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时间:2024-05-13 05:04:33编辑:揭秘君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是谁说的话?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是陈汤说的话。出自西汉名将陈汤给汉元帝的上书,是表明击退北匈奴郅支单于的功绩。这句话是诛杀完再说的而不是诛杀前所说。全句为:“宜悬头槀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释义:“应该把砍下的头悬挂在蛮夷居住的槀街,让他们明白,敢于侵犯强大汉帝国的人,即使再远,我们也一定要杀掉他们。”主要介绍陈汤(?—约前6年),字子公,山阳郡瑕丘县(今山东兖州东北)人。西汉时期将领。陈汤学识渊博,通达事理,起家太官献食丞,交好富平侯张勃。汉元帝时,以荐为郎,数求使外国。时匈奴郅支单于役属康居,攻略乌孙、大宛,威胁西域。建昭三年(前36年),乃以西域副校尉与西域都护骑都尉甘延寿矫制发城郭诸国兵及车师戊己校尉屯田吏士进击康居,诛郅支单于。赐爵关内侯,迁射声校尉。鸿嘉二年(前19年)成帝诏罢昌陵,遂以妄言复徙民实陵,为大司马卫将军王商劾奏,又以贪赃事发,以此免为庶人,徙敦煌、安定。后归长安,卒于成帝、哀帝之间。后追赠破胡侯。王莽掌权后,追赠谥号为壮。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陈汤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出自谁的口中?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是陈汤说的话。出自西汉名将陈汤给汉元帝的上书,是表明击退北匈奴郅支单于的功绩。这句话是诛杀完再说的而不是诛杀前所说。全句为:“宜悬头槀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释义:“应该把砍下的头悬挂在蛮夷居住的槀街,让他们明白,敢于侵犯强大汉帝国的人,即使再远,我们也一定要杀掉他们。”主要介绍陈汤(?—约前6年),字子公,山阳郡瑕丘县(今山东兖州东北)人。西汉时期将领。陈汤学识渊博,通达事理,起家太官献食丞,交好富平侯张勃。汉元帝时,以荐为郎,数求使外国。时匈奴郅支单于役属康居,攻略乌孙、大宛,威胁西域。建昭三年(前36年),乃以西域副校尉与西域都护骑都尉甘延寿矫制发城郭诸国兵及车师戊己校尉屯田吏士进击康居,诛郅支单于。赐爵关内侯,迁射声校尉。鸿嘉二年(前19年)成帝诏罢昌陵,遂以妄言复徙民实陵,为大司马卫将军王商劾奏,又以贪赃事发,以此免为庶人,徙敦煌、安定。后归长安,卒于成帝、哀帝之间。后追赠破胡侯。王莽掌权后,追赠谥号为壮。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陈汤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犯中华者,虽远必诛"原话是“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出自西汉名将甘延寿和陈汤在攻灭匈奴郅支单于对汉宣帝的上疏中所说的。
翻译为:冒犯我强大汉朝的行为(言行或者侵犯),虽然远也要杀死你;打得你服气。
陈汤,原话是: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出处是《汉书·傅常郑甘陈段传》
你这句是后来改了的。
原文如下:
于是延寿、汤上疏曰:“臣闻天下之大义,当混为一,昔有康、虞,今有强汉。匈奴呼韩邪单于已称北籓,唯郅支单于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为强汉不能臣也。郅支单于惨毒行于民,大恶通于天。臣延寿、臣汤将义兵,行天诛,赖陛下神灵,阴阳并应,天气精明,陷陈克敌,斩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县头槁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汉书·傅常郑甘陈段传》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什么意义?

意思是:对冒犯我强大中华的行为的人,即使再遥远也要诛杀。最早出陈汤给朝廷发的信函中:“宜悬头槀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当时陈汤在北方与匈奴作战,在战胜匈奴后写了一份奏章给汉元帝,其中就写了这句流传千年的话,意思是如果有谁胆敢侵犯大汉的王土,即使再远,汉朝军队一定会无情的踏平敌人。这句话也确切的反映了当时汉朝百姓的民族凝聚力。扩展资料:公元前36年(建昭三年),陈汤被任命为西域都护府副校尉,与西域都护甘延寿一起出使西域。出使西域的路上,陈汤向甘延寿建议:不能坐视匈奴在此做大,我们调动西域乌孙等国的士兵,攻灭郅支。甘延寿表示赞同,但坚持要先上奏朝廷。陈汤屡劝无果之下,趁甘延寿生病,擅自假借汉帝诏令,征发西域各国士卒和汉朝在车师国屯田的士兵共4万多人,分成六队,即刻出发。郅支单于明白对方这是找他算账来了,退无可退的他只能硬着头皮死守。第二天汉军就击败了外围救援的一万多康居骑兵,迅速攻破城池,郅支单于也在乱兵中被杀。此役汉军斩杀敌军一千五百多人,俘虏一千多人。陈汤与甘延寿随后向朝廷上疏告捷:“郅支单于惨毒行于民,大恶通于天。臣延寿、臣汤将义兵,行天诛,赖陛下神灵,阴阳并应,天气精明,陷陈克敌,斩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悬头槀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是谁说的话

