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玄德三顾茅庐

时间:2024-05-06 07:25:09编辑:揭秘君

刘玄德三顾茅庐的复述

刘备三次到卧龙岗,前两次都没有见到孔明.第二年春,刘备带着关、张二人第三次拜访孔明.离草庐半里之外,刘备便和关、张下马步行,以表诚意.三人来到草庐前,敲开柴门,童子说先生在午睡.刘备怕惊扰孔明,便在台阶下等侯.张飞见状很生气,被关羽好言劝住.过了一个时辰,孔明醒来,得知刘备来访忙出来迎接.刘备见了孔明,连忙下拜.
他们在草庐纵谈天下大事,刘备向诸葛亮求救,诸葛亮分析天下大势,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再三请诸葛亮出山相助,孔明婉言谢绝.刘备哭着请求,第二天就与刘备等三人一同去了新野.
刘备求贤的诚心打动了孔明,孔明受刘备三顾茅庐之恩于是出山了.刘备得到了孔明,说是如鱼得水.把自己比喻成鱼,把孔明比做是水.得到孔明如同鱼儿到了水中.


读《刘玄德三顾草庐》有感

  《刘玄德三顾草庐》是家喻户晓德事情,我读完了这篇文章,心里深有感触。

  刘备听说卧龙冈有一奇士,具有经天纬地之才,名叫诸葛亮。他大喜,立即准备礼物,同关羽,张飞来到襄阳城外三十余里的隆中。可是第一次却没有见到他,因为诸葛亮出去游玩了。第二次在隆冬时拜访诸葛亮,却只见到了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第三次选一吉日拜访,终于寻得了孔明,并诚意相邀孔明出山恢复汉室。孔明从此辅助刘备,协助他夺荆襄,得东西两川,开创了基业。

  当时曹操占天时,已有天下三分之二的土地;孙权占地利,据有长江天险。刘备是其中最弱的一个,诸葛亮堪比姜子牙,韩信,他为什么要屈事于刘备呢?其中有一点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刘备具有诚心,曹操,孙权,刘备只有他三顾草庐,不辞劳苦,诚意请诸葛亮出山。孔明也就是被他的诚心打动的'。若依张飞那样,一次见不到就气得要拿麻绳捆他来,那怎么可能成三分鼎足之势呢?

  我们也应该像刘备一样,虽然现在不是邀请大贤出山,但也应具有诚意,比如自己在问问题的时候,请教的时候,邀请,请求别人帮助自己的时候,就应该有诚心,如果别人在耐心帮你解答疑难的时候,你东张西望,哼着小曲,别人以后能帮助你吗?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就是为人处事的道理。


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 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的主要内容?

●第三十七回
司马微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茅庐
徐母见儿子来许都,骂后自缢。
操引漳水作“玄武池
”。教训三军,准备南证。
司马微见刘备,比诸葛为“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
玄德一请孔明不遇。崔州平认为欲使孔明出世,徒费心力。刘备雄心不为所动。
玄德欲二请孔明,张飞不悦。刘备于隆冬来至卧龙冈,遇石广元,孟公威,诸葛亮三弟诸葛均,孔明岳父黄承彦。诸葛均孔明不在。刘备留书一封而去。


第三十七回 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 评论

虚、实关系的处理

清代学者章学诚曾指出《三国演义》是“七实三虚”,即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是实有的,而事件进程及人物言行的具体细节是虚构的。

请阅读陈寿《隆中对》和诸葛亮的《前出师表》,比较本文与史实有哪些出入,从文学角度看,本文好在何处。

提示:《隆中对》记载:“每常自比管仲乐毅”、“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远直于亮友善”“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及诸葛亮为刘备谋划的有关段落。

《前出师表》记载:“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三国演义》:作者虚构出大量生活细节,详细描写了“三顾”的具体过程以至于季节特点、沿途景色等,有非常生动的语言、动作、行为的描写。这就使故事具有了生活实感,更加具体生动,也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鲜明。


2. 层层烘托的出场艺术

古代小说常用的人物出场方法是:在人物正式出场之前,层层烘托,反复渲染;在正式出场后,再通过对人物言行的描写,使人物的基本特点得到更鲜明的表现。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被塑造为智慧的化身,为充分写出此人的重要性、神秘性,作者便层层烘托,反复渲染。

司马徽再荐名士,极力渲染诸葛亮才能可与姜子牙、张良相比,不仅使刘备想求得此人辅佐自己,也使读者欲见诸葛之面目,以睹其风采,观其才气。一顾草庐,数人荷锄于田间,吟唱卧龙先生所作的歌,烘托出了隐逸生活的惬意;尤其是对隆中景物的描绘,俨然一派世外桃源风光,这样的风景描写用意在于暗示诸葛亮是一个隐者。那么,一个隐者愿意帮助刘备匡扶汉室吗?在此设置了一个悬念。二顾草庐,邂逅石广元、孟公威,用来陪衬诸葛亮,从而更加渲染了求访孔明之不易。刘备来到庄前,“淡泊以明志,宁静以志远”以及诸葛均的诗句自然使刘备误以为诸葛亮。接着又把“骑驴过小桥”的黄承彦认作孔明,因为其诗充满着闲情逸致。作者所写的陪衬人物,人人身上都有诸葛亮的影子但都不能代表诸葛亮的全貌,只是大致看出诸葛亮既有雄才大略,又有隐士风度,既有远大抱负,又要等待明主。作者层层烘托,反复渲染,一步步塑造诸葛亮的形象。

