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的重点工作
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 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工作 开始于2000年,现已完成十一届。采用县域经济的综合性、可比性、客观可行性的核心数据进行评价。评价的特点是“公开、客观、可比”,评价坚持的原则是“三不原则”(不收费、不发证、不授牌)。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的意义在于积极引导了全社会对县域经济的关注,为全国各省市区以及县市旗提供了一个动态的、相对的参照坐标,为探索县域经济发展规律提供非常有益的帮助,推动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第一、二、三、四、五届评价结果分别发布于2002年1月、2002年12月、2003年11月、2004年11月、2005年12月。《经济日报》独家报道,其他媒体转载。第六届评价结果,发布于2006年12月。全国报纸、期刊、网站等媒体统一报道。第七届评价工作,发布于2007年8月“2007年西部县域经济发展交流会”, 全国媒体统一报道。第八届评价工作,发布于2008年7月“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理论研讨会”。 全国媒体统一报道。第九届评价工作,发布于2009年7月“2009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交流年会”。 全国媒体统一报道。第十届评价工作,发布于2010年8月“2010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交流年会”。 全国媒体统一报道。第十一届评价工作,发布于2010年8月“2011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交流年会”。 全国媒体统一报道。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结果刊登在“中国县域经济网”和编辑在《中国县域经济年鉴》资料中。
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的工作内容
1.中郡所是一家民间研究所,对中国县域经济进行了比较长时间的研究 ,初步回答了什么是县域经济,为什么发展县域经济的问题,对“市管县”体制改革也做过专题的研究,特别是今年,又对建设幸福县域的工作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中郡所的评价工作是以公开资料为基础,再经资料的对比、核实、甄别,依据他们的评价体系对全国县域经济进行评价。2.从2000年起连续开展了十一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科学发展评价”工作,评价工作为全国省市区、县市旗提供一个相对的、参照坐标,开创了全国县域经济评价的先河,积极引导了全社会对县域经济的关注,为推动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做出开拓性贡献;3.建设中国县域经济网和中国地市州盟网,为全国县域经济和地市州盟科学发展提供交流平台;4.主持编辑出版全国县域经济领域权威性、综合性《中国县域经济年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编辑出版《新时期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范例与新模式》,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发行,提出县域经济进入新时期,总结新时期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双流模式”、“增城模式”和“江阴模式”等三大新模式;5.举办“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交流年会”,交流县域经济、探索县域经济规律,促进县域经济科学发展;6.开展县域经济调研和课题研究。进行县域经济专题调研和县域经济理论研究,引导县域经济在健康的道路上发展。为省市区、县市旗以及金融机构和经贸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开展全国地理标志调研工作。7.为了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共同富裕,积极统筹区域发展,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从2006年起进行全国地区相对富裕程度研究和统筹发展监测评价工作,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于2008年11月完成了“首届全国地市州盟相对富裕程度与统筹发展监测评价报告”,产生了非常大的社会影响。2009年11月,中郡研究所依据2007年的公开数据,完成了“第二届全国地市州盟相对富裕程度与统筹发展监测评价报告”。2011年8月20日, 以“建设幸福县域”为主题的2011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交流年会在江苏省江阴市召开。中郡县域经济(研究)咨询所会上发布了第十一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报告,并揭晓2011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名单。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前10名分别是:【江苏江阴市、昆山市、张家港市、常熟市】、江苏吴江市、浙江慈溪市、江苏太仓市、江苏宜兴市、浙江绍兴县、福建晋江市、浙江义乌市、广东增城市、浙江余姚市。其中江苏江阴市、昆山市、张家港市和常熟市地理位置相连的四个县级市作为“区域经济强县统筹发展组团”并列第一名。
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的中郡所与县域经济
1998年12月,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成立,2005年更名为咨询所,是一家专门从事全国县域经济研究咨询和服务的单位,被称为“中国县域经济第一所”。2000年1月,建设“中国县域经济网”,为全国县域经济信息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2000年3月,开始进行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工作。2001年11月,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完成首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2001年12月,编辑出版《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2001)》。2002年1月4日,发表了第一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结果。2002年4月12日,发表了“县域经济主要竞争什么?”的文章。2002年8月,发表了“正确认识县域经济内涵”的文章,回答了“什么是县域经济”的问题。2002年8月27日,发表了“发展县域经济是西部开发的重要动力”的文章,指出省市区经济的差距深层地表现在县域经济的差距,县域经济发展是继“东部开放”和“西部大开发”后的深层次的区域问题。2002年12月10日,发布第二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结果。2003年8月,编辑出版了全国县域经济领域第一个权威性、综合性、年鉴式读本——《中国县域经济(2002卷)》,将全国县域经济的整个轮廓展现在社会面前,促进社会对县域经济的了解。2003年11月23日,发布了第三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结果。