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事名篇

时间:2024-05-09 23:31:43编辑:揭秘君

“即事名篇,无复依傍”体现了杜甫诗的什么风格?

即事名篇,无复依傍指的是杜甫就现实事件书写著名文章,除此以外,并不受其他(体裁、内容等)束缚的创作特色。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

填空题,关于李清照,杜甫,鲁迅,莎士比亚的,高手速来,高悬赏!会多少答多少!好的再加分!

1,杜甫,字子美,与李白齐名,人称(诗圣 )。其诗代表了(现实)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被称为(史诗)。首创即事名篇的乐府诗,直接推动了后来白居易为首倡导的( 新乐府创作运动 )
2,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古代最重要的女诗人作家,宋代(婉约)词派中成就最高者。
3,鲁迅,原名周树人。“( 横眉冷对千夫指 ),( 俯首甘为孺子牛 )”,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主要作品有小说集《 呐喊 》(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等),《 彷徨 》(包括祝福,伤逝等),散文集《 朝花夕拾 》(包括藤野先生,范爱农等)。
4,莎士比亚,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主要作品悲剧有《 哈姆雷特 》,《 奥赛罗 》,《 李尔王 》, 《 麦克白 》(合称四大悲剧)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喜剧有《 威尼斯商人 》。一共有四大戏剧剩余三部是《仲夏夜之梦》、《皆大欢喜》、《第十二夜》


杜甫写的绝句是什么意思?

