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灭吐蕃 唐朝最强盛时期为什么不能一举消灭吐蕃王朝
1、唐朝的时候,吐蕃非常强大,两国对抗中,唐一直处于下风,考虑的不是如何灭吐蕃,而是如何才能抵抗吐蕃的进攻。2、吐蕃在大唐西南方,经常性入侵唐的剑南道(四川),在西北,灭掉唐的属国“吐谷浑”。3、公元763年,吐蕃攻占大唐帝都长安,洗劫长安15天后,吐蕃唐宗室广武王李承宏立为皇帝,扬长而去。4、吐蕃所在地是海拔3000米到5000米,生活在平原中的唐兵到高原上会因为严重缺氧、低气压,导致身体乏力,丧失剧烈作战的能力。古人无法理解这种气压、氧气问题,称之为“气疫”。5、相应的,战斗力强大的吐蕃士兵也无法在低海拔地区生活作战,富裕的氧气含量,会让他们嗜睡、乏力。这也就是吐蕃攻破长安,却又迅速撤退的原因。
唐朝鼎盛期为什么没有消灭吐蕃?吐蕃为何能与盛唐对抗?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抛开文化方面不谈,就是经济、军事实力都很强盛。当时,唐朝一个敌对势力,吐蕃,两相比较,不论哪一方面都可以说唐朝完胜,可是在这一时期,却一直没能消灭吐蕃政权,这不禁让人感到疑惑。难道吐蕃有什么隐藏的实力,足以抵抗唐朝的军队吗?
盛唐的概念在文学上指的是唐玄宗“开元盛世”的30来年,史学上的界定则是唐高宗到唐宪宗(649—820)的170余年,正值唐蕃对决时期,此问当不在文学范畴。全盛时期的唐帝国无论经济、军力和人口数量都要大大超越吐蕃,但由于主客观原因,与吐蕃的交锋并不顺利,也一直未能颠覆吐蕃政权。
吐蕃各部统一几乎与唐朝立国同步,并随着唐朝的兴盛而日渐强大。然而这并未引起唐朝方面的注意,其战略重点依旧是北部、西部和东北部的传统敌人。双方最早一次冲突始自吐蕃王者松赞干布,那时他刚统一吐蕃不久,遣使来唐请婚,被唐太宗拒绝,松赞干布一怒之下率20万大军进逼松州(今四川松潘)。等松赞干布被击退后再次请婚,太宗便将文成公主嫁了过去,此后双方20年无战事。而这20年恰恰也是吐蕃国力精进的20年。
高宗时继续延续突厥和高丽的战事,对吐蕃仍未引起足够重视。羽翼丰满的吐蕃趁机攻灭吐谷浑——后者曾向唐朝求救被拒,接着争抢安西四镇(龟兹、焉耆、于阗、疏勒),高宗这才将军事重心由朝鲜半岛转至西部边陲。不过真正下大力应对吐蕃则是在唐玄宗时期,此时距离吐谷浑灭国已有50年。
吐谷浑故地亦即今天的青海省,吐蕃以此为牧场和军事基地,扼河西走廊咽喉,大唐和吐蕃间没了缓冲,门户大开,西域也完全置于吐蕃的打击范围之内。吐蕃接着又陆续征服四川和云南的边区诸部,对唐朝形成半包围的态势,唐朝多点作战疲于应付。金城公主入藏后,吐蕃又争得河西九曲之地以为缓冲,唐朝的被动局面长期不能逆转。
吐蕃地域广阔,可调配兵源充足且战斗力强悍。其本地人口原有300万,“胜兵数十万”,开疆拓土后,控制区人口峰值也一度达到300万,这些人作为税源和兵源的有力补充,大大增强了吐蕃的实力。吐蕃控制区“地薄气寒”,道路崎岖,不利于唐军深入。吐蕃骑兵以抢掠为主,不需要给养,“进退可齐,疾徐如意”,不断从青藏高原俯冲直下,给唐军带来极大恐慌。而且吐蕃军事并非单独存在,它先后和突骑施、小勃律、回纥、南诏等部结盟,共同牵制唐朝。
