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安全管理

时间:2024-05-11 16:03:00编辑:揭秘君

如何做好保安巡防工作

  一)树立治安效益观,提高对治安联防队伍建设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总结分局半年多来抓大巡防工作的经验,关键就是分局党委能够始终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对社会治安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到位。保证溪湖地区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必须有一个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治安好了,社会就稳定,经发发展环境好了,才能吸引更多的外资和项目。溪湖分局党委从政府工作大局出发,认识到社会治安是经济发展,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社会治安得到充分保障,才能保障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政治效益等的有效性受益,从而树立了明确的治安效益观。再穷也不能穷治安,花钱才可以买平安。加大治安巡防投入,完善群防群治网络,尤其要建立治安联防队伍,逐步加强治安联防队工作,这是区委、区政府和分局党委形成的共识。

  (二)组建派出所治安联防队,建立队伍管理“三项机制”

  一是建立考核责任机制。把治安联防队伍建设纳入维稳及综治工作考核,签订责任书并实行一票否决制度,对治安联防队伍建设不达标、作用发挥不好的派出所,年终不能评为先进单位和文明单位,领导和主管巡防的民警不能评为先进个人或考核为“优秀”。

  二是建立层级领导机制。分局成立治安联防大队,派出所成立中队,派出所分管巡警的副所长任中队长,中队下设巡组等。

  三是建立组织管理机制。坚持“以块为主,条块结合,公安为主,群防群治”的工作组织模式,即按区域划“块”,由派出所联防队承包治安“责任田”,按主要街道划“条”,由治安巡防中队巡逻街面防范;建立和规范队伍管理模式,派出所进行业务培训和指导,政府综治部门和街道、社会大力支持,形成了“多级领导,统一指挥,合理布局,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三)完善治安联防队工作运行机制,确保“三个落实”

  一是落实经费保障。保障经费投入、维持队伍运作开支,是治安联防队伍开展工作的前提。到目前为止,分局已经投入?万元用于治安联防队伍的发展经费。

  二是落实管理规范。通过抓好三个环节,规范联防队伍的管理。一是抓好组建环节,坚持公开招聘、公平竞争、公正择优的原则,按照组织面试、文化笔试、体能测试和政治审查等程序,重点从复员退伍军人、本地优秀青年中选拔录用,专门编印业务手册,进行岗前培训,并建立“周小结、月培训、季考核”的日常培训制度,加强治安防范、现场保护、擒拿格斗等业务技能培训,试用合格后签订劳动合同,完善社保。二是抓好管理环节,坚持以制度管人,制定规范化管理制度,构建公平公正、竞争淘汰、监督奖惩的管理平台,把竞争激励机制引入治安联防队伍建设,实行动态管理,建立队员业绩考核档案,大队和派出所逐月联合考核,工资浮动,奖惩兑现。三是抓好组织环节,坚持“忠诚、团结、自律、奋进”的思想路线,掌握队员思想动向,正确引导,逐渐增强对联防事业的热情和信心,加强队伍政治思想、组织纪律教育,增强队员的归属感、责任感、光荣感,安人心,留人才,发挥核心凝聚作用。

  三是落实巡防责任。“与其花警力破案、不如花精力防范”。今年5月初以来,分局在经费十分紧张的状况下,为联防队员统一购置了统一服装,巡防器械,强光手电等,根据治安动态走向,划定巡防部位和巡逻线路,初步形成了“点守、线巡、面控”的快速联动立体防控网络。“点上守”即在银行下班、学校晚上放学时间定时定点出现在此类单位门口;“线上巡”即12点之前出现居民夜间出行易发生拦路抢劫线路;“面上控”即责任民警安排布置治安联防队员开展日常治安防范工作,注意社会动态,反馈治安信息,加强治安巡逻,压制案件发生,重点守候伏击,打击现行违法犯罪活动,形成划片管理,统一领导,警民联防的局面。

  二、溪湖分局治安联防队伍在社会治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上半年以来,溪湖分局治安联防队伍充实了派出所治安防范力量,完善了全区群防群治防控网络,成为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取得良好的社会成效。

  (一)成为社会治安综合管理的抓手。通过治安联防队员对外来人员和出租屋的实际管理操作,向群众直接宣传法律知识,灌输安全防范意识,落实群众性防盗、防火、防破坏和其他治安灾害事故的防范措施,向公安机关反映群众对社会治安工作的意见和要求,配合有关部门及时疏导和调解民间纠纷,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了社区对居民的管理空档,成为了社会综合治理的重要抓手。

  (二)成为群防群治力量的主力军。治安联防队伍的运行,一是弥补了基层公安机关警力的短缺,加强了街面和复杂路段的治安控制,震慑犯罪,减少发案。同时,也减轻了派出所处理案件的压力和所耗费的警力;二是专职治安巡防队伍发挥了尖刀作用,增强了打击力度。溪湖分局治安联防队从成立至今,巡防中共抓获违法犯罪人员?人,查处治安案件?起。三是改善了辖区的治安环境,弥补了社会面“见警率”不足造成的空档,增强了群众的安全感和安居感,赢得辖区群众的高度评价。

  (三)成为建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长效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治安联防队伍是群防群治队伍的中坚力量,加强这支队伍的建设,有利于社会长治久安,也符合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建设平安溪湖的要求。溪湖分局从实际出发,通过主抓对治安联防队伍工作的管理、指导和使用,全面推进了群防群治组织建设的健康发展,初步建立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长效机制,社会治安环境和投资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良性协调发展。其实践充分证明,加强城乡治安联防队伍建设是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溪湖投资环境的优化,是地方政府坚持以人为本、践行科学发展观,确保经济社会各方面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有利于社会长治久安,符合构建平安和谐社会的要求。

  三、对今后城乡治安联防队伍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随着溪湖城乡治安联防队伍的日益壮大,在肯定其作用的同时,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一是队伍定位模糊,与内保、志愿者巡逻队即相似又有差别;功能和身份不准确、不规范,在法规上欠缺立法、不规可循,管理上具体操作过程中有很多困难;二是队员素质参差不齐,人员流动性较大,队伍作用发挥不充分;三是队伍的管理机制不完善,组建管理、监督使用的分离,缺乏相应层级管理机构,统筹协调机制不健全;四是队伍的运行机制不完善,警民联防工作机制有待规范。当前,在警力有限的情况下,全面加强治安联防队伍的建设,是当前搞好社会治安的关键,也是改善治安环境,增强群众安全感的有效途径。具体要抓好如下工作:

  (一)提高认识,把队伍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群防群治组织是维护社会治安必不可少的重要力量,而治安联防队伍已成为群防群治队伍的主力军,是全区开展社会面治安防控工作的一支必不可少的辅警力量。区委、区政府和综治部门应该大力支持和支援治安巡防工作,把加强治安联防队伍建设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一条重要措施,纳入领导责任制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规划,做到领导、队伍、工作、经费四落实。分局党委和各级领导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群防群治工作的新办法、新路子,加强对治安联防队伍工作的管理、指导和使用,以此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全面推进群防群治组织建设的健康发展,改善社会治安环境,优化投资环境,增强群众的安全感,构建平安和谐社会。

  (二)加强领导,抓紧完善队伍管理机制。一是建立综治、公安部门协调的领导机制。可实行公安局分管治安和派出所基层工作的副局长兼任区综治办副主任,派出所分管巡警和辖区警的副所长兼任街道(镇)综治大队长,形成公安机关和综治部门对治安防范工作共同研究,统一部署,统一要求,统一检查,协调一致的管理机制。二是健全队伍层级管理体制。按层级设立管理机构,在全区建立队伍管理模式,形成全区统一的管理网络,如分局设立治安联防大队,派出所设立中队,街道(镇),居(村)设立相应机构,领导分别由各级综治办和公安机关分管领导共同担任。三是制定队伍人员配置标准。按当地户籍人口数、外来人口数和辖区刑事治安案件年发案数为系数,核定治安联防队伍人员的最低人数下限,如队伍设置人数下限为该社区户籍人口的1‰ ,辖区刑事治安案件年发案总数的3‰之和,并每一年调整核定一次,但内保和志愿者巡逻队不应统计在内。四是建立管理制度规范。按照“五个统一”的要求,要严把人员招聘用人关,优化巡防队员的结构,建立队伍职责、任务、纪律、考核奖惩等制度,制定工作、行为、装备规范和守则,治安部门利用警校等培训基地定期组织进行岗位培训,派出所每周进行工作小结、每月组织业务培训、每季完成综合考核,优胜劣汰。

  (三)创新机制,规范队伍工作形成防范合力。一是形成文件,制定规范。分局治安巡防大队应就建立治安联防队伍形成正式的文件,确立队伍管理、工作运行、经费保障等新模式,全面实行规范化管理。二是明确管理主体,分清工作职责。逐步从公安机关作为治安联防队伍管理主体,过渡到各级政府、综治部门和居(村)民委员会为主体,与全国其他地区模式相一致。明确主体之后,主管部门就要负责制定规范、组织管理、行政及后勤保障,牵头单位要协调各职能部门做好治安联防队伍管理的各项工作,制定有关部门和单位的管理职责、管理规范和管理责任追究制度,并将其纳入维稳及综治工作的考核内容;无论管理主体由政府综治部门牵头,还是目前由公安机关牵头,公安机关都是业务主管部门,分局治安巡防大队和派出所负责培训、指导、监督、管理、审核、使用,明确联防队员的工作职责和勤务方式,禁止联防队员代替民警从事警务活动,防止越权执法,落实专职人员负责日常纠察和调查处理治安联防队伍中的违规、违纪、违法问题,加强内部监督和管理,依法治队,从严治队,确保队员依法文明执勤,减少违法违纪行为发生。三是建立专群结合的工作机制。派出所要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结合社区警务工作,努力实现工作重心向防范转移,最大限度促进警务工作前置的同时,注意把社区治安巡防工作与驻社区警务室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治安联防队伍的作用,把治安联防队伍作为维护社区治安、深化社区警务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切实加强指导和督促,同时,结合社区警务工作目标考核责任制,促进社区民警积极指导和带领社区治安联防队开展工作。

