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的认识

时间:2024-05-15 12:41:58编辑:揭秘君

圆柱的特点有哪些?

圆柱分为直圆柱与斜圆柱,其特点分别如下:直圆柱直圆柱也叫正圆柱、圆柱,其具有以下特点:1、直圆柱的两个底面是半径相等的圆;2、直圆柱的两个底面圆心的连线和两个底面相互垂直;3、直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为矩形斜圆柱斜圆柱具有以下特点:1、斜圆柱的两个底面是半径相等的圆;2、斜圆柱的两个底面圆心的连线和两个底面不垂直;3、斜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为平行四边形圆柱与圆锥的区别、联系如下:1、圆柱有两个底面,圆锥只有一个底面;2、圆柱的两个底面是两个完全相等的圆,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圆;3、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在圆柱两底面之间可以做无数条高;圆锥顶点到底面的距离叫做圆锥的高。圆锥只有一条高;4、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矩形或平行四边形;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扇形;

关于圆柱的知识有哪些?

关于圆柱的知识有如下:一、圆柱体积:V=底面积×高或V=1/2侧面积×高.二、圆锥体积:V=底面积×高÷3。三、圆柱侧面积:S侧=底面周长×高。四、圆柱表面积:S表=侧面积+2个底面积 。五、字母表示:1、圆柱体积: V=sh。2、圆锥体积:V=sh÷3。3、圆柱侧面积:S=ch/2πrh/πdh。4、圆柱表面积:s=ch+2πr² 。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圆柱的认识》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我整理的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圆柱的认识》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圆柱的认识》教案1    教学内容:   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31~32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和操作,认识圆柱的特征,能看懂圆柱的立体图,认识圆柱的高和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2、使学生形成圆柱的清晰表象,能根据圆柱的特征辨认圆柱体,认识圆柱的高,并能想象出圆柱侧面的展开图,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圆柱的特征和侧面展开图    教学难点: 使学生弄清圆柱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圆柱底面周长,宽与圆柱的高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圆柱模型,卡纸做的长方形(长30 cm,宽20 cm),正方形。   学生:每生自带一个侧面包装好的圆柱形物体,剪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一个长方形小旗,快速旋转,让学生观察:看到了什么?(圆柱)   点出课题:圆柱的认识   对于圆柱一年级时我们已经有了初步认识,今天我们对它进行进一步的研究,相信将会对圆柱的认识更加深刻。   二、学习新知   1.认识圆柱的特征   (1)观察比较,建立表象   师:生活中的圆柱体很多,同学们都在那些地方见过圆柱?   课件展示老师搜集的圆柱图片,从实物中抽象出圆柱的立体图形。   (2)操作感知,归纳圆柱的特征   师:圆柱由那些面组成,这些面有什么特征?下面我们就利用准备好的圆柱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等方式对圆柱进行研究。重点解决以下问题:(课件显示)   圆柱由那些面组成?这些面有什么特征?   圆柱上下两个面大小相同吗?请你通过量一量,比一比等方式进行验证。   活动完成,汇报交流,教师及时板书,引导,得出圆柱的组成及特征。   2.认识圆柱的高   瞧,老师这还有两个圆柱呢。注意看,它们的底面相同,那它们的什么不同呢?那什么是圆柱的高呢?你认为圆柱的高指的是什么?谁能指一指?   课件讲解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让学生再指出几条高。体会高有无数条。并引导学生明白内部也有高。并用课件演示高一样长。课件出示:圆柱有无数条高,长度相等。   介绍生活中圆柱的高的不同叫法。   及时练习(课件展示)   这些问题孩子们轻而易举就解决了。看你们这么棒,老师手中的这个小圆柱也忍不住想请你们帮个忙了。它想知道自己身上的侧面包装纸有多大。该怎么办呢?   3.研究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1)思考:你想怎样剪呢?剪完展开后会是什么形状呢?想一想。   (2)小组合作探究:(课件出示探究要求)   (3)活动完成后小组汇报。(找两组同学上去边演示边讲解,师适时追问并板书)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4)师进行演示操作,并把侧面展开图贴在黑板上。   (5)课件演示侧面展开整个过程,让学生把整个过程理解消化。   (6)思考: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有没有可能是正方形呢?什么情况下是正方形呢?(用正方形纸演示)   小结:圆柱的侧面如果沿高剪开,侧面展开就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如果斜着剪开就是平行四边形,如果沿折线或取下剪开得到的将会是不规则图形。   这节课不知不觉中我们既认识了圆柱的特征,又研究了圆柱的侧面展开。同学们的学习效果如何呢?下面我们就来对自己作一检测。   三、巩固练习   1、概念辨析   2、辨一辨(哪个是圆柱的展开图)   3、创造圆柱   结束语:同学们,其实在刚才旋转创造圆柱的过程中,隐藏着一个奇妙的数学现象呢。想知道吗?(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课件显示)有趣吗?在神奇的数学世界里,像这种有趣的现象还有许多,就等着你们去探索,去发现呢!    教学反思:   圆柱是一种常见的立体图形,在实际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很多,学生对于圆柱都有初步认识。因此,在导入环节,我引导学生从平面图形联想到立体图形,感受“面动成体”从而引入新课。本课的重点是认识圆柱的特征。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探究,研究圆柱的基本特征。   在探究的过程中,我努力为学生创设动手实践的机会,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操作和思考,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活动经验。活动分两个层次进行:活动一研究圆柱特征,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等方式进行研究,探索出圆柱的主要特征;活动二探究侧面展开图。通过这样的活动体验,让学生经历学习数学的过程,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充分感悟,形成表象,观察、比较、探索规律。   本节课属于空间与图形教学,它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因此我通过多个环节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1、从长方形旋转得到圆柱引入新课。   2、在进行侧面展开之前,让学生先去想象展开后的形状,再去动手操作。   3、巩固练习创造圆柱中鼓励学生大胆去想象、创造圆柱。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发展空间观念。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圆柱的认识》教案2   教学目标   在动画动手操作总了解构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培养数学素养。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了解构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光凭字面很难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需要具有一定的空间理解能力,动手动脑能力,将静态的画面转为动态画面,具有一定的难度。   