杜甫诗作沉郁顿挫久为人所称颂,而其诗圣创作的艺术手法的多样对诗歌意境的开拓等方面更是为后者所重,诗学杜甫的难计其数,“诗圣”的影响至今不息。杜甫的诗作,除真写关切人世社会的遭遇、变动外,还有不少是通过写景以达情景相生,以抒发自己的情怀的,现在要赏析的这首《绝句》正属此例。
杜甫平生有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志向,但由于当朝李林甫等权奸的当道,再加上房官一事,使他的仕途寸步难行,从此永远离开了长安,离开了宫廷,历经飘泊,他始终关心着民生,关切朝廷,但却也长久地受着被投闲置散而愁闷满怀的煎熬。乾元二年杜甫到成都翌年建草堂,使飘泊的生活有所安定。文德二年,杜甫故人严武向朝廷举荐杜甫为节度参谏检校工部员外郎。这首绝句就写在这一期间。
诗歌以一副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仿佛给人营造出一个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此两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以“鸣”发,黄鹂的啼叫,仿佛给人一种轻脆,悦耳之感。早春时节嫩芽初发的柳枝上,成双成对的黄鹂在欢唱,好一片具有喜庆气味的生机!而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生机,下句则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此清新的天际中飞翔,这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此着一“上”字之妙。此两句,以“黄”衬“翠”,以“白”衬“青”,色彩鲜明,更托出早春的生机初发的气息。两首句还写到黄鹂的啼鸣,对这幅生机盎然,绚丽多彩的早春图象就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进行刻划,而这种有声有色的手法,就加增了生机之盎然。再者,首句的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上句写白鹭的飞翔上天,前间的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使诗人所能看到的能感受到的生机充盈着整个环境,这样就再从另一角度显出早春生机之盛。
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一说凭窗远眺,因早春空气清澄,晴天丽日故可睹西山雪岭。但我却以为此说不甚如意。可否这般理解更好一点:上两句已点明,当时节全是早春之际,冬季的秋雪大概正是欲融未融,这给人就有一处湿润的感受,此句“窗”与“雪”间着一“含” 字,使人生出雪初融之际湿气润泽了冬冻过的窗棂,仿如润含了感受,这不更能写出对那种带着湿气的早春生机的感受吗?而“西岭”则不妨理解为诗人看到带窗前初融的冰雪而想起草堂近旁的西岭,想到西岭山上的长久积雪继而以那西岭上千秋的雪代在窗上所见之雪。但诗人为何以这“千秋雪”代窗上这上年的残雪呢?诗人失落多年的运用,使所表达的意境更广远。上文我已简单述了杜甫写作此诗的处境,当年,杜甫已久离朝廷飘泊多年,而忽而又有效力之机。
这是诗人观物寄情时物物相融之手法,另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少年志向历数十年的重重阻扼后终有重展的机会,多年战乱得以平定,这与诗人看到窗前的融雪而想到西岭,并以岭上千年雪代窗上残雪进而给人顽雪消融之感正好相联。但同时,以生此顽雪可融之感,以另一角度来说也表明一种艰难,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功,何况要融此千年秋之雪?于是,在那淡淡的希望之中却有着更深的忧虑。故我以为,这句就不仅仅是对窗前雪的描写了,它有着更深的寓意,而这种对景物的体察,其实早在一二句中就暗含其中了。“两个”、“一行”,数目历历分明,观察仔细,不是因为内心的轻松愉快,而是要排遣心内那久受的投闲置散的愁闷意绪和百无聊赖的心情。这与《小槛遣心》中“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与《曲江》中“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对景物的体察有异曲同工之妙,同以清新自由之景象以心中百无聊赖的心情。
末句更进一步写出了杜甫当时的复杂心情。一说船来自“东吴”,此句表战乱平定,交通恢复,诗人睹物生情,想念故乡。此解也似不够妥帖。着一“泊”字,实有深意。泊“有停留不开”义,杜甫用的应正是此义。杜甫的多年飘泊无着。虽然他心中始终还有那么一点希冀,但那毕竟已大大消去了。他对自己一展抱负的信心,他自己应该知道自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在当时实难实现,而且在严武向朝廷推荐他之前,他刚因成都少尹徐的叛乱而在梓州、阆州一带历了一番流亡生活而归,连偏于一隅的草堂也不能安居,杜甫当时心情可知,怀着这样强烈迷惘不定的心绪,又有着这样无着无依和对朝廷虽有所望但却又极感希望渺茫的人生体验,杜甫对严武的推荐是否成功,而即使成功后自己是否真可一展抱负,着实百抱望不大的, “泊”,正好写出此种处于希望与失望之间的复杂心情。而“万里”则暗示了目的达到的远难,这与三句中千秋并举,一从时间上,一从空间上,同写出那种达到目的之难,以示希望之不大。此其一。其二,这只停泊门前的东吴船并非自东吴来,而是到东吴去的。东吴,正是杜甫心中那点希冀的象征。不直言长安而云东吴,原因何在?一则如上述,以成都、东吴间相距之远,路径之难暗示诗人抱负得展之不易;二则,三国孙权善任贤能,西联蜀汉,北抗曹魏,使世成三分局面,自古为不少士人誉之为明主,借东吴代孙仲谋,一则暗示杜甫对当朝帝皇的希望,同时也更应是他那“致君尧舜上”志向的寄寓之所。而以“泊”、“万里”、“东吴船”合而为一句,正是写出那“难”字。而以这种情绪作结,则又可引人再去细品寓于轻快春景之内的余味。
这首绝句一句一景,但又融而为一,其中起联结作用的正是诗人内心的心绪。在表面看来是一切生机,欢快明亮的景象内,却寄托着诗人对时光流逝,孤独而无聊的失落之意,更写出了诗人在重有一线希望之时的复杂心绪,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诗人对失望的感伤,对希望可否成真的无着、彷徨。以清新轻快之景寄托自己内心这般复杂的心情,正是诗人此诗的主意之所


