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杀猪的故事
曾子杀猪的故事 曾子杀猪的故事1 孔子早在20xx多年前就教育他的弟子要诚实。在学习中,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他认为这才是对待学习的正确态度。 曾子也是个非常诚实守信的人。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去赶集,孩子哭闹着也要去。妻子哄孩子说,你不要去了,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赶集回来后,看见曾子真要杀猪,连忙上前阻止。曾子说,你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会不信任你。说着,就把猪杀了。曾子不欺骗孩子,也培养了孩子讲信用的品德。 以上是我为大家整理好的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曾子杀猪的故事2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春秋时代,鲁国出了一名著名的思想家曾子。一天,曾子夫妇准备去集市买东西,他们的儿子吵着要跟他们一起去。妻子为了摆脱儿子的纠缠,随口说道:“儿子乖,只要你不跟我们去集市,回来我们就杀猪给你吃。”儿子听后,高兴地又蹦又跳,呆在家中。日落西山,曾子与妻子从集市上归来。曾子拿起尖刀就准备杀猪。妻子连忙阻止他,说道:“你干啥啊?” “你不是答应儿子,回来杀猪给他吃吗?”“我只是哄哄他,你干嘛当真啊?”曾子怒斥妻子:“对孩子不能言而无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一言一行都要注意啊。”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要言出必行,不能言而无信。 美德是一种品质,一种修养,一种胸怀,还是一种心灵的境界,更是一道闪烁奇特光芒的人性之光。我们应当继承祖先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并力争私弘中华美德,把其精神发扬光大,让我们的子子孙孙都诚实守信,善良友爱,积极乐观,自尊自律,做一个热心拥抱生活,勤于思考,善良而又聪明,用爱点燃希望的人... 曾子杀猪的故事3 【成语】曾子杀猪 【拼音】ceng zǐ shā zhū《曾子杀猪》是一篇古文,讲述了曾子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诚实待人。同时这个故事也教育成人,自己的言行对孩子影响很大。待人要真诚,不能欺骗别人,否则会将自己的子女教育成一个待人不真诚的人。 【翻译】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哭着跟着她。他的母亲说:你回去,我回来时为你杀猪。她刚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要给他儿子杀猪吃,他的妻子说:我不过是开玩笑罢了,你居然信以为真了。曾子说:父母去教他,听从父母的教导。现在你欺骗孩子,就是在教他欺骗别人。母亲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不会相信他的母亲。于是就杀猪煮肉吃。一个晴朗的早晨,曾子的妻子梳洗完毕,换上一身干净整洁的蓝布新衣,准备去集市买一些东西。她出了家门没走多远,儿子就哭喊着从身后撵了上来,吵着闹着要跟着去。孩子不大,集市离家又远,带着他很不方便。因此曾子的妻子对儿子说:你回去在家等着,我买了东西一会儿就回来。你不是爱吃酱汁烧的蹄子、猪肠炖的汤吗?我回来以后杀了猪就给你做。这话倒也灵验。她儿子一听,立即安静下来,乖乖地望着妈妈一个人远去。 曾子的妻子从集市回来时,还没跨进家门就听见院子里捉猪的声音。她进门一看,原来是曾子正准备杀猪给儿子做好吃的东西。她急忙上前拦住丈夫,说道:家里只养了这几头猪,都是逢年过节时才杀的。你怎么拿我哄孩子的话当真呢?曾子说:在小孩面前是不能撒谎的。他们年幼无知,经常从父母那里学习知识,听取教诲。如果我们现在说一些欺骗他的话,等于是教他今后去欺骗别人。虽然做母亲的一时能哄得过孩子,但是过后他知道受了骗,就不会再相信妈妈的话。这样一来,你就很难再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了。