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传递消息的?传递消息的方法有哪些?
1.信件。在古代,只有委托商人送信,成功率才高。商人虽然重视“利”,但也重视“信”。拿到报酬后,出去做生意的商人一般都会准确无误地把信投递出去。而且商人往返两地的频率很高,沟通多次送过来也很方便。这也是向基层民众传递信件最常用的方式。对于家里没有纸笔的人,还有一种“口信”的方式,通过口信让对方直接了解信息。唐代诗人岑参在京遇到一位做使者的老友,想请他捎封信,但因为没有纸笔,只好硬拉着老友口头传话。当然,当时岑参的身份是高仙芝幕府大臣,也属于“高位”型,而且当时的使者是很熟的老朋友,所以很靠谱。2.钟声。“姑苏城外寒山寺,子夜钟敲客船”。可见,钟一直是我们的祖先用来传递信息的方法。钟声可以传得很远,通过节拍节奏和频率向人们传递不同的信息。在偏远的农村小学,仍然有铃声提醒学生去上课。烟花。《狼烟四起》和《烈火熊熊》。我国古代人民很好地利用烟火来传递信息。长城上的烽火台是用来传递战争消息的。现在,当我们在野外迷路时,我们也可以用烟火来寻求帮助。3.快马加鞭。加快就是靠人力畜力建立邮政邮政系统,也就是驿站。驿站是传递宫廷文书和军事信息的人或官员在途中停留、登车、换马的地方,也是传递信息的活动。这是秦汉以来最晚的一种通讯运输方式,主要靠“马”传递,故称“驿”。早在唐代,鸽子传书就很普遍了。张九龄是唐代的政治家和诗人。他不仅用信鸽送信,还给信鸽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飞奴”。此后的宋元明清时期,信鸽一直在人们的交往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4.旗语。旗语是古代一种主要的交流方式,现在是世界各国海军的通用语言。不同的旗和不同的旗组表达不同的意思。对于专业人士来说,这是公开的秘密。旗语产生于西方大航海时代。当时舰船之间通过旗语进行通信,非常流行。直到现在,世界各国的船只上仍然悬挂着各种各样的信号旗。
古代人传递信息的方式有哪些
1、羽檄:插有羽毛的书信多用于战事紧急。
2、鸡毛信:一般用于民间。
3、羽书:用于征调军队。
4、信鸽传书[所说的飞鸽传书].用候鸟,特别是鸽,雁等作传输工具。
5、快马传书:乘马传递曰驿,驿传是早期有组织的通信方式。
6、传竹筒:官家,民间都用,类似现在的信封。
7、急脚递:用于传递紧急军事情报之用,俗称“传金牌”。
8、烽火、狼烟等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传递方式。
9、以特殊声音,如钟声,鼓声,鞭炮声等。
10、作内馅的方式,如藏在鱼肚,饼类,包子等。
11、另外还有旗语、孔明灯等方式传递信息。
古人传递信息的方式有哪些
1、烽火传军情 “烽火”是我国古代用以传递边疆军事情报的一种通信方法,始于商周,延至明清,相习几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汉代的烽火组织规模为大。 在边防军事要塞或交通要冲的高处,每隔一定距离建筑一高台,俗称烽火台,亦称烽燧、墩堠、烟墩等。 高台上有驻军守候,发现敌人入侵,白天燃烧柴草以“燔烟”报警,夜间燃烧薪柴以“举烽”(火光)报警。 一台燃起烽烟,邻台见之也相继举火,逐台传递,须臾千里,以达到报告敌情、调兵遣将、求得援兵、克敌制胜的目的。 2、灯塔 灯塔起源于古埃及的信号烽火。 世界上最早的灯塔建于公元前7世纪,位于达尼尔海峡的巴巴角上,像一座巨大的钟楼矗立着。 那时人们在灯塔里燃烧木柴,利用它的火光指引航向。 公元前280年,古埃及人奉国王托来美二世菲莱戴尔夫之命在埃及亚历山大城对面的法罗斯岛上修筑灯塔,高达85米,日夜燃烧木材,以火焰和烟柱作为助航的标志。 法罗斯灯塔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观之一,1302年毁于地震。 9世纪初,法国在吉伦特河口外科杜昂礁上建立灯塔,至今已两次重建,现存的建于1611年。 在古老的灯塔中,意大利的莱戈恩灯塔至今仍在使用。 这座灯塔是建于1304年,用石头砌成,高50米。 美国第一座灯塔是建于1716年的波士顿灯塔。 此后,1823年建成透镜灯塔,1858年建成电力灯塔,1885年首次用沉箱法在软地基上建造灯塔,1906年落成第一座气体闪光灯塔。 1850年,全世界仅有灯塔1570座,1900年增到9400座。 到1984年初,包括其他发光航标在内,灯塔总数已超过55000座。 3、鸿雁传书 “鸿雁传书”的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中“苏武牧羊”的故事。 