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粽子的来历
共有三个来历。
1、用包粽子来纪念伍子胥。邯郸淳《曹娥碑》说是祭伍子胥:“五月五日,时迎伍君。”史载伍子胥尽忠于吴,后反被吴王夫差杀,抛尸于江,化为涛神。民间传说,伍子胥死于五月五日,用吃粽子这一习俗来纪念伍子胥;
2、用包粽子来纪念屈原。《异苑》说,“粽,屈原所作。”按《齐谐记》说法,因为怕祭屈原之米被蛟龙所窃,因此创造了粽子这种形色,因为蛟龙怕楝叶、绿丝;
3、用粽子作为端午节持龙图腾崇拜民族的祭祖日的标志。李时珍《本草纲目》说:“糉,俗作粽。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桐叶心之形,故曰粽,曰角黍。近世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五日以为节物,相隗送,或言为祭屈原。作此投江,以饲蛟龙。”因李时珍此种说法,故闻一多有 “端午为持龙图腾崇拜民族的祭祖日”之说。
粽子的来历
粽源于古代拜神祭祖的贡品。粽属于“籺”的一种,籺是人们在逢年过节时用来拜神祭祖的贡品,逢年过节做籺拜神祭祖是古老的传统习俗。籺有很多品种,不同的节日会做不同的籺,粽籺是端午节拜祭神灵祖先的贡品。粽子由来久远,最初是用来是祭祀祖先神灵的贡品,古时候人们为了纪念屈原的爱国之情,用竹筒装置米饭丢入屈原自尽的河里,这就是最原始的粽子的形态。古人认为,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必须在每年的五月五日举行祭祀活动,而粽子则寓意除瘟、驱邪、求吉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改变,人们过端午节吃粽子都是承袭传统的表现。不同的地区粽子的种类很多,然而,吃粽子的意义都是一样的。粽子的特别寓意端午节时,人们会互赠九子粽寓意求子。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种,即为九只粽连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状各异,非常好看。并且九种颜色的丝线扎成,形成五彩缤纷。九子粽大多是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如母亲送给出嫁的女儿、婆婆送给新婚的礼物等,因为“粽子”谐音“中子”,民间有吃了“粽子”能得儿子的风俗。“粽子”是“众子”的谐音,寓意人丁兴旺。粽子的形状多,体现了不同地域特色。粽子不仅形状很多,品种各异,由于中国各地风味不同,主要有甜、咸两种。
端午节包粽子的来历
端午节包粽子的来历如下: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大臣屈原的。屈原是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积极主张楚国联合齐国,抗击秦国,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纳,反而被罢了官,发配到边远的地方。楚国快要灭亡时,农历五月五日这天,屈原投汨罗江自杀。屈原投江后,楚国人民为了不让江里的鱼虾鳖蟹吃屈原的尸体,就往江里投好吃的食物。这样年复一年,人民为了纪念这位爱国诗人,每逢端午节那天,便把食物投到江里祭祀屈原。端午节介绍: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五节、天中节等,日期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端午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央,处在全年最“中正”之位,正如《易经·乾卦》第五爻:“飞龙在天”。端午是“飞龙在天”吉祥日,龙及龙舟文化始终贯穿在端午节的传承历史中。
端午节粽子的由来
民间传说吃粽子是为纪念屈原,传说粽子是为祭奠投江的屈原而传承下的。粽子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之一,传播亦甚远。日本、越南以及华人聚居的新加坡、马西亚、缅甸等地也有吃粽子的习俗。
南朝梁文学家吴钧在《续齐偕记》中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按《齐谐记》说法,因为怕祭屈原之米被蛟龙所窃,因此创造了粽子这种形色。因为蛟龙怕楝叶、绿丝。可见人们对忠义之士感情之弥笃了。
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