“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是西汉时期的陈汤说的,意思是:对冒犯我强大汉朝的行为的人,即使再遥远也要诛杀。“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是汉廷对外政策的基本策略。
汉朝军队果断出击北匈奴,灭了北匈奴在郅支城重建的国家,解除了郅支单于所部对汉朝的威胁,留下了“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名言。出自《资治通鉴》卷第二十九《汉纪二十一》。


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下一句是:辱我天威者虽难必报。这句话出自:东汉时期班固写的《汉书》卷七十:“宜县头藁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这句话是诛杀完再说的而不是诛杀前所说。意思是:对冒犯我强大汉朝的行为的人,即使再遥远也要诛杀。扩展资料:1、班固作为史学家,《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前四史”之一;作为辞赋家,班固是“汉赋四大家”之一,《两都赋》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同时,班固还是经学理论家,他编辑撰成的《白虎通义》,集当时经学之大成,使谶纬神学理论化、法典化。2、《汉书》也是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它是继《史记》以后出现的又一部史传文学典范之作,通过叙述西汉盛世各类人物的事迹,全面地展现了西汉盛世的繁荣景象和时代精神风貌,在叙事写人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3、《汉书》在构书体系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规矩法度清晰、体例整齐合理,更易使人效法,开启了官方修史的端绪。艺术特色上,《汉书》重视规矩绳墨,行文谨严有法,在平铺直叙过程中寓含褒贬、预示吉凶,分寸掌握得非常准确,形成了和《史记》迥然有别的风格。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汉书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大将陈汤,终因什么毁了大好前程?

因为他多次欺骗皇帝。打仗的时候,未得到皇帝的命令就擅自出兵。在建造陵墓的时候,天空出现异象,他造谣把异象归于皇上。还欺骗皇上说康居王送到汉朝来的质子不是真正的王子。最终导致入狱,被判死刑。虽然最后放了出来,但是皇帝没有继续重用他,将其贬为一个普通士兵。当时匈奴内部斗争,五位单于相互征战。而汉朝国力强大,于是匈奴纷纷臣于汉朝。其中郅支单于因为汉朝偏袒呼韩邪单于,愤怒之下囚禁了汉朝的使者,并吞并了其他的三位单于。并且杀害汉朝后续派出的三批使者。这样子做无异于挑衅汉朝的威严,于是汉王派陈汤出使西域,但是并没有命令陈汤攻打西域。而陈汤却假传命令,调动军队灭了郅支单于。虽然陈汤最终胜利了战争,并且帮助呼韩邪单于同一了匈奴,但是其假传命令之事无疑是很大的罪过。朝廷各大臣对他的功过说法不一。再加上他好大喜功,但是贪图享受,贪爱钱财。战争中所缴获的财物很多都私吞了,没有上报朝廷。在路过各地的时候更是收受贿赂,在班师回朝的时候,更是主动要求各地的使者在路上迎接犒劳。后来汉成帝在建造陵墓的时候,天空出现异象,他更是造谣说异象是皇帝的原因。这无异于挑战皇威,于是被捕下狱,判处死刑。后来被朝中的大臣所求情,免除了死刑,但是皇帝仍然没有放过他,削去了他的爵位,让他做了一个普通的士兵。

“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立誓者陈汤,却是一个有才无德之人吗?