据载,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汉朝使臣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被鞮侯单于扣留,他英勇不屈,单于便将他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无人区牧羊。 19年后,汉昭帝继位,汉凶和好,结为姻亲。 汉朝使节来凶,要求放苏武回去,但单于不肯,却又说不出口,便谎称苏武已经死去。 后来,汉昭帝又派使节到匈奴,和苏武一起出使匈奴并被扣留的副使常惠,通过禁卒的帮助。 在一天晚上秘密会见了汉使,把苏武的情况告诉了汉使,并想出一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猎时,射到一只大雁,足上系着一封写在帛上的信,上面写着苏武没死,而是在一个大泽中。” 汉使听后非常高兴,就按照常惠的话来责备单于。 单于听后大为惊奇,却又无法抵赖,只好把苏武放回。 4、风筝、天灯传讯 风筝,如今用于娱乐,在古代曾作为一种应急的通信工具,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传说春秋时期,鲁班曾仿照鸟的造型用木头做成“木鹊”,这成为风筝的前身。 至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后,人们用竹篾做架,糊纸做成“纸鸢”。 五代时人们在纸鸢上拴一个竹哨,风吹竹哨,声如筝鸣。 天灯,也称孔明灯,如今俗称许愿灯,又称祈天灯,现代人多作为祈福之用。 在古代多用于军事通信,有点像如今的信号弹。 5、邮驿接力传书 邮驿是国家出现后,专门为 *** 传送公文和传递军情而设置的国家通信机构。 主要通过在交通干线上,每隔一段设置一个驿站,即负责传递公文、转运官方物资及供应来往官员食宿的机构,并备有马匹和驿夫。 遇有紧急军情,采用接力方式传递信息。 我国的驿站始于周代,称为传舍,以后历代有不同的名称,如邮亭、邮置等,后来统称为驿站。 邮驿制度弥补了烽火台传讯虽快但信息不具体不明确之缺点,后与烽火台互为补充,配合使用。
古人传递信息的方式
古人传递信息的方式有:飞鸽、烽火、火箭、手语、书信、旗帜、鼓号、狼烟等。 古代信息传递方式以人力或畜力为载体。传递速度慢,效果差,保密工作不能完全得到保证。只有官府的文书有专人快马传递。 拓展资料: 烽火的燃气是表示战事的出现。古代在边境建造的烽火台,通常台上放置干柴,遇有敌情时则燃火以报警,通过山峰之间的烽火迅速传达讯息;古有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而失信于天下,导致周朝衰败的典故。烽火主要是白日以燔烟作警,夜晚以火光作警。 在我国古代,把骑马送信称为邮驿。据甲骨文记载,商朝时就已经有了邮驿,周朝时进一步得到了完善。那时的邮驿,在送信的大道上,每隔34里设有一个驿站,驿站中备有马匹,在送信过程中可以在站里换马换人,使官府的公文、信件能够一站接一站,不停地传递下去。
古人传递信息的方式
古代也有新闻传播?有一种骑马传递的信息,由专人扛着“牌报”或“露布”骑马沿路展示公告;“揭帖”则是印写着消息的纸片,类似现代的传单。而令现代人觉得不可思议的,则是“飞鸽传书”……
声、光、烟
在相对原始的社会里,人们普遍使用鼓声来传递信息。非洲的原始部落大都发展出一套复杂的鼓语,在中国的少数民族如苗族、佤族等等,也还保留着以鼓声传递信息的方式。
钟声在基督教世界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高楼大厦林立之前,教堂的钟楼往往是一地最高的建筑,悠扬的钟声传荡四方,承担了报时、示警,以及提醒人们参加宗教活动的使命。
“暮鼓晨钟”描述的是佛寺在早晨与傍晚用来报时的钟鼓声。在古代中国的都城里设有钟楼和鼓楼,钟鼓声在平时用来报时,遇有紧急状况时则用来示警。清朝初期会在初更(晚上7点)击鼓后敲钟,随即关闭城门;此后二至四更(每一更为一个时辰,等于现代的二小时)中,每更敲钟一次,直到五更结束(次日凌晨5点)再度击鼓敲钟、打开城门。后来乾隆取消了二至四更的敲钟报时,只保留前后以钟鼓声告示城门开合的制度。当末代皇帝溥仪于1924年迁出紫禁城后,钟鼓声亦随之消失,虽然在2001年重新恢复鸣钟击鼓,却是人事已非。
烟火或灯光也是传递信息的原始方式,古人会在边境、地势险峻处和交通要道,隔一段距离建造一座高台,内置柴草,遇有紧急事故,在白天守军会用烟、夜晚用火,一站接一站地传递讯息。从历史故事中的“烽火戏诸侯”,以及荷马史诗中描述特洛伊战后,将战胜消息传回千里之外的希腊的方式,可知数千年前的古人就已经建立了完整的烽火传信系统。直到近代,印第安人仍保留了使用烟火的方式传送讯息。
马拉松与驿马
让希腊人的传讯名留千古的,还不是特洛伊的烽火,而是马拉松的长跑。公元前490年古希腊时代雅典与波斯之间发生马拉松战役,一位希腊士兵为了向家乡等候消息的人送去战胜的捷报,从马拉松平原一路跑回雅典,在完成任务后倒地而死。后人在感念士兵鞠躬尽瘁的同时,不免会问:“为何不骑马”?
