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精勤

时间:2024-06-17 18:52:27编辑:揭秘君

顾炎武精勤 文言文翻译

原文
  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遇边塞亭障,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马上无事,就据鞍默诸经注疏.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后,亦无悔也.精勤至此,宜所诣渊涵博大,莫与抗衡与。

翻译
  顾炎武(字亭林)先生从小到老手都没放下过书(形容极爱看书,学习勤奋) 出门就带一两匹瘦弱的马,马驮着书跟随自己.有时候到了边塞的岗亭和堡垒(障、城、亭、燧,都是古代驻军防戍的军事建筑如堡垒,边塞岗亭),就找老兵到路边的小酒店一起畅饮.询问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地理.如果发现与自己以往了解的情况不相符合,他就翻书详细地订正,一定要毫无疑问才停止。坐在马上空闲的时候,就跨着马鞍默默背诵四书五经等经典和对它们的注释文.(对经典的解释叫"注"或"疏". )即使遇到亲朋好友也不打招呼(默颂经典太投入,没有注意到其他事),有的时候因此(太专心的辄据鞍默)跌落山谷,也不后悔.认真仔细到这个程度,他的学问博大精深,没有人能与他相比!

中心
  这段文字主要表现了顾炎武勤奋、严谨、专注的特点,并写了顾炎武读书,考察的内容。


关于顾炎武的文言文翻译

1. 关于顾炎武的文言文 顾炎武手不释卷 凡先生之游⑴,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所至厄塞⑵,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⑶;或与平日所闻不合⑷,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⑸。或径行平原大野⑹,无足留意⑺,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⑻;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复之⑼。 (选自《亭林先生神道表》) 〔注释〕 ⑴凡先生之游:凡是先生外出旅行。先生,指顾炎武。 ⑵厄塞:险要的地方。 ⑶曲折:详细情况。 ⑷或:有的。 ⑸即:靠近,引申为走向。坊肆:街市中的客店。对勘:核对校正。 ⑹径行:直接行走。 ⑺无足:没有值得。 ⑻诸经注疏:各种经典著作的注解疏证。 ⑼熟:仔细认真。 〔解读〕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许多人对顾炎武的最初认识,恐怕就源于这句充满爱国 *** 的名言。这位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著名学者,自幼勤学。他6岁启蒙,10岁开始读史书、文学名著,对待读书做学问老老实实,认认真真。《顾炎武手不释卷》一文,用非常精简的语言,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一个好学不倦的顾炎武。凡顾炎武所到之处,书始终伴随左右,“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坐在马背上背诵经黄,“偶有遗忘”,还要找书认真复习。可贵的是顾炎武并不是读死书,一旦发现与平日所闻不合,还要打开书进行核对校正。正是有这一精神,顾炎武根据实地考察,完成一部集文献资料与实地历史考察相结合的著作——《天下郡书》。 译文: 凡是顾炎武外出旅行,都随身用二匹马三头骡子装书。到了险要的地方,就向退休的差役询问这里的详细情况;有的与平时听说的不一样,就在附近街市中的客店对着书进行核对校正。有时直接走过平原旷野,没有值得什么留意的,就在马背上默读各种经典著作的注解疏证;偶然有忘记的,就在附近街市中的客店看书仔细认真的查看。 2. 关于顾炎武的文言文 顾炎武手不释卷 凡先生之游⑴,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 所至厄塞⑵,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⑶;或与平日所闻不合⑷,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⑸。或径行平原大野⑹,无足留意⑺,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⑻;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复之⑼。 (选自《亭林先生神道表》) 〔注释〕 ⑴凡先生之游:凡是先生外出旅行。先生,指顾炎武。 ⑵厄塞:险要的地方。 ⑶曲折:详细情况。 ⑷或:有的。 ⑸即:靠近,引申为走向。 坊肆:街市中的客店。对勘:核对校正。 ⑹径行:直接行走。 ⑺无足:没有值得。 ⑻诸经注疏:各种经典著作的注解疏证。 ⑼熟:仔细认真。 〔解读〕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许多人对顾炎武的最初认识,恐怕就源于这句充满爱国 *** 的名言。 这位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著名学者,自幼勤学。他6岁启蒙,10岁开始读史书、文学名著,对待读书做学问老老实实,认认真真。 《顾炎武手不释卷》一文,用非常精简的语言,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一个好学不倦的顾炎武。凡顾炎武所到之处,书始终伴随左右,“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坐在马背上背诵经黄,“偶有遗忘”,还要找书认真复习。 可贵的是顾炎武并不是读死书,一旦发现与平日所闻不合,还要打开书进行核对校正。正是有这一精神,顾炎武根据实地考察,完成一部集文献资料与实地历史考察相结合的著作——《天下郡书》。 译文: 凡是顾炎武外出旅行,都随身用二匹马三头骡子装书。到了险要的地方,就向退休的差役询问这里的详细情况;有的与平时听说的不一样,就在附近街市中的客店对着书进行核对校正。 有时直接走过平原旷野,没有值得什么留意的,就在马背上默读各种经典著作的注解疏证;偶然有忘记的,就在附近街市中的客店看书仔细认真的查看。 3. 文言文顾炎武为学的译文,词语解释还有中心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①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②而难成;久处一方③,则习染④而不自觉。 不幸而在穷僻之域⑤,无车马之资⑥,犹当⑦博学审问⑧,古人与稽⑨,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⑩可得十之五六。 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11)之士,虽子羔、原宪之贤(12),终无济(13)于天下。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⑨之好学也。” 夫⒁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⑩乎?1)选自《与友人书》,作者顾炎武。 (2)孤陋:片面,浅陋 (3)方;地方。 (4)习染:沾染上某种习气。习:沾染。 (5)穷僻之域:贫困偏僻的地方。域:地方 (6)资:盘缠。 (7)犹当:还应当。 (8)审问:详细考究。 审:详细。 (9)古人与稽:与古人相合。 稽:相合。 (10)庶(shu)几:差不多。 (11)面墙:对着墙壁,即一无所见的意思。 (12)子羔、原宪:子羔,即高柴,春秋卫人;原宪,字子思,春秋鲁人。 二人都是孔子的学生。 (13)济:有利,有好处 (14)域:地方 (15)丘:孔子 (16)邑:地方 (17)与稽:进行探讨 (18)无马车之资:不具备广结交友的条件 (19)犹当博学审问:进行广博的学习,详尽的考究人做学问,如果不是一天天进步,那就是在一天天退步。 如果没有学伴,见解就会片面浅显,难以学成。在一个环境里呆久了,会不知不觉染上不好的习气。 