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楼是什么
骑楼(在粤语中亦可引伸为“露台”),潮州人叫作五脚砌,闽南语叫亭仔脚,是拥有浓厚的华南特色的中式建筑设计。骑楼建筑的平面特点和立面造型特征:传统骑楼建筑平面的基本特点是面宽小、进深大。平面首层前部为人行道,一般深3-4米,后部为商店,二层以上为住宅,住宅前部突出于商店,跨越人行道上部。骑楼既可防雨防晒,又便于展示橱窗,招揽生意。骑楼建筑分为哪几种样式1、仿哥特式这种是比较少见一种风格,它的里面有垂直,而且还会设有哥特窗,那么它的底层廊大部分是模仿了哥特式这种建造。2、南洋式这种样式的它有着独特的的样式,主要就是从它的女儿墙上面多出一个或者是多个圆形或者是别的形状的洞口,这种设计还可以防台风,同时也是对建筑物的负荷一种减少,所以说也就形成了一种比较独特的建筑,带有一种艺术形态。3、古罗马券柱式这种形式的骑楼一般来说它的底层都是带有一些券柱,而且这种券心处也是用了一种漩涡装饰,给人看起来就是十分雄伟。4、仿巴洛克式这种骑楼一般来说会采用巴洛克式装饰比较多,而且大部分都是用在山花和女儿墙上装饰。5、现代式这种骑楼大多数是建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后,跟传统相比起来,更多以简洁为主,还有功能性更强。
骑楼是什么
骑楼是指楼房与楼房之间,跨人行道而建,在马路边相互联接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骑楼是一种近代商住建筑,建筑物底层沿街面后退且留出公共人行空间的建筑物。它最早盛行于南欧、地中海一带。传统骑楼建筑平面的基本特点是面宽小、进深大。平面首层前部为人行道,一般深3-4米,后部为商店,二层以上为住宅,住宅前部突出于商店,跨越人行道上部。资料拓展现代意义上的骑楼最早起源于印度贝尼亚普库尔地方,是英国人首先建造的,称之为“廊房”,当地的方言叫eranda。接着,新加坡的开埠者莱佛士在新加坡城的设计中也使用这种外廊结构的建筑,称之为“店铺的公共走廊”,或叫“五脚气”、“五脚基”。后来传入中国华南地区后开始称为“骑楼”。1849年,海口市的四牌楼街建起了第一座骑楼,由从东南亚返乡的琼籍商人所建。1875年以后,骑楼出现在厦门的部分街道,由当地侨商所建。骑楼的结构形式有砖混、砖木、局部桁架等多种。承重墙多为大尺寸厚砖墙,墙基为石砌,内隔墙为较薄的砖墙或板墙;地面多为水泥面层,间有地砖或木地板;屋顶采用传统瓦坡顶与近代平顶组合的方式。骑楼的造型一般不用正宗的欧洲柱式建筑或拱廊,而是青睐南洋风的乡土化变体,从整体到细部,基本没有什么西式的正宗“章法”可依循。立面二层及以上多以连续券装饰窗户、凹阳台,亦可见少量的凸阳台。窗楣券型有三角、半圆、四心圆,也有欧洲和伊斯兰的双心圆尖券。墙面砖雕和历次灰塑装饰中,多见中西混合的卷草、文锦、回形、如意等纹样及其几何化图案,有些还带有20世纪20—30年代西方盛行的装饰艺术风格的影响。
广州骑楼的特点
广州的骑楼建筑是城市的标志之一,它不仅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还体现了广州人特有的智慧和勤劳精神。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广州骑楼的特点。
1.历史源远流长
广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从唐代开始,广州就是一个繁华的商业城市。而广州骑楼则是在明朝晚期和清朝时期兴起的建筑形式,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2.风格独特多样
广州骑楼建筑的风格独特,多样而富有变化。有的骑楼建筑的墙壁上绘有精美的壁画,有的则有突出的圆形拱门或飞檐,呈现出华丽多彩的建筑风格。
3.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
广州骑楼建筑的最大特点是其实用性。在那个没有电梯的年代,人们需要一种方便快捷的交通工具。广州人就发明了骑楼建筑,实现了地上和楼上的无缝连接,极大地方便了市井人民的生活。
4.记载广州的历史变迁
广州骑楼建筑在市区的各个角落都有所存在,是广州城市变迁的重要历史见证。不仅如此,广州的骑楼建筑还是一种集中体现广州城市文化特色的建筑形式。
5.走向现代,仍保持特色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广州骑楼建筑在形式和功能上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这些骑楼建筑仍然是广州的城市特色,每年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和探访。
总之,广州的骑楼建筑是广州城市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体现了广州历史的变迁和人们的智慧,也是广州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之一。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广州的骑楼建筑仍然会发挥其独特的魅力和重要性。
广州的骑楼为什么叫骑楼?