但以信差跑步传讯或许是个正确的选择。因为希腊多山,地形崎岖加上当时林木杂生,马经常为树丛所阻,也容易失蹄打滑摔入山谷,骑马的速度未必快,风险却高;另一个关键是担任信使的士兵原本就是个有名的长跑者,之前雅典人曾派他去斯巴达求援,那次他跑了246公里,约是马拉松的6倍,因此这次的距离对他应该只是小菜一碟。至于故事为何如此结局,只能归结于命运之力了。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的同时,陆续修建从都城咸阳通往各国的驰道。这种交通系统类似现代高速公路的雏形,在后世历代不断的建设下,形成了完整的“邮驿”制度。驿有陆驿、水驿,在道路和水路边,每隔一定距离设一驿站,备有驿卒、马匹或船只,以接力的方式运作;传递的速度则依信息的急迫性而定,约可分为步、马、急递等方式。
唐朝有驿站1,639处、驿卒约2万人,承平时节偶尔送送新鲜荔枝,遇有紧急事故,可迅速传递军情,例如在后来的安史之乱中,自安禄山起兵造反起,只经过六日,远隔三千里的京城即已获悉此事。南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将岳飞从前线召回临安,传送金牌的即是日行五百里的急递。
蒙古帝国横亘欧亚大陆数千里,虽有完备的邮驿制度,但在疆域最为辽阔之际,即使马不停蹄地日夜接力,也需耗费一年的时间,才能在帝国最远的两端传送信息。蒙古帝国分治后,在中土的元朝境内,驿站数略少于唐朝。根据《马可波罗游记》中的记载,除了在所有通往各省的要道,每隔25或30迈耳(mile)设一驿站外,即使无人居住或无路可通之处,也需设驿;驿站内可供住宿,站外养马备用,当时元朝的驿马约有30万匹。
古代的新闻传播
古代还有一种骑马传递的信息,并非送到目的地给某个特定的人或机关,而是将讯息散播给沿途偶遇的官兵、百姓等不特定人。“牌报”是写在木板上的讯息,旗报又称为“露布”,类似现代的横幅或直条旗,都由专人扛着骑马,沿路展示公告;“揭帖”则是印写着消息、可供散发的纸片,类似现代的传单。
“飞鸽传书”在现代已是件不可思议的传奇事。训练鸽子送信,并非中国独有,三千年前的古埃及人似乎已懂得利用鸽或雁长飞不迷航的特性传送信息。西方关于飞鸽传书的最早记载出自古希腊时期,当时一位奥林匹克的参赛者在获胜后放出一只紫色的鸽子,以尽快向家乡父老禀告喜讯。唐朝的《酉阳杂俎》中记载,渡海而来的波斯商人会在船上饲养鸽子,每走一段路程就会放飞一只鸽子,用来向家人报平安。
在东方,对飞鸽传讯的描述,最早可以追溯至被视为几近神话的《山海经》。据其记载,西王母座前有三只神鸟,其中一只叫做“青鸟”,是专司传讯的信使。相传大禹治水曾获西王母之助,水患消除后,大禹经青鸟引见,到钟山向西王母当面致谢。青鸟也出现在《汉武帝故事》中,记述汉武帝有次看见青鸟飞来朝前,武帝不知青鸟何故而来,东方朔说青鸟先行是传讯,西王母顷刻便至,应洒扫擦拭来等待神的到临。武帝命人打扫后,西王母果然降临。
唐朝宰相张九龄从少年起就养鸽,称之为“飞奴”,有事找亲戚朋友时,便派鸽子去送信,据说使命必达、无一出错。历史上还有一个酷爱养鸽的名人,而且还是个皇帝,虽然是出于意外才登基,但身为帝王后,对于爱鸽在早晚的放飞与回笼,仍然坚持要亲自执行;不过对于臣下的进谏或讽喻,史料中似乎没有留下听劝改过的记录,这位鸽粉就是那个连发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以偏安江南的宋高宗赵构。
古人诚信善良,即使误伤信鸽,也会设法让收信人知悉鸽子所传递的信息。曾被孔子称赞“贤哉回也”的颜回英年早逝,后代子孙依然秉持家风。明朝有个颜清甫是颜回的第48代孙,有次生病卧床,他的儿子想打个野味给父亲补充营养,打下一只鸽子后,才发现是只信鸽,赶紧带回去给父亲看。
