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蛇添足的意思是什么? 寓意是什么?
画蛇添足:
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画蛇添足 (发音 huà shé tiān zú)
【解 释】 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反而有害无益,徒劳无功.
【出 处】 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二》:“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用 法】 连动式;作宾语;含贬义
【示 例】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四部:“他想接上去说,又觉得是~,只好惋惜地坐着没动.”
【近义词】 徒劳无功、多此一举
【反义词】 画龙点睛、恰到好处、恰如其分
【灯 谜】 巳
【典 故】
故事发生在古代楚国.有一家人家祭祀祖宗.仪式完毕后,把剩下的一壶酒,赏给手下的办事人员喝.人多酒少,很难分配.这几个人就商量分酒的办法.有个人说:“一壶酒分给几个人喝,太少了.要喝就喝个痛快.给一个人喝才过瘾呢!”大家都这样想,可是谁也不肯放弃这个权利.另一个提议说:“这样吧,让我们来个画蛇比赛.每个人在地上画一条蛇,谁先画完,谁就喝这壶酒.”大伙儿都赞成这个办法.于是每个人折了一根树枝,同时开始画起来.有一个人画得最快,转眼之间,把蛇画好了.他左手抓过酒壶,得意地看看同伴,心想,他们要赶上我还差得远哩.便洋洋自得地说:“我再给蛇添上几只脚,也能比你们先画完.”正当他画第二只脚的时候,另一个人把蛇画完了.他一把夺过酒壶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画的根本就不是蛇.还是我先画完,酒应当归我喝.” 添画蛇脚的人无话可说,只好咽着唾沫,看别人喝酒.
[提示]
画蛇,就要象一条蛇;添上脚,就成了“四不象”.做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不卖弄聪明,不节外生技.否则,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会把事情办糟.
[原文]
楚有祠者①,踢其舍人卮酒②.舍人相谓曰③:“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④;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⑤,子安能为之足⑥?”遂饮其
酒⑦.为蛇足者,终亡其酒⑧.——《战国策》
[注释]
①祠(cí)——春祭.
②舍人——古代王公贵族手下的办事人员.卮(zhī)—— 古代盛酒的器具.
③相谓——互相商量.
④引酒——拿过酒杯.引,取过来.且——将要.
⑤固——本来.
⑥子——对人的尊称.安——怎么.
⑦遂——就.
⑧亡——失去.
示例 将军功绩已成,威声大震,可以止矣.今若前进,倘不如意,正如“~”也.(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一百十回)
英文:draw a snake and add feet to it—ruin the effect by adding sth.superfluous 蛇本来没有脚有人却给它加上脚,故事见《战国策·齐策二》.比喻做事多此一举,反而坏事.例:今若前进,倘不如意,正如画蛇添足也.——《三国演义》
《外台秘要》中五饮丸的原文简介
病源夫酒 者,因大饮酒后,渴而引饮无度,酒与饮俱不散,停滞在于胁肋下,结聚成,时时而痛,因却呼为酒 ,其状胁下弦急而痛。(出第二十七卷中)
深师消饮丸,疗酒 ,饮酒停痰水不消,满逆呕吐,目视 ,耳聋,腹中水声方。
干姜 茯苓(各三两) 白术(八两) 枳实(四枚炙)
上四味捣筛,蜜和丸服如梧子五丸。日三,稍加之,若下去枳实,加干姜二两,名为五饮丸。忌桃李雀肉大醋生冷之类,大神验。
又倍术丸,疗五饮,酒 方。
白术(一斤) 桂心 干姜(各半斤)
上三味捣筛,蜜和丸如梧子,饮服十丸,稍加之,取下先食服之,日再。忌桃李雀肉生葱。
又温脾丸,疗久寒宿食酒 方。
干姜(三两炒) 芍药(三两) 蜀椒(二两汗) 小草(一两熬干) 芎 茯苓 桃仁(去皮尖) 柴胡(熬干各三两) 大黄(八两切熬令黄黑)
上九味捣筛,蜜和更捣万杵,服如大豆许十丸,日三。忌大醋。(并出第二十三卷中)
五饮丸 是什么?