广州的骑楼最早起源于印度的贝尼亚普库尔(Beniapukur)。贝尼亚普库尔是英国殖民者首先建造的,称之为“廊房”。后由海外华侨引进。广州人把“廊房”称为“骑楼”。“骑楼”的第一层没有设墙,由支撑柱组成。好比“马脚”,“骑楼”的楼上类马背。在这样的楼上有骑在马背上的感觉,所以这样的楼称为“骑楼”。 1912年,陈炯明颁布《取缔建筑章程以及施行规划》,规定:“凡堤岸及各马路建造屋铺,均应在自置私地内留宽八尺,建造有脚骑楼,以利交通。至檐前滴水须以水槽、水简引水透入明渠,不得另设檐篷,致碍行人而伤堤路”。因为陈炯明的提倡,这种“有脚骑楼”在广州推广了。广州因此有了“骑楼”文化。
“骑楼”是在楼房前座跨入人行道悬空而建的, 二楼向街心延伸,并使马路边房屋相互连接,形成自由步行的长
小题1:D小题2:B 试题分析:小题1:骑楼主要分布在降水量较多的地区,楼房前座跨入人行道悬空而建的, 二楼向街心延伸,有利于行人避雨和遮阳,所以答案为D。多雨地区的建筑特色主要体现在其屋顶为斜顶,二楼向街心延伸,并使马路边房屋相互连接,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的作用并不是使房屋建筑有层次感,体现建筑美,也不是为了节省材料,所以不能选。小题2:岭南地区处于湿润半湿润地区,降水丰富,骑楼的特点有利于人们避雨,所以答案为B。岭南地区地形主要山地地形,降水强度大易导致洪涝灾害,在建筑上应体现为排水功能,而这主要为避雨功能,我国台风多发地区主要为浙江、福建、台湾等沿海地区,所以A、C、D不能选。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需结合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分析。解答本题需明确楼房前座跨入人行道悬空而建,目的是便于行人避雨和遮阳。遮阳反映该地高温,避雨反映该地多雨。
东莞一些镇区至今还保留着岭南特色民居——“骑楼”。它是在楼房前座跨入人行道悬空而建,使马路边房屋相
B 试题分析:“骑楼”的建设使马路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遮阳挡雨。这种建筑是和东莞夏季温度高,降水多的气候特征相适应的,东莞位于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所以选择B选项。点评:我国东南沿海厦门、汕头一带及台湾的骑楼较多。这里的骑楼往往从二楼起向街心方向延伸到人行道,因为这一带光照强烈、降水较多,骑楼下可以避雨、遮阳。
什么叫骑楼?
分类: 生活
解析:
什么是骑楼?