颜清甫看完信后,知道是前任曲阜县尹的父亲写给儿子的家书,县尹刚刚调任他地,鸽子不知县尹已经搬家,遍寻不获,便一直在附近徘徊,才被小孩打下。清甫将鸽子和信装在木盒里,前去他地拜见县尹,呈上木盒并说明原委。县尹听了也不怪罪,只是叹了口气,惋惜这只养了17年、传家书虽千里也能送达的信鸽,然后令人将之好生安葬。
以物传信及天象
历史上不少脍炙人口的故事,以物传信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元末的朱元璋应运而起,在军师刘伯温的辅佐下,号召汉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逐渐成为各路人马的首领。当朱元璋计划联合各地军队,同时发动攻击,以一举驱逐元人时,面临的问题是,要如何传递讯息,才不会被胡人鹰犬查获。在糕饼里藏入“八月十五夜起义”、“八月十五夜杀鞑子”这类的字条,然后广传糕饼给各地军民,是刘伯温想出的妙计。而结果应该也在他的意料之中,不久后明军攻入大都(今北京),元顺帝北返故乡,大明取代大元,恢复汉族统治中国的局面。
转眼又到了改朝换代的时刻,清兵入关后一路南下,残余的明军退至东南沿海地区,在郑成功“反清复明”的号召下,福建一带的军民继续抵抗。联络各方义师的信息传递必须秘密进行,方能避开清兵的耳目,因此一位商人发明出一种可以切成片状的糕点,片里可藏字条,上面写着起义的时间、地点及暗号,取名“复明糕”,为联系有志之士所用。由于“复明”和“茯苓”的闽南音相近,所以后来又称为“茯苓糕”。现在在台湾街头仍可见到茯苓糕,只不过藏在里面的已经不是纸片,而是红豆馅。
阅读开智慧,分享积功德!
古人如何传递信息?
1,尺牍 :指古人用于书写的长一尺的木简,或是信札,书信。在纸张发明之前,用竹木或帛,制成尺把长的版面,用以书写记事,传递消息。2,鸾笺:古纸名,指彩笺,出自宋代苏易简《文房四谱·纸谱》。宋时蜀地善制十色彩笺,笺上隐然有花木麟鸾图案。3,雁帛:《汉书》记载苏武故事,言苏武被拘匈奴,牧羊于北海,后来汉朝廷要求匈奴放归苏武,匈奴谎称武已死。汉使则谓单于,汉皇在上林苑中,得北宋雁,雁足上系着帛书,说苏武等在某泽中,单于只得放苏武归汉。4,书简:指盛书信的邮筒,古代书信写好后常找一个竹筒或木筒装好再捎寄。后来书筒也成了书信的代称。5,鲤鱼: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以鲤鱼代称书信有几种说法,有“双鱼”“双鲤”“鱼书”等。而且古代人还常常把书信结成鲤鱼形状。6,八行书:旧时信纸大多用红线直分为八行,因此称书信为八行书,简称八行。7,尺素:小幅的丝织物,如绢、帛等。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扩展资料:《汉书》记载苏武故事,言苏武被拘匈奴,牧羊于北海,后来汉朝廷要求匈奴放归苏武,匈奴谎称武已死。汉使则谓单于,汉皇在上林苑中,得北宋雁,雁足上系着帛书,说苏武等在某泽中,单于只得放苏武归汉。于是,书信又有了雁足、雁帛、雁书等代名词。再如,宋时蜀地善制十色彩笺,笺上隐然有花木麟弯图案,这样,书信又多了一个别称:鸾笺。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尺素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鸾笺
古人怎样传递信息?
