部队,大多数人知道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是真正的抗日队伍,心中向往着八路军。当南下第六支队渡过黄河后,在地方党的联系下,上官子平残部很顺利地与其会合到一起。但是不久,上官子平残部的个别坏头头看到六支队人马不多、武器不好,即煽动一些人夜间叛变投敌。第六支队司令部发现这一情况后,立即命令36、37团星夜飞奔,将这些人堵截在去县城的路上。带回来后经过教育和整编,除一部分愿意回家给他们发足路费放人外,大部分编入到各连队。政工干部在战斗期间对“投诚”过来的战士进行教育,帮助他们提高觉悟。六支队这次行动没有任何伤亡,依靠部队的军事素质和政治工作壮大了队伍。3月27日,第六支队37团乘着夜幕的掩护,接近并包围敌伪军的据点——大石岭村。大石岭村是宜阳县内的一个大村庄,是通往山区的要道。敌人在村内建有两个大碉堡,一个在村西北,一个在村南。当地自称保安团司令的杨福禄的一个营驻守在碉堡内。他们在当地称王称霸,不打日本人,经常欺压百姓,与抗日军民作对。37团把大石岭包围后,1连连长杨连生带着2排(排长邢二敦,河北宁晋人)主攻村南的碉堡。1连指导员陈宝坤(河北临城人)率领1排(排长吴玉科,河北临城人)主攻村西北的碉堡。1排3班(班长杨树林,河北束鹿人)参加了这次战斗。进攻前37团战士向敌人展开了政治宣传,敌人不但不听,还不停地向喊话的地方射击。这时,1班、2班掩护,3班担任爆破任务的战士开始出击。由于炮楼上火力猛,3班担任爆破的3个战友不幸壮烈牺牲。他们的牺牲,激起了战友们的愤怒,班长杨树林恨的眼里冒出火星。亲自带领爆破组多路出击,同时用小钢炮轰击。碉堡最终被爆破组用炸药包炸开了,前进的屏障被摧毁。敌人见大势已去,打出了白旗。指战员们认真执行共产党优待俘虏的政策,后面一个排的敌人很顺利地从旁边的屋子里举着双手投降了。很快,村南的碉堡也被打掉了。37团把杨福禄的一个营全部拿下,并缴获了大量弹药。与此同时,36团在江家银团长的率领下,打下了敌人团部驻地——姚村,战果辉煌,清除了这一带的邪恶势力,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安宁。1945年4月28日,太行南下第六支队在嵩山县田湖村与南下第一支队的战友会合,并见到了河南省军区司令员王树声,正式编入河南省军区部队序列。王树声接见了南下第六支队连以上的全体干部,并作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的报告。南下第六支队的指战员们在当地进行了短暂的学习和休整,于5月3日进入伏牛山区,在一支队司令员皮定钧和政委张力雄的带领下先后攻克了背孜街、傅店、泰山庙、鲁山、瓦屋街、二郎庙、中汤、下汤、赵村和嵩山县的车村、四棵树、梨树街、李子街等大大小小10多个据点,扫除了这一带的日伪汉奸,受到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和支持。在此期间,河南省军区部队与驻扎在南召县马柿坪的国民党新八军司令长官高树勋将军签定了联合抗日的协议,为部队直接打击日军消除了后顾之忧,创造了良好环境。6月21日,驻洛阳的日本侵略军第110师团139联队和大批伪军气势汹汹地向被我占领的伊阳(汝阳)进犯,妄图一举消灭六支队。南下第六支队当即给以迎头痛击,并与敌人白刃搏斗达一天之久,消灭日军40名,打伤百十人,击退敌人的进攻,并在登封县大金店、马峪一带稍事休整即奉河南军区之命,进驻到禹县神后镇,帮助地方党组织建立人民政权和地方武装,建立了禹县、郏县抗日根据地。7月中旬,日军第37师团一部纠集伪军5000余人,对我新建立的人民政权和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为了避开敌人的锐气,37团和第六支队队部主动撤离神后镇,寻机打击敌人。7月13日,第六支队37团奉命对盘踞在神后镇祖师庙一带的日军发起攻击,1、7连担任主攻,8、9连占领外围有利地形,消灭援兵,神不知鬼不觉钻到敌人的鼻子尖底下。1连连长邢二敦、指导员吴振田率领部队前进到敌人占领的祖师山山坡时,发现日本兵在山坡下一个平坦的地方正躺在军毯上睡大觉。1连1排的手榴弹立即在日军中炸开了,敌人被突如其来的手榴弹炸死炸伤多人,六支队在敌人慌乱中乘胜突击。顽固的日军拼死与六支队抵抗,两军展开了肉搏战。这时,7连从日军的背后杀过来,敌人前后挨打,抵挡不住,丢下几十具尸体和许多弹药,向禹县城狼狈逃窜,六支队大获全胜,指战员们每人缴获一块日本军毯。随后,37团在刘昌毅司令员的指挥下,乘胜进攻神后镇,击毙了襄县伪保安大队长,赶走了日伪军,恢复了抗日政权。8月5日,4连连长牛桂林、指导员杜树金率领部队乘团部的迫击炮摧毁敌人炮楼之机,迅速登上城墙,冲入敌人阵地,活捉敌保安大队长白松亭等34人,占领了岩郭;8月17日,全歼高洞之敌;8月21日,在团长窦尚初的率领下,37团用不到一天的时间攻克寺儿街,全歼守敌。这样,郏县的岩郭、高洞、黄道、寺儿街、竭祖沟等日伪据点迅速被攻下,这一带又恢复了抗日根据地的本来面貌。8月24日,第六支队的36团和37团在刘昌毅司令员的指挥下,经过7天7夜的围攻,全歼登封县的日伪军500余人,占领了登封县城,豫西抗日根据地和豫东根据地遥相呼应,连成了一片。日本侵略军投降后,河南省军区部队南下到桐柏山区,与新四军五师和从广东到达这里的王震的359旅会师,由三大主力部队组成中原军区,李先念为军区司令员,郑位三为军区政治委员,王震、王树声为副司令员。南下第六支队整编为中原军区1纵队3旅7团和8团,人员发展到几千人,成为中原军区能攻善守的主力团,参加了桐柏地区保卫战和中原突围战役,并转入鄂西北,浴血奋战近一年,牵制敌人兵力几十万,完成了中央赋予的牵制敌人的光荣使命。随后,南下第六支队精编为7团,在司令员刘昌毅的率领下,转战豫鄂皖边界,建立皖西人民自卫军。1947年8月,这支部队与挺进大别山的刘邓大军汇合,后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三兵团十军三十师90团,参加了淮海战役和解放大西南的战斗,为抗日战争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谱写了一曲英勇悲壮的战歌。
