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孩子划清界限

时间:2024-06-16 08:53:59编辑:揭秘君

父母和孩子之间有必要保持清晰的界限吗?

家长和孩子之间应该有一定的边界感,这是一种健康的亲子关系,它可以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更好地认识自己,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决策的能力。父母在家庭中是孩子的引导者和榜样,他们的行为和言语会影响孩子的态度和行为习惯,因此,父母需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然而,有些父母却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表现出了“没有边界感”的行为,这种行为常见于父母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和过度干涉。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父母“没有边界感”的行为:
1.过度干涉孩子的生活:有些家长会为孩子安排一切,包括选课、社交活动、业余兴趣爱好等等。这样孩子会失去发展自我兴趣和独立决策的机会,无法学会自我管理和面对挑战的能力。
2.过度保护孩子:有些家长为了不让孩子受到伤害,会过度保护孩子,比如过度控制孩子的学习、生活和交友等方面。这样孩子会失去尝试和探索的机会,无法学会自我保护和独立应对问题的能力。
3.强制孩子的行为:有些家长会强制孩子按自己的意愿行动,比如强制孩子学习某门课程或选择某个职业。这样孩子会失去自由选择的机会,无法学会自我决策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4.替孩子承担责任:有些家长会为孩子承担一切责任,比如为孩子解决问题、为孩子辩护等等。这样孩子会失去自我反思和责任感,无法学会自我承担责任和面对挑战的能力。
以上四种行为都会导致孩子失去独立自主的能力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影响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因此,父母需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和选择,给孩子适当的自主权和决策权,引导孩子正确面对挑战和困难,帮助孩子成为一个有自信、有责任感、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界限是什么?

边界感,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界限或界限感,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机制,使人们能够保持自己的私人空间和独立性,尊重他人的选择和决定.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边界感是个复杂的话题,因为家庭关系往往是交织的、亲密的,但又是独立的。一、亲子之间应有明确的边界感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家长有责任帮助他们建立明确的边界感。边界感可以帮助孩子理解他们的行为后果,学习尊重他人,同时也让他们有机会在自己的私人空间里独立思考和决策。例如,家长可以教孩子如何区分自己的物品和他人的物品,如何合理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如何尊重他人的界限等。然而,即使是家长,也应该尊重孩子的隐私和个人空间。如果家长没有明确的边界感,可能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自我认知产生不良影响。例如,如果家长经常不经孩子同意就查看他们的电子设备,或者私自拆开他们的信件或文件,可能会让孩子感到不被尊重,甚至导致他们对自己的私人空间感到不安。二、关于边界感的例子1. 不经允许查看孩子的私人物品:这是一种常见的没有明确边界感的行为。例如,家长可能在孩子不在家的时候,擅自查看他们的日记、邮件或者是手机。2. 过度干涉孩子的生活:这也是没有明确边界感的表现。例如,家长可能经常干涉孩子的学习,或者是决定他们的日常活动,而没有考虑到孩子也有自己的需求和喜好。3. 过度保护孩子:这种行为虽然出于对孩子的关心,但过度保护往往会削弱孩子的独立性和应对困难的能力。例如,家长可能会过度参与孩子的选择,或者是在孩子面临困难时过度保护,而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机会去学习和成长。三、边界感的重要性边界感是个体成长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明确的边界感的基础上,个体才能建立起自我认知,学会尊重他人,同时也能获得独立思考和决策的能力。对于家长来说,他们的任务不仅是保护孩子,还需要教会他们如何独立生活,如何与他人建立健康的关系。总的来说,家长和孩子之间应该有明确的边界感。这是一种保护,一种尊重,也是一种爱。

作为家长,要划清和孩子的界限

一位家长抱怨上初中的女儿不近人情,总是将对她的关心置之不理。比如说天气冷让她多穿点她不听;她自己喜欢的鞋子坏掉了也不愿意我给她买的新鞋子;下雨天不高兴我去接她,要自己回家…诸如此类的事情,让这位家长特别受伤,双方的冲突也越来越多…

这位家长感觉女儿不领情自己的关心,其实从上述三件事情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位妈妈过多的侵犯了孩子的私人生活领域,给孩子带来了严重打扰。她自己“越界”了,而且并没有意识到“被侵入者”为何生气。