问题一:古人是怎样传递信息的 第一:鼓声。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的先人一直在用这个方法传递信息。在受到侵略或有重大事故时会用到鼓。比较古老的民族,如:苗族、佤族、基诺族等少数民族至今还保留着靠鼓声传递信息的方法。
第二:钟声。“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可见钟声一直是我们先人用来传递信息的方法。钟声可以传得很远,通过敲打的节奏、频率向人们传递出不同的消息。边远的农村小学至今还有敲钟提醒学生上下课的。
第三:烟火。“狼烟四起”、“烽火连天”。我们的古人很好的利用了烟火来传递信息。长城上的烽火台就上打战是用来传递战讯的。而现在,我们在野外迷路的时候也可以利用燃烧出烟火来求救。
第四:马。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马都扮演了传递消息的媒介。“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马和驿站的结合,成就了快捷的传递
方式。快递的始祖。
第五:鸽子。很早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培养出信鸽用于传递情报。通过训练,鸽子还有为人们传递一些重要信息。当然这种方法也存在着种种不确定的因素,比如中途被捕食等。但在古代鸽子的确扮演过“邮递员”这个角色。
第六:风筝。古时候叫纸鸢,中国人把风筝用到了极致。把书信系在风筝上让它飘远或飘到高处。从而实现信息的传递。
孔明灯。古时候用来传递平安信号的。看到孔明灯就等同于看到了希望。现在我国的好多地方都还有利用孔明灯祈福、传递喜讯
第六:漂流瓶。传说起源与拿破仑发现美洲后,米斯特.拿生怕他的船队遭遇不幸,于是选择把发现新大陆的消息写好放入瓶子中,放入大海里飘走。对于是否能被发现,那就只能看缘分了。
问题二:古代人是怎样传递信息的 一个是信件,由邮差来发放,骑马到每个驿站,再换马,最后把信送到
还有就是飞鸽传书,就是用信鸽,将信绑在信鸽腿上,再放飞,信鸽就会回到原来的地方,往哪写信就用哪个地方带来的信鸽
还有些比较不正规的就是传言,说书等等,人们相互传言将信息传播
或者说书的先生将某些事编成书词,用说书的方式唱出来,也算是信息传播.古代: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组织的传递信息系统的国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信息传递就已见诸记载。
乘马传递曰驿,驿传是早期有组织的通信方式。位于嘉峪关火车站广场的“驿使”雕塑,它取材于嘉峪关魏晋壁画墓,驿使手举简牍文础,驿马四足腾空,速度飞快。此砖壁画图于一九八二年被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作为小型章邮票主题图案使用,由此看出嘉峪关是中国信息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秦汉时期,形成了一整套驿传制度。特别是汉代,将所传递文书分出等级,不同等级的文书要由专人、专马按规定次序、时间传递。收发这些文书都要登记,注明时间,以明责任。
隋唐时期,驿传事业得到空前发展。唐代的官邮交通线以京城长安为中心,向四方辐射,直达边境地区,大致30里设一驿站。据《大唐六典》记载,最盛时全国有1639个驿站,专门从事驿务的人员共二万多人,其中驿兵一万七千人。邮驿分为陆驿、水驿、水路兼并三种,各驿站设有驿舍,配有驿马、驿驴、驿船和驿田。
唐代对邮驿的行程也有明文规定,陆驿快马一天走6驿即180里,再快要日行300里,最快要求日驰500里;步行人员日行50里;逆水行船时,河行40里,江行50里,其它60里;顺水时一律规定100到150里。诗人岑参在《初过陇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一诗中写到“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幕及陇山头”。在这里他把驿骑比做流星。天宝十四载十一月九日,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当时唐玄宗正在华清宫,两地相隔三千里,6日之内唐玄宗就知道了这一消息,传递速度达到每天500里。由此可见,唐朝邮驿通信的组织和速度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宋代将所有的公文和书信的机构总称为“递”,并出现了“急递铺”。急递的驿骑马领上系有铜铃,在道上奔驰时,白天鸣铃,夜间举火,撞死人不负责。铺铺换马,数铺换人,风雨无阻,昼夜兼程。南宋初年抗金将领岳飞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从前线强迫召回临安,这类金牌就是急递铺传递的金字牌,含有十万火急之意。
古代信息传递的方式:
1.用候鸟,特别是鸽,雁等作传输工具
2.作内馅的方式,如藏在鱼肚,饼类,包子等
3.以特殊声音,如钟声,鼓声,鞭炮声等
4.以灯光,火光,如孔明灯.烽火台等
5.还有其他记号,摆设等,如诱敌的记号
另外还有钟鼓、烟火、鸽子、旗语、狼烟等方式传递信息
问题三:古代人们是怎么传递信息的 周灭商后建都镐京,历史上称作西周。初期,周王为巩固国家政权,先后把自己的兄弟、亲戚、功臣分封到各地作诸侯,建立诸侯国,还建立了一整套制度。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了一定的发展。
