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轸为齐威王使> 翻译
69使臣不辱使命
陈轸为齐威王使
选自《战国策·齐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标题是编者加的。
《战国策》昭阳〔昭阳〕人名。此时为楚国大司马(掌管军政和军赋)。为楚伐魏,覆军杀将得八城,移兵而攻齐。陈轸为齐王使,见昭阳,再拜贺战胜,起而问:“楚之法,覆军杀将,其官爵何也?”昭阳曰:“官为上柱国〔上柱国〕也称柱国,是楚国的最高武官。,爵为上执〔上执〕也称“执”,是楚国最高的爵位。,亦作“圭”,上尖下方的贵重玉器。。”陈轸曰:“异贵于此者,何也?”曰:“唯令尹〔令尹〕楚国的最高官职,掌军政大权,相当于其他诸侯国的相。耳。”
陈轸曰:“令尹贵矣!王非置两令尹也,臣窃为公譬可也。楚有祠者,赐其舍人〔舍人〕王公贵族亲近的管事的人。一卮〔卮(zhī)〕古代盛酒的圆形器皿。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今君相楚而攻魏,破军杀将得八城,又移兵欲攻齐,齐畏公甚,公以是为名足矣,官之上非可重也。战无不胜而不知止者,身且死,爵且后归,犹为蛇足也。”
昭阳以为然,解军而去。
公孙弘使秦①选自《战国策?齐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标题是编者加的。
《战国策》孟尝君〔孟尝君〕即田文,又称薛公。为从。公孙弘〔公孙弘〕又作“公孙宏”,齐人,策士。谓孟尝君曰:“君何不使人先观秦王〔秦王〕指秦昭王,名稷,武王弟,公元前306年至前251年在位。?意者秦王帝王之主也,君恐不得为臣,奚暇从以难之?意者秦王不肖之主也,君从以难之,未晚。”孟尝君曰:“善,愿因请公往矣。”
公孙弘敬诺,以车十乘之秦。昭王闻之,而欲〔〕同“愧”,使羞愧。之以辞。公孙弘见,昭王曰:“薛公之地,大小几何?”公孙弘对曰:“百里。”昭王笑而曰:“寡人地数千里,犹未敢以有难也。今孟尝君之地方百里,而因欲难寡人,犹可乎?”公孙弘对曰:“孟尝君好人,大王不好人。”昭王曰:“孟尝君之好人也,奚如?”公孙弘曰:“义不臣乎天子,不友乎诸侯,得志不惭为人主,不得志不肯为人臣,如此者三人;而治可为管、商〔管、商〕管,指管仲,名夷吾,字仲,颍上(颍水之滨)人。商,指商鞅,即公孙鞅,卫国人。都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之师,说义听行,能致其主霸王,如此者五人;万乘之严主也,辱其使者,退而自刎,必以其血①〔〕同“污”。其衣,如臣者十人。”
昭王笑而谢之,曰:“客胡为若此?寡人直与客论耳!寡人善孟尝君,欲客之必谕寡人之志也!”公孙弘曰:“敬诺。”
公孙弘可谓不侵矣。昭王,大国也;孟尝,千乘〔千乘(shèng)〕古代的兵车一辆叫一乘,千乘即千辆兵车。古代以拥有兵车的多少来衡量国家和封邑的大小。战国七雄即为“万乘之国”。也。立千乘之义而不可陵,可谓足使矣!