2003年11月23日,发表了“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是一个新思维”的文章,从五个方面回答了“为什么发展县域经济”的问题。2004年6月14日,发表了“壮大县域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的文章,回答了“如何壮大县域经济”的问题。2004年7月,主持编辑出版了《中国县域经济(2003卷)》。2004年7月24日,参加“山东滕州产业化发展高层论坛”,提出:县域经济为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提供保障基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县域经济既是统筹安排的客体,又是统筹协调发展的主体,是主客体的统一体。2004年11月6日,发布了第四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结果。2004年11月6日,发表了“壮大县域经济是一个历史性选择”。2005年4月 完成了“壮大县域经济是推动‘市管县’体制改革的新动力”课题研究。2005年5月,主持编辑出版了《中国县域经济年鉴(2004卷)》。经过几年的探索和运行,全国县域经济年鉴式读本正式定名为《中国县域经济年鉴》。2005年8月,主持完成了“首次全国地理标志调研报告”。2005年12月1日,发布了第五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结果。2006年4月,在河南省偃师市举办“中部县域经济论坛”。2006年4月,在河南省栾川县举办“全国县域旅游经济论坛”。2006年10月,在重庆参加“地理标志保护与农村经济发展国际研讨会”。2006年12月,在中央政策研究室主办的《学习与研究》杂志发表了“着力推进‘市管县’体制改革”的文章。对“市管县”体制改革进行了系统分析。2006年12月,发布了第六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结果。2007年7月,作为民建中央“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城乡统筹”专题调研专家成员进行调研。2007年8月,在四川省郫县举办“西部县域经济发展交流会”。2007年8月,发布了“第七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和科学发展评价报告”。2007年8月,发表了“新时期县域经济发展的十大特征”。明确提出县域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期。2007年8月,发表了“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县域经济的十大问题”。针对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一一分析解答。2008年4月,作为中央县域经济现状和问题调研组专家组成员进行调研。2008年6月,编辑出版《新时期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范例与新模式》(由中共中央出版社出版)。为推动新时期县域经济科学发展提供“榜样力量”。2008年7月,在广东省增城市举办“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理论研讨会”。2008年7月,发布“第八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科学发展评价报告。2008年10月,编辑出版《中国县域经济年鉴(2008卷)》。2008年11月,发布“全国地市州盟相对富裕程度与统筹发展监测评价报告”2008年12月,在四川西昌市举办“全国州盟首府科学发展交流会”2009年7月,在湖南省长沙县举办“2009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交流年会”。2009年7月,发布“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科学发展评价报告”。2009年7月,发表“统筹推进县域经济科学发展”,提出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向县域科学发展转变。2009年11月,编辑出版《中国县域经济年鉴(2009卷)》。2009年11月,发布“第二届全国地市州盟相对富裕程度与统筹发展监测评价报告”。2010年3月,开展全国地理标志调研活动。2010年8月,在辽宁省海城市举办“2010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交流年会”。2010年8月,发布“第十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报告”。2010年8月,发表“县域经济要走内生性发展道路”。2010年11月,编辑出版《中国县域经济年鉴(2010卷)》。2010年12月,发布“第三届全国地市州盟相对富裕程度与统筹发展监测评价报告”。2011年1月,在北京举办“2011地理标志保护与发展经验交流年会。”2011年1月,发布“第二次全国地理标志调研报告”。2011年8月,在江苏省江阴市举办“2011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交流年会”。2011年8月,发布“第十一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报告”。2011年8月,发布“2011全国百强县居民满意度的调查报告”。2011年8月,发表“一壮大三提高 科学评价助推科学发展”。2011年8月,发表“建设幸福县域初探”。2012年12月,发布“县域经济十年发展报告”。 2012年12月,编辑出版《县域统筹与统筹县域》。2013年12月,在北京召开”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县域经济发展座谈会“。 2013年12月,发布”2013县域经济发展报告“。2013年12月,出版编辑《打造县域经济升级版》。2014年11月,发布”2014县域经济发展报告“ 2015年8月,发布”2015县域经济发展报告“ 2015年 继续推动县域经济与县域科学发展。
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的中郡所县域经济评价体系
1.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体系包括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和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两个组成部分 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体系包括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和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两个组成部分,两者有所侧重、有所区别、相对独立、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县域经济与县域相关联,量与质相统一,物质与精神相结合,自然与人文相和谐,动力和目标相一致。县域是一个系统,包括县域经济、县域社会、县域文化、县域政治和县域生态等子系统,县域发展要“五位一体”。因此,县域与县域经济的内涵和外延是不同的,县域经济评价和县域评价的指标和内容也不同。县域经济评价突出县域经济实力和活力,体现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强调效率;县域评价更多突出县域社会、文化、政治和生态等,体现共同富裕的地区差异性,强调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公平。县域经济评价和县域评价各有侧重点,二者结合起来可以全面评价县域的发展情况。2.