难点分析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需要具有一定的空间理解能力,学生较难感受。   教学方法   1.通过动手操作,动画演示了解构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   2.通过体验圆柱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探究圆柱各部分的组成和特征   2.圆柱究竟是怎么样的呢?(课件出示)   二、知识讲解(难点突破)   3.认识圆柱的底面、高和侧面   (一)小组合作:探究圆柱各部分的组成和特征。   师:那么圆柱究竟是怎么样的呢?(课件出示)   ①、用手摸一摸、滚一滚,圆柱与长方体、正方体有何不同?你发现了什么?   ②、圆柱有几个面组成?   ③、小组讨论并验证:两个底面有什么关系?   ④、量一量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有什么特点?   (二)、小组汇报:   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内交流感知。   师:哪一组同学来给大家说说看,圆柱有哪些特征?你们是怎么验证的?   (学生汇报,教师即时补充)   A组:指出圆柱有3个面组成,2个底面和一个侧面,2个底面相等。   B组:知道圆柱有3个面组成,2个底面和一个侧面   C组:协助下指出圆柱的3个面。   生:我们知道了圆柱有3个面组成,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   生:上下两个面是圆形。   生: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是一样的。   师:指一指手中圆柱的底面、侧面。   (板书:2个底面,1个侧面)   圆柱的这些面有什么特征呢?   (三)、观察、比较圆柱底面的特征。   A组生:圆柱的两个底面都是圆,大小相等。   师:你是怎样知道两个底面相等的?   预设:剪出来比较、量直径计算、画在纸上倒过来观察是否重合。(分别请学生演示验证)   师:用哪种方法验证最简单?   A组生:画在纸上倒过来观察。   (四)、圆柱的高。   师:圆柱的高什么发生了变化?   引导:哪段距离表示圆柱的高?   请看屏幕,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就叫圆柱的高。   (课件出示: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师:圆柱的高在哪些地方可以找到?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上显示并用有颜色的线闪烁。   师:你能在你的圆柱上指出这条高吗?   教师讲解:高是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应该垂直于两个底面。   (五)、圆柱的侧面   (1)、组织学生摸一摸圆柱形的模型,看一看圆柱侧面在哪里,猜想一下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形状。   组织学生分小组操作:剪开一个圆柱模型的侧面,再展开观察。   得出结果:AB组: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   (2)动手剪一剪   沿着罐头盒的侧面剪开,展开的包装纸是什么图形?   (注意剪刀的安全使用)   (六)知识小结   圆柱有2个完全相同底面和1个侧面组成。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是圆柱的高。   三、课堂练习(难点巩固)   4.知识拓展   (一)、圆柱的高还有其他的说法。   (课件演示)你看:一口水井是圆柱形的,这个圆柱的高还可以说是“深“,一个1元硬币是圆柱形的,这个圆柱的高还可以说是“厚“,水管也是圆柱形的,它的高还可以叫”长“。   (二)、师:为什么树干都是圆柱形的?   (课件出示小知识)圆柱具有较大的支撑力。树木的树冠全靠主干支撑。特别是硕果累累的果树,上面挂着许多果实,需要强有力的树干支撑,才能生存。   圆柱形的树干没有棱角,狂风吹打时,不论风卷着尘沙、杂物从哪个方向吹来,受影响的都只是极少部分,不易受到冲击的伤害。因此,树干的形状是圆柱形的,这是树木对自然环境适应的结果,也是长期进化的结果,更是为了适应生长的需要。   四、小结   我们认识了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圆柱,这一类图形有几个共同的特点:比如它们的上、下底面都是完全相等圆,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圆柱的认识》教案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探索圆柱基本特征的过程,提高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2.通过学生自主研究,使学生掌握研究立体几何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高的认识。   三、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长方体模型,圆柱模型。   学生:每生自带一个圆柱形物体,草稿纸。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出课题   1.师:同学们,我们学过哪些立体图形?它们各有几个面?这些面是什么形状?生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研究方法)动手操作:画、剪、比、量。   2.(课件出示)师:那下面的这些物体你认识吗?它们是什么形状?如果把这些物体的形状画下来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课件演示:从实物图抽象出圆柱图形。   3.小结:上面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柱体。揭题:今天我们要一起来研究圆柱。(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学生仔细观察手中的圆柱模型,边看书边思考:   ①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什么?   ②用手摸一摸圆柱周围的面,你发现什么?   ③圆柱一共有几个面?是哪几个面?   ④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什么?在哪里?   及时练习(课件出示):让学生根据圆柱的特点判断下面的图形。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找一找,初步了解圆柱的特征,为后面突破难点打下基础。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圆柱的认识》教案4   1.课件出示问题:   ①圆柱两底面的大小有什么关系?你有什么办法证明?   ②用直尺量一量你手中圆柱的高,你发现什么?   2.小组观察讨论。学生汇报:圆柱的两个底面都是圆,大小相等。(板书:面积相等)教师:你是怎样知道两个底面相等的?预设:剪出来比较、量直径计算、画在纸上倒过来观察是否重合。(分别请学生演示验证)用哪种方法验证最简单?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学习,明确要求有利于学生有序地开展研究活动,在互相合作、互相补充中培养小组协作精神。动手操作有利于增强学生直观感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圆柱的特征,通过多种方法的展示验证拓宽学生思维。   3.圆柱的高。课件显示:一个圆柱高度变化过程。请同学观察:圆柱的什么发生了变化?引导:哪段距离表示圆柱的高?请看屏幕,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就叫圆柱的高。(课件出示: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教师:圆柱的高在哪些地方可以找到?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上显示并用有颜色的线闪烁。 小结并板书: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教师:你能在你的圆柱上指出这条高吗?(圆柱中心的高,指不到)面对无数条的高,测量哪一条最为简便?(为了方便一般测量侧面上的高)教师:请看这样画一条线段是它的高吗?(三角板斜放)预设:高是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应该垂直于两个底面。在我们的生活中,圆柱的高还有其他的说法。(课件演示)你看:一口水井是圆柱形的,这个圆柱的高还可以说是“深”,一个1元硬币是圆柱形的,这个圆柱的高还可以说是“厚”,水管也是圆柱形的,它的高还可以叫“长”。   【设计意图】把抽象的立体图形还原于生活原形,更好帮助学生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以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好铺垫。   