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陵哭陵事件的事件结果
“哭陵事件”的消息刊出后,在全国发生了强烈的影响,蒋介石对事件极为恼怒,原本要以“截乱”手段严惩,后听从了党国元老们的劝告:以软的手段使大事化小,以免激起众怒……次日,陈诚带卫士到中央训练团将官班作“精神训话”,由教育长黄杰陪同进人礼堂。黄带头鼓掌,陈总长好象未听见,气呼呼地走向讲台,劈头就批评指责:“什么哭陵?这是犯上作乱!这是反对中央、反对总裁,是对党国大逆不道!你们这样做,只会对共产党有利,你们太愚蠢了!使亲者痛仇者快啊!”全场静无声,气氛更紧张。少许,陈诚长叹一声,放缓了声调:“我们大家都是从广东出发的,恨铁不成钢啊!当然啦!我也有责任。近来由于公务繁忙,没来得及关心大家,不过,大家的想法我是知道的,总裁也晓得,希望大家体谅政府的难处,今后尽量帮助你们解决困难……”众将官掌声四起,人人都松了口气,陈诚面带微笑走下讲台,侍卫随之而出。蒋介石知道众怒难犯,不敢追究下去,就这样不了了 。
中山陵哭陵事件的事件过程
1946年4月,陆军总司令部在南京召开了一次军事委员会议,会议上,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考虑到抗日战争已经结束,在抗战期间组建的近800万军队和军官队伍,在国家和平时期已经显得十分臃肿,而且庞大的军费开支也使得需要支付巨额战后国家重建经费的国民政府力感不支,为此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决定对抗日部队进行大规模裁撤。该决议对国家的战后发展是非常有益的,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但它的进行势必会影响与断送了许多军人的生涯和家庭生活。会后,国民政府开始整编军队。原来的军改为整编师,师改为整编旅,团以下补充兵额,配备新式武器。军官则作为编余人员等待安置。这些编余军官除了打仗外,难有所长,离开军队后待遇降低,尤其是残废军官生计艰难。当时在编余军官中流传着延安毛主席的一道名言:“此路走不通,去投毛泽东;此处无人要,延安去报到。”的确,数百万编余军官和士兵返回家乡后为生活所迫,分批分波地响应党和毛主席的号召转身投奔了延安军队混口饭吃,从而极大的削弱国军的战斗力量,对日后的内战起到了巨大副作用,这不能不说是蒋介石先生的一大败笔,他应在裁军的同时切实考虑到下岗军人疾苦,这些军人在战场上为国出力,和平时期还要为国家和平发展牺牲自己利益,国民政府应该给予他们应有的复员待遇和妥善安置,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鉴于当时的复杂状况,蒋介石下令把各战区摘除兵权的编余将级人员调集中央训练团培训。这批将领有400余人,报到后由国防部委任为中训团中将或少将团员。他们中间绝大多数是黄埔军校同学,参加过北伐战争、抗日战争,有的曾跟孙中山出生入死,参加过东征惠州战役。这些人本是行伍出身,级别既高,又无其他专长,所以安置工作特别困难,受训半年多,还没有分配出去。一件件触目惊心、惨不忍闻的事,给编余军官们以莫大的刺激。他们对国民政府当局日益不满,有人愤慨地提议说:我们都是中山先生的信徒,与其背后暗暗哭泣,不如前往中山先生的灵前痛痛快快地哭一场。