即事名篇,无复依傍指的是杜甫的什么创作特色

  即事名篇,无复依傍指的是杜甫就现实事件书写著名文章,除此以外,并不受其他(体裁、内容等)束缚的创作特色。

  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元稹,对杜甫乐府叙事诗创作“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著名评价以其精辟深刻而传之于世。
  “世代惟诗人杜甫《悲阵陶》《哀江头》《兵车》《丽人》等,凡所歌行,率皆即事名篇,无复依傍。予少时与友人白乐天,李公垂辈谓是为当,遂不复拟古题。”这里仿佛仅仅是说杜甫乐府诗的新题目都是因所写之事而命的,与世代沿用的乐府旧题不相干,从“即事名篇”这一点看是“无复依傍”的创新。确实,在杜甫之前还没有人做到“凡所歌行,率皆即事名篇”。但仅就自创新题,便说杜甫是“无复依傍”,显然不准确。因为写作乐府诗而自创新题者古已有之,如建安时的曹植就自创过《白马篇》《名都篇》《吁嗟篇》《野田黄雀行》乐府新题,并且也是根据诗意命定的,如此而论,杜甫“即事名篇”应是“有所依傍”的。那么为什么要说他“无复依傍”呢?显然另有道理。
  关键是在于对“即事名篇”的理解。如前所述,仅把它理解为按所写之事来命题,过于狭隘,不足于说明杜甫的成就。综观杜甫乐府诗,特别是《兵车行》《丽人行》这些名篇,可以看出“即事名篇”的“事”是指的时事。作为一个“穷年忧黎元”“济时皆杀身”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是用他的全身心在咏叹时事,用他的如椽巨笔在反映深广的社会生活,从这一点来说,他超越了他以前的所有诗人。同时,作为一个“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艺术家,杜甫又在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上进行了不懈地勇敢地探索,创造了能充分表现现实主义内容的诗歌新题,从这一点来说,他也超越了他以前的所有诗人。建安以后,文人的乐府有少数写时事的,都多借用旧题,题目和内容不协调,反映现实的范围也受到限制;有少数自创新题的,但内容又往往不关时事,如曹植的一些新题乐府,不过是顾影自怜的哀叹,咏叹时事的不多。而既写时事,又用新题,则是杜甫创始。所以,“即事名篇”应是杜甫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代称,是杜甫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进行新的开拓的创作经验的代称,杜甫的“即事名篇”实质上是为后代诗人开创了一条通向现实,通向人民生活的创作道路。杜甫的这一成就,确实是前无古人的。元稹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推崇“即事名篇”,赞叹其“无复依傍”的。
  当然,理解“无复依傍”也不能绝对化,杜甫的“无复依傍”并不是横空出世,独往独来,他即事名篇正是继承了《诗经》、汉乐府等古代诗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和精神,只是加以了发扬光大,杜诗只是立在中国现实主义诗歌大地上的一座里程碑、纪念碑。


首先开创以乐府古题作诗的诗人是

首先开创以乐府古题作诗的诗人是曹操。1、在艺术风格上,曹操诗歌朴实无华、不尚藻饰。它们以感情深挚、气韵沉雄取胜。在诗歌情调上,则以慷慨悲凉为其特色。慷慨悲凉,这本来是建安文学的共同基调,不过在曹操的诗中,它表现得最为典型,最为突出。2、在诗歌体裁上,曹操的乐府诗并不照搬汉乐府成规,而是有所发展。如《薤露行》《蒿里行》,在汉乐府中都是挽歌,他却运用旧题抒写了全新的内容。曹操开创了以乐府写时事的传统,影响深远。扩展资料:1、曹操的诗篇以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地写出了这一段历史过程,因此被誉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苦寒行》作于建安十一年,诗篇描写冬日太行山区的酷寒、荒芜、险峻,形象生动,同时也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感受。2、《步出夏门行》作于建安十二年征三郡乌桓时。该诗包括“艳”(前奏)及四解。“艳”着重写了诗人出征时的复杂心情。一解“观沧海”,写进军途经碣石时的观感;二解“冬十月”、三解“土不同”,写归途中见闻;四解“龟虽寿”,写取得了这场重要战役胜利后的思想活动。3、以表述理想为主的诗歌有《度关山》《对酒》《短歌行》等。前两篇写政治理想。他设想的太平盛世是儒法兼采、恩威并用的贤君良臣政治。这在汉末社会大破坏的现实背景下,无疑是具有进步意义的。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曹操

忆江南(其一、其二、其三)三首古诗(再将每首诗的意思?