我们经常有很多家长出于对孩子的关心,喜欢全面介入孩子的生活,但是往往动机没错,结果却不好。这是因为在每一种介入中他们在意的是自己的意见有没有被采纳,自己提供的帮助有没有被接受,却并不在意孩子想不想接纳,愿不愿意接受。


加不加衣服是孩子的事情,我们仅限于提醒而不是强求。如果认为一个中学生不知道冷不冷,那么这不仅是在无视她的个人需求,还侮辱了她的智商。我们要有同理心,不要用自己的感觉代替孩子的感觉,用自己的想法压制孩子的想法。


这位妈妈认为孩子应该放弃她自己买的鞋子,这是在要求孩子放弃自己的愿望,服从家长的意愿。孩子不但应该接受你的选择和关心,还应该对其表示感恩,这是典型的强盗逻辑。


我们真正在意的应该是孩子的需求,而不是自己的需要,我们是关心孩子,而不是关心自己的想法是否得到落实,是否得到了回报。有时候越是事无巨细地关心,越是对孩子的世界形成入侵,对她的心理和精神都有打扰。我们感觉自己是富有责任感的父母,但孩子感觉到的是控制,是不爱。


任何关系都需要得体,我们要意识到我们和孩子是完全独立的两个人,我们是平等的,不要把孩子看成你的下属,我们必须尊重她的自主选择。不要用单边主义的思维模式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


信任和欣赏是最大的支持,也是最真挚的爱。不管遇到什么事,我们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去决定,相信他们有能力进行选择和决策。哪怕有些事情做的不够精彩,我们也要允许他们犯错误,平和地接纳他们的不完美。不要害怕失败,失败经常是有价值的,尤其对青少年,不去犯错误,哪里知道什么是正确的。


我们在具体事情上要减少对孩子的关心,管住嘴巴,约束自己的言行。不要担心自己的关心少了,孩子会出现问题。我们要树立管的越少孩子会越好的信念,培养孩子的自由意志和独立意识,这样家长与孩子的关系也会越来越融洽。


如何给家长和孩子划清边界?

在家长和孩子之间建立边界感是很重要的。边界感是指在亲密关系中保持个体之间的独立性和尊重个体的需要和界限。这种边界感有助于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健康沟通、个人成长和相互尊重。
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边界感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1.尊重个人空间: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个人空间和隐私,避免无故打扰或侵入孩子的隐私。
2.建立明确的规则和责任: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制定家庭规则和责任,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并对其执行进行监督。这可以帮助孩子理解他们的行为和责任,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一定的自主性。
3.相互尊重和沟通: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应该是相互尊重的。家长应该倾听孩子的意见和想法,给予他们表达自己的机会,并尽量避免过度控制或指责的态度。
4.培养独立性和责任感:家长应该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做出决策和承担责任。逐渐给予孩子更多的自主权和自由,让他们学会自我管理和解决问题。
尽管边界感对于家庭中的健康关系很重要,但每个家庭的情况都是不同的,边界的划定也需要根据家庭成员的需求和价值观来调整。因此,家长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和孩子的成长阶段来平衡边界的设定,并与孩子进行积极的沟通和协商。


划清和孩子的界限

2020年4月15日    星期三    晴


如果过多的侵犯了孩子私人生活领域,就会给孩子带来严重打扰。

有时候越界了,却没明白被入侵者为何生气!

出于对孩子的关心,喜欢全面介入孩子的生活动机,没错,结果却不好。

因为在每一种介入中,家长都在意自己的意见有没有被采纳,自己提供的帮助有没有被接受,却不在意孩子想不想采纳,愿不愿意接受。

很多时候,家长真正在意的不是孩子的需求,而是自己的需要。

越是事无巨细的关心,越是对孩子的世界形成入侵,对他的心理和精神进行毫不节制地打扰。家长感觉自己是赋予责任感的父母,但孩子感觉到的是控制、是不爱。在孩子眼里父母是强盗一般的人,他必须时时提防你时时抵抗你!

一定要意识到自己和孩子是完全独立的,两个人之间是平等的,不要把孩子看成你的下属,父母必须尊重他的自主选择。

划清和孩子的界限,不要在任何事情上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大人和孩子之间是平等的。

请相信管的越少,孩子会越好,一定要树立这个信念。

在心理上要给孩子最坚定的支持,信任和欣赏是最大的支持,也是最真挚的爱。不管遇到什么事,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决定,相信他有能力进行选择和决策。哪怕有些事情孩子做的很不精彩,哪怕孩子真的错了,也要允许他去犯错,平和接纳他的不精彩,不要害怕失败,失败经常是有价值的。尤其对青少年不去犯些错,哪里知道什么是正确的。

不必为过去自己的越界而过分内疚,不必因此对自己耿耿于怀,谁都对孩子犯过错误,放下自己的过失,就像放下孩子的过失一样,都是修改过失的必须,否者又会陷入新的困境,只有真正原谅了自己,才能真正接纳孩子!