一场大批高级将领在中山陵哭陵的事件终于发生了。被编余的将官,绝大多数都集中在中央训练团将官班受训,计有500多人,这批将官多系老黄埔,年龄高,级别高,资格老,无专长,有的积劳成疾,有的负伤致残,在安置转业工作上特别困难,所以受训半年有余,仍没有分配出去。1947年春,先是编余军官张清泉“逼得卖老婆事件”给将官班同学很大惊惶。接着将官班也接连发生了两起悲剧。其一:班内有个将官名叫奚泽,他是归国华侨,家中很有钱。他在青年时代就同情孙中山而参加同盟会。曾变卖家产折合白银190万两,全部捐给孙中山作为活动的经费。孙中山对此义举极大赞赏。1921年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奚泽返国,在大元帅府工作,以后参加北伐战争、十年内战和抗日战争,官至某集团军中将参谋长,因为他拥护孙中山的三大政策,深为蒋介石所不满,以致遭到了“编余”。他家住南京,生活无着,日子难熬,他的太太萌发轻生念头。4月的一天,她在家留下遗书说:“我们今世不能再见面了。”在燕子矶投江自杀了。奚泽为了顾全自己的面子,对外不肯讲。但这个悲惨的消息,毕竟在将官班传开了,也传到了中央警官学校,在编余军官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其二:将官中有个名叫陈天民的陆军少将,原为一百九十师副师长,抗战期间在长沙会战中立有战功。他家人口多,有五个孩子,大的只有10岁,最小的不满周岁,无法维持生活,靠借贷度日,有了上顿没有下顿。陈天民自己又患晚期肺病,既缺少营养,又没钱医病,一时想不开,于1947年5月1日趁太太不在家时,大量吞服安眠药自杀身亡。陈天民死后,家中无以为殓,尸体在家里存放了4天。后来,将官班、警政班的同学,每人捐献金圆券3000元,按伪币价值,其数少得可怜,才买了薄皮棺材,把他草草埋葬。兔死狐悲,同学们在思想感情上受到很大刺激,个个含悲忍怒,一触即发。由于悲剧的不断发生,编余军官中对蒋介石的不满,日益高涨,有同学常收到一些“匿名信件”,信封上明明写着寄自某某机关,但信签上却不具名,不知是谁寄发的,内容则不外乎是鼓动反蒋情绪。4月间,刘海亭接到一封署名为内政部的信。当时编余军官在警校结业后,分配工作属于内政部,大家见到内政部有信给刘海亭,认为他在内政部有后台,一定是给他安排工作,有同学开玩笑把信藏了起来,要刘请客吃糖,不请客就不给他信。刘海亭说:“我在内政部没有背景,不会有什么好消息,同学们如果不信,你们可以当众拆开。”这样一说,我接过信真的把信拆开了,原来里面不是通知也不是信,而是一份宣传品,标题是:《凭吊战场死亡将士幽魂》。原文已记不全,但辞句流畅优美,辛辣动人,的确道出了转业军官的心声,所以迄今还记得其中一些主要的字句:战场上惨死的健儿,荒野中飘泊的幽魂!慈母为你哭断了肝肠,娇妻为你断送了青春。你的碧血换来了草头将军(指蒋介石)的王冠,你的白骨垒成了豪门家族的万贯家财···看哪!每逢夕阳西下,大人先生们!挽着娇妻美妾,参加酒宴盛会,个个眉飞色舞……瞧哪!每当华灯初放,那些贪官污吏穿着西装革履,在大街上川流不息……听哪!每当夜深人静,舞厅里的喧闹嬉笑声响个不停…可是!你那白发苍苍骨瘦如柴的老母,你那泣涕嗦哭的妻子儿女,有谁来过问呢?现在!只有让凄风苦雨来凭吊你的幽魂吧!刘海亭见了宣传品,心里很紧张,深恐再生事端,板红着脸要把信收回。我拍拍他的肩膀说:“你尽可放心,我们不会宣扬出去的。”