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

时间:2024-06-29 23:36:55编辑:揭秘君

国务院2016年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3至5年再减多少

国发〔2013〕4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工作重点。为积极有效地化解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等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同时指导其他产能过剩行业化解工作,特制定本意见。
  充分认识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供给适度大于需求是市场竞争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有利于调节供需,促进技术进步与管理创新。但产品生产能力严重超过有效需求时,将会造成社会资源巨大浪费,降低资源配置效率,阻碍产业结构升级。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国际市场持续低迷,国内需求增速趋缓,我国部分产业供过于求矛盾日益凸显,传统制造业产能普遍过剩,特别是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高消耗、高排放行业尤为突出。2012年底,我国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产能利用率分别仅为72%、73.7%、71.9%、73.1%和75%,明显低于国际通常水平。钢铁、电解铝、船舶等行业利润大幅下滑,企业普遍经营困难。值得关注的是,这些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仍有一批在建、拟建项目,产能过剩呈加剧之势。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化解,势必会加剧市场恶性竞争,造成行业亏损面扩大、企业职工失业、银行不良资产增加、能源资源瓶颈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直接危及产业健康发展,甚至影响到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大局。
  当前,我国出现产能严重过剩主要受发展阶段、发展理念和体制机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阶段,市场需求快速增长,一些企业对市场预期过于乐观,盲目投资,加剧了产能扩张;部分行业发展方式粗放,创新能力不强,产业集中度低,没有形成由优强企业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导致行业无序竞争、重复建设严重;一些地方过于追求发展速度,过分倚重投资拉动,通过廉价供地、税收减免、低价配置资源等方式招商引资,助推了重复投资和产能扩张;与此同时,资源要素市场化改革滞后,政策、规划、标准、环保等引导和约束不强,投资体制和管理方式不完善,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不到位,导致生产要素价格扭曲,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不健全,市场机制作用未能有效发挥,落后产能退出渠道不畅,产能过剩矛盾不断加剧。
  产能严重过剩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诸多问题的根源。企业经营困难、财政收入下降、金融风险积累等,都与产能严重过剩密切相联。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必然带来阵痛,有的行业甚至会伤筋动骨,但从全局和长远来看,遏制矛盾进一步加剧,引导好投资方向,对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因此,要坚决控制增量、优化存量,深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市场为主导的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长效机制。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任务十分艰巨,要精心谋划、总体部署、统筹安排,积极稳妥加以推进。


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的解读

《指导意见》强调,要按照尊重规律、分业施策、多管齐下、标本兼治的总原则,加强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坚决遏制产能盲目扩张;着力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完善配套政策,分别“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过剩产能;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指导意见》根据行业特点,分别提出了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等行业分业施策意见,并确定了当前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8项主要任务:一是严禁建设新增产能项目,分类妥善处理在建违规项目。二是全面清理整顿已建成的违规产能,加强规范和准入管理。三是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引导产能有序退出。四是推进企业兼并重组,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五是努力开拓国内有效需求,着力改善需求结构。六是巩固扩大国际市场,拓展对外投资合作。七是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加强企业管理创新,增强企业创新驱动发展动力。八是创新政府管理,营造公平环境,完善市场机制,建立长效机制。 《指导意见》还从加强和完善行业管理、强化土地环保监管、完善财税金融政策等方面,提出了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配套政策措施。