根据民间的传说,吃粽子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史记》的记载中,屈原是楚国的大臣,遭遇陷害,被贬黜。流放期间,当屈原得知楚国被秦国攻破之后,伤心欲绝,抱石投汨罗江。屈原死后,楚国的老百姓都悲痛万分,为了不让屈原的尸体遭到鱼虾的侵蚀。人们都自发的向江中投米团,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粽,即“粽籺”,俗称粽子,主要材料是糯米、馅料,用箬叶(或柊叶)包裹而成,形状多样,有尖角状、四角状等。粽子由来久远,最初是用来是祭祀祖先神灵的贡品。传入北方后,用黍米(北方产黍)做粽,称“角黍”。由于各地饮食习惯的不同,粽形成了南北风味;从口味上分,粽子有咸粽和甜粽两大类。
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粽子的种类,从口味上分,粽子有咸粽和甜粽两大类;从粽子馅上分,咸粽有肉粽、咸肉蛋黄粽、香菇粽、鲍鱼粽、莲子粽等,甜粽有水果粽、豆沙粽、枣子粽、香芋粽等;除了这些,还有一些地区的人爱吃碱水粽、白粽。北方粽子多是简单白米、赤豆、枣,蘸着白糖。而在南方,粽子口味丰富,鲜肉、鲜肉、火腿、蛤蒌、蛋黄、豆沙、排骨、蜜枣、莲蓉等。
端午食粽之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已成了中华民族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
端午节吃粽子是人们为了纪念屈原而形成的一种端午习俗。相传在战国时期,屈原在五月初五那天抱石投江,人们为了不让鱼虾伤害屈原的身体,就用竹筒装入糯米投入江中,慢慢的,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变成了吃粽子、赛龙舟的风俗。
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芈姓,屈氏,名平,字原,一说字灵均,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
屈原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被誉为“楚辞之祖”。
屈原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以最著名的篇章《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与《诗经》中的《国风》并称为“风骚”。
粽子的起源和来历
您好,粽子的起源和来历有很多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粽子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诞生的。相传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老百姓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后来人们发现这种米团可以防止鱼虾啃食屈原的身体,于是就将米团包裹在竹叶中煮熟食用。这就是最早的粽子。另一种说法是粽子最早是祭祀食品。据《风土记》记载,仲夏端午时节,人们会烹鹜角黍,用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这种角形的粽子代表着牛角,用谷物制成的“角黍”代表“阳”;包角黍用的“菰叶”(粽叶)为”阴”,阴阳结合,有驱邪纳福、祈求平安的意思。【摘要】
粽子的起源和来历【提问】
您好,粽子的起源和来历有很多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粽子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诞生的。相传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老百姓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后来人们发现这种米团可以防止鱼虾啃食屈原的身体,于是就将米团包裹在竹叶中煮熟食用。这就是最早的粽子。另一种说法是粽子最早是祭祀食品。据《风土记》记载,仲夏端午时节,人们会烹鹜角黍,用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这种角形的粽子代表着牛角,用谷物制成的“角黍”代表“阳”;包角黍用的“菰叶”(粽叶)为”阴”,阴阳结合,有驱邪纳福、祈求平安的意思。【回答】
粽子的起源和来历
亲🌹🌹🌹,中午好,感谢您的耐心等待,我来为您解答问题啦!粽子是中国传统的传统食品之一,起源于中国南方。据传粽子的起源与中国古代的屈原有关,他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伟大诗人、政治家和爱国者。他曾经为了挽救国家,投江自尽以示忠诚。当地渔民怕他的身体被鱼虾啃食,就把糯米包成三角形,加入肉、豆、蛋黄等馅料,用芦苇叶绑好,投入江中,以供屈原在水底捧食。后来,在端午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纷纷效仿渔民,包制粽子丢进江河里,以祭奠屈原。逐渐地,制作粽子成为端午节的一种民俗活动,并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南方地区的传统美食。现在,粽子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节日中不可或缺的食品,也在全球范围内受到了广泛的喜爱和推广。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您~祝您生活愉快❤【摘要】