3. “犯中见避”的写法

所谓“犯”,就是小说后边又写到与前边类似的故事,类似的事件。所谓“避”,就是作者能从类似的故事、事件中写出不同的特点来。“三顾”都是刘备带着张飞、关羽去拜见诸葛亮,事件是类似的;每次遇到的人物,听到的歌词,看到的景物,都是对诸葛亮出场的继续渲染、烘托。但每一“顾”都不相同,从许多方面做到了“犯中见避”。

从下面的列表中我们更能清楚地看到这点。


三国演义中刘玄德三顾芧庐″欲请出的人是谁?

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刘皇叔三顾茅庐分别是哪三顾

刘备三顾茅庐是指刘备三次拜访草庙之前曾经三番五次找到草庙看望诸葛亮,而诸葛亮出于对刘备的深厚信任和考虑到民生疾苦,最终离开草庙拜服于刘备,协助他完成了三分天下的大业。具体地,三顾茅庐分别是:1. 第一顾:刘备第一次来到草庙,与诸葛亮初次相见,并请他出山相助。2. 第二顾:由于曹操和孙权的威胁,刘备再次访问草庙,请求诸葛亮参谋作战。3. 第三顾:刘备三番五次访问草庙,最终披麻拜服于诸葛亮,请求他出山执掌军政大权辅佐刘备实现“共赴国难”的志向。这三次“三顾茅庐”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佳话,因为这三顾盛名,后来被用来形容一直犹豫不决、反复思考而最终决定并获得成功的故事。【摘要】
刘皇叔三顾茅庐分别是哪三顾【提问】
刘备三顾茅庐是指刘备三次拜访草庙之前曾经三番五次找到草庙看望诸葛亮,而诸葛亮出于对刘备的深厚信任和考虑到民生疾苦,最终离开草庙拜服于刘备,协助他完成了三分天下的大业。具体地,三顾茅庐分别是:1. 第一顾:刘备第一次来到草庙,与诸葛亮初次相见,并请他出山相助。2. 第二顾:由于曹操和孙权的威胁,刘备再次访问草庙,请求诸葛亮参谋作战。3. 第三顾:刘备三番五次访问草庙,最终披麻拜服于诸葛亮,请求他出山执掌军政大权辅佐刘备实现“共赴国难”的志向。这三次“三顾茅庐”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佳话,因为这三顾盛名,后来被用来形容一直犹豫不决、反复思考而最终决定并获得成功的故事。【回答】
诸葛亮和刘备笼中畅谈天下知的第一招是什么?【提问】
据《三国演义》记载,诸葛亮和刘备在隆中对谈天下大势时,提出了"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的观点,认为打仗首先要首先争得人心,而不是纯粹地以武力解决问题。因此,“伐谋”(即切断敌军粮道和军需)是打赢战争的关键。其次,彻底破坏敌方的联盟和外交机构,即“伐交”,让敌人陷入孤立,没有后盾。如果以上两种方法都不能奏效,就要“伐兵”了,通过战斗来破坏敌人的军事力量。最终,作为最危险的手段,“攻城”是最后的手段,因为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大量的伤亡和损失。可以说,这一思想体现了人性和智慧的结合,让人们通过谋略和智慧来解决问题,而不是仅仅依靠暴力和武力。【回答】


