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教岁岁红莲夜

时间:2024-05-10 16:47:11编辑:揭秘君

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是什么意思

出自:
姜夔(jiang一声, kui 二声)(1155?--1221?),字尧章,别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县)人.一生没有做过官.精通音乐,会做诗填词.他的词对于南宋后期词坛的格律化有巨大的影响.具有现实意义的作品比较少.特点是辞句精炼,风格不庸俗.
鹧鸪天
元夕有所梦
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这是一首情词,与姜夔青年时代的“合肥情事”
有关,词中怀念和思恋的是合肥的旧日情侣.可以看
出,白石是一个至情至性的人,虽往事已矣,但时间
的流逝和空间的转换,加上人事变幻的沧桑,并没有
改变白石对合肥情侣的深深眷恋.所以在长期浪迹江
湖中,他写了一系列深切怀念对方的词篇.宋宁宗庆
元三年(1197)元夕之夜,他因思成梦,梦中又见到
了旧日的情人,梦醒后写了这首缠绵悱恻的情词.这
一年,上距初遇情人时已经二十多年了.
头两句揭示梦的原因,首句以想象中的肥水起兴,
兴中含比.肥水分东、西两支,这里指东流经合肥入
巢湖的一支.明点“肥水”,不但交待了这段情缘的
发生地,而且将词人拉入到遥远的沉思.映现在词人
脑海中的,不仅有肥水悠悠向东流的形象,且有与合
肥情事有关的一系列或温馨或痛苦的回忆.东流无尽
期的肥水,在这里既象是悠悠流逝的岁月的象征,又
象是在漫长岁月中无穷无尽的相思和眷恋的象征,起
兴自然而意蕴丰富.正因为这段情缘带来的是无穷无
尽的痛苦思念,所以次句笔调一转翻怨当初不该种下
这段相思情缘.“种相思”的“种”字用得精妙无比.
相思子是相思树的果实,故由相思而联想到相思树,
又由树引出“种”字.它不但赋予抽象的相思以形象
感,而且暗示出它的与时俱增、无法消除、在心田中
种下刻骨镂心的长恨.正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
心头,又上眉头.”(李清照)“不合”二字,出语峭
劲拗折,貌似悔种前缘,实为更有力地表现这种相思
的真挚深沉和它对心灵的长期痛苦折磨.
“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三四两
句切题内“有所梦”,分写梦中与梦醒.刻骨相思,
遂致入梦,但由于长期睽隔,梦中所见伊人的形象也
恍惚迷离,觉得还不如丹青图画所显现的更为真切.
细味此句,似是作者藏有旧日情人的画像,平日相思
时每常展玩,但总嫌不如面对伊人之真切,及至梦见
伊人,却又觉得梦中形象不如丹青的鲜明.意思翻进
一层形成更深的朦胧意蕴.下句在语言上与上句对仗,
意思则又翻进一层,说梦境迷蒙中,忽然听到山鸟的
啼鸣声,惊醒幻梦,遂使这“未比丹青见”的形象也
消失无踪无处寻觅了.如果说,上句是梦中的遗憾,
下句便是梦醒后的惆怅.与所思者睽隔时间之长,空
间之远,相见只期于梦中,但连这样不甚真切的梦也
做不长,其情何堪?上片至此煞住,而“相思”、“梦
见”,意脉不断,下片从另一角度再深入来写,抒发
梦醒后的感受.
换头“春未绿”关合元夕,开春换岁,又过一年,
而春郊尚未绿遍,仍是春寒料峭;“鬓先丝”说自己
辗转江湖,蹉跎岁月双鬓已斑斑如霜,纵有芳春可赏,
其奈老何!两句为流水对,语取对照,情抱奇悲,造
意奇绝.
接下来“人间别久不成悲”一句,是全词感情的
凝聚点,饱含着深刻的人生体验和深沉的悲慨.真正
深挚的爱情,总是随着岁月的积累而将记忆的年轮刻
得更多更深,但在表面上,这种深入骨髓的相思却并
不常表现为热烈的爆发和强烈的外在悲痛,而是象在
地底运行的岩浆,在平静甚至是冷漠的外表下潜行着
炽热的激流.又象是地表之下的地下河,深处奔涌激
荡,外表却不易觉察.特别是由于年深岁久,年年重
复的相思和伤痛已经逐渐使感觉的神经末梢变得有些
迟钝和麻木,心田中的悲哀也积累沉淀得太多太重,
裹上了一层不易触动的外膜,在这种情况下,就连自
己也仿佛意识不到内心深处潜藏的悲哀了.“多情却
似总无情”(杜牧《赠别二首》),这“不成悲”的表
象正更深刻地反映了内心的深切悲痛.而当作者清楚
地意识到这一点时,悲痛的感情不免更进一层.词人
在几天前写过的一首同调作品中有“少年情事老来悲”,
正与此同.这是久经感情磨难的中年人更加深沉内含、
也更富于悲剧色彩的感情状态.在这种以近乎麻木的
形式表现出来的刻骨铭心的伤痛面前,青年男女的卿
卿我我、缠绵悱恻便不免显得浮浅了.
“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红莲夜,
指元宵灯节,红莲指灯节的花灯.欧阳修《蓦山溪·
元夕》:“ 剪红莲满城开遍”,周邦彦《解语花·元
宵》:“露浥红莲,灯市花相射”,均可证.歇拍以两
地相思、心心相知作结.与李清照“一种相思,两处
闲愁”相同.“岁岁”照应首句“无尽”.这里特提
“红莲夜”,似不仅为切题,也不仅由于元宵佳节容
易触动团圆的联想,恐怕和往日的情缘有关.古代元
宵灯节,士女纵赏,正是青年男女结交定情的良宵,
欧阳修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辛弃疾的《青玉
案·元夕》、柳永的《迎新春》可以帮助理解这一点.
因此年年此夜,遂倍加思念,以至“有所梦”了.说
“沉吟”而不说“相思”,不仅为避免重复,更因
“沉吟”一词带有低头沉思默想的感性形象,颇有李
商隐“月吟应觉月光寒”的意境.“各自知”,既是说
彼此都知道双方在互相怀念,又是说这种两地相思的
况味(无论是温馨甜美的回忆还是长期别离的痛苦)
只有彼此心知.两句用“谁教”提起,似问似慨,如
泣如诉,象是怨恨某种不可知的力量使双方永远睽隔,
又象是自怨情痴不能泯灭相思.正是“人间自是有情
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玉楼春》)在深沉
刻至的“人间别久不成悲”句之后,用“谁教”二句
作结,这是一句提空描写,变实为虚、化人为物,词
的韵味显得悠长深厚,含蕴空灵.
情词的传统风格偏于柔婉软媚,这首词却以清健
之笔来写刻骨铭心的深情,别具一种峭拔隽永的情韵.
全篇除“红莲”一词由于关合爱情而较艳丽外,都是
用经过锤炼而自然清劲的语言,可谓洗净铅华.词的
内容意境也特别空灵蕴藉,纯粹抒情,丝毫不及这段
情缘的具体情事.所谓“意愈切而词愈微”,“感慨全
在虚处”,正是此词的特点.


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是什么意思

出自:
姜夔(jiang一声, kui 二声)(1155?--1221?),字尧章,别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县)人。一生没有做过官。精通音乐,会做诗填词。他的词对于南宋后期词坛的格律化有巨大的影响。具有现实意义的作品比较少。特点是辞句精炼,风格不庸俗。