如果不幸处于穷乡僻壤,没有路费,仍要广泛得猎取学问并详细考究,与古人相合,以便探求学问的正确与否,这样一来,差不多得到学问的十分之五六。如果又不岀门去,又不去读书,则是像一个面对着墙壁的人一样,对学问一无所知,即使是有子羔、原宪那样的贤能,对国家还是没有用处的。 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 连孔子这样的圣人,仍须努力地学习,现在的人难道不该勉励自己吗? 【道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体会到:一个人如果不和别人交流,限于个人的小天地里,就会孤陋寡闻或学习效果不佳;反之,我们的思维会因在交流中受到启发而变得越发灵活,学习效果也会相应得到提高。 4. 谁知道励志的论语、文言文、古文诗句之勒的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 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刘备语­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 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 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 ,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 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 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 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 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 .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 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 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 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 当仁不让”.­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 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周易》­ 译:同心协力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 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 11.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周易》­ 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 技艺施展出来.­ 12.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 译: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 得益.­ 1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译: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 度的表现吗?­ 14.言必信 ,行必果. ——《论语》­ 译: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 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 译: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死板;凡事不以­ “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 1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译: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学习的,那他就可当我的老师.我选取他­ 的优点来学习,对他的缺点和不足,我会引以为戒,有则改之.­ 17.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 译:君子总是责备自己,从自身找缺点,找问题.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别人,找别人的缺点和­ 不足.­ 1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 译: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 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19.不怨天,不尤人. ——《论语》­ 译:遇到挫折与失败,绝不从客观上去找借口,绝不把责任推向别人,后来发展为成语“怨天­ 尤人”.­ 20.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 译:犯了错误,不要迁怒别人,并且不要再犯第二次.)­ 21.小不忍,则乱大谋. ——《论语》­ 译:不该干的事,即使很想去干,但坚持不干,叫“忍”.对小事不忍,没忍性,就会影响大­ 局,坏了大事.­ 22.小人之过也必文. ——《论语》­ 译:小人对自己的过错必定加以掩饰.­ 23.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 译: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就是真的过错了.­ 24.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论语》­ 译:君子致力于根本,确立了根本,“道”也就自然产生.­ 25.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 译:君子认为说得多做得少是可耻的.­ 26.三思而后行. ——《论语》­ 译:每做一件事情必须要经过反复的考虑后才去做.­ 27.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 译:坏事做得太多,终将自取灭亡.­ 28.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 译:人都有可能犯错误,犯了猎误,只要改正了仍是最好的人.­ 29.不以一眚掩大德. ——《左传》­ 译:评价一个人时,不能因为一点过失就抹杀他的功劳.­ 30.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中庸》­ 译:人家一次就学通的,我如果花。 5. 古文《顾炎武手不释卷》的原文和翻译 原文: 凡先生之游,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 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或径行平原大野,无足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1;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复之。 译文: 凡是先生外出旅行,总是用两三骡马载着书本跟随着。走到险要的地方,就叫他的随从人员(退役的老兵)去打听详细的情况;有时(打听来的情况)与自己以前所知道的不 一致,就到住宿的客店里打开书核对矫正。 有时,行走在平原地区开阔的野外,没有值得可以留意的事情,就在马鞍上默默地背诵各种经典著作的注解疏证;偶尔发现有遗忘的(文句),就到客店中打开书本仔细认真地复习。


