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陇文化

时间:2024-05-06 22:35:57编辑:揭秘君

秦陇文化的历史地位

纵横逶迤、古老深厚的秦陇区域,有着全世界最大的黄土高原;奔腾不息的黄河,两度穿越、流经这里。在这片雄奇壮阔的黄土地上,曾孕育着华夏文化的根系,成为炎黄民族的摇篮。虽然有许多文明的源头已经湮没在远古洪荒的混沌之中,但作为中国古文化上最可珍贵的一页,它闪耀着先民们应付自然环境挑战的史前曙光,凝结着西北各民族血液相融、资质互补的可贵精英。它承载着十几个王朝的兴、衰、荣、哀,尤其是周、秦、汉、唐的煌煌盛世,它积淀着中外文化和南北文化的交流硕果,震烁古今中外;也包孕着外来宗教与异俗习俗的特殊风貌。五光十色,蔚为大观。秦陇文化作为一种带有自己风采的地域性文化,相比齐鲁、中原、荆楚、巴蜀、吴越、岭南、闽台等地方文化,不仅有渔舟唱晚与金戈铁马的南北之差,也有大漠雄风与古雅正声的东西之别,即使在秦汉、隋唐大一统中华文化整体结构中,既有同一共性,又有独特个性。一部秦陇文明发展史,实际上就是半农半牧或农牧互补为典型特点的地域文化。从根系或源流上考察,秦陇的黄土文化与滨海文化、江湖文化、草原文化、山地文化、戈壁文化等都不相同,地理环境养育着不同区域的人类,而人文因素的选择与介入,又与地域文化的形成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由于起源早、根系大、脉络清、生命强、延续长等诸种因素,秦陇文化曾长期成为中华多元文化中的主体文化,其领先地位、传播中心、表现形态也曾不断地给予全国各个地域文化的发展以重大影响,直到宋代以后才渐趋衰落,但秦陇文化的地域特征、历史地位仍是炎黄子孙精神联结的一条纽带。