这时,我自告奋勇地把宣传品复写多份转寄到中训团将宫班去。这些被编余的将官们看了群情激忿,议论纷纷,有的暗白伤心,也有的痛哭流涕。这时,有位操湖南口音的黄埔一期毕业生,陆军中将贺光谦触景生情高声说:“我们追随中山先生投身革命奋斗半生,可惜夙愿未遂,而今又报国无门生计无望。今天在背后哭,又有何用?要哭,大家一起到中山陵去痛痛快快地哭他一场,向总理英灵哭告苦衷,藉以向政府公开示威!”这时大家愤怒填膺,同声赞成,有人提议:“就请黄将军担任哭陵总指挥。”黄鹤明白:这总指挥可不是好当的,万一戴上“犯上作乱”的帽子,是会坐牢杀头的。他紧张思虑一下,还是义不容辞爽快地答应下来。 1947年5月5日上午9时左右,将官班的学员们各自从家里出发,三三两两到中山陵集中。10时许,就到了约400人。他们身着黄色的将校呢制服,将级领章,胸前挂着勋表。大家推黄埔一期学生、陆军中将黄鹤为总指挥。黄鹤带领众将官到博爱坊前站成方阵队形,黄埔一期同学站第一排,其余按期别、年岁依次排列,全体肃立,准备举行哭陵仪式。仪式一开始,黄鹤激动地对大家说:“我们这些编余的军官,曾经追随总理东征北伐,出生入死,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但政府把我们一脚踢开,断绝了我们的生活。我们没有别的奢望,活着只求有碗饭吃,死后有一口棺材安葬。我们也是人,我们要生活。今天我们来到这里,不是谒陵,而是哭陵。为了我们的同学,为了我们的民族,也为了我们全家的妻儿老小,我们要大哭,一哭、二哭、乃至三哭。”讲完之后,黄鹤将军带领众将官到中山陵祭堂,向孙中山先生的坐像献花。祭堂的里里外外,挤满了前来哭陵的将官。不少游客纷纷围拢观看,对这些编余军官的遭遇深表同情。接着,由黄鹤读祭文,将官们饱含热泪听完祭文,静默三分钟,鱼贯入灵堂。仰望着孙中山大理石坐像,他们的心情就像后娘养的孩子见到亲娘一样-委屈、不平而又向往着什么。从灵堂出来后,将官们又列队站好,主祭人黄鹤发言,劝勉大家离开后,振作革命精神,或农或商,自谋生活,守住军人气节,决勿轻举妄动,以免辜负先总理的期望。几位将领也忍不住发言,对现状表示不满……第二天,《救国日报》在头版报道了此事,接着,《中央日报》作了报道,各家小报也相继发表文章,一时弄得满城风雨,妇孺皆知。蒋介石知道后,大发雷霆,骂这些谒陵军官是“目无法纪”,大声训斥陈诚总长,责成他即速处理,以平舆论。陈诚赶紧召人共商对策,最后决定几项办法:(1)凡是在抗战期间没有离开部队的将级人员,年龄在50岁以下的改为文职,派到地方上任职。(2)40岁到45岁的转业到交通、工商、警察等部门任职。(3)40岁以下的,考进陆军大学深造。(4)年老体衰不能任职的,多发遣散费还乡,沿途有政府照应。 1947年7月6日,上午9时前后,将官班的学员们,陆续秘密集中到中山陵。中山陵卫队事前并未接到有团体谒陵的通知,蓦地看到身着将官服、成群结队的大官们,大吃一惊,又不敢上前盘问或阻拦,连忙打电话请示,一级转一级,得到上边急令:“不准谒陵!”人陆续到齐了,约有600多人,黄鹤总指挥带领大家到中山陵“博爱坊”排成队伍,默然肃立鸦雀无声。哭陵仪式开始,黄鹤慷慨激昂地发表简短演说,大意谓:“今天我们到中山陵来,不是谒陵,而是哭陵。为了我们国家,为了我们民族,也为了我们全家老小,我们要大哭,一哭,再哭,三哭。