答:骑楼是指楼房与楼房之间,跨人行道而建,在马路边相互联接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这就是近代典型的商业建筑,骑楼一般分楼顶、楼身、骑楼底三部分。
它是西方古代建筑与中国南方传统文化相结合演变而成的建筑形式,可避风雨防日晒,特别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其商业实用性更为突出。在两广、福建、海南有很多这样的建筑。如广州的上下九、厦门的中山路、北海珠海街以及上海金陵路(早期广东人聚居区)。这种建筑适应南方天气潮湿多雨,商业楼宇密集等情况而建造的。楼下做商铺,楼上住人。
其跨出街面的骑楼,既扩大了居住面积,又可防雨遮晒,方便顾客自由选购商品。是东南沿海城镇一种极有特色的建筑物之一。
bbs.haofz/UploadFile/2006-1/2006124172726610
bbs.haofz/UploadFile/2006-1/2006124172740649
什么是骑楼
骑楼是指楼房与楼房之间,跨人行道而建,在马路边相互联接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骑楼是一种近代商住建筑,建筑物底层沿街面后退且留出公共人行空间的建筑物。它最早盛行于南欧、地中海一带。传统骑楼建筑平面的基本特点是面宽小、进深大。平面首层前部为人行道,一般深3-4米,后部为商店,二层以上为住宅,住宅前部突出于商店,跨越人行道上部。资料拓展现代意义上的骑楼最早起源于印度贝尼亚普库尔地方,是英国人首先建造的,称之为“廊房”,当地的方言叫eranda。接着,新加坡的开埠者莱佛士在新加坡城的设计中也使用这种外廊结构的建筑,称之为“店铺的公共走廊”,或叫“五脚气”、“五脚基”。后来传入中国华南地区后开始称为“骑楼”。1849年,海口市的四牌楼街建起了第一座骑楼,由从东南亚返乡的琼籍商人所建。1875年以后,骑楼出现在厦门的部分街道,由当地侨商所建。骑楼的结构形式有砖混、砖木、局部桁架等多种。承重墙多为大尺寸厚砖墙,墙基为石砌,内隔墙为较薄的砖墙或板墙;地面多为水泥面层,间有地砖或木地板;屋顶采用传统瓦坡顶与近代平顶组合的方式。骑楼的造型一般不用正宗的欧洲柱式建筑或拱廊,而是青睐南洋风的乡土化变体,从整体到细部,基本没有什么西式的正宗“章法”可依循。立面二层及以上多以连续券装饰窗户、凹阳台,亦可见少量的凸阳台。窗楣券型有三角、半圆、四心圆,也有欧洲和伊斯兰的双心圆尖券。墙面砖雕和历次灰塑装饰中,多见中西混合的卷草、文锦、回形、如意等纹样及其几何化图案,有些还带有20世纪20—30年代西方盛行的装饰艺术风格的影响。
骑楼为什么叫骑楼?骑楼是什么意思
不知道大家听说过骑楼这个东西没有,这个东西还是比较有意思的,我第一眼见还真的不知道这个东西是什么玩意,但是仔细一看一分析发现了这个东西竟然有这么多的讲究,厉害厉害,那么有的人问了呀,这个骑楼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这个骑楼为什么叫骑楼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
骑楼之所以叫骑楼也还是和它的建筑方式有关,所以也必须的知道骑楼是怎么建造的,这个就不得提骑楼的历史。
其实骑楼在广州算是比较早出现的,在汉口等地也有,最后的骑楼就是源自于印度的贝尼亚普库尔(Beniapukur),但是这并不是印度人建筑的印度风格的建筑,而且当时的英国殖民者建造的,所以有这英国建筑的风格,当时还不叫骑楼,叫廊坊。
后来在印度的华侨多了起来,觉得这样的建造方式很特别,而且也方便,所以就引进到了中国广州等地,洋房子进了中国得有中国的名字啊,那么这个廊坊也要有个中国名字啊,那么这个廊坊到底起一个什么样的名字好呢?