  (四)分级负责,切实解决队伍经费保障问题。合理解决治安联防队伍的业务经费和社会福利保障问题,是队伍能否充分发挥作用和是否具有生命力的重要保证,社会各方面都应该大力支持。一是制定政策,财政供给。区委、区政府必须制定相关政策,规定将群防群治队伍经费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并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争取逐年有所增加。二是寻求突破,社会筹资。财政补贴与社会筹资并举,是切实解决队伍经费保障问题的根本出路,按照中央综治委有关文件精神,坚持“谁受益、谁出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和“自愿、适度、资金定向使用”的原则,区委、区政府在搞好调查研究和科学测算的基础上,应通过制定社会收费政策,突破制约群防群治队伍发展的瓶颈。对安全文明小区收取“有偿性保安服务费”,或参照其它城市的作法,对企业、个体工商户、外来暂住人口等收取治安联防费。三是设立基金,多方筹措。政府设立见义勇为暨维护社会治安突出贡献奖励基金,政府财政定期定额投入,并大力宣传,号召社会各界捐赠,对联防队员在巡逻中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或提供破案线索的,实行奖励 。

  我个人的想法:只要有男信、责任心以及恒心,重视自己的工作,你一定能做好!:)望采纳


公共安全与公共管理

公共安全与公共管理   引导语:公共安全与公共管理密切相关。对公共安全的含义可以从法学理论和管理理论两个方面进行考察。下面是我为你带来的公共安全与公共管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公共安全与公共管理密切相关 ,公共安全管理应该是公共管理的重要内容 ,公共安全也是公共管理的重要环境因素。强化公共安全管理 ,需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科学的公共安全观 ,需要公共安全管理系统自身的完善和公共管理体系的完善。    一、公共安全是政府和百姓都特别关注的十分重要的社会问题。   公共安全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要条件。任何一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 ,都需要公共安全。公共安全 ,对全社会成员的生存和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没有良好的公共安全保障体系与措施 ,这个社会的存在与发展 ,人们的生存与生活就不可想像。因而维护公共安全 ,是关系国计民生、社会安定和发展的大事;是国家实施法律、治国安邦的重要职能;是加强公共管理、建设强大国家的一项系统工程。对于公共安全的含义 ,我们可以从法学和管理学两个方面来考察。   从法学理论分析 ,对公共安全的含义 ,专家学者的认识不尽相同。什么是公共安全 ? 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分则第二章对其含义没有做出法条性法定限定 ,也没有专门的司法解释 ,但在我国刑法教科书及有关论文中对其限定进行了探讨。法学理论界对公共安全的含义主要有四种不同见解:第一种观点限定为 ,所谓公共安全 ,是指故意或者过失实施或者足以危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重大私产的安全 。第二种观点限定为 ,所谓公共安全 ,是指故意或者过失危害不特定多人的生命、健康或者重大公私财产的行为 。第三种观点限定为 ,所谓公共安全 ,是指故意或者过失实施危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重大公私财产以及公共生产、工作和生活的安全 。第四种观点认为 ,所谓公共安全 ,是指故意或者过失实施危害或足以危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重大财产安全 ,重大公共财产安全和法定其他公共利益的安全 。   从管理理论分析 ,对公共安全的含义 ,有的专家认为 ,公共安全问题由自然因素、生态环境、公共卫生、经济、社会、技术、信息等多重侧面所组成。现代国家安全观已经超出传统的军事和国防范畴 ,而囊括了人民身体健康、生态环境、互联网络安全、生物物种安全、科学技术保密、矿产资源保护、国际贸易畅通、货币金融稳定、公众心理稳定等方面。目前 ,按门类划分 ,影响公共安全的因素主要有: 一是自然因素。包括地质灾害 ,如地震、滑坡、崩岸、塌陷、泥石流等;气象灾害 ,如暴雨、洪涝、旱灾、风灾、雹灾、雪灾、霜冻、雷击、雾凇、雨凇、寒潮、沙尘暴潮、海浪、海啸、海滩等。二是卫生因素。包括人体卫生安全 ,如各类传染病 ,流行病、职业病、突发病、中毒等;动物防疫安全 ,如各类传染病、流行病、突发病、中毒等;水生物防疫安全、如鱼、虾、蟹、贝等。三是社会因素。包括刑事安全 ,如打、砸、抢、盗、杀、烧、炸、绑架、毒x等;社会动乱 ,如动乱、非法集会游行、非法宗教活动等;社会灾难 ,如火灾等。四是生态因素。包括海洋生态安全 ,如赤潮、海岸带侵蚀、   海水入侵、海水污染、渔业生态失衡、海岸工程毁坏等;自然生态安全 ,如动植物群及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农作物与树林病虫灾、森林火灾、水土流失等。五是环境因素。包括废气、废水、废渣、噪声、毒气、腐蚀性物质、光化学雾、放射性危害等。六是经济因素。包括生产安全 ,如爆炸、各类事故等;金融安全 ,如信贷、外汇、股市等;交通运输安全 ,如铁路 ,公路、航空、海运、管道、索道、重要桥梁等;能源安全 ,如煤、油、电、气、水、火、热等。七是信息因素。包括国家机密、计算机信息、网络信息、核心技术、商业秘密等。八是技术因素。包括重要公共技术设施保护 ,如电视台、电台、通讯等重要信息枢纽等;高新技术的负面危害 ,如克隆技术、转基因技术等。九是文化因素。包括民族矛盾、文化冲突等。十是政治因素。包括政治动乱、国家分裂、政治斗争等。还有国防因素 ,包括外敌入侵、主权危害等 。   上述两个方面对公共安全内含的考察分析 ,前者是力求从法学理论角度对公共安全的概念含义给予科学的界定;后者试图从管理实践对影响公共安全的因素给予科学的归类。我认为 ,无论是从法学理论还是从管理理论来考察分析公共安全的含义 ,从总体方向和基本观点上都不是互相排斥的 ,而是互为补充的。从多侧面、多层次来分析理解公共安全的含义 ,有利于我们从多角度、全方位来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公共安全的科学含义。是否可以这样认为 ,现代公共安全的含义 ,是一个可以从多角度、多侧面进行分析研究的复杂的系统和体系。    二、近几年来 ,国内外各界对公共安全越来越关注 ,这主要是因为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中 ,感到公共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要。   《 望新周刊》2004 年第 8 期指出 ,刚刚从“非典”中缓过神儿来的人们 ,现在正不安地关注“禽流感”的蔓延 ,耳边还不时传来各种各样的天灾人祸;开县特大井喷事故导致数百人死亡;元宵节密云县在看花灯时有37 人被踩死;吉林市中百商厦和浙江海宁在同一天发生火灾 ,死亡分别为53 人和40 人。我们似乎在进入一个越发不安全的社会。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洪大用对《 望新闻周刊》说 ,这些现象似乎是孤立的 ,但它们共同预示了高风险社会的来临 ,尤其是我国的公共安全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民革中央副主席、监察部副部长陈昌智指出 ,2003 年特大事故上升的势头未能得到遏止 ,全国发生一次死亡10 人至29 人特大事故115 起 ,死亡1 732 人;一次死亡 30 人以上特别重大事故 14 起 ,死亡830 人。公共安全领域重特大事故出现上升态势。仅2004 年1 月1 日到2 月15 日 ,全国就发生27起一次死亡10 人以上的特大安全事故 ,其中26 起发生在公共安全领域。   上述危害公共安全的事故和事件的发生 ,有其国际社会的共性原因 ,也有我国转型期的特殊原因。从根本上说 ,社会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总体 ,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在现代 ,社会的这种基本特征越来越鲜明 ,在各个领域的反映越来越突出。一方面 ,从“人”来看 ,人口数量猛增 ,密度加大。社会的发展进步 ,城乡人员流动、交往的广度与频率大大增加 ,社会关系已成为无数的、更趋错综复杂的网络。另一方面 ,从“物”来看 ,社会的共同物质生产活动内容大大扩展 ,其设施设备及运输工具不仅大量增多 ,而且不断更新换代 ,科学技术迅速普及、显著提高 ,创造出大量的财富。在生产与经济活动社会化、现代化步伐突飞猛进、形势日新月异的情况下 ,各种人为的、意外的、物质的、自然的因素极易诱发与导致危害公共安全案件的发生 ,而且其后果也日趋严重。在现今条件下发生的火灾、水患、车祸、空难、沉船、爆炸、中毒等危害公共安全案件大大超过以往的危害程度 ,极易给人们带来深重的灾难和难以弥补的巨大损失。