三国典故:三顾茅庐及原文解析

  三顾茅庐是三国演义里很著名的一个 典故 ,那么她的由来是什么?以下是我给大家精选整理的三国演义典故的三顾茅庐的由来,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三顾茅庐典故:   当年的天下,政治局势浩荡,在著名的官渡大战之后,刘备被曹操的大军碾压,遭受了重大的打击。在无奈之下,刘备只好先屈服于现实投靠了刘表。在打败刘备之后啊,曹操仍然觉得刘备的实力还是能够威胁自己,于是千方百计的想要得到刘备身边的亲信以及最得力的谋士——徐庶。于是曹操就让人放出消息,说徐庶的母亲在家里病重了,这是徐庶不得不收拾东西准备回家看望自己的老母亲。在临走的时候,徐庶告诉刘备,在南阳的邓县隆中有一位天底下难得的奇才——诸葛亮。不管是谁,只要得到了诸葛亮的帮助啊,这天下就是谁的了。   于是第二天,刘备和自己的结拜兄弟,张飞和关羽,并且带着厚礼,去邓县隆中想要 拜访 诸葛亮。没想到的是,诸葛亮在近几日刚好去外边游玩了,留在家里看家的书童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才回来。没办法,诸葛亮只好回家,想着改日再来拜访。   过了几天呀,刘备和结拜兄弟又冒着风雪来到了诸葛亮的草庐当中拜访,正走到门口,看到一个青年人在冒着寒冷读书,刘备马上走过去行礼。没想到这个青年人是诸葛亮的弟弟。这个青年人告诉刘备一行人,自己的哥哥被好朋友邀请去家里做客了,此时并不在家中。刘备感到非常的失望,但是没有办法,只能留下一封手书,信中说到自己的来意,并且非常渴望能够得到诸葛亮的帮助,帮自己平定现在不平的天下。   又过了几天,到了年后,刘备又让人挑选了一个好日子,又再一次来到隆中。这次可能是日子选对了,诸葛亮终于在家了。但是刘备还是遇到了一点点的挫折,那就是诸葛亮正在睡觉。礼贤下士的刘备并没有让书童去打扰诸葛亮的休息。而是让自己的好兄弟在草庐门口等候着,而他自己则是在台阶下面静静的站着,等到诸葛亮的醒来。过了很长的时间,诸葛亮才慢悠悠的醒来,刘备终于舒了一口气,才敢上前去请教诸葛亮,平定天下的办法。   诸葛亮细细的向刘备分析了一下当今的局势,并告诉刘备,如果这时候趁着各方势力相当的情况下,拿下西川的话,就能够和曹操、孙权形成一个三足鼎立的形势。刘备一听就打从心底里佩服诸葛亮这个人,于是就说出了自己这段时间来内心急迫的想法——想要诸葛亮帮助自己,一起去平定天下。诸葛亮没有思考就答应了。   这就是著名的三顾茅庐的典故了。很多人都说,其实诸葛亮在很早之前就算好了刘备会来邀请自己去帮助他,所以才特地设了这个局,想要看看刘备是否有这个诚心以及这位将士是否适合统治天下。看来刘备的三次光临使得他获得了诸葛亮的信任。那诸葛亮到底是不是故意设下的这个局呢?我们当然不得而知,但是我们却能够知道,刘备真的是一位善于发现良才的好君主,也不枉诸葛亮在后来对他的忠心一片了。    三顾茅庐原文:   玄德正安排礼物,欲往隆中谒诸葛亮,忽人报:“门外有一先生,峨冠博带,道貌非常,特来相探.”玄德曰:“此莫非即孔明否?”遂整衣出迎.视之,乃司马徽也.玄德大喜,请入后堂高坐,拜问曰:“备自别仙颜,因军务倥偬,有失拜访.今得光降,大慰仰慕之私.”徽曰:“闻徐元直在此,特来一会.”玄德曰:“近因曹操囚其母,似母遣人驰书,唤回许昌去矣.”徽曰:“此中曹操之计矣!吾素闻徐母最贤,虽为操所囚,必不肯驰书召其子;此书必诈也.元直不去,其母尚存;今若去,母必死矣!”玄德惊问其故,徽曰:“徐母高义,必羞见其子也.”玄德曰:“元直临行,荐南阳诸葛亮,其人若何?”徽笑曰:“元直欲去,自去便了,何又惹他出来呕心血也?”玄德曰:“先生何出此言?”徽曰:“孔明与博陵崔州平、颍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与徐元直四人为密友.此四人务于精纯,惟孔明独观其大略.尝抱膝长吟,而指四人曰:“公等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众问孔明之志若何,孔明但笑而不答.每常自比管仲、乐毅,其才不可量也.”玄德曰:“何颍川之多贤乎!”徽曰:“昔有殷馗善观天文,尝谓群星聚于颍分,其地必多贤士.”时云长在侧曰:“某闻管仲、乐毅乃春秋、战国名人,功盖寰宇;孔明自比此二人,毋乃太过?”徽笑曰:“以吾观之,不当比此二人;我欲另以二人出之.”云长问:“那二人?”徽曰:“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众皆愕然.徽下阶相辞欲行,玄德留之不住.徽出门仰天大笑曰:“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言罢,飘然而去.玄德叹曰:“真隐居贤士也!”   次日,玄德同关、张并从人等来隆中.