忆江南词三首 唐 · 白居易
其一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其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译文如下

(1)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风景久已熟悉;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2)江南的回忆,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游玩灵隐寺寻找皎洁月亮中的桂子,枕卧其上,欣赏那起落的钱塘江大潮。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去游玩?
(3)江南的回忆,再来就是回忆苏州的吴宫;喝一喝吴宫的美酒春竹叶,看一看吴宫的歌女双双起舞像朵朵迷人的芙蓉。清晨夜晚总要再次相逢。


忆江南(其一、其二、其三)三首古诗(再将每首诗的意思?

忆江南词三首白居易 〔唐代〕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每首诗的意思: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清晨日出的时候,江边盛开花朵颜色鲜红胜过火焰,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江南的回忆,最能唤起追思的是杭州。月圆之时山寺之中,寻找桂子,登上郡亭躺卧其中,欣赏那钱塘江大潮。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去游玩?江南的回忆,再来就是回忆吴宫,喝一杯吴宫的美酒春竹叶,看那吴宫的歌女双双起舞像朵朵迷人的芙蓉。何时才能再次相逢?


谁能提供一下《新唐书。元稹传》的译文呢?

元稹,字微之,河南人。九岁时擅长写文章,十五提升明经,书判拔萃科,补任校书郎。元和初年,对策第一,拜任左拾遗。多次上书谈论利与害,当道路恶劣的,出京任河南尉。后来被任命为监察御史,东川办案。回次敷水驿,中人仇士良半夜到,元稹不让邸,仇怒,攻击元棋的脸。宰相任命刘稹年少轻威,失去宪臣体,贬江陵士曹参军,李绛等人议论他的错误。元和末年,召任膳部员外郎。元稹诗变体,往往宫中音乐色都读的,称为才子。然而点缀属虽然广,乐府专门的警句啊。当初在江陵,和监军崔潭峻好。长庆年间,崔进他的诗歌上百篇,皇帝非常高兴,问他现在在哪里,说:“为南宫散郎。”提升为祠部郎中、知制诰,不久迁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承旨,后来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首次以机会,举止轻浮,朝廷内外各种笑,不久罢除。但是一直没有检查,望轻,不为舆论所左右,任武昌节度使,死亡。在越时,征召窦巩。窦巩长于诗,太阳报和,所以镜湖绵延、秦望的奇异更加传,当时称为“兰亭绝唱”。微妙的和白居易最秘密,虽然骨肉未到,爱慕之情,可以欺骗金石,千里神交,如符契,唱和的多,没有超过二公的。有《元氏长庆集》一百卷和《小集》十卷,现在传。O松柏饱经风霜,然后胜利栋梁的责任,人必劳饿空乏,然后不要得意忘形的样子。声誉早一定锐不可当,士气旺盛就志骄,神志骄横就会积聚怨恨。先到者未必可喜,大器晚成者或许可以祝贺。何况喜庆吊丧接踵及门,不可预料的呢。人评元诗如同李龟年说天宝遗事,相貌憔悴而神不伤。何况尤其物移人,奢侈风俗迁移性,可以看出他的言行举止缺乏丰茸,且不能战胜自己,到登高位愧,在许多人留下笑柄,由来已久。不重视细节,最后几大德。难道听不到言行君子的关键,荣耀的主吗?古人不以能治而无位,以有位而不能治理好了。原文:稹,字微之,河南人。九岁工属文,十五擢明经,书判入等,补校书郎。元和初,对策第一,拜左拾遗。数上书言利害,当路恶之,出为河南尉。后拜监察御史,按狱东川。