鹧鸪天
元夕有所梦
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这是一首情词,与姜夔青年时代的“合肥情事”
有关,词中怀念和思恋的是合肥的旧日情侣。可以看
出,白石是一个至情至性的人,虽往事已矣,但时间
的流逝和空间的转换,加上人事变幻的沧桑,并没有
改变白石对合肥情侣的深深眷恋。所以在长期浪迹江
湖中,他写了一系列深切怀念对方的词篇。宋宁宗庆
元三年(1197)元夕之夜,他因思成梦,梦中又见到
了旧日的情人,梦醒后写了这首缠绵悱恻的情词。这
一年,上距初遇情人时已经二十多年了。
头两句揭示梦的原因,首句以想象中的肥水起兴,
兴中含比。肥水分东、西两支,这里指东流经合肥入
巢湖的一支。明点“肥水”,不但交待了这段情缘的
发生地,而且将词人拉入到遥远的沉思。映现在词人
脑海中的,不仅有肥水悠悠向东流的形象,且有与合
肥情事有关的一系列或温馨或痛苦的回忆。东流无尽
期的肥水,在这里既象是悠悠流逝的岁月的象征,又
象是在漫长岁月中无穷无尽的相思和眷恋的象征,起
兴自然而意蕴丰富。正因为这段情缘带来的是无穷无
尽的痛苦思念,所以次句笔调一转翻怨当初不该种下
这段相思情缘。“种相思”的“种”字用得精妙无比。
相思子是相思树的果实,故由相思而联想到相思树,
又由树引出“种”字。它不但赋予抽象的相思以形象
感,而且暗示出它的与时俱增、无法消除、在心田中
种下刻骨镂心的长恨。正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
心头,又上眉头。”(李清照)“不合”二字,出语峭
劲拗折,貌似悔种前缘,实为更有力地表现这种相思
的真挚深沉和它对心灵的长期痛苦折磨。
“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三四两
句切题内“有所梦”,分写梦中与梦醒。刻骨相思,
遂致入梦,但由于长期睽隔,梦中所见伊人的形象也
恍惚迷离,觉得还不如丹青图画所显现的更为真切。
细味此句,似是作者藏有旧日情人的画像,平日相思
时每常展玩,但总嫌不如面对伊人之真切,及至梦见
伊人,却又觉得梦中形象不如丹青的鲜明。意思翻进
一层形成更深的朦胧意蕴。下句在语言上与上句对仗,
意思则又翻进一层,说梦境迷蒙中,忽然听到山鸟的
啼鸣声,惊醒幻梦,遂使这“未比丹青见”的形象也
消失无踪无处寻觅了。如果说,上句是梦中的遗憾,
下句便是梦醒后的惆怅。与所思者睽隔时间之长,空
间之远,相见只期于梦中,但连这样不甚真切的梦也
做不长,其情何堪?上片至此煞住,而“相思”、“梦
见”,意脉不断,下片从另一角度再深入来写,抒发
梦醒后的感受。
换头“春未绿”关合元夕,开春换岁,又过一年,
而春郊尚未绿遍,仍是春寒料峭;“鬓先丝”说自己
辗转江湖,蹉跎岁月双鬓已斑斑如霜,纵有芳春可赏,
其奈老何!两句为流水对,语取对照,情抱奇悲,造
意奇绝。
接下来“人间别久不成悲”一句,是全词感情的
凝聚点,饱含着深刻的人生体验和深沉的悲慨。真正
深挚的爱情,总是随着岁月的积累而将记忆的年轮刻
得更多更深,但在表面上,这种深入骨髓的相思却并
不常表现为热烈的爆发和强烈的外在悲痛,而是象在
地底运行的岩浆,在平静甚至是冷漠的外表下潜行着
炽热的激流。又象是地表之下的地下河,深处奔涌激
荡,外表却不易觉察。特别是由于年深岁久,年年重
复的相思和伤痛已经逐渐使感觉的神经末梢变得有些
迟钝和麻木,心田中的悲哀也积累沉淀得太多太重,
裹上了一层不易触动的外膜,在这种情况下,就连自
己也仿佛意识不到内心深处潜藏的悲哀了。“多情却
似总无情”(杜牧《赠别二首》),这“不成悲”的表
象正更深刻地反映了内心的深切悲痛。而当作者清楚
地意识到这一点时,悲痛的感情不免更进一层。词人
在几天前写过的一首同调作品中有“少年情事老来悲”,
正与此同。这是久经感情磨难的中年人更加深沉内含、
也更富于悲剧色彩的感情状态。在这种以近乎麻木的
形式表现出来的刻骨铭心的伤痛面前,青年男女的卿
卿我我、缠绵悱恻便不免显得浮浅了。
“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红莲夜,
指元宵灯节,红莲指灯节的花灯。欧阳修《蓦山溪·
元夕》:“ 剪红莲满城开遍”,周邦彦《解语花·元
宵》:“露浥红莲,灯市花相射”,均可证。歇拍以两
地相思、心心相知作结。与李清照“一种相思,两处
闲愁”相同。“岁岁”照应首句“无尽”。这里特提
“红莲夜”,似不仅为切题,也不仅由于元宵佳节容
易触动团圆的联想,恐怕和往日的情缘有关。古代元
宵灯节,士女纵赏,正是青年男女结交定情的良宵,
欧阳修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辛弃疾的《青玉
案·元夕》、柳永的《迎新春》可以帮助理解这一点。
因此年年此夜,遂倍加思念,以至“有所梦”了。说
“沉吟”而不说“相思”,不仅为避免重复,更因
“沉吟”一词带有低头沉思默想的感性形象,颇有李
商隐“月吟应觉月光寒”的意境。“各自知”,既是说
彼此都知道双方在互相怀念,又是说这种两地相思的
况味(无论是温馨甜美的回忆还是长期别离的痛苦)
只有彼此心知。两句用“谁教”提起,似问似慨,如
泣如诉,象是怨恨某种不可知的力量使双方永远睽隔,
又象是自怨情痴不能泯灭相思。正是“人间自是有情
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玉楼春》)在深沉
刻至的“人间别久不成悲”句之后,用“谁教”二句
作结,这是一句提空描写,变实为虚、化人为物,词
的韵味显得悠长深厚,含蕴空灵。
情词的传统风格偏于柔婉软媚,这首词却以清健
之笔来写刻骨铭心的深情,别具一种峭拔隽永的情韵。
全篇除“红莲”一词由于关合爱情而较艳丽外,都是
用经过锤炼而自然清劲的语言,可谓洗净铅华。词的
内容意境也特别空灵蕴藉,纯粹抒情,丝毫不及这段
情缘的具体情事。所谓“意愈切而词愈微”,“感慨全
在虚处”,正是此词的特点。


鹧鸪天·元夕有所梦赏析

这是透露恋人信息和相恋时地非常显豁的词作。上片先写对昔日恋情的悔恨,再写梦中无法看清情人的怨恨,足见作者恋情之深炽;下片说久别伤悲以至愁白了鬓发,煞拍两句想像在元宵在放灯之夜,对方也在悲苦相思,语极沉痛。全词意境空灵蕴藉,语言自然清劲,耐人咀嚼。头两句揭示梦的原因,首句以想象中的肥水起兴,兴中含比。肥水分东、西两支,这里指东流经合肥入巢湖的一支。明点“肥水”,不但交待了这段情缘的发生地,而且将词人拉入到遥远的沉思。映现在词人脑海中的,不仅有肥水悠悠向东流的形象,且有与合肥情事有关的一系列或温馨或痛苦的回忆。东流无尽期的肥水,在这里既象是悠悠流逝的岁月的象征,又象是在漫长岁月中无穷无尽的相思和眷恋的象征,起兴自然而意蕴丰富。正因为这段情缘带来的是无穷无尽的痛苦思念,所以次句笔调一转翻怨当初不该种下这段相思情缘。“当初不合种相思”中的“种”字用得精妙无比。相思子是相思树的果实,故由相思而联想到相思树,又由树引出“种”字。它不但赋予抽象的相思以形象感,而且暗示出它的与时俱增、无法消除、在心田中种下刻骨镂心的长恨。正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心头,又上眉头。”(李清照)“不合”二字,出语峭劲拗折,貌似悔种前缘,实为更有力地表现这种相思的真挚深沉和它对心灵的长期痛苦折磨。“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未啼。”三四两句切题内“有所梦”,分写梦中与梦醒。刻骨相思,遂致入梦,但由于长期睽隔,梦中所见伊人的形象也恍惚迷离,觉得还不如丹青图画所显现的更为真切。细味此句,似是作者藏有旧日情人的画像,平日相思时每常展玩,但总嫌不如面对伊人之真切,及至梦见伊人,却又觉得梦中形象不如丹青的鲜明。意思翻进一层形成更深的朦胧意蕴。下句在语言上与上句对仗,意思则又翻进一层,说梦境迷蒙中,忽然听到山未的啼鸣声,惊醒幻梦,遂使这“未比丹青见”的形象也消失无踪无处寻觅了。如果说,上句是梦中的遗憾,下句便是梦醒后的惆怅。与所思者睽隔时间之长,空间之远,相见只期于梦中,但连这样不甚真切的梦也做不长,其情何堪?上片至此煞住,而“相思”、“梦见”,意脉不断,下片从另一角度再深入来写,抒发梦醒后的感受。换头“春未绿”关合元夕,开春换岁,又过一年,而春郊尚未绿遍,仍是春寒料峭:“鬓先丝”说自己辗转江湖,蹉跎岁月双鬓已斑斑如霜,纵有芳春可赏,其奈老何!两句为流水对,语取对照,情抱奇悲,造意奇绝。“人间别久不成悲”句则是全词感情的凝聚点,饱含着深刻的人生体验和深沉的悲慨。真正深挚的爱情,总是随着岁月的积累而将记忆的年轮刻得更多更深,但在表面上,这种深入骨髓的相思却并不常表现为热烈的爆发和强烈的外在悲痛,而是象在地底运行的岩浆,在平静甚至是冷漠的外表下潜行着炽热的激流。又象是地表之下的地下河,深处奔涌激荡,外表却不易觉察。特别是由于年深岁久,年年重复的相思和伤痛已经逐渐使感觉的神经末梢变得有些迟钝和麻木,心田中的悲哀也积累沉淀得太多太重,裹上了一层不易触动的外膜,在这种情况下,就连自己也仿佛意识不到内心深处潜藏的悲哀了。“多情却似总无情”(杜牧《赠别二首》),这“不成悲”的表象正更深刻地反映了内心的深切悲痛。而当作者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时,悲痛的感情不免更进一层。词人在几天前写过的一首同调作品中有“少年情事老来悲”,正与此同。这是久经感情磨难的中年人更加深沉内含、也更富于悲剧色彩的感情状态。在这种以近乎麻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刻骨铭心的伤痛面前,青年男女的卿卿我我、缠绵悱恻便不免显得浮浅了。“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红莲夜,指元宵灯节,红莲指灯节的花灯。欧阳修《蓦山溪·元夕》:“剪红莲满城开遍”,周邦彦《解语花。元宵》:“露_红莲,灯市花相射”,均可证。歇拍以两地相思、心心相知作结。与李清照“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相同。“岁岁”照应首句“无尽”。这里特提“红莲夜”,似不仅为切题,也不仅由于元宵佳节容易触动团圆的联想,恐怕和往日的情缘有关。古代元宵灯节,士女纵赏,正是青年男女结交定情的良宵,欧阳修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柳永的《迎新春》可以帮助理解这一点。因此年年此夜,遂倍加思念,以至“有所梦”了。说“沉吟”而不说“相思”,不仅为避免重复,更因“沉吟”一词带有低头沉思默想的感性形象,颇有李商隐“月吟应觉月光寒”的意境。“各自知”,既是说彼此都知道双方在互相怀念,又是说这种两地相思的况味(无论是温馨甜美的回忆还是长期别离的痛苦)只有彼此心知。两句用“谁教”提起,似问似慨,如泣如诉,象是怨恨某种不可知的力量使双方永远睽隔,又象是自怨情痴不能泯灭相思。正是“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玉楼春》)在深沉刻至的“人间别久不成悲”句之后,用“谁教”二句作结,这是一句提空描写,变实为虚、化人为物,词的韵味显得悠长深厚,含蕴空灵。情词的传统风格偏于柔婉软媚,这首词却以清健之笔来写刻骨铭心的深情,别具一种峭拔隽永的情韵。全篇除“红莲”一词由于关合爱情而较艳丽外,都是用经过锤炼而自然清劲的语言,可谓洗净铅华。词的内容意境也特别空灵蕴藉,纯粹抒情,丝毫不及这段情缘的具体情事。所谓“意愈切而词愈微”,“感慨全在虚处”,正是此词的特点。