遥望山畔数人,荷锄耕于田间,而作歌曰:“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世人黑白分,往来争荣辱:荣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南阳有隐居,高眠卧不足!”玄德闻歌,勒马唤农夫问曰:“此歌何人所作?”答曰:“乃卧龙先生所作也.”玄德曰:“卧龙先生住何处?”农夫曰:“自此山之南,一带高冈,乃卧龙冈也.冈前疏林内茅庐中,即诸葛先生高卧之地.”玄德谢之,策马前行.不数里,遥望卧龙冈,果然清景异常.后人有古风一篇,单道卧龙居处.诗曰:“襄阳城西二十里,一带高冈枕流水:高冈屈曲压云根,流水潺潺飞石髓;势若困龙石上蟠,形如单凤松阴里;柴门半掩闭茅庐,中有高人卧不起.修竹交加列翠屏,四时篱落野花馨;床头堆积皆黄卷,座上往来无白丁;叩户苍猿时献果,守门老鹤夜听经;囊里名琴藏古锦,壁间宝剑挂七星.庐中先生独幽雅,闲来亲自勤耕稼:专待春雷惊梦回,一声长啸安天下.”玄德来到庄前,下马亲叩柴门,一童出问.玄德曰:“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特来拜见先生.”童子曰:“我记不得许多名字.”玄德曰:“你只说刘备来访.”童子曰:“先生今早少出.”玄德曰:“何处去了?”童子曰:“踪迹不定,不知何处去了.”玄德曰:“几时归?”童子曰:“归期亦不定,或三五日,或十数日.”玄德惆怅不已.张飞曰:“既不见,自归去罢了.”玄德曰:“且待片时.”云长曰:“不如且归,再使人来探听.”玄德从其言,嘱付童子:“如先生回,可言刘备拜访.”遂上马,行数里,勒马回观隆中景物,果然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交翠.观之不已,忽见一人,容貌轩昂,丰姿俊爽,头戴逍遥巾,身穿皂布袍,杖藜从山僻小路而来.玄德曰:“此必卧龙先生也!”急下马向前施礼,问曰:“先生非卧龙否?”其人曰:“将军是谁?”玄德曰:“刘备也.”其人曰:“吾非孔明,乃孔明之友博陵崔州平也.”玄德曰:“久闻大名,幸得相遇.乞即席地权坐,请教一言.”二人对坐于林间石上,关、张侍立于侧.州平曰:“将军何故欲见孔明?”玄德曰:“方今天下大乱,四方云扰,欲见孔明,求安邦定国之策耳.”州平笑曰:“公以定乱为主,虽是仁心,但自古以来,治乱无常.自高祖斩蛇起义,诛无道秦,是由乱而入治也;至哀、平之世二百年,太平日久,王莽篡逆,又由治而入乱;光武中兴,重整基业,复由乱而入治;至今二百年,民安已久,故干戈又复四起:此正由治入乱之时,未可猝定也.将军欲使孔明斡旋天地,补缀乾坤,恐不易为,徒费心力耳.岂不闻顺天者逸,逆天者劳;数之所在,理不得而夺之;命之所在,人不得而强之乎?”玄德曰:“先生所言,诚为高见.但备身为汉胄,合当匡扶汉室,何敢委之数与命?”州平曰:“山野之夫,不足与论天下事,适承明问,故妄言之.”玄德曰:“蒙先生见教.但不知孔明往何处去了?”州平曰:“吾亦欲访之,正不知其何往.”玄德曰:“请先生同至敝县,若何?”州平曰:“愚性颇乐闲散,无意功名久矣;容他日再见.”言讫,长揖而去.玄德与关、张上马而行.张飞曰:“孔明又访不着,却遇此腐儒,闲谈许久!”玄德曰:“此亦隐者之言也.”   三人回至新野,过了数日,玄德使人探听孔明.回报曰:“卧龙先生已回矣.”玄德便教备马.张飞曰:“量一村夫,何必哥哥自去,可使人唤来便了.”玄德叱曰:“汝岂不闻孟子云:欲见贤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孔明当世大贤,岂可召乎!”遂上马再往访孔明.关、张亦乘马相随.时值隆冬,天气严寒,彤云密布.行无数里,忽然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银妆.张飞曰:“天寒地冻,尚不用兵,岂宜远见无益之人乎!不如回新野以避风雪.”玄德曰:“吾正欲使孔明知我殷勤之意.如弟辈怕冷,可先回去.”飞曰:“死且不怕,岂怕冷乎!但恐哥哥空劳神思.”玄德曰:“勿多言,只相随同去.”将近茅庐,忽闻路傍酒店中有人作歌.玄德立马听之.其歌曰:“壮士功名尚未成,呜呼久不遇阳春!君不见东海者叟辞荆榛,后车遂与文王亲;八百诸侯不期会,白鱼入舟涉孟津;牧野一战血流杵,鹰扬伟烈冠武臣.又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楫芒砀隆准公;高谈王霸惊人耳,辍洗延坐钦英风;东下齐城七十二,天下无人能继踪.二人功迹尚如此,至今谁肯论英雄?”歇罢,又有一人击桌而歌.其歌曰:“吾皇提剑清寰海,创业垂基四百载;桓灵季业火德衰,奸臣贼子调鼎鼐.青蛇飞下御座傍,又见妖虹降玉堂;群盗四方如蚁聚,奸雄百辈皆鹰扬,吾侪长啸空拍手,闷来村店饮村酒;独善其身尽日安,何须千古名不朽!”   二人歌罢,抚掌大笑.玄德曰:“卧龙其在此间乎!”遂下马入店.见二人凭桌对饮:上首者白面长须,下首者清奇古貌.玄德揖而问曰:“二公谁是卧龙先生?”长须者曰:“公何人?欲寻卧龙何干?”玄德曰:“某乃刘备也.欲访先生,求济世安民之术.”