*******
《战国策》是一部亦史亦文的杰作,它所记载的事情并非是完全的“实录”,尤其是对策士言行的描写,带有明显的“创作”色彩,呈现出更多的文学魅力。《战国策》中塑造了相当一批使臣的形象,正如唐雎一样,他们往往受命于危难之际,不畏强暴,只身赴会,凭借自己的胆量勇气、机敏的应变能力和卓越的口才,最终说服诸侯王,化险为夷。
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读懂以上两则使臣的故事,并试着把它讲给别人听。
陈轸为齐威王使 翻译
翻译:昭阳替楚国讨伐 魏国,消灭魏国军队,杀死魏国将领,占领了魏国八座城,又挥师攻打 齐国。 陈轸替齐王出使到楚军军营,拜见昭阳,向他行礼祝贺他的胜利,行礼完毕起身问道:“按照楚国的制度,消灭敌人军队,杀死他们的将领,封给什么样的官爵?”昭阳说:“官职为柱国(官职名),爵位为上执(爵位名)。” 陈轸说:“还有比这个更高的吗,是什么?”昭阳说:“只有令尹(相当于宰相)了。”陈轸说:“宰相的职位很高了!楚王并没有设置两个宰相的位置,我给您打个比方。楚国有个人祭祀祖先,赐给他的管家一坛酒。管家的家人们相互说:‘几个人一起喝不过瘾,一个人喝还能剩下点。我们在地上画蛇,谁先画好谁来喝。’其中一人先画好了,拿来酒坛就要喝,于是左手拿着酒坛,右手画着蛇,说:‘我能给蛇添上脚。’还没有添完,另一个人把蛇画好了,夺过他的坛子说:‘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添上脚呢?’于是把酒喝了。给蛇画脚的人,最后却没喝上酒。如今您为楚国攻打 魏国,打垮了他们的军队杀了他们的将领,获得了八座城,又挥师转战打算攻打 齐国,齐国非常害怕您,您因此名声已经足够大了,您的官职不能再加封了。战无不胜却不知道停止,就会自寻死路, 爵位也封不上了,就像给蛇添足的那个人。”昭阳认为他说的对,解除了包围撤军走了。陈轸为齐威王使简介:陈轸,《战国策》昭阳〔昭阳〕人名。此时为楚国大司马(掌管军政和军赋)。 昭阳,为楚伐魏,覆军杀将得八城,移兵而攻齐。陈轸为齐王使,见昭阳,再拜贺战胜,起而问:“楚之法,覆军杀将,其官爵何也?”昭阳曰:“官为上柱国,爵为上执珪。”陈轸曰:“异贵于此者,何也?”曰:“唯令尹耳。”陈轸曰:“令尹贵矣!王非置两令尹也,臣窃为公譬可也。楚有祠者,赐其舍人王公贵族亲近的管事的人。一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今君相楚而攻魏,破军杀将得八城,又移兵欲攻齐,齐畏公甚,公以是为名足矣,官之上非可重也。战无不胜而不知止者,身且死,爵且后归,犹为蛇足也。”昭阳以为然,解军而去。
文学的概念
广义的文学,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这是文学的文化含义。狭义的文学,是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这是文学的审美含义。文学首先必须是一个语言文本,这个文本有它的存在形态,如语音,词语,结构等。它可以口头的形式代代传承下去,也可以文字作为载体传承,也可以印刷品,网络媒体形式存在。尽管载体各异,但都离不开具体的语言这一客观事实。文学作品,由一个又一个修辞构成,当然,文学的基础还是文字、词语和句法,但是这些结构主义喜欢的东西,本身并不能形成“作品”,对它们的支离也让我们对文学更加难以把握。确实得承认,修辞就是一种句法。但是纯粹的句子并非文学,只有被布满篇章、形成更强大的隐喻之后,文学才宣告出生。扩展资料文学与新闻作品是相互有交叉的,比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既是新闻作品,又有很强的艺术性,文学性,所以文学与新闻作品是很难有明确界限的。其次文学与历史作品也是难以明确划开界限,比如丘吉尔的演讲词,既是实用的鼓动性文章,有很有文学特色。最后文学与哲学论著也不容易区分,比如英国的培根的《论人生》既有哲学道理也有文学意蕴,叔本华的散文集、哲学家萨特的哲学著作也很有文学意蕴,因此他还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判断文学与非文学的标准粗略概述如下:文学的语言具有独特地表现力;文学总是要呈现审美形象的世界,这种审美形象具有想象、虚构和情感特性;文学传达完整的意义,本身构成一个整体;文学蕴含着似乎特殊而无限的意味。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学