聪明的中国人就从房子的整体结构出发来寻找思路,廊坊的第一楼是没有墙的,有很多根大的支柱组成,远处一看就好比马的脚,而继续往上的话的就是正常的房子了,这样一来不就是类似马背吗,所以这样也有骑在马背的感觉,所以慢慢的廊坊就被叫做“骑楼”了。
1912年,陈炯明颁布《取缔建筑章程以及施行规划》,规定了骑楼的建造规格,该怎么建造都规定的清清楚楚,所以这样简单实用的骑楼就慢慢流行起来了,有脚骑楼在广州也算是风靡一时,所以广州也就有了骑楼文化了。
骑楼的解释骑楼的解释是什么
骑楼的词语解释是:1.楼房向外伸出遮盖着人行道的部分。2.跨在街道或胡同上的楼,底下可以通行。骑楼的词语解释是:1.楼房向外伸出遮盖着人行道的部分。2.跨在街道或胡同上的楼,底下可以通行拼音是:qílóu结构是:骑(左右结构)楼(左右结构)注音是:ㄑ一_ㄌㄡ_。骑楼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引证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⒈楼房向外伸出遮盖着人行道的部分。引巴金《秋》序:“我和几个朋友蹲在四层洋房的骑楼下。”⒉跨在街道或胡同上的楼,底下可以通行。引许杰《我和鲁彦》:“把这临马路的楼房,修理了一下,改作一字骑楼形式,租给人们,当作临时宿舍。”《新华月报》1979年第6期:“弄堂口上空,离头顶不太高的地方,悬挂着一座跨街骑楼。”二、国语词典我国南方的一种特殊建筑。通常一楼临街部分建成走廊,走廊上方即为二楼楼层,宛如二楼骑在一楼上,故称为「骑楼」。三、网络解释骑楼(商住建筑)骑楼是一种近代商住建筑,建筑物底层沿街面后退且留出公共人行空间的建筑物。作为一种典型的外廊式建筑物,骑楼的渊源最早可上溯到约2500年前的希腊“帕特农神庙”,那是雅典卫城的主体建筑。现代意义上的骑楼最早起源于印度的贝尼亚普库尔(Beniapukur),是英国殖民者首先建造的,称之为“廊房”。十九世纪初,新加坡总督莱佛士在新加坡城的设计中,规定所有建筑物前,都必须有一道宽约5_、有顶盖的人行道或走廊,向外籍人提供做生意的场所。从此,新加坡出现了连接的外廊结构的建筑,称之为“店屋”,或叫“五脚基”。这种欧陆建筑与东南亚地域特点相结合的一种建筑形式可以挡避风雨侵袭,挡避炎阳照射,造成凉爽环境,因此在东南亚十分风靡。而从南洋返乡的华人,也在华南地区建起类似的骑楼。骑楼是我国福建、广东、海南、广西等沿海侨乡特有的南洋风情建筑,曾经是当地城镇的主要建筑形式。1878年,香港殖民地政府颁布了《骑楼规则》,并开始建造骑楼。10年之后,两广总督张之洞便参考香港的经验,建议在广州兴建类似骑楼的“铺廊”。1918年,广州开始拆除城墙和大量西关房子,同时鼓励兴建骑楼,取而代之。短短10年间,建成了近40公里长的骑楼街。而骑楼商业街过于密集的做法引起了一些人士的批评,程天固在《广州市工务之实施计划》中说早期广州城市建设是“畸形的设计”,“无一不以资产阶级之利益为前提,而以平民生活之恶化供牺牲”。1932年,广州公布了不准建骑楼之马路名单。关于骑楼的诗词《厦门中山路多雨廊骑楼南宁水街亦同》《老街_步·迤逦骑楼便客行》关于骑楼的诗句迤逦骑楼便客行铁骑楼船堕渺茫望征骑楼头迢递关于骑楼的成语好骑者堕腰金骑鹤骑马找马东方骑关于骑楼的词语骑扬州鹤轻骑减从好骑者堕东方骑只骑不反骑马顶包胡服骑射结驷连骑腰金骑鹤关于骑楼的造句1、而贺州市姑婆山国家森林公园、十八水景区;凭祥友谊关;梧州市四恩寺景区、鸳江丽港、骑楼城-龙母庙接待游客同比有小幅度增长。2、马路两旁的防空壕、骑楼底的防空壁,到处停放饿殍,随地垃圾,臭气熏天。3、街道两旁是清一色的骑楼老建筑,尽管被岁月拂过的墙面徒留斑驳,曾经缤纷的窗楣也黯然褪色,却依然能从面面雕工精致的女儿墙上透出浓郁的南洋风情。4、去年以来,该市重点培育和打造一庙等景区景点。5、记者在现场看到,拆去脚手架的骑楼露出美丽真容,“选办环球布疋杂货总行”、“聚合号”等老字号也精彩呈现。点此查看更多关于骑楼的详细信息