秦陇文化的形成因素

地理环境是影响人类生活的重要因素。优良的地理环境,有利于人们生息繁衍,为社会生活和文化发展提供便利;恶劣的地理环境,客观上会造成社会发展的滞缓与文化的落后,甚至会给该地域或民族带来灾难,但同时又会激励人们去改造自然。秦陇文化的形成,与秦陇区域的地理环境息息相关。从自然条件看:秦陇地区广袤的黄土高原前后左右连接着河西戈壁莽川、内蒙大漠草原、晋豫丘陵沟壑、巴蜀秦岭高山。黄河呈凸字形两度贯穿秦陇地区。秦陇地区既有千里沃野的平川、地势高坦的塬峁,也有峰高谷深的群山,连绵起伏的峻岭。河西走廊曾是通往西域的狭长大动脉,中亚、西亚的商贸文化来往赖此通行。关中“左据函谷二崤之阻,表以太华终南之山,右界褒斜陇首之险,带以洪河泾渭之川(班固:《两京赋。从酒泉、张掖、武威、兰州到天水、平凉、西安,皆位于地理要冲,在这种特殊空间条件下形成的秦陇文化,既有益于比较直接吸收外来文化,也有利于输出中国文化,绝不是后来陕甘两省的地域相加和单一的农业文化,仅就自然地理划分,还应包括川、青、宁一些地区,其文化内容同中有异,文化原型也极为丰富。从经济基础看,秦陇有着典型的农牧混杂特征。在古代中国大地上,北方草原文化、中原农业文化和南方“水”文化都非常清楚,而秦陇地域既有“农”文化的特点,又有“牧”文化的特征,粟麦彩陶与马牛羊皮共存,在新石器时代半坡、姜寨、马家窑、齐家坪等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址中,皆发现许多农耕与畜牧并举的实物,这是一种边缘文明与混合文化的典型反映。直到近代,布帛与皮货、粮食与肉干的商贸交易仍是秦陇经济的一种特色。秦岭作为横贯南部的天然屏障,把南北方文化区分开来,而流延陕甘的黄河则没有阻碍西北和蒙古地域游牧文化的冲突与融汇,在古代以陆路交通为主要沟通渠道的前提下,秦陇的农牧互补经济对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从民族融合看,秦陇分布着大量少数民族。周代在陕甘北部有狁、犬戎。春秋战国时在陇东和洛水流域有义渠、大荔等西戎。秦汉时期在陕甘青以及内蒙河套地区的匈奴、羌人、氏族等势力非常强盛,仅居住关中的氏族就有二十万户以上,居住在河西走廊的匈奴人达三十万人以上,遗留在秦陇的匈奴文物俯拾皆是,特别是反映畜禽动物和草原搏斗风格的金银饰件很有特点。魏晋以后迁徙安置在秦陇的匈奴、鲜卑、柔然、稽胡、羯族等更是不计其数,史书记载的北狄入塞部落有二十多种,关中、陇东、陇西、河西的少数民族几乎占人口一半。隋唐时期突厥、吐谷浑、党项、回纥、吐蕃等民族的人在秦陇地区杂居错处,这是其他任何一个文化区域所没有的现象。游牧民族进入秦陇,那种勇武善战、质朴坚强、粗犷剽悍的特点,不仅改变了秦陇民众品格和素质,而且带来了新的文化生机“,秦汉雄风”“、隋唐气象”都与少数民族文化息息相关。从人口迁移看,秦陇是全国大规模移民最集中的地区之一。秦国商鞅变法后,就通过招诱邻国人民和迁移被征服地区人口以增加自己实力,秦统一后,一次就迁徙关东豪富十二万户于咸阳,计六十万人。以后又几次从六国移民,并在河套平原建立“新秦中”移民区。汉代继续推行“实关中、戍边地”政策,从东部移入关中的贵族官僚、豪强地主和附庸人口近三十万,其后裔至西汉末年约一百二十一万。汉武帝时又向河西四郡和陇西、金城、天水诸郡移民八十多万。汉代人口密度居全国之冠的是长安三辅。强制性移民中有大量关东士族高门,他们文化程度高,如集中在咸阳五陵邑和河西武威的累世儒宗士人,他们的迁入,无疑促进了秦陇文化的发展。北朝到隋唐时中亚西域昭武九姓胡的大批东迁,在河西、陇西和关中建立许多聚落,他们又将很多外域文化融合进秦陇地区,从而使秦陇文化成为“胡汉一家”最具代表性的地域。从政治中心看,长安曾为13个王朝国都,为中国古都之首,亦为世界四大古都之一;丝路重镇武威在十六国时曾为前凉、后凉、北凉、南凉都城,这种具有全国和地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双重特点,使得秦陇文化不仅扩展到中国各个地域,而且也渗透到中国文化各个方面,如《史记》、《通典》等第一流文化典籍,汉长安、唐长安等第一流国际都城,阿房宫、大明宫等第一流宫殿皇阙,慈恩寺、西明寺、青龙寺等第一流皇家寺院,还有闻名海内外的第一流文化名人等等,既为秦陇文化赢得了不朽的光荣,也为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作出了贡献。特别是在周、秦、汉、隋、唐等大一统王朝时期,秦陇的核心地位和国都的中心位置,更容易使其文化具有整体中华文化的代表特征。尽管秦陇地域在不同时期融合了无数的“夷狄戎蛮”,但由于其为京畿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的原因,始终保持着强大的同化力,即使边远游牧民族军事上战胜了秦陇农业民族,但往往在文化思想上却被迅速同化。所以,秦陇文化长期存在于政治中心占支配的地区,又有一种正统性、权威性的特点。因此,秦陇文化在形成的悠久历史过程中,有着极为博大的吸收性、包容性和融汇性,西周灭商纣吸取了殷文化,秦人破六国摄收关东文化,西汉初期崇尚楚风,北朝保留“五胡”文化原型,隋唐全面融合胡俗南风。这种大范围的引进、吸收四方文化,不但为秦陇区域性文化的兴旺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氛围,而且一发端就带有其他地域所没有的鲜明地方色彩,例如胡袄短靴、帷帽袴褶、女着男装等服饰习俗在南方就很少见到,胡饼乳酪、炙肉烤脍、羊羹麦饭等饮食习惯在南方也不流行。虽然秦陇屡次成为统一中国的中心区域,但其区域文化的某些特点一直没有完全消失。秦陇文化的区域概念,正是历经数千年演变自然形成的。今日秦陇人口超过六千多万,居住着个30民族,区域面积达65.5万平方公里,仍是现代中华文化的主流之一。