战术上吐蕃则狡黠多变,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东边不行就打西边,实在不行就议和联姻,等缓过劲来接着打,防不胜防。文成公主入藏换得20年和平,之后吐蕃便突袭吐谷浑抢占西域;中宗复位后吐蕃恰逢内乱,又来和亲,金城公主嫁了过去;玄宗时吐蕃刚刚签订好正式和约,旋即便攻打洮州和兰州;唐朝加大东线打击力度,吐蕃则调转西线,攻取小勃律(今克什米尔吉尔吉特),唐军驰援,吐蕃又求和,愤怒的玄宗因为契丹战事再次同意;而后唐朝节节胜利,深入青海,吐蕃再次求和,遭到玄宗拒绝,恼羞成怒的吐蕃随即发起一系列进攻,战事重又进入胶着状态。
755 年,迎娶金城公主的第36任赞普尺带珠丹被大臣刺死,吐蕃内政不稳,又派使者前来修好。时值安史之乱爆发,吐蕃趁唐朝边军回防京师之际东进,并于763年突入长安,烧杀半月之后扬长而去。此后吐蕃依然袭扰不断,国力刚刚恢复的大唐疲于应对,双方互有胜负。后来南诏与吐蕃翻脸,联合唐朝合力打击,吐蕃才由盛转衰,但此时的大唐也是江河日下,无力挺进了。于是双方长庆会盟(821),合为一家,盟碑至今犹在。
吐蕃帝国是被谁灭了?
吐蕃因内部分裂,并不是被他国吞并。842年,吐蕃赞普朗达玛被僧人暗杀,其子云丹与俄松争夺王位。云丹以伍如(意为“中翼”,逻些小昭寺一带)为据点,俄松以云如(意为“左翼”,雅隆昌珠寺一带)为据点,双方的支持者发生大规模交战,史称“伍约之战”(敦煌文献中称为“中左之战”。)吐蕃大乱,不堪重负的农民起兵造反,最后演变成阴土牛年反上大叛变。起事军领袖掘开赞普和贵族的坟墓,大肆屠杀贵族和王族。这些起事军大多都是自发且盲目的,最终或被贵族镇压,或被利用,都失败了。但最终吐蕃无法再建成一个统一的国家,变成四分五裂的局面。俄松的儿子贝考赞被杀。其子吉德尼玛衮逃亡到阿里地区,建立古格王朝。云丹的后裔则占据拉萨一带,形成了拉萨王系。至11世纪时,吐蕃各地渐渐稳定下来,形成了许多割据的王系。除古格和拉萨两个王系之外,另有拉达克、雅隆觉阿、普兰、亚泽等王系,以及甘肃、青海一带的唃厮啰政权。吐蕃分裂时期虽然统治者各自为政,但在文化上却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各种学说、各种教派纷纷形成,对西藏未来的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这段和平时期里,藏传佛教再度兴盛,史称后弘期。阿底峡就是在这段时期里来到吐蕃的。因为吐蕃大乱,故不对位于东邻的宋朝造成任何威胁,使宋朝得以专注应付辽朝、西夏和金朝。1240年,蒙古帝国派阔端侵略吐蕃,试图借此牵制南宋。蒙古人希望找到一个单一的君主来投降,但发现吐蕃各地事实上是各自为政,便将最具实力的萨迦派首领萨迦·班智达请到凉州,商讨归顺之事。萨迦·班智达向阔端宣讲佛法,阔端皈依了藏传佛教,吐蕃与蒙古开始建立供施关系。1264年,忽必烈在吐蕃设置总制院(后改为宣政院),委派萨迦派首领管理吐蕃政教事务,建立萨迦巴政权。吐蕃分裂时期结束,随后展开了约500年的教派统治。与汉地关系建隆元年(960年),宋朝建立。由于所处地区的缘故,与远离汉族地区的卫藏等地藏族各部联系交往较少,但与邻近汉族地区的甘、青、川、滇藏族各部则相对密切。宋朝开国不久,原吐蕃王国的一个部落首领的后裔唃厮啰在以邈川(今乐都)、青唐(今西宁)为中心的青海省湟水流域建立了政权。这是当时以藏族为主体的一个最大的封建政权。唃厮啰多次遣使向宋朝皇帝纳贡,并乞官职。