清楚自己和孩子的界限在哪里,明白哪些是自己该做的,哪些是允许孩子自己做的,跟孩子的相处会变得简单,亲子关系也会融洽起来。

我是日记星球791号星宝宝,正在参加日记星球第43期21天蜕变之旅,这是我的第178篇日记。写日记反思人生,用文字记录成长。如果看日记的你也对写日记感兴趣,欢迎加入日记星球,和我们一起成长进步。


和孩子划清界限(如何与孩子划清边界)

某小孩晚上下棋,没开始一会,就哭丧着脸问我:“妈妈,我能不能认输?”我装模作样地看了下,回他:你自己看,这是你的事。

说的是事实,另一个事实是,对围棋一窍不通的我也确实给不了他什么指点。

尽管这么说,但我内心是希望他能把这盘棋下下去的。结果如我所愿。

曾试图给小小的他讲过大道理:放弃很容易,但你要坚持下去。也许能守到别人的破绽,反败为胜;也许不能,但至少争取过了,就算是输,也不要轻易放弃。只要这盘棋没有结束,一切都有可能。

真的会有反败为胜的时候,他高兴地告诉我;有时平局,这也是属于他的小确幸。意料之中的结果是,还是输了。没关系,还有下一次。

面对输赢,我以为为了目标努力过,都值得表扬和肯定。但这两年明显感觉到,输了的他怅然若失。小孩子的得失心,受外界评价的影响,也有自己内在的需求。

我觉得自己的感受,更胜于外界的评价。赢了,我为你高兴。输了,我愿意陪你重新加油。但路要你自己走,我也只限于能力范围内助你一臂之力。

我们成人和孩子是完全独立的两个人,我们之间是平等的,不要在任何事情上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我们要相信,管得越少孩子越好。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你有你的功课,我有我的难题。随着长大,每个孩子都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那就是,知道哪些事是自己的,哪些事是别人的。直到他们长大,成为大人。

划清边界,是一个人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如何与孩子划清边界呢?

学会沟通,懂得表达自己的诉求,明确告诉对方(孩子),让对方(孩子)知道哪些是他的责任,让他承担本就属于他的责任;

不要事事包办,更不要溺爱成瘾(下期说说什么是溺爱);

作为孩子的榜样,不要让别人承担本就属于你的责任;

提升智慧,让自己知道哪些是属于为人父母的责任,成为一个有担当的人。

以上,这是自我教育和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父母应不应该和孩子划清界限,为何?

家长和孩子之间确实需要有一定的边界感。以下是一些理由:

1. 独立和责任感:有一定的边界可以帮助孩子培养独立性和责任感。给予他们适度的自主权和决策权,让他们学会自己负责自己的行为和后果。

2. 尊重和个人空间:边界感可以帮助维护每个家庭成员的尊重和个人空间。孩子和父母都需要属于自己的私人时间和个人空间,以保持个人身份和自我成长。

3. 自主性和创造力:边界可以激发孩子的自主性和创造力。给予他们一定的决策权和自由,让他们有机会展示和发展自己的独特才能和创造力。

4. 健康的发展和成熟:适度的边界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信、自律和适应能力。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探索和冒险,孩子可以更好地学习面对困难和挑战,成长为自主和成熟的个体。

5. 沟通和家庭和谐:清晰的边界可以帮助促进良好的家庭沟通和和谐。让孩子和父母都知道彼此的期望和界限,有助于避免冲突和误解,维护家庭的和谐氛围。

重要的是在设置边界时要平衡和适度。严苛或过度限制可能会对孩子的自信和自尊心产生负面影响。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年龄、能力和发展阶段来判断边界的设置。同时,建立开放的沟通渠道,让孩子参与边界的制定和讨论,以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决策能力。