许世友和钱钧同出少林,谁的武功更强
大家都知道,五五授衔时,只有两位将军是少林寺出身,一位就是开国上将许世友,另一位是开国中将成钧。 更巧合的是,除了一起出身少林寺外,这两位将军还有三个相同点: 1.都是红四方面军的战将,而且就在同一个军:许世友最高担任红四军军长,钱钧最高担任红四军十一师参谋长,许世友恰好是成钧的上级。 2.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都在山东工作:许世友先在清河,再到胶东,后成为山东兵团司令员。 钱钧则一直在鲁中军区工作,先后担任泰安军分区司令员、鲁中军分区副司令员、鲁中南纵队司令员。 山东兵团组建时,鲁中南纵队恰好被划入兵团建制,钱钧第二次成为许世友的部下。 3.建国后,许世友长期担任南京军区司令员。而钱钧于1955年调任浙江省军区担任司令员,1965年升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第三次成为许世友的部下。 这一次,成钧在许世友麾下干了整整18年,直到1973年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许世友调往广州为止。 许世友离开南京到广州时,只指定几个老战友、老同事送行,钱钧就是其中之一。 1980年,专任军委常委的 75 岁的许世友,向军委请长假,住到他工作过 20 多年的南京——中山陵8号,抽调人员协助他整理回忆录。 许世友与写作班子长谈了几次,红军 10 年,山东 16 年,南京23年都一一谈到了。 对红军时期经历的鄂豫皖四次反围剿、川陕反六路围攻,抗战时期经历的胶东八月反顽、历次反扫荡和大反攻,解放战争时期经历的孟良崮战役、胶东保卫战和济南攻坚……许世友是如数家珍。 可当写作班子的秀才计划写《我在少林寺八年》一书时,许世友就不高兴了:“这有什么可写的,完全没有必要写,你们写的是军史,是为后来人提供宝贵经验教训的,不是写我许某人的私人史。” 许世友的师弟钱钧将军则不同,他晚年时认为,在少林寺五年时间里学到的东西,他日后参加革命都有受益。 1903年,钱钧将军出身于河南省光山县大岳畋,家里有20多口人,只能靠租种地主四亩薄田为生,穷得叮当响。 成钧十二岁时,因为家里实在养不起了,不得不外出到宣化店,跟着一个画画的师傅当学徒。 但后来钱钧发现,这画家和旧中国很多师傅一样,根本不让徒弟学手艺,只是指使徒弟给他做饭、扫地、洗衣服 、倒尿壶…… 一个活蹦活跳的少年,关在屋子里干这些婆婆妈妈的事。钱钧越想越气:说是来学画,师傅不让我动笔,怎么学呢。老是侍侯他,到哪一天是个头?有机会我还得走,一定要学到真正的本事。 不久,钱钧听说河南省登封县有个少林寺,里面有近千名和尚,都是很有能耐的人:他们能飞檐走壁,腾空驾云,枪刀不入;百八十人也打不了他们一个人…… 说去就去,钱钧到了少林寺后,一位老和尚客气地说:“您长得胖头大脸的,学画有什么出息,学好了拳术才能做个人上人。” 钱钧一听就兴奋了:“当和尚我不干,我就是来学拳的。行不行?” 和尚不以为然:“你愿意学就行,就怕你吃不了这个苦!” 少林寺真是名不虚传。远看,松柏茂密,古树参天,近看,大殿二殿,前堂后院,方圆几百里都是庙上的产业,九百多名和尚就有二百多支匣子枪,所以,不论是官兵还是土匪,谁也不敢到这里来捣乱。 老和尚的话果然不假,钱钧来到少林寺以后真是吃尽了苦头。练功第一个动作就是吊腿,两条腿轮换等吊,时间长了,骨头像断了一样,但老师传不说话,谁也别想放下来。 第二个动作就是跳,一歩七尺五,不管大个头小个头,能跳过去也得跳,跳不过去也得跳,一直跳到吃早饭。 其它动作还有拳打、脚踢,一天要练好几次,晚上也不停,有时练到深夜.三日肩膀五日腿。开始几天,全身像散了架一样,胳膊、膝盖全不听指挥,连走路都有点摇晃。 但钱钧知道,不受苦中苦,难得功夫深,钢不炼不硬,刀不磨不快。那些老和尚的本事不就是这样练出来的嘛。 所以,钱钧下决心在苦中学,苦中练。一年三百六十天,没有停过一天,整整坚持了五年,从十三岁学到十八岁。 到十八岁时,成钧已经是个膀宽腰圆个头高腰的小伙子了。功夫不负有心人,钱钧在回忆录中得意地说: 丈把高的椅子,我退后几歩,就跳过去了,一般的平房,我也能像飞一样地翻过去,七八斤重的石头,我一拳下去,可以砸得粉碎,两个人坐在一张长板凳上,我双手端起来往上一举,顶在头上就走;三五十个人靠不了我的身,师傅们都夸奖我学得快学得好…… 钱钧感觉自己学的本领够用了,想离开这里。一天晚上,他悄悄把想法对师兄弟讲了。 师兄们一听就问:“你从前门走还是从后门溜?” 成钧不假思索:“当然是从前门走。要正大光明地走!” 师兄弟们摇摇头:“从前门走,要打三道门,每道门都有十几个武艺高强的师傅,打败了他们,你算是出师了,放你走。打不败他们,不但走不出去,说不定会被他们打死,打死人是不偿命的,这是老规距,多少年来,没有哪一个人是从前门打出去的。” 