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萨那古城多处受损

时间:2024-06-09 17:33:54编辑:揭秘君

世界文化遗产萨那古城多处受损是什么情况?

过去两周,也门多地持续暴雨,由于年代久远,并且缺乏维护,萨那古城成为也门今年暴雨和洪水受损最严重的区域。萨那古城内共有约6500栋房屋,过去两周的暴雨使得其中约200栋受到不同程度损毁或彻底垮塌,另有2000栋房屋由于长期缺乏维护,如果强降雨持续,将面临被冲毁的危险。有着2500年历史的萨那古城,被称为也门的名片,在1986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萨那古城以其古老而有特色的古建筑群落闻名于世,是迄今为止仍有人居住的最古老的古城建筑群落,古城内目前最古老的建筑可以追溯到700年前。扩展资料也门政府呼吁国际社会伸出援手,拯救萨那古城也门历史名城保护总局局长哈利德表示近期的暴雨影响了也门全国,尤其是对也门的多处古城造成了损失。很多古建筑不同程度受损,有的是屋顶漏水,有的被部分损毁,还有的被完全冲毁。这些古建筑的状况非常不好,如果这样的天气持续下去,就像气象局的预警说的那样, 我们将不得不宣布这些历史名城为高危城市,尤其是世界遗产名录中的这几个。面对当前的状况,也门历史名城保护总局表示他们已经无力独自面对,并已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发出了告急信,希望国际社会可以伸出援手,帮助他们一起拯救萨那古城这一人类共同遗产。哈利德说,现在除了城内的大量房屋,古城的南、北两段城墙也被暴雨冲毁了一部分,如果不采取紧急修复和加固措施,持续的暴雨将对萨那古城造成更大破坏。到时候,除了古建筑外,目前仍居住在古城内的数万居民也将面临无家可归的境地。参考资料来源:国际在线—也门持续暴雨 世界遗产萨那古城危在旦夕

世界文化遗产萨那古城多处受损,是因何受损的?

世界文化遗产萨那古城因为近期的天气原因被大量损毁,但是除此之外还有人为原因。萨那古城位于也门,它有着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古城中有许多有历史感以及非常有特色的古建筑群落,更重要的是该群落目前还有人居住。萨那古城在1986年时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但是,由于今年天气的多变,导致也门下了近两周的暴雨,造成萨那古城大面积损毁,面临非常严重的损毁问题。其实,若要是其他建筑被大雨冲刷会损坏,但是不会面临损毁。由于萨那古城年代太过久远,而且以前毁坏部分也没有人进行整修,因此,这场大雨无异于雪上加霜。而且,除了这个原因还有人为原因。众所周知,也门是一个战乱不断地国家,在战争期间不会有人在意建筑是否有所损坏,多次战争期间炮火直接袭击了萨那古城,这对古建筑而言无异于是一场毁灭性打击。因为古建筑相对于现代建筑而言没有精良的工艺,也没有质量优质的建筑材料,所以根本无法抵抗强烈的外界攻击。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常年的战乱导致也门的经济情况特别的差,也门的政府为了保护民众安全也无法有更多的资金来进行古城的维修工作,所以损毁地方只是被当地居民进行简单整修,而这次暴雨的侵袭雪上加霜,就彻底摧毁了部分房屋。这种种原因造成了现在千疮百孔的萨那古城。面对即将彻底损毁的世界遗产,此时的也门政府也无能为力,所以呼吁世界各地人士,希望国际社会可以伸出援手,帮助也门保护萨那古城,保护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萨那古城多处受损,是因何受损的?

人为的原因,时间过长。公元前6世纪时,这里曾为赫米叶尔王朝首府。公元前1世纪,这里曾建造高达100米的霍姆丹宫。萨那城堡建在古代萨巴王国之地,3世纪,在城堡外西南面又修建了著名的古丹宫。萨那城则是围绕着这些公共建筑发展起来的,先是在东面,之后向西扩展。525年~527年,埃塞俄比亚人为防范基督徒的入侵,占领了萨那和也门高地,但不久即被波斯人逐走。自628年起,伊斯兰势力逐渐渗透到阿拉伯半岛南部,萨那遂成为伊斯兰教义在利比亚到伊拉克之间广大地区的主要传播中心。630年(先知穆罕默德时期),古丹宫西侧盖建了三大清真寺。8世纪~9世纪,巴格达的阿巴斯德统治期间,在萨那北部建立了一座王宫。历经阿巴斯德王朝哈里发以及后来也门后代统治者加以改建,变得更加宏伟壮观。16世纪奥斯曼统治初期,城西建起了清真寺,城北则建起了住宅区。从布局来看,萨那是一座横“8”字形的城市,东西长约4000米,南北宽约1000米,周围由玄武岩和花岗岩垒砌起来的高12米的城墙环绕。横“8”字形的东侧是旧市区,有相当一部分城墙留存至今。西侧为新市区,其城墙已全部被拆毁。横“8”字交叉处是热闹的塔哈里尔广场。

