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出自哪首诗?
“问世间情为何物 直教人生死相许”意思是:问世间的人们,爱情究竟是什么,竟会令人以生死来相对待?一、出处出自金代元好问的一首词《摸鱼儿·雁丘词》。二、原文节选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三、原文节选翻译叩问世间:爱情到底是什么,竟然值得以死相报?天涯共飞,恩爱依偎,你们双双度过了多少个寒来暑到。有过欢乐,离别更苦,如此痴情的儿女,世上哪里去寻找?扩展资料一、创作背景元好问进京赶考之时,在并州遇到了一个捕雁的人,听到了一个令人动容的故事。捕雁人捕到了一只雁,另一只脱网而逃,可是当它看到网里的雁已死后,悲鸣哀啼,盘旋上空不忍离去,旋即竟用力投地而死,以此殉情。这给元好问以极大的刺激,由此,年仅16岁的元好问深切地懂得了两只大雁之间生死不离弃的情感。他将两只雁买来,葬在汾水岸边,垒石头以为记号,名为“雁丘”。故而这首词又名为《雁丘词》。二、赏析诗人以驰骋丰富的想象,对大雁殉情而死的故事,展开了深入细致的描绘,再加以充满悲剧气氛的环境描写的烘托,谱写了一曲凄婉缠绵,感人至深的爱情悲歌。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摸鱼儿·雁丘词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全诗是什么?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全诗: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金章宗泰和五年(1205年),年仅十六岁的青年诗人元好问,在赴并州应试途中,听一位捕雁者说,天空中一对比翼双飞的大雁,其中一只被捕杀后,另一只大雁从天上一头栽了下来,殉情而死。年轻的诗人被这种生死至情所震撼,便买下这一对大雁,把它们合葬在汾水旁,建了一个小小的坟墓,叫“雁丘”,并写《雁丘》辞一阕,其后又加以修改,遂成此词。此词上阕开篇一句“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一个“问”字破空而来,为殉情者发问 ,实际也是对殉情者的赞美。“直教生死相许”则是对“情是何物”的震撼人心的回答。在“生死相许”之前加上“直教”二字,更加突出了“情”的力量。“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这二句写雁的感人生活情景。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释义:敢问这人世间情是何物?竟能够让人以生死相许。
生死相许指的是男女之间忠贞不渝,不离不弃的爱情,表示依据此前许下的山盟海誓,今后生死相从。
这两句词是出自金、元之际著名的文学家元好问的《摸鱼儿·雁丘词》一词中的“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在金庸武侠名著《神雕侠侣》中,为情所困的李莫愁常常会引用此句而被广为流传。
太和五年,元好问去并州参加科举考试。因为出身名门,所以他自小一直受到良好的教育,很早便显露出文学才华。8岁时,因做诗而获得“神童”的美誉。虽然文采出众,但是官运艰涩,多次参加科举也未中选。
这次他再一次参加科考,在赴试途中遇到一个猎人。这个猎人将一对在天空翱翔的大雁射下一只,另一只在空中盘旋哀鸣,确信伴侣已死,便也头朝地撞死。
大雁的情谊深深打动了作者,于是便有了这首词。
扩展资料:
这首词名为咏物,实在抒情。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艺术手法,对大雁殉情而死的故事,展开了深入细致的描绘,再加以悲剧气氛的环境描写的烘托,塑造了忠于爱情、生死相许的大雁的艺术形象,谱写了一曲爱情悲歌。
全词情节并不复杂,行文却跌宕多变。围绕着开头的两句发问,层层深入地描绘铺叙,有大雁生前的欢乐,也有死后的凄苦,有对往事的追忆,也有对未来的展望,前后照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歌词:红尘自有痴情者莫笑痴情太痴狂若非一番寒澈骨那得梅花扑鼻香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看人间多少故事最消魂梅花三弄梅花一弄 断人肠梅花二弄 费思量梅花三弄 风波起云烟深处 水茫茫红尘自有痴情者莫笑痴情太痴狂若非一番寒澈骨那得梅花扑鼻香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看人间多少故事最消魂梅花三弄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看人间多少故事最消魂梅花三弄扩展资料《梅花三弄》是电视剧《梅花三弄之梅花烙》的主题曲,由姜育恒演唱,琼瑶作词,陈志远谱曲编曲,歌曲被收录在专辑《梅花三弄之梅花烙》中。姜育恒的歌是非要在深夜独听不可的,喧嚣中不可能体会到他的精髓,但一旦在他的歌声里悟出了什么,听懂了独特的诉说,便不免有一丝来自心底的颤粟。他用整个心灵去演绎内心深藏已久的情感。触拨听众最敏感、最脆弱的那根心弦,让人不觉被他牵引、被他感染,寂寞着他的寂寞,忧伤着他的忧伤,而那些尘封已久的心事也在他的歌声里找到了停泊的港湾。姜育恒(Johnny),1958年11月15日出生于韩国首尔,原籍山东荣成,中国籍职业歌手。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的意思是什么啊?