成钧一听这话,心里有数了。一天半夜里,他一个人偷偷地从后门溜了出来。没几个月就在汉口参加了革命。 在少林寺学的那身武艺,在日后战争年代终于派上了用场。 1929年秋,光山游击区内盘踞着一股土匪,专门和农民自卫军作对。为了摸清敌人内部的情况,顺便偷枪,钱钧带上一名侦察员,以夜色做掩护,翻墙进了土匪的老窝。 土匪头子的住房是青砖门楼,三进的瓦房,各种枪支都挂在墙上。 土匪自认为这里是个安乐窝,任何外人都进不来,所以,既没设岗,也没放哨,有的正在吆五喝六的大吃大喝,有的正在结伙聚赌。怎么也想不到钱钧会摸到他们的心脏里来。 钱钧带着侦察员不仅成功摸清了土匪窝的情况,还顺便背回两条长枪两条短枪。 1933年,钱钧担任鄂豫皖特委手枪队长。某天,他率领手枪队攻打“红枪会”贼窝时,一群匪徒正在念经。当他们听到动静时,发现大门已被堵死。 数十个亡命之徒蜂拥地攀墙而上,妄想突围逃命,隐蔽在墙外的钱均一纵身就跃上墙头。当匪徒们爬上时,钱均就伸出铁掌,叉起一个往外摔,一连摔了十几个匪徒。 1938年,钱钧担任山东纵队第4支队2团团长。8月下旬,山东省委计划从抱犊崮山区转移到沂蒙山区。由4支队2团承担保卫任务。 当省委一行进至滕县八里沟时,突遭日军伏击。狡猾的日军只打没有任何抵抗能力的省委机关,抢走了两部电台和大批机密文件。 千钧一发之时,钱钧端起大刀,亲自率三营八连爬上山打反击。在肉搏战中,钱钧发现电台和文件被七八个鬼子兵守着,于是嚎叫着冲到电台前,左砍右劈,刀起首落,连斩四人,剩下的哪里见过这种阵势,丢下电台和文件就跑了。 战后,山东省委书记黎玉表示要为钱钧请功,还打算发动宣传机器宣传他。 钱钧摆摆手:“算了吧,功是八连立的,报送军区给八连请个荣誉称号就行,就别宣传我了。这次是特殊情况,往坏了说是个人英雄主义,不能学。” 1965年,钱钧就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分管民兵训练。当年年底,钱钧到苏北某地视察民兵战备。 当地军分区司令员和地委书记早就听说少林将军的大名,非要钱钧露两手。 钱钧难为情地说:“和别人比试比试就算了,我这功夫,容易伤人,影响不好,还是试试能不能砸开一块石头。” 军分区司令员胆子也大,不给钱钧面子,说找石头,居然找来了一块重达20斤的青石,专门用来压咸菜缸的。 钱钧走到桌前,摆正石块,猛抬右手,一掌下去,只听“砰”地一声。青石顿成三瓣。劈裂的石渣,竟蹦出一丈多远! 当然,强中更有强中手。八十年代中期,许世友回忆录编写组的秀才们去采访钱钧,想挖掘一下许世友在少林寺的事迹。 有一名秀才问钱钧:“你和许世友将军,都是出自少林寺,谁的武功更强?” 钱钧略加思索,答道:“许司令比我早来少林寺三年,同一年离开少林寺,我在前他在后。当时少林寺有上千名和尚,自然我也不认识他。红军时期整天忙着转移、打仗,向他汇报公事都来不及,更没空问这些东西了。” “我到延安后在红大学习,和许司令同班,才知道原来我俩还是少林寺的师兄弟。平心而论,许司令功夫比我强,他是打出去的,而我功夫不行,只能溜出去。” 许世友生于1905 年2月28日。8 岁那年,父亲病故,他每天除跟哥哥姐姐上山打柴、下田挖野菜外,就是遵照父亲的嘱咐,拜黄土岭武术师何票玉为师,学习武艺。 就在这年年底,许世友又被少林寺云游武僧林金子看中,收为关门弟子,经许母同意,带去少林寺习武。 1921年春,许世友的师父林金子因病去世,享年 88 岁。师徒情同父子。8年中,师父精心传授,许世友刻苦练习,师徒二人话说在一起,汗流在一起,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师父逝世,对许世友的心灵实在是一个莫大的创伤。 真是祸不单行,师父去世不久,许世友收到师兄保福来信,说他母亲身染重病,非世友回家一趟母病才能减轻见好。许世友如雷轰顶,心急如焚。他面对山泉,泪如雨下。 恩师过世,母亲又病,这如同两股巨大的洪流冲击着他的心房。他咬着牙、安葬了师父,把生死离别的痛苦伴着泪水吞到肚里。 但是,思母的痛楚使他无力再吞压下去。他做梦思母,吃饭思母,走路思母,无时无刻都在思念生他养他,为儿女操劳得柔肠寸断的母亲。 为了回家探母,许世友直接去找妙兴住持。在前次比武大会上,炒兴住持曾亲手将金佛玉牌佩戴在他的胸前,抚摸过他的光头,夸奖过他,也许住持能理解他。 “大师,俺近日得知家里捎来口信,说老母亲病重卧床不起,念儿心切,俺想返乡探母。”许世友说完,眼巴巴地望着妙兴住持。 “想家啦!”妙兴手持佛珠,眼皮眨也不眨,“人都有爹娘,可是入了佛门,就万事皆空啊!既然你回家探母心切,我也拦不住你了!可少林寺自古有个规矩,弟子凡要出寺,就得打出庙门,你有这个胆量吗?” 妙兴是想用威吓他的办法挽留他,他量许世友没有打出山门的胆量。谁知许世友只顾思母,没有多想其他,不等妙兴话落音,脱口而出:“打就打吧,面对众师兄的棍棒,俺为回乡探母,死而无怨!” “那就收拾一下吧,带上你的衣物、钵盂、棍棒,打得出去,就去见你老母,打不出去,可别怪我无情无义!” 妙兴立即召来云板僧,耳语几句。云板僧紧张而有节奏地梆梆梆紧急敲响云板。 众僧按照云板发出的信息,手提哨棒、器械,纷纷从东西和尚院,汇集到方丈门前,肃立在老禅师脚下,等待妙兴授令。 妙兴—声令下、全寺院一百多名师兄师弟,分一、二、三门和后门依次列队摆开,各相距百十米: 一门有10个僧守卫;二门有20个僧守卫;三门有 40 个僧守卫;后门有 80个僧守卫。真是步步设防,重兵把守。 要想冲出四门,一门难于一门,一关难于一关。不要说打出少林寺,单看这阵势也令人胆战心惊。 许世友回到和尚院,简单地收拾了一小包行装,紧挎在背后拴牢。