4.游戏拓展,感受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转换   (1).出示一个硬纸板做成的长方形(长10cm,宽5 cm),用长尾夹将其10 cm的长固定在小木棒上。教师:这个简易的玩具跟我们今天所学的圆柱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可以快速地转动木棒,看看会发生什么奇迹?学生:转动起来是一个圆柱。教师:是怎样的一个圆柱?你能用具体数据来描述一下吗?(底面半径为5 cm,高为10 cm的一个圆柱)   (2).如果我把这个长方形5cm长的那一边夹住后再转,转出来的圆柱跟刚才的一样吗?想象一下:这又是一个怎样的圆柱?(一边说一边用手势表示)出现的圆柱和你想象的大小一样吗?和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什么物体大小差不多?   (3).同一个长方形,为什么转出来的圆柱不同?如果有一个长方形长是150厘米,宽是30厘米,快速旋转,会形成一个多大的圆柱?   【设计意图】使学生从旋转的角度认识圆柱,即长方形的一条边快速旋转,形成圆柱形状,感受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转换。通过想象、用手势比划大小、联系实际生活中的物品,最后看圆柱辨长方形,层层递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 小结圆柱特征。教师:现在谁来完整的说说圆柱有什么特征(看板书)?   (四)练习巩固(课件出示)   第1题:指出下列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相应名称。)   第2题:(读出下面各圆柱的有关数据。单位:厘米)   叫学生回答。   第3题:判断。指名学生回答,并说理由。   第4题:想一想,围起来能得到什么图形?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和特征,巩固所学的知识。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和感想?   板书设计:   圆柱的特征   两个底面(大小相等)   一个侧面(曲面)   圆柱的高有无数条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圆柱的认识》教案5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P17-18内容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认识圆柱,掌握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及特点。   2.能建立圆柱的几何模型,体验从实物中抽象出图形的学习方法。   3.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比较和探索的过程,提高分析,推理和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发展空间观念,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教学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角尺、直尺、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引“新”明标--引入新课,明确目标   1.创设情境   教师出示粉笔盒,问:“这是什么图形”?唤起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回顾,为新知识的学习作铺垫。   2.揭题明标   揭示课题后,启发学生思考回答:关于圆柱,你想了解它的哪些知识?(学生自由回答,师将问题整理后抓住关键词读、写、说并板书)   二、探“新”依标--依标导学,探究新知   (一)自学--发现圆柱。   1.找一找:生活中你还在哪儿见过圆柱?   2.展一展:实物展示生活中的圆柱:保温杯、唇膏、电池、圆的笔筒。   3.看一看、想一想:   认真看课本P17,重点观察圆柱由哪些部分组成,要边看,边思考:   ①这个圆柱形的物体,它由哪几部分组成的,这些部分有什么特征?   ②观察圆柱的上、下两个平面,分别是什么形状?   ③你觉得,两个底面有什么特征?   4.说一说   让学生自说说自己的思考结果,验证圆柱的上、下底面是两个大小相等的圆。   5.读一读   圆柱是由3个面围成的,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圆柱周围的面(上下两个面除外)叫做侧面。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二)共学--小组合作,理解圆柱   1.剪一剪,量一量,议一议   拿出你制作的圆柱模型,四人小组讨论:   ①圈:剪一剪你的圆柱模型。   ②量一量:量圆柱上下两个底面的半径、直径;及身高不同大小圆柱的高。   ③说:说一说你发现的圆柱两个底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圆柱的周围是什么形状?圆柱的高矮和什么有关系?   2.展一展,评一评   讲解要求:   ①你发现的圆柱上下两个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②圆柱周围的面(上下面底面除外)是什么形状?   ③圆柱的高矮和什么有关系?   小结:圆柱是由3个面围成的,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圆柱周围的面(上下两个面除外)叫做侧面。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4.探究拓展   把一张长方形的硬纸贴在木棒上,快速转动木棒,看看转出来的是什么形状?   小结:长方形硬纸围绕木棒快速转动,可以转成一个圆柱。   三、测“新”评标--达标检测,评价目标   1.课本第18页“做一做”第1题   (1)指出下面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2)圆柱有几个底面?是什么形状?   (3)圆柱有几个侧面,几条高?   2.课本第18页“做一做”第2题   (1)图一的旋转轴在哪里?   (2)图二的旋转轴在哪里?   (3)为什么同一个长方形会旋转不同的圆柱呢?   3.练习三第1题   根据你对圆柱的理解,你能准确地判断出下面的图形哪些是圆柱吗?想一想为什么其他图形不是圆柱?圆柱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四、结“新”拓标--全堂总结,拓展延伸   在这节课中,你学会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圆柱   底面2个   侧面1个   高一样长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圆柱的认识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圆柱的认识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圆柱的认识教案1    教学内容:   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31~32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和操作,认识圆柱的特征,能看懂圆柱的立体图,认识圆柱的高和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2、使学生形成圆柱的清晰表象,能根据圆柱的特征辨认圆柱体,认识圆柱的高,并能想象出圆柱侧面的展开图,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圆柱的特征和侧面展开图    教学难点: 使学生弄清圆柱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圆柱底面周长,宽与圆柱的高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圆柱模型,卡纸做的长方形(长30 cm,宽20 cm),正方形。   学生:每生自带一个侧面包装好的圆柱形物体,剪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一个长方形小旗,快速旋转,让学生观察:看到了什么?(圆柱)   点出课题:圆柱的认识   对于圆柱一年级时我们已经有了初步认识,今天我们对它进行进一步的研究,相信将会对圆柱的认识更加深刻。   二、学习新知   1.认识圆柱的特征   (1)观察比较,建立表象   师:生活中的圆柱体很多,同学们都在那些地方见过圆柱?   课件展示老师搜集的圆柱图片,从实物中抽象出圆柱的立体图形。   (2)操作感知,归纳圆柱的特征   师:圆柱由那些面组成,这些面有什么特征?下面我们就利用准备好的圆柱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等方式对圆柱进行研究。