鹧鸪天·元夕有所梦古诗赏析

  我们都知道白石是一个至情至性的人,在他的诗词中总会表现出这样的情感,这篇鹧鸪天·元夕有所梦,写的也是自己对昔日情人的怀念之情,这首词却以清健之笔来写刻骨铭心的深情,别具一种峭拔隽永的情韵,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姜夔

  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

  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春未绿,鬓先丝。

  人间别久不成悲。

  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姜夔词作鉴赏

  这是一首情词,与姜夔青年时代的合肥情事有关,词中怀念和思恋的是合肥的旧日情侣。可以看出,白石是一个至情至性的人,虽往事已矣,但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转换,加上人事变幻的沧桑,并没有改变白石对合肥情侣的深深眷恋。所以在长期浪迹江湖中,他写了一系列深切怀念对方的词篇。宋宁宗庆元三年(1197)元夕之夜,他因思成梦,梦中又见到了旧日的情人,梦醒后写了这首缠绵悱恻的情词。这一年,上距初遇情人时已经二十多年了。

  头两句揭示梦的原因,首句以想象中的肥水起兴,兴中含比。肥水分东、西两支,这里指东流经合肥入巢湖的一支。明点肥水,不但交待了这段情缘的发生地,而且将词人拉入到遥远的沉思。映现在词人脑海中的,不仅有肥水悠悠向东流的形象,且有与合肥情事有关的一系列或温馨或痛苦的回忆。东流无尽期的肥水,在这里既象是悠悠流逝的岁月的象征,又象是在漫长岁月中无穷无尽的相思和眷恋的象征,起兴自然而意蕴丰富。正因为这段情缘带来的是无穷无尽的痛苦思念,所以次句笔调一转翻怨当初不该种下这段相思情缘。种相思的种字用得精妙无比。

  相思子是相思树的果实,故由相思而联想到相思树,又由树引出种字。它不但赋予抽象的相思以形象感,而且暗示出它的与时俱增、无法消除、在心田中种下刻骨镂心的长恨。正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心头,又上眉头。(李清照)不合二字,出语峭劲拗折,貌似悔种前缘,实为更有力地表现这种相思的真挚深沉和它对心灵的长期痛苦折磨。

  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三四两句切题内有所梦,分写梦中与梦醒。刻骨相思,遂致入梦,但由于长期睽隔,梦中所见伊人的形象也恍惚迷离,觉得还不如丹青图画所显现的更为真切。细味此句,似是作者藏有旧日情人的画像,平日相思时每常展玩,但总嫌不如面对伊人之真切,及至梦见伊人,却又觉得梦中形象不如丹青的鲜明。意思翻进一层形成更深的朦胧意蕴。下句在语言上与上句对仗,意思则又翻进一层,说梦境迷蒙中,忽然听到山鸟的啼鸣声,惊醒幻梦,遂使这未比丹青见的形象也消失无踪无处寻觅了。如果说,上句是梦中的遗憾,下句便是梦醒后的惆怅。与所思者睽隔时间之长,空间之远,相见只期于梦中,但连这样不甚真切的梦也做不长,其情何堪?上片至此煞住,而相思、梦见,意脉不断,下片从另一角度再深入来写,抒发梦醒后的感受。

  换头春未绿关合元夕,开春换岁,又过一年,而春郊尚未绿遍,仍是春寒料峭:鬓先丝说自己辗转江湖,蹉跎岁月双鬓已斑斑如霜,纵有芳春可赏,其奈老何!两句为流水对,语取对照,情抱奇悲,造意奇绝。

  接下来人间别久不成悲一句,是全词感情的凝聚点,饱含着深刻的`人生体验和深沉的悲慨。真正深挚的爱情,总是随着岁月的积累而将记忆的年轮刻得更多更深,但在表面上,这种深入骨髓的相思却并不常表现为热烈的爆发和强烈的外在悲痛,而是象在地底运行的岩浆,在平静甚至是冷漠的外表下潜行着炽热的激流。又象是地表之下的地下河,深处奔涌激荡,外表却不易觉察。特别是由于年深岁久,年年重复的相思和伤痛已经逐渐使感觉的神经末梢变得有些迟钝和麻木,心田中的悲哀也积累沉淀得太多太重,裹上了一层不易触动的外膜,在这种情况下,就连自己也仿佛意识不到内心深处潜藏的悲哀了。多情却似总无情(杜牧《赠别二首》),这不成悲的表象正更深刻地反映了内心的深切悲痛。而当作者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时,悲痛的感情不免更进一层。词人在几天前写过的一首同调作品中有少年情事老来悲,正与此同。这是久经感情磨难的中年人更加深沉内含、也更富于悲剧色彩的感情状态。在这种以近乎麻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刻骨铭心的伤痛面前,青年男女的卿卿我我、缠绵悱恻便不免显得浮浅了。

  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红莲夜,指元宵灯节,红莲指灯节的花灯。欧阳修《蓦山溪·元夕》:剪红莲满城开遍,周邦彦《解语花。元宵》:露浥红莲,灯市花相射,均可证。歇拍以两地相思、心心相知作结。与李清照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相同。岁岁照应首句无尽。这里特提红莲夜,似不仅为切题,也不仅由于元宵佳节容易触动团圆的联想,恐怕和往日的情缘有关。古代元宵灯节,士女纵赏,正是青年男女结交定情的良宵,欧阳修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柳永的《迎新春》可以帮助理解这一点。

  因此年年此夜,遂倍加思念,以至有所梦了。说沉吟而不说相思,不仅为避免重复,更因沉吟一词带有低头沉思默想的感性形象,颇有李商隐月吟应觉月光寒的意境。各自知,既是说彼此都知道双方在互相怀念,又是说这种两地相思的况味(无论是温馨甜美的回忆还是长期别离的痛苦)只有彼此心知。两句用谁教提起,似问似慨,如泣如诉,象是怨恨某种不可知的力量使双方永远睽隔,又象是自怨情痴不能泯灭相思。正是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玉楼春》)在深沉刻至的人间别久不成悲句之后,用谁教二句作结,这是一句提空描写,变实为虚、化人为物,词的韵味显得悠长深厚,含蕴空灵。

  情词的传统风格偏于柔婉软媚,这首词却以清健之笔来写刻骨铭心的深情,别具一种峭拔隽永的情韵。全篇除红莲一词由于关合爱情而较艳丽外,都是用经过锤炼而自然清劲的语言,可谓洗净铅华。词的内容意境也特别空灵蕴藉,纯粹抒情,丝毫不及这段情缘的具体情事。所谓意愈切而词愈微,感慨全在虚处,正是此词的特