秦陇文化简介,什么是秦陇文化

秦陇地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中国地域区分的文化类型里,秦陇文化是曲型的农耕与游牧文化交融区。是农业文明与畜牧生活的交汇整合,是两者结合的典范代表。代表为陇东文化、关中文化、老官台文化、李家村文化、大地湾文化等。秦陇地域位于黄土高原,含关中盆地。西起河西走廊,东抵太行山脉,北界内蒙古高原,南限秦岭,古老的黄河穿越本区,肥沃的关中平原与陇中黄土高原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黄土高原是由中亚、西亚沙漠和戈壁地区季风气候吹来的尘土堆积而成,质地疏松,土质肥沃,便利于原始农耕的发展。而黄土高原又有特殊的柱状节理或垂直节理,容易挖穴建屋且冬暖夏凉,有利于先民定居聚落的形成。黄河蜿蜒曲折,流过黄土高原,众多的支流水系分布于秦陇地域,有泾河、渭河、洛河、延河、无定河、窟野河等。其中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源于甘肃渭源县,经陇西、武山、甘谷、天水等地,汇聚了榜沙河、葫芦河、籍河、牛头河等东流进入关中平原,沿途又纳入了金陵河、涉河、美水、漆水、沣河、橘河、产水、灞水、石川河、泾河等在潼关流入黄河。其中的泾河又是渭河最大的支流,泾河发源于宁夏泾源县,主要流经泾源、平凉、咸阳等地。由于古代河流水量丰沛,带来了灌溉的便利,分散各处的原始农业聚落,依赖众多的支流联系起来,好似黄土文化圈的血管,支撑着原始农耕和村落的发育。没有黄河及其渭河、泾河、洛河等支流,黄土高原就不能成为中华文化的发源地或核心区。


秦陇文化的概述

秦陇地域位于黄土高原,含关中盆地。西起河西走廊,东抵太行山脉,北界内蒙古高原,南限秦岭,古老的黄河穿越本区,肥沃的关中平原与陇中黄土高原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黄土高原是由中亚、西亚沙漠和戈壁地区季风气候吹来的尘土堆积而成,质地疏松,土质肥沃,便利于原始农耕的发展。而黄土高原又有特殊的柱状节理或垂直节理,容易挖穴建屋且冬暖夏凉,有利于先民定居聚落的形成。黄河蜿蜒曲折,流过黄土高原,众多的支流水系分布于秦陇地域,有泾河、渭河、洛河、延河、无定河、窟野河等。其中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源于甘肃渭源县,经陇西、武山、甘谷、天水等地,汇聚了榜沙河、葫芦河、籍河、牛头河等东流进入关中平原,沿途又纳入了金陵河、涉河、美水、漆水、沣河、橘河、产水、灞水、石川河、泾河等在潼关流入黄河。其中的泾河又是渭河最大的支流,泾河发源于宁夏泾源县,主要流经泾源、平凉、咸阳等地。由于古代河流水量丰沛,带来了灌溉的便利,分散各处的原始农业聚落,依赖众多的支流联系起来,好似黄土文化圈的血管,支撑着原始农耕和村落的发育。没有黄河及其渭河、泾河、洛河等支流,黄土高原就不能成为中华文化的发源地或核心区。在中国地域区分的文化类型里,秦陇文化是典型的农耕与游牧文化交融区。从大范围看,农耕与游牧这两种特征迥异的经济、文化类型一直处于冲突碰撞和长期对垒的过程,朔方漠北的游牧民族往往进攻中原腹地的农业民族,造成双方水火不融。实际上从秦陇地域上看,农业、畜牧始终互补互摄,决非两个自我封闭禁锢的系统,数千年来“以农带牧,以畜养农”成为本地区经济、生活、文化的基本形态。在一定的意义上,秦陇文化是农耕人与游牧人的共同创造,是农业文明与畜牧生活的交汇整合,是两者结合的典范代表。古称秦陇往往并连,“秦”作为地名,最早来源于秦人祖先非子受封的都邑-秦城、秦亭,其地在陇东高原(主要包括今甘肃天水、平凉、庆阳三地)渭河谷地中(今甘肃清水县东北)。关于秦人的起源,学术界有各种观点,但嬴姓部落正式称为秦人,则是在周天子允许他们邑之秦之后(《史记·秦本记》。“秦从此成为地名,并衍化出秦岭、秦川、秦中、秦凤、秦州等地,泛指今陕西、甘肃渭河、泾河流域的山脉、平原地带(其实主要是今天的陕西省大部和甘肃省东部的天水地区),后来西方各国通称东方的中国为“秦”。“陇”指陇山以西地区,古代以西为右,又称“陇右”,泛指今甘肃六盘山以西和黄河以东地带,隋唐时期“陇右”的范围又扩大到青海湖以东和新疆东部,辖区远逾今日的甘肃省。在古人眼里,陇山不仅高峻险要,而且是西北农牧的分界线。在历史上秦陇并称,一是方位皆偏向西北,二是黄土高原覆盖其大部分地区,三是人文民俗相近。古代的陇东高原(又称关西)邻近关中平原,成为西部天然屏障,因此,秦陇两地唇齿相连。就是在今天的行政大区划分中,陕西和甘肃仍属于同一区域。