处方来源 :《圣济总录》卷六十三。药物组成 :青橘皮(汤浸去白)1两,京三棱(醋浸,锉)1两,乌梅肉1两,酸石榴(生捶)2枚,大戟半两,甘遂半两,芫花半两,巴豆(去油)半两,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1两,豉1两,五灵脂1两,苦蒂苈1两。主治: 痰癖胁痛,水饮不消。制备方法 :上药除巴豆外,以水1斗同煮,水尽焙干,捣罗为末,别研巴豆,拌匀,醋面糊为丸,如绿豆大。用法用量 :每服1丸,嚼枣裹药干咽下,食后服。
中药里有一味药叫“苦参”,具体是什么,什么作用?谢谢
中药苦参为多年生落叶亚灌木植物苦参的根。在中国各地均产。每年春秋两季采收入药用。
【性味】味苦;性寒
【归经】肝;肾;大肠;小肠经;膀胱;心经;膀胱经
【应用】
1.治疗带下阴痒。对妇女带下色黄,以及男性阴肿阴痒均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2、治疗湿疹疥癣。苦参浴能够清除下焦湿热,并且杀虫止痒,对湿疹疥癣引起的皮肤瘙痒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3.治疗小便不利。苦参浴可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小便不利,灼热涩痛。尤其对妇女因妊娠而引起的小便不利,配合服用苦参汤剂效果更加。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祛风杀虫。主湿热泻痢;肠风便血;黄疸;小便不利;水肿;带下;阴痒;疥癣;麻风;皮肤瘙痒;湿毒疮疡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熏洗;或研末敷;或浸洒搽。
【注意】
1.脾胃虚寒者忌服。
2.胃弱者慎用。
3.久服能损肾气,肝、肾虚而无大热者勿服。
4.苦参反藜芦,恶贝母、漏芦、菟丝子。
这是个什么方子
亲,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哦!是一个源自东晋的古老方子。大家可以在厨房中找到一颗干桂圆肉、七粒花椒和一小把艾绒,将它们混合在一起,然后放入蒜臼中捣烂。晚上睡觉前,将指甲盖大小的混合物放入肚脐中,用布贴将肚脐覆盖,第二天醒来后再取下即可。这个小方子最早出现在东晋道医葛洪的《抱朴子》中,后来被南怀瑾大师在他的著作中公开。为什么这么简单的一个小方子在道家能够传承千年之久呢?大家都知道,脾胃是我们的后天之本,脾胃和谐则百病不生。养生要先养脾胃。【摘要】这是个什么方子【提问】亲,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哦!是一个源自东晋的古老方子。大家可以在厨房中找到一颗干桂圆肉、七粒花椒和一小把艾绒,将它们混合在一起,然后放入蒜臼中捣烂。晚上睡觉前,将指甲盖大小的混合物放入肚脐中,用布贴将肚脐覆盖,第二天醒来后再取下即可。这个小方子最早出现在东晋道医葛洪的《抱朴子》中,后来被南怀瑾大师在他的著作中公开。为什么这么简单的一个小方子在道家能够传承千年之久呢?大家都知道,脾胃是我们的后天之本,脾胃和谐则百病不生。养生要先养脾胃。【回答】【提问】可以根据医嘱进行抓药哦【回答】这是治疗什么病的方子【提问】这个是补气血的方子【回答】中风能吃这个药吗?㇏【提问】这个需要咨询中医哦【回答】一定要谨遵医嘱哦【回答】
两个方子,请大家说说方子的作用区别
有相同的地方,但是还是有不一样的:
方一:以五苓散为基础方,桂枝(肉桂) 白术 茯苓 泽泻 猪苓,应该是重在利水渗湿,治疗水肿之疾。 但是黄芪和山药是为什么就不知道了,一般去水湿健脾利水,但是不宜补。另外黄连应该是治疗水湿有郁热吧,具体的要看病人情况。