萨那古城的历史沿革

萨那古城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自古就是阿拉伯半岛的交通要冲。早在公元前10世纪,萨那就是萨巴王国的一个要塞。公元2世纪萨那古城逐渐成为此地宗教和贸易中心。萨那城堡建于古代萨巴王国之地。公元3世纪,在城堡外西南面修建了著名的古丹宫。萨那城则是围绕着这些公共建筑发展而来,先是在东面,之后向西扩展。 公元4世纪,这里已成为也门政治、经济和宗教中心。公元6世纪时为赫米叶尔王朝首府。自公元628年起,伊斯兰势力逐渐渗透到阿拉伯半岛南部。萨那成为伊斯兰教义在利比亚到伊拉克之间广大地区的主要传播中心。公元7世纪初,城市规模迅速扩大。630年在古丹宫西侧盖建了大清真寺。公元8到9世纪,巴格达的阿巴斯德统治期间,萨那北部建立了一座王宫。898年,也门历史上最主要的穆斯林教派,载德“伊玛目”教派成立。公元11世纪时城内已有106座清真寺、12个浴场和6500座民居。萨那城的多层塔和庙增添了景点的美丽。公元12和13世纪,阿尤布王朝时期,在大清真寺西又盖了一座王宫。1597年奥斯曼统治初期,在城西建清真寺,在城北建住宅区。 相传公元前1世纪,世界上第一座摩天大楼——高约100米的霍姆丹宫便在萨那落成。至今仍保存有霍姆丹宫残骸,其轮廓仍隐约看得出来。整个宫殿高达20多层,四角分别用白、黄、红、黑四色大理石砌成,呈正方形。塔顶有一间客厅,每一角都有一头石狮把守,屋顶是用一块高20米的整块大理石加工而成的。哈吉尔宫修建于希木尔王朝时期,位于萨那西北部。整个宫殿建造在—块完整的巨石上,故有“石头宫”的称号。整个建筑高达6层,宏伟壮观,宫中有一水池,是当年伊玛姆欣赏宫女们洗澡的地方。萨那城堡,建于古代萨巴王国之地。公元3世纪,在城堡外西南面修建了新王宫,即著名的古丹宫。

萨那古城的介绍

萨那古城(Old City of Sana'a),位于也门首都萨那的东部,坐落在也门共和国西部海拔为2350米高的高原盆地中。同时又地处萨那古城处穿越也门山脉的主要交通线上,与非洲之角遥相呼应。1986年根据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V)(V)(VI)萨那古城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萨那古城位于海拔2200米的山谷里,当地居民已居住了2500余年。在7世纪和8世纪期间,此城变成了伊斯兰教的重要传播中心。其中的政治和文化遗产包括106座清真寺,12座哈玛姆寺和6500间会所,全部建于11世纪前。

萨那古城的名称由来

古代诗人曾把萨那比喻为“阿拉伯的明珠”,由于这里气候宜人,终年鲜花怒放,绿草如茵,又被人们称为“春城”,每年来自世界各地的观光游客不计其数。在阿拉伯人中素有“途程虽远,必到萨那”之说,许多人称萨那为“也门之门”。关于“萨那”一词,有着多种解释。一说“萨那”是埃塞俄比亚语,意为“要塞”,据说是因为萨那正好处在从印度洋经苏伊士运河到达地中海的咽喉地带,隔着红海和曼德海峡与非洲相望,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另说,“萨那”一词在阿拉伯文中与“工艺”是一个词根,有“工艺品”之意,因为这里是古代文化中心,有发达的手工业,这里的居民以擅长制作精美的手工艺品而著称。

