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时间:2024-05-10 05:44:30编辑:揭秘君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是什么意思?

情欲、意念行为、心灵,都是一样的。受想行识四蕴,虽然是心法,是无相相,但是和有相相的色法没有两样,同样是虚幻不实的,同样是真心所现。色蕴既破,受想行识四蕴也就随之而破了。所谓一法破,法法皆破。由此可类推之: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不异空,空不异想,想即是空,空即是想。行不异空,空不异行,行即是空,空即是行。识不异空,空不异识,识即是空,空即是识。故云“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五蕴是总法,举一反三。五蕴法如是,其它一切诸法也莫不如是,这就是这句经文的意义。假如有人问:“何谓色即是空?”我们回答:“投石打破沉潭月,窈窕杨柳慢摆风。”如若再问:“如何是空即是色?”我们对他说:“张长王矮李面赤,桃甜梅酸李子涩。”诸位听懂了吗?假如不懂,我们再来讨论一下上面所说的一百法。前面仅讲了一百法的数目,并未讲到一百法的内容,现在我们不妨再继续讨论一下。《圆觉经》有详细的解释:说:“幻身灭故,下面谈到心,幻身灭了,幻身灭故,幻心也灭,幻心灭故,幻尘也灭,幻尘灭故,幻灭也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圆觉经》是破幻显真,《心经》是即幻是真,虽然经的宗旨不同,但是义理相同,都是讲心法和色法一样空有不二的。我们现前一念妄想生起之处,当下以智观察照见妄想没有自体,这就是真空。那么我们这个妄想怎么来的呢?也是我们清净本性的作用,也是我们清净本性所显现的。我们是即凡心而见佛心,转识成智,即凡心而见佛心,立刻把它照破。如果想要从妄心之外去寻求真如,你想从妄心以外去找,那上哪找去?从色法以外去找佛性,离开波你想去求水去,那哪有一处可求?怎么能够求得到呢?由此可知,心理的现相和物质的现相是一样空有不二。我们把这句经文详细地说就是: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我们这个受,身体的感受,这个受是从哪里来的呢?也是我们的大圆满的觉性所显现到的,所反馈的。就像水起了风,起了波浪一样,但是它的当下不二。大家一定要知道,我们的心和色法当下不二。因为二、三这些分别执着是我们凡夫都无明,我们的无明没有觉破,觉破了你就知道当下不二,不假方便,一定要明白。别人当骂我们的时候,我们知道当下不二,我清净本性的作用。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是什么意思?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的意思如下:出自《般若波若蜜多心经》。这句话的意思是受想行识乃单立四蕴,各取其义。受想行识乃单立四蕴。就是说每一个有每一个的具体意义和行为,这里是说受想行识与色法一样无有差别的,同样互即不异。受、想、行、识它们都是互不分离的,指互不分离,就是指即是。《心经》由来:在我国广泛流传家喻户晓的《心经》,是唐代大德玄奘法师的译本。它的格式不同于其它经典,它前面没有「如是我闻」这一段证信的序分,结尾也没有大家欢喜,信受奉行,作礼而去之类的流通分。秦代罗什大师所译也与此相同,但其它多种古译(到清季共有七种)以及在西藏的藏文《心经》,则仍和其它经典一样,包括了首尾这两部份,玄奘、罗什两大师译本的不同,乃由于他们的简化,《心经》正宗分(即常见的心经)只二百多字,首尾两部份所占的百分比数过大,为了重点突出,故删除未译。

王菲的《金刚经》 歌词

歌曲名:金刚经歌手:王菲专辑:Smile Angel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须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释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於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http://music.baidu.com/song/51690035


王菲心经的歌词

《心经》是王菲演唱的一首歌曲,收录在专辑《Smile Angel》当中。在2009年的法门寺大型晚会“法门”上演绎,后成为2010年暑期档剧情大片冯小刚导演的《唐山大地震》片尾曲。中文名称心经所属专辑Smile Angel歌曲时长05:58发行时间2009年5月歌曲语言国语歌词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菠萝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所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菠萝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菠萝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菠萝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菠萝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什么意思??