文学的特征
文学的特征是:可以表达感情,增长知识,诠释历史,是时代精神和感情的结晶,是一种语言艺术形式。文学体现心量,历史体现知量(识量),哲学体现智量。文学体现心量,指的是文学体现丰富的情感量、情思量、良知量。也可以说是诗量、“气”量、歌哭量、泪水量。《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说“文学是哭泣”,文学拥有最多的歌哭,最多的喜怒哀乐,历史、哲学都不能歌哭。法国作家福楼拜写《包法利夫人》,表现了人性的丰富;巴尔扎克写《高老头》,表现了人性的凄凉,写到了极致。这些都是“心量”。扩展资料关于文学与艺术的关系:第一,与音乐、绘画、雕塑等其他的艺术形式相比,文学的想象力更强。虽然绘画、雕塑等也有“想象”,但它们无法天马行空。只有文学才拥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所谓“赋四海于一瞬,挫万物于笔端”(陆机),唯有文学才可能做到。第二,文学能够进入人的内心世界,但其他艺术不能或只能部分地表现人的内心。比如达·芬奇的《蒙娜莉萨的微笑》,只能部分地表现人的心灵,但如果通过文学作品来写蒙娜莉萨,就可以尽情地表现她丰富的内心世界。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可以说正是文学作品中的“蒙娜莉萨”。我们从安娜·卡列尼娜这个形象中,可以读到更加丰富、更加复杂,即更加深广的内心图像,也就是更丰富复杂的人性内涵。安娜·卡列尼娜内心所展示的人性多方面的冲突,包括妻性、母性、情性(情人性)的冲突,是蒙娜莉萨的艺术形象难以企及的。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5分)陈轸去楚之秦。张仪谓秦王曰:“陈轸为王臣,常以国情输楚。仪不能
小题1:C小题1:D小题1:C小题1:(1)如果他要重回楚国,希望大王杀掉他。(2)忠心的人还将被人撵走,我不到楚国,还能到哪里去呢? 小题1:与:结交、亲附小题1:①②是楚人两个妻子的表现,没有点名结果;不能作为辩解的依据。⑥陈轸强调自己没有不忠,不是依据。小题1:秦惠王善待陈轸是因为他认为陈轸说得很对,是张仪在诽谤。小题1:(1)“即”,应解释为“如果”,“复之”可译为“重回楚国”。(2)反问句及宾语前置句,“见”表被动,应翻译出来。【文言文参考译文】陈轸离开楚国来到秦国。张仪就对秦惠王说:“陈轸身为大王的臣子,竟然经常把秦国的国情泄露给楚国。我不愿跟这样的人同朝共事,希望大王您能把他赶出朝廷。如果他想重回楚国,希望大王杀掉他。”秦惠王说:“陈轸怎么还敢去楚国呢?”秦惠王召见陈轸并询问他说:“寡人愿意尊重贤卿的意见,只要贤卿说出要到哪里,寡人就为你准备车马。”陈轸回答说:“我愿意去楚国!”惠王说:“张仪认为你必然去楚国,而寡人也知道你将去楚国,何况如果你不去楚国,又将在哪里安身呢?”陈轸说:“如此我离开秦国以后,必然故意要去楚国,以顺从大王和张仪的策略和判断,而且可以表明我与楚国的真正关系。楚国有一个人娶了两个妻子,有人去勾引他年老的妻子,年老的就骂起来明确拒绝;勾引年轻的妻子时,她就欣然顺从了。没有多久,这个拥有两个妻子的男人死了,有个客人问勾引者说:‘在这两个寡妇当中,你是娶那个年老的还是年轻的?’勾引者回答说:‘我娶年老的!’客人问:‘年老的曾经骂过你,而年轻的却服从了你,你为什么反倒喜欢年老的呢?’勾引者说:‘当他们做别人妻子时,我希望她们接受我的勾引;反之,如果做了我的妻子以后,我就喜欢当初不接受我勾引的那个。’现在楚王是位贤明君主,而宰相昭阳也是一位贤明的大臣。我陈轸身为大王的臣子,如果经常把国事泄露给楚王,那么楚王必定因为上述的道理不收留我,而昭阳也不愿意跟臣同朝共事。我如果离秦去楚完全可以表明我到楚国去不是要帮助他们。”陈轸走出以后,张仪进来问秦惠王说:“陈轸到底要往哪里去?”惠王说:“那个陈轸真是天下的辩士呢,他仔细地看着我说:‘我陈轸一定要到楚国去。’我实在对他无可奈何。便问他;‘你一定要到楚国去,那么张仪的话果然是真的了!’陈轸说:‘不但张仪这么说,就是路人也都知道。从前伍子胥尽忠于吴王,天下的国君都想要他做臣子;孝己敬顺他的父母,天下的父母都想他做儿子。所以,卖给别人做仆妾的人,不出里巷就有人要的,一定是好仆妾;被人遗弃的妇人,仍旧嫁在她的乡里的,也一定是好女人。我陈轸如果不忠于大王您,楚国还要我做什么呢?忠心的人还将被人撵走,我不到楚国,还能到哪里去呢’?”秦惠王认为陈轸说得很对,便好好地对待他了。
桑丘之战是如何爆发的?