文言文顾炎武勤奋好学读后感

《勤奋好学的故事》读后感
有一本书,它让我百看不厌,还让我懂得了非常多的道理,这本书的名字就叫做《勤奋好学的故事》。这本书里面记载着许多名人刻苦学习的故事,比如:达尔文、柳公权、高尔基、海顿??在这里,我就讲一下里面其中的一个:相信大家都知道海伦·凯勒吧?她是美国的著名的女作家,她小的时候生了一场大病,弄得她双目失明,耳朵也失去了听觉。当海伦七岁时,她的父母为她请来了一位教师,帮助她学习。可是,海伦看不见,也听不见,怎么学呢?所以这位教师想了一个办法:先拿一个洋娃娃给她玩,然后在她的手心上,写上洋娃娃这个词儿,这样海伦就知道了什么叫洋娃娃了。因此,海伦很快就喜欢上这种学习的方法。从此以后,海伦就用这个办法学习,她一个一个地记,日积月累,她学会了不少的词。你可以想想,海伦作为一个又聋又瞎的孩子,她要克服怎样的困难啊?但她不怕困难,以惊人的毅力在学习、在生活,终于成为一个举世闻名的作家。
说起不怕困难嘛,我就不怎么样了。有一次,大概我读幼儿园的时候,我准备学习骑自行车,骑第一圈时,不小心摔破了膝盖,流血了,吓得我“哇哇”大声哭了起来。学自行车的事儿嘛,就怕困难不学了。不要说骑,连自行车也不敢碰一下。哦!那一辆自行车就报废了。直至到我妈妈帮我买了这本《勤奋好学的故事》回来,我看了里面的这个故事后,觉得做人嘛,没理由一点困难都没有,假如一切都一帆风顺那不就很没意思了吗?所以,我便缠着妈妈给我再买一辆自行车并跟她保证:“这次一定要学会骑自行车。”在学的时候,可多
困难了,膝盖起码摔破几十遍(没有几十遍都有十几遍啊!)但是我不管,心里想:这次一定要学会!不能半途而废!我终于成功了!现在我可以骑上我心爱的自行车在校园里纵横驰骋,真爽啊!