方二:基础方应该是四君子,有补气健脾利水清热的意思,应该是脾胃气虚水湿有热。比起方一,利水消肿效果要弱,但是组方应该是比较合理的。
具体是什么,要以病人的情况为准,,,学习不够,多嘴了。
吴丹简介
吴丹,1960年出生于江苏扬州,中国电影演员。10301《br》吴丹1978年考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主演电影《br》,在当时非常轰动。在这部电影中,吴丹饰演高三女生钟小星,这是一个很难把握的角色。她自私自大,却有纯真善良的一面。吴丹认真地意识到了自己的角色,把钟小星由冷到热的转变拍得真实可信,发人深省。吴丹获得第六届《春晖》百花奖最佳女主角提名。这是吴丹“文革”后中戏系学生拍摄的最早的电影之一。直到今天,中戏系78班一直被认为是教学最好、学生素质最好的班级,而吴丹和李克纯就是这个班最耀眼的两颗明星。0030101《大众电影》1982年大学毕业后,吴丹被分配到杭州话剧团工作,从此她开始了自己的电影与戏剧相结合的艺术道路。1984年,吴丹与《br》的主人公常荣再次合作出演电影《br》。出色的组合为影片加分不少,吴丹饰演的少女马槽再次获得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春晖》1030101985年,吴丹主演了电影《风云初记》,这是迄今为止吴丹最成功的一次演出。她饰演一个忧郁、深情、刚毅的农村姑娘兴化。这个角色突破了过去吴丹擅长扮演单纯可爱的女生的范畴。她的表演含蓄,和男主角的扮演者李宝田很合拍。于是,李宝田崛起,吴丹成名。吴丹获得前苏联塔什干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10301《br》吴丹后来参加了电影《br》,《流浪汉与天鹅》,《br》的拍摄。80年代末,吴丹和李克纯这两位七八小花旦飞到大洋彼岸的美国深造,偶尔回国拍戏。比如《br》,他们成功地扮演了一个工地上勤劳朴实善良的女司机形象,在他们的演艺道路上闯出了一条新路。(详情)吴丹1960年出生于江苏扬州,中国电影演员。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1978年考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主演电影《相思女子客店》,在当时非常轰动。吴丹在本片中饰演高三女生钟小星,获得《干杯!女兵们》第六届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提名。1982年大学毕业后,吴丹被分配到杭州话剧团工作,她开始了自己的电影与戏剧相结合的艺术道路。1984年,吴丹再次与《车队从城市经过》的男主角常荣合演电影《香港少爷》,吴丹在其中饰演少女马槽。1985年,吴丹主演电影《春晖》,吴丹饰演农村姑娘兴华,吴丹获得前苏联塔什干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后来吴丹参与了电影《大众电影》,《春晖》,《风云初记》的拍摄。80年代末,吴丹和李克纯这两位七八小花旦飞到大洋彼岸的美国深造,偶尔回国拍戏。比如《流浪汉与天鹅》,他们成功地扮演了一个工地上勤劳朴实善良的女司机形象,在他们的演艺道路上闯出了一条新路。主要作品为《相思女子客店》(2017)《干杯!女兵们》(2017)《车队从城市经过》(2015)为孕妇《香港少爷》(2014)为陈红《死神的爱》(2002)《占星惊魂》(2002)《我的宝贝》(1999)00。
古代硝石是怎么来的,有硝石矿吗?