桑丘之战是如何爆发的?其对历史的影响有哪些呢?桑丘之战是发生在周显王四十六年(前323年)左右的战役。此战役为秦国商鞅变法以来首次与齐国正面交锋的战役,秦国本打算借着胜魏解楚的威势趁胜扩大战果,向韩、魏二国借道攻齐以挫败齐国,却反被齐国打败,于是秦国派遣使者以“西藩之臣”的身份向齐国赔罪。战役年代焦循及杨宽认为此战役当在齐威王末年,钱穆认为当在秦惠王三年(前335年),于鬯认为当在周显王三十五年(前334年),朔雪寒综合时代背景及前人说法,认为当在齐威王三十四年(前323年)。背景周显王二十八年(前341年),齐国在马陵之战打败了魏国,齐国国势窜起。隔年(前340年),齐、秦、赵从东、西、北三面夹攻魏国,齐、秦在同一阵线,共同敌对魏国,此时两国关系尚属友好。周显王四十四年(前325年)秦惠王称王后,有心要进军中原,于次年(前324年)任命张仪为秦相,并攻取魏国陕邑(今河南省陕县);隔年(前323年)魏国犀首公孙衍发起魏、赵、燕、韩、中山“五国相王”引起齐、楚二国不满,齐国打算割地给赵、燕2国一起施压千乘小国中山国取消称王未果,楚国出兵在襄陵(今河南省睢县)击败魏国,夺取魏国八个邑。此时秦相张仪正策划着“欲以秦、韩、魏之势伐齐、荆(楚)”,向秦惠王献计,认为“和楚国一起进攻魏国,魏国受到挫折就会投向楚国,韩国本来是魏国的友好国家,这样秦国就被孤立。不如出兵来迷惑他,魏国和楚国大战,秦国就可以取得河西以外的领土而回。”于是秦惠王反过来允诺魏国与之一起反击进犯的楚军,以便取得魏国西河之外的土地。秦国挟胜魏国之威势,且帮魏国化解了楚军的继续进犯,因此便想趁势扩大战果,此时楚国将领昭阳正在移动军队准备攻齐,齐国因与魏、赵等国交恶而势单力孤,秦国见此良机,于是假道韩、魏以攻齐国,企图借此挫败齐国的威势。战役进程周显王四十六年(前323年),秦国借道魏韩向齐国展开军事行动,先是越过韩、魏、卫三国,佯攻大野泽左岸的阳晋(今山东省曹县)要道,突然从阳晋南下至齐国西南重镇亢父(今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南部),这里道路险恶,秦军想出其不意,从这里北上绕过右壤直插齐国的南阳腹地。。这时齐威王任命匡章为将,率领部队前去迎战,此时匡章的父亲已死。齐威王曾特许他打了胜仗之后,就为其母亲更葬,但为匡章以“不得父之教而更葬母”的理由谢绝,使齐威王对匡章的为人有了较深的了解。秦军行至齐鲁边界处的桑丘(今山东省兖州市),秦军和匡章率领的齐军主力相遇,齐、秦两军对垒扎营。秦军将领为了严明军纪,也为拉拢齐地人心,故下令:“有谁敢在距离柳下季坟墓五十步内的地方打柴的,便判死罪,绝不宽恕。”同时为了激励士气,还下令悬赏“有谁能得到齐王首级的,封万户侯,赏赐二万两黄金”。由于秦军是孤军深入,又必须顾及到后方,惟恐韩、魏二国在后图谋。所以秦军只是虚张声势威胁向齐出兵,实际上却犹疑不定不敢进攻。匡章充分利用了秦军欲进不得、欲退不能的矛盾心理,在开战前夕,让双方使者多次互相来往。匡章借机变更了部分齐军的旗帜标记,混杂到秦军当中,等待配合齐国的主攻部队破敌。齐威王派往前线的探子不明白匡章的用意,悄悄向齐威王回报说:“章子让齐军加入秦军。”齐威王听了置之不理。过了不久,又有前线回来的探子向齐威王回报:“匡章让齐军向秦军投降。”齐威王仍旧不理会。如此反复多次。朝廷众大臣见此情景,向齐威王请求说:“说章子失败降秦的探子,人不相同而言辞相同,大王为何还不发兵前去讨伐他呢?”齐威王胸有成竹地回答:“这很明显的不是背叛寡人的行动,为何要讨伐他呢!”