陇南属于哪里

陇南属于甘肃省,是甘肃省辖地级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秦巴山区,东接陕西,南通四川,扼陕甘川三省要冲,素称“秦陇锁钥,巴蜀咽喉”。陇南是甘肃省唯一属于长江水系并拥有亚热带气候的地区,被誉为“陇上江南”。境内高山、河谷、丘陵、盆地交错,气候垂直分布,地域差异明显,有水杉、红豆杉等国家保护植物和大熊猫、金丝猴等20多种珍稀动物。拥有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甘肃裕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文县尖山大熊猫自然保护区)、3个国家森林公园(文县天池、宕昌官鹅沟、成县鸡峰山)和2个国家湿地公园(文县黄林沟国家湿地公园、康县梅园河国家湿地公园)陇南气候陇南市气候在横向分布上分北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三大类型。北亚热带包括康县南部、武都南部、文县东部,白龙江、白水江、嘉陵江河谷浅山地区。在这一带有全市两个热量高值区,一个是白龙江、白水江沿岸河谷及浅山区,年平均气温在2~14℃≥10℃的积温4000--4800℃,降水量在600毫米左右。耕地面积约30万亩,占全市地总面积的6.7%,属一年两热农业区。另一个是嘉陵江河谷及徽成盆地;年平均气温10—12℃,≥10℃积温3500—4000℃,耕地面积约为170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37.8%,为两年三熟农业区。暖温带包括全市的中部、东部及南部的广大地区,海拔在1100--2000米之间,≥10℃的积温2100—4000℃,降雨量500-800毫米之间,耕地曲积约150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33.3%,为二年四熟农业区。中温带包括全市的北部和西部地区,主要是宕昌、西和县大部,武都区的金厂、马营、池坝,礼县的下四区等区域。这一区域诲拔一般在2000米以上,≥10℃积温小于2100℃,年最低气温在-20℃以下,耕地面积约100万亩左右,占全市总耕地面积的22.2%,为一年一熟、三年两熟农业区。陇南的地形:陇南全境按照地貌的大体差别和区域切割的程度不同可划分为三个地貌类型区:浅中切割浅山丘陵盆地地貌区本地域包括徽成盆地的成县、徽县、两当县三县全部。西秦岭分为南北二支伸入本区域,形成南北高中间低凹、长槽形断陷盆地,海拔800—2700米。北部系北秦岭断裂割式山地,海拔一般在1500~2700米,相对高差500米左右,为浅切割中山区,地势平缓,浅山已垦殖为农田,深山有茂密的水源涵养林,植被覆盖良好。南边系南秦岭地垒式山地,海拔在1900~2400米左右,相对高差500~1000米左右,为中切割中山区。中间系缓坡丘陵盆地,海拔在800~1300米,相对高差在200米以下,坡度多在20度以下,川坝地散布于山丘之间,土厚水丰,历史上就是粮食的集中产地。中深切割中高山地貌区本区域系南秦岭西延部分和岷山山系东延部分相互交错地带,包括康县、武都区、文县全境,海拔大多在900~2500米左右,大部分地方处于北纬33度以南,属亚热带边缘区。这一区域因山势较高、沟壑纵横,高山河谷交错分布,大部分耕地为坡耕地,土层较薄,石块较多,保水、保肥能力差。但气候条件好,属南北气候过渡地带,兼有暖温带和北亚热带的气候,既能生产粮食,也是纹党、当归、红芪、油橄榄、茶叶、大红袍花椒等名贵药材和稀有树种的理想适生区。全切割中高山地貌区本区域包括宕昌县、礼县、西和三县全部,海拔在968~4100米之间,谷峰相对高差300~500米不等。宕昌县哈达铺、理川、南阳一带,礼县西汉水及其支流两岸,西和县漾水河及其支流两岸等地屑浅丘陵黄土梁峁地形,相对高差小,地势平缓,河谷开阔,土地连片面积大,有许多山间小平原分布,西礼盆地就在其中。西汉水下游山陡谷狭,山地、旱地较多,土地较为分散,但耕地较多,有大面积的草地和土地资源可开发利用。