粽子的起源和来历【提问】
亲🌹🌹🌹,中午好,感谢您的耐心等待,我来为您解答问题啦!粽子是中国传统的传统食品之一,起源于中国南方。据传粽子的起源与中国古代的屈原有关,他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伟大诗人、政治家和爱国者。他曾经为了挽救国家,投江自尽以示忠诚。当地渔民怕他的身体被鱼虾啃食,就把糯米包成三角形,加入肉、豆、蛋黄等馅料,用芦苇叶绑好,投入江中,以供屈原在水底捧食。后来,在端午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纷纷效仿渔民,包制粽子丢进江河里,以祭奠屈原。逐渐地,制作粽子成为端午节的一种民俗活动,并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南方地区的传统美食。现在,粽子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节日中不可或缺的食品,也在全球范围内受到了广泛的喜爱和推广。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您~祝您生活愉快❤【回答】
粽子的来历 简介
粽的历史悠久,春秋时期,用菇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在战国时代,楚国三闾大夫及爱国诗人屈原投汨罗江自尽后,百姓为了防止鱼类破坏屈原的尸体,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让鱼吃米饭而不去咬屈原的遗体。另说则是用来祭祀屈原的供品。粽子一直是端午的必备的食品,除了纪念屈原之外,江苏等地,粽子被认为跟伍子胥信仰有关。当地记载:“乡俗午日以粽奉伍大夫,非屈原也。”西晋周处《风土记》写道:“仲夏端午,烹鹜角黍。”《齐民要术》卷九引《风土记》记述粽子“盖取阴阳尚相_未分散之时像也”。南梁时五月五日作粽,并在筒粽上盖楝叶、以五彩丝线缠之。《续齐谐记》传说光武帝建武年中,长沙人区曲见自称“三闾大夫”的人谓:“闻君当见祭,甚善。常年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当以楝叶塞其上,以彩丝缠之。此二物,蛟龙所惮。”扩展资料:一、趣事1、地球上最早江西德安县文物部门于1988年9月在一座宋代古墓里发现了两个实物粽子,据考证,这是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实物粽。 该古墓位于德安县城郊,葬于公元1274年。墓主右手拿一根长40厘米的桃枝,桃枝上吊有两个棱形粽子。粽子长6厘米,宽3厘米,分别系于桃枝两边,外皮为粽叶,苎麻捆扎。专家介绍,早期粽子有祭奠之意,放入棺木中以示亲属的哀悼。两个粽子成双成对,象征吉祥如意。2、历史最悠久西安的蜂蜜凉粽子,载于唐韦巨源《食谱》。特点是只用糯米,无馅,煮熟后晾凉,吃时用丝线勒成薄片,浇以蜂蜜与黄桂酱——白糖腌桂花酱。大肉粽产于广西南宁,每只重约两斤,以肥猪肉、绿豆为馅,清香、软糯、甘润、膏腴不腻。广西壮族出现过最大的粽子,它是将芭蕉叶垫在一个特大的方形笼格中,内放50公斤淘净并拌有酱油的糯米,再拌入一只去皮骨、切成小方块的猪腿的肉,面上覆一层芭蕉叶,隔水蒸熟,这种粽子壮族人叫“口粽粑”,可供一家三口吃两个月。据香港的媒体介绍,香港有9位老人,曾经包了1只重36公斤的粽子,供250人食用。1989年端午节,台湾彰化县曾制作一只特大粽子,重达350公斤。广东一带包的粽子个儿特大,煮熟后1只粽子端到桌上,四个年轻人居然没法将它吃掉。三、体积最小最小的粽子在上海城隍庙,绿波廊、湖心亭两处皆有。长约寸许,形如枕头,火腿为馅,小巧清鲜;湖心亭以为茶食,甚妙。在上海一些酒楼饭馆中,宴席点心供应“迷你粽”,小得像手指一般,每50克糯米加4小块火腿,可包4只小粽子,白线缠绿叶,玲珑淡雅,真象一件工艺品,让人爱不释手,舍不得剥而吃之。四、最早速冻品种1995年,三全食品研制出了中国食品行业第一颗速冻粽子,至今坚持推动粽子行业的发展创新。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粽子
粽子的来历