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的文件内容

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国发〔2013〕4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工作重点。为积极有效地化解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等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同时指导其他产能过剩行业化解工作,特制定本意见。一、充分认识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供给适度大于需求是市场竞争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有利于调节供需,促进技术进步与管理创新。但产品生产能力严重超过有效需求时,将会造成社会资源巨大浪费,降低资源配置效率,阻碍产业结构升级。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国际市场持续低迷,国内需求增速趋缓,我国部分产业供过于求矛盾日益凸显,传统制造业产能普遍过剩,特别是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高消耗、高排放行业尤为突出。2012年底,我国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产能利用率分别仅为72%、73.7%、71.9%、73.1%和75%,明显低于国际通常水平。钢铁、电解铝、船舶等行业利润大幅下滑,企业普遍经营困难。值得关注的是,这些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仍有一批在建、拟建项目,产能过剩呈加剧之势。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化解,势必会加剧市场恶性竞争,造成行业亏损面扩大、企业职工失业、银行不良资产增加、能源资源瓶颈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直接危及产业健康发展,甚至影响到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大局。当前,我国出现产能严重过剩主要受发展阶段、发展理念和体制机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阶段,市场需求快速增长,一些企业对市场预期过于乐观,盲目投资,加剧了产能扩张;部分行业发展方式粗放,创新能力不强,产业集中度低,没有形成由优强企业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导致行业无序竞争、重复建设严重;一些地方过于追求发展速度,过分倚重投资拉动,通过廉价供地、税收减免、低价配置资源等方式招商引资,助推了重复投资和产能扩张;与此同时,资源要素市场化改革滞后,政策、规划、标准、环保等引导和约束不强,投资体制和管理方式不完善,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不到位,导致生产要素价格扭曲,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不健全,市场机制作用未能有效发挥,落后产能退出渠道不畅,产能过剩矛盾不断加剧。产能严重过剩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诸多问题的根源。企业经营困难、财政收入下降、金融风险积累等,都与产能严重过剩密切相联。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必然带来阵痛,有的行业甚至会伤筋动骨,但从全局和长远来看,遏制矛盾进一步加剧,引导好投资方向,对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因此,要坚决控制增量、优化存量,深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市场为主导的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长效机制。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任务十分艰巨,要精心谋划、总体部署、统筹安排,积极稳妥加以推进。二、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一)总体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把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按照尊重规律、分业施策、多管齐下、标本兼治的总原则,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着力加强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坚决遏制产能盲目扩张;着力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完善配套政策,“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过剩产能;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立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长效机制,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二)基本原则。——坚持尊重市场规律与改善宏观调控相结合。发挥企业市场主体作用,强化企业责任意识;加强市场供需趋势研判和信息引导,综合运用法律、经济以及必要的宏观调控手段,加强政策协调,形成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合力。——坚持开拓市场需求与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扩大国内市场规模,巩固拓展国际市场,消化国内过剩产能。强化需求升级导向,培育高端产品市场,促进产能结构优化,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坚持严格控制增量与调整优化存量相结合。严格要素供给和投资管理,遏制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压缩过剩产能;实施境外投资和产业重组,转移国内过剩产能;强化资源能源和环境硬约束,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优化产业布局。——坚持完善政策措施与深化改革创新相结合。完善和细化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配套政策措施,建立中央和地方联动机制,加强协调服务,发挥部门合力,落实地方责任;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形成有利于发挥市场竞争机制作用、有效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的体制机制环境。(三)主要目标。通过5年努力,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工作取得重要进展:——产能规模基本合理。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等行业产能总量与环境承载力、市场需求、资源保障相适应,空间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协调,产能利用率达到合理水平。——发展质量明显改善。兼并重组取得实质性进展,产能结构得到优化;清洁生产和污染治理水平显著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升;经济效益实现好转,盈利水平回归合理,行业平均负债率保持在风险可控范围内,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长效机制初步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得到完善,企业市场主体作用充分发挥。过剩行业产能预警体系和监督机制基本建立,资源要素价格、财税体制、责任追究制度等重点领域改革取得重要进展。三、主要任务(一)坚决遏制产能盲目扩张。严禁建设新增产能项目。严格执行国家投资管理规定和产业政策,加强产能严重过剩行业项目管理,各地方、各部门不得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核准、备案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各相关部门和机构不得办理土地(海域)供应、能评、环评审批和新增授信支持等相关业务。分类妥善处理在建违规项目。对未按土地、环保和投资管理等法律法规履行相关手续或手续不符合规定的违规项目,地方政府要按照要求进行全面清理。凡是未开工的违规项目,一律不得开工建设;凡是不符合产业政策、准入标准、环保要求的违规项目一律停建;对确有必要建设的项目,在符合布局规划和环境承载力要求,以及等量或减量置换原则等基础上,由地方政府提出申请报告,报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并抄报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等相关职能部门,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等职能部门,在委托咨询机构评估的基础上出具认定意见,各相关部门依法依规补办相关手续。对未予认定的在建违规项目一律不得续建,由地方政府自行妥善处理;对隐瞒不报在建违规项目,一经查实,立即停建,金融机构停止发放贷款,国土、环保部门依据土地管理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予以处理,对涉及失职渎职和权钱交易等问题的予以严肃查处,对监管不力的要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同时,按照谁违规谁负责的原则,做好债务、人员安置等善后工作。所有在建违规项目的处理结果均应向社会公开。(二)清理整顿建成违规产能。全面清理整顿。各省级人民政府依据行政许可法、土地管理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以及能源消耗总量控制指标、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行业规范和准入条件、环保标准等要求,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建成违规项目进行全面清理,提出整顿方案并向社会公示后,报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等部门备案;对不符合备案要求的,各有关部门要及时反馈意见。加强规范管理。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建成违规产能的规范管理,工业主管部门加强行业规范和准入管理,国土、环保部门严格监督检查,质检部门进行质量保障能力综合评价,依法颁发产品生产许可证。对工艺装备落后、产品质量不合格、能耗及排放不达标的项目,列入淘汰落后年度任务加快淘汰。(三)淘汰和退出落后产能。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分解落实年度目标,在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等重点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基础上,通过提高财政奖励标准,落实等量或减量置换方案等措施,鼓励地方提高淘汰落后产能标准,2015年底前再淘汰炼铁1500万吨、炼钢1500万吨、水泥(熟料及粉磨能力)1亿吨、平板玻璃2000万重量箱。“十三五”期间,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和环境承载力,通过提高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标准,严格执行特别排放限值要求,加大执法处罚力度,加快淘汰一批落后产能。中央企业在淘汰和退出落后产能方面要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引导产能有序退出。完善激励和约束政策,研究建立过剩产能退出的法律制度,引导企业主动退出过剩行业。分行业制修订并严格执行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对超过能耗限额标准和环保不达标的企业,实施差别电价和惩罚性电价、水价等差别价格政策。产能严重过剩行业项目建设,须制定产能置换方案,实施等量或减量置换,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环境敏感区域,实施减量置换。项目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须制定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方案并向社会公示,行业主管部门对产能置换方案予以确认并公告,同时将置换产能列入淘汰名单,监督落实。鼓励各地积极探索政府引导、企业自愿、市场化运作的产能置换指标交易,形成淘汰落后与发展先进的良性互动机制。(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完善和落实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财税、金融、土地等政策措施。协调解决企业跨地区兼并重组重大问题,理顺地区间分配关系,促进行业内优势企业跨地区整合过剩产能。支持兼并重组企业整合内部资源,优化技术、产品结构,压缩过剩产能。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企业通过参股、控股、资产收购等多种方式参与企业兼并重组。研究出台促进企业做优做强的指导意见,推动优强企业引领行业发展,支持和培育优强企业发展壮大,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行业发展的协调和自律能力。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科学制定产业布局规划,在坚决遏制产能盲目扩张和严控总量的前提下,有序推进产业布局调整和优化。按照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要求,适应城镇化发展需要,结合地方环境承载力、资源能源禀赋、产业基础、市场空间、物流运输等条件,有序推进产业梯度转移和环保搬迁、退城进园,防止落后产能转移。支持跨地区产能置换,引导国内有效产能向优势企业和更具比较优势的地区集中,推动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格局。(五)努力开拓国内市场需求。扩大国内有效需求。适应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的需要,挖掘国内市场潜力,消化部分过剩产能。推广钢结构在建设领域的应用,提高公共建筑和政府投资建设领域钢结构使用比例,在地震等自然灾害高发地区推广轻钢结构集成房屋等抗震型建筑;推动建材下乡,稳步扩大钢材、水泥、铝型材、平板玻璃等市场需求。优化航运运力结构,加快淘汰更新老旧运输船舶。着力改善需求结构。强化需求升级导向,实施绿色建材工程,发展绿色安全节能建筑,制修订相关标准规范,提高建筑用钢、混凝土以及玻璃等产品使用标准,带动产品升级换代。推动节能、节材和轻量化,促进高品质钢材、铝材的应用,满足先进制造业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加快培育海洋工程装备、海上工程设施市场。(六)积极拓展对外发展空间。巩固扩大国际市场。鼓励企业积极参加各类贸易促进活动,创新国际贸易方式。拓展对外工程承包领域,提升对外承包工程质量和效益,积极承揽重大基础设施和大型工业、能源、通信、矿产资源开发等项目,带动国内技术、装备、产品、标准和服务等出口,培育“中国建设”国际品牌。适应国际新规范、新公约、新标准要求,增强节能环保船舶设计制造能力,稳定船舶出口市场。