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原文_翻译及赏析

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宋代·姜夔《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 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沉 通:沈) 宋词精选 , 婉约 , 记梦怀人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肥水汪洋向东流,永远没有停止的时候。早知今日凄凉,当初真不该苦苦相思。梦里的相见总是看不清楚,赶不上看画像更加清晰,而这种春梦也常常无奈会被山鸟的叫声惊起。 春草还没有长绿,我的两鬓已成银丝,苍老得太快。我们离别得太久,慢慢一切伤痛都会渐渐被时光忘去。可不知是谁,让我朝思暮想,年年岁岁的团圆夜,这种感受,只有你和我心中明白。 赏析二 这是一首情词,与姜夔青年时代的“合肥情事”有关,词中怀念和思恋的是合肥的旧日情侣。可以看出,白石是一个至情至性的人,虽往事已矣,但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转换,加上人事变幻的沧桑,并没有改变白石对合肥情侣的深深眷恋。所以在长期浪迹江湖中,他写了一系列深切怀念对方的词篇。宋宁宗庆元三年(1197)元夕之夜,他因思成梦,梦中又见到了旧日的情人,梦醒后写了这首缠绵悱恻的情词。这一年,上距初遇情人时已经二十多年了。 头两句揭示梦的原因,首句以想像中的肥水起兴,兴中含比。肥水分东、西两支,这里指东流经合肥入巢湖的一支。明点“肥水”,不但交待了这段情缘的发生地,而且将词人拉入到遥远的沉思。映现在词人脑海中的,不仅有肥水悠悠向东流的形象,且有与合肥情事有关的一系列或温馨或痛苦的回忆。东流无尽期的肥水,在这里既象是悠悠流逝的岁月的象征,又象是在漫长岁月中无穷无尽的相思和眷恋的象征,起兴自然而意蕴丰富。正因为这段情缘带来的是无穷无尽的痛苦思念,所以次句笔调一转翻怨当初不该种下这段相思情缘。“种相思”的“种”字用得精妙无比。 相思子是相思树的果实,故由相思而联想到相思树,又由树引出“种”字。它不但赋予抽象的相思以形象感,而且暗示出它的与时俱增、无法消除、在心田中种下刻骨镂心的长恨。正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心头,又上眉头。”(李清照)“不合”二字,出语峭劲拗折,貌似悔种前缘,实为更有力地表现这种相思的真挚深沉和它对心灵的长期痛苦折磨。 “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三四两句切题内“有所梦”,分写梦中与梦醒。刻骨相思,遂致入梦,但由于长期睽隔,梦中所见伊人的形象也恍惚迷离,觉得还不如丹青图画所显现的更为真切。细味此句,似是作者藏有旧日情人的画像,平日相思时每常展玩,但总嫌不如面对伊人之真切,及至梦见伊人,却又觉得梦中形象不如丹青的鲜明。意思翻进一层形成更深的朦胧意蕴。下句在语言上与上句对仗,意思则又翻进一层,说梦境迷濛中,忽然听到山鸟的啼鸣声,惊醒幻梦,遂使这“未比丹青见”的形象也消失无踪无处寻觅了。如果说,上句是梦中的遗憾,下句便是梦醒后的惆怅。与所思者睽隔时间之长,空间之远,相见只期于梦中,但连这样不甚真切的梦也做不长,其情何堪?上片至此煞住,而“相思”、“梦见”,意脉不断,下片从另一角度再深入来写,抒发梦醒后的感受。 换头“春未绿”关合元夕,开春换岁,又过一年,而春郊尚未绿遍,仍是春寒料峭:“鬓先丝”说自己辗转江湖,蹉跎岁月双鬓已斑斑如霜,纵有芳春可赏,其奈老何!两句为流水对,语取对照,情抱奇悲,造意奇绝。 接下来“人间别久不成悲”一句,是全词感情的凝聚点,饱含着深刻的人生体验和深沉的悲慨。真正深挚的爱情,总是随着岁月的积累而将记忆的年轮刻得更多更深,但在表面上,这种深入骨髓的相思却并不常表现为热烈的爆发和强烈的外在悲痛,而是象在地底运行的岩浆,在平静甚至是冷漠的外表下潜行着炽热的激流。又象是地表之下的地下河,深处奔涌激荡,外表却不易觉察。特别是由于年深岁久,年年重复的相思和伤痛已经逐渐使感觉的神经末梢变得有些迟钝和麻木,心田中的悲哀也积累沉淀得太多太重,裹上了一层不易触动的外膜,在这种情况下,就连自己也仿佛意识不到内心深处潜藏的悲哀了。“多情却似总无情”(杜牧《赠别二首》),这“不成悲”的表象正更深刻地反映了内心的深切悲痛。而当作者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时,悲痛的感情不免更进一层。词人在几天前写过的一首同调作品中有“少年情事老来悲”,正与此同。这是久经感情磨难的中年人更加深沉内含、也更富于悲剧色彩的感情状态。在这种以近乎麻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刻骨铭心的伤痛面前,青年男女的卿卿我我、缠绵悱恻便不免显得浮浅了。 “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红莲夜,指元宵灯节,红莲指灯节的花灯。欧阳修《蓦山溪·元夕》:“剪红莲满城开遍”,周邦彦《解语花。元宵》:“露浥红莲,灯市花相射”,均可证。歇拍以两地相思、心心相知作结。与李清照“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相同。“岁岁”照应首句“无尽”。这里特提“红莲夜”,似不仅为切题,也不仅由于元宵佳节容易触动团圆的联想,恐怕和往日的情缘有关。古代元宵灯节,士女纵赏,正是青年男女结交定情的良宵,欧阳修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柳永的《迎新春》可以帮助理解这一点。 因此年年此夜,遂倍加思念,以至“有所梦”了。说“沉吟”而不说“相思”,不仅为避免重复,更因“沉吟”一词带有低头沉思默想的感性形象,颇有李商隐“月吟应觉月光寒”的意境。“各自知”,既是说彼此都知道双方在互相怀念,又是说这种两地相思的况味(无论是温馨甜美的回忆还是长期别离的痛苦)只有彼此心知。两句用“谁教”提起,似问似慨,如泣如诉,象是怨恨某种不可知的力量使双方永远睽隔,又象是自怨情痴不能泯灭相思。正是“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玉楼春》)在深沉刻至的“人间别久不成悲”句之后,用“谁教”二句作结,这是一句提空描写,变实为虚、化人为物,词的韵味显得悠长深厚,含蕴空灵。 评解 作者曾几度客游合肥,并与一歌妓相爱。当时的欢聚,竟成为他一生颇堪回忆的往事。在记忆中,她的形象十分鲜明。然而伊人远去,后会无期。回首往事,令人思念不已,感慨万千。梦中相见,又被山鸟惊醒。思念之苦,真觉得“当初不合种相思”了。愁思绵绵,犹如肥水东流,茫无尽期。谁使两人年年元宵之夜,各自有心头默默重温当年相恋的情景!词中所流露的伤感与愁思,即是为此而发。全词深情缱绻,缠绵哀婉。 题解 本词是宋宁宗庆元三年(1197)元夕为怀念合肥恋人所作。这首记梦词,题目是《元夕有所梦》,作于宁宗庆元三上元宵节。上片先写对昔日恋情的悔恨,再写梦中无法看清情人的怨恨,足见作者恋情之深炽。下片说别久伤悲以至愁白了鬓发,煞拍两句想像在元宵在放灯之夜,对方也在悲苦相思,语极沉痛。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春未绿”,乃就正月十五元宵时节而讲,早春尚寒,草木未绿;“鬓先丝”则写词人一夜梦醒,突然唤醒二十年前之恋情,忽而感觉到人已两鬓斑白,青春消逝,这才发觉昔日恋情似乎已然淡漠,于是逼出“人间别久不成悲”的感慨。所谓“不成悲”者,是指久别相思,由 *** 外露转向深沉内敛,由多愁善感变为隐忍节制,显出一种“不成悲”的淡漠与迟钝,实际是一种更深藏更沉郁的悲愁。全词情致深婉空灵。 赏析三 这首《鹧鸪天·元夕有所梦》,乃姜夔为怀念身在合肥的恋人而作,作于宁宗庆元三年(1197)元宵节之时。据夏承焘先生考证,姜夔在初遇合肥恋人时,约为二十余岁,在他三十六岁这年,曾经两次到过合肥。“绍熙元年(1190),姜夔再客合肥,此年冬,姜夔戴雪诣石湖,授范成大以咏梅之《暗香》、《疏影》新声两阕,成大喜以歌妓小红为赠。”而作此词时,姜夔已是四十二岁,与旧恋人初遇已相隔近二十年。 上阙首句“肥水东流无尽期”,点明了当初相恋的地方,并借水流悠悠、绵绵无尽之意,谓已相思亦是了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表面上有怨极生恨的后悔之意,称当初就不应该发生这段感情,然实则说,自已根本就摆脱不了这段刻骨铭心的恋情,始终被相思缠绕,太过苦恼。有李太白《秋风词》“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之感慨。“梦中未比丹青见”则写出了词人梦中的遗憾。在梦里,恋人的面容模糊依稀,没有画像那般清晰。潜在地表明了词人在这二十年里,刻未能忘恋人的样子,时常在她的画像前流连这样一个事实。结句“暗里忽闻山鸟啼”沉痛已极,离别已久,又相隔遥远,只能在梦中相见了,然而,这模糊不清晰的梦,竟然还被鸟啼声惊醒。情伤若斯,痛彻心脾。 下阙起首句“春未绿、鬓先丝”,言春乍始,然发已先白;也暗写自已二十年来,伤春如故的恒久之思。“人间别久不成悲”道出人间世情的悲哀。分别久了,人的情感已变得麻木不堪,再也感觉不到当初离别时的那种铭心刻骨的痛苦了。暗合佛家“有情皆幻,有色皆空”之理。然细细想来,世情欢爱,又莫不如此,读之心中尤觉感伤。“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两句,点出主旨,收结全篇。在元夕之夜,你是否会触景生情想起了我?而我对你的思念,你是否又能感应到?这个问题是个天问,没有答案,只有身在两地的双方各自心里明白。由此推求出,这段恋情在元夕之夜的花灯会,曾有过甜蜜地回忆。在这一特定的时刻,能够引发彼此的回忆和相思。 赏析一 据夏承焘先生《姜白石编年笺校》考证,作者年轻时在合肥与恋人相识相爱,此后为生计四处飘泊,与恋人离多聚少。但词人终生思念情人,词中时有所涉。这首词是透露恋人信息和相恋时地最为显豁的一首。上片写因思而梦,醒来慨叹梦境依稀,识认恋人面貌不清;又梦境短暂,才相遇却被山鸟啼醒。下片由元夕春至换意,写出岁月蹉跎之叹。“人间别久不成悲”又出新意,反折而出。全词空灵蕴藉,耐人咀嚼。姜夔,南宋文学家、音乐家。人品秀拔,体态清莹,气貌若不胜衣,望之若神仙中人。往来鄂、赣、皖、苏、浙间,与诗人词家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等交游。庆元中,曾上书乞正太常雅乐,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有《白石道人歌曲》等。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 姜夔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 冉冉年华吾自老。水满汀洲,何处寻芳草。 鱼书经岁绝,烛泪流残月。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 听元宵,往岁喧哗,歌也千家,舞也千家。 黄昏鼓角似边州,三十年前上此楼。 幽兰镟老,杜若还生,水乡尚寄旅。 满腹诗书漫古今,频年流落易伤心。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去年人在凤凰池,银烛夜弹丝。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姜夔 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译文及注释】

肥水汪洋向东流,永远没有停止的时候。早知今日凄凉,当初真不该苦苦相思。梦里的相见总是看不清楚,赶不上看画像更加清晰,而这种春梦也常常无奈会被山鸟的叫声惊起。

春草还没有长绿,我的两鬓已成银丝,苍老得太快。我们离别得太久,慢慢一切伤痛都会渐渐被时光忘去。可不知是谁,让我朝思暮想,年年岁岁的团圆夜,这种感受,只有你和我心中明白。