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 ,是涉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一场革命 ,其核心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改革必然把我国社会导入良性发展轨道之中 ,极大地发展社会生产力。但是 ,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 ,由于旧的观念、规范和制度被打破 ,而新的观念、规范和制度。   尚未完全建立 ,或者虽然已经建立但尚不完善 ,致使人们的社会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处于失衡和无序的状态 ,体现在社会领域 ,就是犯罪的增长和越轨行为的增加。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手段 ,与犯罪之间并无必然联系 ,但是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阶段 ,市场经济本身的固有属性 ,在一定程度上对犯罪的增长起刺激作用。到2020 年我国人均 GDP将从1 000 美元提高到3 000 美元~4 000 美元。根据国际经验 ,在这期间利益将重新分配 ,新旧观念相互碰撞 ,社会结构将发生剧烈变动 ,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 ,对人民生命安全将构成极大的隐患。近年来 ,我国犯罪形势向动态化、组织化、职业化和智能化的趋势发展 ,全国公安机关所立刑事案件年均上升幅度为24.7 %,刑事案件的总量每年均达300 万起以上 ,各类刑事案件死亡年均近七万人 ,直接经济损失 400 亿元;经济型犯罪涉案金额平均每年都在 800 亿元以上 ,违法犯罪形式趋向多样化、复杂化 ,而且走向国际化。特别需要指出的是 ,由于高新技术的发展 ,生物技术特别是基因技术的广泛使用 ,核工业的发展 ,给犯罪分子、跨国犯罪分子和极端分子提供了最现代的作案手段 ,公共安全的威胁不再局限于任何一个国家的国境内。“九·一一”事件的爆发 ,引起了全世界对恐怖事件的警觉。有关专家指出 ,防范外来有毒、有害物质和生物入侵、恐怖事件的发生 ,应成为我国公共安全战略的组成部分。影响和危害公共安全的因素和事件纷繁复杂 ,危害程度各有差异 ,但这些事件是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有的研究者对此做了考察和分析 。综合专家的研究成果 ,可作如下概括:   1.发生的突然性。这些事件会突然发生。在何时何地或何种情况下发生、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这对我们防止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和选择采取应对措施的时机和地点 ,增加了难度。因此 ,制定公共安全应急措施 ,建立健全公共安全应急体制具有特殊意义。   2.危害的灾难性。这些事件会带来突然性的损害。对社会大众的财产和生命有时会带来灾难和毁灭 ,而且这种损害是刚性的、不可逆转的。一旦发生 ,必须动员必要的力量和资源进行紧急救援 ,力争把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3.范围的广泛性。不少突发事件涉及范围广。2002 年底至2003 年的“非典”疫情扩散到全国 20 多个省市区 ,并波及欧美。为此 ,有必要建立区域性或全国性的应急机制 ,并与其他国家或有关国际组织建立联系 ,共同抗击突发事件。   4.影响的关联性。这些事件发生后会影响和波及经济社会的多个部门、方方面面 ,公共安全事件一旦发生 ,往往会造成连锁反映。如大洪水不仅影响农业 ,而且影响教育、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商业流通等。洪水退后还可能造成大面积的流行病疫情爆发 ,房屋和基础设施损毁影响建筑业等。为此 ,必 须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 ,统筹全局。   5.原因的复杂性。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它由多种原因、多种因素、多种条件构成 ,而且这些原因、因素和条件往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甚至相互转化。因此 ,既要进行科学分类管理、又要加强相互协调和沟通 ,采取科学、系统、综合的措施应对。   6.演变的隐蔽性。如1998 年的特大洪水 ,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由于长期以来对森林的过度采伐和对植被的破坏 ,导致区域自然生态失衡。这有一个量变过程 ,具有隐蔽性。所以 ,应当极其重视这一阶段 ,加强科学研究 ,进行提前预防 ,防止量的扩张和质的突破。因此我们要倡导预防为主的方针。    三、强化公共安全管理 ,维护社会公共安全是个系统工程 ,需要从公共安全体系和公共管理系统多方面寻求对策。其中首要问题就是科学发展观和正确安全观的确立。   目前 ,人们对科学发展观问题的认识正逐步深化。这里想到的是 ,应把公共安全问题与科学发展观联系起来思考。确立和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应该是以人为本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和实践“五个统筹”。中国工程院士、公共安全科技问题研究负责人范维唐认为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和社会的转型期 ,公共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越来越凸现出来 ,引起了决策层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经过半年多的研究 ,专家组100 多位成员达成了非常宝贵的共识:在谋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全部过程中 ,人的生命始终是最宝贵的 ,应当像对待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一样 ,把重视公共安全问题作为一个不可动摇的基本国策来认真对待。据《 望新闻周刊》报道 ,我国每年由于公共安全问题造成的经济损失 6 500亿元人民币 ,约占 GDP总量的6 %。其中 ,安全生产事故引发的损失2 500亿元;社会治安事件造成的损失1 500 亿元;自然灾害造成的2 000 亿元损失;生物侵害导致的损失为500 亿元。近年来 ,安全事故总量居高不下 ,屡屡发生的重特大事故更具突发性、灾难性和社会危害性。1990年至2002 年 ,我国安全事故总量年均增长 6.28 %,最高时增长达 22 %。统计资料显示 ,2002 年全国共发生107 万余起道路交通事故 ,夺去了 11 万人的生命。2003 年全世界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为 50 万 ,其中 ,中国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为10.4 万 ,居世界第一 。在所有的工矿企业中 ,煤矿行业的安全生产形势最为严峻 ,2002年因瓦斯爆炸、矿井坍塌等恶性事故死亡近7 000 人。全国平均每天发生 7.2 起一次死亡3 人~9 人的重大事故 ,每周发生2.5 起一次死亡10 人以上的特大事故 ,每月发生1.2起一次死亡 30人以上的特别重大事故。有关专家指出 ,如果不采取强有力的措施 ,我国的生产安全形势在未来相当长8 (P17)的时间内仍将十分严峻 ,事故发生率仍将在高位徘徊 。   食品安全也成了一个大问题。据了解 ,污染与中毒是我国目前最主要的食品安全隐患 ,人们的生命和健康因此受到严重威胁。2001 年卫生部收到706 起食物中毒报告 ,中毒病例 22 193 人 ,死亡 184 人 ,但专家估计实际中毒人数可能是统计数量的 10 倍以上。除有害微生物外 ,农药、兽药、生物毒素、亚硝酸盐等15 类物质成为食品安全隐患;看不见的慢性污染更是防不胜防。据统计 ,我国有 8 亿人体内残留有早期使用的农药“六六六”和滴滴涕。动物产品中所含的生长消毒引发的健康问题和兽药残留引起的抗药性 ,困扰着全球科学家。2001 年 ,有关部门在“残留物质监控计划”中 ,对规模化养殖加工企业的动物和动物产品监测结果表明 ,多数食用动物及其产品的农药、兽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状况不容乐观 。2004 年涉及10 个地区40 家企业 ,因食用劣质奶粉造成营养不良婴儿 229 人 ,其中轻中度营养不良的189 人 ,共造成12 名婴儿死亡的安徽阜阳劣质奶粉事件 ,震惊全国 。2004 年 5 月 19 日长春大学部分学生在食堂用早餐中的`炒饭后 ,139 人出现恶心、呕吐、头晕、胸闷、指甲发黑等症状 ,经化验为亚硝酸盐引起食物中毒 。自然灾害损失严重。在短短30 秒中 ,24.2万人死亡、16 万人受重伤 ,这就是 1976 年 7 月唐山大地震的杀伤力 ———来自大自然的“不测风云”,常常使人们的生命面临猝不及防的威胁。