曾子的妻子觉得丈夫的话很有道理,于是心悦诚服地帮助曾子杀猪去毛、剔骨切肉。没过多久,曾子的妻子就为儿子做好了一顿丰盛的晚餐。曾子用言行告诉人们,为了做好一件事,哪怕对孩子,也应言而有信,诚实无诈,身教重于言教。一切做父母的人,都应该像曾子夫妇那样讲究诚信,用自己的行动做表率,去影响自己的子女和整个社会。 曾子杀猪的故事4 曾子主张齐家以孝,修身用诚,并言传身教。先秦典籍《韩非子》就记载了一个曾子烹彘的故事,后人又称之为曾子杀猪,故事描述了曾子通过信守诺言来教子诚信。 话说有一天,曾子的妻子去集市,儿子哭着跟在后面,当母亲的就说:“你回去吧,回头我宰猪给你吃。”妻子去集市回来后,曾子就去逮猪宰杀,妻子阻止说:“那只是逗孩子的话,不必当真。”曾子听后很不以为然,说了一段对后人有影响的话。 曾子说:“大人对小孩说话不能儿戏,小孩子没有判别能力,他的东西是跟父母学的,是听从父母的教导。现在你欺骗他,就是教孩子欺骗。母亲欺骗孩子,孩子以后就不会相信母亲,这样做是教不好孩子的。”说完以后,曾子就把猪宰了。 曾子杀猪的故事5 【博古通今】曾子“杀猪教子”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曾子,名参(shen阴平),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今山东省费县)人。他是古代“大圣贤”孔子的学生。 据记载,曾子这个人向来是严于律己,言行谨慎,平时很注重个人修养。在《论语.学而篇》中,就曾记载了他进行修养的方法和原则:“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在孔子众多出色的学生中,曾子的人品受到孔子的称赞。他不仅孝敬父母,也是一个称职的父亲。 曾子具有强烈的教育意识,是教育的有心人。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曾记载一个曾子“杀猪教子”的动人故事,一直为世人所传颂。 有一天,曾子的妻子忙完家务,准备要到街上去买东西。三四岁的小儿子,也要跟着去。母亲怕麻烦不让去,儿子没完没了地纠缠。实在没办法了,灵机一动,便哄他说:“听话,在家里玩。等我回来,我把咱家那口大猪杀了,给你炖肉吃。好吗?” 小儿子一听说要吃炖肉,立刻就止住了哭声,认真地问道:“这是真的吗?” 母亲假装认真地点了点头。小儿子立刻破涕为笑,又到一边玩耍去了。 曾子是一个教子的有心人。刚才母子对话的情景,曾子看见了。曾子知道,妻子这是“哄”孩子,并不是真的要把大肥猪给杀了。当时,本想上前阻止,但来不及了,话已经说出去了,“覆水难收”啊。怎么办呢…… 曾子的妻子高高兴兴地从街上回来。一进家门,眼前的情景,使她大吃一惊:只见曾子用绳子牢牢地捆绑住家里的那口大肥猪,身旁还放着一把雪亮的屠刀。大猪拼命挣扎、吼叫,还挺吓人的。怎么?他真的要杀猪?妻子急忙上前阻拦说: “你这是疯啦!我刚才是叫儿子纠缠得没办法,才那样说的。那是说着玩的,为‘哄’他,你怎么竟然当真起来呢?” 曾子严肃而认真地对妻子说: “我知道,你是跟儿子说着玩的,实际上并不打算真的要杀猪。可是,你想没想过,小孩子还不大懂事,只会跟着父母的样子去学,去做。今天,你说了话不算数,答应了的事不去做,哄骗了孩子,这实际上就等于是在教孩子讲假话,骗人。做母亲的欺骗儿子,儿子会觉得母亲的话不可信,以后再教育,他也就难以相信你的话了。这样做,怎么能把孩子教育好呢?” 妻子听了,觉得丈夫的话句句在理。她佩服丈夫,言而有信,说话算数,言行一致,以真诚的态度培养孩子诚实的品质。她深深地责备自己,不再阻拦丈夫,终究避免给孩子心灵上造成的不良影响。虽然付出的代价不小,但很值得。 这个故事,几千在中国流传,经久不衰,引人深思。 曾子“杀猪”的举措是一举两得 小孩子不仅在智力方面处于蒙昧状态,在道德方面同样也是处于蒙而无知的状态,是非、善恶、美丑分不清楚,辨别能力很差,容易受外界影响,特别是父母的影响。父母是孩子最早接触的成年人,朝夕相处,形影不离,又是他们心目中最有威望、最值得信赖的人。父母说什么,孩子都笃信不疑;父母做什么,就学什么,毫不走样。 孩子年龄越小,就越是崇拜父母。在他们看来,父母的言行举止,都是最标准的思想和行为规范。在孩子心目中,父亲是最好的父亲,母亲是最好的母亲。如何对待人,如何对待事,都要以父母为榜样。 做父母的,如果不时时刻刻地严格检点自己的言行举止,任何不良的一言一行,哪怕是一点点疏忽,都很可能在无意之中,给孩子以不良的影响。而不良的影响一旦发生,由于孩子总是“先入为主”,先获得的“认知”很难再从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抹去,并且以此为依据排斥其他不同于此的“认知”。