重点解决以下问题:(课件显示)   圆柱由那些面组成?这些面有什么特征?   圆柱上下两个面大小相同吗?请你通过量一量,比一比等方式进行验证。   活动完成,汇报交流,教师及时板书,引导,得出圆柱的组成及特征。   2.认识圆柱的高   瞧,老师这还有两个圆柱呢。注意看,它们的底面相同,那它们的什么不同呢?那什么是圆柱的高呢?你认为圆柱的高指的是什么?谁能指一指?   课件讲解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让学生再指出几条高。体会高有无数条。并引导学生明白内部也有高。并用课件演示高一样长。课件出示:圆柱有无数条高,长度相等。   介绍生活中圆柱的高的不同叫法。   及时练习(课件展示)   这些问题孩子们轻而易举就解决了。看你们这么棒,老师手中的这个小圆柱也忍不住想请你们帮个忙了。它想知道自己身上的侧面包装纸有多大。该怎么办呢?   3.研究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1)思考:你想怎样剪呢?剪完展开后会是什么形状呢?想一想。   (2)小组合作探究:(课件出示探究要求)   (3)活动完成后小组汇报。(找两组同学上去边演示边讲解,师适时追问并板书)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4)师进行演示操作,并把侧面展开图贴在黑板上。   (5)课件演示侧面展开整个过程,让学生把整个过程理解消化。   (6)思考: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有没有可能是正方形呢?什么情况下是正方形呢?(用正方形纸演示)   小结:圆柱的侧面如果沿高剪开,侧面展开就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如果斜着剪开就是平行四边形,如果沿折线或取下剪开得到的将会是不规则图形。   这节课不知不觉中我们既认识了圆柱的特征,又研究了圆柱的侧面展开。同学们的学习效果如何呢?下面我们就来对自己作一检测。   三、巩固练习   1、概念辨析   2、辨一辨(哪个是圆柱的展开图)   3、创造圆柱   结束语:同学们,其实在刚才旋转创造圆柱的过程中,隐藏着一个奇妙的数学现象呢。想知道吗?(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课件显示)有趣吗?在神奇的数学世界里,像这种有趣的现象还有许多,就等着你们去探索,去发现呢!    教学反思:   圆柱是一种常见的立体图形,在实际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很多,学生对于圆柱都有初步认识。因此,在导入环节,我引导学生从平面图形联想到立体图形,感受“面动成体”从而引入新课。本课的重点是认识圆柱的特征。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探究,研究圆柱的基本特征。   在探究的过程中,我努力为学生创设动手实践的机会,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操作和思考,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活动经验。活动分两个层次进行:活动一研究圆柱特征,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等方式进行研究,探索出圆柱的主要特征;活动二探究侧面展开图。通过这样的活动体验,让学生经历学习数学的过程,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充分感悟,形成表象,观察、比较、探索规律。   本节课属于空间与图形教学,它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因此我通过多个环节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1、从长方形旋转得到圆柱引入新课。   2、在进行侧面展开之前,让学生先去想象展开后的形状,再去动手操作。   3、巩固练习创造圆柱中鼓励学生大胆去想象、创造圆柱。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发展空间观念。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圆柱的认识教案2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P17-18内容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认识圆柱,掌握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及特点。   2.能建立圆柱的几何模型,体验从实物中抽象出图形的学习方法。   3.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比较和探索的过程,提高分析,推理和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发展空间观念,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教学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角尺、直尺、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引“新”明标--引入新课,明确目标   1.创设情境   教师出示粉笔盒,问:“这是什么图形”?唤起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回顾,为新知识的学习作铺垫。   2.揭题明标   揭示课题后,启发学生思考回答:关于圆柱,你想了解它的哪些知识?(学生自由回答,师将问题整理后抓住关键词读、写、说并板书)   二、探“新”依标--依标导学,探究新知   (一)自学--发现圆柱。   1.找一找:生活中你还在哪儿见过圆柱?   2.展一展:实物展示生活中的圆柱:保温杯、唇膏、电池、圆的笔筒。   3.看一看、想一想:   认真看课本P17,重点观察圆柱由哪些部分组成,要边看,边思考:   ①这个圆柱形的物体,它由哪几部分组成的,这些部分有什么特征?   ②观察圆柱的上、下两个平面,分别是什么形状?   ③你觉得,两个底面有什么特征?   4.说一说   让学生自说说自己的思考结果,验证圆柱的上、下底面是两个大小相等的圆。   5.读一读   圆柱是由3个面围成的,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圆柱周围的面(上下两个面除外)叫做侧面。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二)共学--小组合作,理解圆柱   1.剪一剪,量一量,议一议   拿出你制作的圆柱模型,四人小组讨论:   ①圈:剪一剪你的圆柱模型。   ②量一量:量圆柱上下两个底面的半径、直径;及身高不同大小圆柱的高。   ③说:说一说你发现的圆柱两个底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圆柱的周围是什么形状?圆柱的高矮和什么有关系?   2.展一展,评一评   讲解要求:   ①你发现的圆柱上下两个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②圆柱周围的面(上下面底面除外)是什么形状?   ③圆柱的高矮和什么有关系?   小结:圆柱是由3个面围成的,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圆柱周围的面(上下两个面除外)叫做侧面。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4.探究拓展   把一张长方形的硬纸贴在木棒上,快速转动木棒,看看转出来的是什么形状?   小结:长方形硬纸围绕木棒快速转动,可以转成一个圆柱。   三、测“新”评标--达标检测,评价目标   1.课本第18页“做一做”第1题   (1)指出下面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2)圆柱有几个底面?是什么形状?   (3)圆柱有几个侧面,几条高?   2.课本第18页“做一做”第2题   (1)图一的旋转轴在哪里?   (2)图二的旋转轴在哪里?   (3)为什么同一个长方形会旋转不同的圆柱呢?   3.练习三第1题   根据你对圆柱的`理解,你能准确地判断出下面的图形哪些是圆柱吗?想一想为什么其他图形不是圆柱?圆柱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四、结“新”拓标--全堂总结,拓展延伸   在这节课中,你学会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圆柱   底面2个   侧面1个   高一样长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圆柱的认识教案3   教学目标   在动画动手操作总了解构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培养数学素养。