我们这些编余将官,曾经追随总理,东征北伐,出生入死,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如今政府却把我们一脚踢开,大家被抛弃失业,断绝了我们的生路。我们没有别的奢望,活着只求有碗饭吃,死后有口棺木落葬。我们也是人,我们要生活,要生活!”话毕,带领大家到中山灵堂,向孙中山塑像献花,灵堂不大,里里外外被哭陵将官挤满了。很多游客也围拢来看热闹,群众见到此情此景,深表同情。这时,站在前排的是已自杀的陈天民的太太,带着五个孩子,最小的孩子背在身上,还不满周岁,在孙中山塑像前立定,她的左右两边各站两个孩子。她们来不及向孙中山塑像鞠躬致敬就哭开了,哭得起不了身。黄鹤介绍说:“这位是陈天民的太太,陈天民被迫自杀了,家属没饭吃,将来,我们的家属也要落到她这样的地步。”大家见此惨状不禁心酸,顿时又嚎陶大哭,哭声震天,游客中的妇女也都纷纷掉下眼泪。接着,黄鹤读《祭文》,这篇《祭文》是谁写的,不太清楚。“哭陵”第二天各报虽然都发表了消息,但《祭文》都未刊出。大概因此文措辞过于激烈,不敢刊登吧!记得龚德伯办的南京《救国日报》曾经登过全文,已找不到这张报纸。当时这篇《祭文》在编余军官中流传很广,内容大意如下:“我们这些军官,过去曾经追随总理参加东征北伐,终于取得了国民革命的胜利。现在国家已经有了宪法,国民党也应还政于民了,但国民的民主权利,我们却没有见到。我们所见到的只是一般贪官污吏横行霸道为非作歹。先烈之血未干,革命之质已变。”《祭文》又说:不但革命军人的遗属得不到抚恤,没有人管,就是连我们自己也被抛弃了。正是“飞鸟尽兮良弓弃”,成仁的已经死了,成功的也濒临死境了。读到这里,黄鹤已泣不成声,全场又痛哭起来。这时,奚泽将军联想起被迫跳江自杀的妻子,当场晕倒。大家群情激愤,高呼口号:“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卖国贼!”刚要散会时,大家听到外面一阵嘈杂声,顷刻一帮人涌进来,新闻记者闻讯赶来采访。同时反动政府也指派特务混迹其间,有的特务冒充记者,向参加哭陵将官问:“今天的事情是谁带的头?”大家都答不知道。有个将官插嘴说:“我们是到这里来谒陵的,看见一个女人在陵前哭得惨,大家同情她,也就难过得哭了。”特务们问不出所以然,只得悻悻而去。我和刘海亭、马广运当天上午穿便衣随游人进入中山陵,在一旁观看了将官哭陵全过程,以便向中共地下组织汇报。为了保密,我们未与黄鹤接触。
方先觉生平简介及怎么死的 方先觉的夫人及后人
方先觉(1903年-1983年),抗日爱国将领,国民革命军二级上将。字子珊,江苏省徐州府萧县人(今属安徽萧县)。[1]
方先觉萧县第四高等小学毕业后,就读于江苏省立徐州中学。之后入读南京第一工业学校。后考入国立中央大学工学院电机系。以后转学军事,先后就读于黄埔军校第3期步兵科、黄埔军校高教班第2期、陆军大学乙级将官班第4期受训。此后,他相继参加北伐战争、中原大战、台儿庄会战、长沙会战、衡阳保卫战等军事行动。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5月),衡阳保卫战中指挥国民革命军第10军面对日军重兵围攻,坚持防守47日。
1949年底,离开大陆去台湾。晚年有《子珊行述》《衡阳坚守战回忆》等著作,1983年3月3日在台北病逝。[2]
中文名
方先觉
外文名
Fang xian jue
别 名