还次敷水驿,中人仇士良夜至,稹不让邸,仇怒,击稹败面。宰相以稹年少轻威,失宪臣体,贬江陵士曹参军,李绛等论其枉。元和末,召拜膳部员外郎。稹诗变体,往往宫中乐色皆诵之,呼为才子。然缀属虽广,乐府专其警策也。初在江陵,与监军崔潭峻善。长庆中,崔进其歌诗数十百篇,帝大悦,问今安在,曰:“为南宫散郎。”擢祠部郎中、知制诰,俄迁中书舍人、翰林承旨,后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初以瑕衅,举动浮薄,朝野杂笑,未几罢。然素无检,望轻,不为公议所右,除武昌节度使,卒。在越时,辟窦巩。巩工诗,日酬和,故镜湖、秦望之奇益传,时号“兰亭绝唱”。微之与白乐天最密,虽骨肉未至,爱慕之情,可欺金石,千里神交,若合符契,唱和之多,无逾二公者。有《元氏长庆集》一百卷及《小集》十卷,今传。夫松柏饱风霜,而后胜梁栋之任,人必劳饿空乏,而后无充诎之态。誉早必气锐,气锐则志骄,志骄则敛怨。先达者未足喜,晚成者或可贺。况庆吊相望于门闾,不可测哉。人评元诗如李龟年说天宝遗事,貌悴而神不伤。况尤物移人,侈俗迁性,足见其举止斐薄丰茸,仍且不容胜己,至登庸成忝,贻笑于多士,其来尚矣。不矜细行,终累大德。岂不闻言行君子之枢机,荣辱之主耶古人不耻能治而无位,耻有位而不能治也。此文出自北宋欧阳修所著的《新唐书》扩展资料写作背景:五代时期就曾有《唐书》(即《旧唐书》)编成,但宋仁宗认为《唐书》“纪次无法,详略失中,文采不明,事实零落”,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下诏重修。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七月,仁宗催促“速上所修《唐书》”。前后参预其事的有宋敏求、范镇、欧阳修、宋祁、吕夏卿、梅尧臣,《新唐书》所依据的唐人文献及唐史著作均审慎选择,删除当中的谶纬怪诞内容,裁减旧史本纪十分之七 。总的说来,〈列传〉部分主要由宋祁负责编写,〈志〉和〈表〉分别由范镇、吕夏卿负责编写。最后在欧阳修主持下完成。〈本纪〉10卷和〈赞〉〈志〉〈表〉的“序”以及《选举志》《仪卫志》等都出自欧阳修之手。因为〈列传〉部分出自宋祁之手,而欧阳修只是主持了〈志〉〈表〉的编写,出于谦逊,同时欧阳修认为宋祁是前辈,所以他没有对宋祁所写的列传部分从全书整体的角度作统一工作。因而《新唐书》存在着记事矛盾、风格体例不同的弊端。所以《新唐书》署“欧阳修、宋祁撰”。其为二十四史之一。《宋祁传》文中指明宋祁受命纂修《唐书》在“诏求直言”前,故王鸣盛误以为宋祁修《唐书》自天圣至庆历,前后差不多也是17个年头。但《宋史·仁宗纪》景祐年间并无“诏求直言”一类的事,皇祐元年才有“诏台谏非朝廷得失”。《宋祁传》中宋祁“直言对”后紧接“进温成皇后为贵妃”,与《仁宗纪三》的记载相符,时在“皇祐”,而非“景祐”。显然,《宋祁传》是将“皇祐”误作“景祐”了,一下子把时间提前了10多年。王鸣盛提到宋祁“守亳州,以稿自随”,《宋祁传》说得很清楚,是因为“坐其子从张彦方游”。传中虽无明确纪年,但宋祁是附在其兄宋庠传后的,前面《宋庠传》明明白白地写着:皇祐三年,“祁子与越国夫人曹氏客张彦方游”。宋庠受牵连罢相在这一年,宋祁出知亳州也是这一年。此时尚“以稿自随”,仍在修撰中,怎么会在庆历中告成?王鸣盛的失误,一是不知“景祐”当为“皇祐”。二是后来在《蛾术编》卷九考知“祁修书凡七年,而自皇祐元年至三年独秉笔,自此出知亳州,皆书局自随以至于成,凡历十六年也”,却仍然坚持“宋欧修《新唐书》不同时”的结论。《宋史·宋祁传》的这一年号错误,除了《宋景文集》卷二九《直言对》有案语注明“仁宗本纪皇祐三年春三月诏求直言”,“本传作景祐中误”而外,迄今竟似无人知晓,请同仁们注意。就整个《新唐书》的纂修而言,应当说:新修唐史前后17个年头,前10年宋祁主持编修,后7年欧、宋共同“刊修”。草稿初成,呈宋仁宗审阅。仁宗看后,发现这部史书出于二人之手,体例与文采均不尽相同,于是令欧阳修删改修饰为一体。欧阳修此时却拒不修改,他说:“宋公于我为前辈,且人所见不同,岂可悉如已意?”最后仅校阅过一遍,一无所易。