1、元夕:旧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2、肥水:源出安微合肥紫蓬山,东南流经将军岭,至施口入巢湖。
3、种相思:留下相思之情,谓当初不应该动情,动情后尤不该分别。
4、丹青:泛指图画,此处指画像。
5、红莲夜:指元夕。红莲,指花灯。

【赏析】

本词是宋宁宗庆元三年(1197)元夕为怀念合肥恋人所作。这首记梦词,题目是《元夕有所梦》,作于宁宗庆元三上元宵节。上片先写对昔日恋情的悔恨,再写梦中无法看清情人的怨恨,足见作者恋情之深炽。下片说别久伤悲以至愁白了鬓发,煞拍两句想像在元宵在放灯之夜,对方也在悲苦相思,语极沉痛。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春未绿,乃就正月十五元宵时节而讲,早春尚寒,草木未绿;鬓先丝则写词人一夜梦醒,突然唤醒二十年前之恋情,忽而感觉到人已两鬓斑白,青春消逝,这才发觉昔日恋情似乎已然淡漠,于是逼出人间别久不成悲的感慨。所谓不成悲者,是指久别相思,由激情外露转向深沉内敛,由多愁善感变为隐忍节制,显出一种不成悲的淡漠与迟钝,实际是一种更深藏更沉郁的悲愁。全词情致深婉空灵。

这首《鹧鸪天元夕有所梦》,乃姜夔为怀念身在合肥的恋人而作,作于宁宗庆元三年(1197)元宵节之时。据夏承焘先生考证,姜夔在初遇合肥恋人时,约为二十余岁,在他三十六岁这年,曾经两次到过合肥。绍熙元年(1190),姜夔再客合肥,此年冬,姜夔戴雪诣石湖,授范成大以咏梅之《暗香》、《疏影》新声两阕,成大喜以歌妓小红为赠。而作此词时,姜夔已是四十二岁,与旧恋人初遇已相隔近二十年。
上阙首句肥水东流无尽期,点明了当初相恋的地方,并借水流悠悠、绵绵无尽之意,谓已相思亦是了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表面上有怨极生恨的后悔之意,称当初就不应该发生这段感情,然实则说,自已根本就摆脱不了这段刻骨铭心的恋情,始终被相思缠绕,太过苦恼。有李太白《秋风词》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之感慨。梦中未比丹青见则写出了词人梦中的遗憾。在梦里,恋人的面容模糊依稀,没有画像那般清晰。潜在地表明了词人在这二十年里,刻未能忘恋人的样子,时常在她的画像前流连这样一个事实。结句暗里忽闻山鸟啼沉痛已极,离别已久,又相隔遥远,只能在梦中相见了,然而,这模糊不清晰的梦,竟然还被鸟啼声惊醒。情伤若斯,痛彻心脾。

下阙起首句春未绿、鬓先丝,言春乍始,然发已先白;也暗写自已二十年来,伤春如故的恒久之思。人间别久不成悲道出人间世情的悲哀。分别久了,人的情感已变得麻木不堪,再也感觉不到当初离别时的那种铭心刻骨的痛苦了。暗合佛家有情皆幻,有色皆空之理。然细细想来,世情欢爱,又莫不如此,读之心中尤觉感伤。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两句,点出主旨,收结全篇。在元夕之夜,你是否会触景生情想起了我?而我对你的思念,你是否又能感应到?这个问题是个天问,没有答案,只有身在两地的双方各自心里明白。由此推求出,这段恋情在元夕之夜的花灯会,曾有过甜蜜地回忆。在这一特定的时刻,能够引发彼此的回忆和相思。

辛弃疾 鹧鸪天·送人

《鹧鸪天送人》

作者:辛弃疾

原文:

唱彻《阳关》泪未干,
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
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
只应离合是悲欢?
江头未是风波恶,
别有人间行路难!

注释:

1、唱彻《阳关》:唱完送别的歌曲。彻,完;《阳关》,琴歌《阳关三叠》。
2、功名句:功名是身外多余的事,还是多吃饭吧。另一版本也作功名余事
3、无穷:无尽,无边。
4、般:种。
5、只应句:岂只是离别才使人悲伤,团聚才使人欢颜。只应,只以为,此处意为岂只。
6、未是:还不是。
7、别有:更有。

翻译:

唱完了《阳关》曲泪却未干,
视功名为馀事(志不在功名)而劝加餐。
水天相连,
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
乌云挟带着雨水,
把重重的高山掩埋了一半。

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
何止千件万般,
难道只有离别使人悲伤,
聚会才使人欢颜?
江头风高浪急,还不是十分险恶,
而人间行路却是更艰难。

赏析:

(一)

这首词见于四卷本《稼轩词》的甲集,是作者中年时的作品。那时候,作者在仕途上已经历了不少挫折,因此词虽为送人而作,但是所表达的多是世路艰难之感。

上阕头二句: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上句言送别。《阳关三叠》是唐人上阕送别歌曲,加上唱彻、泪未干五字,更觉无限伤感。

从作者的性格看,送别绝不会带给他这样的伤感。他平日对仕途、世事的感慨一直,郁积胸中,恰巧,遇上送别之事的触动,便一涌而发,故有此情状。下句忽然宕开说到功名之事,便觉来路分明。作者和陆游一样,都重视为国家的恢复事业建立功名的。他的《水龙吟》词说: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认为建立功名是分内的事;《水调歌头》词说:功名事,身未老,几时休?诗书万卷,致身须到古伊周。认为对功名应该执着追求,并且要有远大的目标。这首词中却把功名看成身外馀事,乃是不满朝廷对金屈膝求和,自己的报国壮志难酬,而被迫退隐、消极的愤激之辞:且加餐,运用《古诗十九首》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之句,也是愤激之语。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写送别时翘首遥望之景,景显得生动,用笔也很浑厚,而且天边的流水远送无穷的树色,和设想行人别后的行程有关;雨中阴云埋掉一半青山,和联想正人君子被奸邪小人遮蔽、压制有关。景句关联词中的两种不同的思想感情,不但联系紧密,而且含蓄不露,富有余韵。

下阕起三句: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这里的离合和悲欢是偏义复词。由于题目送人与下阕头句今古恨,的情景的规定,所以离合,就只取离字义,悲欢就只取悲字义。上阕写送别,下阕抒情本应该是以别恨为主调的,但是作者笔锋拗转,说今古恨事有几千般,岂只离别一事才是堪悲的?用反问语气,比正面的判断语气更含激情。作词送人而居然说离别并不是唯一可悲可恨的事,显示出词的思想感情将有进一步的开拓。紧接着下文便又似呼喊又似吞咽地道出他的心声: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行人踏上旅途,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杜甫《梦李白》),但作者认为此去的遭遇比它更险恶。那是存在于人们心中、存在于人事斗争上的无形的风波;它使人畏,使人恨,有甚于一般的离别之恨和行旅之悲。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刘禹锡《竹枝词》)其中的滋味,古人已先言之。作者在此并非简单地借用前人的诗意,而有他切身的体会。他一生志在恢复事业,做官时喜欢筹款练兵,并且执法严厉,多得罪投降派,和豪强富家,所以几次被劾去官。如在湖南安抚使任内,筹建飞虎军,后来在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任内,即因此事实被劾为奸贪凶暴、厉害田里而被罢官。这正是人事上的风波恶的明显例证。作者写出词的最后两句,包含了更多的伤心经历,展示了更广阔、更令人惊心动魄的艺术境界,情已淋漓,语仍含蓄。李白《行路难》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同此悲愤;白居易《太行路》的行路难,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间,正可说明悲愤的原因和实质。

这首小令,篇幅虽短,但是包含了广阔深厚的思想感情,它的笔调深浑含蓄,举重若轻,不见用之迹而力透纸背,显示辛词的大家气度。

(二)

送别词是词里一个大家族。晚唐五代至北宋词,多叙男女离别。从古以来,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江淹《别赋》)。缠绵悱恻之情,哀怨凄惋之音,往往笼罩全篇。辛弃疾的送别词,却多立意不俗,又总是超出常境,这首《鹧鸪天》可作代表。

一接却正话反说:功名馀事且加餐。功名,指官爵。张华《答何劭》诗:自予及有识,志不在功名。视功名为馀事,或者说志不在功名,在封建社会真如凤毛麟角。

前结浮天二句,以景映情,烘托点染。先写江中之水: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后写空中之云: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埯埋了一半。正是情以景幽,单情则露;景以情妍,独景则滞(沈雄《古今词话词品》卷下引宋征壁语)。而言情之词,必藉景色映托,乃具深宛流美之致(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卷二)。这样,把行色的凄凉况味,推上一个高层次。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作者离别时的凄凉伤感之情以及壮志难酬的激愤之情。作者借景抒情,先写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后写空中之云,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埯埋了一半,而情感蕴含其中,真是含蓄不露,富有余韵。

后结仍扣紧送人题意: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江头风高浪急,十分险恶,但哪有人间行路难呢?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引《乐府解题》曰:《行路难》,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多以君不见为首。今不存。南朝宋鲍照有《拟行路难》十八首(一作十九首),多述个人不为世用,或针砭社会现实。这两句托意深刻,正应辛弃疾的身世遭遇并包容如今带湖闲居种种生活的体验在内。一首五十六个字的《送人》小词,写得这样内蕴丰富,寄情高远,绝少黯然销魂情绪,英雄感怆,有在长情之外(刘辰翁《辛稼轩词序》),由此词正可悟出。下阙表达了这样两层新意:一是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千件万般,不止是只有生离死别,还有国家大事;二是作者以江头风波险恶突显人间行路之难,世事之险。

(三)