扩大对外投资合作。鼓励优势企业以多种方式“走出去”,优化制造产地分布,消化国内产能。建立健全贸易投资平台和“走出去”投融资综合服务平台。推动设立境外经贸合作区,吸引国内企业入园。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发挥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等产业的技术、装备、规模优势,在全球范围内开展资源和价值链整合;加强与周边国家及新兴市场国家投资合作,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对外投资,建设境外生产基地,提高企业跨国经营水平,拓展国际发展新空间。七)增强企业创新驱动发展动力。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利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杠杆倒逼企业增强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推动企业转型和产业升级,提升以产品质量、标准、技术为核心要素的市场竞争力。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集中精力突破、掌握一批关键共性技术。鼓励企业实施技术改造,推广应用更加节能、安全、环保、高效的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工艺技术,提升高技术船舶、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制造能力。加强企业管理创新。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引导国有资本从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公共事业领域转移。鼓励企业强化战略管理、培育知名品牌,加强产品创新、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提升有效供给,创造有效需求。提高企业管理信息化水平,推进精细化管理。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以人为本的企业人才激励机制。总结推广企业管理创新优秀成果,实施企业管理创新示范工程。(八)建立长效机制。创新政府管理。加强产业、土地、环保、节能、金融、质量、安全、进出口等部门协调配合,强化用地、用海和岸线审查,严格环保和质量监督管理,坚持银行独立审贷,形成法律法规约束下责任清晰的市场监管机制。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强化事中和事后纵横协管。加强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动态监测分析,建立产能过剩信息预警机制。营造公平环境。保障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切实减少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行政干预,坚决清理废除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中采取土地、资源、税收、电价等损害公平竞争的优惠政策,以及地方保护、市场分割的限制措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质量体系建设,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整顿规范市场秩序,形成有利于创新创业的市场环境。完善市场机制。推进资源税改革和环境保护税立法。理顺资源、要素价格的市场形成机制,完善差别化价格政策,提高产业准入的能耗、物耗、水耗和生态环保标准,切实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上限,倒逼超标产能退出、节能减排达标和自然环境改善。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建立生态环保补偿责任制。四、分业施策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要根据行业特点,开展有选择、有侧重、有针对性的化解工作。钢铁。重点推动山东、河北、辽宁、江苏、山西、江西等地区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整合分散钢铁产能,推动城市钢厂搬迁,优化产业布局,压缩钢铁产能总量8000万吨以上。逐步提高热轧带肋钢筋、电工用钢、船舶用钢等钢材产品标准,修订完善钢材使用设计规范,在建筑结构纵向受力钢筋中全面推广应用400兆帕及以上强度高强钢筋,替代335兆帕热轧带肋钢筋等低品质钢材。加快推动高强钢筋产品的分类认证和标识管理。落实公平税赋政策,取消加工贸易项下进口钢材保税政策。水泥。加快制修订水泥、混凝土产品标准和相关设计规范,推广使用高标号水泥和高性能混凝土,尽快取消32.5复合水泥产品标准,逐步降低32.5复合水泥使用比重。鼓励依托现有水泥生产线,综合利用废渣发展高标号水泥和满足海洋、港口、核电、隧道等工程需要的特种水泥等新产品。支持利用现有水泥窑无害化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和产业废弃物,进一步完善费用结算机制,协同处置生产线数量比重不低于10%。强化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和能源、资源单耗指标约束,对整改不达标的生产线依法予以淘汰。电解铝。2015年底前淘汰16万安培以下预焙槽,对吨铝液电解交流电耗大于13700千瓦时,以及2015年底后达不到规范条件的产能,用电价格在标准价格基础上上浮10%。严禁各地自行出台优惠电价措施,采取综合措施推动缺乏电价优势的产能逐步退出,有序向具有能源竞争优势特别是水电丰富地区转移。支持电解铝企业与电力企业签订直购电长期合同,推广交通车辆轻量化用铝材产品的开发和应用。鼓励国内企业在境外能源丰富地区建设电解铝生产基地。平板玻璃。制修订平板玻璃和制品标准和应用规范,在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改造中使用符合节能标准的门窗,鼓励采用低辐射中空玻璃,支持既有生产线升级改造,提高优质浮法玻璃原片比重。发展功能性玻璃,鼓励原片生产深加工一体化,平板玻璃深加工率达到50%以上,培育玻璃精深加工基地。加快河北、广东、江苏、山东等重点产区和环境敏感区域结构调整。支持联合重组,形成一批产业链完整、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集团。船舶。提高海洋开发装备水平,加强海洋保障能力建设,充分挖掘航运、海洋工程、渔业、行政执法、应急救援等领域船舶装备的国内需求潜力,调整优化船舶产品结构。加大出口船舶信贷金融扶持,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建立海外销售服务基地。提高满足国际新规范、新公约、新标准的船舶产品研发和建造能力,鼓励现有造船产能向海洋工程装备领域转移,支持中小企业转型转产,提升高端产能比重。提高行业准入标准,对达不到准入条件和一年以上未承接新船订单的船舶企业实施差别化政策。支持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五、政策措施(一)完善行业管理。充分发挥行业规划、政策、标准的引导和约束作用,落实工业转型升级规划和行业发展规划,修订完善钢铁、水泥产业政策和铝、水泥、平板玻璃、船舶行业准入条件。加强行业准入和规范管理,公告符合条件的生产线和企业名单。适时发布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产能利用、市场供需等相关信息。定期发布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加强产品质量管理,推行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产品质量分类监管。发挥行业协会在行业自律、信息服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二)强化环保硬约束监督管理。加强环保准入管理,严格控制区域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完善区域限批措施。抓紧研究完善污染物排放和环境质量标准,特别是对京津冀等环境敏感区域要提高相关环境标准。开展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排放情况动态监测,对污染物排放超标企业实施限产、停产等措施。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企业强化执法监督检查,曝光环境违法企业名单,加大处罚力度,责令限期整改,污染排放严重超标的企业要停产整顿,对经整改整顿仍不符合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特别排放限值等相关规定的企业,予以关停。(三)加强土地和岸线管理。强化项目用地、岸线管理,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企业使用土地、岸线进行全面检查,对违规建设项目使用土地、岸线进行清理整顿,对发现的土地违法行为依法进行查处。加强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使用土地、岸线的审核,对未经核准、备案的项目,一律不得批准使用土地、岸线。各地要取消产能严重过剩行业项目用地优惠政策。政府土地储备机构有偿收回企业环保搬迁、兼并重组、淘汰落后等退出的土地,按规定支付给企业的土地补偿费,可以用于支持企业做好善后处理工作和转型发展。(四)落实有保有控的金融政策。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实施有针对性的信贷指导政策,加强和改进信贷管理。对未取得合法手续的建设项目,一律不得放贷、发债、上市融资。依法保护金融债权。鼓励商业银行按照风险可控和商业可持续原则,加大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企业兼并重组整合过剩产能、转型转产、产品结构调整、技术改造和向境外转移产能、开拓市场的信贷支持。对整合过剩产能的企业,积极稳妥开展并购贷款业务,合理确定并购贷款利率,贷款期限可延长至7年。大力发展各类机构投资,鼓励创新基金品种,开拓企业兼并重组融资渠道。加大企业“走出去”的贷款支持力度、适当简化审批程序,完善海外投资保险产品,研究完善“走出去”投融资服务体系,支持产能向境外转移。(五)完善和规范价格政策。按照体现资源稀缺性和环境成本的原则,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继续实施并完善非居民用水超定额加价和环保收费政策。完善差别电价政策,各地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优惠电价政策进行清理整顿,禁止自行实行电价优惠和电费补贴。对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高耗能行业,能耗、电耗、水耗达不到行业标准的产能,实施差别电价和惩罚性电价、水价。(六)完善财税支持政策。中央财政加大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实施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支持力度,各地财政结合实际安排专项资金予以支持。中央财政利用淘汰落后产能奖励资金等现有资金渠道,适当扩大资金规模,支持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压缩过剩产能。完善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税收政策,鼓励企业重组,提高市场竞争力。对向境外转移过剩产能的企业,其出口设备及产品可按现行规定享受出口退税政策。修订完善资源综合利用财税优惠政策,支持生产高标号水泥、高性能混凝土以及利用水泥窑处置城市垃圾、污泥和产业废弃物。(七)落实职工安置政策。各级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将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中企业下岗失业人员纳入就业扶持政策体系。落实促进自主创业、鼓励企业吸纳就业和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等各项政策,加强对下岗失业人员的免费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服务,提供职业培训,开展创业指导和创业培训,落实自主创业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等政策,扶持下岗失业人员以创业带动就业。切实做好下岗失业人员社会保险关系接续和转移,按规定落实好其社会保障待遇,依法妥善处理职工劳动关系。(八)建立项目信息库和公开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投资项目信息库,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市场监管中的作用。结合取消和下放项目行政审批,以及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要求,率先建立钢铁、电解铝等产能严重过剩行业项目信息库,涵盖现有生产企业在建项目和已核准或备案项目的动态情况。加强建设项目信息公开和服务,并与国土、环保、金融等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形成协同监管机制。同时,建立和完善举报查处制度,鼓励和引导社会参与监管。(九)强化监督检查。把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工作列为落实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监督检查的重要内容,加强对本意见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落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认真执法问责,对工作开展不力的地方和部门,进行通报批评,建立健全责任延伸制度。强化案件查办,对违法违规建设产能严重过剩行业项目监管不力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将遏制重复建设、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工作列入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及时公开化解产能严重过剩进展情况,发挥新闻媒体舆论引导和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六、实施保障各地区、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协调配合,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改革创新精神,合力推进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各项工作。国土资源部门要进一步加强供地用地管理,把好土地关口;环境保护部门要继续强化环境监管,管好环保门槛;金融部门要改进和加强信贷管理,用好信贷闸门。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本意见的要求,根据职责分工抓紧制定配套文件,完善配套政策,确保各项任务得到贯彻实施。各省级人民政府对本地区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工作负总责,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高度重视和有效防范社会风险,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监督检查,稳扎稳打做好化解产能严重过剩工作,保障本意见各项任务顺利实施。加强宣传引导,做好政策解读,营造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良好社会氛围。

