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是:进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和平的社会主义革命。它主要包括三大改造,即对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彻底的变化。意义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其中,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点。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土地制度改革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转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国家需要资本主义工商业有一定的发展,因为它有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但资本主义工商业又存在着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这就出现了限制和反限制的斗争。为了把原来落后、混乱、畸形发展的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引上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从1953年起,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果断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指的是哪三大改造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合作化运动实现的,它仅用四五年的时间,基本完成了5亿农民从个体小农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转变。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坚持自愿互利的原则,通过说服教育、典型示范和国家援助的方法引导他们在自愿的基础上联合起来,走合作化的道路,最后发展到社会主义性质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逐步把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所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公有制。三大改造到1956年完成,它使我国的经济结构、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历史意义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极大地促进了工、农、商业的社会变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政治上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经济上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我国基本确立;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但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人民网-什么是社会主义改造?
三大改造的内容
三大改造指的是建国后,由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三个行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其主要内容包括:1、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2、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公私合营的工业企业。
三大改造的过程
三大改造从1952年下半年开始,到1956年结束,在政治意义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90%以上的手工业者也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在农业合作化高潮的推动下,我国实行了“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浪潮,并迅速席卷整个中国。
在“三大改造”后期,由于发展速度过于“迅猛”,工作过于急促和粗糙,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一些偏差。从此,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三大改造是哪三大改造
三大改造指的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三个行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极大地促进了工、农、商业的社会变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即指农业合作化运动。在人民民主专政条件下,通过合作化道路,把小农经济逐步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是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党在完成土地改革以后,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采取三个互相衔接的步骤和形式,从组织带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临时互助组和常年互助组,发展到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点的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进一步建立土地和主要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的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在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下,通过合作化道路,把个体手工业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过程。手工业个体经济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和个体劳动基础上,规模狭小,经营分散,技术落后,阻碍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因此,有必要把它们组织起来,使之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以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活不断提高的要求。由于手工业个体经济是以自身的劳动为基础的,故不能采取暴力剥夺的方式。我国对手工业的改造贯彻自愿互利的原则。采取“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针对手工业行业多、产品信息强的特点,确立“从供销入手实行生产改造,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改造步骤,先在流通领域组织手工业供销小组或供销合作社,进而过渡到生产领域,组织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到1954年底参加合作组织的手工业者达121万人。1956年底,全国90%以上的手工业劳动者都加入合作社,改造基本完成。中国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上是成功的,但也出现了一些偏差,主要是1955年夏季以后,要求过急,面过宽,给人民生活带来一些不便。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在人民民主专政条件下,通过多种国家资本主义形式,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改造成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过程,是社会主义经济改造的重要内容之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一方面能吸收工人就业,提供税收,丰富市场,因而有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作用;另一方面又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抑制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唯利是图、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与社会化大生产的有计划按比例的要求不相适应,因而有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一面。由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利于国计民生,又由于民族资产阶级拥护共产党的领导,长期同共产党保持统一战线,因而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改造没有采取没收或挤掉的办法,而是采取和平赎买的方针。巩固的人民民主专政和强大的国营经济以及牢固的工农联盟为和平改造提供了客观条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主要采取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具体分为两步: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和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前者包括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委托经销代销等,后者包括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革命性质:三大改造之前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三大改造后,我国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任务。2、经济基础:三大改造前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三大改造后,以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为主要形式的社会之一公有制成为我国唯一的经济基础。3、生产关系:三大改造之前,生产资料私有制大量存在,我国存在着民族资本家剥削工人等多种剥削关系;在三大改造后,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社会各阶级都成为社会主义的劳动者。通过三大改造,我国基本上实现了由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在劳动分配制度上,基本实现了按劳分配原则;在阶级关系上,消灭了剥削阶级。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三大改造的意义: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极大地促进了工、农、商业的社会变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政治上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经济上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我国基本确立;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但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能够比较顺利地实现消灭私有制这样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但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并且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而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这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几千年来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剥削制度基本上被消灭,社会主义经济成了国民经济中的主导成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它与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确立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一起,完成了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以新的经验和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大大解放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这是中国从古未有的人民革命的大胜利,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前提,奠定了基础。
三大改造的形式
三大改造的形式:1、农业改造的形式: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2、手工业改造的的形式:从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逐步发展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3、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通过赎买政策实现企业的公私合营、全行业的公私合营,最后以国家资本主义形式,逐步改造成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
三大改造是什么
三大改造又叫做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指的是在建国初期,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分别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与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三大改造的结果
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三大改造”后期,由于发展速度过于迅猛,工作过于急促和粗糙,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一些偏差。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形成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从此,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20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巨变。
三大改造的内容
三大改造的内容是: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即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公私合营的工业企业。
三大改造的内容
三大改造即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我国在建国初期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大改造的基本任务是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三大改造的时间是1953年-1956年12月,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大改造时期,党是如何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我们创造了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委托经销代销、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最后实现了马克思和列宁曾经设想过的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
第一步主要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国家从外部控制私营工业)
国家在私营工业中实行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在私营商业中采取委托经销、代销等形式,既帮助私营经济克服困难,也使其生产和经营开始纳入国家计划的轨道。
企业的利润按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资方红利四个方面进行分配,即当时所说的“四马分肥”;企业具有了社会主义因素。
第二步主要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国家从内部控制私营企业)
国家向私营企业投资,派干部(即公方代表)领导管理。
利润分配仍然是“四马分肥”,但资本家的剥削进一步受到限制,企业的经营管理以发展生产、满足人民需要和完成国家计划为目标,因而已经属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企业。
第三步是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私营企业转变为国有企业)
国家对合营企业进行清产核资,定股定息。国家按私营资本的股份额,每年拨付定息。企业的生产关系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基本上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企业。
三大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什么政策
法律分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用和平赎买的方法(对官僚资本没收,对民族资本和平赎买);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到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等一系列过渡形式);对企业的改造同对资产阶级分子的改造结合起来,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破坏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指的是对什么进行改造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三个行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极大地促进了工、农、商业的社会变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政治上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经济上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我国基本确立;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