长须者曰:“我等非卧龙,皆卧龙之友也:吾乃颍川石广元,此位是汝南孟公威.”玄德喜曰:“备久闻二公大名,幸得邂逅.今有随行马匹在此,敢请二公同往卧龙庄上一谈.”广元曰:“吾等皆山野慵懒之徒,不省治国安民之事,不劳下问.明公请自上马,寻访卧龙.”   玄德乃辞二人,上马投卧龙冈来.到庄前下马,扣门问童子曰:“先生今日在庄否?”童子曰:“现在堂上读书.”玄德大喜,遂跟童子而入.至中门,只见门上大书一联云:“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玄德正看间,忽闻吟咏之声,乃立于门侧窥之,见草堂之上,一少年拥炉抱膝,歌曰:“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   玄德待其歌罢,上草堂施礼曰:“备久慕先生,无缘拜会.昨因徐元直称荐,敬至仙庄,不遇空回.今特冒风雪而来.得瞻道貌,实为万幸,”那少年慌忙答礼曰:“将军莫非刘豫州,欲见家兄否?”玄德惊讶曰:“先生又非卧龙耶?”少年曰:“某乃卧龙之弟诸葛均也.愚兄弟三人:长兄诸葛瑾,现在江东孙仲谋处为幕宾;孔明乃二家兄.”玄德曰:“卧龙今在家否?”均曰:“昨为崔州平相约,出外闲游去矣.”玄德曰:“何处闲游?”均曰:“或驾小舟游于江湖之中,或访僧道于山岭之上,或寻朋友于村落之间,或乐琴棋于洞府之内:往来莫测,不知去所.”玄德曰:“刘备直如此缘分浅薄,两番不遇大贤!”均曰:“少坐献茶.”张飞曰:“那先生既不在,请哥哥上马.”玄德曰:“我既到此间,如何无一语而回?”因问诸葛均曰:“闻令兄卧龙先生熟谙韬略,日看兵书,可得闻乎?”均曰:“不知.”张飞曰:“问他则甚!风雪甚紧,不如早归.”玄德叱止之.均曰:“家兄不在,不敢久留车骑;容日却来回礼.”玄德曰:“岂敢望先生枉驾.数日之后,备当再至.愿借纸笔作一书,留达令兄,以表刘备殷勤之意.”均遂进文房四宝.玄德呵开冻笔,拂展云笺,写书曰:“备久慕高名,两次晋谒,不遇空回,惆怅何似!窃念备汉朝苗裔,滥叨名爵,伏睹朝廷陵替,纲纪崩摧,群雄乱国,恶党欺君,备心胆俱裂.虽有匡济之诚,实乏经纶之策.仰望先生仁慈忠义,慨然展吕望之大才,施子房之鸿略,天下幸甚!社稷幸甚!先此布达,再容斋戒薰沐,特拜尊颜,面倾鄙悃.统希鉴原.”玄德写罢,递与诸葛均收了,拜辞出门.均送出,玄德再三殷勤致意而别.方上马欲行,忽见童子招手篱外,叫曰:“老先生来也.”玄德视之,见小桥之西,一人暖帽遮头,狐裘蔽体,骑着一驴,后随一青衣小童,携一葫芦酒,踏雪而来;转过小桥,口吟诗一首.诗曰:“一夜北风寒,万里彤云厚.长空雪乱飘,改尽江山旧.仰面观火虚,疑是玉龙斗.纷纷鳞甲飞,顷刻遍宇宙.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玄德闻歌曰:“此真卧龙矣!”滚鞍下马,向前施礼曰:“先生冒寒不易!刘备等候久矣!”那人慌忙下驴答礼.   诸葛均在后曰:“此非卧龙家兄,乃家兄岳父黄承彦也.”玄德曰:“适间所吟之句,极其高妙.”承彦曰:“老夫在小婿家观《梁父吟》,记得这一篇;适过小桥,偶见篱落间梅花,故感而诵之.不期为尊客所闻.”玄德曰:“曾见令婿否?”承彦曰:“便是老夫也来看他.”玄德闻言,辞别承彦,上马而归.正值风雪又大,回望卧龙冈,悒怏不已.后人有诗单道玄德风雪访孔明.诗曰:“一天风雪访贤良,不遇空回意感伤.冻合溪桥山石滑,寒侵鞍马路途长.当头片片梨花落,扑面纷纷柳絮狂.回首停鞭遥望处,烂银堆满卧龙冈.”   玄德回新野之后,光阴荏苒,又早新春.乃令卜者揲蓍,选择吉期,斋戒三日,薰沐更衣,再往卧龙冈谒孔明.关、张闻之不悦,遂一齐入谏玄德.正是:高贤未服英雄志,屈节偏生杰士疑.   却说玄德访孔明两次不遇,欲再往访之.关公曰:“兄长两次亲往拜谒,其礼太过矣.想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兄何惑于斯人之甚也!”玄德曰:“不然,昔齐桓公欲见东郭野人,五反而方得一面.况吾欲见大贤耶?”张飞曰:“哥哥差矣.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玄德叱曰:“汝岂不闻周文王谒姜子牙之事乎?文王且如此敬贤,汝何太无礼!今番汝休去,我自与云长去.”飞曰:“既两位哥哥都去,小弟如何落后!”玄德曰:“汝若同往,不可失礼.”飞应诺.   于是三人乘马引从者往隆中.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正遇诸葛均.玄德忙施礼,问曰:“令兄在庄否?”均曰:“昨暮方归.将军今日可与相见.”言罢,飘然自去.玄德曰:“今番侥幸得见先生矣!”张飞曰:“此人无礼!便引我等到庄也不妨,何故竟自去了!”玄德曰:“彼各有事,岂可相强.”三人来到庄前叩门,童子开门出问.玄德曰:“有劳仙童转报:刘备专来拜见先生.”童子曰:“今日先生虽在家,但今在草堂上昼寝未醒.”玄德曰:“既如此,且休通报.”分付关、张二人,只在门首等着.玄德徐步而入,见先生仰卧于草堂几席之上.玄德拱立阶下.