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宗旨体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和“五位一体”的科学发展观 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指导思想是“一壮大二升级三提高,科学评价助推科学发展,建设更加富裕绿色幸福县域”。“ 一壮大二升级三提高”的内容是:“一壮大”是壮大县域经济,“二升级”是打造县域经济升级版和升级县域治理现代化,“三提高”是提高富裕程度、提高绿色指数、提高居民满意度。县域发展要更强、更富、更绿、更幸福。(1)强调壮大县域经济。县域经济在县域科学发展中具有基础地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①县域经济为县域统筹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增强县域科学统筹能力。应该将发展县域经济提高到一个基础性、战略性的高度来认识,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城镇化的工作抓手。没有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2)突出打造县域经济升级版。新常态下,县域经济要强调质量和效益,要打造县域经济升级版。(3)升级县域治理现代化。发挥县委县政府在县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建设法治县域、文明县域、和谐县域。(4)促进“强县富民”。发展成果要惠及全体人民。促进县域经济强县加快提高居民收入,加快发展公共服务,加快县域社会建设,提高富裕程度。(5)加快绿色县域建设,促进县域经济强县加强生态环境建设。(6)加快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居民满意度,建设幸福县域。因此,在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中,首先是县域经济评价,县域经济评价是整个评价的基础。全面评价和考察县域经济与县域科学发展情况,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县域(包含县域经济、县域社会、县域文化、县域政治、县域生态)“五位一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采用公开的、基本的、综合的、可比的县域经济数据来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反映客观事实,基本上反映出县域经济竞争力。1.完善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体系 在第十五届评价中,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体系进行了完善,突出了县域经济质量和效益,细化了县域企业活力,增加了反映县域经济活力和内生动力的新增企业登记注册数量指标。因此,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体系由总量、均量、速度、质量和活力五个方面指标组成,形似一个拳头,大拇指是县域经济总量,另外四个手指分别是均量、速度、质量和活力,五个手指攥成拳头,形成竞争力。②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体系见表1。表1 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总量 人口 常住人口 1 经济总量 地区生产总值 2 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3 均量 经济均量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4 人均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5 居民收入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6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7 质量 县财贡献 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地区生产总值 8 县域民享 居民收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9 居民收入增长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 10 城乡差距 城乡居民收入比值 11 经济绿色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 12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 13 科技进步 R&D经费支出/地区生产总值 14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15 城镇化 城镇化率 16 速度 经济增长速度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 17 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速度 18 居民收入增长速度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 19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 20 活力 投资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 21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率 22 消费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3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 24 企业 企业登记注册数量增长率 25 2.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体系说明 评价体系简洁明了。体现了“大道至简”的思想和评价的基本原则——指标公开、客观、可比,指标规律可以把握或大致可以把握,评价对象的范围有针对性,评价结果有确切导向性,评价工作具有可行性和连续性。全国 县域经济差异大、影响因素多,影响规律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把握,因此对县域经济竞争力的评价采用县域经济的基本的核心数据来进行是现实的需要。经济结构指标问题。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中没有经济结构性指标,如非农产业比重、经济密度、进出口额占GDP的比例等。由于县域经济的差异性非常大,这些指标在全国范围内可比性差。如进出口额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反映的是外贸依存度,处在东部与处在中西部的县表现不一样,相当多的中西部县外贸需求比较小,这些县的资源配置可能在国内就可以完成;再如非农产业比也不能简单统一比较,因为县域经济是特色经济,“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还有些指标(比如经济密度等)对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影响是正相关性或是负相关性需要深入研究。因此,县域经济结构性指标只有在进行分类研究时使用,进行细化研究。评价指标多少的问题。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多不是越多越好,指标多的评价结果不一定正确。原因有:一是竞争力本身就没有唯一的标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二是在没有把握每个指标对竞争力影响规律以及指标之间的规律的情况下,众多的指标放在一起,得到的竞争力就不确切。评价必须保持连续性。评价指标主要是“现在完成式”的,评价结果反映的是已经形成的竞争力强弱。