世间存在的(色)本来就与空不是异质的,作为存在之底蕴的空也与任何物质形式没有什么不同。那么,物质的本体就是空,空的现象就是物质。人的受、想、行、识也应该看作是这种“色”与“空”的统一。出自:《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原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释义: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都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颜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干净,不增不减。扩展资料色,外在、表面、现象。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意思是指表象为空,外在为空。进一步解释,外在为空,表象为空,内在为本,实质为本。看人看事物遇到迷茫迷惑时,去看本质看内容,从而不被表面与现象所迷惑所困扰,看人看本质,看问题看本质。心经的内涵与本质说的是哲学,即般若(智慧)。色、空从本源上说,是一体的。色是空性“因缘和合”而产生或幻化而出;一切色都是通过一定的“因缘和合”而从空性中产生或幻化出来;也就是说,色是空性在一定因缘条件下的表征或表象或表相。色来自空;一切色都有空性。而空性则是色的本源或本质。一切色都可以回归其本性,也就是回归到空性。当色(或有情众生)回归到空性或本源,也就是成佛了。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什么意思

色,是物质存在,后面还有受、想、行、识,都是空,空又是色、受、想、行、识。色、受、想、行、识概括了物质与精神等所有的一切,换句话就是:有即是空,空即是有。
空就是无,无一切相,因为存在就有相,没有一切存在。但是又不是绝对无、断灭空,而是包含了一切的无,却又无可指着、无形无相、无可思议。所以关键是理解“空”,空和我们又什么关系,值得反复去说呢,因为空就是我们的本来、我们的真心。就是这个本来变现出世界和身体,这是色,又变现出受、想、行、识这精神。前边说了,这五个概括了一切存在,就是有,下边要搞清楚空和有的关系。
有就是空变的,一切有其实当下就是那个无形无相的空,空和有是一个东西。那么一切存在既然是无形无相的空,原本就应该是无相的,一切相就是虚妄的,和做梦一个道理,梦境森罗万象,其实当下是假、妄、空。
概括起来就是;空其实不空,是有的无相存在。有其实不有,是空的有相存在。就是一个东西随缘变来变去,非空非有,是空是有,这个就是我们的真心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所谓五蕴皆空,意谓不论物质现象(相当于色)或精神现象(受、想、行、识)均属因缘所生法,无固定不变之自性;若以其为实有自性,则是虚妄分别,故色之本质为空。色、受、想、行、识是一个佛教用语,是“五蕴皆空”中“五蕴”。五蕴分别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在五蕴中,除了第一个色蕴是属物质性的事物现象之外,其余四蕴都属五蕴里的精神现象。五蕴理论。五蕴实际上是佛教关于人体和其身心现象都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理论。佛教认为世间一切有情都是由五蕴和合而成,人的身体也是由五蕴和合而成的。需知:五蕴组成生命的自体,世间有很多的生命在活动,佛教把这些生命分为无情生命和有情生命两种。(一)无情生命:有生理现象,没有精神活动,也没有我执,称为无情生命。如植物、我们身体里的细胞等,都是无情生命。(二)有情生命:有生理活动,也有精神活动,并且执著我、爱他所执著的我,这种有情生命才有资格称为有情众生。

观音经全文

观音经全文如下: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威神力故。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若有百千万亿众生,为求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珍珠等宝,入于大海,假使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刹之难。以是因缘,名观世音。若复有人,临当被害,称观世音菩萨名者,彼所执刀杖,寻段段坏,而得解脱。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夜叉、罗刹,欲来恼人,闻其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恶鬼,尚不能以恶眼视之,况复加害。设复有人,若有罪,若无罪,杻械、枷锁,检系其身,称观世音菩萨名者,皆悉断坏,即得解脱。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怨贼,有一商主,将诸商人,赍持重宝,经过险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应当一心称观世音菩萨名号,是菩萨能以无畏施于众生。汝等若称名者,于此怨贼,当得解脱。众商人闻,俱发声言:“南无观世音菩萨”称其名故,即得解脱。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威神之力,巍巍如是。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嗔。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饶益。是故众生,常应心念。扩展资料:观自在三字是双关语;其显义是指观世音;其密意是指在入定时要观——自在菩萨(即摩尼珠)在出出入入。摩尼珠是天目前出现的极亮光团,在它具足能量时,脑中一片光亮,显出观音像来。观自在菩萨,合起来说,就是能观照自心,不为世间或出世间的万物所动,心中常能住寂,又能慧天悯人,以大觉有情为己任,自己已经得到解脱无碍,并能使他人也得解脱无碍自在。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观音经百度百科-观音心经