字子珊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江苏省徐州府萧县
出生日期
1905年11月22日
逝世日期
1983年3月3日
职 业
陆军中将
毕业院校
黄埔军校第三期步兵科
主要成就
坚守衡阳47天
代表作品
《子珊行述》《衡阳坚守战回忆》
军 衔
陆军中将
勋 章
青天白日勋章、三等云麾勋章
抗日名将方先觉军长最后归宿
1944年8月8日下午十三时,方先觉等高级将领被日军拘押于城外天主教堂内,日军随即又强迫要求方先觉等人组建“先和军”,并任命方为军长,周庆祥、葛先才、容有略、饶少伟分任第1、第2、第3、第4师师长。11月19日,被囚禁达三个月之久的方先觉终于在伪衡阳县自卫司令王伟能(原衡阳县县长)等人的帮助下逃出了日军的势力范围,随后又经第19师派队护送,顺利抵达了重庆。
回到重庆后,尽管受到英雄般的欢迎,但他是否曾经投降和如何看待他投降的问题,却成为中国现代史上的一大公案。之所以成为公案,一是在他是否曾经投降的问题上存在不同说法。台湾方面在写到这段历史时,也一直回避这个问题,对此不置可否。二是在如何看待他投降的问题上,人们各执一端。一些人认为,方先觉投降日军是“贪生怕死”、“叛国投敌”,也有人认为,不能全盘否定方先觉在衡阳保卫战中的表现。
方先觉曾对他的部下说:“人在屋檐下,谁敢不低头,日本人只照得到我们的相,却照不到我们的心。”这句话很能反映方先觉的真实态度,它说明方先觉对日军只是应付而非真心投靠。
1949年后到台湾,曾任澎湖防卫副司令官、第一军团副司令官、联合勤务总司令部研究督察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1968年退役。1983年3月3日因心脏病突发在台北家中去世
张学良的东北军最后哪去了
张学良的东北军去向:
1、第六十七军,淞沪会战战败后,将六十七军番号撤消,余部编入蒋介石的嫡系部队;
2、第五十七军,军长缪瀓流,1941年该军番号撤销,所辖第111师、第112师改隶鲁苏战区,后又改编为暂编第8军,暂编第9军,再后来又改为第12军,其中第111师起义,大部分参加了八路军,到抗战胜利时,该军已经被蒋介石改造完毕,该军在解放战争中于山东战场被我军歼灭;
3、第五十三军,军长万福麟,1946年被调往华北,再后来开往东北,沈阳解放时,该军一部分起义,大部分投诚;
4、第五十一军,军长于学忠,该军于1944年3月鲁苏战区撤销后,该军直属军事委员会、第五战区,该军在我军解放上海时被歼;
5、第四十九军,军长刘多荃,后为王铁汉,到抗战胜利时,该部被彻底改造为蒋家军, 1946年整编为第四十九师,同年在苏中被歼大部份,重建后调往东北,并恢复第四十九军番号,在辽沈战役中全军覆没;
6、骑兵第二军,军长何柱国,间该军一直由何柱国指挥,抗战胜利后,何柱国被挂了东北保安副司令的虚职,骑兵第2军被撤消建制;
7、骑兵第三军,该军由骑兵第二军之一部编成,以郭希鹏为军长,隶属陕甘宁边区,归傅作义指挥,1945年7月被撤消。
张学良为什么东北军撤退
张学良为什么东北军撤退
张学良,字翼霄,辽宁省沈阳市人,国民政府时代的重要军事将领之一,被誉为“东北王”,是日伪时期东北政治与经济生活的主导者。然而,在抗日战争的关键时刻,他却命令东北军撤退,这一举动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批评。那么,张学良为什么要下撤退令呢?