因此,中国古人特别重视让孩子接触正面的形象,千万不要用骗人的话欺骗孩子。 曾子在儿子小时候,特别注意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努力做到“谨于言,慎于行”,反映他具有强烈的教育意识。在他看来,在子女教育上“无小事”。在与孩子相处中,在处理有关儿童的问题时,家长的一切言行举止,都要绝对服从儿童的教育。 在孩子面前,家长是“属于”孩子的,一切都要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有益,一点儿也不能随意伤害儿童,不能污染、毒害儿童单纯美好的心灵。 曾子“杀猪教子”的故事,之所以能够一代一代地流传下来,经久不衰,是因为曾子杀猪的举措是“一举两得”:既以实际行动教育了孩子,同时也教育了自己的妻子。 “童蒙养正,作圣之功。”要慎之又慎。 也许有人以为:对于小孩子,何必那么认真?家长许诺的事,小孩子很可能一会儿就忘记了。这是缺乏教育意识的表现。 一般情况下,孩子出于对父母的信任,凡是家长许诺了的事,不会轻易忘掉。在许多情况下,孩子为了赢得家长的许诺,是付出了“代价”的。比如故事中曾子的小儿子,本来特别想跟母亲一起上街,但为了赢得母亲“杀猪给他吃肉”的许诺,放弃了上街的要求,克制住了自己的欲望,他是做出了“牺牲”的。如果家长说话不算数,许诺的事不兑现,孩子就会以为说谎、骗人是允许的,很有可能也跟家长一样,也学着去说谎、骗人。 家长必须明白,如果有一次言而无信,说话不算数,就是用十次的“诚信”,也难以挽回已经丧失的“威信”。要重新树立威信,取得孩子的信任,是要做出巨大的努力。希望孩子诚实,自己首先要诚实。不守信的人,不可能培养出诚实的孩子。家长在孩子面前,一定要慎而又慎。 十七世纪时,英国教育家洛克在他的《教育漫话》一书中的开头,便开宗明义地说过这样一段话: “我们幼小时所得的印象,哪怕是极微小,小到几乎觉察不出,都有极大极长久的影响;正如江河的源泉一样,水性很柔,一点点人力便可以把它引导入他途,使河流的方向根本改变,从根源上这么引导一下,河流就有不同的趋向,最后就流到十分遥远的地方去了。” 洛克的比喻十分贴切、深刻,引人深思。“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小时候的教育在方向上有极为细微的偏差,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中国古人说:“童蒙养正,作圣之功。”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的。儿童早期的启蒙教育一定要慎而又慎,不可掉以轻心。 从『曾子杀猪』说说诚实教育这件事 曾子是孔子的得意门生,被后人们敬称为“宗圣”,是儒家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有一天,曾子的媳妇要到集市上去,儿子哭闹,吵着一定要跟妈妈去,曾子的妻子就戏哄孩子:“好宝贝,别哭啊,在家等着妈妈,你要是不跟我去,妈妈回家就杀猪给你做肉吃。”孩子一听有肉吃,马上就不闹了。 曾妻回到家里,看到曾子也在家了,曾子问妻子:“孩子跟我说了,说他不跟你去集市,回来你就杀猪给他吃肉,有这回事吗?” 曾妻说:“有啊,那是我哄他说的。” 曾子说:“哦,那好啊,那还费什么话,咱俩这就杀猪吧。” 曾妻一下子急了:“你看,你这人死脑筋,什么事都当真,告诉他杀猪不是为了让他在家老实呆着嘛?猪这么贵一只,你舍得杀吗?我这不就是哄哄他吗?” 曾子说:“你怎么能骗自己的孩子呢?孩子小,什么都不懂,只会听父母的教训,学父母做人的样子。你今天骗了他,他从此不会再相信你说的话,而且他也会学了你的样子骗你,即使,他不会骗你,那么他也会骗别人。你是宁愿今天杀了这个猪,还是宁愿让自己的孩子变成个无法管教的骗子呢?” 最后,妻子被曾子说服了,两个人最后还是把猪杀了,如约让自己的孩子美餐一顿。 这就是曾子杀猪的.故事。 其实,孩子天生是不会说谎的。 孩子出生的时候还不会说话,思想也是一片空白,到了开始萌生自我意识的时候,吃饭,喝水,上厕所,生活当中的一切都是父母教的。 这时候,父母是天然可信的,所以在他们的世界里,语言就是用来传达真实意思的——让喝水水杯就会过来,说苹果在桌子上肯定在桌子上,说要出去玩就一定是要出去了。这时候,他们的思想中,是没有“谎言”这个概念的,整个世界一直沿着“语言是真实的”这个逻辑在运行着,从未出过差错。 