明道元年(公元1032年),宋仁宗封唃厮啰为“宁远大将军、爱州团练使”,并给以优厚的俸禄。康定二年(公元1041年),宋仁宗又封唃厮啰为“检校太保充保顺、河西等军节度使”。此后,唃厮啰的子孙继承人董毡、阿里骨、瞎征、陇等,世代均由大宋封官任职。唃厮啰部统治地区,隶属于北宋全国二十六路中的秦凤路。到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唃厮啰部地区全部改为宋朝的郡县。此外,宋真宗皇帝还于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加封凉州(武威)藏族六谷部首领潘罗支为“盐州防御使兼灵州西面都巡检使”的官职。宋仁宗即位后,北宋在今甘肃省南部、河西走廊、青海省东部、西康等地区,大力推行屯田戍边的政策,以对付西夏的入犯,增加防卫力量。在此基础上,大宋向河西走廊等地的藏族部落拨发弓箭及其它武器,并招募藏族弓箭手,在藏人中建立类似宋兵的军事体制,以共同防御西夏人的入犯及袭扰。宋将王韶在今甘肃临夏、临洮一带大量开拓土地,招纳30多万藏人从事垦种。著名的茶马互市也在今四川雅安、甘肃临夏以及陕西一些地区的大宋专设市场上进行,开始了尔后数百年藏区马匹与汉区茶叶的经常固定交易。
吐蕃帝国是被谁灭了
吐蕃帝国其实并不是被谁灭亡的,而是自己一步步走上灭亡的道路。吐蕃帝国虽强盛一时,但是频繁的扩张战争导致国力消耗巨大,从而引起本部的奴隶平民内斗。从吐蕃东部开始爆发蔓延到吐蕃全境的平民和奴隶大起义,才导致吐蕃帝国灭亡。
吐蕃靠什么征战三百年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吐蕃帝国并没有对外三百年年的征战,一般认为松赞干布才是吐蕃帝国的真正开创者,从其即位的629年到877吐蕃王朝彻底解体,共248年。不过如果算上之前松赞干布祖父和父亲时期的内部统一战争,说历经了三百多年的征战也不为过。
虽然青藏高原地势过高,自然环境极端严酷,农牧业的发展受到极大的制约,但是吐蕃帝国的发祥地雅砻河谷所在的西藏山南地区,却是西藏少有的一块水草丰美的富饶之地,对西藏其他地区构成了物质资源上的压制,而气候上从公元五世纪中期延续到七世纪中后期的隋唐温暖期,无疑会使农业产量有所增长,让这种压制如虎添翼。
松赞干布的祖父达布聂息,从雅砻河谷的一个小城堡秦瓦达则堡开始,踏上了统一青藏高原之路,先后消灭了拉萨河谷的多个势力,逐步壮大。到了松赞干布时期,又兼并了日喀则地区的苏毗、阿里地区的羊同、青海的吐谷浑,大致统一了整个青藏高原。如果说吐蕃统一的内部战争还能依赖相对弱小的高原河谷农业,那么当面对唐朝、阿拉伯、回纥这样的世界性强国,青藏高原贫瘠的物产还够用吗?不够可以抢。由于藏北、青海、川西地区是传统高原牧区,因此,以河谷农业地区为核心的吐蕃帝国政权,具备了农业和牧业协同合作,以农统牧的特点,这让吐蕃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游牧民族的灵活性,这种灵活性弥补了物资贫乏的缺憾。
看看唐朝和吐蕃之间的百年战争