顾亭林文言文翻译

1. 顾亭林 文言文翻译 原文: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遇边塞亭障,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①。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马上无事,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精勤至此,宜所诣渊涵博大,莫与抗衡与。 译文:顾炎武(字亭林)先生从小到老都手都没放下过书(形容极爱看书,学习勤奋) 出门就带一两匹瘦弱的马随身.有时候到了边塞亭障(障、城、亭、燧,都是古代驻军防戍的军事建筑),就找老兵到路边的小酒店一起畅饮.询问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地理.如果和自己知道的不同就写在纸上详细的记下来,一定到没有任何疑惑的程度为止.坐在马上空闲的时候,就跨着马鞍默默背诵四书五经等经典和对它们的注释文.(对经典的解释叫"注"或"疏"。 是这个吗??? 2. 顾亭林轶事文言文答案有人劝说顾炎武彻底消灭家中老鼠,而顾炎武持 顾亭林居家恒服布衣,附身者无寸缕之丝.当著《音学五书》时,《诗本音》卷二稿再为鼠啮,再为誊录,略无愠色.有劝其翻觅一近其类者,顾曰:“鼠啮我稿,实勉我也,不然,好好搁置,焉能五易其稿耶?”【注】顾亭林:顾炎武,明末清初著名学者.L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1)居家恒服布衣( ) (2)实勉我也( )13.对文中划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他就)多次抄录,脸上没有一点生气的表情.B.(他就)抄录了两次,脸上没有一点生气的表情.C.(他就)多次抄录,脸上没有一点遗憾的表情.D.(他就)抄录了两次,脸上没有一点遗憾的表情.14.有人劝顾炎武彻底消灭家中的老鼠,原因是 .(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15.“鼠啮我稿,实勉我也”表现力顾亭林 的心态;“五易其稿”则表现了他的态度.【答案】12.(1)日常 居家 在家时 (2)其实13.A14.《诗本音》卷二 稿再为鼠啮15.豁达 勤奋好学。 3. 求 阳曲傅先生事略全篇文言文翻译 这个真要好好看了……阳曲傅先生事略(清)全祖望朱衣道人者,阳曲傅山先主也。 初字青竹,寻改字青主,或别署曰公之它[2],亦曰石道人,又宇啬庐。家世以学行师表晋中[3]。 先生六岁,啖黄精[4],不乐谷食,强之[5],乃复饭。少读书,上口数过,即成诵。 顾任侠[6],见天下且丧乱,诸号为荐绅先生者[7],多腐恶不足道,愤之,乃坚苦持气节,不肯少与时媕婀[8]。提学袁公继咸为巡按张孙振所诬[9],孙振故奄党也[10]。 先生约其同学曾公良直等诣匦使[11],三上书论之[12],不得达,乃伏阙陈情[13]。时抚军吴公甡亦直袁[14],竟得雪,而先生以是名闻天下。 马文忠公世奇为作传[15],以为裴瑜、魏劭复出[16]。已而曹公任在兵科[17],贻之书曰:“谏宫当言天下第一等事,以不负故人之期。” 曹公瞿然[18],即疏劾首辅宜兴及骆锦衣养性[19],直声大震。先生少长晋中,得其山川雄深之气,思以济世自见[20],而不屑为空言。 于是蔡忠襄公抚晋[21],时寇已亟[22],讲学于三立书院,亦及军政、军器之属。先生往听之,曰:“迂哉,蔡公之言,非可以起而行者也[23]。” 甲申[24],梦天帝赐之黄冠[25],乃衣朱衣[26],居上穴以养母。次年,袁公自九江羁于燕邸[27],以难中诗贻先生[28],曰:“晋士惟门下知我最深[29],盖棺不远,断不敢负知己,使异日羞称友生也[30]。” 先生得书恸哭曰[31]:“公乎,吾亦安敢负公哉!”甲午[32],以连染遭刑戮[33],抗词不屈[34],绝粒九日[35],几死。门人有以奇计救之者,得免。 然先生深自咤恨[36],以为不如速死之为愈[37],而其仰视天、俯画地者并未尝一日止[38]。凡如是者二十年。 天下大定[39],自是始以黄冠自放[40],稍稍出土穴与客接。然间有问学者,则告之曰:“老夫学庄列者也[41],于此间诸仁义事,实羞道之,即强言之,亦不工。” 又雅不喜欧公以后之文[42],曰:“是所谓江南之文也[43]。”平定张际者[44],亦遗民也,以不谨得疾死。 先生抚其尸哭之曰:“今世之醇酒妇人以求必死者,有几人哉!鸣呼,张生!是与沙场之痛等也。”又自叹曰:“弯强跃骏之骨[45],而以占毕朽之[46],是则埋吾血千年而碧不可灭者矣[47]!”或强以宋诸儒之学问[48],则曰:“必不得已,否取同甫[49]。” 先生工书,自大小篆、隶以下[50],无不精。兼工画。 尝自论其书曰:“弱冠学晋唐人楷法[51],皆不能肖,及得松雪、香山墨迹[52],爱其圆转流丽,稍临之,则遂乱真矣[53]。”