“问世间情为何物 直教人生死相许”意思是:问世间的人们,爱情究竟是什么,竟会令人以生死来相对待?一、出处出自金代元好问的一首词《摸鱼儿·雁丘词》。二、原文节选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三、原文节选翻译叩问世间:爱情到底是什么,竟然值得以死相报?天涯共飞,恩爱依偎,你们双双度过了多少个寒来暑到。有过欢乐,离别更苦,如此痴情的儿女,世上哪里去寻找?扩展资料一、创作背景元好问进京赶考之时,在并州遇到了一个捕雁的人,听到了一个令人动容的故事。捕雁人捕到了一只雁,另一只脱网而逃,可是当它看到网里的雁已死后,悲鸣哀啼,盘旋上空不忍离去,旋即竟用力投地而死,以此殉情。这给元好问以极大的刺激,由此,年仅16岁的元好问深切地懂得了两只大雁之间生死不离弃的情感。他将两只雁买来,葬在汾水岸边,垒石头以为记号,名为“雁丘”。故而这首词又名为《雁丘词》。二、赏析诗人以驰骋丰富的想象,对大雁殉情而死的故事,展开了深入细致的描绘,再加以充满悲剧气氛的环境描写的烘托,谱写了一曲凄婉缠绵,感人至深的爱情悲歌。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摸鱼儿·雁丘词
问世间情为何物 直教人生死相许出自哪里?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两句词出自金、元之际著名文学家元好问的《摸鱼儿·雁丘词》一词中的“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全文: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全文赏析:“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在词的开篇,作者开门见山,直接发问:问“世间”情是什么?由此可以看出大雁殉情对作者的强烈震撼,并通过作者将震撼传递给读者,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此问又把对大雁的感慨,广义地推及世间万物,当然也包括人类。情至极处,“生死相许”,这该是何等的深情!“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作者设问以后,继续抒发自己的情感。是啊,多少年双栖双飞,历经“天南地北”;多少年相依为命,共度“几回寒暑”,情深深意切切,从来也没有什么力量可以把它们分开。“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在共同的生活中,有团聚的欢乐,也有离别的痛苦。可无论团聚还是离别,都会使情感进一步加深。就像人间的一对痴男怨女,团聚时柔情似水,离别时刻骨铭心。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作者是谁?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作者:元好问。“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两句词出自金、元之际著名文学家元好问的《摸鱼儿·雁丘词》一词中的“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摸鱼儿·雁丘词原文:泰和五年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日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而识,号曰雁丘。时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译文:敢问世间情是何物?竟能让人付之死生!冬去春来,情便无限,翅已先老。相守越是欢乐,相离就越是凄苦,但世间仍有痴男怨女沉醉其中。告诉我!层云延万里、暮雪覆千山,形单影只,今后该往何处去?旧路可见,而当年鼓乐繁华无存。瓦砾荒烟,曾经破秦平楚之地,今日也不过如此!英魂与豪情何在?山风与苦雨狂鸣。天妒真情,不必信我,且看当年莺歌燕舞,今日已然化尘入土。悠悠千载无解,但凭诗人咏叹。我亦无能,只醉酒高歌,纵情凭吊。作者简介:元好(hào)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朝末年至大蒙古国时期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自幼聪慧,有“神童”之誉。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年),元好问进士及第。正大元年(1224年),又以宏词科登第后,授权国史院编修,官至知制诰。金朝灭亡后,元好问被囚数年。晚年重回故乡,隐居不仕,于家中潜心著述。元宪宗七年(1257年),元好问逝世,年六十八。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作诗、文、词、曲。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其“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有《元遗山先生全集》《中州集》等作品传世。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出自谁?