唐朝和吐蕃之间的百年战争,足以拖垮盛唐最初唐太宗时期双方就开始交战,但是因为规模有限,所以伤亡不大。但是自高宗之唐朝就开始了防守,直到唐玄宗时期因为国力强盛,多以吐蕃就开始了防守。安史之乱时吐蕃借机攻占陇右十八州,一度攻打到都城长安,直到唐朝联合回鹘、南诏、大食,合围吐蕃,之后吐蕃四分五裂,但是唐朝离灭亡也不远了。松赞干布在贞观时期曾与唐朝修好,但是因为松赞干布像唐朝请婚唐朝拒绝了,于是松赞干布就率领二十五大军犯境。最后唐军击败了吐蕃,并且把文成公主下嫁给了松赞干布。自此在唐太宗在位时期,唐朝和吐蕃也就相安无事多年。唐太宗和松赞干布死了十几年后,吐蕃就和唐朝在西域起了冲突,这一战吐蕃控制了瓦罕走廊,并且趁唐朝政局不稳之机,频频侵犯边境,并且高宗派薛仁贵迎击敌方在大非川全军覆没,从此吐蕃更是轻视唐朝。玄宗时期为了防范吐蕃和回纥相联合,所以就派遣陇右。剑南节度使进攻吐蕃。但此时中原爆发了安史之乱,唐朝国力大大受损。而与此同时吐蕃正是赤松德赞当政,国力如日中天,并且加快了对河陇地区的蚕食。肃宗时期吐蕃大肆进攻唐朝,代宗时期陇右全部沦落到吐蕃。同年,吐蕃军长驱直入,攻打长安。代宗仓皇逃走,最后还是唐将郭子仪驱逐了吐蕃军,还都长安。吐蕃虽然自此退兵,但是对陇右的攻势仍旧未减弱。而此时吐蕃正是赤松德赞执政以来的巅峰时刻。终唐代宗之世,吐蕃军队每年秋季都要骚扰攻击唐朝,京城每次都要戒严,称之为“防秋”。这一时期过后,唐朝和吐蕃都开始重视反对对方的同盟,最先是吐蕃联合回纥、南诏攻唐,后来唐朝分化瓦解他们之间的同盟关系,并且并北和回纥,南通南诏,西结大食、天竺,使吐蕃四面受敌。唐德宗即位时期,吐蕃就将诏书中改“献”为“进”,“赐”为“寄”,“领取”为“领之”。以表示两国的对等地位。而而且吐蕃判离联盟,趁机攻打唐朝。但是当时的名相李泌建议唐德宗联络回纥、南诏、大食、天竺围攻吐蕃,吐蕃因为后方起了战火,所以就开始撤退。与此同时尚结赞和吐蕃赞普赤松德赞去世,自此吐蕃由盛转衰。之后从唐穆宗到唐末,唐蕃战争也步入了尾声,从唐宪宗唐军对吐蕃战争胜利之后,唐朝就开始了大反攻。直到唐武宗的时候,唐朝开始准备以绝后患。但是武宗喜好道家的长生不死之术,就这样唐朝正在光复大好河山的时候,唐武宗撒手人间,河湟也就成了后世君主的任务了。与此同时吐蕃赞普郎达磨遇刺身亡,而当时的达磨没有儿子,所以吐蕃国内就爆发了大规模内乱,唐朝和南诏等国联手进攻吐蕃。这个时候张议潮率领沙洲人民开始起义,当时受吐蕃欺凌的唐朝人纷纷起兵响应。之后张议潮收复沙州及四围的十州之地。这个地区包括今甘肃大部、青海北部和新疆东部,唐人称为“河湟”地区。并且在第二年又收复张掖、酒泉,然后向西尽收伊州、吾州,向东直至灵武,得地四千馀里,户口百万之家,使六郡山河宛然如被吐蕃陷没之前一样。自此吐蕃四分五裂,无力再发生战争。但是长期的战争也拖垮了唐朝,唐朝后期一方面要防范着少数民族的侵略,一方面要对抗中原爆发的农民起义。之后黄巢起义破坏了唐朝统治根基,而朱温篡唐正式代表唐朝覆亡。
唐朝吐蕃战争简介
吐蕃是居住在我国 *** 高原的古老民族(今藏族的前身),于公元6、7世纪建立的奴隶制国家。吐蕃与唐时战时和,几乎与二者存亡相始终。 从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年)至唐亡(907年),唐朝在河西、陇右、关中(今甘肃、青海、陕西一带)和西域(今新疆、中亚一带)等地区为保卫边防与对西域的控制,和吐蕃进行的长期作战。 