已而乃愧之曰:“是如学正人君子者,每觉其觚棱难近[54];降与匪人游[55],不觉其日亲者。 松雪何尝不学右军[56];而结果浅俗,至类驹王之无骨[57],心术坏而手随之也[58]。”于是复学颜太师[59]。 因语人学书之法: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君子以为先生非止言书也。 先生既绝世事,而家传故有禁方[60],乃资以自活。其子曰眉,字寿髦,能养志[61]。 每日樵于山中,置书担上,休担则取书读之。中州有吏部郎者[62],故名士,访先生。 既见,问曰:“郎君安往[63]?”先生答曰:“少需之[64],且至矣。”俄而有负薪而归者,先生呼曰:“孺子,来前肃客[65]!”吏部颇惊。 抵暮,先生令伴客寝,则与叙中州之文献[66],滔滔不置,吏部或不能尽答也。诘朝[67],谢先生曰:“吾甚惭于郎君。” 先生故喜苦酒,自称老蘖禅[68],眉乃自称曰小蘖禅。或出游,眉与先生共挽车[69],暮宿逆旅[70],仍篝灯课读经、史、骚、选诸书[71]。 诘旦,必成诵始行,否则予杖[72]。故先生之家学,大河以北,莫能窥其藩者[73]。 尝批欧公《集古录》曰[74]:“吾今乃知此老真不读书也[75]。” 戊午[76],天子有大科之命[77],给事中李宗孔、刘沛先以先生荐。 时先生年七十有四,而眉以病先卒,固辞,有司不可。光生称疾,有司乃令役夫舁其床以行[78],二孙侍。 既至京师三十里,以死拒,不入城。于是益都冯公首过之公[79],公卿毕至。 先生卧床,不具迎送礼,蔚州魏公乃以其老病上闻[80],诏免试,许放还山[81]。时征士中报罢而年老者[82],恩赐以官。 益都密请以先生与杜征君紫峰[83],虽皆未豫试[84],然人望也[85]。于是亦特加中书舍人以宠之[86]。 益都乃诣先生曰:“思命出自格外,虽病,其为我强入一谢[87]。”先生不可。 益都令其宾客百辈说之[88],遂称疾笃,乃使人舁以入。望见午门[89],泪涔涔下[90]。 益都强掖之使谢[91],则仆于地。蔚州进曰:“止、止,是即谢矣。” 次日遽归,大学上以下,皆出城送之。先生叹曰:“自今以还,其脱然无累哉[92]!”既而又曰:“使后世或妄以刘因辈贤我[93],且死不瞑目矣。” 闻者咋舌[94]。及卒,以朱衣黄冠殓[95]。 著述之仅传者,曰《霜红龛集》十二卷,眉之诗亦附焉。眉诗名《我诗集》,同邑人张君刻之宜兴。 先生尝走平定山中,为人视疾,失足堕崩崖,仆夫惊哭曰:“死矣!”先生旁皇四顾[96],见有风峪甚深[97],中通天光,一百二十六石柱林立,则高齐所书佛经也[98]。摩挲视之[99],终日而出,欣然忘食。 盖其嗜奇如此。惟顾亭林之称先生曰[100]:“萧然物外,自得天机[101]。 '予则以为是特先生晚年之踪迹[102],而尚非其真性所在。卓尔堪曰[103]:“青主盖时时怀翟义之志者[104]。” 4. 顾亭林手不释书文言文翻译 译文 顾炎武(字亭林)先生从小到老都手都没放下过书(形容极爱看书,学习勤奋) 出门就带一两匹瘦弱的马随身.有时候到了边塞亭障(障、城、亭、燧,都是古代驻军防戍的军事建筑),就找老兵到路边的小酒店一起畅饮.询问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地理.如果和自己知道的不同就写在纸上详细的记下来,一定到没有任何疑惑的程度为止.坐在马上空闲的时候,就跨着马鞍默默背诵四书五经等经典和对它们的注释文.(对经典的解释叫"注"或"疏". )即使遇到亲朋好友也不认识(默颂经典太投入,没有注意到其他事),有的时候因此(太专心的辄据鞍默)掉到山谷中,也不后悔.认真仔细到这个程度,他的学问博大精深,没有能与他相比的. 5. 文言文八月之望全文翻译 【原文】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遇边塞亭障,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马上无事,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精勤至此,宜所诣渊涵博大,莫与抗衡与.——《清朝艺苑》【译文】顾亭林先生从小到老手不放下书本,外出旅行就用一匹骡两匹马捆书驮着跟随自己.遇到边塞岗亭、堡垒,叫来退休老兵到路边酒店,相对而坐尽情地喝酒.(向他)询问当地自然环境和风俗、习惯,考察这里的行政区域.如果与平时了解的不一样,就打开书详细查对,一定要到没有疑问才罢休.骑在马上没有事,总是坐在马鞍上默默背诵各种经典著作的注解疏证.遇见老朋友就好像不认识,有时受到颠簸(从马上)跌落到山谷之下,也不后悔.(研究学问)严谨、勤奋到这种程度,无怪他达到的成就深广博大,没有人能与他不相上下.【注释】亭林:即顾炎武.释:放下亭障:岗亭、堡垒.诣:到(后一“诣”释为达到)酒垆:卖酒处安置酒瓮的砌台,借指酒肆、酒店.咨:询问.辄:总是,就.。