经炼丹术士提炼出来的,并且中国有大量的硝石矿存在。古代中国利用硝石是很早的,初时写作“消石”,在战国时已用做医药。其化学组成是硝酸钾。自然界中的硝石往往是土壤中含氮有机物质在细菌作用下分解、氧化成硝酸后与土壤中的钾素化合而成的。所以每当秋高气爽的季节,它通常呈皮壳状或盐花状析出来,覆盖在地面、墙脚,这就是所谓的地霜。特别是在猪圈、马厩、厕所附近的墙角尤多。硝民扫取这种含硝的土块,置于桶内,加水浸泡。经过滤后,将滤液熬煮或晒干,就得到硝石结晶。此外,在某些岩石表面、洞穴或盐沼地带偶尔也会找到它。东汉时成书的《神农本草经》上所记载的、“能化七十二种石”的“朴消”,根据它的“化石”性质,大概就是硝石。中国炼丹术兴起以后,方士很重视硝石,不断摸索它的性质,说它是“感海卤之气所生,乃天地至神之物,??能使七十二石化而为水,柔润五金,制炼八石,虽大丹亦不舍此”。在东汉问世的中国早期丹经《三十六水法》中,硝石就是主角。但是在自然界中又相当广泛地存在一种叫做“芒硝”的物质,化学组成是Na2SO4·10H2O,在盐湖周围会大量析出;或以钙芒硝、白钠镁盐(即硝板)形式存在;也常从盐碱地上离析出来,外貌和硝石颇相似。而两者在我国传统的医药中,医疗功能也几乎完全相同。所以古人,特别是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往往把它们混淆,古书上的记载当然也就相当混乱,什么是真硝石?长时期中众说纷纭。所以要对硝石广泛采集、充分利用并准确地掌握它的化学特性,就得摸索到一些区分它们的方法。在南北朝时,陶弘景提出了一种鉴定硝石的方法,相当科学,他说:“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云是真硝石也。今宕昌(在今甘肃)以北诸山有咸土处皆有之。”就是说,把真硝石放在火焰上一烧,它会使火焰呈紫色,与芒硝不同。我们知道,硫酸钠则会把火焰染成黄色。这就是近代的焰色检定法,我国古代的方士早在1500年前就已经利用过了。但是真的运用这种方法时,又往往会遇到困难。因为在天然的硝石中总会含有一些芒硝和盐分,而钠所产生的黄色火焰,其亮度远远超过钾的紫色火焰,因此少量钠杂质的存在,这种靠焰色鉴定的方法就大失效力了。及至唐代,炼丹家们发明了高效的“磺硝法”来制造铅丹。其工艺过程是先利用熔化的铅与硫磺相反应,使生成硫化铅,然后加硝石一起炒,很快就会生成赤红色的铅丹,而芒硝绝无这种功能,因此这倒不失为一种鉴定硝石的科学方法。但在唐代时,炼丹家则更普遍地知道了利用硝石的助燃性可以鉴别它:把一小块待检验的硝石投到赤热的炭上,就会猛烈燃烧起来;而芒硝投火中,则先化成“水”,水蒸发尽后,变成白色似枯矾的粉末,与硝石迥然不同。因此,唐代的炼丹家对硝石性质的认识和多方利用就大步前进了,他们在这时期发明了火药也就不是偶然的了。拓展资料:本草纲目-硝石 「释名」芒硝(《别录》)、苦硝(甄权)、焰硝(《土宿》)、火硝(《纲目》)、地霜(《蜀本》)、生硝(宋本)、北帝玄珠。 志曰∶以其消化诸石,故名消石。初煎炼时有细芒,而状若朴硝,故有芒硝之号。不与朴硝及《别录》芒硝同类。 宗曰∶硝石是再煎炼时,取去芒硝凝结在下者,精英既去,但余滓如石而已。入药功力亦缓,惟能发烟火。 权曰∶芒硝,一作苦硝,言其味苦也。 时珍曰∶硝石,丹炉家用制五金八石,银工家用化金银,兵家用作烽燧火药,得火即焰起,故有诸名。狐刚子《粉图》谓之北帝玄珠。