电解铝方法

电解铝就是通过电解得到的铝。现代电解铝工业生产采用冰晶石-氧化铝融盐电解法。熔融冰晶石是溶剂,氧化铝作为溶质,以碳素体作为阳极,铝液作为阴极,通入强大的直流电后,在950℃-970℃下,在电解槽内的两极上进行电化学反应,即电解。霍尔—埃鲁法(英语:Hall–Héroult process,又称霍尔法、郝耳法)是电解氧化铝和冰晶石(主要成分是氟铝酸钠,Na3AlF6)的熔融混合物制取铝的化工过程。於1886年由美国化学家查尔斯·马丁·霍尔和法国化学家保罗·埃鲁各自独立发明。霍尔—埃鲁法和其後的拜耳法的联用大大提高了铝的产量,扩大了铝的应用范围,至今仍然是主要的工业制铝方法。

钢铁产能置换政策

法律分析:《钢铁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是为巩固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工作成效,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按照《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和《国务院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结合钢铁行业发展新形势,制定本办法。法律依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国资委出台的《钢铁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第一条 为巩固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工作成效,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按照《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国发〔2013〕41号)和《国务院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国发〔2016〕6号),结合钢铁行业发展新形势,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类所有制钢铁企业建设炼铁、炼钢冶炼设备的项目。钢铁企业建设冶炼项目须按程序公示公告产能置换方案。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的等量置换是指建设产能等于退出产能;减量置换是指建设产能小于退出产能;置换比例是指退出产能与建设产能之比。

钢铁产能置换政策

产能置换是利用市场化和法制化手段推动钢铁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解过剩产能的有效手段。自发布实施以来,有效遏制了钢铁产能无序扩张,在化解过剩产能、调整产业布局、推动兼并重组、提升技术装备水平、节能减排等方面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一、产能置换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1、产能置换比例偏低,非重点地区没有明确具体的置换比例要求,难以抑制产量不减反增问题;2、产能认定标准不统一,同一个炉型有备案、底单、测算、设计等产能口径,置换过程中存在玩“数字游戏”、打“擦边球”等现象;3、全流程监管体系不健全,存在置换设备未及时拆除到位、“以停代关”问题,“畸形”炉容、“一炉多分”等现象;二、产能置换方案必须包含哪些内容?1、增加了配套设施的公示公告,即建设项目必须将预处理及精炼设施的型号、数量和产能一并公示公告。比如配套建设的脱磷、脱硫预处理装置,LF炉、RH炉等精炼设施。2、完整保留了退出项目信息,即退出项目所在地区、企业名称、退出的冶炼设备型号、数量和产能,以及拆除时间安排等;涉及跨省(区、市)产能置换,须附产能出让公告。三、落实产能置换不到位等违反办法的情形,从两个层面进行处理:1、对钢铁产能置换过程中存在弄虚作假行为并导致不良社会影响的企业、设计咨询单位和评估机构,依法依规实施联合惩戒,追究相关责任;2、对审核把关不严、监督落实不到位的地区和中央企业,责令限期整改,情节严重的向全国通报,并依法依规追究相关责任。法律依据:《钢铁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 第六条 建设炼铁、炼钢产能均须分别实施产能置换。置换过程中的退出产能数量,按照2016年国务院国资委、各省级人民政府上报国务院备案去产能实施方案的钢铁行业冶炼设备清单内产能数量核定;对2016年及以后建成的合法合规冶炼设备,退出产能数量按照《产能核算表》(附件1)进行核定。置换过程中的建设产能数量,按照《产能核算表》进行核定。企业建设脱磷转炉须履行产能置换手续。建设非高炉炼铁、提钒转炉、回转窑矿热炉(RKEF)等设备,产能核定须“一事一议”上报工业和信息化部。


什么是产能置换

产能置换是指通过市场化手段,淘汰落后产能,实现产业升级,进而控制行业产能。产能置换分为等量产能置换和减量产能置换,等量产能置换是指新(改、扩)建项目应淘汰与该建设项目产能数量相等的落后或过剩产能;减量置换是指新(改、扩)建项目应淘汰大于该建设项目产能数量的落后或过剩产能。扩展资料按照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规定,产能严重过剩行业项目建设,须制定产能置换方案,实施等量或减量置换。还明确要求,项目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须制定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方案并向社会公示,行业主管部门对产能置换方案予以确认并公告,同时将置换产能列入淘汰名单,监督落实。坚持控制总量和优化存量相结合。按照疏堵结合、严禁新增产能的思路,结合产业布局优化和结构升级的要求,加快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为实施新(改、扩)建项目腾出资源、环境容量和市场空间;坚持市场调节与政府引导相结合。鼓励各地探索实施政府引导、企业自愿、市场化运作的产能指标交易,发挥市场作用,支持跨地区产能置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坚持统筹考虑和区别对待相结合。制定产能置换方案,要统筹考虑地区资源优势、环境容量等因素,实行区别对待。对环境敏感区域,须实施减量置换,其他地区可实施等量置换。

什么是产能置换

“产能置换分为等量产能置换和减量产能置换,等量产能置换是指新(改、扩)建项目应淘汰与该建设项目产能数量相等的落后或过剩产能;减量置换是指新(改、扩)建项目应淘汰大于该建设项目产能数量的落后或过剩产能。【摘要】
什么是产能置换【提问】
“产能置换分为等量产能置换和减量产能置换,等量产能置换是指新(改、扩)建项目应淘汰与该建设项目产能数量相等的落后或过剩产能;减量置换是指新(改、扩)建项目应淘汰大于该建设项目产能数量的落后或过剩产能。【回答】
产能置换是指通过市场化手段,淘汰落后产能,实现产业升级,进而控制行业产能。

产能置换分为等量产能置换和减量产能置换,等量产能置换是指新(改、扩)建项目应淘汰与该建设项目产能数量相等的落后或过剩产能;减量置换是指新(改、扩)建项目应淘汰大于该建设项目产能数量的落后或过剩产能。



扩展资料
按照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规定,产能严重过剩行业项目建设,须制定产能置换方案,实施等量或减量置换。还明确要求,项目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须制定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方案并向社会公示,行业主管部门对产能置换方案予以确认并公告,同时将置换产能列入淘汰名单,监督落实。【回答】
坚持控制总量和优化存量相结合。按照疏堵结合、严禁新增产能的思路,结合产业布局优化和结构升级的要求,加快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为实施新(改、扩)建项目腾出资源、环境容量和市场空间;坚持市场调节与政府引导相结合。