俯身从床底下取出哨棒,直奔一门而来。 一门的 10 位和尚,各就各位,手持棍棒,列队于门前门后。 许世友横下—条心,紧握手中的哨棒,左挡右挑,右挡左拨,眨眼工夫,打出一门。 打出一门,许世友的心情并不轻松,因为一门守僧是最少的,严峻的考验还在后面。 他紧了紧腰带,昂首挺胸向二门冲去。持棍只轻轻一挑,就越过三僧的棍棒。接着又一个鹞子翻身,越过了五个和尚的阻拦,翻滚到一条狭窄的铺砖甬道上。 接着,许世友在棍林中拼命冲杀,翻滚蹦跳,终于打出第二道防门。 此时,许世友已大汗如雨,口喘粗气。但他看到已打过了两门,信心倍增。他抖擞精神,向第三道防门冲去。可是,三门的守僧等得着急,就是不见许世友的到来。原来许世友自觉体力消耗不少,决心用计闯过第三门。 他在向三道门前进中,突然潜身在一棵古松的背后,趁三门守僧等急走神之机,突然从树后跃出,如虎下山,如龙出海。众僧目瞪口呆,没等 40 个大僧举棍,许世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闯过了第三门。 “阿弥陀佛!”许世友暗暗为自己的计谋成功庆幸。只剩下最后一关后门了。那80个和尚手持棍棒挡住去路。许世友想到闯过这关,慈母就在眼前。他浑身陡然添力,向前奔去。 头阵几个和尚应声举起棍棒,一齐向许世友打来。许世友一时兴起,手中的哨棒抡得呼呼成风,哨棒所及之处,如风卷残云刀劈梅花。 许世友自己也感到不可理解,多少师兄师弟,往日在他看来,都是与自己不相上下的对手。可是今天,他们手中的棍棒都像没劲一样。 打出寺门后,许世友全身已湿得落汤鸡一般。抬头向栖身 8年的寺院望去,全寺院百十位师兄师弟和师父们,簇拥着身材魁梧的妙兴住持向他慢慢走来。 刚才他们眼睛里那种冷冰冰的目光,现在已经变成了亲热和善,恋恋不舍。 许世友弃棒迎上前去,忙给老禅师叩头辞行。老禅师被他这个年仅16 岁的弟子,不顾身遭棍棒,死里逃生,去见老母一面的高尚行为所感动,从袖中取出20块大洋,说道: “徒儿,8年里你练出了这般好功夫,实在令人赞叹。不过,你要永远记住你是少林寺弟子,不要以为手脚有些功夫,轻而易举地杀命伤人,如有胡作非为,实是寺规不容!这 20块大洋,做你的盘缠用吧!” 许世友接过大洋,再次叩头谢恩,并说:“师父之言铭刻在心上,若要违反半分,任凭师父惩处。” 许世友又看看送行的师兄师弟们,个个眼里充满依恋之情,他明白了,他所以能且战且走,顺顺当当,安然无恙地连闯三院四门,来到寺外的旷野,大半是佛家兄弟皆以慈善为本,同情他,支持他回家探母的缘故,其中也包括老禅师妙兴住持在内,有意放他去的。 也只有这样,妙兴住持才能既维护了寺院的法规,安定了佛门,又成全了许世友母子团圆的好事。
历史上最狂妄的将军是谁?结局如何?
国军第一猛将,两次击败西野,叫嚣一战定陕北,却因得罪胡宗南下台国军第一猛将是谁?有人说是张灵甫,有人说是胡琏,其实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说法。在我眼里,国军第一猛将称号应该给钟松,打起仗来悍不畏死,更是两次打败彭德怀指挥的西北野战军,疯狂叫嚣一战解决陕北问题,只可惜,这样的直肠子,在国军中根本生存不下去。钟松是个传奇将军,在黄埔军校第一期,他病重被校医丢进了太平间,要不是同学细心检查,他可能直接就被火化了。也许是因为死了一次,钟松在后来的北伐战争、中原大战、抗日战争等战争中相当勇猛,悍不畏死,可以说是国军将领中的佼佼者。1933年,钟松参加长城抗战,担负守卫南天门的任务。战后,他因功成为旅长,指挥第二师独立旅。淞沪会战中,钟松担任61师师长,在唐家宅等地阻击日军,战斗相当惨烈,61师的361团团长李忠,365团团长季伟佩战死。此后,钟松又先后参加了兰封战役、武汉会战、滇西反攻等战役,直到抗战后期,钟松加入胡宗南部,成为胡宗南手下第36军8万多人的统帅。解放战争中,钟松驻防陕北,主要针对的就是彭德怀元帅指挥的西北野战军。钟松曾两次打败西野,这是怎么回事呢?第一次是榆林战役。1947年8月的榆林战役中,我军集中了8个旅4.5万人围攻榆林国军1.5万人。胡宗南6万军队兵分两路救援榆林。钟松绕道横山以北穿越沙漠想要给榆林攻城部队突然袭击。钟松忽然到达榆林,导致我军付出极大伤亡后没有取得预定战果,只好撤退。这场战役被国军渲染称为"榆林大捷",而钟松本人也公开在报纸上说,"一战就能解决陕北问题"。事实却是,钟松带领的36军北上,陷入孤立地位,西北野战军乘机组织部队围歼该部。沙家店一战,36军损失了6000多人,元气大伤。陕北形势因此逆转。第二次是宜瓦战役。就在沙家店战役过后不久,钟松又带着4个旅病例冲破徐向前元帅组织的阻击,解了运城的围困。钟松一句烧掉了运城4万多块门板,真是太坏了。1948年3月的宜瓦战役中,西北野战军派出了两个纵队攻击洛川,22天没有攻克,只好撤围而走。钟松率领整编36师一路北上追击,日行百里,多次冲散解放军的撤退部队。这场战役让西野承受了巨大损失。不过,1948年7月的冯原战役中,钟松要求第五兵团裴会昌支援,裴会昌不支援。结果钟松的据点迅速崩溃,整编36师几乎全军覆没,钟松带着123旅主力突围成功。冯原战役的总结会议上,钟松直接批判西安绥靖公署的智慧错误,把胡宗南气得半死。胡宗南直接给他来了个"撤职留任"的处分。钟松知道自己不可能再带兵打仗了,就干脆走了,去了香港。钟松和胡宗南并没有彻底撕破脸,所以钟松也最终没有跟着香港的一众国军将领宣布脱离国民党。钟松在台湾继续做胡宗南部下,一直到1965年退役。钟松曾在1988年回大陆探亲访友,晚年在荷兰去世,终年95岁。
历史上最狂妄的将军是谁?他的狂妄给自己带来了什么?
