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英德枪击案

时间:2024-07-03 18:27:24编辑:揭秘君

历史上有哪些巧合到让人惊掉下巴的事件?

历史上让人惊掉下巴的事情数不胜数,比如说。一、曹操杀孔融,污蔑孔家之子就因为孔融当时说了一句有关父母的话,这句话的原话是:“父母生孩子,其实就是为了享受,孩子只是附加品。母亲生产的时候,好比从罐子里倒出来的一个东西一样。所以,孩子也没必要对父母感恩戴德。”,在当时因为曹操实力日渐雄厚,为了打压他,孔融到处给他穿小鞋,后来被曹操知道后,觉得这个人不可留,就用其上这个原因把孔融杀掉了!二、卓别林与希特勒。这两位20世纪重量级人物,战争魔鬼希特勒与嘻哈王子卓别林。这两位出生在1889年4月,两位只相差四天,相貌十分相似!他们真的长得巨像,希特勒就差一定与卓别林一样的帽子。三、王勃与李贺。唐带很多杰出诗人作家,初唐诗人王勃与中唐诗人李贺,这二人在很小的时候都才华出众,两人的一生阅历仿佛是同一个模子里面刻出来的。4、世界第二次大战“撞船”事件。英德海军煎熬的在海上对峙,而后两方都动了装扮成敌方船只攻打过去,巧了的事,两艘海船都装扮成各方的军舰,在海上相遇,刚开始还没有认出对方,以为都是自己的朋友,互相打招呼,在过了一会儿后才恍过神来,是敌方,互相殴打,针锋相对,两方均受重创。五、日本投降仪式。在与日本举行投降仪式的时候,日本人签订完毕后, 现场的新闻记者看了看表,却惊愕地发现自己的表指着九点十八分。十四年的艰苦卓绝最终不负众望换来了自己的国土。

历史上哪些巧合,让你惊掉下巴?

历史上两个“张勋”,不同的时代,相同的境遇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中原地区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军阀势力。这些军阀互相争斗,都妄图登临帝位一统天下。就当时局势而言,袁氏家族实力最为雄厚,号称四世三公。袁家有两号人物:袁绍和袁术。袁绍因在官渡之战中败给曹操,最终含恨而去,没有尝到皇位的甜头。而袁绍的弟弟袁术则不同,虽然实力和威望远不如他,但他于公元197年称帝,做了三年的皇帝。时间回到一千七百多年后的民国,当时同样是群雄混战,势力雄厚者同样是袁家人,名曰袁世凯。袁世凯作为推翻大清封建帝制的功勋人物,在民国建立后皇权思想并未消去,做了几年总统后居然宣布再行帝制,号洪宪。然而他的结局比袁术还惨,仅仅做了83天皇帝就撒手人寰。值得一提的是,袁术和袁世凯都是河南周口人,且都因称帝而死,更让人惊奇的是他们都有一位名叫“张勋”的得力部下。两个“张勋”都见证了各自主公从辉煌但衰落的过程。跨时代的复仇:杨勇与杨广的恩恩怨怨我们都知道,隋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短命大统一王朝之一,从建立到灭亡仅仅二三十余年而已。隋朝的灭亡速度之所以如此之快,与秦朝非常相似,都是离不开统治者的暴政。隋朝的建立者为杨坚,在隋朝建立之初,天下还是一片安宁。而当杨坚驾崩,隋炀帝杨广即位后,隋朝便一步一步地向灭亡靠近。杨广的暴政笔者在这不做过多阐述,他的上位之路才是今天所讲的重点。杨广本位晋王,非杨坚长子,从地位来看,他根本没有机会登上皇位。但是杨广很有才华和野心,一直以来都不甘心屈居王位。而要想当上皇帝,他必须得先铲除当时的太子,也就是他的哥哥杨勇。为此,他不惜骨肉之情,假传圣旨将自己的哥哥杀害,最终如愿登上皇位。然而皇帝宝位岂是如此好坐的?杨广因为他的暴虐,最终还是没能逃过败亡的结局。这还不够,在死后他同样遭到了报复:在杨广死后一千多年的当下,上海的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在开发土地时意外发掘出了一座坟墓,而墓主人便是曾经帝国统治者:杨广。更让人出乎意料的是,挖掘出杨广坟墓的地产商老板名叫杨勇。一千多年前,你夺我皇位,一千多年后,我掘你坟墓,这大概印证了那句话:“天道有轮回,苍天饶过谁!”两个林肯和两个肯尼迪之间的故事美国自建立之初,所实行的制度就不是封建制度而是民主制度。他们的最高统治者不是皇帝而且总统。然而即便如此,在当时的美国,做总统同样是一个高危的行业。美国历史上共有9位总统被暗杀过,其中有4位不幸身亡,而这当中又有两位比较著名:林肯与肯尼迪!为什么要说著名呢?不妨来看看他们的境遇吧!首先,林肯是在1860年担任总统,而林肯则在1960年就任总统之职,相差正好100年。而刺杀林肯的凶手出生在1839年,刺杀肯尼迪的凶手则出生于1939年,两者的年龄也是相差100年。再者,林肯在被刺杀之前的一个礼拜曾到过马里兰州的梦露城。而肯尼迪遇刺前的一个礼拜和玛丽莲梦露在一起。同时,两位被刺杀的时间都是在礼拜五,刺杀林肯的凶手躲在仓库被抓,而肯尼迪则是在仓库附近被刺杀。最令人难以相信的是,林肯总统的一位秘书名为肯尼迪,而肯尼迪总统的一位秘书则叫林肯。同样是100年,同样是梦露,同样是星期五和仓库,可以说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了!抚顺:大清王朝的龙兴和龙灭之地清朝入主中原的第一位皇帝是皇太极,而在此之前,为他们打好坚实基础之人则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努尔哈赤出生关外,曾做过大明王朝的朝臣,后因大明逐渐衰败,努尔哈赤率领他的部落揭竿而起,公然对抗中原正统王朝,而他起兵的地方正是关外的抚顺。抚顺,在大清建立之后便被清廷统治者们当作龙兴之地对待。时过境迁,大清同许多封建王朝一样,并没有逃脱灭亡的结局。在1912年,清廷的一纸退位诏书正式宣告了一个王朝的覆灭,清朝的最后一位君主:宣统帝也迎来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溥仪退位之后,虽然失去了皇帝之权,但还是居住在皇宫过着皇帝般的生活。直到复辟失败之后,他才被彻底赶出皇宫,而之后的生活却是他人生中的一大败笔。在被驱逐出紫禁城后,溥仪当了东北当上了伪满洲国的傀儡皇帝,充当日本人侵略东北人民的代理人。二战结束后,溥仪被当作战犯被关进了战犯管理所,而这个战犯管理所所在之地正是满清的龙兴之地:抚顺。