通过连续几届的评价结果对比,关联起来考察县域经济竞争力的现状和变化趋势。县域经济将进行分类评价。全国县域经济的差异非常大。县域经济应该是特色经济,县域经济发展路径不应只有一个模式,应该百花齐放。县域经济要分类研究、分类评价、分类指导,共同发展。现在已开展县域经济主体功能区研究、县域地理标志产业研究等。 县域科学发展评价是对县域“五位一体”科学发展的评价。现阶段,县域科学发展评价可以从县域相对富裕程度、县域相对绿色指数和县域居民满意度三个方面来进行。1.县域相对富裕程度 县域相对富裕程度是以全国平均水平为参照坐标,评价居民收入、基本公共服务、经济发展和财政调控能力等,体现了以人为本、统筹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县域相对富裕程度特点:一是以全国平均水平为参照坐标,利用相对核心的指标;二是以居民收入为主,兼顾基本公共服务;三是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基础,以财政转移支付为统筹的主要手段。县域相对富裕程度评价指标体系见表2,指标包括居民收入类指标、公共服务类指标、发展水平类指标、统筹能力类指标。在指标体系中,居民收入类和公共服务类指标构成富裕程度的居民富裕部分,发展水平类和统筹能力类指标构成富裕程度的统筹发展部分。指标体系强调:一是以人为本,全部以人均等均量数据,以全国平均数为基准;二是突出居民富裕,不仅统筹考虑与居民收入相关联的工资、储蓄、消费等因素,还统筹考虑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三是不仅强调居民收入和公共服务,还强调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统筹能力;四是县域经济发展是提高县域富裕程度的物质基础,财政统筹能力是弥补因经济发展不足而引起的富裕程度的差异。县域经济发展和财政统筹体现了市场和政府的两种力量,发挥地方和中央两个层级在提高富裕程度工作中的两个积极性。表2 县域相对富裕程度评价指标体系 居民收入类指标 收入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 储蓄 人均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3 消费 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4 公共服务类指标 医疗 千人拥有医生数 5 教育 百名普通中小学生拥有专任教师数 6 发展水平类指标 人均值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7 城镇化 城镇化率 8 地均值 经济密度 9 统筹能力类指标 收入 人均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10 支出 人均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 11 县域相对富裕程度等级分A+级、A级、A-级、B级等四级,全国相对富裕程度平均为100,各等级规范:A+级:125以上,全国相对富裕县域;A级:125~100,全国中等偏上县域;A-级:100~75,全国中等偏下县域;B级:75以下,全国相对落后县域;其中A级和A-级为全国中等水平县域。2.县域相对绿色指数 中郡研究所已从第十届(2010年)开展了县域相对绿色指数评价。县域相对绿色指数评价旨在推动县域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县域相对绿色指数评价指标包括绿色经济、绿色环境、绿色宜居等方面的指标,见表3。参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生态县、绿化模范县、园林城市、森林城市等工作的理念和有关要求,规范出县域相对绿色指数指标体系和各指标的参照数据,然后综合评价县域相对绿色指数。表3 县域相对绿色指数评价指标体系 指标 参照数据 绿色经济 工业三废处置利用率(%) 100 1 单位GDP能耗(吨标煤/万元) 0.84 2 环保投入占当年GDP比例(%) 3.5 3 绿色环境 县域森林覆盖率(%) 山区 75 4 丘陵 45 4 平原 25 4 县域空气质量好于或等于二级标准天数(天/年) 365 5 县域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 100 6 城镇绿化覆盖率(%) 45 7 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m) 12 8 绿色宜居 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100 9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100 10 农村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 100 11 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置率(%) 100 12 县域相对绿色指数以100为基准,分A+、A、A-和B级等四个等级,具体规范为:A+级:95以上,相对绿色级县域;A级:85~95,相对浅绿色级县域;A-级:75~85,相对欠绿色级县域;B级:75以下,相对绿色警示级县域。3.县域居民满意度 县域居民满意度是县域发展的主观指标,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幸福县域建设指数的重要部分,可以通过社会调查的方式来完成。县域居民满意度包含居民自我满意度、县域发展满意度和政府服务满意度。居民自我满意度是居民自己和家庭的总体满意度;县域发展满意度是居民对县域发展的总体满意度;政府服务满意度是居民对政府服务的总体满意度。现阶段,政府服务满意度是具有综合性质的满意度,在中国特色的县域发展进程中具有特殊意义。县的发展,县委、政府是关键。政府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加快县域社会建设、提供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建设先进文化方面作用重大。政府能动性是县域居民幸福的重要影响因素。政府无论是大政府,还是小政府;无论是无限政府,还是有限政府;都应该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都应该是居民满意的政府。政府服务满意度是现阶段建设幸福县域的内在要求。群众满意不满意是衡量政府工作的唯一标准。县域居民满意度需要通过社会调查来获得:居民自我满意度,通过对工作、收入、爱情、家庭、健康等满意度调查获得;县域发展满意度,通过对县域发展满意度调查获得,县域发展可以分为经济发展、社会建设、先进文化、政治文明、环境保护等调查事项。政府服务满意度,通过对政府服务态度、政府服务效率、政务公开、政府人员廉洁等满意度调查获得。调查时将满意度划分为很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满意、很不满意等五个等级,然后赋值、统计,计算出县域居民满意度。4.评价工作的简化和细化 为了简化工作,对百强县的县域相对富裕程度和县域相对绿色指数不进行逐届评价,只对变化比较大的和新进的百强县进行评价,划分等级。为了细化工作,推动县域经济和县域发展,将细化县域经济质量、县域经济主体功能区、反贫困和特色产业等专题研究。四、科学评价助推科学发展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历程体现了科学探索精神,不断完善,与时俱进。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工作开始于2000年,其探索历程大致经历了体系建设、体系改进和体系完善等阶段。1. 2000年到2006年,第一届到第六届,体系建设阶段评价形式: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主要工作:进行县域经济基础性研究,发表的文章主要有“正确认识和把握县域经济内涵”、“科学规范县域经济单位”、“壮大县域经济是一个新思维”、“壮大县域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壮大县域经济是推动‘市管县’体制改革的新动力”等。