然而,他们终究会被骗第一次的,当家长们漫不经心的对孩子们撒谎哄骗他们的时候,其实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是仅仅一句谎言这么简单——他们世界运行规律一下子就变了。 虽然没人能记得婴儿时期的事情,但我想,当每个人人生中第一次经历被骗这种事情的时候,他们应该会有两种反应。 第一种是委屈:“明明告诉我给我买果冻吃,为什么就是不给我买呢?为什么说话不算数,委屈。” 第二种是惊诧:“我才知道,原来没有的事情啊也能告诉别人啊,那么下次我也试试,只要说谎对我自己有利就行。” 您看,他的谎话就是这么学会的。 中国人喜欢打孩子,讲究“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不听话了就得打,外国人讲的那套不打孩子的理念看上去先进,实际上根本不入中国家长的法眼——打还不听话呢,不打还不反了天了! 但是,您也得会打啊。 孩子丢了两块钱,啪一个耳光过去:“让你丢钱!”,孩子学习成绩下滑了,啪一个耳光过去:“叫你不好好学习!”,孩子摔了个碗,啪一个耳光过去:“让你毛手毛脚!”——90%的家庭是这样管孩子的。 可是,大人们往往忽略了这样一个道理,他们自己也会偶尔丢钱;学习成绩肯定会有客观波动,考不好在所难免;谁都会偶尔不留心摔个碗碟,他们自己也不例外。没见到他们同样的责打自己,但是他们对孩子却从来不手软,也不管是不是孩子真有那么严重的错误,也不管是不是同着外人栽了孩子的脸面。 这样打孩子,与其说是“教育孩子”,倒不如说是“发泄自己的失望的怒气”比较符合实际情况。 说到打孩子,大宅门里的季先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有一集,季先生拿着手中的板子,一字一句的告诉景琦:“记住,一心不可二用。”然后板子才啪啪的朝手心打下去。 您看,打孩子是有其道理和学问的——打孩子,是为了纠正孩子的过错,让其当时明白自己的问题,从而改正;打几下板子也是有定数的,犯什么样的错误就打对应多少下的板子,充满契约精神,根本不是为了发泄怒火而打的。 然而大多数家长没有这样的觉悟,甭管是什么错误,反正惹祸了打是没有错的,正因为家长是这样的思想,孩子学会了把碎碗扫干净处理掉,涂改隐藏试卷不被家长看到,甚至去外面偷两块钱假装这钱没丢,回到家则报喜不报忧,做表面上的乖孩子。 他们可能也不想这样,但是没办法,如果不骗爸爸妈妈的话,一个大耳光就挨上了。 当打骂带来的只有恐惧的时候,孩子为了免于这种恐惧,当然要学会说谎免于失控的暴力。 这样一来,家长不是逼着孩子说瞎话吗? 4 有些家长从不讳言自己会和孩子讲谎话,因为在他们看来,世界上本来就充满了谎言,他长大一点小伙伴们会骗他,再长大社会也会骗他,既然如此,我干吗不让他早早的适应“这个世界是有谎言的呢“? 听起来很正确,但实际上大错特错,因为这位家长忽略了“谎言与谎言也是有差别的”。 生活中确实避免不了谎言,然而谎言分为“必要的谎言”和“不必要的谎言”。必要的谎言往往是客观情况决定,是善意的,而“不必要的谎言”往往是随口胡诌,甚至是会害人的。 举例子,任何人也绝不能直陈对方长得很难看,这是基本礼貌,医生也绝不可能直截了当告诉病人你的病没救了,这甚至是医生的职业操守。这些都是谎言,然而这些谎言是必要的,也是善意的。 可是,明明囊中羞涩,偏偏大吹特吹家境殷实月入十万;明明不喜欢眼前这个女孩子,却为了一己私欲花言巧语哄骗人家;明明拿了钱就去赌博扔进无底洞,却信誓旦旦的告诉人家下星期就能还钱,这些也是谎言,然而这些,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骗”,这种谎言被所有人痛恨着。 是的,谎言无法避免,然而诚实的人并不意味他们句句是真话,只讲有必要的,善意的谎话同样是正直的人。然而孩子分不清哪些谎言有必要哪些没有必要,他们还没有分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在他们小的时候,家长们要教给他们诚实的道理,养成他们诚实做人的习惯,等到他们稍微懂事之后,再告诉他们“有必要”“没必要”的谎言如何区分,让他们学会用“正确的”谎言为人处世,保护自己,并且杜绝“没必要”的,会害人的假话,让他做一个让人信赖的人。 这样才是真正的为了孩子将来好。 中国人喜欢打孩子,讲究“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不听话了就得打,外国人讲的那套不打孩子的理念看上去先进,实际上根本不入中国家长的法眼——打还不听话呢,不打还不反了天了! 但是,您也得会打啊。 孩子丢了两块钱,啪一个耳光过去:“让你丢钱!”,孩子学习成绩下滑了,啪一个耳光过去:“叫你不好好学习!”,孩子摔了个碗,啪一个耳光过去:“让你毛手毛脚!”