和孩子划清界限的介绍

这是小巫继《让孩子做主》和《给孩子自由》之后,为4岁以上儿童父母撰写的新作。本书通过讲述生动感人的真实故事,加上细致深入的推理和分析,探讨父母潜意识中的内心恐惧和心理伤痕对于养育孩子的负面影响,介绍“真爱行为”、“心理疆界”以及“训育”等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并提出给儿童树立规则、训育儿童自律的实际操作手段。作者身为美国教育学硕士,近年一直关注西方教育和心理学领域的最新成果。

“放养”的孩子并不是撒手不管,其中的“度”父母该怎样去把握?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有很多家长不知道都有什么样的方法来管教自己的孩子,而且很多家长之所以能够教出非常优秀的孩子,就是因为在养孩子的时候使用放养政策。但是由于很多家长不知道该怎样控制好这个度,所以就没有办法让自己的孩子变得和其他的孩子一样优秀,那么好好和孩子相处和教育的过程当中该怎么样控制这个度,才能够让孩子变成一个非常优秀的人呢?很多家长之所以和自己的孩子关系并不是那么的好,就是因为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当中,太过于自以为是,并且总是把自己放在很高的位置,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总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态度。孩子在成长发育的过程当中,也会渐渐的形成自己的独立人格,所以在接受父母批评的时候,也会对这种行为感到不屑一顾,甚至有可能会因为父母的这种行为而导致自己的内心出现极大的反感,这样子就对孩子的管教太过于严格,导致孩子和父母出现剧烈的冲突。但是如果把这孩子在学习和生活当中管的太松的话,那么孩子就会完全成为一个放养的人,在管理孩子的时候应该有一个适量的度,在孩子每天放学之后,可以询问一下孩子在学校生活学习的过程当中发生的一些有趣的事情,如果孩子愿意和自己沟通,那么家长在这个时候应该把握好这个时机,并且和孩子们深入了解这些话题。也可以询问一下孩子周围的朋友是什么样的人,但是一定不要硬性规定孩子的朋友种类,否则孩子就会觉得自己受到了管制,从而更加忤逆父母。在管教孩子过程当中,要适当的宽松也要适当的到了严格,因为适当的宽松和严格才能够让孩子在成长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好,一味的放养会让孩子的性格变得更加娇纵,一味的严格只会打击孩子的自尊心和自尊,从而让孩子变得更加自卑。