《观音经》全文

全文: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威神力故。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若有百千万亿众生,为求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珍珠等宝,入于大海,假使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刹之难。以是因缘,名观世音。若复有人,临当被害,称观世音菩萨名者,彼所执刀杖,寻段段坏,而得解脱。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夜叉、罗刹,欲来恼人,闻其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恶鬼,尚不能以恶眼视之,况复加害。设复有人,若有罪,若无罪,_械、枷锁,检系其身,称观世音菩萨名者,皆悉断坏,即得解脱。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怨贼,有一商主,将诸商人,赍持重宝,经过险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应当一心称观世音菩萨名号,是菩萨能以无畏施于众生。汝等若称名者,于此怨贼,当得解脱。众商人闻,俱发声言:‘南无观世音菩萨!’ 称其名故,即得解脱。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威神之力,巍巍如是。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嗔。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饶益。是故众生,常应心念。扩展资料:译文: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威神力故;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若有百千万亿众生,为求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宝,入于大海,假使黑风吹其船舫,漂坠罗刹鬼国,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刹之难。以是因缘,名观世音。若复有人临当被害,称观世音菩萨名者,彼所执刀杖,寻段段坏,而得解脱。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夜叉、罗刹,欲来恼人,闻其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恶鬼尚不能以恶眼视之,况复加害;设复有人,若有罪、若无罪,扭械枷锁检系其身,称观世音菩萨名者,皆悉断坏,即得解脱;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观音经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什么意思?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有与空是哲学中的一对重要范畴,也是佛法中重点讨论的内容之一。《心经》中色受想行识的五蕴法门,是代表著有的存在。与有相对的是空,在一般人经验中,总以为有与空是对立的,他们认为有不是空,有在空外。本经阐述了有与空的关系,说明有空不二的道理。要认识有与空的不二,先得说明有。有,在我们常人观念中,它与‘实在性’往往联系在一起,当我们说到有时,便会觉得自体有,实在有,人类对事物的实在感是根深蒂固的,它具有普遍和相通性。如原始野蛮人不知梦境是不实的,一旦做了一个恶梦就惊恐万状,以为灾难就要降临了,于是要祈祷三天。婴孩不知道镜里的影像是虚假的,他们见到镜里影像,就会乱抓乱笑。至于文明人虽然知道梦境的不实,但却以为认识的一切物件都是实在的;科学家虽然摆脱了常人的错觉,但他们在分析物质现象时,由于智慧不够,往往就会认为构成物质的元素是实在的,如原子说,极微说;哲学家的智慧,似乎又高一畴,他们已能透视到现象的虚假性,但他们却又执著隐藏在现象的背后,有个永恒不变的本体,如泰勒士的‘水’,巴门尼德的‘存在’,柏拉图的‘理念’。从原始幼稚人到现代文明人,乃至科学、哲学家,他们对存在的认识虽有程度上的不同,但所产生的实在执却是一样的。人类的对‘有’所产生的实在感,是‘自性见’的表现。须知‘自性’一词,或译自体,含有自已有,自已成,自已规定自已,本来如此,实在,恒常的意义。从自性见出发。我们对‘有’的一切,必然会有实在感。然而,以般若中观的智慧来看。‘有’是缘起有,世间一切有的现象,莫不是众缘所生。也就是说:任何一种有为现象的存在,都是由众多条件和合,由条件决定它的存在性。缘起与自性是势不两立的。世人无知,不了解‘有’的缘起性,才会出现自性见,实在感,假如认识到‘有’的缘起性,必然知道无自性。因为自性:是以‘有’的一切现象,为自已有,自已成,自已规定自己;而缘起:是以‘有’的一切,为条件有,条件成,条件规定。因此,缘起的‘有’不是本来如此,更非恒常的,实在的。由此可知,对‘有’的实在感,是错误的。《大智度论》卷十二说到有,从程度上分三种不同:一曰相待有,二曰假名有,三曰法有。相待有:是相待而有,离开相待的物件就无法说明。比如说我们认为这个花瓶很大,那是相对小的花瓶说的;说这个人胖,那是相对瘦人。高是相对低说的,长是相对短说的,美是相对丑说的,善是相对恶说的,离开大,小是什么?离开胖,瘦是什么?离开高,低是什么?因为大小、胖瘦、高低、长短、美丑、善恶都相待假立,是为相待有。假名有:事物的存在不过是一种假名安立,随著不同的因缘安立不同的名称。正如我们眼前的台子,人们称它曰桌子。桌子只不过是一大堆木料的组合,离开木料,请问桌子是什么?这一大堆木料古人将它叫桌子,它便是桌子;古人将它叫椅子,它便是椅子了。可见桌子或椅子不过是一个假名。同样的我们说人,也是一个假名。如果古人把我们这个有情生命叫做猪,把猪叫做人,那么现在要是不称你为猪,阁下听了,恐怕会生气,你竟然瞧不起我,不把我当猪看待,真是岂有此理。可见人、猪乃至世间一切都是假名安立,假名而有。法有:是指世间万物万事名称虽然假立,但也不是什么都没有,因为事物除了名称之外,尚有形成现象的种种因缘。这些因缘虽无自性,但假相宛然,这因缘法的有,便是法有。《金刚经》对有的实质也作了深刻的说明,认为有,只不过是假有。经中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有为是具有生灭、造作的一切现象。如梦:梦境虚假,这是众所周知的,可是梦中人却执以为实,觉醒了才觉得可笑。诸法如梦,虚妄不实,但世间有情无明妄想故,执以为实,智者从无明梦中觉醒,乃知诸法无实。如幻:幻,是由幻师用幻术,幻现种种事物,如马、车、房舍、人物等,客观上虽然没有实物,但却宛然存在我们眼前,有色可见,有声可闻,‘有’的存在也是这样,虽空无自性,而假相宛然。如泡:泡是水因汽体出现了,华而不实,瞬间即逝,诸法如泡,刹那生灭。如影:影是阳光投射下显现的,太阳落山影也随之消失,诸法如影但随缘现,缘散即无。如露、电:喻诸法存在的短暂性。应作如是观,是要这样的去看待‘有’的一切。与《金刚经》同一思想体系的《维摩诘经》维摩大士假示疾为大众说无常、空的道理:‘是身如聚沫,不可撮摩;是身如泡,不得久立;是身如炎,从渴爱生;是身如芭蕉,中无有坚;是身如幻,从颠倒起;是身如梦,为虚妄见;是身如影,如业缘现;是身如响,属诸因缘;是身如浮云,须臾变灭;是身如电,念念不住’。这是从色身,说明有为法的无常、空,显示存在的虚假性。明白了有,再来说明空。通常我们以为:有是存在,有就不是空,空是不存在,空就不是有,因此有在空外,空有对立。可是以般若中观智慧来看,空有不但不对立,而且是一体的。所谓空,不必在有之外,也不必事物毁灭了始谈空;因为有是缘起有,有的当下就是自性空。因此佛法是依有明空,有空一体。