文言文顾亭林先生勤学的启示

文言文《顾亭林先生勤学》的启示:求学应以专,专注于学,心无旁骛,方可成渊博,获大学问境界。

《顾亭林先生勤学》译文:

顾亭林先生从小到老都手都没放下过书,出门就带一两匹瘦弱的马随身。有时候到了边塞亭障,就找老兵到路边的小酒店一起畅饮,询问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地理。如果和自己知道的不同就写在纸上详细的记下来,一定到没有任何疑惑的程度为止。坐在马上空闲的时候,就跨着马鞍默默背诵四书五经等经典和对它们的注释文。


亭林先生文言文翻译

  亭林先生出处《清代名人轶事》,下面请看我带来的亭林先生文言文翻译!欢迎阅读!   亭林先生文言文翻译    【原文】   顾亭林先生勤学   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遇边塞亭障,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①。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马上无事,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精勤至此,宜所诣渊涵博大,莫与抗衡与。    注释   ◎亭林:即顾炎武,字亭林。   ◎释:放下。   ◎亭障:边塞岗亭、堡垒。(障、城、亭、燧,都是古代驻军防戍的军事建筑)。   ◎诣:到。   ◎咨:询问。   ◎注:对经典的解释。    【翻译】   顾炎武先生从小到老都手都没放下过书,出门就带一两匹瘦弱的马随身。有时候到了边塞亭障,就找老兵到路边的小酒店一起畅饮。询问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地理。如果和自己知道的不同就写在纸上详细的记下来,一定到没有任何疑惑的程度为止。坐在马上空闲的时候,就跨着马鞍默默背诵四书五经等经典和对它们的注释文。即使遇到亲朋好友也不认识,有的时候因此掉到山谷中,也不后悔。认真仔细到这个程度,他的学问博大精深,没有能与他相比的。    作品鉴赏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许多人对顾炎武的最初认识,恐怕就源于这句充满爱国激情的名言。这位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著名学者,自幼勤学。他6岁启蒙,10岁开始读史书、文学名著,对待读书做学问老老实实,认认真真。《亭林先生轶事》一文,用非常精简的语言,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一个好学不倦的顾炎武。凡顾炎武所到之处,书始终伴随左右,"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坐在马背上背诵经书。可贵的是顾炎武并不是读死书,一旦发现与平日所闻不合,还要打开书进行核对校正。正是有这一精神,顾炎武根据实地考察,完成一部集文献资料与实地历史考察相结合的著作《天下郡书》。

亭林先生的译文和原文

、译文顾炎武(字亭林)从小到老手都没放下过书, 出门就随身带一骡二马驮书。有时候到了边塞岗亭,就找老兵到路边的小酒店一起畅饮,询问当地的风土人情,考察地理。如果和自己知道的不同就翻书详细地订正,一定到没有任何疑惑的程度为止。坐在马上空闲的时候,就跨着马鞍默默背诵四书五经等经典和对它们的注释文。即使遇到亲朋好友就像不认识一样,有时候因此掉到山谷中,也不后悔。认真仔细到这个程度,他的学问也应当博大精深,没有能与他相比的。