陈汤今山东兖州人,家境贫寒,自幼喜欢读书,写得一手好文章,陈汤长大以后开始北漂,谋得一份太官献食丞的工作,后来结交富平侯张勃,张勃非常赏识他的才华。公元前47年,汉元帝即位的第二年下令举荐贤才,张勃推荐了陈汤,陈汤却因母丧不归,被人举报不孝,失去了机会。后来又有人大力推荐陈汤,陈汤才做了皇帝的侍从官,陈汤非常勇敢,他主动请缨出使西域。汉元帝便任命陈汤为西域副校尉,与西域都护甘延寿一起出使西域,陈汤是甘延寿的助手,但是他的才能远远超过甘延寿。自北匈奴西迁以后,他们自认为远离汉朝,汉朝不能把他们怎么样,所以就为所欲为,在西域一带横行霸道,迫使西域诸国向它俯首称臣,还袭杀了数百名汉使。陈汤有勇有谋,喜好建功立业,他向甘延寿提议,现在北匈奴横行霸道,欺凌诸国,如果继续让他们放纵,匈奴将来一定会成为大汉的隐患,也会损坏大汉的威信,不如我们与那些受到匈奴欺压的国家联合起来,对付匈奴,这样一来可以替国家拔出一颗强钉,自己也能建功立业。甘延寿赞同陈汤的想法,但是他需要请示朝廷后再做定论,陈汤却不干了,他认为这事儿只要上报朝廷就做不成,皇帝跟公卿们讨论来讨论去,没完没了拿不定主意,不如来个先斩后奏。甘延寿为人谨慎,没有同意陈汤的提议。陈汤剧照陈汤不按常理出牌,擅自发兵陈汤提议被拒以后,他并没有放弃攻打匈奴的决心,他一直在等待机会。一天甘延寿生病了,而且久治不愈,陈汤就趁机假传朝廷命令,调集驻守西域的汉兵,联合几个西域诸国准备攻打北匈奴。甘延寿听闻后大吃一惊,惊慌地从病床上爬了起来,想要阻止陈汤的鲁莽行为。陈汤却手持宝剑,大声呵斥甘延寿:难道你想坏了大家的好事吗?甘延寿吓得不敢吱声。甘延寿在陈汤的胁迫下,率领汉胡联军约四万人向北匈奴进发。匈奴单于闻讯后,调集军队防守,汉胡大军到了以后,对匈奴单于发动攻击,当时单于城的外围是木头筑的围墙,陈汤下令火烧单于城,致使城内匈奴人纷纷逃亡,混乱不堪。当时匈奴人的兵器也远不如汉朝的先进,致使伤亡惨重,单于无奈之下让自己的几十位夫人穿上铠甲与自己一起登上城楼防守。匈奴单于剧照匈奴单于被汉军射中了鼻子,几十位夫人也大多被乱箭射死。第二天,汉军攻破单于城,单于身负重伤而死,汉军斩杀单于的太太、太子、名王等一共一千五百多人,俘虏一百多人,降服一千多人,汉军全胜而归。陈汤斩杀匈奴单于立下千古奇功,这是自汉朝与匈奴开战以来,很多抗匈名将想做而没有做到的功业,连卫青、霍去病都未曾做到。此战之后,陈汤喊出了“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言壮语。陈汤大败匈奴单于的消息传回汉朝以后,汉元帝兴奋不已,他想大赏陈汤,却遭到丞相匡衡、御史大夫为首的大臣的反对,他们反对的理由是如果嘉奖陈汤,就会开了一个不好的先河,以后驻守边疆的将士会纷纷效仿陈汤,为了功名利禄而漠视朝纲,擅自调动军队攻击其他部族,挑起民族矛盾。汉元帝虽然内心非常赏识陈汤的果敢,但是他也不想违背丞相的意愿,陈汤虽然立下奇功,并没有得到封赏。

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意思

“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意思是:对冒犯我强大汉朝的行为的人,即使再遥远也要诛杀。这句话出自班固的《后汉书》中的陈汤列传,原文内容:“宜县头槁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这句话是陈汤在给汉元帝上书说明关于矫诏讨伐北匈奴郅支单于时说的,大致的意思是:应该把在这次战争中砍下的敌人首级悬挂在蛮夷的居住地,让这些人知道,凡是胆敢冒犯我大汉王朝的任何组织或者是个人,即使你在天涯海角,我们也一定要你付出惨痛的代价。
《后汉书》是南朝宋时期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史类文学作品,属“二十四史”之一。《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后汉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取自司马彪《续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汉朝东汉时期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则又有所创新,有所变动。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出自哪里

出自西汉名将陈汤的上书:“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是表明击退北匈奴郅支单于的功绩 。全句为:“宜悬头槁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原文 “臣闻天下之大义,当混为一。 匈奴呼韩邪单于已称北藩,唯郅支单于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为强汉不能臣也。 郅支单于惨毒行于民,大恶逼于天。 臣延寿、臣汤将义兵,行天诛,赖陛下神灵,阴阳并应,陷阵克敌,斩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悬头槁于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汉书——傅常郑甘陈段传》 陈汤,字子公,汉族,山阳瑕丘(今山东兖州北)人,西汉大将。西汉元帝时,他任西域副校尉,曾和西域都护甘延寿一起出奇兵攻杀与西汉王朝相对抗的匈奴郅支单于,为安定边疆做出了很大贡献。

上一篇:特殊使命演员表

下一篇:百度加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