您好,为您查询到,粽子是中国传统的传统食品之一,起源于中国南方的吴越地区。关于粽子的来历,有很多不同的说法,以下是其中的两种:一种说法是,粽子起源于古代的龙舟竞渡活动。相传,古代的屈原是一个爱国诗人,他为了表达对国家的忧虑和爱国情怀,投江自尽。为了防止鱼虾蛇蚯等水生动物吃掉屈原的尸体,百姓们就划着龙舟在江中游行,同时将糯米包裹在菖蒲叶或竹叶中,扔到江中,以供祭祀和纪念。后来,这种包裹糯米的食品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粽子。另一种说法是,粽子起源于古代的农耕文化。相传,古代的农民们在农忙时节,为了方便携带和食用,就将糯米、肉类、蔬菜等食材包裹在竹叶或荷叶中,煮熟后食用。后来,这种食品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粽子。无论是哪种说法,粽子都是一种具有浓郁的传统文化和历史意义的食品,也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重要食品之一。【摘要】
粽子的来历【提问】
您好,为您查询到,粽子是中国传统的传统食品之一,起源于中国南方的吴越地区。关于粽子的来历,有很多不同的说法,以下是其中的两种:一种说法是,粽子起源于古代的龙舟竞渡活动。相传,古代的屈原是一个爱国诗人,他为了表达对国家的忧虑和爱国情怀,投江自尽。为了防止鱼虾蛇蚯等水生动物吃掉屈原的尸体,百姓们就划着龙舟在江中游行,同时将糯米包裹在菖蒲叶或竹叶中,扔到江中,以供祭祀和纪念。后来,这种包裹糯米的食品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粽子。另一种说法是,粽子起源于古代的农耕文化。相传,古代的农民们在农忙时节,为了方便携带和食用,就将糯米、肉类、蔬菜等食材包裹在竹叶或荷叶中,煮熟后食用。后来,这种食品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粽子。无论是哪种说法,粽子都是一种具有浓郁的传统文化和历史意义的食品,也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重要食品之一。【回答】
您好,粽子是一种传统的中国食品,通常是用糯米和其他食材包裹在竹叶或荷叶中蒸煮而成的。粽子的名字来源有多种说法,以下是其中几种常见的解释:1、粽子的名字来源于古代的一种祭祀食品。在古代,人们会用糯米和其他食材制作成一种类似于现在的粽子的食品,用于祭祀祖先或神灵。这种食品被称为“粽”,后来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粽子。2、粽子的名字来源于其形状。粽子通常是用竹叶或荷叶包裹成三角形或长方形,外形有些像一只被捆绑起来的“粽子”,因此得名。3、粽子的名字来源于其制作方法。在古代,人们用竹篾或细麻绳将粽子绑起来,这种绑法被称为“粽”,后来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粽子。粽子的名字来源有多种说法,但都与其历史和制作方法有关。无论是哪种说法,都反映了粽子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深厚的历史渊源。【回答】
粽子的由来
粽子由来早期是在公元时期。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汨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把竹筒装米投入江中,引鱼虾来食。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竹筒装米,投入祭奠,这是我国最早的粽子。
话说当年屈原投身汨罗江之后,百姓莫不感叹哀伤,空有抱负的屈子就这样离开了楚国,实乃国家损失。所以百姓为免让鱼虾侵蚀屈子,就纷纷将米粮投入江中,希望鱼虾只顾吃这些米粮而不损伤屈子肉身。
而后,据古书记载,是屈原托梦百姓说,米粮投入江中实则被江中的蛟龙所食,如果用艾叶包裹,再绑以五色绳,则可以免遭蛟龙吞食;这才有了后来的粽子。
民间传说吃粽子是为纪念屈原,传说粽子是为祭奠投江的屈原而传承下来的。粽子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之一,传播亦甚远。清代诗人吴曼云,也写有一首赞美九子粽的诗篇:"裹就连筒米宿春,九子彩缕扎重重,青菰褪尽云肤白,笑说厨娘藕复松。
粽子的由来和传说
粽子的历史悠久,春秋时期,用菇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在战国时代,楚国三闾大夫及爱国诗人屈原投汨罗江自尽后,百姓为了防止鱼类破坏屈原的尸体,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让鱼吃米饭而不去咬屈原的遗体。
传说
另说则是用来祭祀屈原的供品。粽子一直是端午的必备的食品,除了纪念屈原之外,在江苏等地,粽子被认为跟伍子胥信仰有关。当地记载:“乡俗午日以粽奉伍大夫,非屈原也。”
文献记载
西晋周处《风土记》写道:“仲夏端午,烹鹜角黍。”《齐民要术》卷九引《风土记》记述粽子“盖取阴阳尚相褁未分散之时像也”。
粽子的来历是怎样的?