濒危世界遗产的被《世界遗产名录》除名的项目

[截至2011年] 所属国家  遗产地名称  类型  除名时间  阿曼  阿拉伯大羚羊保护区Arabian Oryx Sanctuary 自然遗产  2007  德国  德累斯顿易北河谷Dresden Elbe Valley 文化景观遗产  2009  红牌罚下——当世界遗产成为“世界遗憾” 世界遗产不仅仅是属于本国的,也是属于全人类的,《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中明确规定,作为一个公约缔约国,它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就是保护、保存、展出本国领土中的文化与自然遗产并把它完整地传承给后代。并且还规定缔约国不得故意采取任何直接和间接损害本国和他国世界遗产的措施,假如一个缔约国不能履行它的义务,其政府不能保证在一定的期限内通过采取必要的措施有效保护该遗产的价值,并使其遗产地受到严重威胁和破坏,并最终失去了作为世界遗产的价值,该遗产项目也将可能被从《世界遗产名录》中除名。不过,这项规定在公约生效后的30多年里从未运用。阿拉伯大羚羊保护区 然而,2007年6月29日世界遗产委员会在新西兰召开的第31届委员会会议上做出了一项空前的决定,将位于阿曼的珍稀羚羊的栖息地——阿拉伯大羚羊保护区(Arabian Oryx Sanctuary)从《世界遗产名录》中予以除名。这是《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自1972年开始生效以来,第一项被除名的遗产地。世界遗产委员会对于缔约国未能依据《世界遗产公约》的规定,履行遗产保护义务表示遗憾。 “阿拉伯羚羊保护区”是濒危阿拉伯羚羊惟一的自由生存地,也是波斑鸨等其他几种珍稀动物的栖息地,曾因为成功地重新引进羚羊,使沙漠生态系统有着独特性和多样性的一个成功典型。但由于阿曼方面违反《公约》业务准则,准备将1994年列入《名录》的保护区面积缩减90%。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这一举动将损害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况且由于受到偷猎和栖息地退化的原因,造成种群数量减少,1996年时保护区内的阿拉伯大羚羊种群为450头,如今却只剩下65只,其中只有4对具有繁殖能力,这些动物前途难测。在与“阿拉伯羚羊保护区”当地保护组织进行深入沟通并指导其保护工作也未见成效之后,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阿拉伯羚羊保护区”的价值和完整性已经受到了破坏,最终决定将保护区开除出局。德累斯顿易北河谷在2009年召开的第3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做出决定,将德国的风景胜地德累斯顿易北河谷(Dresden Elbe Valley)从《世界遗产名录》中除名,原因是当地政府坚持在河谷建设一座长635米、四车道宽的跨河大桥,此举破坏了河谷风景。这是继2007年阿曼阿拉伯羚羊保护区被除名后,世遗大会作出的第二个除名决定。德累斯顿易北河谷长18公里,保存着18世纪到19世纪的景观和巴洛克式建筑,2004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6年,当地政府为缓解交通堵塞,计划在河谷中心地带修建一座桥梁,世界遗产委员会对此坚决反对,当年将其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并警告不排除将其除名的可能性。世界遗产委员会曾建议修建一个地下通道替代在地面修建桥梁,而德国联邦政府甚至承诺为德累斯顿提供联邦援助资金,用于修建地下通道,但当地政府却都没有接受。

濒危世界遗产的处于频繁变化中的《濒危世界遗产名录》

根据1972年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濒危世界遗产名录》(List of World Heritage in Danger)是指那些遗产地的保护“需要采取重大行动的,并为实施保护业已申请了援助”。其设立的目的在于引起遗产所在国和国际社会的关注——尤其是在遗产地明显受到自然因素和人类干扰的情况下强调保护遗产地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使其高度重视即将到来的危险,从而尽快采取措施拯救人类共同的财富。 列入濒危名单并不是一种惩罚,而更是鼓励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去拯救它们。作为第一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基金可以帮助提供紧急援助。 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通常需要首先由遗产所在缔约国提出援助申请,由世界遗产委员会的任一成员或世界遗产中心提出列入建议,最后由世界遗产委员会讨论决定。 某项遗产一旦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经过一系列努力措施后,如果解除了相应的危险与威胁,经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估,可从《濒危世界遗产名录》中除去,摘掉“濒危”的帽子。但如果会员国政府不能保证在一定的期限内通过采取必要的措施有效保护该遗产的价值,并使遗产地最终失去了作为世界遗产的价值,该遗产项目也将可能被从《世界遗产名录》中除名。 在1982年的世界遗产大会上,ICOMOS强调,世界遗产面临的危险并非都很直观,有“突出的危险”和“潜在的危险”(ascertained danger and potential danger)同时存在。当一项遗产受到了威胁,而这种威胁会对其世界遗产价值产生负面影响时,这种危险是可以确定的,这里是说具体的危险和证明是即刻要发生的或者“潜在”的危险。将任何一项遗产列入濒危名单,要求世界遗产委员会与有关公约缔约国协商,制定并通过一项采取正确措施的计划,之后还要对该遗产地实施监督。为了确保不将一个遗产地从《世界遗产名录》中除名,应尽快采取一切可以恢复其遗产地价值的措施。 关于濒危世界遗产的问题,诸如如何评定、依据什么标准、从1979年开始的每届大会中都是必需的审议程序。而且在实际操作当中,损害人类和平进程现实事件及国际局势的突发变化,是影响《濒危世界遗产名录》内容的重要因素。尤其是直接威胁到世界遗产项目的不利情况,会及时地体现在《濒危世界遗产名录》的变化中。一个让人们感到沉重的事实是,随着《世界遗产名录》每年不断增长,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总数也在缓步增加,而且有的遗产已被列入多年仍然没有脱离。

上一篇:彩钻如何点亮

下一篇:7k7k弹弹堂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