主要目的:引导全社会关注县域经济,为全国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一个动态的、相对的参照坐标,营造一个“比学赶帮超”的竞争氛围,推动县域经济发展。2. 2007年到2009年,第七届到第九届,体系改进阶段评价形式: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评价内容:进行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居民收入水平比较(县域相对富裕程度评价的初级形式)+县域发展(生态环境、生产安全、社会治安等)定性评价(县域科学发展评价的初级形式)。主要工作:总结《新时期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范例与新模式》(2008年6月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发行),推出新时期县域经济科学发展三大新模式,即以城乡统筹为内涵的“双流模式”、以区域统筹为内涵的“增城模式”和以提高民生幸福为内涵的“江阴模式”。3. 2010年到2011年,第十届到第十一届,体系初步完善阶段评价形式: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评价内容:进行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县域相对富裕程度评价+县域相对绿色指数评价+县域居民满意度为主要内容的幸福县域建设指数评价。主要工作:提出县域经济走内生性发展道路,编辑出版《建设幸福县域》。4. 2012年开始,第十二届开始,进入体系完善新阶段评价形式: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评价内容:进行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县域科学发展评价;突出县域经济质量,强化县域科学发展约束。评价指导思想:“一壮大二升级三提高,科学评价助推科学发展,建设更加富裕绿色幸福县域”。“一壮大”是壮大县域经济,“二升级”是打造县域经济升级版和升级县域治理现代化,“三提高”是提高富裕程度、提高绿色指数、提高居民满意度。县域发展要更强、更富、更绿、更幸福。评价指导思想体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和“五位一体”的科学发展观。主要工作:县域经济主体功能区研究;打造县域经济升级版实证分析;企业活力和政府简政放权分析;特色产业中地理标志专题调研等等。编辑出版《打造县域经济升级版》。推动县域统筹发展和统筹县域发展,统筹推动县域经济和县域科学发展。 县域经济和县域科学发展无止境。科学评价助推科学发展。
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的2015年中郡所报告
郡县治,天下安。 2015年,县域经济发展新常态机制建设推动年。 《2015县域经济发展报告》以“四个全面”为统领,以“县域经济发展新常态机制建设”为主题,以“提升县域经济内生动力”为副题,研究和引领县域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新常态下县域经济和县域科学发展。 1.县域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认识、适应、把握和引领县域经济发展新常态成为当下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县域经济发展新常态不仅是县域经济发展历史阶段的客观存在,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思维。为了推动新常态县域经济发展,需要建立县域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常态机制,重点要建立县域经济内生发展机制、县域统筹发展机制、统筹县域发展机制和新常态评价推动机制。 2.在第十五届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中,坚持“四个全面”为统领,把握县域经济新常态,研究县域经济科学评价。正确认识县域经济发展和县域发展的内涵和外延,推动县域“五位一体”发展。评价以“一壮大二升级三提高,科学评价助推科学发展,建设更加富裕绿色幸福县域”为宗旨,坚持“公开客观可比”(利用公开数据、反映客观事实、建立可比坐标)的原则,并依据打造县域经济升级版的“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体系”,从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和县域科学发展两个方面,评价出“第十五届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 在第十五届评价中,评价宗旨的“一壮大三提高”调整为“一壮大二升级三提高”,即一壮大是壮大县域经济,二升级是打造县域经济升级版和升级县域治理现代化,三提高是提高县域相对富裕程度、县域相对绿色指数和县域居民满意度。 在第十五届评价中,增加了反映县域经济活力和内生动力的新增企业登记注册数量指标,并突出居民收入、节能减排、绿色发展和科技进步等县域经济质量和效益,继续强化了社会安定、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和廉政建设等县域科学发展评价的约束。 在第十五届评价中,百强县有两个突出特征:一是百强县加强县域科学发展。在本届评价中,百强县不仅加快提高县域相对富裕程度和县域相对绿色指数,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环境保护和县市主要领导廉政工作中也没有出现重大事故,是百强县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以来的第一次。百强县中有6位县委书记被授予“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称号。二是新常态下,百强县的三个特征性板块发生变化:“辽宁现象”板块淡化,发展速度下滑,百强县数量减少;“苏北速度”板块分化,内部相对速度和质量出现较大差异,发展格局进一步调整;“中三角崛起”板块强化,保持并增强了中三角百强县在全国百强县中较快发展势头。 在第十五届评价中,为了突出提升县域经济内生动力,从县市企业登记数量变化和县级政府简政放权两个角度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到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2014年,百强县新企业登记注册数量变化指数为118.16,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持平。百强县行政审批事项数量平均值为253项,还需要进一步简政放权。 在第十五届评价中,为了突出企业的市场主体角色,在全国百强县中,依据企业规模、劳动就业和税收贡献,筛选出100个全国县域经济发展功勋企业,希望社会来关注县域经济支柱企业的发展,也希望县域经济发展功勋企业继续增强企业竞争力,为县域经济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3.保护与发展地理标志是发展县域经济的一大课题。地理标志是一种知识产权,不仅标识产地、品质和信誉,还蕴含着巨大的经济、社会、文化等综合价值。据调研,截止2014年底,全国地理标志数量已超过4576个,经济总值超过2.7万亿元。全国县域地理标志有4062个,占全国地理标志总数的88.77%。全国百强县地理标志有404个,占全国地理标志总数的8.83%。地理标志已经成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新途径,已成为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县域经济、提质增效、增强内生动力的工作抓手。地理标志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新亮点。全国县域地理标志保护与发展专题调研报告将陆续发布。 4.在上年度全国县域经济主体功能区汇总分析的基础上,本年度进一步对差异化的县域经济主体功能基本能力进行监测,推动县域经济和县域差异化发展,为增强县域经济内生动力和统筹全国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基础资料。全国县域经济主体功能区实证分报告将陆续发布。