广州骑楼介绍 广州骑楼文化
说到骑楼这个玩意如果没有看到过,那一定是不知道它的好的,如果知道会发现这个东西是真的强,很有特色,也非常的有历史,如果不是广州人海口人,如果去了这两个地方,被一种第一层只有几根柱子的楼吸引住的话,那就要告诉你了,你看到了传说的中的骑楼了,那么这个骑楼到底是什么呢?又有什么文化呢?下面一起来揭秘看看吧! 广州骑楼介绍 广州骑楼作为一种典型的外廊式建筑物,骑楼的渊源最早可上溯到约2500年前的希腊“帕特农神庙”,那是雅典卫城的主体建筑。现代意义上的骑楼最早起源于印度的贝尼亚普库尔(Beniapukur),是十八世纪后半期英国殖民者首先建造的,称之为“廊房”。骑楼成为印度等南亚、东南亚国家建筑中普遍采用的形式。 十九世纪初,新加坡总督莱佛士在新加坡城的设计中,规定临街的店屋在临街面要留出五英尺的公共空间,从此,新加坡出现了连接的外廊式建筑,称之为“店屋”或“五脚基”。这种欧陆建筑与东南亚地域特点相结合的建筑形式可以挡避风雨侵袭,挡避炎阳照射,造成凉爽环境,因此在东南亚十分风靡。而从南洋返乡的华人,也在华南地区建起类似的骑楼。骑楼也逐渐流行于我国的海南、福建、广东、广西等沿海侨乡地区。 1878年,香港殖民地政府颁布了《骑楼规则》,并开始建造骑楼。10年之后,两广总督张之洞从香港得知骑楼的功用,便参考香港的经验,建议在广州兴建类似骑楼的“铺廊”。1912年,广东都督陈炯明将广州城的骑楼正式列为城市管理条例之中。1918年,广州开始拆除城墙和大量西关房子,同时鼓励兴建骑楼,取而代之。短短10年间,建成了近40公里长的骑楼街。而骑楼商业街过于密集的做法引起了一些人士的批评,程天固在《广州市工务之实施计划》中说早期广州城市建设是“畸形的设计”,“无一不以资产阶级之利益为前提,而以平民生活之恶化供牺牲”。1932年,广州公布了不准建骑楼之马路名单。 广州骑楼文化 百年骑楼所遗留下来的不单单只是这些形形色色的建筑,更是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文化变迁,曾经繁花似锦的骑楼街道如今多少成为了古老的街道,虽然时代变迁,但骑楼所留下的文化内涵却是被人民传承下来了。 骑楼 1、古老骑楼成迷人街景 据考证,20世纪初,形式多样的骑楼开始在广州出现。广州骑楼的发展在于,它从一个外国房屋桥廊,变成一个公共设计:桥廊打通连成一条长廊,变成商业街——行人可以在走廊行走、遮阳避雨以及购物。 广州骑楼受舶来品影响,但归根结底是结合了本地情况去做的,而且,不留痕迹地把西方的东西与传统结合起来,最后自成一体。它适应当地冬短夏长、夏季太阳超辐射力且多雨的气候——岭南亚热带气候。 风行一时的骑楼建筑,成了广州城市街景的显着特色。 翻开一张老广州地图,或许你难以想象,历史上,在广州老城区约15平方公里的范围里,密密麻麻分布着59条骑楼街路段,总长达40多公里。它们大部分是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兴建,以人民路和中山路为坐标轴,北至东风路,西至龙津路,南至同福路,东至东华路。 最密集的骑楼建在今天中山路以南、越秀路以西,以前被称之为“老城”的地方。当时羊城街道两旁,一幢幢“长了脚”的房子架在半空,这些两三层的砖木混合结构的骑楼式房子足以成为广州建筑的一大特色。 骑楼一般分楼顶、楼身和楼底三部分,楼顶有的是尖顶塔形,有的在正面墙挑出拱形雨篷,造型丰富。墙面装饰亦丰富多彩,有浮雕图案、窗洞形式、线脚、阳台铸铁栏杆等,融合了西方巴洛克或罗可可建筑装饰风格, 也有岭南特色的佳果与吉祥纹饰以及具有中国古典卷草图案。还有的把满洲窗运用在骑楼的装饰上。 2、骑楼文化驱动羊城经济发展 骑楼,广州人对它再熟悉不过了。