陇南市有几个县呢?

陇南市有8个县。陇南市现辖1个区(武都区)、8个县(成县、文县、宕昌县、康县、西和县、礼县、徽县、两当县)。全市共195个乡镇(含4个街道办事处),其中140个镇、55个乡(含4个民族乡),3160个村委会,119个社区居委会。2020年末,全市总人口为2855555人。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时,全市常住人口为2407272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的2567718人相比,减少了160446人,年平均增长率为-0.64%。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为870878人,占36.18%;乡村人口为1536394人,占63.82%。陇南市的地理位置:陇南市位于甘肃南部,地处东经104°01′19″至106°35′20″,北纬32°35′45″至34°32′00″。北与天水市秦州区、麦积区、武山县、甘谷县接壤;南抵四川盆地,与广元市、青川县、绵阳市平武县和阿坝州九寨沟县毗连;西依甘南高原与迭部县、舟曲县和定西市的岷县;东接秦巴山地,与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略阳县、勉县和宝鸡市凤县为邻。全市东西长约237千米,南北宽约230.5千米,土地面积27800平方千米,占甘肃省面积的8.67%。

环县特色文化

环县特色文化有环县道情皮影戏、环县木钵万灯会、环县刺绣、环县兴隆山壁画、环县社火跑马等。
1、环县道情皮影戏:是一门古老的汉族传统艺术,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秦陇文化与周边族群文化相融合,古老的道情与皮影相结合的产物。
2、环县木钵万灯会:木钵庙会与兴隆山庙会一脉相承,都是无量祖师庙会,木钵庙为兴隆山无量祖师的歇马凉亭。因此,兴隆山庙会上的万灯会与木钵三月三日庙会万灯会一脉相承。万灯会的民间信仰习俗约产生于元末明初。
3、环县刺绣:明清时期是环县刺绣内容的丰富期,民国至解放后的60年代,这种针工技艺普及于家家户户,属兴旺期。
4、环县兴隆山壁画:环县兴隆山以道教无量祖师为第一尊神,因此其壁画也以描绘道教神话故事为主,儒、释故事合流混绘,是三教合流混杂这一宗教历史发展进程形象化的体现和反映。
5、环县社火跑马:跑马俗称“跑场子”,是环县社火民俗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据初步考证,晚清时期环县就有社火活动,清末民初大盛且有一定的规模。