“放养”的孩子和“圈养”的孩子,未来差距明显,现在改还来得及

家长们都知道,让孩子多见一些世面有利于孩子未来的发展,可是很多家长依旧没有付之于行动。理由有很多,有的说太忙了没有时间,有的说物质条件不够还需要再努力。就这样,家长在不知不觉中搁置了孩子的发展,孩子与同龄人之间的差距也越拉越大,继而 影响到孩子的性格形成 。 让孩子多见一些世面难吗?其实不难。在家里的时候,家长可以给孩子多买点书籍,陪孩子读书,足不出户也能看遍大千世界。哪怕是没有时间,也可以带孩子在周边转一转,有时间的时候就去再远一些的地方。 孩子的生活圈子本来就很小,家长如果不主动去创造,那么孩子将一直受到圈子的限制,眼界和格局也会受到阻碍。因此,想让孩子将来有出息, 家长需要做的是“放养”而不该是“圈养”。 好的环境很重要,一些重点高中的本科率高达百分之九十几,人家从小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加上学习氛围浓厚,促进整体更好的发展。相比那些综合水平较为一般的学校,学习氛围和师资力量较差,即便孩子想要好好学习,但也是 苦于找不到正确的方法和引导 。 小雨今年高三,从小在偏远的农村里长大,因此也一直在农村上学。小雨的父母都是小学毕业,是朴实本分的农民,以种田维持生计。小雨在家里还有个弟弟,家里生活较为艰苦,因此小雨从小就立志一定要好好学习改变生活现状。 小雨的学习成绩非常优异,在班级里一直都是数一数二的存在,她总是能够利用别人玩耍的时间来学习,晚上也经常开着灯在宿舍学习到很晚。可是几次模拟考下来,小雨的成绩都还达不到二本线,放眼整个学校能达到的也寥寥无几。 生活在农村的孩子,学习意识普遍不强,家长的监管意识也不够,学校总体的学习氛围同样也很差。上课的时候,老师也只能尽可能的 照顾总体水平 ,大多 重复讲解基础的知识 ,由于听课的学生很少,也直接 影响了老师的授课积极性 。 尽管小雨很努力,可最后依然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听到邻居谈论起孩子从小就送到城里培养,在重点高中学习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小雨很是羡慕。回到家小雨用被子蒙住头,在房间里大哭了一场。 小雨知道家庭环境是她所改变不了的,家里没有办法给她提供更好的资源,她自己也不知道获得成功的正确途径,几年下来只知道埋头苦学,却还是离目标很遥远。小雨终究还是接受了现实,但是她下定决心,以后一定要为自己的孩子 创造更好的条件 。让孩子多长点见识,开阔眼界,有能力往更高的领域发展。 经常见世面的孩子和没有见过世面的孩子,其中确实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真正的富养其实就是在于 培养孩子的见识 ,见多识广的孩子无论在 知识面还是眼界上 ,都具有相当大的优势。 1、 眼界和格局会更高 孩子见过更大的世面,所谓见多识广,他们便有了 更开阔的眼界 , 思想意识也会更加成熟 。比如孩子喜欢动物,家长给孩子多看与动物有关的书籍,带孩子去各地的动物园观赏,积极给孩子科普扩充动物知识。家长从多方面的让孩子认识动物,孩子对动物的了解就不单单局限于眼前的小猫小狗,只要一提起动物他便会 像百科全书一样侃侃而谈 。 2、 更了解自己的需求 见过世面的孩子,他们通常都具有 更加丰富的阅历 ,对世界 有了清晰的认知 ,更加了解自己的内心和需求。所谓人外有人,山外有山,他们都看过更好的世界,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发展目标,能够准确的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善于总结经验,从而更好地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3、 珍惜幸福生活 孩子在很多时候都误以为别人拥有的都是最好的,这样的孩子总是在无止境地索取。所谓见过世面,不只是好的条件,还有生活的磨砺。见过世面的孩子都知道生活的艰辛和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他们更加朴实, 更懂得珍惜和享受当下的幸福 。 当意识到眼界和格局对孩子的重要性以后,很多处于农村的家长即使自己辛苦点,也希望将自己的孩子带到城里培养,城里的家长也会经常带孩子去各地 旅游 。 这些家长虽然物质水平不一样,但是他们都希望给孩子更多见世面的机会。除此以外,还有很多 基础而简单的方法能够让孩子见世面 。 1、引导孩子阅读 读书的好处有很多,家长一定要从小就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从绘本先开始,家长可以带领孩子看故事和听故事,理解故事中的人物、背景以及所表达的含义。渐渐的孩子开始识字,家长也要开始培养孩子静下心来看书的习惯, 引导孩子多阅读,增长知识 。 书本里有很多未知的事物,孩子从书本里能够见识到世界的多样性。同时书的种类也有很多,能够 满足孩子大部分的知识所需 。因此,即使足不出户,也能饱览世界。 2、带孩子触摸世界 除了多阅读,家长还是要带着孩子亲身接触世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比如孩子学到李白的《赠汪伦》,家长在节假日的时候,就可以带孩子到安徽宣城的桃花潭看一看,那里也是宣纸的发源地,更能带孩子亲身体验毛笔书法的魅力。 3、鼓励孩子多交际 在现实生活中,偏远农村出来的孩子大多都不敢与城里的孩子交流,因为孩子们自知自己的见识少,担心会因为说错话而闹出笑话。家长这时候就要 鼓励孩子多交际 ,教导孩子懂礼貌、乐于助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重要的是 心灵上的沟通 。因此,鼓励孩子融入群体,多与人交流,分享各自的所见所闻,也是非常不错的一种方法。 即便孩子面对的是性格迥异的人,家长也要在交际上给孩子树立榜样,轻松自如地和他人沟通。孩子的性格一半 来自教育者的影响 ,一半来源于诸如 周边的环境等诸多影响 。家长善于交流,孩子也能效仿父母敢于和他人交谈,从而扩大自己的交际圈。 家长给孩子看到的世界有多大,孩子的眼界就会有多大。平时多带孩子出去走走,多与外界事物接触,多见识一些世面,别总把孩子禁锢在家里。长此以往,会限制孩子的 思维和想象力 ,未来的 人生道路就会越走越窄 。 孩子见过的世面越多,知识的储备也就越丰富,因此孩子更能够确定自己心中想要的是什么,也会 朝着这个目标持续的努力和奋斗 。孩子需要的是“放养”而不是“圈养”,只有这样,孩子未来的发展才会因此而受益。

你对孩子越界了没?