鼓励各地探索实施政府引导、企业自愿、市场化运作的产能指标交易,发挥市场作用,支持跨地区产能置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坚持统筹考虑和区别对待相结合。制定产能置换方案,要统筹考虑地区资源优势、环境容量等因素,实行区别对待。对环境敏感区域,须实施减量置换,其他地区可实施等量置换。【回答】


不锈钢的发展前景如何

中国不锈钢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大市场!一、中国不锈钢市场现状从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的近10年时间,是中国不锈钢市场的大跨越发展时期,整体可概括为三个“迅速”,即:需求增长迅速、产能增长迅速、制造水平提升迅速;六个“快于”,即:需求增长快于产能增长、产能增长快于原料供应增长、进口增长快于出口增长、冷轧产能增长快于热轧产能增长、非公有经济投资增长快于国有投资增长、民用消费增长快于工业消费增长!(一)不锈钢市场需求分析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中国的不锈钢表观消费量也在持续增长,由1990年的26万吨猛增到2001年的225万吨,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不锈钢消费的第一大国。不锈钢是一种优质钢材,不仅耐蚀抗磨、外观精美,而且不锈钢废钢还可回用,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是100%的绿色环保材料。在一些特殊的场合,用不锈钢代替普碳钢,可以大大提高构件的使用寿命。如美国在改造20多万座被损坏的桥梁时,用不锈钢代替碳钢,使桥梁的寿命由45年延长到了80年;英国用不锈钢钢筋代替碳钢钢筋,预计可以使高楼的寿命达到120年。不锈钢的这些优良的性能,决定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其用量将会大幅度增长。随着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以及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将进一步拉动不锈钢需求。可以预期,随着不锈钢工业总体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不锈钢将会在汽车、家电、化工、电力、环保等领域获得更加广泛的应用。据有关专家对不锈钢市场的预测,未来中国不锈钢消费仍将以较快的速度增长,以2003年不锈钢消费量420万吨为基数,2005年前按年均增长率10%测算,2005年全国不锈钢消费量将达到508万吨。2006年至2010年,按世界不锈钢平均增长水平7%测算,2010年全国不锈钢需求量约为712万吨。 从不锈钢人均需求量看,2001年世界人均消费4.9公斤的水平,如扣除发展中国家中国和印度后,世界先进国家人均消费水平是9.6公斤。2001年中国达到了人均消费1.6公斤,2002年中国达到了人均消费2.3公斤,2003年人均消费达到3.0公斤。预计到2010年我国不锈钢人均消费达5公斤,仍低于目前世界不锈钢人均消费水平。由此可见,中国不锈钢市场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另外,从平均钢量消费看,世界上不锈钢占整个钢铁消费量的1.5-3%,美国是2%,国外预测,中国如果发展到2.5-3亿吨钢,不锈钢业是500-600万吨,之后增长量稳定在5-10%之间。进入21世纪,世界制造业部门生产基地重心已转向亚洲地区,特别是中国大陆。亚洲地区至少在未来10年至15年里不锈钢扁平材产品消费量将依然保持住强劲增长势头。 (二)不锈钢市场供给分析 中国不锈钢产业的现状,一是国内生产能力不足,不能完全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1990年到1999年,中国不锈钢进口量逐年增加,进口的平均增长率为28.59% 2002年不锈钢进口量达到237.83万吨,占到消费总量的79.8%。二是国内企业普遍规模小,生产成本高,质量不稳定。在2002年国内不锈钢生产总量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装备落后、生产效率低、质量不稳定的中小企业生产的。目前,国内年产1万吨以上的不锈钢生产企业只有9家,太钢的规模最大,不锈钢产能为100万吨。三是不锈钢产业集中度不高。2002年,最大四家不锈钢企业的产量占到全国不锈钢产量的53.3%,最大八家的产量占到全国产量的61.4% 。 随着国民经济的强劲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中国不锈钢产业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快速增长期,一大批再建不锈钢项目正在建设之中,还有一批拟建不锈钢项目正在论证中。据有关方面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600万吨。此外,随着新一轮钢铁产品结构调整的开始,国内一些冶金企业纷纷将目标瞄准了目前还是短线的不锈钢产品,加上国外大型不锈钢生产企业为了占领我国不锈钢产品市场纷纷与我国国内不锈钢生产企业开展合资、合作,共同生产不锈钢,一些民营企业也看好不锈钢市场,正在加快进入不锈钢生产领域的步伐。 (三)不锈钢市场供需分析 从总体上看,未来几年里,中国不锈钢产业产能低于国内市场需求的格局不会改变,需要通过进口来弥补中国不锈钢市场的供需缺口。中国入世虽然加快了国内不锈钢市场对世界的开放步伐,但入世效应的完全释放还有一定的时滞,因此,在未来几年内,中国不锈钢产业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二、中国不锈钢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分析 (一)中国不锈钢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供需矛盾严重。中国不锈钢消费从1990年到2003年的年均增长率为21.4%,但2004年的增长率仅为6.7%,已出现滞涨。到2010年左右,形成不锈钢冶炼能力将超过1000万t,热轧能力接近1000万t,不锈钢冷轧能力达到600万t以上,均大于可能的消费量。在品种方面,笔者认为冷轧不锈钢的过剩将提前于热轧不锈钢出现。2008年,热轧不锈钢的供给也将开始大于需求。 2、原料短缺。中国缺镍贫铬,少不锈废钢,原料短缺将严重制约快速增长产能的发展。 3、同质化严重。民营窄带及国有、外资两大阵营同质化严重,竞争激烈且无序发展。 4、品种、质量差距还较大。同国际先进企业对比,国内不锈钢品种较少、质量水平偏低,相当一段时期内因部分品种、质量原因仍需依赖进口。 5、研发能力薄弱。中国不锈钢生产企业受人才资源不足、激励机制不健全以及生产经验积累不够等原因影响,整体研发能力有待提高。 6、流通领域不规范。流通企业规模偏小,组织化程度低,现代化水平不高,仍存在假冒伪劣、以次充好、标签混乱等不良现象。不锈钢流通企业有数万家,从业人员约20万人,但年销售量在20万t以上的仅2家,年销售量在5万t以上的企业不足30家。 7、延伸加工产品档次较低。中国不锈钢延伸加工以较低档次的餐厨具、装饰管等为主,高等级的光亮板和着色产品还较少。 8、销售方式和手段有待加强。销售渠道需要进一步拓展,剪切加工配送能力需要加强,物流水平需要提高。 9、200系无序发展。200系列不锈钢已严重损害不锈钢形象,带来废钢回收污染,亟待规范。 (二)中国不锈钢产业发展对策 1、优化产业结构,淘汰落后工艺中国不锈钢产业结构还不合理,如现有产能中第一、第二层次具有较高工艺装备水平、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产能只有70%左右;冷轧窄带过多,宽板能力不足;装饰用管产能多,工业用管产能不足等。因此,有必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淘汰落后工艺。 