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了解构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光凭字面很难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需要具有一定的空间理解能力,动手动脑能力,将静态的画面转为动态画面,具有一定的难度。   难点分析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需要具有一定的空间理解能力,学生较难感受。   教学方法   1.通过动手操作,动画演示了解构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   2.通过体验圆柱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探究圆柱各部分的组成和特征   2.圆柱究竟是怎么样的呢?(课件出示)   二、知识讲解(难点突破)   3.认识圆柱的底面、高和侧面   (一)小组合作:探究圆柱各部分的组成和特征。   师:那么圆柱究竟是怎么样的呢?(课件出示)   ①、用手摸一摸、滚一滚,圆柱与长方体、正方体有何不同?你发现了什么?   ②、圆柱有几个面组成?   ③、小组讨论并验证:两个底面有什么关系?   ④、量一量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有什么特点?   (二)、小组汇报:   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内交流感知。   师:哪一组同学来给大家说说看,圆柱有哪些特征?你们是怎么验证的?   (学生汇报,教师即时补充)   A组:指出圆柱有3个面组成,2个底面和一个侧面,2个底面相等。   B组:知道圆柱有3个面组成,2个底面和一个侧面   C组:协助下指出圆柱的3个面。   生:我们知道了圆柱有3个面组成,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   生:上下两个面是圆形。   生: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是一样的。   师:指一指手中圆柱的底面、侧面。   (板书:2个底面,1个侧面)   圆柱的这些面有什么特征呢?   (三)、观察、比较圆柱底面的特征。   A组生:圆柱的两个底面都是圆,大小相等。   师:你是怎样知道两个底面相等的?   预设:剪出来比较、量直径计算、画在纸上倒过来观察是否重合。(分别请学生演示验证)   师:用哪种方法验证最简单?   A组生:画在纸上倒过来观察。   (四)、圆柱的高。   师:圆柱的高什么发生了变化?   引导:哪段距离表示圆柱的高?   请看屏幕,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就叫圆柱的高。   (课件出示: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师:圆柱的高在哪些地方可以找到?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上显示并用有颜色的线闪烁。   师:你能在你的圆柱上指出这条高吗?   教师讲解:高是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应该垂直于两个底面。   (五)、圆柱的侧面   (1)、组织学生摸一摸圆柱形的模型,看一看圆柱侧面在哪里,猜想一下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形状。   组织学生分小组操作:剪开一个圆柱模型的侧面,再展开观察。   得出结果:AB组: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   (2)动手剪一剪   沿着罐头盒的侧面剪开,展开的包装纸是什么图形?   (注意剪刀的安全使用)   (六)知识小结   圆柱有2个完全相同底面和1个侧面组成。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是圆柱的高。   三、课堂练习(难点巩固)   4.知识拓展   (一)、圆柱的高还有其他的说法。   (课件演示)你看:一口水井是圆柱形的,这个圆柱的高还可以说是“深“,一个1元硬币是圆柱形的,这个圆柱的高还可以说是“厚“,水管也是圆柱形的,它的高还可以叫”长“。   (二)、师:为什么树干都是圆柱形的?   (课件出示小知识)圆柱具有较大的支撑力。树木的树冠全靠主干支撑。特别是硕果累累的果树,上面挂着许多果实,需要强有力的树干支撑,才能生存。   圆柱形的树干没有棱角,狂风吹打时,不论风卷着尘沙、杂物从哪个方向吹来,受影响的都只是极少部分,不易受到冲击的伤害。因此,树干的形状是圆柱形的,这是树木对自然环境适应的结果,也是长期进化的结果,更是为了适应生长的需要。   四、小结   我们认识了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圆柱,这一类图形有几个共同的特点:比如它们的上、下底面都是完全相等圆,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圆柱的认识教案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让学生经历探索圆柱基本特征的过程,提高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概括的能力。   重点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难点圆柱的侧面积和它的展开图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观察法、分析法、归纳法。    学情分析   圆柱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学生对于圆柱体并不陌生,只是没有深刻的认识,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应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问题:你学过那些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   今天老师要教同学们认识一个新的立体图形----圆柱体,简称圆柱。   请同学们拿出你准备的圆柱,老师检查。   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圆柱的图片,请大家欣赏。   你还见过生活中那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体。   从一年级我们就知道圆柱体,你认为什么样的图形是圆柱体?说说看。   二、探究新知   1.从圆柱的图片中抽象出圆柱的立体图形。   教师:如果把它们画成立体图形是怎样的?想看吗?   课件演示:从图片中抽象出圆柱。   问:长方体和正方体最多看到几个面?圆柱我们能看到几个面?   2、探究圆柱的基本特征   (1)思考:圆柱的上下两个面是什么样的?叫做什么?   学生观察后得出结论。   教师:小组合作,动手动脑   圆柱两底面的大小怎样?你用什么方法证明?   画、剪、比等等方法。   (2)比较胖瘦两个圆柱,它们有什么不同?是什么原因?   让学生相互讨论,思考。得出:因为圆柱的底面半径不同,所以在高相等的情况下,半径大的圆柱就胖些。   (3)思考:用手摸圆柱周围的面,你有什么发现?   结论:是一个光滑的曲面。   (4)思考: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什么?在哪里?有几条?   学生先用手比划下圆柱的高,在用彩笔画出圆柱的高。试试看,你能画几条。   白板演示,圆柱的高有无数条,   3、拓展应用,发展新知   在生活中,圆柱的高也有不同的称呼,你知道吗?(白板展示)   硬币是厚,井是深、钢管是长。   三、巩固提高,   1、完成P18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老师检查。   2、完成P18的第2题   分析:分别以长方形的那条边为轴旋转而成,底面半径和高分别是多少,引导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来帮助理解   课题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认识到了什么?请用“1、2、3、无数”来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你会吗?说说看。   作业能力练习册第13-14页内容,回家体会理解记忆公式。   板书设计   圆柱体的认识   底面侧面高   2个1个无数条   大小一样的圆曲面    教学反思   圆柱是一种常见的立体图形。在实际生活中,圆柱形状的物体很多,学生对圆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在教学中,我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教学中,重点理解圆柱的高有无数条,而不仅仅是两个底面圆心的连线这一条。还让学生认识到圆柱的立体图形只有两个面。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的认识》教案