唐朝吐蕃战争,对当时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唐蕃战争中,双方运筹谋划,机变百出,广泛使用了长驱直入,直捣腹心,诱敌深入,相机歼敌,机动防御,伺机反击,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疑兵阻敌,伏击,迂回,远程奔袭,夜袭等战略战术,在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高祖和太宗时期 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年)四月,吐蕃攻陷唐芳州(治常芳,今甘肃迭部东南),这是最早见于记载的唐蕃之间的交战。 贞观十二年(638年)八至九月,在唐与吐番的战争中,唐军在松州(治嘉城,今四川松潘)抗击吐蕃军进攻的作战。 公元七世纪初,雅隆(今 *** 穷结)悉补野部首领松赞干布(即弃宗弄赞)弱冠嗣位,在部族联盟基础上,建立奴隶制王朝。贞观八年,赞普(吐蕃君主的专用称号)松赞干布听说突厥及吐谷浑均娶唐朝公主,也遣人随唐使冯德遐入唐,多带金宝,奉表求婚,唐太宗李世民未许。使者回报系吐谷浑王离间所致。赞普大怒,即发兵击败吐谷浑、党项、白兰诸羌。十二年八月,吐蕃军号称20余万进屯唐松州西境,遣使进贡金帛,声称来迎娶公主。都督韩威匆忙率军出战,大败而归。羌族首领、唐阔州刺史别丛卧施、诺州刺史把利步利相继举州降蕃。二十七日,唐太宗即派吏部尚书侯君集为当弥道行军大总管。二十九日,又以右领军大将军执失思力为白兰道行军总管,左武卫将军牛进达为阔水道行军总管、右(一说左)领军将军刘兰为洮河道行军总管,率步骑兵5万人进击。九月初六,牛进达率前锋抵松州城下,乘蕃军毫无防备,夜袭其营帐,斩杀千余人(一说干人)。赞普闻讯震惊,加之属下厌战情绪日高,大臣8人自杀,遂令撤军。遣使到长安谢罪,并再次请求通婚。太宗应允。十五年(641年)正月,唐以文成公主嫁松赞干布,赞普大喜,尽子婿之礼。 高宗时期 高宗李治即位后,唐与吐蕃的战争逐渐增多,规模也日益扩大。 大非川之战 高宗咸亨元年(670年),吐蕃攻陷西域十八羁縻州,又联合于阗(今新疆和田)攻陷龟兹(今新疆库车)的拨换城(今新疆阿克苏);唐朝被迫罢龟兹、于阗、焉耆(今新疆焉耆)、疏勒(今新疆喀什)等四镇;此前数年,吐蕃已攻灭吐谷浑,占有其地。唐高宗任命阿史那忠为西域行军大总管,出征西域;任命薛仁贵为逻娑(今 *** *** )道行军大总管,进攻吐蕃并援送吐谷浑还故地。此役,唐军出动10余万人,欲长驱直入,一举击败吐蕃。唐军进至大非川(今青海共和西南)后,薛仁贵以路险带辎重行军不便,率先头部队轻装前进,在积石河口击退吐蕃军,驻军乌海(今青海兴海西南)等待唐军主力到达。唐军主力未能轻装前进,行动迟缓,未至乌海即遭20万吐蕃军的袭击,大败退走,辎重也全部丢失。薛仁贵退守大非川。吐蕃相论钦陵率大军40余万进攻唐军。唐军伤亡殆尽,薛仁贵被迫与吐蕃约和退军。 青海之战 唐仪凤三年(678年)正月,唐朝派金吾将军曹怀舜、金吾将军李知什分赴河南北等地广招精兵良将,很快组建了一支精锐之旅。是岁,吐蕃局势初定,大论噶尔·赞聂多布已率军平定内乱,牢牢控制了局势。赞普器弩悉弄正式为父王发丧,唐朝认为有机可乘,企图利用吐蕃发丧,人心不稳之机而取胜,遂准洮河道总管刘仁轨奏,令中书令李敬玄替其为洮河道行军大总管、西河镇抚大使、鄯州都督,工部尚书、左(一说右)卫大将军刘审礼为洮河道行军司马,统军出击。并敕益州长史李孝逸、福州都督拓王奉益调动剑南道(治益州,今四川成都)等地之兵,配合作战。唐朝以18万兵马逼近吐蕃,实谓空前。吐蕃闻讯即以名将噶尔·钦陵督兵,严阵以待。