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乐府民歌艺术水平最高的长诗

时间:2024-05-06 00:35:44编辑:揭秘君

北朝乐府民歌艺术水平最高的长诗是什么?

北朝乐府民歌艺术水平最高的长诗是《木兰诗》。1、《木兰诗》是北朝乐府民歌中最杰出的作品,讲述了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成功地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艺术形象。2、她勤劳善良,热爱和平,当战争来临,出于对年迈父亲的关心和保家卫国的决心,她勇敢地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女扮男装,替父从军,驰骋疆场,征战十年。当她立下战功以后,又不慕荣利,不求封赏,而是渴望回乡与家人团聚。3、在木兰身上集中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是古代人民理想的化身。这首民歌在艺术上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扩展资料:特色1、乐府诗的形成受《诗经》影响。汉乐府一面继承了《诗经》现实主义的艺术传统和朴实自然的语言风格,一面突破了《诗经》的四言句式,以杂言为主,并逐渐趋向五言,汉乐府诗句长短不一,以五言句式为主,但二至八言都有,形式自由变化,参差错落,不拘一格。2、有句式整齐的齐言诗,也有错综参差的杂言诗。篇幅长短均有,最长的达三百五十余句,短的则仅数句。汉乐府押韵灵活,有句句押韵,有隔句押韵,也有隔两句、三句押韵的。所以,乐府诗的形式较自由,字数、句数不限,用韵较宽,可不押韵,平仄、对仗也不限制。

南朝乐府民歌艺术水平最高的长诗是什么

  南朝乐府民歌艺术水平最高的长诗是《西洲曲》。《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中最长的抒情诗篇,历来被视为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诗中描写了一位少女从初春到深秋,从现实到梦境,对钟爱之人的苦苦思念,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感情色彩,表现出鲜明的江南水乡特色和纯熟的表现技巧。全诗三十二句,四句一解,用蝉联而下的接字法,顶真勾连。全诗技法之“巧”,令人拍案叫绝。   《西洲曲》作者   《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名,最早著录于徐陵所编《玉台新咏》,具体作者不详。《玉台新咏》中认为作者为江淹,明清人编写的古诗选本里,又作“晋辞”,《古诗源》认为其作者是梁武帝萧衍。   《西洲曲》原文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西洲曲》翻译   思念梅花很想去西洲,去折下梅花寄去长江北岸。   (她那)单薄的衣衫像杏子那样红,头发如小乌鸦那样黑。   西洲到底在哪里?从桥头划船过去,划两桨就到了。   天色晚了伯劳鸟飞走了,晚风吹拂着乌桕树。   树下就是她的家,门里露出她翠绿的钗钿。   她打开家门没有看到心上人,便出门去采红莲。   秋天的南塘里她摘着莲子,莲花长得高过了人头。   低下头拨弄着水中的莲子,莲子就像湖水一样青。   把莲子藏在袖子里,那莲心红得通透底里。   思念郎君郎君却还没来,她抬头望向天上的鸿雁。   西洲的天上飞满了雁儿,她走上高高的楼台遥望郎君。   楼台虽高却看望不到郎君,她整天倚在栏杆上。   栏杆曲曲折折弯向远处,她垂下的双手明润如玉。   卷起的帘子外天是那样高,如海水般荡漾着一片空空泛泛的深绿。   如海水像梦一般悠悠然然,郎君你忧愁我也忧愁啊。   南风若知道我的情意,请把我的梦吹到西洲(与他相聚)。   《西洲曲》注释   1、《西洲曲》:选自《乐府诗集·杂曲歌辞》。这首诗是南朝民歌。西洲曲,乐府曲调名。   2、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意思是说,女子见到梅花又开了,回忆起以前曾和情人在梅下相会的情景,因而想到西洲去折一枝梅花寄给在江北的情人。下,往。西洲,当是在女子住处附近。江北,当指男子所在的地方。   3、鸦雏色:像小乌鸦一样的颜色。形容女子的头发乌黑发亮。   4、两桨桥头渡:从桥头划船过去,划两桨就到了。   5、伯劳:鸟名,仲夏始鸣,喜欢单栖。这里一方面用来表示季节,一方面暗喻女子孤单的处境。   6、乌臼:现在写作“乌桕”。   7、翠钿:用翠玉做成或镶嵌的首饰。   8、莲子:和“怜子”谐音双关。   9、青如水:和“清如水”谐音,隐喻爱情的纯洁。   10、莲心:和“怜心”谐音,即爱情之心。   11、望飞鸿:这里暗含有望书信的意思。因为古代有鸿雁传书的传说。   12、青楼:油漆成青色的楼。唐朝以前的诗中一般用来指女子的住处。   13、尽日:整天。   14、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卷帘眺望,只看见高高的天空和不断荡漾着的碧波的江水。海水,这里指浩荡的江水。   15、海水梦悠悠:梦境像浩荡的江水一样悠长。   《西洲曲》赏析   《西洲曲》,五言三十二句,是南朝乐府民歌中少见的长篇。全文感情十分细腻,“充满了曼丽宛曲的情调,清辞俊语,连翩不绝,令人‘情灵摇荡’。”《西洲曲》可谓这一时期民歌中最成熟最精致的代表作之一。   首句由“梅”而唤起女子对昔日与情人在西洲游乐的美好回忆以及对情人的思念。自此,纵然时空流转,然而思念却从未停歇。接下来是几幅场景的描写:西洲游乐,女子杏红的衣衫与乌黑的鬓发相映生辉、光彩照人;开门迎郎,满怀希望继而失望,心情跌宕;出门采莲,借采莲来表达对情人的爱慕与思念;登楼望郎,凭栏苦候,寄情南风与幽梦,盼望与情人相聚。这其中时空变化,心情也多变,时而焦虑,时而温情,时而甜蜜,时而惆怅,全篇无论是文字还是情感都流动缠绵。