环县环洲古城四大文化资源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亲~根据您的描述,这里为您解答;亲亲,您好,环州古城是庆阳市环县依托境内秦代长城、萧关古道、灵武古台、宋代砖塔、明代老城等历史新建的旅游景区,于2021年9月底正式开园营运。园内建设容纳环县道情皮影、香包刺绣等非遗文化,陇东窑洞、传统技艺等民俗文化,环州古城即今环县县城,位于环江东岸川台阶地。是古代关中通往宁夏的要道,今国道211线穿城而过。建设“古塔印记、如见环州、沙场风云、龙泉叠水、陇东别院”五个功能区【摘要】
环县环洲古城四大文化资源【提问】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亲~根据您的描述,这里为您解答;亲亲,您好,环州古城是庆阳市环县依托境内秦代长城、萧关古道、灵武古台、宋代砖塔、明代老城等历史新建的旅游景区,于2021年9月底正式开园营运。园内建设容纳环县道情皮影、香包刺绣等非遗文化,陇东窑洞、传统技艺等民俗文化,环州古城即今环县县城,位于环江东岸川台阶地。是古代关中通往宁夏的要道,今国道211线穿城而过。建设“古塔印记、如见环州、沙场风云、龙泉叠水、陇东别院”五个功能区【回答】
亲,还有什么需要帮助的么【回答】


陇南民俗文化

1、陇南乞巧节。

农历七月初七,中国传统的“七夕节”,中国民间素有“乞巧”传统,“中国乞巧文化之乡”甘肃陇南于7月27日至8月2日(农历七月初一至初七)举办第六届中国(陇南)乞巧女儿节,为相传牛郎织女相会的“中国情人节”注入新的文化内涵。



2、文县傩舞

在传统的华夏文明中,"傩"是历史久远并广泛流行于汉民族中的具有强烈宗教和艺术色彩的社会文化现象,它起源于汉族先民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巫术意识。