七月,双方在龙支(今青海乐都南)交战。唐军将领张虔勖率精兵,一日连取两阵。吐蕃军诈败,一退数百里。唐军轻率进击,刘审礼领前队人马深入,屯兵于濠所。噶尔·钦陵突出奇兵,猛攻唐军营帐。刘审礼率军力敌,然寡不敌众,未能突破重围。身为主帅的李敬玄却怯懦畏战,按兵不动,以图自保。九月,刘审礼兵败被俘。李敬玄闻讯,即率部奔逃至承凤岭(今青海西宁西南千户庄),利用泥沟掩护固守。吐蕃军占据制高点,李敬玄无计可施,所部坐以待毙。唐左领军员外将军黑齿常之率500名敢死士乘夜偷袭吐蕃兵营。蕃军没有料到此举,顿时大乱,死300余人,将军跋地设匆忙中引军逃命。李敬玄始领军得还鄯州(治西都,今青海乐都),但已损兵过半。其时,应猛士诏在军中的原监察御史娄师德奉命收集散亡将士,唐军复振,旋又奉命前往吐蕃,在赤岭(今青海日月山)与钦陵会谈。娄师德极言唐廷休战求和之意。钦陵亦表赞同,双方即暂罢兵戈,边境稍宁。唐高宗以黑齿常之之功,擢其为河源军副使。
吐蕃帝国面积多大
吐蕃面积最大的时候,面积约400平方公里。西起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与大食(即兴起于西南亚地区的阿拉伯帝国,632~1258,东至帕米尔高原和印度河流域,西至大西洋)接壤,东至现今甘肃省陇山、四川盆地西缘,北起天山山脉以南、居延海,南至青藏高原南麓与印度次大陆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海拔8000多米)与天竺(今南亚次大陆)接壤。相关说明吐蕃自称为“bod”(བོད།)。“bod”作为地域和部族的名称,在吐蕃王朝之前即已出现,最初可能是对苯教的法师的称呼,后来成为对苯教的称呼,再后来成为某些部落联盟的名称,以后又成为这些部落居住的地域的名称。藏文史籍中说,在吐蕃王朝之前,曾有十二种部落集团统治过,其中有两次是用“bod khams”来称呼其统治的地域。吐蕃王朝兴起后,用“bod”作为自称,在与唐朝的交往中,吐蕃王朝以“bod chen po”(大蕃)来对应唐朝的自称"大唐"。由于吐蕃王朝统一了青藏高原,高原的各个部落集团形成为一个民族,后来,吐蕃王朝的自称“bod”遂演变成为藏族的自称。
吐蕃在历史上是有多强大
青藏高原上,唐代之前没有出现过强大的帝国,唐代之后也没有。理论上青藏高原的恶劣环境也不适合产生强大帝国。而且唐代的气候也没有特殊之处,感觉很难从气候原因上解释唐代时期吐蕃的强大。大家怎么看?“ghostlancer”回复:唐朝时刚好是青藏高原一个比较温暖湿润的时期,青海当时可以种水稻……然后气候转冷就没有然后了。“德怀西人游师雄”回复:因为打败吐谷浑以后占领了青海那块 使得其人口和国力马上不一样了 哪怕到了北宋中期 那里依然是最好的战马和铠甲技术来源。“yw1989724”回复:那唐代之前和之后的西藏政权都没有获得过那里吗?“korangarzqin”回复:把他算成西羌,类似草原上干掉一个部落又来个新的,最后都被我佛渡化了。“狐狸大仙”回复:如果气候温暖的话,拉萨等谷地还是能有一些生产力的。“yw1989724”回复:问题是“吐蕃”被干掉后,青藏高原上并没有强大的后来者…“叶子鱼”回复:论统一的重要性,不管怎么样,赞普把乱七八糟的部落整合起来一起去外面抢,但后来内部大乱,诸部互相攻伐,也就完蛋了。“gringrin”回复:吐蕃吞并吐谷浑还有个很特殊的情况,他们吃掉青海以后,没几年就全消化了,就相当于小布什打下伊拉克到奥巴马的时候就搞定伊拉克全境。