  《圆柱的认识》教案(一)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并掌握圆柱的特征,知道圆柱的各部分名称。   (2)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圆柱各部分的关系。   1.2过程与方法 :   1.经历“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体验从实物中抽象出图形的学习方法。   2.经历圆柱侧面展开的操作过程,体验比较、发现、归纳的学习方法。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在不断的观察与操作、猜想与验证、合作与交流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概况、抽象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2.1 教学重点   在活动中发现圆柱的特征和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形成空间观念。   2.2 教学难点   理解曲面和通过化曲为直的方法推导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粉笔盒,圆柱的教具模型,长方形硬纸,木棒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创设情境。   1、教师出示粉笔盒,问:这是什么图形?   生:长方体。   师:我们学习过哪些立体图形?   生:长方体。   生:正方体。   师:长方体有什么特征?   生: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有2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生:长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师:正方体有什么特点?   生: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正方形,6个面的面积相等。   生:正方体有12条棱,棱长都相等,有8个顶点。   师:正方体可以看成是特殊的长方体。   引入新课。   2、出示事先准备的圆柱形物体。   师:这些物体是长方体或正方体吗?   生:不是。   师: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柱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的立体图形。(板书课题)   老师多媒体课件演示生活中的例子。   师:那么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圆柱的物体?   生:分别回答。   (设计意图:一方面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知识来源于生活,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一方面感受圆柱在生活中的美,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小组合作:探究圆柱各部分的组成和特征。   师:那么圆柱究竟是怎么样的呢?(课件出示)   ①、用手摸一摸、滚一滚,圆柱与长方体、正方体有何不同?你发现了什么?   ②、圆柱有几个面组成?   ③、小组讨论并验证:两个底面有什么关系?   ④、量一量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有什么特点? (2)、小组汇报:   (设计意图:结合实物,初步探索圆柱的组成。)   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内交流感知。   师:哪一组同学来给大家说说看,圆柱有哪些特征?你们是怎么验证的?   (学生汇报,教师相机质疑)   生:我们知道了圆柱有3个面组成,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   生:上下两个面是圆形。   生: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是一样的。   师:指一指手中圆柱的底面、侧面。(板书:2个底面,1个侧面)圆柱的这些面有什么特征呢?   (2)、观察、比较圆柱底面的特征。   生:圆柱的两个底面都是圆,大小相等。(板书:面积相等)   师:你是怎样知道两个底面相等的?   预设:剪出来比较、量直径计算、画在纸上倒过来观察是否重合。(分别请学生演示验证)师:用哪种方法验证最简单?   生:画在纸上倒过来观察。   (3)、圆柱的高。   课件显示:一个圆柱高度变化过程。   师:圆柱的高什么发生了变化?   引导:哪段距离表示圆柱的高?请看屏幕,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就叫圆柱的高。   (课件出示: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师:圆柱的高在哪些地方可以找到?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上显示并用有颜色的线闪烁。   小结: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   师:你能在你的圆柱上指出这条高吗?(圆柱中心的高,指不到)   学生动手操作,同桌合作探究。   师:面对无数条的高,测量哪一条最为简便?(为了方便一般测量侧面上的高)   师:请看这样画一条线段是它的高吗?(三角板斜放)   预设:高是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应该垂直于两个底面。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圆柱的高还有其他的说法。   (课件演示)你看:一口水井是圆柱形的,这个圆柱的高还可以说是“深”,一个1元硬币是圆柱形的,这个圆柱的高还可以说是“厚”,水管也是圆柱形的,它的高还可以叫“长”。   【设计意图】把抽象的立体图形还原于生活原形,更好帮助学生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以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好铺垫。   (4)、小试牛刀:实践应用,发展新知:   ①、指出下列图形哪些是圆柱?   ②、做一做:   教师出示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   师:请同学们把长方形的硬纸贴在木棒上,和我一起快速转动木棒,看一看转出来的是什么形状。   师:一个长方形沿一条直线旋转,猜一猜会形成什么样的图形呢?自己转转看?   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后,汇报结果:   生:转动起来像一个圆柱。