半晌,先生未醒.关、张在外立久,不见动静,入见玄德犹然侍立.张飞大怒,谓云长曰:“这先生如何傲慢!见我哥哥侍立阶下,他竟高卧,推睡不起!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云长再三劝住.玄德仍命二人出门外等候.望堂上时,见先生翻身将起,忽又朝里壁睡着.童子欲报.玄德曰:“且勿惊动.”又立了一个时辰,孔明才醒,口吟诗曰:“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孔明吟罢,翻身问童子曰:“有俗客来否?”童子曰:“刘皇叔在此,立候多时.”孔明乃起身曰:“何不早报!尚容更衣.”遂转入后堂.又半晌,方整衣冠出迎.   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玄德下拜曰:“汉室末胄、涿郡愚夫,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昨两次晋谒,不得一见,已书贱名于文几,未审得入览否?”孔明曰:“南阳野人,疏懒性成,屡蒙将军枉临,不胜愧赧.”二人叙礼毕,分宾主而坐,童子献茶.茶罢,孔明曰:“昨观书意,足见将军忧民忧国之心;但恨亮年幼才疏,有误下问.”玄德曰:“司马德操之言,徐元直之语,岂虚谈哉?望先生不弃鄙贱,曲赐教诲.”孔明曰:“德操、元直,世之高士.亮乃一耕夫耳,安敢谈天下事?二公谬举矣.将军奈何舍美玉而求顽石乎?”玄德曰:“大丈夫抱经世奇才,岂可空老于林泉之下?愿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开备愚鲁而赐教.”孔明笑曰:“愿闻将军之志.”玄德屏人促席而告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备不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迄无所就.惟先生开其愚而拯其厄,实为万幸!”孔明曰:“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今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此亮所以为将军谋者也.惟将军图之.”言罢,命童子取出画一轴,挂于中堂,指谓玄德曰:“此西川五十四州之图也.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玄德闻言,避席拱手谢曰:“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但荆州刘表、益州刘璋,皆汉室宗亲,备安忍夺之?”孔明曰:“亮夜观天象,刘表不久人世;刘璋非立业之主:久后必归将军.”玄德闻言,顿首拜谢.只这一席话,乃孔明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真万古之人不及也!后人有诗赞曰:“豫州当日叹孤穷,何幸南阳有卧龙!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玄德拜请孔明曰:“备虽名微德薄,愿先生不弃鄙贱,出山相助.备当拱听明诲.”孔明曰:“亮久乐耕锄,懒于应世,不能奉命.”玄德泣曰:“先生不出,如苍生何!”言毕,泪沾袍袖,衣襟尽湿.孔明见其意甚诚,乃曰:“将军既不相弃,愿效犬马之劳.”玄德大喜,遂命关、张入,拜献金麻礼物.孔明固辞不受.玄德曰:“此非聘大贤之礼,但表刘备寸心耳.”孔明方受.于是玄德等在庄中共宿一宵.   次日,诸葛均回,孔明嘱付曰:“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后人有诗叹曰:“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又有古风一篇曰:“高皇手提三尺雪,芒砀白蛇夜流血;平秦灭楚入咸阳,二百年前几断绝.大哉光武兴洛阳,传至桓灵又崩裂;献帝迁都幸许昌,纷纷四海生豪杰:曹操专权得天时,江东孙氏开鸿业;孤穷玄德走天下,独居新野愁民厄.南阳卧龙有大志,腹内雄兵分正奇;只因徐庶临行语,茅庐三顾心相知.先生尔时年三九,收拾琴书离陇亩;先取荆州后取川,大展经纶补天手;纵横舌上鼓风雷,谈笑胸中换星斗;龙骧虎视安乾坤,万古千秋名不朽!”玄德等三人别了诸葛均,与孔明同归新野.   玄德待孔明如师,食则同桌,寝则同榻,终日共论天下之事,孔明曰:“曹操于冀州作玄武池以练水军,必有侵江南之意.可密令人过江探听虚实.”玄德从之,使人往江东探听. 相关 文章 : 1. 三国典故精选3篇 2. 三国典故:步步为营 3. 三国典故:煮酒论英雄 4. 三国典故:火烧赤壁 5. 三国典故:万死不辞,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三国演义三顾茅庐概括 关于三国演义三顾茅庐概括