3、武都高山戏

高山戏又称高山剧,是流传于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山区的地方戏曲剧种。

演出场地以地方民间打麦场、农家园、庙会戏台、社火戏台为主。

高山戏的唱腔和表演兼有秦剧和川剧的特点,适合表演各种人物性格和思想情感。

4、陇南影子腔

影子腔又称灯凋、皮影戏、梅花腔,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戏曲剧种。

来源于甘肃西和、礼县一带,最早出现于清朝康熙末年。

它在原民间皮影戏、木偶戏腔调的基础上,吸收了当地民间小曲、鼓乐、说唱等形式。

5、文县玉垒花灯戏

玉垒花灯戏是甘肃省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

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因最初在正月十五日演出,台前台后挂满花灯而得名。

又因它最早出现在陇南市文县玉垒乡一带,又称为“玉垒花灯”。


陇南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

您好呀,亲,很高兴为您服务呦!陇南市是一个拥有丰富民俗文化的地方,具有独特的旅游资源和优势。目前,陇南市正积极推动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以下是一些措施和成果:1. 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陇南市加大了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建设了一批旅游配套设施,如旅游服务中心、停车场、公共厕所等。同时,加强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旅游交通的便捷性。2. 丰富民俗文化旅游产品:陇南市在传统节日、民俗表演、手工艺制作、民间故事等方面积极开发旅游产品,如“黄河壶口杏花节”、“甘南美食文化节”、“陇南民间艺术节”等,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3. 加强宣传推广:陇南市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对民俗文化旅游的宣传推广,如推出旅游宣传片、举办旅游推介会、开展网络宣传等,提高了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4. 加强旅游服务管理:陇南市注重旅游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升,加强了旅游市场监管和旅游投诉处理,提高了游客的旅游体验和满意度。总的来说,陇南市的民俗文化旅游发展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还需进一步加强旅游产品的创新和优化,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加强旅游市场监管等方面的工作。希望能帮助到您哦,亲,最后祝您生活愉快呦!亲亲,如果您觉得对您有帮助的话,请辛苦一下赞呦,谢谢亲呦~【摘要】
陇南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提问】
您好呀,亲,很高兴为您服务呦!陇南市是一个拥有丰富民俗文化的地方,具有独特的旅游资源和优势。目前,陇南市正积极推动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以下是一些措施和成果:1. 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陇南市加大了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建设了一批旅游配套设施,如旅游服务中心、停车场、公共厕所等。同时,加强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旅游交通的便捷性。2. 丰富民俗文化旅游产品:陇南市在传统节日、民俗表演、手工艺制作、民间故事等方面积极开发旅游产品,如“黄河壶口杏花节”、“甘南美食文化节”、“陇南民间艺术节”等,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3. 加强宣传推广:陇南市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对民俗文化旅游的宣传推广,如推出旅游宣传片、举办旅游推介会、开展网络宣传等,提高了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4. 加强旅游服务管理:陇南市注重旅游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升,加强了旅游市场监管和旅游投诉处理,提高了游客的旅游体验和满意度。总的来说,陇南市的民俗文化旅游发展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还需进一步加强旅游产品的创新和优化,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加强旅游市场监管等方面的工作。希望能帮助到您哦,亲,最后祝您生活愉快呦!亲亲,如果您觉得对您有帮助的话,请辛苦一下赞呦,谢谢亲呦~【回答】
陇南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课题的来源及发展意义【提问】
您好呀,亲,很高兴为您服务呦!陇南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课题源于当地旅游业的实际问题和需求。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陇南市的旅游资源和优势逐渐被发掘和利用,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旅游产品单一、旅游服务质量不高、旅游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等。因此,针对这些问题和挑战,陇南市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提高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陇南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1. 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陇南市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发展民俗文化旅游可以丰富旅游产品,提高旅游吸引力和竞争力,促进旅游业的发展。2. 传承和保护民俗文化:陇南市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发展民俗文化旅游可以促进当地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增强民众的文化自信,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3. 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4. 提高旅游业的质量和管理水平:发展民俗文化旅游需要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质量,加强旅游管理水平和市场监管,可以提高旅游业的质量和管理水平,提高游客的旅游体验和满意度。综上所述,陇南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课题是当地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问题,对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和提高旅游业的质量和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希望能帮助到您哦,亲,最后祝您生活愉快呦!亲亲,如果您觉得对您有帮助的话,请辛苦一下赞呦,谢谢亲呦~【回答】
结语怎么写【提问】
亲,什么的结语?麻烦提供更详细信息!【回答】
就是浅析陇南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的结语【提问】
您好呀,亲,很高兴为您服务呦!希望能帮助到您哦,亲,最后陇南地区的民俗文化是独具特色的,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陇南地区的民俗文化旅游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通过对陇南地区民俗文化旅游的分析和探讨,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首先,陇南地区的民俗文化旅游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可以成为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陇南地区的丰富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为其发展民俗文化旅游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机遇。其次,陇南地区的民俗文化旅游需要加强品牌建设和营销推广。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陇南地区的民俗文化,需要加强品牌建设和营销推广,提高其知名度和美誉度。最后,陇南地区的民俗文化旅游需要注重文化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是一个地区的精神文化财富,需要得到保护和传承。在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的同时,也要注重对文化传统的保护和传承,避免文化的商业化和浅化。总之,陇南地区的民俗文化旅游是一个具有广阔前景的产业,需要得到充分的重视和支持。通过不断的创新和发展,可以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同时也可以实现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祝您生活愉快呦!亲亲,如果您觉得对您有帮助的话,请辛苦一下赞呦,谢谢亲呦~【回答】


戴爱莲舞蹈《荷花舞《赏析

最后定稿的《荷花舞》,无论是主题、人物还 是结构、动作语言,都与民间“走花灯”有了很大的不同。戴先生把儿童的“走花灯” 改为女子群舞,把领队指挥的老人换成女子领舞“白荷”;在舞蹈语汇和手法上,主要 采用传统的“圆场”碎步和大调度队形变化,表现除了群荷在水面上飘动的流畅感和自由感,在艺术处理上,更是调动各种手段,从人物造型到动作设计,从舞蹈的空间构图到 舞蹈的行进线路等,多方面强化领舞“白荷”与群荷的对比与呼应,于统一中追求着变 化和丰富。《荷花舞》高洁的意境,秀美的色彩,如画的构图和浑然天成流畅之至的舞
蹈,荷花舞 是那么妩媚动人,光彩如初。


中原文化包括哪些文化 中原文化介绍

中原文化包括汴梁文化、洛阳文化、宛洛文化、陈蔡文化等。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和核心组成部分。中原地区在古代不仅是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也是主流文化和主导文化的发源地。中国历史上先后有20多个朝代定都于中原地区,中国八大古都的一半,包括洛阳、开封、安阳和郑州。中原文化以河南为核心,以广大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为腹地,逐层向外辐射,影响延及海外。中原地区以特殊的地理环境、历史地位和人文精神,使中原文化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长期居于正统主流地位,中原文化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扩展资料:中原文化有着很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集中表现在:一是辐射各地。如岭南文化、闽台文化以及客家文化,其核心思想都来源于中原的河洛文化。唐代的思想家文学家韩愈就极大地影响了潮汕文化。二是化民成俗。中原文化中的一些基本礼仪规范常常被统治者编成统一的范本,推广到社会及家庭教育的逐个环节,从而实现了“万里同风”的社会效果。三是远播异域。秦汉以来,中原文化主要是通过陆路交通向东向西广泛传播,不仅影响了朝鲜、日本的古代文明,而且开辟了延续千年的丝绸之路。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原文化

徽州文化有哪四个文化?