也不知道当时吐蕃用了什么手段,总之他们立刻就能调集这地方的人力物力对抗唐朝,本来吐谷浑控制下的青海完全是亲唐朝的。“MAOPI”回复:在没有手段解决高原反映之前,吐蕃居高临下易守难攻的地理优势还是相当明显的。“神奇的夏洛克”回复:还有吐蕃把河西给同化了也很不可思议,历史上河西文化一直很坚挺的,结果那么容易就被吐蕃同化了。“屁股决定脑袋”回复:应该是唐朝作死,把吐谷浑打的太厉害了,把各部族首领都得罪了,以为立个吐谷浑王就没问题了,结果人家杀了唐朝立的王投了吐蕃,而且从青海"血渭一号大墓"的规格来看吐蕃对待原吐谷浑王族的规格是相当高的,大墓规格仅次于赞普,所以吐谷浑很快就全力支持吐蕃了吧。“yw1989724”回复:但青藏高原政权的这个优势一直都有,并不是唐代才有的,唐代之后也存在。“MAOPI”回复:具体环境变化了,已经在没有向吐蕃那样,可以将四分五裂的高原强行捏合起来的部落联盟政权了,所以基本就从中原政权的周边势力当中神隐了。吐蕃崩溃后反扑最激烈的就是那些被吞并的党项、苏毗、象雄、吐谷浑在内的内四族,再加上上本族的奴隶大暴动,几乎把悉补野王族为首的雅砻系给反攻倒算的差点被斩尽杀绝了,所谓阿里地区古格王朝的创始人,就自称是悉补野王族掏出来的死剩种,你要搞清楚一件事情,吐蕃崛起的过程根本谈上不上什么同化和吸收,纯粹就是来自雅砻地区,以军事首领悉补野氏为首的原始氏族联盟,对于文明更加发达的象雄、苏毗、吐谷浑等地区政权的军事征服,因此在经济、文化和风俗、信仰上就是个差异很大的大杂烩,只能依靠不断对外扩张的战利品和人口的战争红利来缓和内部的矛盾重重。可以说,这就是一个比奥匈帝国更早得多的高原上的民族囚笼雏形。吐蕃奴隶氏族政权存在的期间,悉补野倒是一直想要弥合和统一这些差距,而让吐蕃成为一个正常的稳定国家政权,从松赞干布借迎娶文成公主而引入唐地的知识和制度,到后来的赤德祖赞试图引入佛教来缓和社会矛盾;皆是如此只是一代英主松赞干布很快就在33岁的壮年暴毙,所谓的建制事业也半途而废;而赤德祖赞被三大臣围杀在别宫,引进的佛教与本土苯教的矛盾,反而成为了吐蕃分裂和动荡的导火索。所以吐蕃政权存在历史当中,叛乱和弑君才是家常便饭的事情,差不多隔代就有赞普被大臣鸠杀,或是振作起来的年轻赞普干掉执政权臣的记录。只是因为高原天然的地理封闭性,让唐朝无法做出直接的干预和插手,所以历代差不多都有各种政治斗争当中失利,或是叛乱失败的吐蕃贵族,相继奔逃唐朝被收留的记录。其中也包括禄东赞后代的格尔家族,这样曾经长期摄政吐蕃三代的大伦之类的。等到吐蕃基本扩张到了极限,而再也维持不住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和控制力,就自然在内部矛盾的积累下爆炸开来,这是先天不足的奴隶氏族政权早晚必然发生的结果。“御驾亲征永历帝”回复:唐朝气候怎么没有特殊之处?这不是古战区的常识吗?“yw1989724”回复:我在网上一般就看到扯明清之际小冰期比较多…“御驾亲征永历帝”回复:唐朝时平均温度比现在还高得多,这本来是古战区最基础的常识。“Jesue”回复:宗教分裂啊,吐蕃之后青藏高原因为气候变冷生产力下降。宗教势力崛起压制世俗势力。“长乐夜未央”回复:关键问题是,为什么仅此一次青藏高原被统一起来?“陈王钺”回复:有一种观点是,中原强大帝国的建立(包括建立过程中的战乱),由于人力物力的溢出效应,往往会刺激周边的游牧、半游牧民族也强盛起来。