中国留学生在美国连环枪击案中丧生,为何引发留学必要性的热议

当留学成为一种高大上时,那些有着梦想与追求的学子们总是不顾一切地踏上征途。然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又何尝是一件轻而易举之事!无论如何,我们要为这些学子的勇气和执着鼓掌!然而,留学却也时时充满风险。当他们走出国门,离开家和祖国,那种人生的漂泊感是否会变得异常强烈?在家的怀抱里是温馨的港湾,在国门之外的异国他乡,文化与思想的差异让这看似平静的外表里却暗藏危机。这起美国连环枪击案中丧生的范轶然(音译,Yiran Fan)就是鲜明的例子。他遭遇了什么?2021年1月9日,芝加哥发生连环枪击, 32岁黑人枪手南丁格尔肆意开枪射击,短短几小时导致3死4伤。在芝加哥大学就读的30岁中国留学生范轶然(音译,Yiran Fan)也不幸遭枪杀,枪手已被警方击毙。这位来自中国的范轶然(音译,Yiran Fan)本科就读于北京大学,聪明且极赋天赋,深受同学们喜爱,是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经济金融博士四年级学生,主要研究领域包括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互动、信息灵活下的筛选竞争研究等。本来,今年他就可以提交博士论文。然而,悲剧发生了。 在风险无处不在的异国他乡,留学还有必要吗留学曾经是非常让人向往的,令人羡慕与称赞的。而如今,人们谈起留学生时,却总是倍感敏感。尤其是留学生的留学动机和爱国情怀备受质疑。2020年的一场疫情,让留学生从远方走向了眼前,一场席卷全国的疫情把世界更好地暴露在人们面前。更把留学生推进了人们的视野。尤其是那个发表不当言论的许可馨,还有那个说美国空气很香甜的女主杨舒萍……他们的言行让人们对留学生的整体印象大为降低。以至于出现了拉网式的声讨与批斗。还有更甚者——留英小留学生们,在那个风口浪尖,更是出尽了风头,尤其是人们对这些留英小留学生们的留学动机提出了种种质疑。而这些是真的吗?我们没有真正的证据,但是,网络上自有人把证据说得清清楚楚,分析的也是严密无漏洞,这样,这群“小可爱”们,就成了去年疫情期间“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了。于是,一个新的话题产生了:留学真的有必要吗?风险挡不住留学的脚步,于公于私都有必要2020年是世界最不安定之年,尤其是国外的疫情让这个世界变得异常的充满风险。国内相比国际环境确实异常的安全。然而,这样能阻挡住留学生的脚步吗?现实表明,没有。据统计,2020年出国留学的人数不减反增。这就是最好的见证。为何会出现这种结果?于公:中国虽然取得了各方面的重大发展,但是,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却不能与世界脱轨,我们更需要积极主动地学习世界各国的先进的技术,更需要与世界更好地交流合作,走向世界,是中国伟大复兴梦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要想走向世界,要想学习他们的好的东西,就需要越来越多的留学生走出去,然后带回来。这样一来,留学生出国留学非常必要。于私:出国留学,能获得自身的突破,能够中外兼修,达到知识的更好融合,从而实现自己的层次的升华。另外,出国留学将会给自己带来更好的就业和知识提升,将会提升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提升自己的魅力。不过,那种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脱离祖国怀抱的人,却是令人作呕的,值得谴责。从这里看,留学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止,走出去成为个人与国家的必要。写在后面留学生为何会引发热议,归根结底还是他们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我们的认知,是否满足我们对他们的期待,是否出去了就不愿意回来,是否出国了就没有自己的爱国情怀……而这一切,有都是我们作为中国人最为看重的。因此,留学生引发热议就非常正常了。

留学生在美国连环枪击案中丧生。你怎么看呢?

在我看来,关于留学必要性的热议有两个原因:首先是一些国内政策现在有一些国内政策,如大城市,除了几个选择的国内知名大学的学生可以直接解决(如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和同济大学和中国师范大学学士、硕士、博士毕业生申报资格的毕业生可以直接解决),如果不是四个著名的大学毕业生,也没有海外学习经验将是非常困难的。如果你不是世界上排名前100的大学,也很难有出国留学的经历。也有一些公司在招聘,而不是世界百强大学的毕业生。其中一些政策迫使有才华的中国学生冒着生命危险去美国学习。尽管中国学生在美国连环枪击案中死亡,新冠肺炎疫情在美国蔓延,但中国学生仍冒着生命危险赴美留学。第二,生命安全或海外教育的重要性是重要的生命安全当然是最重要的,失去生命意味着失去一切,所以即使你有海外留学经历也是毫无意义的。所以会有一些讨论。但正如上面提到的,有连环枪击事件中死亡的中国学生在美国,有学生在美国死于疾病(尤其是COVID - 19),等等,总死亡人数仅占少数,所以中国学生甚至死于一场连环枪击案在美国,死亡的爆发新的冠军联赛下,但有很多学生出国留学。出国留学可以帮助你取得突破。你可以在国内外学习,实现更好的知识整合,从而实现自己水平的升华。此外,出国留学会给你带来更好的就业和知识的提升,会增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增强自己的魅力。但那些希望以这种方式逃离祖国怀抱的人是令人厌恶的,应该受到谴责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出国留学的步伐永远不会停止,走出去对于个人和国家都是必要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1、起因: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尔维亚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枪杀。2、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而爆发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介绍
第一次世界大战指的是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发生的世界范围的战争,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战斗。涉及国家主要有: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王国、大英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俄罗斯帝国、意大利王国、美利坚合众国、塞尔维亚王国、比利时王国、罗马尼亚王国和希腊王国等。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1、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上损害。2、严重消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摧毁了欧洲古老的封建帝,帝国主义国家被消弱,昔日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伊斯兰教封建军事帝国的奥斯曼帝国也宣告解体。3、战争后期,俄国无产阶级在帝国主义的链条上打开了薄弱的一环,取得了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4、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亚、非、拉美的民族解放运动出现了高涨的新局面。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

1914年6月28 日奥地利皇储弗兰茨·斐迪南大公的遇刺,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线。一个大国的皇储的地位固然显要,但怎么会由于一个人的死亡就引发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场世界性的大战呢?这说明大战的发生不是偶然的,它具有深刻的经济政治根源和长远的历史渊源。

一、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

19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各国实力发生了重大变化。1870年,英、美、德、法四国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所占的比重分别为31.8%、23%、13.2%、10%;1913年,四国所占的比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分别为14%、38%、16%、6%,美国由原来的第二位升第一位;德国由原来的第三位升至第二位,英国则由原来的第一位降至第三位。从1891—1900年,英、美、德、法四国工业生产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6%、3.5%、4.8%、2.6%;1901—1914年,分别为1.4%、4.8%、1.8%、3.3%,美、德、法的年平均增长速度都比英国要快。后起的资本主国家美国和德国,已经赶上并超过了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在对外贸易方面,1870年英、美、德、法四国在资本主义世界所占的比重分别为22%、8%、13%、10%;1913年分别为15%、11%、13%、8%,英国虽仍保持第一位,但已被德国紧紧赶上。英、德两国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十分激烈,英国虽然能在其殖民地保持优势,但在拉丁美洲、中东和远东却输给了德国商人。