“问世间情为何物 直教人生死相许”意思是:问世间的人们,爱情究竟是什么,竟会令人以生死来相对待?一、出处出自金代元好问的一首词《摸鱼儿·雁丘词》。二、原文节选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三、原文节选翻译叩问世间:爱情到底是什么,竟然值得以死相报?天涯共飞,恩爱依偎,你们双双度过了多少个寒来暑到。有过欢乐,离别更苦,如此痴情的儿女,世上哪里去寻找?扩展资料一、创作背景元好问进京赶考之时,在并州遇到了一个捕雁的人,听到了一个令人动容的故事。捕雁人捕到了一只雁,另一只脱网而逃,可是当它看到网里的雁已死后,悲鸣哀啼,盘旋上空不忍离去,旋即竟用力投地而死,以此殉情。这给元好问以极大的刺激,由此,年仅16岁的元好问深切地懂得了两只大雁之间生死不离弃的情感。他将两只雁买来,葬在汾水岸边,垒石头以为记号,名为“雁丘”。故而这首词又名为《雁丘词》。二、赏析诗人以驰骋丰富的想象,对大雁殉情而死的故事,展开了深入细致的描绘,再加以充满悲剧气氛的环境描写的烘托,谱写了一曲凄婉缠绵,感人至深的爱情悲歌。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摸鱼儿·雁丘词
画蛇添足的意思是什么? 寓意是什么?
画蛇添足:
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画蛇添足 (发音 huà shé tiān zú)
【解 释】 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反而有害无益,徒劳无功.
【出 处】 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二》:“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用 法】 连动式;作宾语;含贬义
【示 例】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四部:“他想接上去说,又觉得是~,只好惋惜地坐着没动.”
【近义词】 徒劳无功、多此一举
【反义词】 画龙点睛、恰到好处、恰如其分
【灯 谜】 巳
【典 故】
故事发生在古代楚国.有一家人家祭祀祖宗.仪式完毕后,把剩下的一壶酒,赏给手下的办事人员喝.人多酒少,很难分配.这几个人就商量分酒的办法.有个人说:“一壶酒分给几个人喝,太少了.要喝就喝个痛快.给一个人喝才过瘾呢!”大家都这样想,可是谁也不肯放弃这个权利.另一个提议说:“这样吧,让我们来个画蛇比赛.每个人在地上画一条蛇,谁先画完,谁就喝这壶酒.”大伙儿都赞成这个办法.于是每个人折了一根树枝,同时开始画起来.有一个人画得最快,转眼之间,把蛇画好了.他左手抓过酒壶,得意地看看同伴,心想,他们要赶上我还差得远哩.便洋洋自得地说:“我再给蛇添上几只脚,也能比你们先画完.”正当他画第二只脚的时候,另一个人把蛇画完了.他一把夺过酒壶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画的根本就不是蛇.还是我先画完,酒应当归我喝.” 添画蛇脚的人无话可说,只好咽着唾沫,看别人喝酒.
[提示]
画蛇,就要象一条蛇;添上脚,就成了“四不象”.做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不卖弄聪明,不节外生技.否则,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会把事情办糟.
[原文]
楚有祠者①,踢其舍人卮酒②.舍人相谓曰③:“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④;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⑤,子安能为之足⑥?”遂饮其
酒⑦.为蛇足者,终亡其酒⑧.——《战国策》
[注释]
①祠(cí)——春祭.
②舍人——古代王公贵族手下的办事人员.卮(zhī)—— 古代盛酒的器具.
③相谓——互相商量.