我国历史上最狂妄的将军当属关羽,要说狂妄和战力,都是无人能出其右,但虽然说罗贯中先生笔下的关羽这个形象被塑造的非常完美,忠肝义胆这个词就是用来形容他的,事实上,关羽这个真实的人物有些居功自傲了,而他的过于自负给自己带来最大的危害就是失去了生命,还有打乱了军师诸葛亮的整个计划,差点断送了蜀汉大业。一、关羽的狂妄自大我们印象中的关羽一直都是忠肝义胆的蜀汉第一武将,即使不读三国的人也知道,武将往往都比较自大,关羽关云长身居高位而且战力确实当属第一有些自大自傲也是正常的,但是他自大的程度过于严重,甚至成为了他性格上最大的缺陷,纵观我国上下5000年的历史,出了多少神勇武将?可即使是西楚霸王项羽都没有他这的自大,最可恨的是关羽这个人并不认为自己的狂妄自大是缺点,正是因为他的自傲才丢失了荆州,可是我觉得他至死都不觉得荆州是因为他的大意才落入敌人手中。罗贯中笔下塑造的关羽关云长几乎是一个完美无瑕的武将,不仅神勇无敌,而且还描写的神乎其神,其实事实上真实的关羽最大的缺点就是目中无人。二、由于关羽的目中无人造成的后果由于他自傲造成的第一个后果就是大意失荆州,可能从《三国演义》中我们根本看不出来失去荆州,是因为他的自傲,那时候的关羽认为自己劳苦功高完全没有把吕蒙放在眼里,甚至还私自改了诸葛亮定下的计谋,这才遭到曹仁和吕蒙的两面夹击,最后失去了荆州。关羽这个人在《三国演义》中最出彩的一场战役就是过五关斩六将,而也正是击败了颜良文丑之后他的自傲心达到了顶峰,以至于对曹营中的任何一个武将都不放在眼里。后来也是因为他的恃宠而骄和居功自傲让他轻易的被吕蒙斩杀,死相也极其惨烈。我想罗贯中先生之所以把关羽塑造成一个完美的武将形象,是因为他本人对关羽受一定的崇拜色彩的,也相当于罗贯中先生是关羽的小粉丝,就是因为这样,他才觉得关羽的各个方面都是完美的,我还是觉得作为一个普通人都是有两面性的,毕竟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一代名将夏侯渊为什么会被老将黄忠一刀斩杀?
如果两个人正面对抗的话,夏侯渊肯定不会这么容易被杀的,这一次应该说是黄忠出现的很突然,并且夏侯渊有点轻敌,才导致他被黄忠一刀斩杀。夏侯渊是曹操的部下,人品不错,功夫也好,只是他的脾气有点急躁,像张飞一样。黄忠的经历比较复杂一些,他辗转了好几个地方,最后才到了刘备麾下。夏侯渊和黄忠这一战发生在定军山,夏侯渊那边有张郃,黄忠这边有法正。一开始蜀汉这边先是烧了鹿角,让曹军以为有人偷袭,然后张郃派了一部分人出来查看,但蜀汉这边并没有趁机围攻,而是虚张了一下声势。后来连着两天时间,蜀汉都是同一套路,把曹军弄得很疲惫,也让他们失去了戒心。到了第四天晚上,蜀汉来真格的了,曹军没有准备,损失不小。但蜀汉见好就收,并没有打斗多久,他们等待的是下一次偷袭。当蜀汉再次攻来时,夏侯渊也参战了,他先是派出了夏侯尚去助阵,可没等人走多久,夏侯渊就感觉自己周围不对劲,他怕夏侯尚出事,就想带着剩下的人马赶去战场。他这心思一动,就见路旁冲出了一支蜀汉军队。打头的是老将黄忠,那时候的他已经快七十岁了。夏侯渊不认识他,只感觉这人这么老了,应该很好对付,就没怎么往心里去。可夏侯渊和他一交手,就知道自己小瞧对方了。黄忠这个人,不但力气大,作战勇猛,功夫也很不错。两人打斗了一会之后,几天没好好休息的夏侯渊体力有点跟不上,最后被黄忠斩杀。
风水与算命有什么区别
算命和风水准吗?易经算命是中国五千年流传下来的魁宝文化,是任何人都无可置疑的。大家都应该以科学的眼光,站在科学的角度去看待易经算命,既不能因为某些没水平的预测师打着周易算命的旗号骗财骗色就一味的以为周易算命就是迷信,也不能因为某些精通五术,精通命理的预测师算的准就愚昧的相信算命就是神仙。毕竟算命也只是一门技术,预测师掌握的命理知识直影响到预测的准确性。所谓命,就是一个人生下来,这一生要做什么,是当农民呢,还是做官,或是商人……这就像一个人生下来就是宝马汽车,或者是自行车一样,是注定的。而运呢,运就是人在世界上所经历过的各个时间段,运又分大运、小运,大运五年一更换,小运一年一换、流年则是我们所经历过的每一年。命运合在一起就像是一辆车行驶在路上一样,所经过的路就是大运,路是平坦的,就顺,崎岖不平的就曲折坎坷。 有人说自己的命运自己掌握,也有人说命运是注定的,是改变不了的,这两种观点只能说是各对一半,如果命运真的是能靠自己把握的,试问天下间除了傻瓜跟精神病患者以外,有谁不想好好把握自己的命运出将入相,光宗耀祖,光耀门楣。有人会说,既然是命中注定,那如果不去工作,不去赚钱,钱能从天上掉来吗,事实上,每个人都不是孙悟空,都在五行之中,每个人出生后,八字已定,其一生的大运也就注定,八字的金木水火土与一生的大运也都将受到地球磁场的支配,很多人应该有过这样的感受,当行到好运的时候,由于受到地球磁场的影响,自然也就会有很大的动力去拼搏,去努力,遇到的都是自己的贵人,都是对自己帮助很大的人,由于运气行的好,跟命里阴阳五行平衡了,睡觉都能睡得特别香,当大运行得不好,整个人也就会变得很颓废,缺少努力赚钱的动力,遇到的都是小人,处处跟自己作对,要婚姻没婚姻,要事业没事业,经常失眠。