20世纪初,世界已被瓜分完毕。英国占有的殖民地最多,面积是俄国的2倍、法国的3倍,德国的11倍。德国经济迅速增长,它要求按照新的实力对比重新瓜分世界。19世纪末德国外交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抛弃了“大陆政策”,开始推行“世界政策”。威廉二世宣布:德国在“古老欧洲的.狭窄边界以外有很多任务要完成”。极力鼓吹对外扩张的外交大臣伯恩哈特·冯·皮洛夫在1897年12月的一次演说中声称:“德国过去曾有那样的时期,把土地让给一个邻国,把海上让给另一个邻国,而自己只剩下纯粹在理论上主宰着天空,可是这种时期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们也要为自己要求在日光下的地盘。”海军大臣阿尔弗雷德·冯·梯尔比茨坚持认为,德国的工业化和海外征服“就象自然法则那样不可抗拒。”

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英国在世界贸易中仍占首位,伦敦仍是世界金融的中心,但英国作为“世界工场”的地位已经丧失。对于德国经济的强烈竞争和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的咄咄逼人的恣态,英国深感恐惧,并不能容忍。英德矛盾遂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

二、两大帝国主义军事集团的形成

帝国主义列强在激烈的竞争中,都在寻找同盟者,以壮大自己的力量并压倒对方,于是在欧洲便逐步形成了对立的两大帝国主义军事集团:“三国21同盟”和“三国协约”。三国同盟

德法矛盾很深,德国最怕法国的复起,尤其要防备法国收复1871年失去的阿尔萨斯和洛。奥匈帝国则与俄罗斯帝国因争夺巴尔干半岛而不断发生冲突。于是在1879年10月7日,德奥便缔结了秘密的军事同盟条约。条约规定:缔约国一方受到俄国的攻击时,另一方以本国的“全部军事力量”予以援助;缔约国一方受到另一大国进攻,只要俄国未参加侵略国一方,缔约国双方互守善意的中立。此后不久,德国又利用法意之间为争夺突尼斯而出现的矛盾,把意大利拉入同盟。1882年5月20日,意大利同德奥签订了三国同盟条约。条约规定:如果法国进行侵略,德意将互相援助,如果三个盟国中任何一方受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强国的攻击时,其他两国保证给以援助。三国同盟的主角是德国,奥匈是依附德国的伙伴,意大利则是暂时的和动摇的同盟者。三国协约三国同盟的矛头针对着法、俄,促使它们迅速接近。三国协约来源于1891—1894年法俄签订的一系列协定,它们规定:两国中如有一方遭受德国的单独攻击或德国与意大利或奥匈帝国的联合攻击时,将互相提供军事援助。1894年,法俄同盟正式形成。[-(@_@)-]

英国一直奉行“光辉孤立”的政策,但由于英德矛盾日益尖锐,特别是德国的加紧扩充海军使英国深感威胁,于是在1904年4月8日同法国缔结了协约,调整了两国在殖民地问题上的矛盾。法国承认埃及为英国的殖民地,英国则同意法国夺取摩洛哥。1907年8月31日,英国与俄国也订立协约,规定在波斯划分势力范围,北部属俄国势力范围,南部属英国势力范围,中

部为中立地带;承认英国在阿富汗的利益;同意维持中国西藏现状,英俄互相承认对方在西藏的既得利益。法俄同盟再加上英法协约与英俄协约,便构成了三国协约。两大对立的帝国主义军事集团终于形成。

三、军备竞赛

帝国主义列强在建立军事同盟的同时,加紧了扩军备战的活动。各国的军备开支都十分庞大。1913年,德国军备开支已达21亿马克,按人口平均每人负担31.27马克。法国总支出为13亿马克,人均负担为33.5马克;俄国总支出为20亿马克,人均负担为11.5马克;英国总支出为15亿马克,人均负担为32.9马克;奥地利总支出为7.2亿马克,人均负担为14马克。

双方都大力扩建陆军。战争开始时,德国陆军野战部队的人数为230万,奥匈帝国为140万,共计370万。法国180万,俄国340万,包括英国、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和比利时在内的协约国总兵力为580万。英德两国的海军造舰竞赛尤为激烈。1883年至1908年,德国海军军费从4600万法郎上升为43600万法郎,增加了9倍之多。而英国则从27000万法郎上升为81100

万法郎,也增加了3倍多。1905年初,英国有44艘战列舰,法国有12艘,德国有16艘,英国的海上霸权是毫无疑问的。但德国在1898、1900年接连两次通过扩充海军的法案,使英国深感不安。英国决定建造吨位比战列舰更大、装有最重型大炮的新型战斗舰,1906年第一艘这种新型的军舰“无畏号”下水。英国原以为德国的财力负担不了这种大型战舰的建造。但是,德国不甘示弱,就在这一年通过了第三个海军法案,决定开始建造德国的无畏舰。

到1908年,英德无畏舰的比例是4∶3,英国只略占优势。1914年大战爆发时,英国有大小军舰688艘,德国有391艘,虽然还未赶上英国,但已一跃成为世界第二海军强国(德国商船队也次于英国居世界第二位)。德国的疯狂扩充海军,威胁到英国的海上霸权,而海上霸权又是英国维持殖民帝国和海外贸易的有力屏障,因而是英国绝对不能容忍的。


如果斐迪南大公没有被刺杀,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否还能打起来?

直到1889年,斐迪南大公都还只是奥匈帝国的一个公国大公,他是当时奥匈帝国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的侄子。(对于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其实中国人都非常熟悉,因为他是那个著名的茜茜公主的丈夫。)因此,斐迪南大公在年轻时是一个自由自在、思想活跃、同情弱者的皇室成员。他曾经乘坐游轮环游世界,在全世界到处打猎、游玩,并与各国政要进行交流。他在环游世界中表现出了对殖民制度的批判,对被殖民人民的同情,并对美国新兴的社会制度认可,但对美国人冷漠人性的不屑。从在这一时期发生的各种事件的表现来看,斐迪南大公是一个有着新派思维、具有相当人文关怀,以及可以对理想政治进行制度安排的人物。相对于思想保守的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斐迪南大公更加有可能让持续衰败的哈布斯堡王朝恢复生机。

斐迪南大公成为奥匈帝国皇储,是因为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和他著名妻子茜茜公主唯一的男丁鲁道夫皇储,因为精神问题自杀身亡。根据皇族血脉亲疏关系,作为斐迪南大公的侄子,斐迪南大公本人也认同成为了这个庞大帝国的皇位继承人。而这也成为了后来整个世界的悲剧。