徽州文化有:徽州文化、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庐州文化四个文化圈组成。徽州文化,指古代徽州一府六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而不等同于安徽文化(安徽文化由徽州文化、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庐州文化四个文化圈组成)。主要内容有:徽州土地制度、徽商、徽州宗族、徽州历史名人、徽州教育、徽州科技、新安理学、新安医学、徽派朴学、徽州戏曲、新安画派;主要包括:徽文化,是对中原文化的包容整合。作为极富特色的区域文化---徽州文化,崛起于北宋后期,“东南邹鲁、礼义之邦”于南宋,鼎盛于明清时期,已约800年之久。90年代后,徽学与藏学、敦煌学并列为国学三大地方学科。新安理学:这是程朱理学的正宗流派,奠基人程颢、程颐及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祖藉均系徽州篁墩。它从南宋前期到清乾隆年间,在徽州维系了600多年,对徽州社会经济文化都有很大的影响;新安理学核心是伦理纲常,同时也倡导"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的重学思想,"天理为义,人欲为利","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思想和"修内政","攘夷狄"的节义思想。

陕西有哪些地域文化

1、境内的革命文物达140多处,最为重要的是延安市区内的凤凰山旧址、杨家岭旧址、枣园旧址、王家坪旧址、子长县瓦窑堡等国家级保护文物。2、陕北晋语蕴含着丰富的方言资源,陕北晋语在语音、词汇、语法上都与毗邻的中官话有显著区别,显示出了独特的地域特征。3、陕西现有各类文物点3、58万处、博物馆151座、馆藏各类文物90万件。4、陕西省A级旅游景区总数已达到257家,国家5A级旅游景区6家,4A级景区71家,3A级景区140家,2A级景区54家,1A级景区2家。5、陕西可看到古代城阙遗址、宫殿遗址、古寺庙、古陵墓、古建筑等,如长城、秦始皇兵马俑、乾陵、茂陵、阳陵、黄帝陵、法门寺等,西安城墙、西安碑林、西安钟鼓楼、大小雁塔等。在陕西,仅古代帝王陵墓就有72座。6、陕西各地的博物馆内陈列的青铜器、秦代铜车马、汉代石雕、唐代金银器、宋代瓷器及历代碑刻等稀世珍宝,闪烁着耀眼的历史光环。


陕西有哪些地域文化

  1、境内的革命文物达140多处,最为重要的是延安市区内的凤凰山旧址、杨家岭旧址、枣园旧址、王家坪旧址、子长县瓦窑堡等国家级保护文物。

  2、陕北晋语蕴含着丰富的方言资源,陕北晋语在语音、词汇、语法上都与毗邻的中官话有显著区别,显示出了独特的地域特征。

  3、陕西现有各类文物点3、58万处、博物馆151座、馆藏各类文物90万件。

  4、陕西省A级旅游景区总数已达到257家,国家5A级旅游景区6家,4A级景区71家,3A级景区140家,2A级景区54家,1A级景区2家。

  5、陕西可看到古代城阙遗址、宫殿遗址、古寺庙、古陵墓、古建筑等,如长城、秦始皇兵马俑、乾陵、茂陵、阳陵、黄帝陵、法门寺等,西安城墙、西安碑林、西安钟鼓楼、大小雁塔等。在陕西,仅古代帝王陵墓就有72座。

  6、陕西各地的博物馆内陈列的青铜器、秦代铜车马、汉代石雕、唐代金银器、宋代瓷器及历代碑刻等稀世珍宝,闪烁着耀眼的历史光环。


上一篇:神州行大众卡

下一篇:线路衰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