我国是受地震灾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 ,20 世纪发生的破坏性地震占全球1/3 ,夺去了60 万人的生命 ,死亡人数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1/2。我国22 个省会城市和 2/3 的百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均位于地震高危险区。实际上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重大突发性灾害频发 ,70 %以上人口 ,80 %以上工农业和城市 ,受到各种灾害严重威胁。一次重大的自然 灾害可造成数万、甚至数十万人死亡 ,千百万人受到冲击。近10 年来 ,在台风、暴雨和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中丧生的每年都有上万人 。一些地区盲目追求经济发展 ,对资源和环境“掠夺式开发”,严重忽视了防灾减灾的战略任务 ,人为地加重了自然灾害 ,使社会承受灾害的能力愈加脆弱。人祸也直接威胁着生命安全。火灾是危害最持久、最剧烈的灾害之一。我国每年因火灾而死伤的人数都在几千人。据公安部统计 ,2003年共发生火灾254 811起 ,残废2 497 人 ,伤3 098 人。近年来 ,火灾现象呈现出复杂和多样化的趋势 ,现代城市人口、建筑、生产、物资集中的特点使火灾发生更为集中;各种新型材料的使用使可燃物种类增多 ,燃烧形式和物种更加复杂 ,火灾有毒气体危害问题突出;各种新能源和电器产品的使用导致火灾起因更为复杂、多样和隐蔽;高层、复杂、超高建筑的增多使火灾扑救和人员疏散条件恶化等等。   目前社会治安形势严峻 ,如果说火灾的发生还有一定的偶然性 ,而人与人之间的流血的冲突、社会治安事件递增是某些社会领域长期非良性运行的必然结果。正如有关专家指出 ,多年来我们用非常低的劳动成本和非常高的资源环境代价换来了 GDP的高速增长 ,而忽略了社会的均衡发展。从 SARS引起的社会性恐慌和一些重大社会安全问题可以看出 ,我国的   公共安全保障体系尚未建立健全 ,应对公共安全问题和社会风险的能力还远远不够。应当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把社会发展和公共安全问题提上议事日程。长期以来 ,民政、农业、卫生、教育、环保等几大社会发展部门受到了忽视 ,应该增加投资 ,使整个社会的发展建立在可持续的基础上。    四、理论和事实表明 ,建立和健全我国的公共安全体系已经十分迫切、十分必要、十分重要。这既包括公共安全管理体系自身的健全和完善 ,也需要公共管理的健全和完善。   公共安全与公共管理密切相关 ,公共安全管理应该是公共管理的重要内容 ,公共安全也是公共管理的重要内容。目前 ,在我国的公共管理和行政管理实践中 ,已将公共安全管理纳入视野。但遗憾的是 ,在公共管理学的教材中 ,虽然也列举了具体的管理内容 ,如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公共法治管理、公共财政管理、公共科技文化教育管理等等 ,但却缺少公共安全管理这一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这是一个很大的缺憾。随着理论和实践的推进 ,应该在公共管理学教科书上补上这一章。与公共管理密切相关 ,在建立健全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和强化公共安全管理方面 ,有这样一些方面需要创新完善。   一是建立健全公共安全保障体系。要从战略高度对公共安全保障体系进行制度设计。有的专家做出了具体策划 ,包括 ①建立预警机制。贯彻预防为主 ,常备不懈的基本指导方针 ,改变重治轻防的实际 ,切实加强预防预警的人力、物力、财力、装备、科研的投入 ,化解各种危机和风险 ,尽可能把潜在的威胁公共安全的突发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 ,或阻止或减缓突发事件的发生 ,降低激烈程度和减少覆盖范围。②建立分级制度。在总结自己经验教训和广泛借鉴国外成功做法基础上 ,依据对可能危及公共安全的突发事件的范围、影响程度进行科学分级 ,制定分级预案 ,进行分级预防和应急处理 ,依法规范和宣布突发事件的级别 ,科学应对。③建立和完善应急制度。包括信息采集和自动汇总机制、网络应急指挥机制、联席协调、信息沟通和反馈、资源动员机制、交通运输保障机制、社会治安保障机制等。包括经济安全应急体制;学习、生产和工作场所安全应急体制;环境安全应急体制;公共卫生安全体制等。④建立和完善非程序化决策机制。通常 ,影响公共安全的突发事件具有紧急性和灾难后果的迅速蔓延性 ,解决和控制的最佳时机稍纵即逝。必须给最先接触的一线人员临机决断权力。⑤建立公共安全基金制度及民间援助制度。建立涉及不同公共安全类型的基金 ,同时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企业和个人捐资捐赠。⑥建立健全符合农村和农民特点的各种组织和制度。农村和农民 ,是我国公共安全保障的重点之一 ,必须特别重视 ,采取有效措施和有专项经费给予保证 。   二是建立健全公共安全的行政管理体系。公共安全在公共管理中的强化 ,需落实到以政府为主体的行政管理体系中。要强化政府的公共安全意识、责任和体制。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应把公共安全当作大事 ,统筹全局 ,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负起责任。应该把公共安全管理当作重要工作 ,既有日常安排 ,又有应急措施。很多措施的落实并不需要建立新的机构 ,而是需要落实到政府的相关部门。   三是建立健全公共安全的法规体系。发达国家拥有一整套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安排 ,形成了严密的公共安全保障体系 ,目前我国仍未出台“紧急状态法”和相应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整个社会仅仅熟悉常态运行下的规则 ,遇有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时 ,社会和职能部门不可避免地陷入忙乱甚至恐慌状态中。制定公共安全应急法。依法规范政府行为 ,明确社会各类机构、组织和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建立健全保障公共安全的应急体制和机制 ,规范各种制度 ,为公共安全提供法律制度保障。   四是建立健全公共安全科学与技术的研究机构。国内外经验教训告诉我们 ,建立健全有关科研机构 ,可以为公共安全提供有力支撑。长期以来 ,公共安全是一个备受忽视的冷门领域 ,但随着近年来一系列问题的暴露 ,相关领域的研究才逐渐开展起来 ,清华大学于 2003 年底成立了公共安全研究中心。在这方面 ,需要国家组织力量进行重大科研项目攻关。科学   技术的研究在诸多方面为公共安全提供支撑 ,比如风险的评估 ,灾害、事故的发生机理研究 ,针对可能导致事故的关键环节的控制技术 ,生命安全的保障 ,灾害中人群的心理、行为特征的分析及研究等。   五是建立健全公共安全的人才保障体系。公共安全也是一门科学 ,而且是一个重要的科学体系 ,需要多方面、多层次的人才;不同层次的管理和决策人才;不同学科的科研人员;不同岗位的基层和一线人员。这就需要公安大学培养和培训相关人才。有关部门应该重视那些有实践经验 ,敬业精神强的人才 ,发挥他们的作用。   六是建立健全公共安全的物质和财政保障体系。预防为主和应对不同类型的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 ,需要不同的物资储备。需要把公共安全保障所需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全国财政预算中用于应对突发事件的准备金约有50 亿元 ,一遇重大突发性事故常常显得捉襟见肘 ,需要增加各省市、自治区对突发事件的准备金 ,列入财政预算 ,同时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捐赠为公共安全提供强劲的物质保障。   七是建立健全社区治安和公共安全体系。面对社会转型和社区兴起。社区治安日益成为社会公共安全体系工作的微观基础和主要方面。西方发达国家把社区治安作为社会公共安全体系的基础 ,并且与社区的公共安全体系工作中突出了社区居民和当地社会组织参与和合作。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 ,结合我国的实际 ,创造出一条公共服务体系与公共安全体系统一的社区治安体系和公共安全工作方式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社区公共安全服务 ,维护社区治安 ,维护公共安全。   八是建立健全安全的教育、宣传、培训体系。教育部门应在大中小学开设公共安全知识课程;社会媒体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 ,如电视、广播、互联网等手段对不同类型的公共安全预警预防制度和应急措施进行广泛宣传和普及。各类公共安全指挥系统定期进行不同范围、不同级别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演。在高度重视专家和专业队伍建设的同时 ,建设公共安全志愿者队伍 ,充分发挥产业工人、在校大学生、民兵预备役人员等的重要作用 ,进行注册管理和定期培训 ,与专业化队伍相互补充 ,提高全民的公共安全意识、知识水平和公共安全保障能力。 ;