《开宝本草》重出生硝、芒硝,今并为一,并详下文。 「集解」《别录》曰∶硝石,生益州山谷及武都、陇西、西羌。采无时。 弘景曰∶硝石疗病与朴硝相似,《仙经》用此消化诸石,今无真识此者。或云与朴硝同出,所以朴硝一名硝石朴也。又云一名芒硝,今芒硝乃是炼朴硝作之。并未核研其验。有人得一种物,色与朴硝大同小异,如握盐雪不冰,烧之紫青烟起,云是真硝石也。今宕昌以北诸山有碱土处皆有之。 志曰∶此即地霜也。所在山泽,冬月地上有霜,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而成,状如钗脚,好者长五分以来。陶说多端,盖由不的识之故也。 又曰∶生硝生茂州西山岩石间,形块大小不定,色青白,采无时。 时珍曰∶硝石,诸卤地皆产之,而河北庆阳诸县及蜀中尤多。秋冬间遍地生白,扫取煎炼而成。货者苟且,多不洁净,须再以水煎化,倾盆中,一夜结成。澄在下者,状如朴硝,又名生硝,谓炼过生出之硝也。结在上者,或有锋芒如芒硝,或有圭棱如马牙硝,故硝石亦有芒硝、牙硝之名,与朴硝之芒、牙同称,而水火之性则异也。崔《外丹本草》云∶硝石,阴石也。此非石类,乃碱卤煎成,今呼焰硝。河北商城及怀、卫界,沿河人家,刮卤淋汁炼就,与朴硝小异,南地不产也。升玄子《伏汞图》云∶硝石生乌场,其色青白,用白石英炙热点上,便消入石中者为真。其石出处,气极秽恶,飞鸟不能过其上。人或单衣过之,身上诸虫悉化为水。能消金石,为水服之长生,以形若鹅管者佳。谨按升玄子所说,似与今之硝石不同,而姚宽《西溪丛语》以其说为真正硝石,岂外国所产与中国异耶?抑别一种耶?当俟博物者订正。 「正误」弘景曰∶《神农本经》无芒硝,只有硝石,一名芒硝。《名医别录》乃出芒硝,疗与硝石同,疑即硝石也。旧出宁州,黄白粒大,味极辛苦。今医家多用煮炼作者,色。全白粒细,而味不甚烈。皇甫士安言∶无朴硝可用硝石。硝石生山之阴,盐之胆也。取石脾与硝石以水煮之,一斛得三斗,正白如雪,以水投中即消,故名消石。其味苦无毒,主消渴热中,止烦满,三月采于赤山。朴硝者,亦生山之阴,有盐咸苦之水,则朴硝生于其阳。其味苦无毒,其色黄白,主疗热,腹中饱胀,养胃消谷,去邪气,亦得水而消,其疗与硝石小异。按如此说,是取芒硝合煮,更成为真硝石,但不知石脾是何物也?以朴硝作芒硝者,用暖汤淋汁煮之,着木盆中,经宿即成矣。今益州人复炼矾石作硝石,绝柔白,而味犹是矾尔。 又曰∶朴硝,今出益州北部汶山郡西川、蚕陵二县界,生山崖上,色多青白,亦杂黑斑。土人择取白软者,以当硝石用之,当烧令汁沸出,状如矾石也。 藏器曰∶石脾、芒硝、硝石,并出西戎卤地,碱水结成。 恭曰∶朴硝有纵理、缦理二种,用之无别。其白软者,朴硝苗也,虚软少力。炼为硝石,所得不多;以当硝石,功力大劣也。 又曰∶硝石即是芒硝,朴硝一名硝石朴。今炼粗恶朴硝,取汁煎作芒硝,即是硝石。《别录》复出芒硝,误矣。晋宋古方,多用硝石,少用芒硝;近代诸医,但用芒硝,鲜言硝石。 理既明白,不合重出。 颂曰∶旧说朴硝、芒硝、硝石三物同种。初采得苗,以水淋汁煎成者为朴硝,一名硝石朴。又炼朴硝或地霜而成,坚白如石者,为硝石,一名芒硝。又取朴硝淋汁炼煎结成有细芒者,为芒硝。虽一体异名,而修炼之法既殊,则主治之功亦别。然《本经》所载,疑是二种。 今医方所用,亦不能究。但以未炼成块微青色者为朴硝;炼成盆中、有芒者为芒硝,亦谓之盆硝;芒硝之底澄凝者,为硝石朴。硝力紧,芒硝次之,硝石更缓。未知孰是?苏恭言∶晋宋古方,多用硝石,少用芒硝。