日军的入侵与局势恶化
1931年9月18日,日本盗取上海南京铁路爆炸事件后,他们给中国政府下达了24小时的通牒,要求中国人抽调250名士兵和10名民警,配合日本军队检查爆炸地点。然而,这是一个陷阱,日本军队已经在两个月前预谋了对东北地区的入侵。当时,日本在东北已经有了一支人数达到5万的侵华军队。随着事态的飞快发展,张学良面临着严峻的决策:是与日本军队进行军事对抗还是撤退,以保护东北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张学良的决策
张学良考虑的是东北人民的利益,同时也考虑到东北军队的实力不足以与日军抗衡。他决定采取退却的策略,对日本军队进行阻击和遏制,并将东北安置到其他地区,以便在将来重新收复失地。这样的决策虽然暂时避免了大规模屠杀和战争,但直接导致了东北失陷和大量人民的流离失所。
撤退的结果与影响
在张学良的命令下,东北军队开始撤退。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当时日本军队已经控制了锦州和沈阳,东北军队无法进行有效的进攻。撤退后,东北军队不仅没有保护好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的人民,反而让日本军队得以占领大片领土。东北失陷后,张学良与谷寿夫、冯玉祥等国民政府将领联合成立了奉新政权,并任命谷寿夫为行中书记。张学良继续主政东北,并与日本军队合作,推动“伪满洲国”的建立。
张学良的历史评价
张学良的东北军撤退成为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事件之一。一方面,他的撤退策略暂时保护了东北人民和很多东北军队的士兵的生命安全,但另一方面,这种沉默的抵抗方式导致了东北地区的失陷和国家的长期衰弱。许多人认为,张学良选择不与日本军队进行决战,实际上是对对于民族大义与责任的放弃。而另外一些人则认为,他所做的只是减少战争对人民的危害,并保持东北地区的基础设施和主要产业的完整,总体上而言,他是在遵循“取之有道,用之有方”的思想原则。
结论
张学良为什么东北军撤退?在当时的情况下,虽然这是一项惨痛的决策,但它也是保护和拯救东北人民的一项决策。然而从大局和历史发展来看,这项决策也导致了许多失误和错误,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了中国整体的国力下降和东北地区的严重萧条。对于张学良,他的历史评价也是很复杂的,既有正面评价也有负面评价。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他的名字仍然是值得人们记忆和思考的。
日本投降后,留在我国的300万汉奸哪去了?下场大快人心!
二战距今已经七十多年了,那是一断不堪回首的历史,帝国主义发动的可耻侵略战争,给我国人民造成了深重的苦难。日本军队在这片土地上制造了一起又一起惨案,这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然而,那个时候有一类人比日本人更可恨,那就是虽然身为中国人,却帮助日本人做事的“汉奸”。 国难当头,总有那么一些人意志不坚定,在日本人的威逼利诱下,做了他们的帮凶,干出许多对不起中国人的事。这些人虽然得意一时,但终究是不会有什么好下场的。 那个时候,这样出卖良心帮助日本对付自己的人被称作是日伪军。在东北有一个出了名的伪军部队——铁石部队。这支伪军部队基本都是由汉奸组成,属于满洲国一支比较厉害的部队了。当然,虽然名义上这支部队服务于伪满政权,但根本上是替日本人做事的,服从于日本军国的意志,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称它是汉奸部队也一点不过分。 铁石部队一盘在冀东一带活动,受日本人的指使,专门负责对抗那里的游击革命武装。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日本人在中国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各地的伪军一见“风声”不好,就弃暗投明离开了日本人,不幸的是这支铁石部队却依然没有觉悟,也许是被日本人洗脑太深,也许是受利诱,总之他们还在为日本人服务。 终于到了一切见分晓的时候,当日本投降的消息在中国的大地上沸腾时,所有人都激动不已。可这个消息却令这些汉奸感到心惊肉跳,但现在后悔似乎已经太晚了,这300万人的伪军部队可不是一个小数字,躲肯定是躲不掉的,那么等待他们的将是什么下场呢? 铁石部队感觉到自己的末日就要到了,可是他们还不死心,抱着侥幸的心理岂图逃避历史的审判?于是他们先是投奔了军统部门,改头换面的成了“东北保安支队”,这个结果着实令人惊叹,随后国民 *** 把他们改造为先遣第一旅,也就是山海关先遣队。 然而,不论他们怎么玩变身游戏,他们所犯下的罪行人民都记在心里,想以此逃避历史的制裁注定是不可能的,在随后的解放战争中,绝大部分的汉奸卖国人员都被消灭了,有部分幸存的逃回了老家。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这些逃亡的汉奸大多都被揪了出来,接受 *** 和人民的审判。 据了解,这些汉奸根据不同的情节判处了应有的刑罚。一些被迫的参与人员,没有做过什么伤天害理的事,处以六个月到二年的有期徒型,或者是不予刑罚;对于那些汉奸头目则坚决予以严惩,做到伪局长判以3到5年的有期徒型,伪副部长处以7到15年有期徒型,正部长则处以无期徒型,凡是职位高于伪州长的都被判以了死刑。 只要细心的观察历史就可以发现,这样的汉奸卖国者,从来都被人所唾骂,纵然得意于一时,最终也没有一个是好下场的。也许有个别分子能侥幸逃脱,但他的余生必将一直受到良心的拷问,始终不敢生活在阳光下。
日本战败后,中国百万汉奸去哪了,他们的结局又怎么样?