北宋宰相吕蒙正所著时运赋更能说明这一切,万般皆是命,算来不由人,蛟龙未遇,潜身于鱼虾之间,君子失时,拱手于小人之下,天不得时,日月无光,地不得时,草木不长,水不得时,风浪不平,人不得时,利运不通。命运到底是注定还是能改变,来打个比方,比如一只鸡,从蛋壳出生后可以通过后天的精心饲养,使它成长得更好,更大,更强壮,但是鸡始终是鸡,再怎么努力饲养也不可能养成鸭或变成牛,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和改变去实现属于自己命中注定的最大的成功,但不是每个人去努力都可以做将军,不是每个人去努力都可以当皇帝,命运合在一起就可以看到很多的现实故事,有的人命理格局高的,虽说做了官,但运气行的不好,所以官做的很不顺,处处有人给他穿小鞋,官越做越小。而有些人命理格局低,则是农民,可是运气行的好,所以生活很幸福,种地风调雨顺,打工年年有余。易经是中国流传了五千多年的魁宝文化,是任何人都无可置疑的,周易算命不是为了简单的了解自身的命运,而是在知道命运的基础上还要知道去做到如何趋吉避凶,破祸成福。比如某人八字金旺木衰,最宜行东方木运,事业方位上也最适合在自己出生地为准的东方城市发展,所谓财在东方人往西,走错方向失良机,如果这个人不懂周易的,又往出生地的西方发展,加上大运不好的那不是破财就是疾病,就算大运很好的,本来应该一年赚1千万的,可能只赚了5百万,方位差一线,富贵不相见,可见算命的境界不在于算得准,而是应该在算得准的基础上如何做到改变命运,趋吉避凶,少走弯路,以尽快求得属于自己命中的最大富贵,快速走向属于自己的成功彼岸。
肌肉满满的不好看吗?为什么古代将领却偏偏钟爱将军肚呢?
不是古代将领偏爱将军肚,而是战场选择了将军肚。战场讲究的是力气和耐力。力气这方面一身横肉,挺着一个啤酒肚的人一定比八块腹肌的人占便宜。肚子大腰力更大,拼力气的时候更占优势,身材魁梧,身大力不亏,战场上活下来的几率更大。打仗时,力气大占绝对优势,战场上讲究一力降十会,你会一百个套路,接化发使得出神入化,遇上力量型选手,也会被人一拳ko。岳飞为啥牛叉啊,不是因为拜师周桐而牛叉,在拜周桐为师的之前岳飞就以力气大闻名乡里,未济弱冠就能开三百斤的弓射八石的弩。是真正力量型选手,学了周桐的技艺后才如虎添翼。如果岳飞没那么大力气,学再多花里胡哨的招数,到了战场上用处也不大。看过一位形意拳大师的照片,据说武功很厉害,看他早年的照片人高马大,很壮的那种,一看就不好惹。所以战场上力量型选手绝对占优势。古代很多将军是从小兵一步一步熬上来的,当小兵不是骑在马上优哉游哉,小兵行军是要负重前行的,背着帐篷干粮行李等等杂七杂八的东西。。负重前行,练一身腱子肉有啥用,重要的其实是耐力,挺个将军肚的人说明这人吃得多,肌肉发达,在长时间行军中更占优势。八块腹肌是要燃烧脂肪才能练成的,而啤酒肚最多就是脂肪。这在打仗中有啥用呢?抗造。行军打仗,有时候会遇到几天没饭吃,会遇到长时间大量运动,这时候脂肪多的人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他们更能挨饿,也更适应长时间大运动量的行军。那些低脂肪的人早就饿晕了,啤酒肚脂肪多的人还能通过燃烧脂肪挺个一天两天,而这一两天,也许战争形势就发生了逆转了,也许就跑出敌人的包围圈活下来了。在战场上活着是最大的正义,而能活着的人是脂肪更多更抗造的人,而不是肌肉更健美的人。为啥赵王要人去魏国考察廉颇时,廉颇逛逛逛吃了一斗米,十斤肉,就是为了向使者展示自己身体倍棒,能量很足,上场杀敌绝无问题。那些将军,除了世袭的,大多都是久经战阵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战争环境决定了战争中活着的优秀者必须能吃,身体壮,这就造就了那些有将军肚的人。有将军肚的人能出头,无他,就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历史上武姓的著名人物
这个比较全一点