按张仲景《伤寒论》,承气、陷胸皆用芒硝。葛洪《肘后方》,伤寒时气亦多用芒硝,惟治食不化云,无朴硝,用芒硝代之。是晋宋以前通用朴硝、芒硝矣。胡洽方,十枣汤用芒硝,大五饮丸用硝石,并云无硝石用芒硝。是梁隋间通用芒硝、硝石矣。以此言之,朴硝、硝石为精,芒硝为粗。故陶氏引皇甫士安之言为证,是硝石当时已难得其真,故方书通以相代矣。又古方金石凌法,用朴硝、硝石、芒硝、马牙硝四种相参,次第下之。方出唐世,不知当时如何分别也?又南方医人着《硝说》云∶本草有朴硝、硝石、芒硝,而无马牙硝。诸家所注,三种竟无断决。或言芒硝、硝石是一物,不合重出。或言煎炼朴硝,经宿盆中有细芒为芒硝。或言马牙硝自是一物。今诸硝之体各异,理亦易明,而惑乃如此。朴硝味苦而微咸,出蜀郡者,莹白如冰雪,内地者小黑,皆苏脆易碎,风吹之则结霜,泯泯如粉,熬之烊沸,亦可熔铸。以水合甘草、猪胆煮至减半,投大盆中,又下凝水石屑,同渍一宿,则凝结如白石英者,芒硝也。扫地霜煎炼而成,试竹上如解盐,而味辛苦,烧之成焰都尽者,硝石也,能消金石,又性畏火,而能制诸石使拒火,亦天地之神物也。牙硝,即是芒硝也。又有生硝,不因煮炼而成,亦出蜀道,类朴硝而小坚也。其论虽辨,然与古人所说殊别,亦未可全信也。 好古曰∶硝石者,硝之总名也。但不经火者,谓之生硝、朴硝;经火者,谓之芒硝、盆硝。 时珍曰∶诸硝,自晋唐以来,诸家皆执名而猜,都无定见。惟马志《开宝本草》,以硝石为地霜炼成,而芒硝、马牙硝是朴硝炼出者,一言足破诸家之惑矣。诸家盖因硝石一名芒硝,朴硝一名硝石朴,之名相混,遂致费辨不决。而不知硝有水火二种,形质虽同,性气迥别也。惟《神农本经》朴硝、硝石二条为正。其《别录》芒硝、《嘉》马牙硝、《开宝》生硝,俱系多出,今并归并之。《神农》所列朴硝,即水硝也,有二种,煎炼结出细芒者为芒硝;结出马牙者,为牙硝;其凝底成块者通为朴硝,其气味皆咸而寒。《神农》所列硝石,即火硝也,亦有二种,煎炼结出细芒者亦名芒硝,结出马牙者,亦名牙硝,又名生硝;其凝底成块者,通为硝石。其气味皆辛苦而大温。二硝皆有芒硝、牙硝之称,故古方有相代之说。 自唐宋以下,所用芒硝、牙硝,皆是水硝也。南医所辨虽明,而以凝水石、猪胆煎成者为芒硝,则误矣。今通正其误。其石脾一名硝石者,造成假硝石也。见后石脾下。 「修治」大明曰∶真硝石,柳枝汤煎三周时,如汤少,即加热者,伏火即止。 曰∶凡使硝石,先研如粉,用鸡肠菜、柏子仁共二十五个,和作一处,丸如小帝珠子,以瓷瓶子于五斤火中赤,投硝石四两于瓶内,连投药丸入瓶,自然伏火也。 《抱朴子》曰∶能消柔五金,化七十二石为水。制之须用地莲子、猪牙皂角、苦参、南星、巴豆、汉防己、晚蚕砂。 时珍曰∶熔化,投甘草入内,即伏火。 硝石「气味」苦,寒,无毒。《别录》曰∶辛,大寒,无毒。普曰∶神农∶苦;扁鹊∶甘。权曰∶咸,有小毒。 时珍曰∶辛、苦、微咸,有小毒,阴中之阳也。得陈皮,性疏爽。 之才曰∶火为之使,恶苦参、苦菜,畏女菀、杏仁、竹叶。 「主治」五脏积热,胃胀闭,涤去蓄结饮食,推陈致新,除邪气。炼之如膏,久服轻身(《本经》)。 疗五脏十二经脉中百二十疾,暴伤寒,腹中大热,止烦满消渴,利小便,及蚀疮。天地至神之物,能化七十二种石(《别录》)。破积散坚,治腹胀,破血,下瘰,泻得根出(甄权)。含咽,治喉闭(大明)。治伏暑伤冷,霍乱吐利,五种淋疾,女劳黑疸,心肠痛,赤眼,头痛,牙痛(时珍)。 资料来源于:李时珍《本草纲目》
求古人如何发现硝石的?时间?是怎么开采提炼的!