求:《旧唐书.元稹》(文言翻译)

元稹字微之,河南人。稹八岁就死了父亲。他的母亲郑夫人是贤惠明理的妇人,家中贫穷,她亲自教元稹读书,并教他写字。元稹九岁就能写文章。十五岁两经考试登第。二十四岁调判入第四等,授官秘书省校书郎。二十八岁应考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考中的十八人中,元稹是第一,这是在元和元年四月。皇帝下令,授他右拾遗官职。元稹生性锋利急切,遇到事情雷厉风行。(元稹)身居谏官官署之后,不想庸碌无为,凡事该说就说,当天就向皇帝上疏议论谏官应有的职责。又议论西北边防事宜,都是朝政的大事,宪宗召他回话,询问治理策略。被当朝权臣忌恨,出京任河南县尉。母亲死后服丧,服除,授官监察御史。元和四年,奉命出使东蜀,弹劾奏报已故剑南东川节度使严砺违反制度擅自收税,又登记没收涂山甫等八十八户官吏百姓的田宅一百一十一处、奴婢二十七人、饲草一千五百束、钱七千贯。当时严砺已死,七州的刺史都被责罚。元稹虽然尽职,但是和严砺关系深厚的当朝权臣厌恶他。出使回京,让他分管东台事务。浙西观察使韩皋封杖打湖州安吉县令孙澥,孙澥四天死亡。徐州监军使孟升死了,节度使王绍用驿车送孟升灵柩回京师,给凭证乘坐驿车,还在邮舍安放灵柩。元稹一并依据法律弹劾奏报。河南尹房式做违法的事,元稹想要追究拘捕,擅自命令房式停止政务。快速上表奏报皇上后,皇上罚房式一个月的俸禄,又召元稹回京。路上住在敷水驿舍,宦官刘士元后到,两人争住正厅。士元发怒,推开正厅门,元稹只穿袜子就跑到厅堂后边。士元追赶他,后来用鞭子打伤了元稹的脸。当朝权臣认为元稹是年轻小辈,作威作福,元稹被贬为江陵府士曹参军。元稹聪明敏锐过人,年纪轻轻就有才名,和太原白居易交好。擅长作诗,善于写景状风物,当时谈论诗的人称他们“元、白”。从官员读书人,到平民百姓,都传诵他们的诗作,号称“元和体”。元稹因为才智出众爽直不被当朝容纳,流放到荆州蛮荒之地将近十年。不久白居易也被贬,作了江州司马。虽然通州、江州相距遥远,但两人来往赠诗应答,凡是写的诗,有三十韵、五十韵乃至百韵。江南的人,传诵于路,流传到京师,街巷的人互相传抄,为此纸贵。看到诗中流离放逐之情,都是凄凉委婉的。穆宗皇帝在东宫时,妃嫔侍从曾经诵读元稹诗作,把它作成乐曲,穆宗得知是元稹所写,曾经称赞它好,宫中称呼元稹“元才子”。荆南监军崔潭峻对元稹礼遇有加,不把他作一般小吏看待,常常求取元稹的诗作诵读。长庆年初,崔潭峻回朝,拿出元稹所作连昌宫辞等百余篇献给皇帝,穆宗非常高兴,询问元稹现在何处,回答:“现在是南宫散郎。”当天就调任元稹任祠部郎中、知制诰。朝廷官员认为文书任命不从相府发出,很看不起他,但是元稹所写的辞诰,词旨深远和古人相同,于是在当时广泛流传,因此很受皇帝恩宠。


上一篇:卡卡西的老婆

下一篇:古诗中的名胜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