中国百强县评选的历史沿革
从1991年开始,国家统计局已发布了9届中国百强县评选的结果。
但是到了2007年,当2800多个县域准备迎接百强县评比时,第十届百强县榜单悄然取消。
面对科学发展、和谐、民生、生态等全新的发展理念,既有的百强县评比,已经不是中国县域经济的“真实照片”。如果换一套考核体系,今天的“先进”很可能会变成一种“落后”。
但是,不管未来如何改变,已经完成的9届百强县评比,无疑是一次意义重大的试验,它直接提供给人们一个深入观察中国县域发展的机会。而且,百强县成功地完成了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次路径探索,其标杆意义与导向作用不容忽视。
当下,创新发展模式,谋求幸福指数,已成为另一种必然。我们期待,当下一个类似于百强县的新榜单揭幕时,能够成为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升级的新起点。
中国百强县评选标准是什么?
中国百强县评选标准是经济实力、增长潜力、富裕程度、绿色水平、发展的水平、投资的强度、创新的活力这七个指标。综合各个指标,来筛选出全中国最强的一百个县,以下是“百强县”的榜单:事实上,“百强县”榜单的准确名称应该是《2020年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指数研究成果发布》,不过,在民间,老百姓习惯将之称为“百强县”榜单。从今年的“百强县”榜单中来看,江苏是最大的赢家,一共有23个县上榜,而且还包揽了前四名,分别是:昆山、江阴、张家港、常熟。如果再加上太仓、宜兴,江苏在前十强中占据6席。说江苏是最大赢家,一点儿也不为过。事实上,江苏省一直都霸榜,从2005年开始,昆山已经连续第14年卫冕榜首。从这份榜单中来看,苏州、无锡、常州就是中国县域经济最强的地方,这三个地方的GDP,堪称中国最大的经济实体,是中国经济核心中的核心。当然,从“百强县”的榜单中来看,广东只有一个1个县级“四会市”入选,这对于中国第一强省的名头,似乎有一些名不副实。事实上,这也并不奇怪,毕竟这些年来广东一直推行“撤县设区”,多个经济强县升级为市辖区或者地级市,比如东莞、中山。事实上,在广东省的行政区划分上,基本上都是“无县”状态,所以不再进入“百强县”榜单的评选范围。值得一提的是,在“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榜单中,广东佛山市顺德区、广东佛山市南海区分列第一、二位,而且广东省在榜单中占据了15席,而江苏和浙江分别占据了22席和18席。那么,排名第一的县昆山县到底有多强?事实上,在2019年,昆山的GDP达到惊人的3875亿,这个成绩甚至超过了世界一半的国家,相当于世界排名第79位的坦桑尼亚的GDP总量,说昆山县富可敌国,一点儿也不为过。值得一提的是,山西的省会城市太原2019年的GDP为3884.48亿元,而贵州的省会城市贵阳2019年的GDP也才4039.60亿元。不过,“百强县”榜单也反映了一些问题,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从整个中国上来看,百强县的基本形势是东多西少,南多北少。从综合实力上来看,江苏、山东、浙江三省百强县占比超过一半,内蒙、宁夏、山西、四川等省只有一个县上榜,东西部的差距和南北的差距非常明显。在最近十几年的“百强县”榜单中,东部率先、中部崛起、西部开发、东北振兴的大格局仍无根本性的变化。
2015年百强县是按什么标准评的
2015年百强县评的标准涵盖经济、社会、环境、文化四大系统,由包括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产业竞争力指数、财政金融竞争力指数、商业贸易竞争力指数、基础设施竞争力指数、社会保障竞争力指数、区位竞争力指数、创新竞争力指数、科技竞争力指数和文化形象竞争力指数等在内的10项一级指标、30项二级指标、102项三级指标组成。 2015年6月23日,由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主办的"2015中国城市分类优势排行榜新闻发布会"在港成功举办,会上发布了"2015中国县域综合竞争力百强排行榜"最新研究评价成果。 据了解,2015中国综合竞争力百强县排行榜是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依据其自主创立的GN评价指标体系,组织专家、学者,根据翔实的基础资料及大量调查研究,对中国内地县(县级市)综合竞争力进行分析评价的最新研究成果。《GN中国县域级市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涵盖经济、社会、环境、文化四大系统,由包括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产业竞争力指数、财政金融竞争力指数、商业贸易竞争力指数、基础设施竞争力指数、社会保障竞争力指数、区位竞争力指数、创新竞争力指数、科技竞争力指数和文化形象竞争力指数等在内的10项一级指标、30项二级指标、102项三级指标组成。 2015中国县域综合竞争力百强排行榜,排名前十位的县依次是:昆山市、江阴市、张家港市、常熟市、宜兴市、慈溪市、太仓市、晋江市、义乌市、诸暨市。与内地县市相比,江苏、山东、浙江等沿海县市综合实力优势依旧明显,在排名前十位的县市中,江苏独占六席,县域经济竞争力领先於其他区域。 在新常态下,今年公布的百强县有三个特征性板块发生了变化:“辽宁现象”板块淡化,发展速度下滑,百强县数量减少;“苏北速度”板块分化,内部相对速度和质量出现较大差异,发展格局进一步调整;“中三角崛起”板块强化,保持并增强了中三角百强县在全国百强县中较快发展势头。 2015全国百强县名单:
全国百强县有哪些
第五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
排序 县域单位 中郡指数 竞争力动态 竞争力等级
国1 江苏江阴市 R1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2 江苏昆山市 R2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3 江苏张家港市 R3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4 江苏常熟市 R4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5 福建晋江市 R5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6 江苏吴江市 R6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7 浙江慈溪市 R7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8 浙江绍兴县 R8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9 江苏宜兴市 R9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10 山东荣成市 R10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11 浙江余姚市 R11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12 浙江义乌市 R12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13 江苏太仓市 R13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14 浙江诸暨市 R14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15 浙江温岭市 R15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16 山东文登市 R16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17 福建福清市 R17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18 浙江乐清市 