词开篇即述离情。唐代诗人王维有七绝《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入乐府,以为送别。李东阳《麓堂诗话》曰:此辞一出,一时传诵不足,至为三叠歌之。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能出其意之外。通称《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这里把送别场面凝缩成唱彻(唱毕)而泪未干,展示出形象的凄苦情状。一接却正话反说:功名余事且加餐。功名,指官爵。张华《答何劭》诗:自予及有识,志不在功名。视功名为余事,或者说志不在功名,在封建社会真如凤毛麟角。辛弃疾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的《鹧鸪天》词云: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簇拥千军万马,突破重围渡江投奔大宋朝廷,固是爱国壮举,又何尝不是为了功名!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在封建社会里,是互相联系的。换言之,只有达,才能兼善天下。所以视功名为余事而劝加餐,处于国仇未报壮士老(陆游诗句)的具体历史情况下,这里旷达的成分不多,更多的是激愤,是反语,是色荏内厉的。

下片宕开,从久远的历史长河来作论述: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何止千件万般,难道只有离别使人悲哀?聚会才使人欢乐吗?无论离,无论合毕竟都是个人间的事,它们只是今古恨的一种,言外之意是国家的分裂,人民的苦难,较之个人的悲欢离合,是更值得关注的事!用只应诘问句更力重千钧。


鹧鸪天的诗意

鹧鸪天的诗意

一、《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

作者:辛弃疾

原文: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诗意:

野地里柔软的桑条上冒出了嫩芽。
东头邻居的蚕种已经孵化出一些小蚕了。
平坦的山坡上,
黄毛小牛在那里吃草,不时发出叫声。
夕阳照在带有寒意的树林上,
投宿的乌鸦又点缀着寒林的景色。

映入眼帘的还有远近连绵的山峦,
横斜的山路。
这里也有挂旗卖酒的小酒店。
城中的桃树李树害怕风雨吹打。
白色的荠菜花开满溪头,
大好的春光就在这里。

二、《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

作者:辛弃疾

原文: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诗意:

晚日寒鸦,一片伤心景色。
只有池塘柳树发出嫩绿的新芽,显出温柔情境。
如果不是眼下亲自遭遇离愁别恨的折磨,
根本不会相信这世上真会有一夜白头的事。

离肠寸断,泪流难止。
怀着相思之情,又一次登上了小红楼,
明明知道乱山无数,遮断了远方的天空,
可还是不由自主地靠在栏杆上,频频凝望。

三、《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

作者:晏几道

原文: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
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注释:

1、鹧鸪天:词牌名,一名《思佳客》,一名《于中好》。双调55字,押平声韵。此词黄升《花庵词选》题作《佳会》。内容写相熟的歌子久别重逢。
2、彩袖:代指穿彩衣的歌女。
3、玉钟:珍贵的酒杯。
4、拚(pn)却:甘愿,不顾惜。却:语气助词。
5、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女舞姿曼妙,直舞到挂在杨柳树梢照到楼心的一轮明月低沉下去;歌女清歌婉转,直唱到扇底儿风消歇(累了停下来),极言歌舞时间之久。桃花扇,歌舞时用作道具的扇子,绘有桃花。歌扇风尽,形容不停地挥舞歌扇。这两句是《小山词》中的名句,晁补之说它不蹈袭人语而风调闲雅,自是一家。
6、同:聚在一起
7、今宵二句:从杜甫《羌村》诗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化出。剩:读锦,只管。剩把:尽把,尽把。
8、银釭:釭(gāng):灯。银灯。

诗意:

忆当年,你手捧玉盅把酒敬,
衣着华丽人多情;
我举杯痛饮拼一醉,醉意醺醺脸通红。
纵情跳舞,直到楼顶月、挨着树梢向下行;
尽兴唱歌,使得桃花扇、疲倦无力不扇风。

自从离别后,总想重相逢,
多少次、你我重逢在梦中。
今夜果真喜相逢,挑灯久坐叙别情,
还恐怕、又是虚幻的梦中境。


晏几道 鹧鸪天

《鹧鸪天》

晏几道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拼却醉颜红。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想逢,几回魂梦与君同。
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注释:

1、鹧鸪天:词牌名,一名《思佳客》,一名《于中好》。双调55字,押平声韵。此词黄升《花庵词选》题作《佳会》。内容写相熟的歌子久别重逢。
2、彩袖:代指穿彩衣的歌女。
3、玉钟:珍贵的酒杯。
4、拚(pn)却:甘愿,不顾惜。却:语气助词。
5、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女舞姿曼妙,直舞到挂在杨柳树梢照到楼心的一轮明月低沉下去;歌女清歌婉转,直唱到扇底儿风消歇(累了停下来),极言歌舞时间之久。桃花扇,歌舞时用作道具的扇子,绘有桃花。歌扇风尽,形容不停地挥舞歌扇。这两句是《小山词》中的名句,晁补之说它不蹈袭人语而风调闲雅,自是一家。
6、同:聚在一起
7、今宵二句:从杜甫《羌村》诗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化出。剩:读锦,只管。剩把:尽把,尽把。
8、银釭:釭(gāng):灯。银灯。

翻译:

忆当年,你手捧玉盅把酒敬,衣着华丽人多情;我举杯痛饮拼一醉,醉意醺醺脸通红。纵情跳舞,直到楼顶月、挨着树梢向下行;尽兴唱歌,使得桃花扇、疲倦无力不扇风。

自从离别后,总想重相逢,多少次、你我重逢在梦中。今夜果真喜相逢,挑灯久坐叙别情,还恐怕、又是虚幻的梦中境。

赏析:

这首词描写了与久别佳人重逢时犹疑是梦的惊喜和追忆别后对佳人苦苦的相思之情。上片写往日的欢聚。彩袖代指佳人,当年点明是往事。殷勤、拼却,见情意之笃。舞低二句,晁补之称其词风度闲雅,自是一家。月被舞低、风被歌尽,情绪之高、兴致之浓,可想而知。下片写当今的重逢。久忆成梦,几回以梦为真,而今重逢,又不免疑真为梦,往昔只盼梦中相逢,今宵唯恐相逢是梦。曲折深婉,乍喜乍惊。往日欢情之浓,衬叠出相忆之深,愈见重逢难得。全词言情婉丽,文心曲妙,空灵雅致,足见小山本色。



古诗绝句就是这样经典,凝练,内心顿生无限的情怀。希望看到更多的的绝句和古诗吗,请欣赏 中国梦古诗 。


鹧鸪天·元夕有所梦赏析

这是透露恋人信息和相恋时地非常显豁的词作。上片先写对昔日恋情的悔恨,再写梦中无法看清情人的怨恨,足见作者恋情之深炽;下片说久别伤悲以至愁白了鬓发,煞拍两句想像在元宵在放灯之夜,对方也在悲苦相思,语极沉痛。全词意境空灵蕴藉,语言自然清劲,耐人咀嚼。头两句揭示梦的原因,首句以想象中的肥水起兴,兴中含比。肥水分东、西两支,这里指东流经合肥入巢湖的一支。明点“肥水”,不但交待了这段情缘的发生地,而且将词人拉入到遥远的沉思。映现在词人脑海中的,不仅有肥水悠悠向东流的形象,且有与合肥情事有关的一系列或温馨或痛苦的回忆。东流无尽期的肥水,在这里既象是悠悠流逝的岁月的象征,又象是在漫长岁月中无穷无尽的相思和眷恋的象征,起兴自然而意蕴丰富。正因为这段情缘带来的是无穷无尽的痛苦思念,所以次句笔调一转翻怨当初不该种下这段相思情缘。“当初不合种相思”中的“种”字用得精妙无比。相思子是相思树的果实,故由相思而联想到相思树,又由树引出“种”字。它不但赋予抽象的相思以形象感,而且暗示出它的与时俱增、无法消除、在心田中种下刻骨镂心的长恨。正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心头,又上眉头。”(李清照)“不合”二字,出语峭劲拗折,貌似悔种前缘,实为更有力地表现这种相思的真挚深沉和它对心灵的长期痛苦折磨。“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三四两句切题内“有所梦”,分写梦中与梦醒。刻骨相思,遂致入梦,但由于长期睽隔,梦中所见伊人的形象也恍惚迷离,觉得还不如丹青图画所显现的更为真切。细味此句,似是作者藏有旧日情人的画像,平日相思时每常展玩,但总嫌不如面对伊人之真切,及至梦见伊人,却又觉得梦中形象不如丹青的鲜明。意思翻进一层形成更深的朦胧意蕴。下句在语言上与上句对仗,意思则又翻进一层,说梦境迷蒙中,忽然听到山鸟的啼鸣声,惊醒幻梦,遂使这“未比丹青见”的形象也消失无踪无处寻觅了。如果说,上句是梦中的遗憾,下句便是梦醒后的惆怅。与所思者睽隔时间之长,空间之远,相见只期于梦中,但连这样不甚真切的梦也做不长,其情何堪?上片至此煞住,而“相思”、“梦见”,意脉不断,下片从另一角度再深入来写,抒发梦醒后的感受。换头“春未绿”关合元夕,开春换岁,又过一年,而春郊尚未绿遍,仍是春寒料峭:“鬓先丝”说自己辗转江湖,蹉跎岁月双鬓已斑斑如霜,纵有芳春可赏,其奈老何!两句为流水对,语取对照,情抱奇悲,造意奇绝。“人间别久不成悲”句则是全词感情的凝聚点,饱含着深刻的人生体验和深沉的悲慨。真正深挚的爱情,总是随着岁月的积累而将记忆的年轮刻得更多更深,但在表面上,这种深入骨髓的相思却并不常表现为热烈的爆发和强烈的外在悲痛,而是象在地底运行的岩浆,在平静甚至是冷漠的外表下潜行着炽热的激流。又象是地表之下的地下河,深处奔涌激荡,外表却不易觉察。特别是由于年深岁久,年年重复的相思和伤痛已经逐渐使感觉的神经末梢变得有些迟钝和麻木,心田中的悲哀也积累沉淀得太多太重,裹上了一层不易触动的外膜,在这种情况下,就连自己也仿佛意识不到内心深处潜藏的悲哀了。“多情却似总无情”(杜牧《赠别二首》),这“不成悲”的表象正更深刻地反映了内心的深切悲痛。而当作者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时,悲痛的感情不免更进一层。词人在几天前写过的一首同调作品中有“少年情事老来悲”,正与此同。这是久经感情磨难的中年人更加深沉内含、也更富于悲剧色彩的感情状态。在这种以近乎麻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刻骨铭心的伤痛面前,青年男女的卿卿我我、缠绵悱恻便不免显得浮浅了。“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红莲夜,指元宵灯节,红莲指灯节的花灯。欧阳修《蓦山溪·元夕》:“剪红莲满城开遍”,周邦彦《解语花。元宵》:“露_红莲,灯市花相射”,均可证。歇拍以两地相思、心心相知作结。与李清照“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相同。“岁岁”照应首句“无尽”。这里特提“红莲夜”,似不仅为切题,也不仅由于元宵佳节容易触动团圆的联想,恐怕和往日的情缘有关。古代元宵灯节,士女纵赏,正是青年男女结交定情的良宵,欧阳修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柳永的《迎新春》可以帮助理解这一点。因此年年此夜,遂倍加思念,以至“有所梦”了。说“沉吟”而不说“相思”,不仅为避免重复,更因“沉吟”一词带有低头沉思默想的感性形象,颇有李商隐“月吟应觉月光寒”的意境。“各自知”,既是说彼此都知道双方在互相怀念,又是说这种两地相思的况味(无论是温馨甜美的回忆还是长期别离的痛苦)只有彼此心知。两句用“谁教”提起,似问似慨,如泣如诉,象是怨恨某种不可知的力量使双方永远睽隔,又象是自怨情痴不能泯灭相思。正是“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玉楼春》)在深沉刻至的“人间别久不成悲”句之后,用“谁教”二句作结,这是一句提空描写,变实为虚、化人为物,词的韵味显得悠长深厚,含蕴空灵。情词的传统风格偏于柔婉软媚,这首词却以清健之笔来写刻骨铭心的深情,别具一种峭拔隽永的情韵。全篇除“红莲”一词由于关合爱情而较艳丽外,都是用经过锤炼而自然清劲的语言,可谓洗净铅华。词的内容意境也特别空灵蕴藉,纯粹抒情,丝毫不及这段情缘的具体情事。所谓“意愈切而词愈微”,“感慨全在虚处”,正是此词的特点。