西周第九代国君是周厉王,他贪财好色,昏庸残暴,激起了公元前841年的“国人(平民)暴动”。周朝从此衰落下去,社会动荡不安。
到了周幽王统治时期,国势更衰。周幽王更加荒淫无度。他得了一个美女叫褒姒,可是褒姒自从进宫后从没笑过一次,为了引她一笑,周幽王带褒姒上了骊山。原来,为了防御西戎的进犯,在骊山一带建了二十多座烽火台,每隔几里一座。西戎军队打来,就燃烧起烽火,一个连一个传递消息,附近的诸侯见到了就会发兵救援。
周幽王来到骊山,让人燃起了烽火。附近的诸侯看到了警报,以为敌兵来了,就急忙带兵救援。可赶到了骊山下,一个敌人也没看到,却听到了山上的鼓乐之声,大家都愣住了。周幽王便派人告诉他们:“不过是大王和王妃放烟火玩,你们回去吧。”诸侯们生气极了,山下一片混乱。褒姒见到这场面却笑了起来。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后来西戎军真的攻打都城丰镐时,尽管烽火台上连举烽火告急,却没人理会了,诸侯们认为这是周幽王的胡闹。结果西戎军队攻入镐京,杀死周幽王,把财宝洗劫一空。公元前770年,周幽王的儿子周平王被迫迁都洛邑(现河南省洛阳)历史上叫东周。
问题四:古代是怎么传递信息的? 古代信息传递的方式: 1.用候鸟,特别是鸽,雁等作传输工具 2.作内馅的方式,如藏在鱼肚,饼类,包子等 3.以特殊声音,如钟声,鼓声,鞭炮声等 4.以灯光,火光,如孔明灯.烽火台等 5.还有其他记号,摆设等,如诱敌的记号
问题五:古代怎样传递信息? 早先:是用烽火、狼烟。主要是通知能够及时,只要发生状况,就可以点燃烽火,通知诸侯,每隔一段距离就设一个烽火台,当发生状况时就一个接一个的点燃烽火,用烟传递敌人来侵的信息,但是传递信息内容有限。
其次:是驿站快马人为传递。主要是能够保障信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以及全面性,但是这样比较浪费人力、物力,而且时间上比较长,不能做到太及时有效。
再次,是信鸽。主要是传递方便快捷一些,不费人力,受地形影响不大,但是就好象电报一样,传递的信息必须言简意赅,而且,信鸽的安全性不够高,信鸽会受到鹰类等大型鸟兽类侵袭,造成损伤,使信息传递受损,而且容易造人拦截。
问题六:古人传递信息的方式有哪些? 古人传递信息主要用以下方法:飞鸽,烽火,快马,暗号,手语,书信,旗帜等。
主要有飞鸟传(飞鸽传书、鸿雁传书、飞雁传书),驿传(快马加鞭),烽火,狼烟,旗语、灯光(三打祝家揣、孔明灯)等等
问题七:古代人怎样传递信息的 周灭商后建都镐京,历史上称作西周。初期,周王为巩固国家政权,先后把自己的兄弟、亲戚、功臣分封到各地作诸侯,建立诸侯国,还建立了一整套制度。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了一定的发展。
西周第九代国君是周厉王,他贪财好色,昏庸残暴,激起了公元前841年的“国人(平民)暴动”。周朝从此衰落下去,社会动荡不安。
到了周幽王统治时期,国势更衰。周幽王更加荒淫无度。他得了一个美女叫褒姒,可是褒姒自从进宫后从没笑过一次,为了引她一笑,周幽王带褒姒上了骊山。原来,为了防御西戎的进犯,在骊山一带建了二十多座烽火台,每隔几里一座。西戎军队打来,就燃烧起烽火,一个连一个传递消息,附近的诸侯见到了就会发兵救援。
周幽王来到骊山,让人燃起了烽火。附近的诸侯看到了警报,以为敌兵来了,就急忙带兵救援。可赶到了骊山下,一个敌人也没看到,却听到了山上的鼓乐之声,大家都愣住了。周幽王便派人告诉他们:“不过是大王和王妃放烟火玩,你们回去吧。”诸侯们生气极了,山下一片混乱。褒姒见到这场面却笑了起来。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后来西戎军真的攻打都城丰镐时,尽管烽火台上连举烽火告急,却没人理会了,诸侯们认为这是周幽王的胡闹。结果西戎军队攻入镐京,杀死周幽王,把财宝洗劫一空。公元前770年,周幽王的儿子周平王被迫迁都洛邑(现河南省洛阳)历史上叫东周。
问题八:古代人们传递信息的方法和故事 【鸿雁传书】 “鸿雁传书”的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中“苏武牧羊”的故事。据载,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汉朝使臣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被侯单于扣留,他英勇不屈,单于便将他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无人区牧羊。19年后,汉昭帝继位,汉凶和好,结为姻亲。汉朝使节来凶,要求放苏武回去,但单于不肯,却又说不出口,便谎称苏武已经死去。后来,汉昭帝又派使节到匈奴,和苏武一起出使匈奴并被扣留的副使常惠,通过禁卒的帮助,在一天晚上秘密会见了汉使,把苏武的情况告诉了汉使,并想出一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猎时,射到一只大雁,足上系着一封写在帛上的信,上面写着苏武没死,而是在一个大泽中。”汉使听后非常高兴,就按照常惠的话来责备单于。单于听后大为惊奇,却又无法抵赖,只好把苏武放回。 【青鸟传书】 据我国上古奇书《山海经》记载,青鸟共有三只,名曰诏兰、紫燕(还有一只青鸟的名字笔者没有查阅到),是西王母的随从与使者,它们能够飞越千山万水传递信息,将吉祥、幸福、快乐的佳音传递给人间。