粽子的来历与纪念屈原有关。传说屈原投江后,洹罗江附近的渔民闻讯立即驾渔舟赶来抢救。为了尽快救到屈原的遗体,大家有的用木板、扁担作桨片,几个人划着一只船,争先恐后,沿江而下到洞庭湖,一直没有找到。这里的人民担心屈原的遗体被鱼吃掉,就用竹简装米丢在水里,让鱼去吃,免得伤害他。东汉初年(公元1世纪),长沙有个叫区回的人,白天睡觉,梦见屈原对他说:“听说你要来祭我,我很感谢你。可是,每年大家投在水中的祭米都给蛟龙抢吃了。希望你用楝树叶把竹筒塞好,外面用五色丝线缠起来,因为蛟龙怕这些东西。”殴回就照他内的话去做。这大概就是五月五日——端午节家家户户都包粽子的由来。因此,每到端午,民间有吃粽子,划龙船的习俗。扩展资料:粽子食用禁忌:1、粽子不宜冷食,一定趁热食。粽子的主料是糯米,支链淀粉含量高。糯米加热后,支链淀粉会糊化,有利于被消化酶分解,更易消化;而一旦冷却,淀粉会老化回生,分子间凝固加强,不容易被消化。2、吃粽子时最好能同时喝茶水,帮助吞咽和消化,有节制的食用,一次少吃一点,可选择迷你粽子。3、吃粽时应该搭配凉拌青菜、水果沙拉,缓解肠胃不适。4、粽子要充分加热,煮热变软后才能吃。5、如有胃病的人吃粽子可选白米粽,别蘸糖,不要吃得太甜。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粽子
粽子的来历
“粽”最早大概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将之解释为“芦叶裹米也”。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被称为广东碱水粽。同时期出现少量裹馅粽子最受欢迎的莫过于猪肉粽。粽这食品很早就流传开来了,西晋新平太守周处所写的《风土记》,则明确提到了“角黍”一词:“仲夏端五,方伯协极。享用角黍,龟鳞顺德。”北方产黍,用黍米做粽,角状,古时候在北方称“角黍”。据考证,粽早在春秋之前就已出现,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到了晋代,粽子成为端午节的节庆食物。粽子形态样式因地区不同,由材料以至粽叶,都有着很大的差别,连“裹”的形状,也有很大的不同,如早期人们盛行以牛角祭天,因此汉晋时的粽子,多做成角形,作为祭祖用品之一。此外,一般还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长形等各种形状。由于各地的饮食习惯不同,粽子形成了南北风味,其中比较著名的粽子有: 北京粽子北方粽子的代表品种,北京粽子个头较大,为斜四角形或三角形。市场上供应的大多数是糯米粽。在农村中,仍然习惯吃大黄米粽。黏韧而清香,别具风味,北京粽子多以红枣、豆沙做馅,少数也采用果脯为馅。
包粽子的来历和意义
包粽子的由来和意义:1、纪念屈原。2、“粽”驱蛟龙。3、祈求“粽”子。4、高“粽”功名。5、光“粽”耀祖。以前可能我们只知道为纪念屈原,但是自从看了我这篇文章我们就不能只知道告诉孩子有人跳河了,是为纪念屈原,其实由来和寓意何止这些,主要由以下几个寓意和由来:1、纪念屈原众所周知:屈原是战国楚国人,他不忍看到国家灭亡,于五月五日投汩罗江而死。为了不让屈原被鱼虾吃掉,老百姓争相划着船去打捞尸体,并把自家做好米饭撒入江中,从此以后,每年端午节,便有龙舟竞渡、吃粽子的习俗2、“粽”驱蛟龙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要用艾叶包住,用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这样就不用担心再被蛟龙破坏了!”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3、祈求“粽”子因“粽子”谐音“中子”,民间有吃了“粽子”能得儿子的风俗。“粽子”是“众子”的谐音,寓意人丁兴旺。4、高“粽”功名因“粽”和“中”音近,有“高中功名”之意,寓意学士考中功名。通常古代科举在秋天,因此在端午节时,想考取功名中第的人吃粽子寓意高中。5、光“粽”耀祖因“粽”和“宗”音近,因此端午节吃粽子寓意取“光宗耀祖”,所以家家户户的人都在过端午的时候吃上粽子。
端午节粽子的由来
端午节吃粽子主要是古人为了纪念屈原而制作的食物。相传屈原在投江的之后,周围百姓为了不让水中的鱼侵蚀屈原的遗体,纷纷往水中投去糯米,后发展成用吃粽子的方式来纪念他。其实粽子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人们用粽子来祭祀三闾大夫,实是因当时风俗所致。
粽子简介
粽子,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的食品,是中国汉族传统节庆食物之一。粽子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之一,传播亦甚远。端午食粽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粽,即粽籺,俗称粽子,主要材料是糯米、馅料,用箬叶(或柊叶、簕古子叶等)包裹而成,形状多样,主要有尖角状、四角状等。粽子由来久远,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神灵的贡品。南北叫法不同,北方产黍,用黍米做粽,角状,古时候在北方称“角黍”。
粽子种类繁多,从馅料看,北方有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绿豆、五花肉、豆沙、八宝、火腿、冬菇、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广东咸肉粽、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2012年粽子入选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集《主食的故事》系列美食之一。
端午节为什么要包粽子来历
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粽子种类繁多,从馅料看,北方有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绿豆、五花肉、豆沙、八宝、火腿、冬菇、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广东咸肉粽、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