1、刘备屯住新野时,自知蹉跎半生之缘由是身边虽有关羽,张飞等猛将,而无出谋划策运筹帷幄之谋士,便礼仪贤下士,寻求良辅。在司马徽和徐庶的荐举下,刘备与关羽,张飞便来到襄阳隆中,拜访诸葛亮。

2、第一次来到茅庐时,亮已外出,三人返途中遇见亮好友崔州平;数日后,刘、关、张顶风冒雪,二顾茅庐。途中,遇亮好友石广元,孟公威。到达茅庐,只见亮弟诸葛均,方知亮已出游,备留下一笺,表达倾慕之意。返回时,在隆中山下小桥边遇见亮岳父黄承彦;过了一段时间,刘备与关羽、张飞三顾茅庐,适逢亮在家,但昼寝未醒。刘备吩咐关、张在门外等候,自己徐步而入,拱手立于阶下,直到亮醒后,方才相见。


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 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的主要内容、200字读后感、200字好短

 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   徐庶来到曹营见母亲,谁知母亲反说他弃明投暗,之后竟然白缢身死。徐庶将母亲葬在南原,居丧守墓。曹操亲自前来祭奠,并送来祭礼,徐庶坚决不受。徐庶虽身在曹营,却终生不曾为曹操献一计。徐庶走后,先生再次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刘备欣然前往隆中拜访,却无缘谋面,归途中遇见了诸葛亮的密友崔州平。数日后。刘备冒着大雪再次前往,遇见了诸葛亮的另外两位密友石广元和孟公威,以及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归途中还遇见了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但与诸葛亮仍无缘谋面。


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

  刘备带着关羽、张飞去卧龙拜访诸葛亮,结果刘备第一次拜访诸葛亮时,门童说诸葛亮出门去了;第二次,刘备等人再次拜见诸葛亮,门童又说诸葛亮被人请走了;刘备第三次拜访草屋时,诸葛亮还在午睡,刘备就耐心等候诸葛亮醒来,最后两人谈论起国家大事,心意相通,诸葛亮见刘备诚心诚意,便答应与刘备共图大业。   三顾茅庐的故事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一次,刘备在中原吃了败仗,只得逃往荆州,依附刘表。为了能够复兴汉室,夺取天下,刘备到处招纳人才。徐庶和司马徽见他一心爱才,就向他举荐一个人,此人就是人称“卧龙”的诸葛亮。诸葛亮不仅很有学识,又有才能,于是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   诸葛亮隐居在隆中,整天住在茅草屋里,虽然过的是与世无争的日子,却十分关心国家大事。他学问很深,喜欢研究兵法。刘备为了了解诸葛亮的才能,便专程到隆中拜访。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   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此真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不是一个空谈之人,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于是为刘备分析天下形势,共同商讨如何才能占据土地,夺取天下。他主张联合东方的孙权,安抚少数民族,夺取荆州、益州;等到曹操集团出现变故,就从荆州、益州两路出兵,平定中原。   刘备非常同意诸葛亮的军事计划,愿拜诸葛亮为军师,请他出山,帮助自己夺取天下。诸葛亮被刘备“三顾茅庐”的一片诚心所感动,便离开隆中,到新野为刘备出谋策划。   此后,诸葛亮成为刘备亲密无间的助手,帮助刘备联合孙权,并真的夺取了荆州、益州,建立了蜀汉政权。势力强大的曹操、孙权,觉得刘备有了用武之地,都不敢小瞧他。汉中一战,刘备将曹操杀得大败,将曹氏兵将赶出汉中。而诸葛亮在后方筹措粮食,对前线的刘备进行了有力的支持。   三顾茅庐的寓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都有可以学习的地方。向别人请教问题,或者有求于人,态度一定要真诚,并且要有耐心。不能一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就像刘备一样,不因此而鄙视诸葛亮,因而蜀汉皇朝才有了更进一步的辉煌。假设刘备无礼节,诸葛亮肯定不会出山相助;假设没有诸葛亮相助,刘备很难建立蜀汉政权。其实,“三顾茅庐”的背后,是求贤若渴。   三顾茅庐出处   三顾茅庐出自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意思是我原本一个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田。只想在乱世里苟全性命,不求在诸侯间扬名显身。先帝不因为我地位、身份低微,而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中来拜访我。 注释:   1、布衣:平民;百姓。   2、躬:亲自;耕:耕种。   3、南阳:当时南阳郡治南阳城。   4、苟:苟且;全:保全。   5、闻达:显达扬名,扬名显贵。   6、卑鄙:地位、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卑:身份低微;鄙:地处偏远,与今义不同。   7、猥(wěi):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枉屈:枉驾屈就。   8、顾:探望。   三顾茅庐的意思   “三顾茅庐”原为汉末刘备拜访诸葛亮的故事。刘备曾三次访聘诸葛亮,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打天下。后人用“三顾茅庐”来比喻诚心实意地一再邀请。   顾:拜访。茅庐:草房。   三顾茅庐造句   1、校长三顾茅庐,诚恳地邀请爷爷再返学校代课。   2、为了表示诚意,我决定三顾茅庐,请王先生出马协助。   3、由于校长三顾茅庐的诚意,终于请来李博士莅校任教。   4、他一再来请你到学校主持教务,真有三顾茅庐之诚意,你怎能不去助他一臂之力?   三顾茅庐在哪个地方   刘备三顾茅庐的地方位于湖北襄樊的隆中。三顾堂的游廊中排满了历代名人石刻,堂前三株古柏相传是当年刘、关、张三人下马后拴马的地方。三顾堂后面是传说中的诸葛亮故居“草庐”,是刘备三顾茅庐的地方。

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

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 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1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阳城西,一说为湖北襄阳城西南)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   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好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吃了三天素之后,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请诸葛亮。当他们到诸葛亮家前,已经是中午,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也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   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于南阳隆中,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的宏伟蓝图,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 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2   刘备带着关羽、张飞去卧龙拜访诸葛亮,结果刘备第一次拜访诸葛亮时,门童说诸葛亮出门去了;第二次,刘备等人再次拜见诸葛亮,门童又说诸葛亮被人请走了;刘备第三次拜访草屋时,诸葛亮还在午睡,刘备就耐心等候诸葛亮醒来,最后两人谈论起国家大事,心意相通,诸葛亮见刘备诚心诚意,便答应与刘备共图大业。   三顾茅庐出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在公元206年~公元207年之间,刘备正屯兵新野,这时刘备听到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于是刘备就带着大将关羽、张飞,三次到南阳郡邓县隆中请诸葛亮出山辅佐。此后传为佳话,渐成典故,载《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出师表》。现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在诸葛亮的《出师表》中也有记载:“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画蛇添足的意思是什么? 寓意是什么?