公共安全与公共管理

  公共安全与公共管理密切相关 ,公共安全管理应该是公共管理的重要内容 ,公共安全也是公共管理的重要环境因素。强化公共安全管理 ,需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科学的公共安全观 ,需要公共安全管理系统自身的完善和公共管理体系的完善。    一、公共安全是政府和百姓都特别关注的十分重要的社会问题。   公共安全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要条件。任何一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 ,都需要公共安全。公共安全 ,对全社会成员的生存和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没有良好的公共安全保障体系与措施 ,这个社会的存在与发展 ,人们的生存与生活就不可想像。因而维护公共安全 ,是关系国计民生、社会安定和发展的大事;是国家实施法律、治国安邦的重要职能;是加强公共管理、建设强大国家的一项系统工程。对于公共安全的含义 ,我们可以从法学和管理学两个方面来考察。   从法学理论分析 ,对公共安全的含义 ,专家学者的认识不尽相同。什么是公共安全 ? 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分则第二章对其含义没有做出法条性法定限定 ,也没有专门的司法解释 ,但在我国刑法教科书及有关论文中对其限定进行了探讨。法学理论界对公共安全的含义主要有四种不同见解:第一种观点限定为 ,所谓公共安全 ,是指故意或者过失实施或者足以危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重大私产的安全 。第二种观点限定为 ,所谓公共安全 ,是指故意或者过失危害不特定多人的生命、健康或者重大公私财产的行为 。第三种观点限定为 ,所谓公共安全 ,是指故意或者过失实施危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重大公私财产以及公共生产、工作和生活的安全 。第四种观点认为 ,所谓公共安全 ,是指故意或者过失实施危害或足以危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重大财产安全 ,重大公共财产安全和法定其他公共利益的安全 。   从管理理论分析 ,对公共安全的含义 ,有的专家认为 ,公共安全问题由自然因素、生态环境、公共卫生、经济、社会、技术、信息等多重侧面所组成。现代国家安全观已经超出传统的军事和国防范畴 ,而囊括了人民身体健康、生态环境、互联网络安全、生物物种安全、科学技术保密、矿产资源保护、国际贸易畅通、货币金融稳定、公众心理稳定等方面。目前 ,按门类划分 ,影响公共安全的因素主要有: 一是自然因素。包括地质灾害 ,如地震、滑坡、崩岸、塌陷、泥石流等;气象灾害 ,如暴雨、洪涝、旱灾、风灾、雹灾、雪灾、霜冻、雷击、雾凇、雨凇、寒潮、沙尘暴潮、海浪、海啸、海滩等。二是卫生因素。包括人体卫生安全 ,如各类传染病 ,流行病、职业病、突发病、中毒等;动物防疫安全 ,如各类传染病、流行病、突发病、中毒等;水生物防疫安全、如鱼、虾、蟹、贝等。三是社会因素。包括刑事安全 ,如打、砸、抢、盗、杀、烧、炸、绑架、毒x等;社会动乱 ,如动乱、非法集会游行、非法宗教活动等;社会灾难 ,如火灾等。四是生态因素。包括海洋生态安全 ,如赤潮、海岸带侵蚀、   海水入侵、海水污染、渔业生态失衡、海岸工程毁坏等;自然生态安全 ,如动植物群及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农作物与树林病虫灾、森林火灾、水土流失等。五是环境因素。包括废气、废水、废渣、噪声、毒气、腐蚀性物质、光化学雾、放射性危害等。六是经济因素。包括生产安全 ,如爆炸、各类事故等;金融安全 ,如信贷、外汇、股市等;交通运输安全 ,如铁路 ,公路、航空、海运、管道、索道、重要桥梁等;能源安全 ,如煤、油、电、气、水、火、热等。七是信息因素。包括国家机密、计算机信息、网络信息、核心技术、商业秘密等。八是技术因素。包括重要公共技术设施保护 ,如电视台、电台、通讯等重要信息枢纽等;高新技术的负面危害 ,如克隆技术、转基因技术等。九是文化因素。包括民族矛盾、文化冲突等。十是政治因素。包括政治动乱、国家分裂、政治斗争等。还有国防因素 ,包括外敌入侵、主权危害等 。   上述两个方面对公共安全内含的考察分析 ,前者是力求从法学理论角度对公共安全的概念含义给予科学的界定;后者试图从管理实践对影响公共安全的因素给予科学的归类。我认为 ,无论是从法学理论还是从管理理论来考察分析公共安全的含义 ,从总体方向和基本观点上都不是互相排斥的 ,而是互为补充的。从多侧面、多层次来分析理解公共安全的含义 ,有利于我们从多角度、全方位来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公共安全的科学含义。是否可以这样认为 ,现代公共安全的含义 ,是一个可以从多角度、多侧面进行分析研究的复杂的系统和体系。    二、近几年来 ,国内外各界对公共安全越来越关注 ,这主要是因为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中 ,感到公共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要。   《 望新周刊》2004 年第 8 期指出 ,刚刚从“非典”中缓过神儿来的人们 ,现在正不安地关注“禽流感”的蔓延 ,耳边还不时传来各种各样的天灾人祸;开县特大井喷事故导致数百人死亡;元宵节密云县在看花灯时有37 人被踩死;吉林市中百商厦和浙江海宁在同一天发生火灾 ,死亡分别为53 人和40 人。我们似乎在进入一个越发不安全的社会。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洪大用对《 望新闻周刊》说 ,这些现象似乎是孤立的 ,但它们共同预示了高风险社会的来临 ,尤其是我国的公共安全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民革中央副主席、监察部副部长陈昌智指出 ,2003 年特大事故上升的势头未能得到遏止 ,全国发生一次死亡10 人至29 人特大事故115 起 ,死亡1 732 人;一次死亡 30 人以上特别重大事故 14 起 ,死亡830 人。公共安全领域重特大事故出现上升态势。仅2004 年1 月1 日到2 月15 日 ,全国就发生27起一次死亡10 人以上的特大安全事故 ,其中26 起发生在公共安全领域。   上述危害公共安全的事故和事件的发生 ,有其国际社会的共性原因 ,也有我国转型期的特殊原因。从根本上说 ,社会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总体 ,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在现代 ,社会的这种基本特征越来越鲜明 ,在各个领域的反映越来越突出。一方面 ,从“人”来看 ,人口数量猛增 ,密度加大。社会的发展进步 ,城乡人员流动、交往的广度与频率大大增加 ,社会关系已成为无数的、更趋错综复杂的网络。另一方面 ,从“物”来看 ,社会的共同物质生产活动内容大大扩展 ,其设施设备及运输工具不仅大量增多 ,而且不断更新换代 ,科学技术迅速普及、显著提高 ,创造出大量的财富。在生产与经济活动社会化、现代化步伐突飞猛进、形势日新月异的情况下 ,各种人为的、意外的、物质的、自然的因素极易诱发与导致危害公共安全案件的发生 ,而且其后果也日趋严重。在现今条件下发生的火灾、水患、车祸、空难、沉船、爆炸、中毒等危害公共安全案件大大超过以往的危害程度 ,极易给人们带来深重的灾难和难以弥补的巨大损失。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 ,是涉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一场革命 ,其核心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改革必然把我国社会导入良性发展轨道之中 ,极大地发展社会生产力。但是 ,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 ,由于旧的观念、规范和制度被打破 ,而新的观念、规范和制度。   尚未完全建立 ,或者虽然已经建立但尚不完善 ,致使人们的社会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处于失衡和无序的状态 ,体现在社会领域 ,就是犯罪的增长和越轨行为的增加。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手段 ,与犯罪之间并无必然联系 ,但是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阶段 ,市场经济本身的固有属性 ,在一定程度上对犯罪的增长起刺激作用。到2020 年我国人均 GDP将从1 000 美元提高到3 000 美元~4 000 美元。根据国际经验 ,在这期间利益将重新分配 ,新旧观念相互碰撞 ,社会结构将发生剧烈变动 ,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 ,对人民生命安全将构成极大的隐患。近年来 ,我国犯罪形势向动态化、组织化、职业化和智能化的趋势发展 ,全国公安机关所立刑事案件年均上升幅度为24.7 %,刑事案件的总量每年均达300 万起以上 ,各类刑事案件死亡年均近七万人 ,直接经济损失 400 亿元;经济型犯罪涉案金额平均每年都在 800 亿元以上 ,违法犯罪形式趋向多样化、复杂化 ,而且走向国际化。特别需要指出的是 ,由于高新技术的发展 ,生物技术特别是基因技术的广泛使用 ,核工业的发展 ,给犯罪分子、跨国犯罪分子和极端分子提供了最现代的作案手段 ,公共安全的威胁不再局限于任何一个国家的国境内。“九·一一”事件的爆发 ,引起了全世界对恐怖事件的警觉。有关专家指出 ,防范外来有毒、有害物质和生物入侵、恐怖事件的发生 ,应成为我国公共安全战略的组成部分。影响和危害公共安全的因素和事件纷繁复杂 ,危害程度各有差异 ,但这些事件是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有的研究者对此做了考察和分析 。综合专家的研究成果 ,可作如下概括:   1.发生的突然性。这些事件会突然发生。在何时何地或何种情况下发生、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这对我们防止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和选择采取应对措施的时机和地点 ,增加了难度。因此 ,制定公共安全应急措施 ,建立健全公共安全应急体制具有特殊意义。   2.危害的灾难性。这些事件会带来突然性的损害。对社会大众的财产和生命有时会带来灾难和毁灭 ,而且这种损害是刚性的、不可逆转的。一旦发生 ,必须动员必要的力量和资源进行紧急救援 ,力争把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3.范围的广泛性。不少突发事件涉及范围广。2002 年底至2003 年的“非典”疫情扩散到全国 20 多个省市区 ,并波及欧美。为此 ,有必要建立区域性或全国性的应急机制 ,并与其他国家或有关国际组织建立联系 ,共同抗击突发事件。   4.影响的关联性。这些事件发生后会影响和波及经济社会的多个部门、方方面面 ,公共安全事件一旦发生 ,往往会造成连锁反映。如大洪水不仅影响农业 ,而且影响教育、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商业流通等。洪水退后还可能造成大面积的流行病疫情爆发 ,房屋和基础设施损毁影响建筑业等。为此 ,必 须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 ,统筹全局。   5.原因的复杂性。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它由多种原因、多种因素、多种条件构成 ,而且这些原因、因素和条件往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甚至相互转化。因此 ,既要进行科学分类管理、又要加强相互协调和沟通 ,采取科学、系统、综合的措施应对。   6.演变的隐蔽性。如1998 年的特大洪水 ,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由于长期以来对森林的过度采伐和对植被的破坏 ,导致区域自然生态失衡。这有一个量变过程 ,具有隐蔽性。所以 ,应当极其重视这一阶段 ,加强科学研究 ,进行提前预防 ,防止量的扩张和质的突破。因此我们要倡导预防为主的方针。    三、强化公共安全管理 ,维护社会公共安全是个系统工程 ,需要从公共安全体系和公共管理系统多方面寻求对策。其中首要问题就是科学发展观和正确安全观的确立。   目前 ,人们对科学发展观问题的认识正逐步深化。这里想到的是 ,应把公共安全问题与科学发展观联系起来思考。确立和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应该是以人为本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和实践“五个统筹”。