任何地方都是有好人也有坏人的,你在一个城市有可能会遇到很温柔善良的人,也有可能碰到阴险狡诈的人,中国有句古话叫做龙生九子各有不同,更何况是一个国家的几十亿人。所以当年抗日战争的时候也是这样,有人不堪受辱奋起抵抗,就有人靠出卖国家和同胞为自己换取利益,这种人我们一般会将其称为“卖国贼”和“汉奸”。所以战争结束以后那几百万汉奸都去了哪里呢,等待他们的结局都是什么?
像汪精卫就是那段时期非常有名的大汉奸,他最开始的时候还是一名革命斗士,但是日本侵略中国以后汪精卫对日本的强大感到非常害怕,拼了命的想要和日本求和,不想和日本作战,后来更是干脆就一心为日本人做事了。1944年的时候汪精卫因病去世,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民众觉得他不应该被葬在南京,因为民众的呼声太大,后来他的坟墓和棺材就被一起炸掉了。
汪精卫只是汉奸中的一个典型代表,当时中国还有很多人都争先恐后地给日本人献媚和表忠心,当时日本占据了东三省以后建立了伪满洲国,后来就在各沦陷区大肆组建伪军,让他们协助自己管理中国。据战后统计,光是各地的伪军加起来就有100万人的样子,要知道那时候日军派往中国的兵力加起来也就只有185万左右,伪军的数量差不多相当于日军总数的一半了。
这些汉奸在日本气势还足的时候,还觉得自己的身份非常高贵,经常仗势欺人,在他们看来投靠日本人才是最正确的决定,所以当日本战败的消息传来时这些人都傻眼了,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是绝对跑不掉的。抗战胜利以后就该是算账的时候了,那些将汉奸事业发扬光大了的大汉奸们首当其冲被送上了法庭,犯下的罪行也被挨个列了出来,情节严重的也就被判了死刑。
另外一部分汉奸就是小奸小恶,没有害过别人的性命,平常做得最多的就是搜刮民脂民膏和欺压乡里,这种程度算是比较轻的,基本上就是背叛了几年,送进监狱好好改造一下也就放出来了。不过从民众对待汪精卫的态度你就应该知道,他们被放出来以后也没什么好日子过,迎接他们的会是白眼与嘲讽。
另外一部分汉奸就是小奸小恶,没有害过别人的性命,平常做得最多的就是搜刮民脂民膏和欺压乡里,这种程度算是比较轻的,基本上就是背叛了几年,送进监狱好好改造一下也就放出来了。不过从民众对待汪精卫的态度你就应该知道,他们被放出来以后也没什么好日子过,迎接他们的会是白眼与嘲讽。
基本上大部分汉奸最后的下场都不是特别好,不管他们犯的罪是重还是轻,只要沾上了这个名字就会成为中国民众鄙视和谩骂的对象,一辈子都抬不起头来,这或许看着有点惨 ,但是他们投靠日军的时候就应该料到自己以后会有这样的下场。
爱江山更爱美人的意思
一个词语可能有好几种意思,可能有些意思你不知道,那么就让我来告诉你吧。 爱江山更爱美人的意思 原来是指过去的风流皇帝的。现在的含义就比较丰富一些了。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江山美人,每个人也有她自己的英雄好汉,所以都可以找到自己喜欢的那一种。 爱不一定是拥有,引用一位俄国作家的话:爱一个人,就意味着为她的幸福而高兴。