画蛇添足:
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画蛇添足 (发音 huà shé tiān zú)
【解 释】 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反而有害无益,徒劳无功.
【出 处】 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二》:“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用 法】 连动式;作宾语;含贬义
【示 例】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四部:“他想接上去说,又觉得是~,只好惋惜地坐着没动.”
【近义词】 徒劳无功、多此一举
【反义词】 画龙点睛、恰到好处、恰如其分
【灯 谜】 巳
【典 故】
故事发生在古代楚国.有一家人家祭祀祖宗.仪式完毕后,把剩下的一壶酒,赏给手下的办事人员喝.人多酒少,很难分配.这几个人就商量分酒的办法.有个人说:“一壶酒分给几个人喝,太少了.要喝就喝个痛快.给一个人喝才过瘾呢!”大家都这样想,可是谁也不肯放弃这个权利.另一个提议说:“这样吧,让我们来个画蛇比赛.每个人在地上画一条蛇,谁先画完,谁就喝这壶酒.”大伙儿都赞成这个办法.于是每个人折了一根树枝,同时开始画起来.有一个人画得最快,转眼之间,把蛇画好了.他左手抓过酒壶,得意地看看同伴,心想,他们要赶上我还差得远哩.便洋洋自得地说:“我再给蛇添上几只脚,也能比你们先画完.”正当他画第二只脚的时候,另一个人把蛇画完了.他一把夺过酒壶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画的根本就不是蛇.还是我先画完,酒应当归我喝.” 添画蛇脚的人无话可说,只好咽着唾沫,看别人喝酒.
[提示]
画蛇,就要象一条蛇;添上脚,就成了“四不象”.做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不卖弄聪明,不节外生技.否则,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会把事情办糟.
[原文]
楚有祠者①,踢其舍人卮酒②.舍人相谓曰③:“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④;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⑤,子安能为之足⑥?”遂饮其
酒⑦.为蛇足者,终亡其酒⑧.——《战国策》
[注释]
①祠(cí)——春祭.
②舍人——古代王公贵族手下的办事人员.卮(zhī)—— 古代盛酒的器具.
③相谓——互相商量.
④引酒——拿过酒杯.引,取过来.且——将要.
⑤固——本来.
⑥子——对人的尊称.安——怎么.
⑦遂——就.
⑧亡——失去.
示例 将军功绩已成,威声大震,可以止矣.今若前进,倘不如意,正如“~”也.(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一百十回)
英文:draw a snake and add feet to it—ruin the effect by adding sth.superfluous 蛇本来没有脚有人却给它加上脚,故事见《战国策·齐策二》.比喻做事多此一举,反而坏事.例:今若前进,倘不如意,正如画蛇添足也.——《三国演义》


三顾茅庐的典故中,刘玄德为什么要三顾茅庐

刘备在三国时期是蜀汉的创始人和建国者,而“三顾茅庐”的故事是他人生经历中的重要一步。具体来说,刘备在此之前曾经遭遇风波,失去了原本的势力和地位,处于十分窘迫的境地。他渴望得到一位有胆识、有能力的人来助自己去实现自己的志向,但是却一直找不到这样的人。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听闻了草庐里住着一位诸葛亮,是个博学多才的人才。而诸葛亮又是有名的隐士,不易见人,刘备便想尽办法去找他。最终,在三次请求之下,诸葛亮终于出山,担任了刘备的军师。
刘备三顾茅庐的过程不仅仅是求得诸葛亮的故事,更是表现了他在追求自己的志向时所付出的努力、踽踽独行时遇到的困难和挫折。这一故事向我们表明了刘备为了追寻自己的政治目标所付出的诚恳与努力,也表现了他对于人才的严格要求和对位高权重的专业人士的珍视。因此,这个故事成为三国时期的一个代表性事件,也为后人留下了很多启发。


“司马徽再荐名士”的下联是什么?

诸葛亮初出茅庐。源自《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5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和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编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三国演义》反映了丰富的历史内容,人物名称、地理名称、主要事件与《三国志》基本相同。人物性格也是在《三国志》留下的固定形象基础上,才进行再发挥,进行夸张、美化、丑化等等,这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套路。《三国演义》一方面反映了较为真实的三国历史,照顾到读者希望了解真实历史的需要;另一方面,根据明朝社会的实际情况对三国人物进行了夸张、美化、丑化等等。

司马徽再荐名士的下联是什么

诸葛亮初出茅庐。源自《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5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和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编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三国演义》反映了丰富的历史内容,人物名称、地理名称、主要事件与《三国志》基本相同。人物性格也是在《三国志》留下的固定形象基础上,才进行再发挥,进行夸张、美化、丑化等等,这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套路。《三国演义》一方面反映了较为真实的三国历史,照顾到读者希望了解真实历史的需要;另一方面,根据明朝社会的实际情况对三国人物进行了夸张、美化、丑化等等。

上一篇:内档

下一篇:删除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