手不释卷的文言文翻译

1. 《手不释卷》文言文原文 1、《手不释卷》原文 凡先生之游,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或径行平原大野,无足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复之。 2、注解 (1)凡先生之游:凡是先生外出游历。先生,对比自己年长的人的尊称,指顾炎武。凡,凡是。 (2)以:用 。自随,宾语前置,随自。 (3)厄塞:险要关门。 (4)询:询问。 (5)曲折:详细情况。 (6)或:有的(时候)。 (7)即:就在 (8)坊肆:街市中的客店。 (9)发:打开。 (10)对勘:核对校正。 (11)径行:任意而行。 (12)无足:不值得。 (13)诸经注疏:各种经典著作的注解疏证。 (14)熟:认真仔细。 (15)复:再次。 (17)诸:众,各。 (18)自随:跟随自己。 (19) 即 呼老兵退卒:即,就 3、全文翻译 顾炎武外出游历,用许多马和骡子跟着自己。到了险要的关口,就叫来身边的老兵询问这里的详细情况;有的与平时听说的不一样,就在店铺中的客店打开书核对校正。(他)有时自己走在平原旷野时,不值得留心,就在马背上默读各种经典著作及注释注解与阐发。偶尔有忘记的,就立即前往小镇店铺反复复习。 2. 顾炎武手不释卷 原文及翻译 原文: 凡先生之游,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 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4b893e5b19e31333366303836肆中发书而对勘之。或径行平原大野,无足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复之。 翻译: 凡是顾炎武外出旅行,都随身用二马三骡装书。到了险要的关口,就叫来身边退役的老兵询问这里的详细情况;有的与平时听说的不一样,就走向街市中的客店打开书核对校正。 (他)有时自己走在平原旷野时,不值得留心,就在马背上默读各种经典著作及注释注解与阐发。偶尔有忘记的,就立即前往小镇店铺反复复习。 厄塞:险要的地方。曲折:详细情况。 或:有的。即:靠近,引申为走向。 出自:清 全祖望《亭林先生神道表》 扩展资料主题思想: 文章主要表现了顾炎武勤奋、刻苦、严谨、专注,认真好学的特点,并写了顾炎武读书,考察的内容。 人物成就: 顾炎武被称作是清朝“开国儒师”、“清学开山”始祖,是著名经学家、史地学家、音韵学家。 他学识渊博,在经学、史学、音韵、小学、金石考古、方志舆地以及诗文诸学上,都有较深造诣,建树了承前启后之功,成为开启一代学术先路的杰出大师。 他继承明季学者的反理学思潮,不仅对陆王心学作了清算,而且在性与天道、理气、道器、知行、天理人欲诸多范畴上,都显示了与程朱理学迥异的为学旨趣。 顾炎武为学以经世致用的鲜明旨趣,朴实归纳的考据方法,创辟路径的探索精神,以及他在众多学术领域的成就,终结了晚明空疏的学风,开启了一代朴实学风的先路,给予清代学者以极为有益的影响。 3. 手不释卷的文言文 《手不释卷》顾炎武【清】 原文: 凡先生之游,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或径行平原大野,无足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复之。 译文: 顾炎武外出游历,用许多马和骡子跟着自己。到了险要的关口,就叫来身边的老兵询问这里的详细情况;有的与平时听说的不一样就在店铺中的客店打开书核对校正。(他)有时自己走在平原旷野时,不值得留心,就在马背上默读各种经典著作及注释注解与阐发。偶尔有忘记的,就立即前往小镇店铺反复复习。 4. 【文言文翻译手不释卷清朝艺苑】 顾炎武(字亭林)先生从小到老手都没放下过书(形容极爱看书,学习勤奋) 出门就带一两匹瘦弱的马,马驮着书跟随自己.有时候到了边塞的岗亭和堡垒(障、城、亭、燧,都是古代驻军防戍的军事建筑如堡垒,边塞岗亭),就找老兵到路边的小酒店一起畅饮.询问当地的风土人情和考察当地的地理.如果发现与自己以往了解的情况不相符合,他就翻书详细地订正,一定要没有问题才停止.在马上空闲的时候,总是跨着马鞍默默背诵四书五经等经典核对它们的注释文.(对经典的解释叫"注"或"疏".)遇到老朋友就像相互不认识(默颂经典太投入,没有注意到其他事),有的时候因此(太专心的辄据鞍默)跌落山谷,也不后悔.认真仔细到这个程度,他的学问博大精深,没有人能与他相比。


《手不释卷》文言文原文?

写回答杜点书老师中小学教师关注谢谢邀请,很高兴为你解答。不知道您需要的是不是《顾炎武手不释卷》现把原文和翻译提供给您,希望能帮到您。《顾炎武手不释卷》一文,用非常精简的语言,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一个好学不倦的顾炎武。下面是《顾炎武手不释卷》文言文及翻译,欢迎阅读。原文:凡先生之游,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或径行平原大野,无足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复之。翻译:凡是顾炎武外出旅行,都用马、骡子载着书跟随自己。到了险要的地方,就叫退役的差役打探所到之处的详细情况,有时发现所到之处的情况和平日里知道的不相符,就走向街市客店中,打开书本核对校正它。有时直接行走地平坦的大路上,不值得停下来考察,就在马背上默默地诵读各种古代经典著作的注


古文《顾炎武手不释卷》的原文和翻译?