不久之后,匡章的战术大获成功,秦军被混进军营的齐军士兵和匡章的大部队内外夹攻,原本战意就不甚坚决的秦军一触即溃。齐国朝中得知前线传来齐军大胜的捷报。左右大臣吃惊,询问齐威王何以有此先见之明。齐威王告诉他们,从匡章的日常表现便可推断出,坚信他“为人子不欺死父,岂为人臣欺生君哉?”尽管前线三次送来情报说匡章可能降秦,但齐威王都没有相信,坚持放手让匡章指挥作战,终于保住了这次抗秦战争的胜利。秦国得知前线败讯,连忙派遣陈轸作为使者,以“西藩之臣”的身份前去齐国向齐威王谢罪。后续秦国攻齐失败后,为防齐、楚与魏联合攻秦,派遣陈轸出使齐国向齐国求和,并打算会盟一事。齐国虽大胜秦国,但不敢于此时与楚国相抗,以免最后造成秦、楚二国合攻齐国的局面;而此时田忌尚在楚国,齐威王对此更有顾忌,于是委托陈轸前往楚军说服楚将昭阳不进攻齐国,为齐国解危,并向楚国提出会盟一事。而楚将昭阳因惧怕秦、齐、魏三国联合攻楚,于是接受了陈轸的游说。秦国派张仪和齐、楚大臣在啮桑(今江苏省沛县西南)会盟。而田婴也因为匡章之胜,于明年(前322年)加封于薛。齐国于两年后(前320年)派遗使者往秦国“迎妇”以成“和亲”之举。此后二十余年间齐、秦两国再无交兵,直至周赧王十七年(前298年)齐、魏、韩三国联军伐秦为止。啮桑之会后,张仪因此诸战役功不抵过,有丧失秦国相位的危机,为化解这场政治危机,于是以“欲令魏先事秦而诸侯效之”的理由主动请缨免相而借着秦国威势入魏国为相,以魏国宰相之位为秦国谋取利益,巩固推行连横策略而斗诸侯;而魏将公孙衍亦于啮桑之会当年,合魏、赵、韩、燕、中山“五国相王”,有“合众弱以攻一强”的意图,其用意在广结与国,合纵抗秦,借盟国之力挽救魏国的颓势。此战之后的四十余年间,“战国时代之合纵连横斗争的局势于是焉开”。
桑丘之战是如何爆发的?对后来有哪些影响呢?
桑丘之战是如何爆发的?对后来有哪些影响呢?战争背景战国初期,魏国靠着变法一家独大,是当时名副其实的霸主。围绕着魏国,各大诸侯国发生了多次战争。公元前341年齐国跟魏国发生马陵之战,孙膑大败魏将庞涓,魏国军事势力严重衰落。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在徐州尊齐威王为王,齐威王也承认魏惠王的王号,史称“徐州相王”,正式称王,魏国的霸主地位彻底丧失。随着齐国、秦国的崛起,各个诸侯国都有称霸的心思,但都还没有称霸的势力,于是不得不“合纵连横”。前325年,秦惠文王称王,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国力逐渐强盛,前324年攻取魏国陕邑,隔年楚国大败魏国,攻取魏国八个邑,魏国从吴起时代打遍天下无敌手,到了魏惠王时期变成了的任人鱼肉的香饽饽。齐国、楚国、秦国都在战争中强大起来。楚国趁战胜魏国之势,发兵攻打齐国,秦惠文王见此良机,于是借道韩、魏以攻齐国。战争过程秦国与齐国并不接壤,只能向韩国、魏国借路。齐威王以匡章为将出兵抗秦,匡章利用秦国借韩、魏道,不能全心攻打齐国,犹疑不定不敢进攻的心态,先派部分齐军的变更旗帜标记,混杂到秦军当中,配合齐国的主攻部队,秦军本就战意不坚决,齐军一举破敌。战争影响 直接影响,秦军战败后不得不求和,连忙派遣陈轸出使齐国谢罪,陈轸顺便替齐王游说楚国伐齐的大将昭阳,解了危机。随后齐楚秦三国会盟,齐秦往后20多年在无战事。间接影响,张仪出使魏国为相,借秦国的威势,不断为秦国牟利,蚕食魏国国土,魏国“合众弱以攻一强””,联合赵、韩、燕、中山“五国相王”,合纵抗秦,合纵连横进入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