——90%的家庭是这样管孩子的。 可是,大人们往往忽略了这样一个道理,他们自己也会偶尔丢钱;学习成绩肯定会有客观波动,考不好在所难免;谁都会偶尔不留心摔个碗碟,他们自己也不例外。没见到他们同样的责打自己,但是他们对孩子却从来不手软,也不管是不是孩子真有那么严重的错误,也不管是不是同着外人栽了孩子的脸面。 这样打孩子,与其说是“教育孩子”,倒不如说是“发泄自己的失望的怒气”比较符合实际情况。 说到打孩子,大宅门里的季先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有一集,季先生拿着手中的板子,一字一句的告诉景琦:“记住,一心不可二用。”然后板子才啪啪的朝手心打下去。 您看,打孩子是有其道理和学问的——打孩子,是为了纠正孩子的过错,让其当时明白自己的问题,从而改正;打几下板子也是有定数的,犯什么样的错误就打对应多少下的板子,充满契约精神,根本不是为了发泄怒火而打的。 然而大多数家长没有这样的觉悟,甭管是什么错误,反正惹祸了打是没有错的,正因为家长是这样的思想,孩子学会了把碎碗扫干净处理掉,涂改隐藏试卷不被家长看到,甚至去外面偷两块钱假装这钱没丢,回到家则报喜不报忧,做表面上的乖孩子。 他们可能也不想这样,但是没办法,如果不骗爸爸妈妈的话,一个大耳光就挨上了。 当打骂带来的只有恐惧的时候,孩子为了免于这种恐惧,当然要学会说谎免于失控的暴力。 这样一来,家长不是逼着孩子说瞎话吗? 有些家长从不讳言自己会和孩子讲谎话,因为在他们看来,世界上本来就充满了谎言,他长大一点小伙伴们会骗他,再长大社会也会骗他,既然如此,我干吗不让他早早的适应“这个世界是有谎言的呢“? 听起来很正确,但实际上大错特错,因为这位家长忽略了“谎言与谎言也是有差别的”。 生活中确实避免不了谎言,然而谎言分为“必要的谎言”和“不必要的谎言”。必要的谎言往往是客观情况决定,是善意的,而“不必要的谎言”往往是随口胡诌,甚至是会害人的。 举例子,任何人也绝不能直陈对方长得很难看,这是基本礼貌,医生也绝不可能直截了当告诉病人你的病没救了,这甚至是医生的职业操守。这些都是谎言,然而这些谎言是必要的,也是善意的。 可是,明明囊中羞涩,偏偏大吹特吹家境殷实月入十万;明明不喜欢眼前这个女孩子,却为了一己私欲花言巧语哄骗人家;明明拿了钱就去赌博扔进无底洞,却信誓旦旦的告诉人家下星期就能还钱,这些也是谎言,然而这些,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骗”,这种谎言被所有人痛恨着。 是的,谎言无法避免,然而诚实的人并不意味他们句句是真话,只讲有必要的,善意的谎话同样是正直的人。然而孩子分不清哪些谎言有必要哪些没有必要,他们还没有分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在他们小的时候,家长们要教给他们诚实的道理,养成他们诚实做人的习惯,等到他们稍微懂事之后,再告诉他们“有必要”“没必要”的谎言如何区分,让他们学会用“正确的”谎言为人处世,保护自己,并且杜绝“没必要”的,会害人的假话,让他做一个让人信赖的人。 这样才是真正的为了孩子将来好。 ;
曾子杀猪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曾子杀猪的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做人要诚实守信,哪怕对孩子,也应言而有信,诚实无诈,身教重于言教,用自己的行动做表率。曾子的妻子哄孩子说如果不闹着跟她上集市回来就为他杀一头猪做红烧猪蹄,曾子为了不欺骗孩子,真的杀了一头猪。故事内容: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赶集,她的孩子哭着也要跟着去。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先回家待着,待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回来,就看见曾子要捉猪去杀。她就劝阻他说:“我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夫人)这可不能开玩笑啊!孩子不知道(你)在和他开玩笑。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亲学习,听从父母亲给予的正确的教导。现在你在欺骗他,这就是教育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孩子,孩子就不会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啊。”于是曾子把猪给杀了,煮了之后把猪给孩子吃掉了。