武 丁:商代国王。后世称作高宗。传说名昭,为盘庚弟小乙之子。年幼时,武丁曾在外行役,与“小人”一起劳作,因而较了解“稼穑之艰难”。他即王位后,提拔傅说执政。傅说原为刑徒,被武丁发现,加以重用。武丁还任用甘盘为大臣,以此二人“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力求巩固统治,增强国力,使商王朝得以大治。《史记·卷三》称:“武丁修政行德,天下咸□,殷道复兴。”由于武丁将商王朝推向极盛,被称作“中兴之王”。武丁在位期间,不断向西面的□方、南面的虎方、东面的夷方、北面的鬼方以及羌方、周族等进行大规模征伐。其中对□方作战动员的兵力,有时三千,有时甚至达五千;对鬼方用兵三年才攻克。据殷墟卜辞记载,武丁的配偶妇好还亲自率兵征伐羌方。除了“伐羌”之外,卜辞中还有许多“获羌”、“用羌”的记载,即抓获了羌人的俘虏并用作人祭的牺牲,且数字惊人。武丁向四方连年用兵,征服了周围的许多小方国。这些征伐战争,为王朝形成“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的广大疆域,奠定了基础。武丁在位五十九年,死后,由其子祖庚继承王位。 武 臣:秦末陈县(今河南省淮阳)人,随陈胜起义,后自立赵王,因违抗陈胜命令,被部将李良所杀。 武 漳:文水(今山西省汾阳)人,五代后蜀著名将领,职山南节度使,重视农业,对当地农田水利建设有所贡献。 武 亿:清代著名学者,乾隆进士。创办范泉书院,亲自讲学。治经史,精于考订金石文字。著有《经读考异》、《群经义证》、《偃师金石记》、《授堂诗抄》等。 武禹襄:清代武式太极拳创始人。 武 祺:元代太谷(今属山西省)人,历任中书参议、户部尚书、甘肃行省参政等职。曾参与更改钞法,铸宝钱,然时不助祺,物价腾踊,钞法遂坏。著有《宝钞通考》等。 武 亿:河南偃师人,清代著名学者,官任博山知县。曾创办范泉书院,精于金石文字考订。著有《经读考异》、《偃师金石记》等。 武 训:中国近代群众办学的先驱者,伟大的平民教育家,为穷人创办了堂邑、馆陶、临清三县义学。 武士彟:唐代并州文水(今山西省文水东)人,武则天之父。以经营木材致富,随李渊征战有功,被封官爵。高宗时,以皇后之父身份受封周国公,被赐太原王。 武则天: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唐高宗皇后,公元690年建周代唐,在位21年。执政期间,颇多政绩,如善用人才,开创殿试,重视农业,加强边防等。但其任用酷吏,时有冤案。公元705年,则天帝被迫让位与子唐中宗,中宗遂复唐。 武承嗣:武则天之侄,因荫而权重。后武承嗣争立太子,不果,怏怏而死。 武三思:武则天之侄,阴谋作乱,事败被杀。 武元衡:河南缑氏(今河南省偃师南)人,唐代建中进士,官至宰相,帝评之曰“是真宰相器。”因刚直不阿,触犯权贵,被刺客暗杀。 武宗元:河南省白波(今孟津)人,北宋著名画家,学吴道子,行笔流畅,擅佛道鬼神,曾为寺观作壁画,人皆称之。 武允蹈:宋代高诗人,两贡于乡,诗文刻意,多脍炙人口,著有《练湖集》。 武汉臣:元代戏曲家,所作杂剧甚多,今知有10种。 武元直:金代北京人,明昌间名士。善画山水,能诗文。作品有《莲峰小隐图》、《渔樵闲话图》、《东坡游赤壁图》等。 武宗元:北宋著名画家,善画 道鬼神,行笔流畅。 武之望:明代陕西省关中人,对医术有独到之处,曾参王肯堂之《证治准绳》,编有《济阴纲目》,另著有《济阳纲目》。 武禹襄:河北人,清代武式太极拳创始人。其融贯众派,自成一体,称“武式小架”。 武士敏:民国抗日将领。字勉之(1892-1941),怀安(今河北省怀安)人。1937年出任第一六九师师长,两年后升任第九十八军中将军长,与八路军精诚团结,并肩作战,共同抗日。1941年9月,武士敏率部在与日军的战斗中牺牲,终年49年。武士敏壮烈殉国后,举国悲痛,全国许多地方纷纷为其举行追悼大会,《新华日报》华北版发表了报道、社论和纪念文章。1984年 11月29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在长治市太行山烈士陵园中,为武士敏将军举行乐遗骸迁葬仪式,并在墓前立了一通墓碑,以追悼先烈。 武兴创:(1995~?) 现代思想家,山东泗水人。
为什么将军都是大肚子?
主要有以下这几个方面。第一是因为将军年纪都比较大了。第二就是因为,将军很少冲锋在前打仗。都是在后面指挥了。就算有个大肚子也不影响。第三就是因为画师会给将军画一个将军肚。既然是将军,那么将军肚自然是他的标配。首先一个人从军校毕业之后入进入部队。开始他的军旅生活,每一个人开始不可能都是非常大的,官都要从基层做起,从新兵蛋子做起。然后再靠着自身的努力一步一步往上爬。而在军中的等级制度非常的森严。想要成为将军,那么必定需要非常多年的奋斗才行。而经过这么多年的奋斗,将军已经逐渐的年迈。大家都知道姥姥的时候身体就会变得逐渐臃肿。肚子也就随之大了起来。第二,古人有一句话叫做吃得越多人能力才越大。古代的金将军廉颇为了表示自己打仗可能行一次可以吃掉相当于平常人吃三顿的饭量。而将军经过长期的劳作,他们的饭量都是非常大的。再加上是在后排指挥没有什么太多的运动。所以说就更容易发胖了。有个大肚子也就非常正常了。第三就是,为了能够把将军画的高大威严孔武有力一点。大肚子是一个必要的因素。如果一个人瘦得像一根竹竿一样看起来弱不禁风的样子。那么他何德何能佟雨杉军代替冲锋呢?看起来病怏怏的样子,根本就威慑不住敌人,得不到自己将师的尊敬。而胖子一般都会显得壮实一些。所以有个将军肚会显得威武不少。
将军肚子为何那么大?