比如秦汉与匈奴,隋唐与突厥,唐朝与吐蕃等。“长乐夜未央”回复:具体环境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唐末吐蕃帝国瓦解后再没有成功统一高原的?当然我们也可以问,之前为什么没有,比如更早成熟的吐谷浑为什么不能南下成功统一青藏高原?我之前就说过,吐蕃和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契丹蒙古不一样,草原帝国是周期性出现,其帝国形成有必然性,而吐蕃不一样,他是前无前例后也没后继者的历史特例。草原大漠南北是如此,而青藏高原这之前的秦汉,这之后的宋元明清都没有造成这种效应。为什么这之后青海和西藏那块不能被一个政权统一起来呢?草原是周期性的去团结起来抢,而青藏高原在吐蕃帝国统一之前没能统一起来去抢,这之后也没有,总是被周围进攻蹂躏,佛教?气候?还有什么因素呢?“极其不满”回复:吐谷浑还是抢的。无非是高原内部消化矛盾。“长乐夜未央”回复:对关中永远是抢然后被痛打,如果青海抢西藏,好像没这方面资料。吐蕃能建立强大帝国,关键是雅鲁藏布江谷底和青海被一个政权控制。“三炮政委阿仙奴”回复:和硕特汗国。同时期阿拉伯半岛也一样,之前和之后都没强大国家,但当时却能建立一个大帝国。
曾经强盛一时的吐蕃王朝,最后是怎样灭亡的?
吐蕃灭亡跟佛教的传入大有关系!我们来看一组数据,在薛仁贵征讨吐蕃时期,巅峰吐蕃有人口320万人,军队40万人;到了公元8世纪,吐蕃人口大约剩下280万,却有高达50多万的和尚喇嘛,其中青壮年占了20几万。所以可以这么理解,由于青壮年都去当和尚喇嘛了,使得当时的吐蕃找不到当兵的人。而和尚喇嘛又不种粮种地使得吐蕃国没有粮草跟军械物资,根本没法打仗。要兵没兵,要物资没物资自然是衰弱了的。吐蕃是一个军国主义国家,这个国家人口不多,但是跟游牧民族的政权很像,由于地处高原地区使得他们很难从事基础生产,生活物资基本靠抢,所以打仗是他们唯一的出路。吐蕃用军事打击周围的国家跟民族,掠夺他们的财富,压榨他们的贡税。吐蕃国当时之所以能够强大完全是依靠军事力量控制的,失去了庞大的军力使得被吐蕃征服的那些民族部落纷纷开始独立,这是吐蕃衰弱的第二个原因。最后是吐蕃国自己内部的问题,在吐蕃衰弱以后,整个吐蕃国内部分成了两派,一宗是传统势力派一宗是喇嘛派,这两派在争夺吐蕃国的控制权,最宗喇嘛派获胜,但是内耗导致吐蕃国更加虚弱。吐蕃的衰亡与佛教在藏地的兴盛刚好是同一个过程。佛教未传入西藏之前,当地人都信土生土长的苯教。佛教传入后,在佛教的熏陶下,藏人都变顺服了,再也没有当年的进取阳刚了。这跟蒙古的衰落跟喇嘛教的关系是一样的!首先是无休止的战争。吐蕃立国时正值隋唐盛世,一开始吐蕃就与唐朝发生战争,唐太宗此时正在经营突厥,为避免两线作战,采取和亲政策,文成公主入藏,吐蕃与唐获得了短暂的和平。但期间两国争端纠纷不断,时常发生局部冲突。安史之乱后,吐蕃趁唐朝边军内撤,河西空虚,进入西域和河西走廊,从此拉开了两国上百年的战争,直到吐蕃瓦解。其次是政教合一。吐蕃原生宗教是苯教,可黎可足时代推行七户养僧制,大兴寺庙,宗教势力开始干政,直至政教合一,最终导致王室分裂,爆发全面内战,从此吐蕃在外忧内患的境况下走向衰落,终于在元朝时被彻底纳入中央王朝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