杀猪教子是哪位教子的故事?
曾子,名参,孔子的得意门生。儒家思想就是孔丘通过曾参传给嫡孙子思,再传给孟轲,形成孔孟之道的,所以曾参被儒家尊为“宗圣”。曾子杀猪取信于子的教子故事,在我国广为流传。有一天,曾参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去,儿子哭、闹着要跟去。曾妻戏哄儿子说:“好乖乖,你别哭,你在家里等着,妈妈回来杀猪炒肉给你吃。”儿子听说有肉吃,变更不随母亲去了。曾参的妻子从街上回来,只见曾参拿着绳子在捆猪,旁边还放着一把雪亮的尖刀,正准备杀猪呢!曾参的妻子一见慌了,赶快制止曾参说:“我刚才同孩子说着玩的,并不是真的要杀猪呀!你看你怎么当真了?”曾参语重心长地对妻子说:“你要知道孩子是欺骗不得的。孩子小,什么都不懂,只学会父母的样子听父母的教训。今天你要是这样欺骗孩子,就等于教他说假话和欺骗别人。再说,今天你要这样欺骗孩子,孩子觉得母亲的话不可靠,以后你再讲什么话,他就不会相信了,对孩子进行教育也就苦难了。你说这猪该不该杀呀?”曾妻听了丈夫的一席话,后悔自己不该和孩子开那个玩笑,更不该欺骗孩子。既然答应杀猪给孩子吃肉,就说到做到,取信于孩子。于是丈夫和妻子一起动手杀猪,为孩子烧了一锅香喷喷的猪肉。儿子一边吃肉,一边向父母投去了信任和感激的目光。父母的言行直接感染了孩子。一天晚上,曾子的小儿子刚睡下又突然起来了,从枕头下拿起一把竹筒向外跑。曾子问他去干什么?孩子说,这是我从朋友那么借来的书简,说好了,今天还得,再晚也要还人家,不能言而无信啊!曾子笑着把儿子送出了门。
什么杀猪的故事
A. 曾子杀猪是什么故事 一个晴朗的早晨,曾子的妻子梳洗完毕,换上一身干净整洁的蓝布新衣,准备去集市买一些东西。她出了家门没走多远,儿子就哭喊着从身后撵了上来,吵着闹着要跟着去。孩子不大,集市离家又远,带着他很不方便。因此曾子的妻子对儿子说:“你回去在家等着,我买了东西一会儿就回来。你不是爱吃酱汁烧的蹄子、猪肠炖的汤吗?我回来以后杀了猪就给你做。”这话倒也灵验。她儿子一听,立即安静下来,乖乖地望着妈妈一个人远去。 曾子的妻子从集市回来时,还没跨进家门就听见院子里捉猪的声音。她进门一看,原来是曾子正准备杀猪给儿子做好吃的东西。她急忙上前拦住丈大,说道:“家里只养了这几头猪,都是逢年过节时才杀的。你怎么拿我哄孩子的话当真呢?”曾子说:“在小孩面前是不能撒谎的。他们年幼无知,经常从父母那里学习知识,听取教诲。如果我们现在说一些欺骗他的话,等于是教他今后去欺骗别人。虽然做母亲的一时能哄得过孩子,但是过后他知道受了骗,就不会再相信妈妈的话。这样一来,你就很难再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了。”曾子的妻子觉得丈夫的话很有道理,于是心悦诚服地帮助曾子杀猪去毛、剔骨切肉。没过多久,曾子的妻子就为儿子做好了一顿丰盛的晚餐。 曾子用言行告诉人们,为了做好一件事,哪怕对孩子,也应言而有信,诚实无诈,身教重于言教。 一切做父母的人,都应该像曾子夫妇那样讲究诚信,用自己的行动做表率,去影响自己的子女和整个社会。 B. 曾子杀猪的故事 1、原文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汝还,顾反为汝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耳。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遂烹彘也。 2、译文 一个晴朗的早晨,曾子的妻子梳洗完毕,换上一身干净整洁的蓝布新衣,准备去集市买一些东西。她出了家门没走多远,儿子就哭喊着从身后撵了上来,吵着闹着要跟着去。孩子不大,集市离家又远,带着他很不方便。 因此曾子的妻子对儿子说:“你回去在家等着,我买了东西一会儿就回来。你不是爱吃酱汁烧的蹄子、猪肠炖的汤吗?我回来以后杀了猪就给你做。”这话倒也灵验。她儿子一听,立即安静下来,乖乖地望着妈妈一个人远去。 曾子的妻子从集市回来时,还没跨进家门就听见院子里捉猪的声音。她进门一看,原来是曾子正准备杀猪给儿子做好吃的东西。她急忙上前拦住丈夫,说道:“家里只养了这几头猪,都是逢年过节时才杀的。 你怎么拿我哄孩子的话当真呢?”曾子说:“在小孩面前是不能撒谎的。他们年幼无知,经常从父母那里学习知识,听取教诲。如果我们现在说一些欺骗他的话,等于是教他今后去欺骗别人。虽然做母亲的一时能哄得过孩子,但是过后他知道受了骗,就不会再相信妈妈的话。 