求剑三佛秀皈依lrc歌词

歌曲:皈依作曲 : 月の明り作词 : 雪落填词:雪落 混音:二横七秀:白鸦此去和尚:雅策君老和尚:木成毛贼:李逍遥方丈:阿根廷蚂蚁和尚: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咚咚咚,小和尚,咚咚咚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咚 咚 七秀:小和尚我又来听你讲故事啦。小和尚,你开开门啊,小和尚,我们在旧树底下讲故事啊,小和尚,小——和——尚——和尚:唉...和尚:呵~秀姑娘今日想听什么?七秀:嘻嘻,什么都行。和尚:从前有个老和尚,总是被贼光顾,他终于忍无可忍了。有一天,贼又来了,他就对贼说,请你把手从门缝里伸进来,你要什么,我就给你什么。和尚:那贼听了高兴极了,就把手从门缝里伸了进去。谁知老和尚一把揪住他的手,捆在柱子上,然后用棍子痛打他,一边打还一边喊毛贼:哎哟!别打了~~~哎哟~~~~痛!哎哟!!住手!!哎哟~~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和尚:那贼痛极了,无奈跟着喊皈依佛!毛贼:皈依佛皈依法!哎哟~~皈依法!皈依僧!哎哟~~皈依僧!和尚:这便是佛经里著名的三皈依故事。七秀:你那是三皈依,我这却有四皈依,要不要听啊?和尚:何谓四皈依?呵呵 手伸过来。秋风落叶轻扬窗台上轻叩着两三声木鱼停顿又再次敲响合着她悄然而至的情长 般若清音如风树下他讲佛偈(jie)一声声禅语无明还(huan)有世间情她唯愿伴他身旁 佛说五蕴六毒是妄将因果都念作业障虔诚皈依 是痛后才懂的绝望在树下故事里她静静做着皈依的梦入了心底的是他声音还是未知的痴妄 和尚:唉...方丈:徒儿....啊,师傅那女施主走了?和尚:师傅……徒儿同往常一样,与她说了佛理。她便回去了。方丈:哎...去诵经罢。和尚:是……方丈:哦米拖佛。 和尚:喃无哦米佗佛喃无哦米佗佛喃无哦米佗佛喃无哦米佗佛七秀:皈依佛。和尚:呵,皈依佛。七秀:皈依法。和尚:皈依法。七秀:皈依僧。和尚:皈依僧。七秀:皈依 秀姑娘。和尚:皈-依...嗯?七秀:…说啊,皈依 秀姑娘。第四个皈依后沉默让树下的人感殇他紧握住掌心的滚烫斑驳着掩饰不了的凄凉时光悄然流淌是他无法言说的悲伤将这段葬入佛龛(kan)捆绑前尘留给了西窗佛说五蕴六毒是妄将因果都念作业障虔诚皈依 是痛后才懂的绝望暮色浅浅昏黄树下的他清醒着绝望只余空寂伴古佛青灯 皈依那一段过往 和尚:皈依...秀姑娘...扩展资料:《皈依》是剑三的一首剧情曲,翻唱自《最终幻想4》插曲《月の明り》。歌曲讲述一个秀姑娘经常去找小和尚听小和尚讲故事。借着小和尚讲的皈依佛法故事告白了,让他皈依秀姑娘。可是小和尚觉得自己是佛门中人就婉拒了。秀姑娘伤心离开,小和尚却发现自己其实也有动心。

上一篇:友情之上恋人未满

下一篇:回文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