R18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19 广东增城市 R19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20 浙江瑞安市 R20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21 浙江海宁市 R21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22 山东邹城市 R22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23 山东龙口市 R23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24 浙江桐乡市 R24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25 山东胶南市 R25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26 江苏丹阳市 R26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27 山东即墨市 R27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28 浙江富阳市 R28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29 山东寿光市 R29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30 山东胶州市 R30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31 山东滕州市 R31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32 福建南安市 R32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33 山东章丘市 R33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34 山东平度市 R34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35 福建惠安县 R35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36 江苏海门市 R36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37 辽宁海城市 R37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38 山东莱州市 R38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39 江苏通州市 R39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40 山东新泰市 R40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41 新疆库尔勒市 R41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42 浙江上虞市 R42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43 河北迁安市 R43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44 四川双流县 R44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45 河南巩义市 R45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46 辽宁瓦房店市 R46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47 浙江平湖市 R47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48 福建石狮市 R48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49 山东兖州市 R49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50 山东诸城市 R50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51 江苏泰兴市 R51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52 江苏启东市 R52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53 湖南长沙县 R53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54 江苏溧阳市 R54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55 河北遵化市 R55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56 江苏江都市 R56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57 山东招远市 R57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58 上海崇明县 R58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59 浙江东阳市 R59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60 浙江临海市 R60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61 福建长乐市 R61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62 山东邹平县 R62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63 山东肥城市 R63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64 浙江嘉善县 R64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65 浙江长兴县 R65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66 江苏东台市 R66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67 浙江海盐县 R67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68 福建龙海市 R68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69 辽宁普兰店市 R69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70 山东乳山市 R70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71 辽宁庄河市 R71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72 浙江宁海县 R72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73 河南偃师市 R73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74 浙江永康市 R74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75 浙江玉环县 R75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76 北京密云县 R76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77 江苏金坛市 