原文: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卷,非直若田舍老翁则日日读书,虽多至千卷,亦不辍也。凡经史子集,铁路山脉,一一印证,且资多历久,若老农积粪料谷,以待五谷之熟,其久而不忘者也。故其文专以博证求胜,包罗宏富,而亦不坠其家风。翻译:亭林先生顾炎武从少年到老年,手都没放下过书,即使是对农田的老人,也是天天不断读书,即使读书多达千卷,也不停止。所有经史子集,铁路山脉,一一验证,而且资料丰富,经历久远,就像老农民积累肥料耕田,以等待五谷的成熟,那种长久不断积累知识的人,怎么会忘记呢?所以他的文专以博证求胜,包罗宏富,也不会丢失其家庭传统。


《顾炎武手不释卷》文言文及翻译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春秋战国时期,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随着历史变迁,口语的演变,文言文和口语的'差别逐渐扩大,“文言文”成了读书人的专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顾炎武手不释卷》文言文及翻译,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原文: 凡先生之游,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或径行平原大野,无足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复之。 翻译: 凡是顾炎武外出旅行,都用马、骡子载着书跟随自己。到了险要的地方,就叫退役的差役打探所到之处的详细情况,有时发现所到之处的情况和平日里知道的不相符,就走向街市客店中,打开书本核对校正它。有时直接行走地平坦的大路上,不值得停下来考察,就在马背上默默地诵读各种古代经典著作的注解疏证;偶尔有什么遗忘了,就到客店中打开书仔细认真地复习。 注释: (1)凡先生之游:凡是先生外出游历。先生,对比自己年长的人的尊称,指顾炎武。凡,凡是。 (2)以:用。 (3)自随:宾语前置,随自。跟随自己。 (4)厄塞:险要关门。 (5)即呼老兵退卒:即,就 (6)询:询问。 (7)曲折:详细情况。 (8)或:有的(时候)。 (9)即:靠近,引申为走向。 (10)坊肆:街市中的客店。 (11)发:打开。 (12)对勘:核对校正。 (13)径行:任意而行。 (14)无足:不值得。 (15)诸:众,各。 (16)诸经注疏:各种经典著作的注解疏证。 (17)熟:认真仔细。 (18)复:再次。

《清朝艺苑》译文 最好是全译文

  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遇边塞亭障,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马上无事,就据鞍默诸经注疏.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后,亦无悔也.精勤至此,宜所诣渊涵博大,莫与抗衡与.
  顾炎武(字亭林)先生从小到老手都没放下过书(形容极爱看书,学习勤奋) 出门就带一两匹瘦弱的马,马驮着书跟随自己.有时候到了边塞的岗亭和堡垒(障、城、亭、燧,都是古代驻军防戍的军事建筑如堡垒,边塞岗亭),就找老兵到路边的小酒店一起畅饮.询问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地理.如果发现与自己以往了解的情况不相符合,他就翻书详细地订正,一定要毫无疑问才停止.坐在马上空闲的时候,就跨着马鞍默默背诵四书五经等经典和对它们的注释文.(对经典的解释叫"注"或"疏".)即使遇到亲朋好友也不打招呼(默颂经典太投入,没有注意到其他事),有的时候因此(太专心的辄据鞍默)跌落山谷,也不后悔.认真仔细到这个程度,他的学问博大精深,没有人能与他相比!
  编辑本段中心
  这段文字主要表现了顾炎武勤奋、严谨、专注的特点,并写了顾炎武读书,考察的内容.
  (1) 释:放下 (2)诣:到 (3)咨其风土 咨:询问 (4)考其区域 考:考察 (5)亭障:边塞岗亭,堡垒 (6)亭林:即顾炎武 (7)酒垆 垆:酒店的代称 (8)合:相符合 (9)辄:就 (10)若:好像;仿佛 (11) 莫:不要 (12)已:停止


清朝艺苑 翻译

顾炎武(字亭林)先生从小到老都手都没放下过书(形容极爱看书,学习勤奋)
出门就带一两匹瘦弱的马随身.有时候到了边塞亭障(障、城、亭、燧,都是古代驻军防戍的军事建筑),就找老兵到路边的小酒店一起畅饮.询问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地理.如果和自己知道的不同就写在纸上详细的记下来,一定到没有任何疑惑的程度为止.坐在马上空闲的时候,就跨着马鞍默默背诵四书五经等经典和对它们的注释文.(对经典的解释叫"注"或"疏". )即使遇到亲朋好友也不认识(默颂经典太投入,没有注意到其他事),有的时候因此(太专心的辄据鞍默)掉到山谷中,也不后悔.认真仔细到这个程度,他的学问博大精深,没有能与他相比的


上一篇:陶陶然乐在其中

下一篇:2015年广西公务员考试职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