④引酒——拿过酒杯.引,取过来.且——将要.
⑤固——本来.
⑥子——对人的尊称.安——怎么.
⑦遂——就.
⑧亡——失去.
示例 将军功绩已成,威声大震,可以止矣.今若前进,倘不如意,正如“~”也.(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一百十回)
英文:draw a snake and add feet to it—ruin the effect by adding sth.superfluous 蛇本来没有脚有人却给它加上脚,故事见《战国策·齐策二》.比喻做事多此一举,反而坏事.例:今若前进,倘不如意,正如画蛇添足也.——《三国演义》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意思是:爱情究竟是什么?这句话出自金代文学家元好问创作的一首词《摸鱼儿·雁丘词》。原文:《摸鱼儿·雁丘词》金·元好问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译文:请问世间的各位,爱情究竟是什么,竟会令这两只飞雁以生死来相对待?)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译文:南飞北归遥远的路程都比翼双飞,任它多少的冬寒夏暑,依旧恩爱相依为命。)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译文:比翼双飞虽然快乐,但离别才真的是楚痛难受。到此刻,方知这痴情的双雁竟比人间痴情儿女更加痴情!)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译文:相依相伴,形影不离的情侣已逝,真情的雁儿心里应该知道,此去万里,形孤影单,前程渺渺路漫漫,每年寒暑,飞万里越千山,晨风暮雪,失去一生的至爱,形单影只,即使苟且活下去又有什么意义呢?)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译文:在这汾水一带,本是汉武帝当年巡幸游乐的地方,每当武帝出巡,总是箫鼓喧天,棹歌四起,何等热闹,而今却是冷烟衰草,一派萧条冷落。)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译文:武帝已死,招魂也无济于事。女山神因之枉自悲啼,而死者却不会再归来了!)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译文:双雁生死相许的深情连上天也嫉妒,殉情的大雁决不会和莺儿燕子一般,死后化为一抔尘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译文:将会留得生前身后名,与世长存。狂歌纵酒,寻访雁丘坟故地,来祭奠这一对爱侣的亡灵。)创作背景: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垒石为识,号曰“雁丘”。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译文:金章宗泰和五年(公元1205年),年仅十六岁的青年诗人元好问,在赴并州应试途中,听捕雁者说,天空中一对比翼双飞的大雁,其中一只被捕杀后,另一只大雁从天上一头栽了下来,殉情而死。年轻诗人便买下这一对大雁,把它们合葬在汾水旁,建了一个小小的坟墓,叫“雁丘”,并写《雁丘》辞一阕,其后又加以修改,遂成《摸鱼儿· 雁丘词》。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全诗。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出自金朝元好问的《摸鱼儿·雁丘词》。全诗如下:摸鱼儿·雁丘词元 · 元好问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垒石为识,号曰“雁丘”。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译文:我于乙丑年去往并州赴试,路上碰到了捕雁人说:“今天抓到了一只雁,把它杀了。从网中脱逃的另一只没有飞离,一直在天空中(看到同伴被杀)悲鸣,最后竟从天上飞堕于地自杀。”我因此埋这只大雁,葬在汾水,垒起石头作为标志,取名为“雁丘”。和我同行的人大多为此赋诗,我也作了《雁丘词》。从前所作不谐音律,现在我修改定下了它。天啊!请问世间的各位,爱情究竟是什么,竟会令这两只飞雁以生死来相对待?南飞北归遥远的路程都比翼双飞,任它多少的冬寒夏暑,依旧恩爱相依为命。比翼双飞虽然快乐,但离别才真的是楚痛难受。到此刻,方知这痴情的双雁竟比人间痴情儿女更加痴情!相依相伴,形影不离的情侣已逝,真情的雁儿心里应该知道,此去万里,形孤影单,前程渺渺路漫漫,每年寒暑,飞万里越千山,晨风暮雪,失去一生的至爱,形单影只,即使苟且活下去又有什么意义呢?