据说,西王母曾经给汉武帝写过书信,西王母派青鸟前去传书,而青鸟则一直把西王母的信送到了汉宫承华殿前。在以后的神话中,青鸟又逐渐演变成为百鸟之王――凤凰。【风筝通信】 我们今天娱乐用的风筝,在古时候曾作为一种应急的通信工具,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传说早在春秋末期,鲁国巧匠公输盘(即鲁班)就曾仿照鸟的造型“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这种以竹木为材制成的会飞的“木鹊”,就是风筝的前身。到触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人们又用竹篾做架,再用纸糊之,便成了“纸鸢”。五代时人们在做纸鸢时,在上面拴上了一个竹哨,风吹竹哨,声如筝鸣,“风筝”这个词便由此而来。 最初的风筝是为了军事上的需要而制作的,它的主要用途是用作军事侦察,或是用来传递信息和军事情报。到了唐代以后,风筝才逐渐成为一种娱乐的玩具,并在民间流传开来。 【通信塔】 18世纪,法国工程师克劳德.查佩成功地研制出一个加快信息传递速度的实用通信系统。该系统由建立在巴黎和里尔230千米间的若干个通信塔组成。在这些塔顶上竖起一根木柱,木柱上安装一根水平横杆,人们可以使木杆转动,并能在绳索的操作下摆动形成各种角度。在水平横杆的两端安有两个垂直臂,也可以转动。这样,每个塔通过木杆可以构成192种不同的构形,附近的塔用望远镜就可以看到表示192种含义的信息。这样依次传下去,在230千米的距离内仅用2分钟便可完成一次信息传递。该系统在18世纪法国革命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问题九:古代人采用怎样的方式传递消息 古人传递信息主要用以下方法:飞鸽,烽火,快马,暗号,手语,书信,旗帜等。 主要有飞鸟传(飞鸽传书、鸿雁传书、飞雁传书),驿传(快马加鞭),烽火,狼烟,旗语、灯光(三打祝家庄、孔明灯)等等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组织的传递信息系统的国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信息传递就已见诸记载。乘马传递曰驿,驿传是早期有组织的通信方式。位于嘉峪关火车站广场的“驿使”雕塑,它取材于嘉峪关魏晋壁画墓,驿使手举简牍文书,驿马四足腾空,速度飞快。此砖壁画图于一九八二年被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作为小型章邮票主题图案使用,由此看出嘉峪关是中国信息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古代信息传递的出现离不开“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的长城。“长城”一词始见于战国时代的文献记载。在古代不通朝代有着不同的修筑形式,所以对这种防御工程的称谓也有所不同,如:列城、方城、塞、暂洛、界壕、边墙等,实际上均指“长城”,其实广义的长城是对中国古代所有的巨型军事工程体系而言。 烽火通信 远在周代我国就有了烽火传递信息的方法,烽火作为一种原始的声光通信手段,服务于古代军事战争。从边境到国都以及边防线上,每隔一定距离就筑起一座烽火台。内储柴草,当敌人入侵时,便一个接一个地点燃起烽火报警,各路诸侯见到烽火,马上派兵相助,抵抗敌人。 西周时期,为了防备敌人入侵,采用“烽隧”作为边防告急的联络信号。在古史书《周礼》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在各国从边疆到腹地的通道上,每隔一段距离,筑起一座烽火台,接连不断,台上有桔槔,桔槔头上有装着柴草的笼子,敌人入侵时,烽火台一个接一个地燃放烟火传递警报。每逢夜间预警,守台人点燃笼中柴草并把它举高,靠火光给领台传递信息,称为“烽”,白天预警则点燃台上积存的薪草,以烟示急,称为“燧”。古人为了使烟直而不弯,以便远远就能望见,还常以狼粪代替薪草,所以又别称狼烟。周朝规定:天子举烽燧各地诸侯必须马上带兵前去救援,共同抵抗敌人。由此可见,烽燧制度的实施,意味着早在周时就已出现了庞大而又完善的军事信息联系网络。 竹简在造纸术发明之前,我们的祖先也使用竹简作为文字的载体。竹简用的是皮薄而节长的竹子,先将圆竹锯成一定的长度,再破为一定的宽度,削光整平后,即成为简片。然后再用丝绳、麻绳、细皮条等分上下两道编连简片,即可用来刻写或书写文字。 竹简是我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书籍形式。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册字,象征着一捆简片系二道书绳,而金文中的典字则表示册在桌几上。 相传在汉武帝时,文人东方朔向皇帝上了一个奏本,用了3000多片竹简,派了两个大力士才抬进宫,所以竹简使用起来非常麻烦,而且时间长了会受虫蛀、腐烂,不能长时间保存。 旗报、牌报、揭帖旗报源于我国古代的“露布”,通常由专人扛着,骑在马上,奔驰传送,供沿途军民阅览,鼓舞士气。牌报则是写在木牌上的新闻传播工具,而揭帖则是类似传单的一些印刷品,可供四处散发。 报房起于清代,主要集中在北京。早在清代初期,北京城内就有以私人名义从事抄报活动的人,多为低层文吏,以刊刻抄邸报为自己的副业,到清代中、晚期演变成私营报纸。 代将所有的公文和书信的机构总称为“递”,并出现了“急递铺”。急递的驿骑马领上系有铜铃,在道上奔驰时,白天鸣铃,夜间举火,撞死人不负责。铺铺换马,数铺换人,风雨无阻,昼夜兼程。南宋初年抗金将领岳飞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从前线强迫召回临安,这类金牌就是急递铺传递的金字牌,含有十万火急之意。 古时候。人们修筑高高的烽火台。当......>>