当时的奥匈帝国其实是一个横跨东欧的大帝国,其控制的的区域除了匈牙利和奥地利外,还包括了众多的大小王国。更重要的是,这样一个大帝国实际上控制着从黑海到地中海贸易的中转。

从历史上看,其实奥匈帝国的存在时期非常短,它的第一任皇帝就是弗朗茨·约瑟夫一世,而第二位皇帝卡尔一世,也就是最后一位皇帝。但由于奥匈帝国是一个通过联姻关系不断整合的国家,其另一个名称为“二元帝国”,也就是在原有奥地利的基础上,和后来的匈牙利形成了“二元国家”。

而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实际上奥匈帝国还控制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等地区,而这一地区在之前的500年间都是属于另外一个大帝国奥斯曼土耳其控制的区域。到了1908年,趁着土耳其爆发土耳其革命,奥匈帝国公开宣布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与当时还松散的归属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塞尔维亚的民族组成基本上都是塞尔维亚族。虽然当时土耳其深陷国内的革命浪潮无暇反抗,而俄罗斯因为日俄战争也无法对这一举动做出反应,但却激起了塞尔维亚民族反抗运动。在1912到1913年之前,分别发生了两次巴尔干战争,推动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斯拉夫人的民族解放运动。塞尔维亚族企图与塞尔维亚一起组成独立的“大塞尔维亚国”。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所在的巴尔干半岛在欧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这一半岛分别连接着亚得里亚海、黑海以及地中海,是亚欧大陆之前重要的贸易转运基地。控制了巴尔干半岛意味着控制了海运贸易的要塞,显然具有非凡的经济和军事价值。因此,这一半岛长期被土耳其、奥匈帝国以及俄罗斯所觊觎,导致逐步在巴尔干半岛形成了“一触即发”的争夺局面。

其实,斐迪南大公在这一问题上提出了非常有建设意义的解决方案:三元帝国。他提出,奥匈帝国可以通过实际控制,但并不进行直辖管理,而是由塞尔维亚人自治,在奥匈帝国原有的二元帝国基础上,增加塞尔维亚,形成三元帝国。这一理论如果实施,既可以实现奥匈帝国对巴尔干半岛的控制,而能够一定程度上实现塞尔维亚自治的要求,不失为最为可行的解决方案。

但在当时,斐迪南大公因为执意迎娶平民出身的“霍恩贝格女公爵”苏菲,导致与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的矛盾。皇帝甚至没有出席皇储的婚礼,并以“斐迪南大公与苏菲的子女都将不具有皇位继承权”作为同意这一婚礼的条件。因此,斐迪南大公的这一主张,在当时并没有实质上的推行。

当然,后来斐迪南大公在对波斯尼亚首都萨拉热窝访问并检阅军队的行程中,被年轻的塞尔维亚激进分子加夫里洛·普林齐普刺杀。这一事件导致当时皇帝已经68岁的奥匈帝国突然失去了帝国的未来——皇储是一个帝国的根基。因此,在皇帝来说,这一事件是不可接受的。同时,也将巴尔干半岛民族反抗不可避免的推向了“绝无和解”可能的境地。

但在当时,无论奥匈帝国还是俄罗斯,都没有对这次战争有清晰的认识——两个帝国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只是区域争霸——但在当时欧洲大陆还有另外一个更加重要的格局,就是普鲁士人建立的德国开始在欧洲大陆崛起,他们的野心不甘心英国对欧洲、甚至整个世界的控制,这才将一场区域争霸的战争演变成席卷欧亚,绞杀几千万人口的“世界大战”。

也就是说,在当时,斐迪南大公被刺事件其实是一个非常长的“引线”,而在当时没有人能够看到真正的炸药在哪里,有多大。

这里我们就可以假设,如果当时斐迪南大公没有被刺杀,缺少了这个长长的“引线”,这个“欧洲炸药”是否还会爆炸?

首先,假如费迪南大公没有被刺,但他也不会很快成为奥匈帝国皇帝,因为在那之后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还继续掌管这个帝国18年。但在巴尔干半岛的战争只会是一种民族斗争的方式持续进行。在当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已经土崩瓦解。而俄罗斯即使要争夺巴尔干半岛,也不会集结全国兵力,投入到战争中。至少不会造成这种与奥匈帝国决一死战声势。那么德国就不会作为同盟国参与战争。因此,如果费迪南大公没有被刺杀,第一次世界大战肯定不会在1914年打响。巴尔干半岛的战争依然会进行,很可能以一场奥匈帝国和俄罗斯的战争,最终决定巴尔干半岛的归属作为结束。

但是在当时的欧洲,实际上最根本的矛盾,是日益壮大的德国寻求对欧洲大陆的控制,和老牌世界霸权英国之间不可避免的矛盾。在第一次是大战之前,其实德国已经有意识地军事介入意大利、比利时和法国的部分领土。而在这之前,实际上德国与英国已经有过一次争夺霸权的海战,最终以英国胜利结束。但当时,德国在欧洲大陆,无论是军事、经济,还是工业都已经成为举足轻重的新兴国家,寻求对整个欧洲的控制,是大势所趋。因此,德国与英国必有一战,只是战争的方式可能不会席卷整个欧洲。

费迪南大公被刺杀,从一定程度上激化和加速了这场战争。将两场区域争霸战争,变成了一场席卷整个欧洲甚至亚洲的世界大战,而其结果是永远的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

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结束了三个皇朝的统治,分别是德国、奥匈帝国以及俄罗斯。其中,俄罗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共产主义成为这个国家核心的统治力量,也使整个欧洲惊慌。这也成为后来法西斯主义在欧洲崛起的一个原因——因为人们对共产主义的惧怕,给了法西斯主义宣扬反共主张的机会,逐步得到了集权的机会,最终成为欧洲最可怕的魔鬼。

因此,如果费迪南大公没有被刺,或许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会发生;而没有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可能不会发生。不知道这样的结果,会让世界变得更好,还是变得更坏?

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言。历史没有假设,已经发生的或许就是最好的安排。


刺杀斐迪南大公夫妇的那个人,后来怎么样了?