亲亲晚上好[开心]古人通过取含硝的土块,击碎后,置桶内,加水浸泡调匀,经多次滤过,取滤液澄清,置蒸发锅内加热蒸去水分,取出冷却,即析出硝石结晶。古文记载:凡硝,华夷皆生,中国则专产西北。所以在古代的中国,硝石主要产地是西北地区有直接出产的矿石。扩展资料:硝石又称焰硝、钾硝石等。无色、白色或灰色结晶状,有玻璃光泽。可用于配制孔雀绿釉。还可用作五彩、粉彩的颜料。制造火药的原料之一。白色粉末,易溶于水,加热到334°C即分解放出氧。【摘要】
求古人如何发现硝石的?时间?是怎么开采提炼的!【提问】
亲亲晚上好[开心]古人通过取含硝的土块,击碎后,置桶内,加水浸泡调匀,经多次滤过,取滤液澄清,置蒸发锅内加热蒸去水分,取出冷却,即析出硝石结晶。古文记载:凡硝,华夷皆生,中国则专产西北。所以在古代的中国,硝石主要产地是西北地区有直接出产的矿石。扩展资料:硝石又称焰硝、钾硝石等。无色、白色或灰色结晶状,有玻璃光泽。可用于配制孔雀绿釉。还可用作五彩、粉彩的颜料。制造火药的原料之一。白色粉末,易溶于水,加热到334°C即分解放出氧。【回答】
《中药十八反与十九畏》
一、中药十八反歌诀
本草名言十八反,半蒌贝蔹芨攻乌。
藻戟芫遂惧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歌诀意思:
川乌、草乌反半夏、括蒌、川贝、浙贝、白蔹、白芨。
甘草反海藻、大戟、甘遂、芫花。
藜芦反人参、党参、南沙参、丹参、苦参、玄参、细辛、白芍、赤芍。
二、中药十九畏歌诀
硫磺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荆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爁炙傅莫相依。
歌诀意思:
硫磺畏朴硝,水银畏砒霜。
狼毒花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子。
丁香畏郁金香,牙硝畏荆三棱。
川乌、草乌畏犀角,人参畏五灵脂。
桂枝、官桂、肉桂畏赤石脂、白石脂。
注:1.此处的畏是指相恶,彼此相互制衡。
2. 爁,读音:lan第三声。
《外台秘要》中五饮丸的原文简介?
《外台秘要》中五饮丸的原文简介如下:
病源夫酒 者,因大饮酒后,渴而引饮无度,酒与饮俱不散,停滞在于胁肋下,结聚成,时时而痛,因却呼为酒 ,其状胁下弦急而痛。(出第二十七卷中)
深师消饮丸,疗酒 ,饮酒停痰水不消,满逆呕吐,目视 ,耳聋,腹中水声方。
干姜 茯苓(各三两) 白术(八两) 枳实(四枚炙)
上四味捣筛,蜜和丸服如梧子五丸。日三,稍加之,若下去枳实,加干姜二两,名为五饮丸。忌桃李雀肉大醋生冷之类,大神验。
又倍术丸,疗五饮,酒 方。
白术(一斤) 桂心 干姜(各半斤)
上三味捣筛,蜜和丸如梧子,饮服十丸,稍加之,取下先食服之,日再。忌桃李雀肉生葱。
又温脾丸,疗久寒宿食酒 方。
干姜(三两炒) 芍药(三两) 蜀椒(二两汗) 小草(一两熬干) 芎 茯苓 桃仁(去皮尖) 柴胡(熬干各三两) 大黄(八两切熬令黄黑)
上九味捣筛,蜜和更捣万杵,服如大豆许十丸,日三。忌大醋。(并出第二十三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