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旋转的角度来认识圆柱,感受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联系和旋转。   2、教学例2   例2、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形状?   (1)、组织学生摸一摸圆柱形的模型,看一看圆柱侧面在哪里,猜想一下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形状。   组织学生分小组操作:剪开一个圆柱模型的侧面,再展开观察。得出结果:   师: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   (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圆柱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的底面和高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经过分析、比较,概括出:圆柱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板书)   (3)、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情况下,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正方形?   小结:圆柱的底面周长与高相等时,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正方形。   3、探究圆柱的底面与侧面的关系   师: 侧面是曲面,如何转化为平面?利用你手中的材料,剪一剪、 画一画、卷一卷、滚一滚。转化后的平面图形与底面有怎样的关系?   师:小组合作,先想好并说说怎样操作,组长分好工后,再开始操作。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斜着剪侧面展开后得到的是什么图形?   生: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当圆柱的底面周长与高相等时,沿着圆柱的一条高剪,侧面展开后会是什么形状?   生:正方形。   三、巩固练习(课件一 一展示)   1、我能行   (1).圆柱上、下两个底面都是( 圆)形,它们的面积都( 相等 )。   (2).把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方 )形,它的长等于圆柱(底面周长),   宽等于圆柱的( 高 )。   (3).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高)。   (设计意图:总结回顾,完成填空。)   2、想一想,能得到什么图形?   学生小组内交流,然后指名汇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   3、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①圆柱体的高只有一条。 ( × )   ②上下两个底面相等的圆形物体一 定是圆柱体。 ( × )   ③圆柱体底面周长和高相等时,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侧面是一个正方形。 ( √ )   4、你能把这张纸做成什么样的圆柱?   学生动手做一做,然后汇报交流。   四、你知道吗:   师:为什么树干都是圆柱形的?   (课件出示小知识)圆柱具有较大的支撑力。树木的树冠全靠主干支撑。特别是硕果累累的果树,上面挂着许多果实,需要强有力的树干支撑,才能生存。   圆柱形的树干没有棱角,狂风吹打时,不论风卷着尘沙、杂物从哪个方向吹来,受影响的都只是极少部分,不易受到冲击的伤害。因此,树干的形状是圆柱形的,这是树木对自然环境适应的结果,也是长期进化的结果,更是为了适应生长的需要。   课后小结   1、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认识了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圆柱,这一类图形有几个共同的特点:比如它们的上、下底面都是圆,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并且圆柱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2、总结全文   你在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你还有什么疑问?   课后习题   练习三、第5题   板书   圆柱的认识   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底面;   周围的面(上、下底面除外)叫侧面;   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高。   圆柱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圆柱的认识》教案(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圆柱的特征,知道圆柱的底面及其直径和半径,圆柱的高,圆柱的侧面积及它的展开图。   2.通过观察,认识圆柱并掌握它的特征,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掌握圆柱的特征。   难点:1.建立空间观念。2.弄清圆柱侧面是一个长方形(正方形),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圆柱的模型茶叶桶等圆柱形实物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究   (一)学生自行看课本。   1、圆柱由哪些部分组成?   2、圆柱有几个底面?几个侧面?几条高?   3、你能说出圆柱的特征吗?   4、长方形或正方形沿一条边旋转会形成不同的圆柱体,不妨自己一试。   (二)同桌互说P11做一做。   (三)找一个圆柱   1.感触一下圆柱的面。   (1)用手平摸上下底,有什么特点。   (2)用笔画一画,上下底面积有什么特点。   (3)用双手摸侧面。   2.明确: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两个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圆柱的高。出示高、低不同的两个圆柱。   用直尺和三角板演示圆柱的高。   使学生明确: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二、合作交流   小组共同互说:   1、圆柱侧面展开是什么样?   2、圆柱有何特征?详细说一下。   三、汇报释疑 整理消化   教材P15练习二4   四、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教材P12做一做;   2. P15练习二1----3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日记(要圆柱的认识和表面积)