童年的经历往往会对一个人的未来产生深远地影响。


小时候,大概是小学三年级开始写日记,当时我特别喜欢写,每天都写,老师也经常会在我的日记本上批字夸我写的好。但是小孩子的心理很奇怪:日记愿意给老师看但是不喜欢给家长看。但是我妈非要偷看,我都跟她讲过好多次让她不要看我的日记,那个时候还不知道“隐私”这个词,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不让她侵犯我的隐私。可是我妈不听,我偷偷在日记本里夹了个很小的卡片,后来发现卡片不见了,很明显老妈又偷看了我的日记!我气得不行,和她大吵大闹,哭喊着说:叫你看,我发誓再也不写日记了!从那时候起,真的就不写了,虽然爱好文学,但是已经没有了写日记的习惯,因为一想到这件事情心里就隐隐作痛!内心沉重。

我女儿现在小学一年级,虽然没有学很多汉字,但是老师已经开始让她们尝试着写日记,我发现她挺喜欢写的,寒假作业要求至少写3篇日记,她一下写了11篇。因为自己童年的痛苦经历,我从来不会去看她写的日记,除非她自愿给我看。反而她有时候她还给我们读她写的东西,这个时候我们除了夸奖她以外,还给她提些建议,比如她形容自己很快乐就是用“高兴、开心”这样的词,我说你以前吃过哈根达斯的冰淇淋不是叫“心花怒放”吗?就是形容特别开心的啊,这个词用起来多有范儿啊。于是从那以后她每次写自己开心就用心花怒放这个词。她很乐意和我们分享她写的东西,就算有一天她不愿意给我看了,我也绝不会去偷看她的日记的。

2012年7月,13岁的青岛女孩孙正雯自杀前写了一份遗书,质问她“亲爱的父母”。她的遗书第一页写的是“没有隐私也没有自由”。她刚上初中一年零一个月,被拆的信件和日记,有词典那么厚了。爸妈为此搜她的房间,搜她的书包。妈妈称个人隐私是“掩饰错误的手段”,爸爸则说,想有隐私就是因为“揍得轻”。遗书中,孙正雯丝毫没谈及她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或者其他亲人。这都可以想象。大多数成年人都会使用雷同的语言“安慰”孩子——父母是为了你好。

打着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的旗帜,恣意侵犯孩子的隐私,或者干涉孩子大大小小的人生选择,是很多中国父母的通病,他们总是在对孩子的选择上没有边界,替孩子做主,让孩子感到很无奈。

昨天年级开质量分析会,一个理科重点班的班主任发言,说她班上有个孩子文科成绩特别好,理科成绩特别差,孩子很想报文科,可家长就是不同意,以将来理科好找工作为由,硬是要孩子选理科,结果孩子在重点班越来越吃力,成绩越来越差,越来越厌学,现在已经开始出现心理问题了。

所以,父母这种越界的行为,轻则给孩子留下心灵创伤,改变人生轨迹,重则导致心理疾病,甚至抑郁自杀。

孩子的人生应该由孩子做主,这也是人生美好的地方之一。大人作为监护人,协助孩子成长即可。虽然这样有点放任孩子,与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愿相悖,但是孩子有孩子的内心世界,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父母对孩子未来有着殷切的希望和期许,内心不由地焦虑惶恐,由于内心的不踏实,不知不觉就越界、干涉孩子。父母用自己的思维代替孩子的思维,孩子慢慢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样很不可取。其实只要孩子没有道德伦理上的问题,或是触犯了法律,完全可以不去打扰他的精神世界。青春期的孩子本身就容易暴躁、叛逆,这个时候,孩子开始有自己独立的思维,见解和想法,如果父母越界干涉,孩子内心是排斥的,感觉自己没有受到尊重,不独立,内心是暴躁的,而父母害怕孩子走偏了而强行干涉,他们之间互不相让,矛盾就不可调和,问题就接踵而来了,所以父母与孩子建立边界很重要。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父母需要坚守一个边界。

替孩子做选择的父母其实是很自私的。

人生在世,如果重大的事情都是别人,哪怕是父母说了算的话,换位思考,对于孩子自己来说,这样的人生是一种怎样的人生?就像你在下棋,旁边站着个世界冠军,不断指挥你,他是比你高明,可是如果都听了他的,你下棋还有什么意思呢?所以别理他!听自己的,是输是赢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自己在下棋!


上一篇:文曲星e700

下一篇:调果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