另外,中国不锈钢行业起步较晚,集中度较低,分散在各处的小型不锈钢生产厂大多生产规模小,产品质量差,竞争能力弱,亟须整合。要通过购并和重组,扩大企业规模,提升行业集中度,促进竞争结构的优化,进一步促进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 2、加强应用研究,调整产品结构 中国属于缺镍国家,应大力推广应用节镍的马氏体、铁素体及铬镍锰系不锈钢;鼓励发展高强度、高耐蚀性的双相不锈钢、沉淀硬化不锈钢。200系400系耐蚀性虽不如300系,但中国幅员广大,在中西部少雨地区大有用武之地,在耐蚀性要求较低的行业也可大力推广。不锈钢企业应加强不锈钢钢种的开发研究,改善其加工性能,提高耐蚀性。行业协会应加大不锈钢应用领域的开发与推广宣传,提倡经济实用,合理消费,使用户能够买到既经济又能满足自己产品性能要求的不锈钢。 3、强化技术创新,提高市场竞争力 不锈钢生产技术复杂,生产难度大,对产品质量要求很高,易于采用现代化先进技术装备集中高效生产。中国不锈钢企业大都是新建生产线,更需注意以提高产品质量和企业竞争力为核心,立足国内市场,加强生产和技术管理,增强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 4、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 中国是不锈钢资源贫乏的国家,缺镍少铬,世界各国争夺镍铬资源开发控制权方面竞争激烈,因此镍铬资源供应是我国发展不锈钢生产的重要限制因素。因此,需要加大国内镍铬矿资源勘查开发力度,力争有更多的镍铬资源供应;其次,积极参加国外镍铬资源开发工作,同时开发利用好低镍铬矿资源。另外,优化废钢资源配置,合理利用废钢资源显得尤为重要。对资源浪费严重和生产工艺落后的小电炉,要实行必要的关停并转,为大企业和先进的生产线提供充足的废钢原料,降低生产成本。 5、强化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 要加强市场监管和质量监督力度,提高质量水平。要促进不锈钢流通业的发展加强对不锈钢流通企业的管理,加大执法力度,打击假冒伪劣产品。 要加强企业间合作与分工问题的研究与协调,扬长避短,优劣互补,减少同质化竞争;要促进不锈钢出口,加大出口力度,同时做好出口工作的研究和协调,以避免反倾销指控。 三、WTO对中国不锈钢市场的影响及中国不锈钢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一)WTO对中国不锈钢市场的影响“入世”符合中国改革开放战略目标,它进一步促进了中国的改革开放,进一步促进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对中国的不锈钢行业产生了积极、深远和巨大的影响。 1、促使不锈钢行业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国内现有的外资不锈钢生产企业已给中国不锈钢行业带来大量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他们将利用相对低廉的中国劳动力,以他们的技术和管理生产出优质、价廉的产品,占据自己的市场份额。加入WTO,中国的投资环境更加优化,吸引更多的外国企业,进入中国不锈钢行业。一旦市场需求呈现几何级数的增长,将会引起外资的更大规模的投入。 2、加速不锈钢行业的国际化 产业国际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中国的“入世”,加快了中国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的进程,不锈钢行业也不例外,最终将成为整个国际分工体系和世界产业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就不锈钢行业发展水平来看,在相当时期内中国还将处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过渡的阶段。只有通过不断地提高产业发展水平,推进产业升级,才能在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因此我们必须把握机会,积极利用产业国际化来推动产业的升级。 3、促进不锈钢产品的出口 加入WTO,中国享受成员国拥有的最惠国待遇,能享受其它国家和地区开放市场的好处,有利于打破国外对我出口产品的贸易壁垒,将会加快中国不锈钢生产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步伐。但是,中国不锈钢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目前还没有竞争优势。从发展的眼光来看,不锈钢产品的出口潜力极大。中国庞大的不锈钢产品市场十分有利于不锈钢产品工业的发展,进而带动出口工业。外资的不锈钢产品企业也将成为中国不锈钢产品出口的主要增长因素之一。随着中国的“入世”,制约中国不锈钢行业发展的因素将逐步消失,不锈钢行业将蓬勃发展,中国终将成为世界不锈钢产品出口的强国。 (二)中国不锈钢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不锈钢消费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国家经济的发展水平以及人们消费的升级。未来中国经济将以8%左右的增长率持续、快速发展,以及工业化、城市化进程都为不锈钢市场的中长期增长提供了基础与保障。 1、整体趋势 首先,市场潜力尚存。中国人均不锈钢表观消费量离发达国家(地区)中消费水平较低的英国还有较大差距。 其次,应用前景广阔。ABC建筑、结构、基本建设)和ART(汽车、火车、造船)以及环保等工业领域的应用还有较大空间。 再次,近期还需进口。同国际先进企业相比,国内不锈钢品种、质量和研发创新能力差距较大,相当一段时期内因部分品种、质量原因仍需依赖进口。 最后,竞争水平提高。中国主要不锈钢制造企业(如戴南不锈钢)近年通过大量引进世界先进设备、工艺和技术,通过引进与吸收、改造与新建相结合的途径,大大提高了不锈钢制造技术水平。从中长期趋势看,随着等企业重大新建、扩建项目的实施,不锈钢行业集中度有望得以提升,进一步促进行业结构的合理化,有利于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不锈钢领域近年的合资、合作,也有力提升了不锈钢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随着集中度的提升,组织结构的优化,消费和竞争的升级,企业将产生更大的压力和动力致力于不锈钢领域的技术创新,从而提升中国不锈钢行业的总体竞争力。 2、不锈钢品种发展趋势 在全球镍需求不断扩大和普遍对中国不锈钢产业看好的情况下,国际镍价飞速上涨。2006年最高曾达到23000万美元/t。国际镍价的快速上扬,使得镍铬系不锈钢材生产成本上升。因此,发展高氮低镍不锈钢,并不断增加铁素体不锈钢的产量和比重,对于镍资源严重缺乏的中国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氮低镍不锈钢具有更好的韧性、塑性、耐磨性等力学性能以及更强的耐腐蚀性能,具备更好的生物兼容性,不仅节约镍资源,而且成本较低,易回收利用,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虽然目前氮合金不锈钢已经可以工业化生产,但中国在氮的替代量以及其他生产工艺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突破,特别要研究如何进一步提高氮合金化不锈钢中氮的含量,直到完全以氮代镍。 铁素体不锈钢在我国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中国不锈钢的应用以奥氏体钢为主,比例超过90%。而世界不锈钢生产中,奥氏体不锈钢平均约占75%,因此,降低奥氏体不锈钢比例,是节镍的一项重要措施,也符合世界不锈钢发展的趋势。铁素体不锈钢由于不含镍,价格较便宜,而且是环境保护的良好选材。随着我国工业的迅速发展,汽车工业、家用器皿、厨房设施、家用电器等都需要大量的铁素体不锈钢。!