中国工程院士、公共安全科技问题研究负责人范维唐认为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和社会的转型期 ,公共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越来越凸现出来 ,引起了决策层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经过半年多的研究 ,专家组100 多位成员达成了非常宝贵的共识:在谋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全部过程中 ,人的生命始终是最宝贵的 ,应当像对待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一样 ,把重视公共安全问题作为一个不可动摇的基本国策来认真对待。据《 望新闻周刊》报道 ,我国每年由于公共安全问题造成的经济损失 6 500亿元人民币 ,约占 GDP总量的6 %。其中 ,安全生产事故引发的损失2 500亿元;社会治安事件造成的损失1 500 亿元;自然灾害造成的2 000 亿元损失;生物侵害导致的损失为500 亿元。近年来 ,安全事故总量居高不下 ,屡屡发生的重特大事故更具突发性、灾难性和社会危害性。1990年至2002 年 ,我国安全事故总量年均增长 6.28 %,最高时增长达 22 %。统计资料显示 ,2002 年全国共发生107 万余起道路交通事故 ,夺去了 11 万人的生命。2003 年全世界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为 50 万 ,其中 ,中国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为10.4 万 ,居世界第一 。在所有的工矿企业中 ,煤矿行业的安全生产形势最为严峻 ,2002年因瓦斯爆炸、矿井坍塌等恶性事故死亡近7 000 人。全国平均每天发生 7.2 起一次死亡3 人~9 人的重大事故 ,每周发生2.5 起一次死亡10 人以上的特大事故 ,每月发生1.2起一次死亡 30人以上的特别重大事故。有关专家指出 ,如果不采取强有力的措施 ,我国的生产安全形势在未来相当长8 (P17)的时间内仍将十分严峻 ,事故发生率仍将在高位徘徊 。   食品安全也成了一个大问题。据了解 ,污染与中毒是我国目前最主要的食品安全隐患 ,人们的生命和健康因此受到严重威胁。2001 年卫生部收到706 起食物中毒报告 ,中毒病例 22 193 人 ,死亡 184 人 ,但专家估计实际中毒人数可能是统计数量的 10 倍以上。除有害微生物外 ,农药、兽药、生物毒素、亚硝酸盐等15 类物质成为食品安全隐患;看不见的慢性污染更是防不胜防。据统计 ,我国有 8 亿人体内残留有早期使用的农药“六六六”和滴滴涕。动物产品中所含的生长消毒引发的健康问题和兽药残留引起的抗药性 ,困扰着全球科学家。2001 年 ,有关部门在“残留物质监控计划”中 ,对规模化养殖加工企业的动物和动物产品监测结果表明 ,多数食用动物及其产品的农药、兽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状况不容乐观 。2004 年涉及10 个地区40 家企业 ,因食用劣质奶粉造成营养不良婴儿 229 人 ,其中轻中度营养不良的189 人 ,共造成12 名婴儿死亡的安徽阜阳劣质奶粉事件 ,震惊全国 。2004 年 5 月 19 日长春大学部分学生在食堂用早餐中的炒饭后 ,139 人出现恶心、呕吐、头晕、胸闷、指甲发黑等症状 ,经化验为亚硝酸盐引起食物中毒 。自然灾害损失严重。在短短30 秒中 ,24.2万人死亡、16 万人受重伤 ,这就是 1976 年 7 月唐山大地震的杀伤力 ———来自大自然的“不测风云”,常常使人们的生命面临猝不及防的威胁。我国是受地震灾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 ,20 世纪发生的破坏性地震占全球1/3 ,夺去了60 万人的生命 ,死亡人数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1/2。我国22 个省会城市和 2/3 的百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均位于地震高危险区。实际上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重大突发性灾害频发 ,70 %以上人口 ,80 %以上工农业和城市 ,受到各种灾害严重威胁。一次重大的自然 灾害可造成数万、甚至数十万人死亡 ,千百万人受到冲击。近10 年来 ,在台风、暴雨和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中丧生的每年都有上万人 。一些地区盲目追求经济发展 ,对资源和环境“掠夺式开发”,严重忽视了防灾减灾的战略任务 ,人为地加重了自然灾害 ,使社会承受灾害的能力愈加脆弱。人祸也直接威胁着生命安全。火灾是危害最持久、最剧烈的灾害之一。我国每年因火灾而死伤的人数都在几千人。据公安部统计 ,2003年共发生火灾254 811起 ,残废2 497 人 ,伤3 098 人。近年来 ,火灾现象呈现出复杂和多样化的趋势 ,现代城市人口、建筑、生产、物资集中的特点使火灾发生更为集中;各种新型材料的使用使可燃物种类增多 ,燃烧形式和物种更加复杂 ,火灾有毒气体危害问题突出;各种新能源和电器产品的使用导致火灾起因更为复杂、多样和隐蔽;高层、复杂、超高建筑的增多使火灾扑救和人员疏散条件恶化等等。   目前社会治安形势严峻 ,如果说火灾的发生还有一定的偶然性 ,而人与人之间的流血的冲突、社会治安事件递增是某些社会领域长期非良性运行的必然结果。正如有关专家指出 ,多年来我们用非常低的劳动成本和非常高的资源环境代价换来了 GDP的高速增长 ,而忽略了社会的均衡发展。从 SARS引起的社会性恐慌和一些重大社会安全问题可以看出 ,我国的   公共安全保障体系尚未建立健全 ,应对公共安全问题和社会风险的能力还远远不够。应当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把社会发展和公共安全问题提上议事日程。长期以来 ,民政、农业、卫生、教育、环保等几大社会发展部门受到了忽视 ,应该增加投资 ,使整个社会的发展建立在可持续的基础上。    四、理论和事实表明 ,建立和健全我国的公共安全体系已经十分迫切、十分必要、十分重要。这既包括公共安全管理体系自身的健全和完善 ,也需要公共管理的健全和完善。   公共安全与公共管理密切相关 ,公共安全管理应该是公共管理的重要内容 ,公共安全也是公共管理的重要内容。目前 ,在我国的公共管理和行政管理实践中 ,已将公共安全管理纳入视野。但遗憾的是 ,在公共管理学的教材中 ,虽然也列举了具体的管理内容 ,如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公共法治管理、公共财政管理、公共科技文化教育管理等等 ,但却缺少公共安全管理这一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这是一个很大的缺憾。随着理论和实践的推进 ,应该在公共管理学教科书上补上这一章。与公共管理密切相关 ,在建立健全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和强化公共安全管理方面 ,有这样一些方面需要创新完善。   一是建立健全公共安全保障体系。要从战略高度对公共安全保障体系进行制度设计。有的专家做出了具体策划 ,包括 ①建立预警机制。贯彻预防为主 ,常备不懈的基本指导方针 ,改变重治轻防的实际 ,切实加强预防预警的人力、物力、财力、装备、科研的投入 ,化解各种危机和风险 ,尽可能把潜在的威胁公共安全的突发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 ,或阻止或减缓突发事件的发生 ,降低激烈程度和减少覆盖范围。②建立分级制度。在总结自己经验教训和广泛借鉴国外成功做法基础上 ,依据对可能危及公共安全的突发事件的范围、影响程度进行科学分级 ,制定分级预案 ,进行分级预防和应急处理 ,依法规范和宣布突发事件的级别 ,科学应对。③建立和完善应急制度。包括信息采集和自动汇总机制、网络应急指挥机制、联席协调、信息沟通和反馈、资源动员机制、交通运输保障机制、社会治安保障机制等。包括经济安全应急体制;学习、生产和工作场所安全应急体制;环境安全应急体制;公共卫生安全体制等。④建立和完善非程序化决策机制。通常 ,影响公共安全的突发事件具有紧急性和灾难后果的迅速蔓延性 ,解决和控制的最佳时机稍纵即逝。必须给最先接触的一线人员临机决断权力。⑤建立公共安全基金制度及民间援助制度。建立涉及不同公共安全类型的基金 ,同时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企业和个人捐资捐赠。⑥建立健全符合农村和农民特点的各种组织和制度。农村和农民 ,是我国公共安全保障的重点之一 ,必须特别重视 ,采取有效措施和有专项经费给予保证 。   二是建立健全公共安全的行政管理体系。公共安全在公共管理中的强化 ,需落实到以政府为主体的行政管理体系中。要强化政府的公共安全意识、责任和体制。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应把公共安全当作大事 ,统筹全局 ,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负起责任。应该把公共安全管理当作重要工作 ,既有日常安排 ,又有应急措施。很多措施的落实并不需要建立新的机构 ,而是需要落实到政府的相关部门。   三是建立健全公共安全的法规体系。发达国家拥有一整套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安排 ,形成了严密的公共安全保障体系 ,目前我国仍未出台“紧急状态法”和相应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整个社会仅仅熟悉常态运行下的规则 ,遇有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时 ,社会和职能部门不可避免地陷入忙乱甚至恐慌状态中。制定公共安全应急法。依法规范政府行为 ,明确社会各类机构、组织和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建立健全保障公共安全的应急体制和机制 ,规范各种制度 ,为公共安全提供法律制度保障。   四是建立健全公共安全科学与技术的研究机构。国内外经验教训告诉我们 ,建立健全有关科研机构 ,可以为公共安全提供有力支撑。长期以来 ,公共安全是一个备受忽视的冷门领域 ,但随着近年来一系列问题的暴露 ,相关领域的研究才逐渐开展起来 ,清华大学于 2003 年底成立了公共安全研究中心。在这方面 ,需要国家组织力量进行重大科研项目攻关。科学   技术的研究在诸多方面为公共安全提供支撑 ,比如风险的评估 ,灾害、事故的发生机理研究 ,针对可能导致事故的关键环节的控制技术 ,生命安全的保障 ,灾害中人群的心理、行为特征的分析及研究等。   五是建立健全公共安全的人才保障体系。公共安全也是一门科学 ,而且是一个重要的科学体系 ,需要多方面、多层次的人才;不同层次的管理和决策人才;不同学科的科研人员;不同岗位的基层和一线人员。这就需要公安大学培养和培训相关人才。有关部门应该重视那些有实践经验 ,敬业精神强的人才 ,发挥他们的作用。   六是建立健全公共安全的物质和财政保障体系。预防为主和应对不同类型的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 ,需要不同的物资储备。需要把公共安全保障所需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全国财政预算中用于应对突发事件的准备金约有50 亿元 ,一遇重大突发性事故常常显得捉襟见肘 ,需要增加各省市、自治区对突发事件的准备金 ,列入财政预算 ,同时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捐赠为公共安全提供强劲的物质保障。   七是建立健全社区治安和公共安全体系。面对社会转型和社区兴起。社区治安日益成为社会公共安全体系工作的微观基础和主要方面。西方发达国家把社区治安作为社会公共安全体系的基础 ,并且与社区的公共安全体系工作中突出了社区居民和当地社会组织参与和合作。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 ,结合我国的实际 ,创造出一条公共服务体系与公共安全体系统一的社区治安体系和公共安全工作方式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社区公共安全服务 ,维护社区治安 ,维护公共安全。   八是建立健全安全的教育、宣传、培训体系。教育部门应在大中小学开设公共安全知识课程;社会媒体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 ,如电视、广播、互联网等手段对不同类型的公共安全预警预防制度和应急措施进行广泛宣传和普及。各类公共安全指挥系统定期进行不同范围、不同级别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演。在高度重视专家和专业队伍建设的同时 ,建设公共安全志愿者队伍 ,充分发挥产业工人、在校大学生、民兵预备役人员等的重要作用 ,进行注册管理和定期培训 ,与专业化队伍相互补充 ,提高全民的公共安全意识、知识水平和公共安全保障能力。