古代有什么传递信息的方式有哪些
古代传递信息的方式有烽火台、鱼传尺素、飞鸽传书、风筝、急脚递等。 1、烽火台 “烽火”是我国古代用以传递边疆军事情报的一种通信方法,始于商周,延至明清,相习几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汉代的烽火组织规模为大。 在边防军事要塞或交通要冲的高处,每隔一定距离建筑一高台,俗称烽火台,亦称烽燧、墩堠、烟墩等。 高台上有驻军守候,发现敌人入侵,白天燃烧柴草以“燔烟”报警,夜间燃烧薪柴以“举烽”(火光)报警。 一台燃起烽烟,邻台见之也相继举火,逐台传递,须臾千里,以达到报告敌情、调兵遣将、求得援兵、克敌制胜的目的。 https://imgcdn.idongde.com/qa/2020/05/20/11/1589945444687006 2、鱼传尺素 尺素,古代用绢帛书写,通常长一尺。相传古时用绢帛写信而装在鱼腹中传给对方,后来改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装书信,于是,就形成了“鱼传尺素”这句成语。“鱼传尺素”成了传递书信的又一个代名词。 3、飞鸽传书 信鸽传书确切的开始时间,现在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但早在唐代,信鸽传书就已经很普遍了。 鸽子对地球磁场的感觉很灵敏,而且特别恋家,这是它们先天具备的优势。但要成为一只信鸽,主要还在于训练。 饲养信鸽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放翔、竞赛与使用。要想获取理想的信鸽,除了精心选育良种与科学饲养管理外,最重要的就是训练。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4、风筝 风筝是由古代劳动人民发明于中国东周春秋时期的产物,至今已2000多年。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 风筝曾是被作为通讯求救的工具。梁武帝时,侯景围台城,简文尝作纸鸢,飞空告急于外,结果被射落而败,台城沦陷,梁武帝饿死,留下这一风筝求救的故事。 5、急脚递 急脚递,中国宋代创制的一种传送公文的驿传。由军兴所需而置。 这种通信方式的特点是:由御前直接发下,不经枢密院或门下省,减少了不必要的交接手续,又可保守机密,沿途接力传送,昼夜不停,而且不入递铺交接,减少了在递铺的停留时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烽火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飞鸽传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风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急脚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鱼传尺素
古代信息传递的方式有哪些
古代信息传递的方式有:驿站、飞鸽传书、信件、口述传达。1、驿站:通常是指由邮差骑马前往设立的个个驿站取信,在换骑马匹后将信送到指定地点的地方。乘马传递曰驿,驿传是早期有组织的通信方式。后来逐渐形成了一整套驿传制度。特别是汉代,将所传递文书分出等级,不同等级的文书要由专人、专马按规定次序、时间传递。收发这些文书都要登记,注明时间,以明责任。2、飞鸽传书:用信鸽,将信绑在信鸽腿上,再放飞,信鸽就会回到原来的地方,往哪写信就用哪个地方带来的信鸽。3、狼烟。狼烟是古代边防兵发现敌情时在烽火台点燃的烟火信号,我们最熟悉的典故便是商州周幽王,为褒姒一笑,点燃了烽火台,戏弄了诸侯,他点这个烽火便是传递一种敌人入侵需要周边的诸侯前来救援的,这种也经常使用在战争的时候有外地入侵或者是求救的时候。4、信件:古代有钱人的传递信函也是有专门的人传递的,他们会自己备车备马,然后由家丁带上书信往需要传递的地方去,而没有钱的普通百姓的书信传递主要通过商旅或者是远行的同乡的朋友一起带去,当然这种传递的方法就没有朝廷传递信息那么快。5、口口相传:古代还有一些比较常见的是信息传递方式有传言、说书或者是诗歌等传递,这种传递的方式都是在人们聊天中传递出去。
古人传递信息的方式有哪些
古人传递信息的方式有:飞鸽、烽火、火箭、手语、书信、旗帜、鼓号、狼烟等。古代信息传递方式以人力或畜力为载体。传递速度慢,效果差,保密工作不能完全得到保证。信息,指音讯、消息、通讯系统传输和处理的对象,泛指人类社会传播的一切内容。人通过获得、识别自然界和社会的不同信息来区别不同事物,得以认识和改造世界。在一切通讯和控制系统中,信息是一种普遍联系的形式。1948年,数学家香农在题为"通讯的数学理论"的论文中指出:"信息是用来消除随机不定性的东西"。创建一切宇宙万物的最基本万能单位是信息。
更多关于古人传递信息的方式有哪些,进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c815231616014163.html?zd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