今天,我去新华书店看数学书,认识了什么是圆柱以及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理解并掌握了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并且能够运用这些公式计算它们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解决实际问题。
首先,我讲下对圆柱的认识: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的茶叶筒,罐头盒,笔桶,灯管、圆钢……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柱体,简称圆柱。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从圆柱的上底到下底可以画出无数条高。
其次,对圆柱面积的认识:把圆柱的侧面展开,可以得到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这个圆柱的侧面积。怎样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呢?如果用S表示圆柱的侧面积,C表示底面周长,h表示高,圆柱的侧面积的计算公式可以写成:S=Ch

圆柱的侧面积与两个底面积的和就是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2个底面积

例1. 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是20厘米,高是44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1)圆柱的侧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S=2πrh=2XπX20X44=1760π
(2)底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S=πxrxr=πx20x20=400π
(3)圆柱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1760π+400πx2=2560π=8038.4(平方厘米)
答:这个圆柱的表面积是8038.4平方厘米。


如何正确的学习?

一:保持充足的睡眠毛主席曾经说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作为学生,我们有良好的体魄与精神,才能更好地对待学习。在学校往往看见一种同学,白天呼呼大睡,晚上却挑灯夜读,这样的作息学习规律是不是颠倒了?上课的几分钟都抓不住的话,课后你用一个小时两个小时来补也是很困难,费时费力不收还会有很多干扰因素。课堂上,老师在,纪律也在。如果你有充足的睡眠与精力就会使你在课堂上听课事半功倍。二:提前预习 课后复习 有效笔记爱迪生曾说,天才是1%的天赋,加上99%的努力。我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是神童,无论是语数外还是政史地,每,一个学科在上新课之前都需要我们去复习一下,大致了解这节课的脉络内容,以至于老师在讲新课的时候,我们能够快速的跟上老师的思维。其次,美国科学家曾研究我一个遗忘定律,当一个人学习了新的内容,七天内,若他不复习,他的记忆力惠城陡崖陡崖式下降,如果在七天这个节点,他又再次复习的记忆度又会提上来,反复以往 记忆度就成了一条平滑的直线,存在于的脑海中 不会轻易忘记,特别是在一些的文字学科。有的同学都,喜欢买五颜六色的笔,在他的课本上做各种圈画,但是呢,如果你的笔记没有侧重点的话,导致你以后复习的时候只能够全篇通看全篇的色彩,会让你眼花缭乱,而忘记内容。当然了色彩的多样化,对于某些同学来说是区分轻重知识的一个区别,要看同学本身,你自己应该如运用的笔的色彩。希望五颜六色的笔能够为你所用。三:立足自身 不盲目竞争竞争是我们人活在世界上,不可避免的东西。达尔文曾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但是作为学生的我们多半心智不够成熟,选择不够坚定,立场不够明晰。往往被所呈现出来结果的分数迷失了自我,迷失了方向,丧失了了前进的动力。每个人的基础不同,每一个能优劣不同,所以我们应该立足自身,看见自己的闪光点和缺点,也要看见别人的闪光点,缺点。切勿用自己的缺点去,与别人的闪光点进行比较,那可是对我们来说是致命一击。自己可以立个flag,每天进步一点点,人生进步一大截。After All 人生的对手,最终是我们自己。

为什么人要不断的学习

原因:学习的好处学习作为一种获取知识交流情感的方式。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二十一世纪这个知识经济时代,我们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学习是人们不断满足自身需要、充实原有知识结构,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最终取得成功的法宝。学习目的:为了掌握知识,为自己的将来打好基础,作好铺垫。学习仅仅是一个过程。正如人们常说的"学以致用",学习就是为了将来的发展。因此头脑清醒的人,学习会有的放矢,目标非常明确。而头脑糊涂的人,学习则无的放矢,忙于应付,非常被动。在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接触新事物,只要抓住了机会,调整好心态,在哪里都可以学习到有价值的东西,这就需要我们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学习是为了什么,怎样才能学以致用,是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学习方法:/iknow-pic.cdn.bcebos.com/b7003af33a87e95043731be71b385343faf2b4d1"target="_blank"title="点击查看大图"class="ikqb_img_alink">/iknow-pic.cdn.bcebos.com/b7003af33a87e95043731be71b385343faf2b4d1?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esrc="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b7003af33a87e95043731be71b385343faf2b4d1"/>每天坚持学习的最好方法就是把学习变成一种习惯。每天的时间要适度,找到适合自己强度的时间。把每天的学习计划放在首要位置。

圆的认识评课稿及建议

反思:①概念教学直白了当,没有任何让学生先反复感知圆的相关概念的过程,而把这一感知过程放在以后作圆的体验中,省去了大量的貌似认识活动、其实是无用的事先感知的时间。不经过动手的体验是非常苍白无力的。②把课堂真正让给了学生,让学生在主动动手活动中去体验画圆、识圆、用圆,感知圆的运用价值和它的美。③充分尊重个性差异。比如,作业的分层布置,自由选择喜欢的作业,在发现学生能力不足时建议适时调整作业。④作业要求层层推进,把学生的认知能力通过这种任务驱动的方式逐步推向深层。不足之处:没有学生作业的展示与评价过程,交流环节缺失,互动互学的班级教学优势没能得以体现。课堂流程是这样的:环节一、概念讲述。一开课,老师不作任何情境引导与调侃式的表白,直接了当表明课题:今天我们来认识圆。然后一个反问:什么叫圆呢?师一边演示画圆一边作概念讲述师先在黑板上点一个点,然后用圆规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圆,师说:刚才点的点是用来固定圆规一端的,它叫圆心,接着边讲边画: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同法教学直径。3分钟讲完圆的这些概念。环节二、学生画圆。接下来,他拿出一叠白纸,每人发一张,要求学生用5分钟时间画出各种不同的规范的圆。至于怎么画、画几个未作任何要求。学生画圆,老师巡回指导:使用圆规的技巧;不时展示学生的作品;观察学生作业。5分钟后,老师宣布:时间到,收作业。环节三、老师拿出红、黄、蓝三叠不同颜色的纸,要求在红色纸上画出。

圆柱的认识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圆柱的认识评课优缺点及建议如下:优缺点:1、老师的基本素质很高。语速的控制得当、教态从容大方,板书整齐认真、练习题设计极具梯度性,并且有新意,这一点体现在练习题的设计思路和题目的取名上。2、教学设计充分体现新课标对小学课堂的要求。首先:引导学生从生活事件出发,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其次: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的组织、引导和合作作用。合作探索阶段,老师给出明确的要求之后,便大胆的把时间交给了学生,让他们经历冲突、探索、结论得出的整个过程。3、整节课体现了从问题-猜想-验证-解决实际问题的整个新课标的课程理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4、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索的时间。不但让学生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乐趣,而且在阐述结论的同时锻炼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孩子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建议:语言再丰富一些,语调再抑扬顿挫一点;在恰当的时候给孩子独立总结的机会,比如在复习完圆面积推导过程之后,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所用的数学思想;给孩子独立思考的时间,不要急着替孩子解释问题,这样容易掩盖问题。

上一篇:四月四

下一篇:坏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