公共安全管理专业就业方向有哪些

  公共安全管理专业就业方向有哪些?

  快车教育,某名企人力资源总监曾先生表示,公共安全管理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安全科学与技术、公共安全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树立牢固的安全意识和应急管理理念。通过对安全科学与技术、应急预案编制、演习设计、预测与预警、安全评价等知识的学习以及实际工作中相关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具备适应社会需要、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独立从事安全生产监察、公共突发事件预防、应急与处理的基本能力。



  高考填报志愿已经开始了,那么公共安全管理专业的就业方向有哪些?下面让快车教育我综合了快车教育的建议,为各位看官介绍一下公共安全管理专业就业方向分析吧,仅供参考!

  公共安全管理专业就业方向分析:

  快车教育,某名企人力资源总监曾先生表示,根据国家开设公共安全管理专业的意图来看,公共安全管理专业的就业方向主要为:各类企事业单位、职业体育俱乐部、运动中心、大专院校、体育设施和用品的生产与销售等部门从事体育管理、咨询、体育市场调研和组织策划、体育经营(含体育经纪人)以及教学研究工作。公共安全管理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有以下这些:金融保险、投资、销售、体育市场等,甚至还有很多跨专业去做物流的。现在的就业和专业不一定绑得很死,如果你喜欢公共安全管理化,和他相关的行业和岗位还是很多的。

  公共安全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可在政府机构、社区和大型企事业单位从事公共安全管理工作,也能够在机关、团体、企业单位里从事保卫工作,或者在公共安全服务企业里担任技术防范研究人员和中层管理者,或者是担任公安基层单位的协管人员,也可以在相关研究部门和学校从事科研和教学等工作。

  在公共安全管理行业的任职资格证书中,对口的专业是公共安全管理师。其核心课程包括刑法、刑事诉讼法、治安管理学、法学概论、公共安全管理、治安案件查处、安全防范学、公安行为学、保安实务等课程。该职业资格分三级,分别是:助理公共安全管理师、公共安全管理师、高级公共安全管理师。经职业技能鉴定、认证考试合格者,颁发加盖全国职业资格认证中心职业技能鉴定专用章钢印的《注册职业资格证书》。

  1、公共安全管理专业就业方向:

  公共安全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政府机构、社区和大型企事业单位从事公共安全管理工作,也能够在机关、团体、企业单位里从事保卫工作,或者在公共安全服务企业里担任技术防范研究人员和中层管理者,或者是担任公安基层单位的协管人员,也可以在相关研究部门和学校从事科研和教学等工作。

  2、公共安全管理专业就业岗位:

  弱电 智能化工程设计技术等。

  以上是公共安全管理专业就业方向分析情况,更多高考专业公共安全管理专业就业方向分析资讯敬请关注快车教育职业规划频道。


公共安全管理专业主要学什么 未来从事什么工作

一、公共安全管理专业主要学什么 1.专业课程 治安管理概论、单位治安保卫、社区安全防范、危险物品管理、安全防范技术、消防管理、保安服务管理、公安群众工作等。 2.实习实训 在校内进行安全防范宣传、要害部位安全检查、安全防范产品使用、初期火灾扑救、巡逻盘查识别等实训。 在公安基层单位进行实习。 二、公共安全管理专业未来从事什么工作 公共安全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可在政府机构、社区和大型企事业单位从事公共安全管理工作,也能够在机关、团体、企业单位里从事保卫工作,或者在公共安全服务企业里担任技术防范研究人员和中层管理者,或者是担任公安基层单位的协管人员,也可以在相关研究部门和学校从事科研和教学等工作。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安全科学与技术、公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公共安全法律等方面基础知识与能力,掌握风险管理、预案编制、演习设计、预测与预警、安全评价等基本技术与方法,具备较强的实践技能、全面的协调能力和缜密的分析思维能力,能够在各级政府安全监管部门、应急管理机构、企业事业单位、城市社区、职业安全健康中介机构从事安全管理监察与管理、公共安全研究与管理、安全评价与咨询、突发事件应急等方面工作的、富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培养技能 系统掌握安全科学与技术、公共安全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安全生产管理、安全监察和安全评价知识,具备危险因素识别、事故隐患预测分析、系统安全性评价等方面能力。具有安全工程管理及研究的能力,能够运用现代安全科学技术、安全管理手段,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伤害事故和降低职业危害。了解国内外公共安全管理的前沿和发展趋势,掌握一定的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及社会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具备预防、应对、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具有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及指挥的能力。掌握本专业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能够较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工作。具有一定的适应相邻专业业务工作的基本能力与素质。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品质、法制意识、团体意识以及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高分】简述公共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答案

一、公共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1、服务原则2、依法管理原则3、公开透明原则4、管理高效原则5、勇于负责原则二、试述我国食品公共安全保障体系1、国务院设立食品安全委员会,其工作职责由国务院规定;2、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承担食品安全综合协调职责,负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食品安全标准制定、食品安全信息公布、食品检验机构的资质认证条件和检验规范的认定,组织查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3、国务院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照本法和国务院规定的职责,分别对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活动实施监督管理。三、试述大型活动的安全管理1、承办者具体负责下列安全事项:(1)、落实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工作方案和安全责任制度,明确安全措施、安全工作人员岗位职责,开展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宣传教育;(2)、保障临时搭建的设施、建筑物的安全,消除安全隐患;(3)、按照负责许可的公安机关的要求,配备必要的安全检查设备,对参加大型群众性活动的人员进行安全检查,对拒不接受安全检查的,承办者有权拒绝其进入;(4)、按照核准的活动场所容纳人员数量、划定的区域发放或者出售门票;(5)、落实医疗救护、灭火、应急疏散等应急救援措施并组织演练;(6)、对妨碍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的行为及时予以制止,发现违法犯罪行为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7)、配备与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工作需要相适应的专业保安人员以及其他安全工作人员;2、参加大型群众性活动的人员应当遵守下列规定:(1)、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不得妨碍社会治安、影响社会秩序;(2)、遵守大型群众性活动场所治安、消防等管理制度,接受安全检查,不得携带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蚀性等危险物质或者非法携带枪支、弹药、管制器具;(3)、服从安全管理,不得展示侮辱性标语、条幅等物品,不得围攻裁判员、运动员或者其他工作人员,不得投掷杂物。四、名词解释:应急管理1、应急管理是应对于特重大事故灾害的危险问题提出的;2、应急管理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在应对突发的公共事件(包括但不限于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善后恢复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应用科学、技术、规划与管理等手段,保障公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有关活动。扩展资料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条例-法律责任1、承办者擅自变更大型群众性活动的时间、地点、内容或者擅自扩大大型群众性活动的举办规模的,由公安机关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未经公安机关安全许可的大型群众性活动由公安机关予以取缔,对承办者处10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罚款;2、承办者或者大型群众性活动场所管理者违反本条例规定致使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治安案件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对安全责任人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治安管理处罚,对单位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3、在大型群众性活动举办过程中发生公共安全事故,安全责任人不立即启动应急救援预案或者不立即向公安机关报告的,由公安机关对安全责任人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4、参加大型群众性活动的人员有违反本条例第九条规定行为的,由公安机关给予批评教育;有危害社会治安秩序、威胁公共安全行为的,公安机关可以将其强行带离现场,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5、有关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和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在履行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职责中,有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行为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条例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公共安全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应急管理

公共安全体系,严禁出现什么

你好,很高兴为你服务,为你作出如下解答:严禁出现的情况包括:破坏公共设施、擅自改变公共安全设施、擅自改变公共安全系统、擅自改变公共安全程序、擅自改变公共安全规定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做法步骤如下:1.首先,要建立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明确公共安全设施、公共安全系统、公共安全程序和公共安全规定等的职责和权限,并严格执行。2.其次,要加强对公共安全体系的监督,及时发现和查处违反公共安全规定的行为,并依法严肃处理。3.最后,要加强公众的安全意识,增强公众对公共安全的重视,让公众知晓公共安全的重要性,从而减少违反公共安全规定的行为。个人心得小贴士:公共安全是每个公民的责任,我们应该加强安全意识,严格遵守公共安全规定,维护公共安全,保障公众的安全。【摘要】
公共安全体系,严禁出现什么【提问】
你好,很高兴为你服务,为你作出如下解答:严禁出现的情况包括:破坏公共设施、擅自改变公共安全设施、擅自改变公共安全系统、擅自改变公共安全程序、擅自改变公共安全规定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做法步骤如下:1.首先,要建立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明确公共安全设施、公共安全系统、公共安全程序和公共安全规定等的职责和权限,并严格执行。2.其次,要加强对公共安全体系的监督,及时发现和查处违反公共安全规定的行为,并依法严肃处理。3.最后,要加强公众的安全意识,增强公众对公共安全的重视,让公众知晓公共安全的重要性,从而减少违反公共安全规定的行为。个人心得小贴士:公共安全是每个公民的责任,我们应该加强安全意识,严格遵守公共安全规定,维护公共安全,保障公众的安全。【回答】