《鹧鸪天—姜夔》宋词

  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赏析】   这首词记元宵之夜的梦中情事。时光往往能把一切冲淡。当初痛不欲生,以为今生休矣之事,待到多年以后回想起来也许只有淡淡的伤感了。姜夔在此词中展现出来的情感却不同。这首词是宁宗庆元三年(1197)姜夔在杭州所写“合肥情词”之一。二十多年前,词人曾逗留淮南合肥,于勾栏坊曲间结识善弹筝琶的'姐妹,此后虽天各一方,词人旧情难以自抑,岁岁红莲夜,依旧是两处沉吟,这是一份何等浓烈的情感!本词首句以流水起兴,肥水滚滚东流,永远没有终止的时期。当时真不该一见你就埋下相思的情思。词人被流光抛掷,当初轻狂多情的少年如今已是鬓发如丝的中年人,不知心上人的下落,更不能相见,悲伤沉入心底,不堪重负。“别久不成悲”,不是不悲,而是悲痛已沁入心骨。结语“两处沉吟各自知”,出之以淡语,是怕触动更多的心思,还是以淡雅写深挚?白石自有匠心。

鹧鸪天姜夔翻译赏析

鹧鸪天姜夔翻译赏析,是由南宋南宋文学家、音乐家姜夔所创作的一首词作,是透露恋人信息和相恋时最为显豁的一首,整首词空灵蕴藉,耐人咀嚼。 原文: 姑苏怀古 姜夔 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姑苏怀古字词解释: 1.鹧鸪天:词牌名,据传词名取自郑隅诗“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又称《思越人》、《剪朝霞》、《骊歌一叠》、《醉梅花》、《思佳客》。双调,上片四句,押三平韵,二十八字,下片五句,押三平韵,二十七字,共五十五字。上片第三、四句及下片两个三字句多用对仗,用“大石调”。 2.元夕:旧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3.肥水:源出安徽合肥紫蓬山,东南流经将军岭,至施口入巢湖。 不合:不应当;不该 4.种相思:留下相思之情,谓当初不应该动情,动情后尤不该分别。 5.丹青:泛指图画,此处指画像。 6.红莲夜:指元夕。红莲,指花灯。 姑苏怀古翻译: 肥水汪洋向东流,永远没有停止的时候。早知今日凄凉,当初真不该苦苦相思。梦里的相见总是看不清楚,赶不上看画像更加清晰,而这种春梦也常常无奈会被山鸟的叫声惊起。 春草还没有长绿,我的两鬓已成银丝,苍老得太快。我们离别得太久,慢慢一切伤痛都会渐渐被时光忘去。可不知是谁,让我朝思暮想,年年岁岁的团圆夜,这种感受,只有你和我心中明白。 姑苏怀古创作背景: 这首《鹧鸪天·元夕有所梦》,是姜夔为怀念身在合肥的恋人而作,作于宁宗庆元三年(1197)元宵节之时。据夏承焘先生考证,姜夔在初遇合肥恋人时,约为二十余岁,在他三十六岁这年,曾经两次到过合肥。“绍熙元年(1190),姜夔再客合肥,此年冬,姜夔戴雪诣石湖,授范成大以咏梅之《暗香》、《疏影》新声两阕,成大喜以歌妓小红为赠。”而作此词时,姜夔已是四十二岁,与旧恋人初遇已相隔近二十年。 姑苏怀古赏析: 这是一首情词,与姜夔青年时代的“合肥情事”有关,词中怀念和思恋的是合肥的旧日情侣。可以看出,白石是一个至情至性的人,虽往事已矣,但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转换,加上人事变幻的沧桑,并没有改变白石对合肥情侣的深深眷恋。所以在长期浪迹江湖中,他写了一系列深切怀念对方的词篇。宋宁宗庆元三年(1197)元夕之夜,他因思成梦,梦中又见到了旧日的情人,梦醒后写了这首缠绵悱恻的情词。这一年,上距初遇情人时已经二十多年了。   头两句揭示梦的原因,首句以想象中的肥水起兴,兴中含比。肥水分东、西两支,这里指东流经合肥入巢湖的一支。明点“肥水”,不但交待了这段情缘的发生地,而且将词人拉入到遥远的沉思。映现在词人脑海中的,不仅有肥水悠悠向东流的形象,且有与合肥情事有关的一系列或温馨或痛苦的回忆。东流无尽期的肥水,在这里既象是悠悠流逝的岁月的象征,又象是在漫长岁月中无穷无尽的相思和眷恋的象征,起兴自然而意蕴丰富。正因为这段情缘带来的是无穷无尽的痛苦思念,所以次句笔调一转翻怨当初不该种下这段相思情缘。“种相思”的“种”字用得精妙无比。   相思子是相思树的果实,故由相思而联想到相思树,又由树引出“种”字。它不但赋予抽象的相思以形象感,而且暗示出它的与时俱增、无法消除、在心田中种下刻骨镂心的长恨。正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心头,又上眉头。”(李清照)“不合”二字,出语峭劲拗折,貌似悔种前缘,实为更有力地表现这种相思的真挚深沉和它对心灵的长期痛苦折磨。   “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三四两句切题内“有所梦”,分写梦中与梦醒。刻骨相思,遂致入梦,但由于长期睽隔,梦中所见伊人的形象也恍惚迷离,觉得还不如丹青图画所显现的更为真切。细味此句,似是作者藏有旧日情人的画像,平日相思时每常展玩,但总嫌不如面对伊人之真切,及至梦见伊人,却又觉得梦中形象不如丹青的鲜明。意思翻进一层形成更深的朦胧意蕴。下句在语言上与上句对仗,意思则又翻进一层,说梦境迷蒙中,忽然听到山鸟的啼鸣声,惊醒幻梦,遂使这“未比丹青见”的形象也消失无踪无处寻觅了。如果说,上句是梦中的遗憾,下句便是梦醒后的惆怅。与所思者睽隔时间之长,空间之远,相见只期于梦中,但连这样不甚真切的梦也做不长,其情何堪?上片至此煞住,而“相思”、“梦见”,意脉不断,下片从另一角度再深入来写,抒发梦醒后的感受。   换头“春未绿”关合元夕,开春换岁,又过一年,而春郊尚未绿遍,仍是春寒料峭:“鬓先丝”说自己辗转江湖,蹉跎岁月双鬓已斑斑如霜,纵有芳春可赏,其奈老何!两句为流水对,语取对照,情抱奇悲,造意奇绝。   接下来“人间别久不成悲”一句,是全词感情的凝聚点,饱含着深刻的人生体验和深沉的悲慨。真正深挚的爱情,总是随着岁月的积累而将记忆的年轮刻得更多更深,但在表面上,这种深入骨髓的相思却并不常表现为热烈的爆发和强烈的外在悲痛,而是象在地底运行的岩浆,在平静甚至是冷漠的外表下潜行着炽热的激流。又象是地表之下的地下河,深处奔涌激荡,外表却不易觉察。特别是由于年深岁久,年年重复的相思和伤痛已经逐渐使感觉的神经末梢变得有些迟钝和麻木,心田中的悲哀也积累沉淀得太多太重,裹上了一层不易触动的外膜,在这种情况下,就连自己也仿佛意识不到内心深处潜藏的悲哀了。“多情却似总无情”(杜牧《赠别二首》),这“不成悲”的表象正更深刻地反映了内心的深切悲痛。而当作者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时,悲痛的感情不免更进一层。词人在几天前写过的一首同调作品中有“少年情事老来悲”,正与此同。这是久经感情磨难的中年人更加深沉内含、也更富于悲剧色彩的感情状态。在这种以近乎麻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刻骨铭心的伤痛面前,青年男女的卿卿我我、缠绵悱恻便不免显得浮浅了。   “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红莲夜,指元宵灯节,红莲指灯节的花灯。欧阳修《蓦山溪·元夕》:“剪红莲满城开遍”,周邦彦《解语花。元宵》:“露浥红莲,灯市花相射”,均可证。歇拍以两地相思、心心相知作结。与李清照“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相同。“岁岁”照应首句“无尽”。这里特提“红莲夜”,似不仅为切题,也不仅由于元宵佳节容易触动团圆的联想,恐怕和往日的情缘有关。古代元宵灯节,士女纵赏,正是青年男女结交定情的良宵,欧阳修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柳永的《迎新春》可以帮助理解这一点。   因此年年此夜,遂倍加思念,以至“有所梦”了。说“沉吟”而不说“相思”,不仅为避免重复,更因“沉吟”一词带有低头沉思默想的感性形象,颇有李商隐“月吟应觉月光寒”的意境。“各自知”,既是说彼此都知道双方在互相怀念,又是说这种两地相思的况味(无论是温馨甜美的回忆还是长期别离的痛苦)只有彼此心知。两句用“谁教”提起,似问似慨,如泣如诉,象是怨恨某种不可知的力量使双方永远睽隔,又象是自怨情痴不能泯灭相思。正是“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玉楼春》)在深沉刻至的“人间别久不成悲”句之后,用“谁教”二句作结,这是一句提空描写,变实为虚、化人为物,词的韵味显得悠长深厚,含蕴空灵。   情词的传统风格偏于柔婉软媚,这首词却以清健之笔来写刻骨铭心的深情,别具一种峭拔隽永的情韵。全篇除“红莲”一词由于关合爱情而较艳丽外,都是用经过锤炼而自然清劲的语言,可谓洗净铅华。词的内容意境也特别空灵蕴藉,纯粹抒情,丝毫不及这段情缘的具体情事。所谓“意愈切而词愈微”,“感慨全在虚处”,正是此词的特点。   个人资料: 姜夔(kuí) (1154-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汉族,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姜夔词题材广泛,有感时、抒怀、咏物、恋情、写景、记游、节序、交游、酬赠等。他在词中抒发了自己虽然流落江湖,但不忘君国的感时伤世的思想,描写了自己漂泊的羁旅生活,抒发自己不得用世及情场失意的苦闷心情,以及超凡脱俗、飘然不群,有如孤云野鹤般的个性。 姜夔晚居西湖,卒葬西马塍。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续书谱》、《绛帖平》等书传世。