R77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78 山东蓬莱市 R78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79 浙江象山县 R79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80 浙江临安市 R80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81 山西河津市 R81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82 河北武安市 R82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83 浙江德清县 R83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84 山东莱西市 R84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85 辽宁大石桥市 R85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86 江苏靖江市 R86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87 江苏如东县 R87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88 广东高要市 R88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89 内蒙古准格尔旗 R89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90 浙江嵊州市 R90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91 浙江奉化市 R91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92 广东开平市 R92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93 江苏仪征市 R93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94 江苏铜山县 R94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95 山东桓台县 R95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96 江苏海安县 R96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97 浙江苍南县 R97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98 江苏大丰市 R98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99 山东曲阜市 R99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100 福建安溪县 R100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全国百强县排名
竞争力百强县(市)名单也随之正式揭晓,湖北竟无一县上榜。
2009全国百强县排名
1.江苏江阴市R1T2005相对稳定A级
2江苏昆山市R2T2005相对稳定A级
3江苏张家港市R3T2005相对稳定A级
4江苏常熟市R4T2005相对稳定A级
5福建晋江市R5T2005相对稳定A级
6江苏吴江市R6T2005相对稳定A级
7浙江慈溪市R7T2005相对稳定A级
8浙江绍兴县R8T2005相对稳定A级
9江苏宜兴市R9T2005相对稳定A级
10山东荣成市R10T2005相对稳定A级
11浙江余姚市R11T2005相对稳定A级
12浙江义乌市R12T2005相对稳定A级
13江苏太仓市R13T2005相对稳定A级
14浙江诸暨市R14T2005相对稳定A级
15浙江温岭市R15T2005相对稳定A级
16山东文登市R16T2005相对稳定A级
17福建福清市R17T2005相对稳定A级
18浙江乐清市R18T2005相对稳定A级
19广东增城市R19T2005相对稳定A级
20浙江瑞安市R20T2005相对稳定A级
21浙江海宁市R21T2005相对稳定A级
22山东邹城市R22T2005相对稳定A级
23山东龙口市R23T2005相对稳定A级
24浙江桐乡市R24T2005相对稳定A级
25山东胶南市R25T2005相对稳定A级
26江苏丹阳市R26T2005相对稳定A级
27山东即墨市R27T2005相对稳定A级
28浙江富阳市R28T2005相对稳定A级
29山东寿光市R29T2005相对稳定A级
30山东胶州市R30T2005相对稳定A级
31山东滕州市R31T2005相对稳定A级
32福建南安市R32T2005相对稳定A级
33山东章丘市R33T2005相对稳定A级
34山东平度市R34T2005相对稳定A级
35福建惠安县R35T2005相对稳定A级
36江苏海门市R36T2005相对稳定A级
37辽宁海城市R37T2005相对稳定A级
38山东莱州市R38T2005相对稳定A级
39江苏通州市R39T2005相对稳定A级
40山东新泰市R40T2005相对稳定A级
41新疆库尔勒市R41T2005相对稳定A级
42浙江上虞市R42T2005相对稳定A级
43河北迁安市R43T2005相对稳定A级
44四川双流县R44T2005相对稳定A级
45河南巩义市R45T2005相对稳定A级
46辽宁瓦房店市R46T2005相对稳定A级
47浙江平湖市R47T2005相对稳定A级
48福建石狮市R48T2005相对稳定A级
49山东兖州市R49T2005相对稳定A级
50山东诸城市R50T2005相对稳定A级
51江苏泰兴市R51T2005相对稳定A级
52江苏启东市R52T2005相对稳定A级
53湖南长沙县R53T2005相对稳定A级
54江苏溧阳市R54T2005相对稳定A级
55河北遵化市R55T2005相对稳定A级
56江苏江都市R56T2005相对稳定A级
57山东招远市R57T2005相对稳定A级
58上海崇明县R58T2005相对稳定A级
59浙江东阳市R59T2005相对稳定A级
60浙江临海市R60T2005相对稳定A级
61福建长乐市R61T2005相对稳定A级
62山东邹平县R62T2005相对稳定A级
63山东肥城市R63T2005相对稳定A级
64浙江嘉善县R64T2005相对稳定A级
65浙江长兴县R65T2005相对稳定A级
66江苏东台市R66T2005相对稳定A级
67浙江海盐县R67T2005相对稳定A级
68福建龙海市R68T2005相对稳定A级
69辽宁普兰店市R69T2005相对稳定A级
70山东乳山市R70T2005相对稳定A级
71辽宁庄河市R71T2005相对稳定A级
72浙江宁海县R72T2005相对稳定A级
73河南偃师市R73T2005相对稳定A级
74浙江永康市R74T2005相对稳定A级
75浙江玉环县R75T2005相对稳定A级
76北京密云县R76T2005相对稳定A级
77江苏金坛市R77T2005相对稳定A级
78山东蓬莱市R78T2005相对稳定A级
79浙江象山县R79T2005相对稳定A级
80浙江临安市R80T2005相对稳定A级
81山西河津市R81T2005相对稳定A级
82河北武安市R82T2005相对稳定A级
83浙江德清县R83T2005相对稳定A级
84山东莱西市R84T2005相对稳定A级
85辽宁大石桥市R85T2005相对稳定A级
86江苏靖江市R86T2005相对稳定A级
87江苏如东县R87T2005相对稳定A级
88广东高要市R88T2005相对稳定A级
89内蒙古准格尔旗R89T2005相对稳定A级
90浙江嵊州市R90T2005相对稳定A级
91浙江奉化市R91T2005相对稳定A级
92广东开平市R92T2005相对稳定A级
93江苏仪征市R93T2005相对稳定A级
94江苏铜山县R94T2005相对稳定A级
95山东桓台县R95T2005相对稳定A级
96江苏海安县R96T2005相对稳定A级
97浙江苍南县R97T2005相对稳定A级
98江苏大丰市R98T2005相对稳定A级
99山东曲阜市R99T2005相对稳定A级
100福建安溪县R100T2005相对稳定A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