这汾水一带,当年本是汉武帝巡幸游乐的地方,每当武帝出巡,总是箫鼓喧天,棹歌四起,何等热闹,而今却是冷烟衰草,一派萧条冷落。武帝已死,招魂也无济于事。女山神因之枉自悲啼,而死者却不会再归来了!双雁生死相许的深情连上天也嫉妒,殉情的大雁决不会和莺儿燕子一般,死后化为一抔尘土。将会留得生前身后名,与世长存。狂歌纵酒,寻访雁丘坟故地,来祭奠这一对爱侣的亡灵。作品简介《摸鱼儿·雁丘词》是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文学家元好问创作的一首词。此词是词人为大雁殉情而死的事所感动而作的,上片以拟人手法叙述大雁之间的故事,下片悲叹人世的兴衰,痛悼大雁的殉情。创作背景金章宗泰和五年(1205年),年仅十六岁的青年诗人元好问,在赴并州应试途中,听一位捕雁者说,天空中一对比翼双飞的大雁,其中一只被捕杀后,另一只大雁从天上一头栽了下来,殉情而死。年轻的诗人被这种生死至情所震撼,便买下这一对大雁,把它们合葬在汾水旁,建了一个小小的坟墓,叫“雁丘”,并写《雁丘》辞一阕,其后又加以修改,遂成此词。大概原作(即《雁丘辞》)是一首诗,后来改为配合乐律的长短句词(即此词)。则此词并非元氏十六岁时的原作,吴庠《遗山乐府编年小笺》定此词为元好问十六岁时所作,不妥。至于改定究在何年,已不可考,缪钺认为“较原作似亦不会相距过远”;沈祖棻《读〈遗山乐府〉》认为是“若干年以后”,但已非青年时代;狄宝心则认为是“晚年曾经改定”。作品赏析此词上阕开篇一句“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一个“问”字破空而来,为殉情者发问,实际也是对殉情者的赞美。“直教生死相许”则是对“情是何物”的震撼人心的回答。在“生死相许”之前加上“直教”二字,更加突出了“情”的力量。“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这二句写雁的感人生活情景。大雁秋天南下越冬而春天北归,双宿双飞。作者称他们为“双飞客”,赋予它们比翼双飞以世间夫妻相爱的理想色彩。“天南地北”从空间落笔,“几回寒暑”从时间着墨,用高度的艺术概括,写出了大雁的相依为命、相濡以沫的生活历程,为下文的殉情作了必要的铺垫。“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这四句是对大雁殉情前心理活动细致入微的揣摩描写。当网罗惊破双栖梦之后,作者认为孤雁心中必然会进行生与死、殉情与偷生的矛盾斗争。但这种犹豫与抉择的过程并未影响大雁殉情的挚诚。相反,更足以表明以死殉情是大雁深入思索后的理性抉择,从而揭示了殉情的真正原因。词的下阕借助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衬托大雁殉情后的凄苦,“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三句写葬雁的地方。“雁丘”所在之处,汉代帝王曾来巡游,当时是箫鼓喧天,棹歌四起,山鸣谷应,何等热闹。而现今却是四处冷烟衰草,一派萧条冷落景象。“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二句意为雁死不能复生,山鬼枉自哀啼。这里作者把写景同抒情融为一体,用凄凉的景物衬托雁的悲苦生活,表达词人对殉情大雁的哀悼与惋惜。“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写雁的殉情将使它不像莺、燕那样死葬黄土,不为人知;它的声名会惹起上天的忌妒。这是作者对殉情大雁的礼赞。“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四句,写雁丘将永远受到词人的凭吊。这首词名为咏物,实在抒情。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艺术手法,对大雁殉情而死的故事,展开了深入细致的描绘,再加以悲剧气氛的环境描写的烘托,塑造了忠于爱情、生死相许的大雁的艺术形象,谱写了一曲爱情悲歌。全词情节并不复杂,行文却跌宕多变。围绕着开头的两句发问,层层深入地描绘铺叙,有大雁生前的欢乐,也有死后的凄苦,有对往事的追忆,也有对未来的展望,前后照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作者简介元好问(1190—1257),金末元初文学家。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作诗、文、词、曲。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其“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有《元遗山先生全集》、《中州集》等作品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