点绛唇·试灯夜初晴原文_翻译及赏析

卷尽愁云,素娥临夜新梳洗。暗尘不起。酥润凌波地。 辇路重来,仿佛灯前事。情如水。小楼熏被。春梦笙歌里。——宋代·吴文英《点绛唇·试灯夜初晴》 点绛唇·试灯夜初晴 卷尽愁云,素娥临夜新梳洗。暗尘不起。酥润凌波地。 辇路重来,仿佛灯前事。情如水。小楼熏被。春梦笙歌里。 宋词精选 , 婉约 , 月夜思念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雨后,漫天的愁云被风吹散,明月露出姣好的月容,就像嫦娥刚刚沐浴梳洗般。尽管街上车水马龙,来往着体态轻盈的佳人,却没有扬起半点尘埃,因为雨后的路面润泽酥软不起尘土。我如今重游京华旧地,当日赏灯的情事依稀在心。难忘她的柔情似水,我的思绪如流水般难以止息。独自回到小楼里,薰香拥被独自睡去,进入温馨的春梦,梦里恍惚听到笙歌乐音。 赏析 此词写灯节之事,但词人并未由正面起笔描绘灯市盛况,而是以试灯夜的景象作陪衬,用怅惘的笔调抒发自己逢佳节而倍觉神伤的落寞情怀,虽只寥寥数语,却写得纡徐顿挫,舒卷自如,从而委婉地道出内心的万千感慨。 上片“卷尽”两句,写试灯日遇雨,而入夜雨收云散,天青月朗;以月宫仙女“素娥”代指月亮,即以“新梳洗”形况月色明净,比拟浑成,三字兼带出“雨后”之意。这是写天上。“暗尘”两句写地上,化用苏味道“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正月十五日夜》)和韩愈“天街小雨润如稣”(《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句,又有所变化、增益,切合都城灯夜雨后的光景。《武林旧事》卷二“元夕”又载姜白石诗云:“南陌东城尽舞儿,画金刺乡满罗衣。也知爱惜春游夜,舞落银蟾不肯归。”形象地刻画了天街月夜的歌舞场面。 上片并未用雨字、灯字、人字,读后便觉灯月交辉,地润绝尘,舞儿歌女,结队而至,赏灯士女,往来不断,显示出吴文英在语言上的精深功力和鲜明特点,比如爱用代字,用“素娥”代月亮,再如善于点代前人诗句等等。 谭献说此词“起稍平”,这是由于上片只是客观地描述场景;下片才是密切结合自己的回忆、联想,抒发感情,借此反映出不平静亦即“拗怒”的心理状态。“辇路”两句,写词人故地重游,沉入回忆之中。“重来”,说明词人对眼前的景象亦曾相识,从而引起联想,又以“仿佛”两字形容触景恋旧的心境。赏灯那时自己春衫年少,意气风发,记得也是同样的夜晚,月色灯光,交相辉映,箫鼓舞队,绵连数里。这一句隐隐含有物是人非之感慨,景物依旧,可是作者的心情已由欢喜变为落寞。 末尾三句,写往事如烟、柔情似水;月与灯依旧在,伊人无觅处,自己一往情深的凄凉心事,无人倾诉。“情如水”二句也显示出吴文英语言精警的特点。 创作背景 此词为元宵前夕观灯时之作。南宋都城临安的灯市,每年元宵节以前就极其热闹。都城的灯市,是词人熟识的,当年良辰美景、人月双圆的情形,依然历历在目,难以忘情;此时韶华已逝,世事沧桑,每遇佳节,但觉慨恨良多,兴味索然,真可谓“少年情事老来悲”了。吴文英(约1200~1260),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原出翁姓,后出嗣吴氏。与贾似道友善。有《梦窗词集》一部,存词三百四十余首,分四卷本与一卷本。其词作数量丰沃,风格雅致,多酬答、伤时与忆悼之作,号“词中李商隐”。而后世品评却甚有争论。 吴文英 凝碧旧池头,一听管弦凄切。多少梨园声在,总不堪华发。 杏花无处避春愁,也傍野烟发。惟有御沟声断,似知人呜咽。——宋代·韩元吉《好事近·汴京赐宴闻教坊乐有感》 好事近·汴京赐宴闻教坊乐有感 凝碧旧池头,一听管弦凄切。多少梨园声在,总不堪华发。 杏花无处避春愁,也傍野烟发。惟有御沟声断,似知人呜咽。 宋词精选 , 爱国 , 叙事抒情客行忽到湘东驿。明朝真是潇湘客。晴碧万重云。几时逢故人。 江南如塞北。别后书难得。先自雁来稀。那堪春半时。——宋代·范成大《菩萨蛮·湘东驿》 菩萨蛮·湘东驿 客行忽到湘东驿。明朝真是潇湘客。晴碧万重云。几时逢故人。 江南如塞北。别后书难得。先自雁来稀。那堪春半时。 宋词精选 , 旅途 , 孤独怀人卷絮风头寒欲尽。坠粉飘红,日日香成阵。新酒又添残酒困。今春不减前春恨。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恼乱横波秋一寸。斜阳只与黄昏近。(横波秋 一作:层波横)——宋代·赵令畤《蝶恋花·卷絮风头寒欲尽》 蝶恋花·卷絮风头寒欲尽 卷絮风头寒欲尽。坠粉飘红,日日香成阵。新酒又添残酒困。今春不减前春恨。 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恼乱横波秋一寸。斜阳只与黄昏近。(横波秋 一作:层波横) 宋词精选 , 婉约 , 伤春 , 怀人惜花


点绛唇·试灯夜初晴的注释译文

⑴点绛唇:词牌名。《词谱》以冯延巳词为正体。双调四十一字。前片四句,从第二句起用三仄韵;后片五句,亦从第二句起用四仄韵。⑵试灯夜:元宵节为灯节,前一夜为试灯夜。元宵节前,有“试灯”,宋俗,农历十二月下旬即开始试灯,直至正月十四日。⑶素娥:以月宫仙女“素娥”(即嫦娥)代指月亮,⑷凌波地:靓装舞女行经的街道。凌波,原本是形容洛神亭亭玉立的姿态,后来借指身材姣好、步履轻盈的年青女子。《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⑸辇路:帝王车驾经行之路,这里指京城繁华的大街。⑹灯前事:即赏灯往事。 天上的乌云都被风吹走了,刚下过雨时天空姣洁的明月,就像刚刚梳洗的嫦娥一样光彩照人。街上没有一点飞尘,在光润如如酥的大地上,往来着身姿轻盈的美丽女子。如今又生回到京都,当年赏灯的情景好像就在眼前,当时的你柔情似水,而今一切都随风飘散,你不知身在何方,作者只好带着对往事的无限追忆,走上小楼独自拥着香被,听着窗外的笙歌入眠,希望能在梦中出现当年与你一起赏灯的情景。

上一篇:我国什么时候开始用砖瓦

下一篇:lost in lo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