不锈钢前景

中国不锈钢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大市场!一、中国不锈钢市场现状 从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的近10年时间,是中国不锈钢市场的大跨越发展时期,整体可概括为三个“迅速”,即:需求增长迅速、产能增长迅速、制造水平提升迅速;六个“快于”,即:需求增长快于产能增长、产能增长快于原料供应增长、进口增长快于出口增长、冷轧产能增长快于热轧产能增长、非公有经济投资增长快于国有投资增长、民用消费增长快于工业消费增长!(一)不锈钢市场需求分析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中国的不锈钢表观消费量也在持续增长,由1990年的26万吨猛增到2001年的225万吨,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不锈钢消费的第一大国。不锈钢是一种优质钢材,不仅耐蚀抗磨、外观精美,而且不锈钢废钢还可回用,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是100%的绿色环保材料。在一些特殊的场合,用不锈钢代替普碳钢,可以大大提高构件的使用寿命。如美国在改造20多万座被损坏的桥梁时,用不锈钢代替碳钢,使桥梁的寿命由45年延长到了80年;英国用不锈钢钢筋代替碳钢钢筋,预计可以使高楼的寿命达到120年。不锈钢的这些优良的性能,决定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其用量将会大幅度增长。随着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以及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将进一步拉动不锈钢需求。可以预期,随着不锈钢工业总体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不锈钢将会在汽车、家电、化工、电力、环保等领域获得更加广泛的应用。据有关专家对不锈钢市场的预测,未来中国不锈钢消费仍将以较快的速度增长,以2003年不锈钢消费量420万吨为基数,2005年前按年均增长率10%测算,2005年全国不锈钢消费量将达到508万吨。2006年至2010年,按世界不锈钢平均增长水平7%测算,2010年全国不锈钢需求量约为712万吨。 从不锈钢人均需求量看,2001年世界人均消费4.9公斤的水平,如扣除发展中国家中国和印度后,世界先进国家人均消费水平是9.6公斤。2001年中国达到了人均消费1.6公斤,2002年中国达到了人均消费2.3公斤,2003年人均消费达到3.0公斤。预计到2010年我国不锈钢人均消费达5公斤,仍低于目前世界不锈钢人均消费水平。由此可见,中国不锈钢市场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另外,从平均钢量消费看,世界上不锈钢占整个钢铁消费量的1.5-3%,美国是2%,国外预测,中国如果发展到2.5-3亿吨钢,不锈钢业是500-600万吨,之后增长量稳定在5-10%之间。进入21世纪,世界制造业部门生产基地重心已转向亚洲地区,特别是中国大陆。亚洲地区至少在未来10年至15年里不锈钢扁平材产品消费量将依然保持住强劲增长势头。 (二)不锈钢市场供给分析 中国不锈钢产业的现状,一是国内生产能力不足,不能完全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1990年到1999年,中国不锈钢进口量逐年增加,进口的平均增长率为28.59% 2002年不锈钢进口量达到237.83万吨,占到消费总量的79.8%。二是国内企业普遍规模小,生产成本高,质量不稳定。在2002年国内不锈钢生产总量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装备落后、生产效率低、质量不稳定的中小企业生产的。目前,国内年产1万吨以上的不锈钢生产企业只有9家,太钢的规模最大,不锈钢产能为100万吨。三是不锈钢产业集中度不高。2002年,最大四家不锈钢企业的产量占到全国不锈钢产量的53.3%,最大八家的产量占到全国产量的61.4% 。 随着国民经济的强劲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中国不锈钢产业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快速增长期,一大批再建不锈钢项目正在建设之中,还有一批拟建不锈钢项目正在论证中。据有关方面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600万吨。此外,随着新一轮钢铁产品结构调整的开始,国内一些冶金企业纷纷将目标瞄准了目前还是短线的不锈钢产品,加上国外大型不锈钢生产企业为了占领我国不锈钢产品市场纷纷与我国国内不锈钢生产企业开展合资、合作,共同生产不锈钢,一些民营企业也看好不锈钢市场,正在加快进入不锈钢生产领域的步伐。 (三)不锈钢市场供需分析 从总体上看,未来几年里,中国不锈钢产业产能低于国内市场需求的格局不会改变,需要通过进口来弥补中国不锈钢市场的供需缺口。中国入世虽然加快了国内不锈钢市场对世界的开放步伐,但入世效应的完全释放还有一定的时滞,因此,在未来几年内,中国不锈钢产业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二、中国不锈钢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分析 (一)中国不锈钢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供需矛盾严重。中国不锈钢消费从1990年到2003年的年均增长率为21.4%,但2004年的增长率仅为6.7%,已出现滞涨。到2010年左右,形成不锈钢冶炼能力将超过1000万t,热轧能力接近1000万t,不锈钢冷轧能力达到600万t以上,均大于可能的消费量。在品种方面,笔者认为冷轧不锈钢的过剩将提前于热轧不锈钢出现。2008年,热轧不锈钢的供给也将开始大于需求。 2、原料短缺。中国缺镍贫铬,少不锈废钢,原料短缺将严重制约快速增长产能的发展。 3、同质化严重。民营窄带及国有、外资两大阵营同质化严重,竞争激烈且无序发展。 4、品种、质量差距还较大。同国际先进企业对比,国内不锈钢品种较少、质量水平偏低,相当一段时期内因部分品种、质量原因仍需依赖进口。 5、研发能力薄弱。中国不锈钢生产企业受人才资源不足、激励机制不健全以及生产经验积累不够等原因影响,整体研发能力有待提高。 6、流通领域不规范。流通企业规模偏小,组织化程度低,现代化水平不高,仍存在假冒伪劣、以次充好、标签混乱等不良现象。不锈钢流通企业有数万家,从业人员约20万人,但年销售量在20万t以上的仅2家,年销售量在5万t以上的企业不足30家。 7、延伸加工产品档次较低。中国不锈钢延伸加工以较低档次的餐厨具、装饰管等为主,高等级的光亮板和着色产品还较少。 8、销售方式和手段有待加强。销售渠道需要进一步拓展,剪切加工配送能力需要加强,物流水平需要提高。 9、200系无序发展。200系列不锈钢已严重损害不锈钢形象,带来废钢回收污染,亟待规范。 (二)中国不锈钢产业发展对策 1、优化产业结构,淘汰落后工艺中国不锈钢产业结构还不合理,如现有产能中第一、第二层次具有较高工艺装备水平、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产能只有70%左右;冷轧窄带过多,宽板能力不足;装饰用管产能多,工业用管产能不足等。因此,有必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淘汰落后工艺。 另外,中国不锈钢行业起步较晚,集中度较低,分散在各处的小型不锈钢生产厂大多生产规模小,产品质量差,竞争能力弱,亟须整合。要通过购并和重组,扩大企业规模,提升行业集中度,促进竞争结构的优化,进一步促进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 2、加强应用研究,调整产品结构 中国属于缺镍国家,应大力推广应用节镍的马氏体、铁素体及铬镍锰系不锈钢;鼓励发展高强度、高耐蚀性的双相不锈钢、沉淀硬化不锈钢。200系400系耐蚀性虽不如300系,但中国幅员广大,在中西部少雨地区大有用武之地,在耐蚀性要求较低的行业也可大力推广。不锈钢企业应加强不锈钢钢种的开发研究,改善其加工性能,提高耐蚀性。行业协会应加大不锈钢应用领域的开发与推广宣传,提倡经济实用,合理消费,使用户能够买到既经济又能满足自己产品性能要求的不锈钢。 3、强化技术创新,提高市场竞争力 不锈钢生产技术复杂,生产难度大,对产品质量要求很高,易于采用现代化先进技术装备集中高效生产。中国不锈钢企业大都是新建生产线,更需注意以提高产品质量和企业竞争力为核心,立足国内市场,加强生产和技术管理,增强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 4、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 中国是不锈钢资源贫乏的国家,缺镍少铬,世界各国争夺镍铬资源开发控制权方面竞争激烈,因此镍铬资源供应是我国发展不锈钢生产的重要限制因素。因此,需要加大国内镍铬矿资源勘查开发力度,力争有更多的镍铬资源供应;其次,积极参加国外镍铬资源开发工作,同时开发利用好低镍铬矿资源。另外,优化废钢资源配置,合理利用废钢资源显得尤为重要。对资源浪费严重和生产工艺落后的小电炉,要实行必要的关停并转,为大企业和先进的生产线提供充足的废钢原料,降低生产成本。 5、强化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 要加强市场监管和质量监督力度,提高质量水平。要促进不锈钢流通业的发展加强对不锈钢流通企业的管理,加大执法力度,打击假冒伪劣产品。 要加强企业间合作与分工问题的研究与协调,扬长避短,优劣互补,减少同质化竞争;要促进不锈钢出口,加大出口力度,同时做好出口工作的研究和协调,以避免反倾销指控。 三、WTO对中国不锈钢市场的影响及中国不锈钢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一)WTO对中国不锈钢市场的影响“入世”符合中国改革开放战略目标,它进一步促进了中国的改革开放,进一步促进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对中国的不锈钢行业产生了积极、深远和巨大的影响。 1、促使不锈钢行业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国内现有的外资不锈钢生产企业已给中国不锈钢行业带来大量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他们将利用相对低廉的中国劳动力,以他们的技术和管理生产出优质、价廉的产品,占据自己的市场份额。加入WTO,中国的投资环境更加优化,吸引更多的外国企业,进入中国不锈钢行业。一旦市场需求呈现几何级数的增长,将会引起外资的更大规模的投入。 2、加速不锈钢行业的国际化 产业国际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中国的“入世”,加快了中国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的进程,不锈钢行业也不例外,最终将成为整个国际分工体系和世界产业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就不锈钢行业发展水平来看,在相当时期内中国还将处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过渡的阶段。只有通过不断地提高产业发展水平,推进产业升级,才能在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因此我们必须把握机会,积极利用产业国际化来推动产业的升级。 3、促进不锈钢产品的出口 加入WTO,中国享受成员国拥有的最惠国待遇,能享受其它国家和地区开放市场的好处,有利于打破国外对我出口产品的贸易壁垒,将会加快中国不锈钢生产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步伐。但是,中国不锈钢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目前还没有竞争优势。从发展的眼光来看,不锈钢产品的出口潜力极大。中国庞大的不锈钢产品市场十分有利于不锈钢产品工业的发展,进而带动出口工业。外资的不锈钢产品企业也将成为中国不锈钢产品出口的主要增长因素之一。随着中国的“入世”,制约中国不锈钢行业发展的因素将逐步消失,不锈钢行业将蓬勃发展,中国终将成为世界不锈钢产品出口的强国。 (二)中国不锈钢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不锈钢消费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国家经济的发展水平以及人们消费的升级。未来中国经济将以8%左右的增长率持续、快速发展,以及工业化、城市化进程都为不锈钢市场的中长期增长提供了基础与保障。 1、整体趋势 首先,市场潜力尚存。中国人均不锈钢表观消费量离发达国家(地区)中消费水平较低的英国还有较大差距。 其次,应用前景广阔。ABC建筑、结构、基本建设)和ART(汽车、火车、造船)以及环保等工业领域的应用还有较大空间。 再次,近期还需进口。同国际先进企业相比,国内不锈钢品种、质量和研发创新能力差距较大,相当一段时期内因部分品种、质量原因仍需依赖进口。 最后,竞争水平提高。中国主要不锈钢制造企业(如戴南不锈钢)近年通过大量引进世界先进设备、工艺和技术,通过引进与吸收、改造与新建相结合的途径,大大提高了不锈钢制造技术水平。从中长期趋势看,随着等企业重大新建、扩建项目的实施,不锈钢行业集中度有望得以提升,进一步促进行业结构的合理化,有利于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不锈钢领域近年的合资、合作,也有力提升了不锈钢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随着集中度的提升,组织结构的优化,消费和竞争的升级,企业将产生更大的压力和动力致力于不锈钢领域的技术创新,从而提升中国不锈钢行业的总体竞争力。 2、不锈钢品种发展趋势 在全球镍需求不断扩大和普遍对中国不锈钢产业看好的情况下,国际镍价飞速上涨。2006年最高曾达到23000万美元/t。国际镍价的快速上扬,使得镍铬系不锈钢材生产成本上升。因此,发展高氮低镍不锈钢,并不断增加铁素体不锈钢的产量和比重,对于镍资源严重缺乏的中国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氮低镍不锈钢具有更好的韧性、塑性、耐磨性等力学性能以及更强的耐腐蚀性能,具备更好的生物兼容性,不仅节约镍资源,而且成本较低,易回收利用,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虽然目前氮合金不锈钢已经可以工业化生产,但中国在氮的替代量以及其他生产工艺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突破,特别要研究如何进一步提高氮合金化不锈钢中氮的含量,直到完全以氮代镍。 铁素体不锈钢在我国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中国不锈钢的应用以奥氏体钢为主,比例超过90%。而世界不锈钢生产中,奥氏体不锈钢平均约占75%,因此,降低奥氏体不锈钢比例,是节镍的一项重要措施,也符合世界不锈钢发展的趋势。铁素体不锈钢由于不含镍,价格较便宜,而且是环境保护的良好选材。随着我国工业的迅速发展,汽车工业、家用器皿、厨房设施、家用电器等都需要大量的铁素体不锈钢。!