众所周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世界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共造成了约3000万人伤亡。从深层次来看,这场战争是一场西方列强为了重新瓜分世界,并争夺世界的霸权而爆发的帝国主义战争。不过如果从事情表面来看,萨拉热窝的刺杀事件,却才是引发战争的直接导火索。 那么,当初引发了世界灾难的那位刺客,后来的结局如何了呢?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王储斐迪南和他的妻子索菲亚正在对萨拉热窝进行访问。他们刚刚出门没多久,就有不长眼的刺客企图对他们进行刺杀,但最终却并没有成功。 对于这件事,斐迪南大公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他认为,虽然萨拉热窝并没有在奥匈帝国境内,但起码是在附属国的土地上,安全问题并不需要太担心。 没过多久,一位名叫普林西普的19岁学生,突然从街角窜了出来,随即他便举起勃朗宁M1910型自动手枪,对着斐迪南大公和索菲亚连开了七枪。看到他们已经死透了之后,普林斯普才飞快地逃离了现场,这就是著名的“萨拉热窝事件”。 那么,杀死斐迪南大公夫妇后,普林西普的结局如何呢? 作为本次事件的主角之一,年轻的刺客普林西普也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讨论。 实际上,普林西普只是一名奉行大塞尔维亚主义的普通波黑青年。眼看着奥匈帝国不断蚕食着祖国和巴尔干地区,普林西普想要尽他所有的能力,为自己国家做一些贡献。终于,在得知斐迪南夫妇将前来萨拉热窝后,普林西普足足谋划了两个月,终于完成了这一场刺杀。 事后,他很快被捕,并承认了自己的罪行。根据当地的法律,由于他的年龄不满二十岁,因此无法被判处死刑。最终,他只被判处了20年的有期徒刑。但在仅仅四年之后,他就因为肺结核,死在了监狱中。 虽然普林西普最终死在了监狱里,但后世对于他的争论,却始终没有停止,很多人将他视为英雄。然而却又有一些人,认为他是一个十恶不赦的 *** 。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由于普林西普的行为,才引发了一战。而一战过后奥匈帝国解体,普林西普的祖国波黑也摆脱了奥匈帝国的统治,并于1918年并入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也就是后来的南斯拉夫王国。 对于当时的波黑国民来说,普林西普无疑是一位为了民族解放,而最终牺牲的爱国英雄。甚至连后来玩命打压大塞尔维亚主义的前南斯拉夫领导人铁托,也承认普林西普是一位伟大的英雄。 不过,后来二战时期的南斯拉夫,遭到了纳粹德国的占领,德国纳粹在克罗地亚聚集区,成立了傀儡政权克罗地亚独立王国,并对数百万塞尔维亚居民展开了屠杀。而受到挑拨的塞尔维亚人,也开始不由分说地屠杀克罗地亚人进行报复。由于双方惨无人道的种族屠杀行为,导致了克罗地亚人与塞尔维亚人之间充斥了血海深仇。 因此,克罗地亚人对于奉行大塞尔维亚主义的普林西普,根本不存在好感一说,更不用说认为他是英雄了。 到了1992年,波黑战争爆发, *** 、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三个主要民族的矛盾,更加不可调和,最终波黑独立,南斯拉夫解体。而在这场战争中, *** 也遭到了塞尔维亚人的残酷屠杀。 因此,原本还有部分敬重普林西普的 *** ,也开始仇视普林西普,并称他是一个“ *** ”。 当然,近年来,巴尔干地区各族之间的对立淡化了许多,普林西普究竟算是怎样一个人,或许又会有一些新的讨论。


谁在世界杯上打进乌龙球后被枪杀?并且说出具体的时间?

曾经被称之为“自杀球”的乌龙球,在本届世界杯上截止昨天已经有了三个,而综观以往的历届世界杯,一届出现乌龙球数量最多的是一九五四年瑞士世界杯上的四个,这一纪录会否被打破呢?

世界杯历史上的第一个乌龙球究竟属谁,至今尚未有定论,一说是出现在一九三○年乌拉圭世界杯的美国队与巴拉圭队的比赛中,由巴拉圭队的冈萨雷斯踢进;另一说是出现在一九三八年法国世界杯的瑞士队与德国队的比赛,由瑞士队的罗托歇尔踢进。

到了一九五四年的瑞士世界杯,其四个乌龙球的纪录至今未被打破。之后,在一九七四年的德国世界杯一九七八年的阿根廷世界杯上,连着都是三个乌龙球。

从一九八二年的西班牙世界杯直到一九九四年的美国世界杯,乌龙球都较少,或者是没有,或者是一个。而美国世界杯上唯一的乌龙球竟引发了杀人事件,成为真正悲剧性的“自杀球”。这是在哥伦比亚队与美国队的比赛中,哥队一名后卫情急之中将球踢进自家球门,但他归国后竟被四名男女结伙枪杀。

到了上一届法国世界杯,乌龙球又顿然多了起来,以总数四个而平了历届最高纪录,其中南非选手伊萨踢进的那个乌龙球,竟正好是世界杯历史上的第一千六百个进球。

本届世界杯从小组赛起,就多有角逐激烈的热战,故有预测认为在乌龙球方面也有可能打破历届纪录。


二战时期的美军,苏军,德军,日军的陆军步兵的单人武器装备分别有哪些?

美军:M1半自动步枪,步兵单位主要武器;春田M1914步枪,海军陆战队和少数二线部队及狙击手;汤姆森冲锋枪,军官及士官及部分特殊人员;柯尔特1918,军官,士官,武器操作员用自卫手枪;勃朗宁轻机枪,班用轻机枪;(美军重机枪为多人武器),不在此列入。
苏军:莫辛纳干栓动步枪,步兵标配;SVD半自动步枪,后期少量装备;PPD31,初期冲锋枪;PPS41,苏联标配,近战无敌杀器;DP1928轻机枪,转盘机枪,作为班用轻机枪。TT30,苏军手枪。
德军:毛瑟Kar98,德军经典;MP38/MP40,德军冲锋枪;MG38/MG42,德军班用轻机枪;FG42,伞兵用半自动步枪;MG44,世界第一支突击步枪;沃尔特P38,鲁格,标配手枪;铁拳/装甲拳反坦克火箭筒。
日军:友坂三八式步枪、九九式步枪,日军步兵标配;百式冲锋枪,日军极少量装备;十一式轻机枪/96式轻机枪/99式轻机枪(实际上11式不属于单人兵器,因为它只是理论上能够单人射击,而实战中如果没有人不停地给弹槽供弹涂油的话,30发内必然卡壳,多么狗血的兵器啊...),32,94,95,98,3年式军刀,日军军官、曹长佩刀;