这样一来,你就很难再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了。”曾子的妻子觉得丈夫的话很有道理,于是心悦诚服地帮助曾子杀猪去毛、剔骨切肉。没过多久,曾子的妻子就为儿子做好了一顿丰盛的晚餐。 3、出处 《曾子杀猪》出自于战国《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2)什么杀猪的故事扩展阅读 1、赏析 曾子为了不失信于小孩,竟真的把猪杀了煮给孩子吃,他用诚实守信的人生态度去教育后代、影响后代。体现了儒家“言必信”的道德理念。 曾子这样做完全是正确的,他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诚实待人,别看杀了一头猪,眼前利益受损,但从教育子女的长远利益看,大有好处。 2、寓意 曾子杀猪这种行为说明:成人的言行对孩子影响很大,不论在教育子女,还是做人,要注意言传身教,不能以欺骗作为手段。做任何事都要说到做到,不能说谎。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这样才能获得他人信任。 C. 曾子杀猪的故事 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去,她的儿子边跟着她边哭,曾子的妻子说:“你回去,等我回家后为你杀一头猪。” 妻子到集市后回来了,曾子就要抓住一头猪把它杀了,妻子制止他说:“刚才只不过是与小孩子闹着玩儿罢了。” 曾子说:“小孩子是不能和他闹着玩儿的。小孩子是不懂事的,是要靠父母而逐步学习的,并听从父母的教诲。 如今你欺骗他,是教他学会欺骗。母亲欺骗儿子,做儿子的就不会相信自己的母亲,这不是把孩子教育好该用的办法。”于是就杀了猪把它煮了。 (3)什么杀猪的故事扩展阅读: 孔子去世后,曾子参聚徒讲学,有不少弟子,相传他就是儒家子思、孟子一派的创始人。曾参在孔门弟子的地位原本不太高,不入孔门十哲之列,直到颜渊配享孔子后才升为十哲之一。 唐玄宗时追封为伯。中唐以后,随着孟子地位的上升,曾参的地位也随之步步高升。北宋徽宗时加封为武城侯,南宋度宗时加封为 国公。 元至顺元年加封为宗圣公,到明世宗时改称为宗圣,地位仅次于复圣颜渊。曾子师从孔子,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孔子的孙子孔伋师从参公,又传授给孟子。 因之,曾子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曾参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D. 曾子杀猪的故事 曾子深受孔子的教导,不但学问高,而且为人非常诚实,从不欺骗别人,甚至是对于自己的孩子也是说到做到。 有一天,曾子的妻子要去赶集,孩子哭着叫着要和母亲一块儿去。于是母亲骗他说:“乖孩子,待在家里等娘,娘赶集回来给你杀猪吃。”孩子信以为真,一边欢天喜地地跑回家,一边喊着:“有肉吃了,有肉吃了。” 孩子一整天都待在家里等母亲回来,村子里的小伙伴来找他玩,他都拒绝了。他靠在墙根下一边晒太阳一边想像着猪肉的味道,心里甭提多高兴了。 傍晚,孩子远远地看见了母亲回来了,他一边三步作两步的跑上前去迎接,一边喊着:“娘,娘快杀猪,我都快要馋死了。” 妻子说:“一头猪顶咱家两三个月的口粮呢,怎么能随随便便杀猪呢?” 孩子哇的一声就哭了。 曾子闻声而来,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以后,二话没说,转身就回到屋子里。过了一会儿,他举着菜刀出来了。曾子的妻子吓坏了,因为曾子一向对孩子非常严厉,以为他要教训孩子,连忙把孩子搂在怀里。哪知曾子却直奔向猪圈。 妻子不解地问:“你举着菜刀跑到猪圈里干啥?” 曾子毫不思索地回答:“杀猪”。妻子听了扑哧一声笑了:“不过年不过节杀什么猪呢?” 曾子严肃地说:“你不是答应过孩子要杀猪给他吃吗?既然答应了就应该做到。” 妻子说:“我只不过是骗骗孩子,和小孩子说话何必当真呢?” 曾子说:“对孩子就更应该说到做到。不然,这不是明摆着让孩子学着家长撒谎吗?大人都说话不算话,以后有什么资格教育孩子呢?” 妻子听后惭愧地低下了头,夫妻俩真的杀了猪给孩子吃,并且宴请了乡亲们,告诉乡亲们教育孩子要以身作则。 虽然曾子的做法遭到一些人的嘲笑,但是他却教育出了诚实守信的孩子。曾子杀猪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他的人品也一直为后代人所尊敬。 (4)什么杀猪的故事扩展阅读 曾子著作《大学》,开宗明义提出了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政治哲学体系。 E. 曾子杀猪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 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哭着要跟着去。她对儿子说:“你在家,等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刚从集市上回来,看见曾子想要捉猪杀猪。他的妻子阻止他说:“不过是和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妻子),小孩是不能和他开玩笑的啊!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等着父母去教他,听从父母亲的教导。现在你欺骗孩子,就是在教他欺骗别人。母亲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不会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用来教育孩子成为正人君子的方法。” 于是(曾子)就杀猪煮肉(给孩子吃)。 F. 曾子杀猪的故事 孔子有个学生叫曾子。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上街,儿子哭闹着要跟着去,妻子就专哄他说:“你在家属等我,回来给你杀猪炖肉吃。”妻子回来,见曾子正磨刀霍霍准备杀猪,赶忙阻拦说;“你怎么,你真的要杀猪给他吃?我原是哄他的。”曾子认真地说:“我们的一言一行对孩子都有影响,我们说话不算数,孩子以后就不会听我们的话了。”他果真把猪杀了。杨雪松:这个故事告诉父母: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欺骗孩子。因为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模仿榜样,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孩子产生巨大的影响,孩子都要跟着学。所以父母在孩子面前的行为要特别慎重。李节: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爸爸妈妈都不太注意这个问题。比如上次爸爸答应我如果期中考试语文考到95分,就带我去公园玩,结果我考了97分,他却说工作忙,结果当然没去成,我到现在还生他的气呢!徐海菲:我认为曾子也太认真了,那时候一头猪可值钱了,曾子怎么说杀就杀呢?跟孩子好好解释一下不就行了吗?吴慧敏:问题出在曾子的妻子身上,如果她不随口答应孩子,曾子也不会杀猪了。任杰:做爸爸妈妈的不要随便承诺孩子,既然承诺了就应该做到。不然下次再说什么我们就不会相信他们了。 G. 关于曾子杀猪的故事 《曾子杀猪》的寓言故事 一个晴朗的早晨,曾子的妻子梳洗完毕,换上一身干净整洁的蓝布新衣,准备去集市买一些东西。她出了家门没走多远,儿子就哭喊着从身后撵了上来,吵着闹着要跟着去。孩子不大,集市离家又远,带着他很不方便。因此曾子的妻子对儿子说:“你回去在家等着,我买了东西一会儿就回来。你不是爱吃酱汁烧的蹄子、猪肠炖的汤吗?我回来以后杀了猪就给你做。”这话倒也灵验。她儿子一听,立即安静下来,乖乖地望着妈妈一个人远去。 曾子的妻子从集市回来时,还没跨进家门就听见院子里捉猪的声音。她进门一看,原来是曾子正准备杀猪给儿子做好吃的'东西。她急忙上前拦住丈大,说道:“家里只养了这几头猪,都是逢年过节时才杀的。你怎么拿我哄孩子的话当真呢?”曾子说:“在小孩面前是不能撒谎的。他们年幼无知,经常从父母那里学习知识,听取教诲。如果我们现在说一些欺骗他的话,等于是教他今后去欺骗别人。虽然做母亲的一时能哄得过孩子,但是过后他知道受了骗,就不会再相信妈妈的话。这样一来,你就很难再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了。”曾子的妻子觉得丈夫的话很有道理,于是心悦诚服地帮助曾子杀猪去毛、剔骨切肉。没过多久,曾子的妻子就为儿子做好了一顿丰盛的晚餐。 曾子用言行告诉人们,为了做好一件事,哪怕对孩子,也应言而有信,诚实无诈,身教重于言教。 一切做父母的人,都应该像曾子夫妇那样讲究诚信,用自己的行动做表率,去影响自己的子女和整个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