旧时在骑楼底,孩子们弹棋、拍公仔纸、跳橡筋,成人叹茶乘凉、开铺做生意,过去翻风落雨,人们都站在骑楼下避雨…… 广州中山四、五、六路一带,是广州最早的商贸区。老一辈广州市民回忆,以前走到中山四路“新以泰”店门口时,一眼望过去,骑楼密密麻麻,老字号店铺鳞次栉比,一派繁华商都的气象,它不仅仅是当时广州经济的缩影,更是广州骑楼文化的一颗明珠! 在毗邻广东的香港,特区政府宣布以48亿港元保护坐落在湾仔、深水埗、旺角等地的48栋骑楼建筑,香港人认为这些骑楼的设计始于广州,故将它们叫做“广州骑楼”。 近代广州城市建设从珠江边开始,倡导者是两广总督张之洞,当时张之洞觉得广州道路狭窄,交通闭塞,车来马往不便,与“地势增高、堤基巩固、马路宽广”的租界沙面对比,相形见绌。 为了改善广州的交通,振兴商业,张之洞参考了西方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建议在天字码头一带兴筑120丈的堤岸。沿堤多种树木以荫行人,马路以内通修铺廊,以便商民交易,铺廊以内广修行栈。 为了方便市民做生意,张之洞主张建骑楼那样的连续公共空间。铺廊既利行人,又便交易,这对当时落后的广州经济无疑起到了拉动作用。 3、给历史留下有趣的回忆 骑楼被作为正式的名称,最早出现在1912年国民政府《取缔建筑章程和施行细则》中,被称作“有脚骑楼”。1920年《修正取缔建筑章程》中,将“有脚骑楼”简称为“骑楼”。骑楼对于广州而言,是一种文化,是一份历史,是广州的风情,更是街坊们的良伴。 1921年,广州市政府公布《广州市促进马路两旁空地骑楼地建筑规程》,进一步规定修筑马路时必须预留空地给两旁兴建骑楼时使用。1922年,两广总督陈炯明同意广州市组织成立“建筑审美会”,由市长担任会长,会员由市长聘请建筑、美术专家担任。 日后广州市政厅所属各局之建筑规划,如公园、桥梁、校舍及其各种公共建筑物在动工兴建之前,都要将建筑规划图案送交该会审定,检验其在美术上的价值,陈氏已将广州的建筑物看成是“美术的设备”。 广州骑楼建筑艺术最高,各种中西结合的装饰风格百花齐放,你会发现每条马路的每间骑楼的石雕、砖雕、灰塑、彩画、彩色玻璃、彩色水磨石等装饰都不相同,而骑楼空间的整齐和骑楼屋顶上不规则突出的中式小凉亭和西式小尖塔,又使得广州城市天际线丰富多彩。 如今,一议到骑楼,广州人都会对它发出感叹:您默默为街坊奉献,为行人遮烈日、挡风雨,曾为广州带来繁荣,广州街坊将永远铭刻在记忆中。 【结束语】骑楼文化所代表的内涵远不止是形式上所看到的建筑,更是留着每个广州人心中永远不变的那个时代的广州,那个时代的文化产物,即使建筑消逝,但它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却是亘古不变。
广州骑楼有哪些建筑特色?
广州骑楼有哪些建筑特色?广州骑楼的结构共分三段:下段为约宽为4米的走廊列柱、中段为楼层、上段为檐口或山花;沿街的一面在各层窗台以下的墙面或檐口窗楣处大多都有丰富的装饰花纹或浅浮雕。依建筑风格,广州骑楼又可分为西关骑楼和东山骑楼两个流派。西关骑楼是早期骑楼的代表,外观主要采取巴洛克风格的装饰,山花和楼身的设计大多直接具有古罗马的装饰特征,如罗马柱、卷曲花纹等,但也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比如墙体多是中式清水砖材料。其中最具中式建筑特色的是在西关大屋中常见的满洲窗———由一块块细小的彩色玻璃组合而成的方形窗。顶部的山花挑檐也做成中国特色的柔和的拱形顶。东山骑楼形成年代比西关骑楼略晚,更趋于现代化,也更加简洁。比如说罗马柱变为简单的方柱、圆柱,细石米墙代替了清水砖墙,几何图案增多等等。山花挑檐是东山骑楼最为独特之处,在正面墙挑出拱形雨篷,美观而且实用。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