2015-04-29事业单位招考每日一练:行政职业能力测验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每日一练 1.内需不振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而高房价会对扩大内需产生严重的“挤出效应”。人们为了买房往往透支了几十年的消费,使消费产生严重的结构性不足,过度消费中低收入阶层的购买力,抑制社会中间阶层的扩大。这段文字主要讲述了( ) A.为拉动内需、刺激消费,政府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 B.高房价使内需增长面临长期抑制 C.人们为了买房往往透支了几十年的消费 D.高房价过度消费中低收入阶层的购买力,抑制社会中间阶层的扩大 2.根据下面图形变化,哪一个填入问号处最合适?( ) 3.反现作用,是指一种自我防御机制,其作用在于以相反的态度来掩盖某种不能接受的无意识欲望和本能冲动。根据上述定义,下列不属于反现作用的是( ) A.一个人对他人怀恨在心而坐立难安,然而他却对那人表现出一种超乎寻常的爱 B.一名男士暗恋女同事,等到真正有机会与其接触时却表现得非常冷淡 C.一个学生渴望得到保送攻读研究生的机会,但在众人面前却表现出淡泊的姿态 D.一个孩子渴望得到一辆汽车模型,当父母买回来给他时,孩子激动得手舞足蹈 4.抽屉里有黑白袜子各10只,如果你在黑暗中伸手到抽屉里,最少要取出几只,才一定会有一双颜色相同?( ) A.2 B.3 C.4 D.5 5.一台座钟敲3下要12秒,敲12下要多少秒?( ) A.36 B.48 C.66 D.72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A项的内容与文段无关,应排除。C项是文段中的内容,是使消费产生严重的结构性不足的原因,不能概括整段文字的内容,应排除。D项概括不够全面,没有将文段前半部分的内容概括出来,也应排除。通过分析可知,我国原本就存在内需不振的问题,再加上高房价会对扩大内需产生严重的结构性不足,内需增长将会面临长期抑制。所以本题选B。 2.【答案】A 【解析】题干中的图形都是由一大一小两个图形组合而成的,并且小图形包含在大图形之中,所以排除BC。又题干中的图形都是对称轴为垂直于水平面的轴对称图形,所以排除D。所以本题选A。 3.【答案】D 【解析】D项中孩子的外在表现与他的内在愿望是一致的,故不是反现作用。所以本题选D。 4.【答案】B 【解析】抽屉中只有两种颜色的袜子,所以最少要取出3只,才能保证有一双颜色相同的袜子。所以本题选B。 5.【答案】C 【解析】敲3下,中间会有2个间隔,所以每个间隔是12÷2=6(秒)。而敲12下,中间有11个间隔,故敲12下需要6×11=66(秒)。所以本题选C。

2009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辅导:演绎推理

演绎推理(或称逻辑判断、逻辑推理),是判断推理中的测试内容之一。国家公务员考试中有10道题(省、市10道或15道)。试题由题干、提问和备选项组成。题干或是给出一段论述,或是给定一些条件,要求考生根据提问,在A、B、C、D四个备选项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

  演绎推理蕴涵普通逻辑的基础常识。这些常识,在类比推理、定义判断等其他内容的测试中,都有广泛应用,相互之间的关联性不容忽视。当然,不了解这些常识,也可以做一般性的分析和断定,但往往出错。原因是,不同的试题,都针对着不同的知识点,也就是考点。这些考点的考核方法和出题思路是有规律的。离开这些规律,就无从把握考点,有可能导出预测、联想或“我认为”的思路,而失去正确解答的机会。

  为便于考生掌握考点,有效管理和调用相关常识、方法和技巧,本书根据试题常见考点,首先提供十二种好理解、易操作的快读、快解方法,提高考生的应试能力。这些快读、快解方法,都是针对历年公务员考试的考点和题型积累起来的经验和技巧,在应试中十分重要。当然,在了解必要的逻辑常识后,这些方法的应用就更为灵活。

  快读快解十二招

  条件不确定 假设是关键

  条件能确定 相关做推演

  条件有矛盾 真假好分辨

  确定条件多 排除做首选

  阅读必弄清 论据和论点

  选项要证据 直观是答案

  可能不推“必” 部分不推“全”

  具体有疑问 概括选宏观

  概念有内涵 当心被偷换

  强弱相比较 选“最”才保险

  发现关联词 规则用在先

  分析数据比 谨防基数变



  第一章 快读快解应用集锦

  一、条件不确定假设是关键

  公务员演绎推理(逻辑判断)测试中,智力测验试题屡见不鲜。面对试题,若不能确定题干条件的真、假时,“假设”是重要方法。请看试题:

  试题1.甲说乙说谎,乙说丙说谎,丙说甲和乙都说谎,以下正确的说法是()。

  A. 甲和乙诚实,丙是说谎者B. 甲和丙说谎,乙是诚实者

  C. 乙和丙说谎,甲是诚实者D. 乙和丙诚实,甲是说谎者

  题干给出的三个条件没有一个是确切的,要运用假设辅助解答。假设的思路是:假设某个条件为“真”的推演无矛盾,即假设成立,那么这个“假设真”就是确定的真条件或答案了。若“假设真”的推演出现矛盾,就可断定这个条件是“假”的,“条件假”也是确定的条件或答案。我们运用假设方法解答上题。

  [解析]

  (1)根据题干三个条件,假设甲诚实,那么乙就是说谎者;乙是说谎者,则丙诚实;若丙诚实,则甲和乙都是说谎者,这个推演结果与我们的初始假设“甲诚实”不一致(矛盾),于是可定论:甲不诚实。

  (2)从定论“甲不诚实”,可推知乙诚实;从乙诚实,推知丙说谎;从丙说谎,推出甲和乙不都说谎(乙诚实),推演结果成立,结论是:甲和丙说谎,乙诚实。答案为B。

  解析上述类型试题,关键把握三点:

  第一,题干中没有确定的条件,这是运用假设对策的直观特征。

  [提示]凡属“如果A,那么B”类的假言条件和“A不是B”类的否定条件,都是没确定的条件。

  第二,倘若假设为“真”不成立,则果断断定其必“假”,这是假设的要点。

  第三,对“‘真’不成立”要严格定义,即:有证据证明“真”一定是不可能的。

  素朴思维中,在假设“真”不成立(矛盾)的结果面前,也不敢断定其为假,往往会影响推理连贯性。

  还有些条件不确定的试题,对题干条件或对备选项运用假设法,都可快速得到答案。如:

  试题2.(山东2008-88)已知:①只要甲被录取,乙就不被录取;②只要乙不被录取,甲就被录取;③甲被录取。已知这三个判断只有一个真,两个假。

  由此推出()。

  A. 甲、乙都被录取B. 甲、乙都未被录取

  C. 甲被录取,乙未被录取D. 甲未被录取,乙被录取

  [解析]

  第一种方法:对题干条件做“假设”分析。

  (1)题中提示:三个判断一真两假。分析①②两个判断都是要么录取甲而不录取乙;要么录取乙而不录取甲,究竟录取谁却不能确定。但两者语义完全相同,因此,它们的“真或假”也必然相同。假设两者“同真”则不合题义(题:只有一真),即可推知①②两判断都假。

  (2)剩余的判断③“甲被录取”就是真的。

  (3)根据“甲被录取”真,又知道①②都假,可推出:乙也被录取。正确答案为A。

  第二种方法:对选项做假设分析。

  (1)假设选项A“甲、乙都被录取”是正确答案,则③“甲被录取”就真。而①、②都说“只能录取一个”皆假。A项刚好符合“一真两假”的题义。假设成立,正确答案A。

  在应试实战中,通过假设确定选项A已经符合“一真两假”,就果断选择A,若再分别验证其他选项,则不仅影响解题效率,也没有意义。如果验证,情况如下:

  (2)假设B“甲、乙都未被录取”正确,就构成三个判断都是假的。

  首先推出③“甲被录取”为假;再推出②“只要乙不被录取,甲就被录取”也假;同理,最后根据“甲没被录取”从②逆否推出“乙被录取”还是假。 B项与题干相悖。

  (3)假设C项正确,则三个判断都是真的,C也不行。

  (4)假设D项正确,则①②都真。D也不行。

  有些题,题干条件有些啰嗦或干扰,需要对题干条件整理后再假设,如:

  试题3.一位哲学家到陌生城市的智慧酒店住宿。在一个十字路口,没有路标,但在可去的路上有三个路牌。他知道去酒店的路和路牌上的真话都是的。

  ①向东的路牌上写:此路可通智慧酒店。

  ②向南的路牌上写:此路不通智慧酒店。

  ③向北的路牌上写:那两个牌子的话都真。

  哲学家径直走到智慧酒店,他走的路是()。

  A. 向东的路B. 向南的路

  C. 向北的路D. 向西的路

  [解析]

  (1)题中条件:去酒店的路和路牌上的真话都是的。

  条件③向北的路牌上写:那两个牌子的话都真。

  既然题干申明“真话是的”,条件③的向北路牌又说“两个真”,因此,向北路牌是假的,剩余东、南两路牌就是一真一假!经过整理,复杂情况简化了。

  (2)因为“东、南”路牌的真假不能确定,所以,需要运用假设。

  (3)假设“东路牌”(通酒店)为真,那么“东路”就通酒店;而南路牌(不通酒店)为假,则也通酒店。两路都通酒店与题矛盾,“东路牌”为真不成立了,即“东路牌”假、南路牌真!

  (4)从断定“东路牌(通酒店)假”推演:则“东路”不通酒店,再从“南路牌(不通酒店)真”推演,则南路也不通酒店。结论:排除“东和南”,只有“向北的路”通酒店(只有可去的路上有路牌,不考虑向西的路)。答案C。

  假设方法在解析其他类型的测试中,应用亦非常广泛。全国各地试题变化灵活。备考可参考本书稍后介绍的多种试题类型和习题。

  [付老师点拨]快读:题中条件不明,不必再读多遍;

  快解:设真不成则假,设真成立立断(当机立断是结论甚至就是答案)。

  二、条件能确定相关做推演

  智力测验试题中,当题干给出某个确定条件时,要把这个既定条件做为解题的开端,搜索与其相关的条件切入推演。然后,把推演的结果再作为确定条件,继续寻找相关条件再推,丝丝入扣,直至水落石出。这样的方法称作“关联推演法”。请看试题:

  试题4.某宿舍有甲、乙、丙三人,一个出生在北京市,一个出生在上海市,一个出生在广州市,他们所学的专业,一个是金融,一个是管理,一个是外语。已知:

  ①乙不是学外语的。

  ②乙不出生在广州市。

  ③丙不出生在北京市。

  ④学习金融的不出生在上海市。

  ⑤学习外语的出生在北京市。

  根据上述条件,可推出甲所学的专业是()。

  A. 金融B. 管理C. 外语D. 推不出

  [解析]

  (1)问:甲所学专业?题干中确定的条件只有:⑤学习外语的出生在北京市;

  (2)与条件⑤相关的词项是:外语、北京。

  (3)条件中涉及“外语”和“北京”的是①和③。

  (4)根据条件①知道“乙不学外语”,根据条件③“丙不出生在北京市”推知丙也不学外语。既然乙、丙都不学外语,于是推出:甲学外语。答案C。

  [提示]确定条件是指直接断定对象具有某种属性或特征的条件。

  如:上海人是编程工程师,北京人是翻译。

  凡属假言命题或否定命题,都不是确定条件。

  如:若上海人是编程工程师,则北京人是翻译;

  上海人不是医生。



  试题5.张、王、赵三人在一个部门工作,其中一人是局长、一人是书记,还有一人是工程师。已知:王、赵的个头比工程师高,书记的个头比王矮,张和书记不一样高。由此可见()。

  A. 张是局长,王是工程师,赵是书记B. 张是工程师,王是局长,赵是书记

  C. 张是局长,王是书记,赵是工程师D. 张是书记,王是局长,赵是工程师

  [解析]

  (1)从确定条件“王、赵的个头比工程师高”,推出工程师:-王,-赵=张;

  (2)对照选项,只有B正确。答案B。

  试题6.(江苏2006A类-60)某商务公司中,晓华、光子和龙生担任着经理、副董事长和会计的职务(但不一定是上述顺序):已知副董事长是个独生子,钱挣得最少;龙生与光子的姐姐结了婚,钱挣得比经理多。由此可见()。

  A. 晓华是经理,光子是副董事长B. 光子是经理,龙生是副董事长

  C. 龙生是会计,晓华是经理D. 晓华是副董事长,龙生是会计

  [解析]

  (1)题中能确定的条件是:副董事长是独生子,钱挣得最少;

  (2)与“独生子”或“挣钱”相关的条件是:光子有姐姐、龙生钱不最少,即推知光子和龙生都不是副董事长,那么副董事长就是剩下的“晓华”。

  (3)对照选项:只有D项符合推断。答案D。

  [提示]每推演出一个确定的结论,都要搜索选项对照,力争尽早完成解答。应试实战中,只要依据某一步得出的结论能断定选项,即停止推演,不提倡尽善尽美地把所有结论都推演出来。如上题中“谁是会计”、“谁是经理”就无需再推断了。

  试题7.艾森、史蒂芬、诺曼三名运动员分别来自英国、法国和俄国,其中一个擅长武术,一个擅长击剑,一个擅长拳击。

  已知:

  ①艾森不是擅长击剑的,史蒂芬不是擅长拳击的。

  ②擅长击剑的不是来自法国。

  ③擅长拳击的来自英国。

  ④史蒂芬不是来自俄国。

  由此可知()。

  A. 艾森擅长拳击,史蒂芬擅长武术,诺曼擅长击剑

  B. 艾森擅长武术,史蒂芬擅长击剑,诺曼擅长拳击

  C. 艾森擅长武术,史蒂芬擅长击剑,诺曼擅长拳击

  D. 艾森擅长拳击,史蒂芬擅长击剑,诺曼擅长武术

  [解析]

  (1)确定的条件是③“擅长拳击的来自英国”,寻找相关的是条件①,推出:史蒂芬=-英国(负号表示“否定”,读“非”)。

  (2)接续与“史蒂芬”相关的是条件④。根据条件④“史蒂芬 = -俄国”和以上推出的“史蒂芬=-英国”,即推出:史蒂芬=法国。

  (3)再找到与法国相关的条件②。根据②“击剑=-法国”,推出:

  史蒂芬=-击剑,-拳击=武术,即:史蒂芬擅长武术。



 (4)对照选项,只有A符合。

  [付老师点拨]快读:发现确定条件,搜索与其相关;

  快解:绕过其余干扰,连续推出答案。

  相关推演法在演绎推理中亦有广泛应用。读者应重视对“相关推演”能力的演练,备考可参考本书稍后篇章中介绍多种试题类型和习题。

  三、条件有矛盾真假好分辨

  各地公务员考试中,都有这种类型的试题:

  试题8.(北京2008-35)甲、乙、丙三人中,只有一个会游泳。甲说:“我会”,乙说:“我不会”,丙说:“甲不会”。如果这三句话,只有一句是真的,那么会游泳的是()。

  A. 甲B. 乙C. 丙D. 无法判断

  这类试题中的条件都没有确定,但其中的矛盾显而易见,这就是典型的利用矛盾解析的试题。历年至今,“矛盾”类试题在全国各地公务员考试中反复出现。解析这类试题,关键要找到条件之间的逻辑矛盾,然后真假自明。

  什么是逻辑矛盾?简明地说,两个不同的断定,必有一个真,一个假(不必明确哪个真、哪个假)。比如:“这马是白的”和“这马不是白的”就构成了逻辑矛盾。两者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而“这马是白的”和“这马是黄的”就不是逻辑矛盾。虽然它们不能同真,但有可能都是假的:如果它是一匹红色的马呢?

  两个矛盾的命题必然一真、一假。那么,无论只有“一真”或只有“一假”的情况,这“一真”和“一假”都包含于矛盾命题中,其余命题的真、假就完全明确了。如:在只有“一真的”情况下,这个“真”包含在矛盾中,其余的命题就都是假的无疑;反之亦然。

  掌握了这些常识,就可以用“锁定”矛盾的方法,解答上题。

  [解析]

  (1)题中“甲说‘我会’”和“丙说‘甲不会’”矛盾,必有一句真、一句假。在只有“一句真”的条件下,真话就在甲、丙二人间,剩余的乙肯定是假话。

  (2)从乙的假话“我不会”推知:乙会游泳。答案为B。

  同样思路,请看广东试题:

  试题9.(广东2008-76)在向南方雪灾受灾地区的捐款活动中,某慈善组织收到一笔10000元的匿名捐款,该组织经过调查,发现是甲、乙、丙、丁四个人当中的某一个捐的。慈善组织成员对他们进行求证时,发现他们的说法相互矛盾:

  甲说:对不起,这钱不是我捐的。

  乙说:我估计这钱肯定是丁捐的。

  丙说:乙的收入,肯定是乙捐的。

  丁说:乙的说法没有任何根据。

  假定四人中只有一个说了真话,那么到底谁是真正的捐款者呢?()

  A. 甲B.乙C. 丙D. 丁

  [解析]

  (1)题中乙和丁说话矛盾,四人的真话在两者中,其余二人的话都假。

  (2)从甲的假话“对不起,这钱不是我捐的”,即刻推出:钱是甲捐的。正确答案为A。

  在增加难度的“矛盾”试题中,往往出现“两真、两假”条件,这就不仅要利用矛盾,还要结合假设才能快速解答。如:

  试题10.四名潜水队员是好朋友,预测他们参加深海探察预选情况:

  张东:我估计咱们四个人谁也没有条件入选。

  刘霞:别人条件再强,我看咱们几个也能有入选的。

  大勇:这次深海探察不能一个女队员没有啊!刘霞和晶晶最少能入选一个。

  晶晶:是啊,我条件合格,应该入选。

  最后证明其中有两人猜对了。实际情况是()。

  A. 张东猜对,没人入选B. 刘霞猜对,大勇入选

  C. 大勇猜对,刘霞入选D. 晶晶猜对,晶晶入选

  [解析]

  (1)这四个好友,两人猜对、两人猜错。

  (2)张东和刘霞的猜测有矛盾。

  张东:四人都不能入选。

  刘霞:我们有人入选。

  张东和刘霞两人矛盾,必然一个猜对、一个猜错。剩余大勇、晶晶两人中也无疑一个猜对、一个猜错(因为有两个对、两个错)。

  (3)以上只找到一对矛盾,推理线索似乎中断了。“条件不确定,假设是关键”。在条件不明确的情况下,运用假设。因为已经推出“大勇和晶晶”一对、一错,假设“晶晶猜对”(晶晶入选),那么,大勇也猜对了(刘霞、晶晶最少选一个),这与一对、一错不符。因此,晶晶猜对不成立,即:晶晶猜错了(她没入选),大勇猜对了。

  (4)根据大勇猜对(刘霞、晶晶最少选一个),推出刘霞入选了。

  答案为C。即:大勇猜对,刘霞入选。

  [付老师点拨]快读:遇到真假变化,不必详读分清。

  快解:揪出逻辑矛盾,剩余真假自明;

  倘若真假未明,辅助假设可行。

  矛盾分析,在解析其他类型的测试中,亦有广泛应用。逻辑矛盾形式有一定的量(复合矛盾、量化矛盾、模态矛盾等),全国各地试题变化灵活。备考可参考本章稍后介绍的直言命题推理、模态命题推理、矛盾律、排中律综合解析部分的有关常识和各类习题。

  四、确定条件多排除做首选

  公务员考试中,有些考题给出的确定条件较多。根据这些条件,若能直观排除选项,则不必运用其他方法。只要把条件代入并排除与条件不符的选项,正确答案一目了然。

  试题11.(北京2008-33)高中同学聚会,甲、乙、丙在各自的岗位上都做出了一些成绩,成为了教授、作家和市长。另外:

  ①他们分别毕业于数学系、物理系和中文系。

  ②作家称赞中文系毕业者身体健康。

  ③物理系毕业者请教授写了一个条幅。

  ④作家和物理系毕业者在一个市内工作。

  ⑤乙向数学系毕业者请教过统计问题。

  ⑥毕业后,物理系毕业者、乙都没再和丙联系过。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丙是作家,甲毕业于物理系B. 乙毕业于数学系

  C. 甲毕业于数学系D. 中文系毕业者是作家

  [解析]

  (1)根据题中多个已确定条件可直接排除选项。

  据条件⑤“乙向数学系毕业者请教”,排除B项:乙毕业于数学系。

  据条件⑥“物理系毕业者、乙没和丙联系过”推出:甲 = 物理系,排除C项:甲毕业数学系。

  据条件②“作家称赞中文系”排除D项:中文系毕业者是作家。

  (2)排除B、C、D后,答案为A。

  排除法除用于对照排除选项外,还可用于排除多余的条件。多余的条件具有很强的干扰性。把独立无关联的条件分离出去,肃清干扰,看似复杂的问题会骤然简明。如:


上一篇:风流无耻韦小宝

下一篇:yanhu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