固定资产投资资本金比例是多少

实物出资没有比例限制,只要按照实物的实际价格出资即可。

《公司法》第二十七条 股东可以用货币出资,也可以用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作价出资;但是,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作为出资的财产除外。
  对作为出资的非货币财产应当评估作价,核实财产,不得高估或者低估作价。法律、行政法规对评估作价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全体股东的货币出资金额不得低于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百分之三十。


国务院近期是否调整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最近一期的比例各是多少?

  一、各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最低资本金比例按以下规定执行:
  钢铁、电解铝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为40%。
  水泥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为35%。
  煤炭、电石、铁合金、烧碱、焦炭、黄磷、玉米深加工、机场、港口、沿海及内河航运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为30%。
  铁路、公路、城市轨道交通、化肥(钾肥除外)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为25%。
  保障性住房和普通商品住房项目的最低资本金比例为20%,其他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最低资本金比例为30%。
  其他项目的最低资本金比例为20%。
  二、经国务院批准,对个别情况特殊的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可以适当降低最低资本金比例要求。属于国家支持的中小企业自主创新、高新技术投资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可以适当降低。外商投资项目按现行有关法规执行。
  三、金融机构在提供信贷支持和服务时,要坚持独立审贷,切实防范金融风险。要根据借款主体和项目实际情况,参照国家规定的资本金比例要求,对资本金的真实性、投资收益和贷款风险进行全面审查和评估,自主决定是否发放贷款以及具体的贷款数量和比例。
  四、自本通知发布之日起,凡尚未审批可行性研究报告、核准项目申请报告、办理备案手续的投资项目,以及金融机构尚未贷款的投资项目,均按照本通知执行。已经办理相关手续但尚未开工建设的投资项目,参照本通知执行。
  五、国家将根据经济形势发展和宏观调控需要,适时调整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


上一篇:乐山电力局

下一篇:国鑫贵金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