如果真的爱一个人,而那个她却不爱你,那么,该放手时就放手吧,如果你真的爱她,就给她自由,祝她幸福吧。我想,这才是真正的爱。 挨的意思是什么 挨,中国汉字,本义为以手击背。字义引申为靠近、拥挤、依次等。 (1)用于"挨个""挨近"时,读āi;(2)用于"挨打""挨时间"时,读ái。 ①遭受,忍受:挨饿。②困难地度过:挨年头。③拖延:挨时间 读音:1. āi 2. ái部外笔画:7画五笔86&98:RCTD笔顺编号:1215431134四角号码:53084UniCode:CJK统一汉字:U+6328汉字区位码:1604 汉字首尾分解: 扌矣汉字部件分解: 扌厶矢笔顺编号: 1215431134笔顺读写: 横竖横折捺撇横横撇捺 〈动〉(1) (形声。从手,矣声。本义:以手击背)(2) 从后推击;打 [hit from behind]挨,击背也。--《说文》挨,击也。--《广雅》(3) 靠近 [get close to]对垒每欲相摩挨。--王安石《和王微之登高斋》。(4) 又如:挨晚(傍晚);学校挨着工厂;挨墙靠壁(5) 拥挤 [crowd]宝玉挨身而入。-- 曹雪芹《红楼梦》。*(6) 又如:挨肩擦背(形容人群拥挤);挨挨挤挤;挨挨擦擦(7) 依次,顺次 [one by one]挨次给假回还原籍,省亲祭祖。--《明实录·洪熙实录》。(8) 又如:挨门挨户,挨家比户(逐家逐户)(9) 另见 ái
中国近代史上,有哪些声名不显但对历史有重要作用的人?
01、晚清军工强人徐建寅 徐建寅为中国近代工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不仅如此,他的父亲徐寿也是为中国近代工业作出了巨大贡献的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经济落后,清政府腐败,一切都乌烟瘴气。在这个时候,还是有不少人站出来,想要国家重新站起来。徐建寅便是其中一个,他不仅紧接着自己父亲的翻译事业,陆续翻译了西方近十五本物理化学典籍,还创建了天津机器局山东机器局等很多近代知名企业......02、冯如在世界航天史上,冯如创造了不少生机。冯如一直都是很喜欢机械行业,所以自己也是喜欢研究一些小东西。他在二十一岁的时候就在当地是比较知名的工程师了。他的很多作品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在世界第一架飞机起飞之后,冯如有了为中国自强的想法,立誓一定要创造出中国第一架飞机。在不停的探索和努力之后,他成功了。在1911年,冯如自创的第一架飞机成功起飞了。这也是中国第一架成功起飞的飞机。这两位算是担得起这个荣誉的。虽然他们的名声并没有那么的响亮,但是在中国近代史上真的是做出了无比巨大的贡献。声名不显是他们的默默付出,这一切都被中国人看在眼里。我们时刻都能够记得这两位伟人为中国做出的巨大贡献。在他们的心里,有一颗为祖国奉献的心;在他们的身体里,有一股热血在沸腾。他们的付出都是在想要为中国人民而奋斗。作为中国人的我们,我们一定要铭记初心。在今后,我们要继续为了祖国的发展而努力奋斗,争取也变成像他们那样多做贡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