在常规时期公共安全的管理手段不包括

在常规时期,公共安全的管理手段包括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预防和应对事故灾害、预防和应对恐怖袭击等。1、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通过加强预警系统、提高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加强应急救援能力等措施,减少自然灾害对公共安全的影响。2、预防和应对事故灾害通过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排查治理隐患、加强应急救援能力等措施,减少事故灾害对公共安全的影响。3、预防和应对恐怖袭击通过加强情报信息收集、加强防爆安检、加强巡逻等措施,预防和应对恐怖袭击。总的来说,公共安全的管理手段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对于常规时期的公共安全,主要是通过加强预防和应对措施来保障公共安全。而在非常时期,可能需要采取更加严格的措施来保障公共安全。公共安全管理的意义:1、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公共安全管理旨在预防和减少公共安全事件造成的损失,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通过有效的公共安全管理,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灾害、事故等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和财产权益。2、维护社会稳定公共安全事件往往会对社会稳定产生负面影响,如社会恐慌、群体性事件等。公共安全管理旨在预防和应对公共安全事件,维护社会稳定。通过加强公共安全管理,可以减少社会矛盾、防止社会失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3、提高公众安全意识公共安全管理不仅是政府的职责,也需要公众的参与和配合。通过公共安全管理,可以普及安全知识,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使公众更好地应对突发事件和灾害。

公共安全专业就业前景

亲您好[开心],很高兴为您解答,公共安全管理专业就业前景不错,学生毕业后可在政府机构、社区和大型企事业单位从事公共安全管理工作,也能够在机关、团体、企业单位里从事保卫工作,或者在公共安全服务企业里担任技术防范研究人员和中层管理者,或者是担任公安基层单位的协管人员,也可以在相关研究部门和学校从事科研和教学等工作。【摘要】
公共安全专业就业前景【提问】
亲您好[开心],很高兴为您解答,公共安全管理专业就业前景不错,学生毕业后可在政府机构、社区和大型企事业单位从事公共安全管理工作,也能够在机关、团体、企业单位里从事保卫工作,或者在公共安全服务企业里担任技术防范研究人员和中层管理者,或者是担任公安基层单位的协管人员,也可以在相关研究部门和学校从事科研和教学等工作。【回答】
从事行业:毕业后主要在电子技术、计算机软件、计算机服务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1、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2、计算机软件3、计算机服务(系统、数据服务、维修)4、新能源5、互联网/电子商务6、其他行业7、建筑/建材/工程8、通信/电信/网络设备从事岗位:毕业后主要从事属地采购专员、区域营销经理、保安队长等工作,大致如下:1、属地采购专员2、区域营销经理3、保安队长4、区域销售总监5、项目经理【回答】


智慧城市建设在加强和改善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方面带来了哪些新思路

去年,郑州市谋划建设多项智慧城市重点工程项目,扎实推进智慧城市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着力打造社会化服务高地,在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社会关注度高的领域取得明显成效,智慧城市建设步入“快车道”。

一、智慧环保项目

大力推进智慧环保暨监测预警指挥执法系统建设。2016年完成投资几千万元。搭建郑州市智慧环保云计算平台,整合了现有软硬件资源,对市区建成区进行网格化布点监测,安装了280多台套空气质量监测设备,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实时上传数据中心,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实时的展示分析,夯实了智慧环保基础条件。

二、智慧城管项目

数字化智慧城市管理应用系统总投资几百万元,该平台除完成了住建部要求的九大子系统外,还结合我市实际延伸开发了视频监控、门户网站、领导督办、广告牌匾、门前三包、绩效考核、实景影像对接等多个子系统平台,使整个系统功能更加完善,更有利于城市管理,目前已完成初步验收。

三、WIFI全覆盖项目

市主城区WIFI全覆盖项目已经建设完工,并率先在全省实现了系统验收。各县市区WIFI建设也在有序推进。


四、郑州大数据中心建设项目

鉴于我市政务云计算中心容量较小,不适应我市越来越复杂的智慧城市管理任务,市政府研究决定,以现有政务中心大数据平台为基础,进一步增容、扩建,纳入市民中心总体规划,集约建设集数据汇聚分析、多维检测展示、智慧融合决策、中央指挥调度等功能于一体的“郑州智慧城市管理中心”。

五、智慧交通项目

该项目总投资几百万元,总体目标为在现有的交通行业信息化基础上,建设监控管一体化的信息共享集成交通应急指挥调度平台体系。项目建成后,主要有交通运行状态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特殊时段多种运输方式协同调度、交通运输应急指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监控和交通运输行业管理五个方面的基本功能。

天网工程、智慧社保、智慧教育、智慧医疗等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今年我市将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加快实施“互联网+”城市建设,落实市智慧城市总体规划,推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实现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
金鹏信息智慧城市解决方案


我国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提供以下参考:

 所谓城市公共安全,是指城市内的人员生命和财产安全未受到威胁,涉及公共领域的秩序、利益、价值能够按照公共生活的固有逻辑正常运转的状态。维护和保障城市公共安全至关重要,一旦城市公共安全出现危机,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就会遭受损害,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也会受到负面影响。

  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后,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会凸显出来,城市公共安全将随之进入一个高风险阶段。2009年,我省人均GDP约为26000元人民币,约合3800美元,开始进入到这一阶段,此后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呈多发态势,公共卫生事件防控难度加大,社会安全面临新挑战。因此,加强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成功防范和控制各类城市公共安全事件,是我省各级地方政府必须着力解决的重要课题。

  我国历来重视城市公共安全问题,在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特别是对城市公共安全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成效显著。但是,从目前的整体情况来看,我国城市公共安全管理还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主要反映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部分领导和群众缺乏安全风险意识。一些领导存在侥幸心理,没有把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纳入到城市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中来,得过且过。许多群众缺乏防范风险的观念,对于危机的征兆反映不敏锐,应急避险的常识少,自救互救的能力差;二是城市公共安全基础设施薄弱。我省多数城市的公共安全基础设施设防标准偏低,再加上年久失修和人为损坏,安全欠账较多。特别是对城市公共安全进行监测、预警、调查、评估的信息网络系统建设滞后,严重降低了维护和保障城市公共安全的能力;三是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体系尚未建成。成熟的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是包括预防、准备、应对和恢复在内的复杂系统,应急管理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当前我省的城市公共安全管理还是以应急处理为核心,忽视了预防、监测与评估,缺少完整的体系和流程设计;四是社会参与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不足。城市公共安全涉及整个社会,它的实现依赖于政府、社会组织、私人机构以及市民个人的共同努力。但目前我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安全管理的规模较小、主动性也不够,主要是在应急处理阶段通过政治动员形成的捐款捐物和现场支援。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要从战略的高度重视并完善我省的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着力抓好以下四项工作:

  第一,强化对全民的城市公共安全宣传和教育。一方面,要借助专业训练机构常态化、制度化地对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进行安全风险意识灌输和相关管理知识及技能的培训,努力使他们了解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和职责所在,并掌握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程序、方法以及有关法律法规,切实提高各级党政领导干部防范和处置各类城市公共安全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的作用,多样性、经常性地对公众进行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和自救互救能力培训,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的地方还应定期开展火灾、地震等危机应急演练,力争让广大群众在面对城市公共安全危机时不仅能够沉着冷静地开展自救,而且能积极主动地协助政府进行互救。

  第二,加强城市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在城市建设发展规划中增加防灾减灾的内容,对公共交通、通信、电力、煤气、水利、热力、气象等重要基础设施,在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的各个环节,严格落实抗灾设防标准,积极开展灾害风险评估,增强抗灾基础能力。提高企业、医院、学校、大型商场、文化娱乐等人员密集场所抗灾设防标准,统筹兼顾安全性和经济性,定期深入开展地毯式、全方位的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治工作。合理规划和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加强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科学确定储备物资的品种和规模。建立吉林省城市公共安全基础信息数据库,将独立分散的数据资源进行整合,努力构筑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信息管理平台。

  第三,尽快实现从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到“全面管理”的转变。对于城市公共安全来说,应急管理固然重要,但仅有应急管理是远远不够的。目前,我省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体系已基本形成,应急管理能力不断增强,在此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加强预防、准备与恢复工作,努力实现全面管理。坚持防处并重、以防为主的方针,建立健全定期排查、实时监测的动态防范机制,对城市公共安全问题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预警。根据城市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原理、机制和过程,及时制定公共安全管理指南、各种应急预案,建立信息联动系统,培训专业救援队伍,做好保障城市公共安全的准备工作。改变过去即时性、被动性地对灾难后果进行恢复的做法,以防灾、减灾思想为指导,力求在恢复和重建工作中,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下一次城市公共安全危机的发生。

  第四,构建以政府为核心、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合作治理模式。在此模式下,政府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发挥核心作用。加大对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建设、人员培育等方面的投入,提供良好的硬件设施和软环境;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保证各方在应对危机时有章可循且各负其责;建立高效的管理决策机构,进行统一领导和综合协调,以此来充当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先行者和领导者。社会力量要以更积极的姿态参与管理,与政府

上一篇:俞灏明的歌

下一篇:共青城邮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