主要有以下这几个方面。第一是因为将军年纪都比较大了。第二就是因为,将军很少冲锋在前打仗。都是在后面指挥了。就算有个大肚子也不影响。第三就是因为画师会给将军画一个将军肚。既然是将军,那么将军肚自然是他的标配。首先一个人从军校毕业之后入进入部队。开始他的军旅生活,每一个人开始不可能都是非常大的,官都要从基层做起,从新兵蛋子做起。然后再靠着自身的努力一步一步往上爬。而在军中的等级制度非常的森严。想要成为将军,那么必定需要非常多年的奋斗才行。而经过这么多年的奋斗,将军已经逐渐的年迈。大家都知道姥姥的时候身体就会变得逐渐臃肿。肚子也就随之大了起来。第二,古人有一句话叫做吃得越多人能力才越大。古代的金将军廉颇为了表示自己打仗可能行一次可以吃掉相当于平常人吃三顿的饭量。而将军经过长期的劳作,他们的饭量都是非常大的。再加上是在后排指挥没有什么太多的运动。所以说就更容易发胖了。有个大肚子也就非常正常了。第三就是,为了能够把将军画的高大威严孔武有力一点。大肚子是一个必要的因素。如果一个人瘦得像一根竹竿一样看起来弱不禁风的样子。那么他何德何能佟雨杉军代替冲锋呢?看起来病怏怏的样子,根本就威慑不住敌人,得不到自己将师的尊敬。而胖子一般都会显得壮实一些。所以有个将军肚会显得威武不少。
你知道哪些
我知道生活,如同在沙漠上跋涉,需要顽强的毅力和勇气;生活,如同在江河里游泳,需要过人的胆略和气魄。生活就是创造,需要刻苦、智慧和知难而上;生活就是战斗,需要汗水、鲜血和临危不惧。让我们在生活的考验中,永做强者。我知道其实不管惊涛骇浪,还是安稳平静,都只是个人生活的选择不同而已,没有高低贵贱与对错之分,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属于自己的适合的生活方式的自由,但无论在哪条路上,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出发时的理由。我知道生命是一支箭,你必须知道瞄准什么目标和如何运弓,这样才能把弓拉满,把箭射出去;生命是一艘船,你必须弄清到达的目的地和航行路线,这样才能把好船舵,不迷失方向;生命是一张网页,你必须知道书写的内容和如何敲击键盘,这样才能操作自如,绘好人生画页。
你知道有什么吗
1、去除农药:取一匙小苏打粉加入水中,水变成黄色后将蔬果放进去浸泡3分钟,就能去除残留的农药。方法很简单,准备一个水果盆,加小苏打粉一汤匙泡水,这时水会变成微黄色,再把水果蔬菜放进去清洗,浸泡两到三分钟就可以了,然后再用清水过一遍就可以吃了。2、简单除臭:把小苏打粉装进罐子里,开口用布盖住然后用绳子绑紧,放入容易产生异味的地方(冰箱、鞋柜、衣柜等)就能除臭,然后3个月换一次就好。任何芳香除臭剂都含有伤害中枢神经的化学溶剂成份,有些人还会对芳香除香除臭剂过敏,闻了之后就会很难受,因此,最好少用,可用小苏打粉代替,效果绝对不比一般的除臭剂差,而且安全无毒。3、清洁抽油烟机:将小苏打膏涂在抽油烟机脏污处,静待一会儿,再怎么顽强的油垢,都可以擦拭干净。存储于干燥通风的室内仓库,运输中小心防止袋破或散包。食用小苏打不得与有毒物品共贮运,防止污染、防止受潮,与酸类产品隔离。
古代的武将画像都挺着大肚子,挺将军肚上战场会不会不方便呢?
首先,古代的将军确实在外形上确实是大腹便便的,画像在这方面的还原还是比较准确的。但是这种形象实际上在古代战场上是具有一定优势的,否则将领也就不会保持这种形象了。由于古代属于冷兵器时代,所以为了防止刀枪剑戟的砍刺,在古代战场上,将士们都穿着很厚的盔甲,这些盔甲对于将士们来说可是保命的存在,如果没有这些盔甲,士卒的受伤与阵亡的几率可能会激增。尤其是在面对攻城战的时候,如果没有这些厚厚的盔甲,士卒就很容易被城墙上的乱箭射穿身体,导致有生力量的大量衰减。并且,在古代生产技术不那么先进的状况下,想通过革新材料来实现盔甲强度的增加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能通过不断增加重量的方式来实现对防御能力的提升。对于普通士兵来说,负重五十多斤的盔甲是很常见的。而将军这样重要的人物,盔甲的重量只会在士卒之上,九十多斤都是很常见的。试问如此重量的盔甲穿在身上,又怎么可能不显得臃肿或者是一种挺着大肚子的形象?为了能够支撑起这样的盔甲,当然需要比较大的力量才可以实现。而古代没有现代这样的健身保持身材的观念,所以外表并不能说明一个军人真正的力量。古代普通人从小开始就需要劳作,所以相对现代人来说是普遍消瘦的,如果这样还能够长得膀大腰圆,那么说明他们身上的肌肉是相当多的,而且力量也是很强的。也就是如此,所以在古代充满力量的武将往往被认为应该是身披重甲,膀大腰圆的形象。所以武将们为了彰显自己的勇猛,当然要把自己画得符合当时对一个猛士该有的形象。
古代的武将画像都挺着大肚子,将军的肚子都那么胖吗?
不仅是中国古代的武将画像没有肌肉肚子还挺大,就是真正的历史上也一定会这样,这一问题我们应该从三个方面考虑:第一,饮食习惯,第二,审美观念,第三,战争需要。众所周知,三国的历史上,司马懿听说诸葛亮的日食只有几升,便断定他的命不长久。这是因为古代饮食单一,一般人一年也未必吃几次肉,多数时候是“瓜菜半年粮”,如果不吃大量的食物,就不能保证营养供应——吃粗饲料的象和老牛都是要有个大肚子的,而吃肉的狼和狗,要“细脖吊肚”才能跑得快。以动物作类比,虽然不够礼貌,但也很恰当,因为人类是杂食动物。古代人以能吃为好,无论老将廉颇、老将黄忠,都是以一顿或一天吃上“斗米十斤肉”来证明自己的宝刀不老,如果不能吃,那年轻的将军就有可能被轻视。因此,士兵可能会饿得前胸贴背,但将军们在吃肉的时候,一定会吃多少吃多少,最好从嗓子眼能看见大肘子,那才叫饱。这类近乎胡吃海塞的饮食习惯,必然会产生“将军肚”——几十年前,如果谁有将军肚或啤酒肚,那就是令人羡慕的事了。古代人的审美观很正常,弱不禁风的,那就是大家闺秀(唐朝除外),就是男人都要膀大腰圆,最好有一副络腮胡子,那就是充满阳刚之气。要是哪位男士细腰随风摇曳,那肯定是从事特殊行业的,比如汉武帝身边的韩嫣,贾南风身边的潘安,现在的小鲜肉,都可以去六里屯或者西单拉生意。当然,现在很多杨柳腰细的男人也不去六里屯和西单公园,而是去电影院,这类人有个专有名词,叫“小鲜肉”。谁也不知道,以前杀猪的叫屠户,现在叫卖肉的,现在叫半掩门。身为一名战斗汉子,每一餐都可以成为最后的晚餐,每一口都可以成为最后的晚餐——许多将领喜欢在敌人埋伏下来准备食物的时候发动突袭,所以他们自己吃的时候也是最快最好的——当过兵的人很多人都无法改变狼吞虎咽风卷残云的习惯,这就是军营习惯。就科学的观点而言,狼吞虎咽比细嚼慢咽要吃得多,这是因为你还没有等“饱”的信号回馈给大脑,你就已经吃饱了。古时候,将军们都喜欢有一个膀大腰圆的身体,也喜欢让士兵们吃得膀大腰圆,身强力壮。古战场上,一力降十会,拿起比别人重的刀枪,那胜算就大了几分——别看健美运动员,线条清晰,但举重比耐力,他可不像胖大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