南朝乐府民歌艺术水平最高的长诗是

南朝乐府民歌艺术水平最高的长诗是《西洲曲》。《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名,最早著录于徐陵所编《玉台新咏》。是南朝乐府民歌中最长的抒情诗篇,历来被视为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诗中描写了一位少女从初春到深秋,从现实到梦境,对钟爱之人的苦苦思念,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感情色彩,表现出鲜明的江南水乡特色。《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中艺术性最高的一首抒情长诗。诗中讲述了一位南方少女的相思之情,无论现实还是梦中,她都思慕着她的恋人,从春到秋,摇曳无穷。《西洲曲》原文以及翻译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译文:思念梅花很想去西洲,去折下梅花寄去长江北岸。(她那)单薄的衣衫像杏子那样红,头发如小乌鸦那样黑。西洲到底在哪里?摇着小船的两支桨就可到西洲桥头的渡口。天色晚了伯劳鸟飞走了,晚风吹拂着乌桕树。树下就是她的家,门里露出她翠绿的钗钿。她打开家门没有看到心上人,便出门去采红莲。秋天的南塘里她摘着莲子,莲花长得高过了人头。低下头拨弄着水中的莲子,爱你的感情就如流水一般缠绵悱恻,纯净悠长。

南朝民歌中艺术性最高的一篇

南朝民歌中艺术性最高的一篇是《木兰诗》。《木兰诗》是中国南北朝的一首乐府民歌,郭茂倩《乐府诗集》归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详略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以人物问答及铺陈,排比,对偶,互文等手法描述人物情态,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神气跃然,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乐府双璧。花木兰的品质特点:花木兰,中国古代巾帼英雄,忠孝节义,代父从军击败入侵民族而流传千古,事迹流传至今,唐代皇帝追封为孝烈将军,花木兰的品质和精神:勤劳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英勇战斗的精神。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

南北朝乐府有何不同的特点?请写具体一点!

南朝乐府特点:
1、 内容集中描写男女之情(90%以上),绝大多数以女子口吻表现女子对男子的爱慕与相思.2、 表现的爱情几乎完全是浪漫色彩,很少考虑伦理因素,基调大多是哀伤的.3、 南朝民歌语言出语天然,喜欢运用双关隐语.4、 形式以五言四句为主,约点总数三分之二,对五言绝句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北朝乐府特点:
1、 反映北地风光、游牧生活,例:《敕勒歌》; 2、 表现北方民族的尚武精神,例:《琅琊王歌辞》; 3、 反映背井离乡从征之苦,例:《陇头歌辞》、《企喻歌辞·其二》; 4、 关于爱情和婚姻的诗歌,表现出北方民族注重现实、表达直率,例:《折杨柳枝歌》;
南北朝乐府差异:
1、 在感情表现形式上,北朝民歌以直率粗犷为特征,南朝民歌以婉转缠绵为基调.2、 在语言风格上,北朝民歌以质朴刚健,富有力感见长,南朝民歌以华美精致,双关隐语为主.3、 在诗歌形式上,北朝民歌五言句式约占60%,七言四言约40%;南朝民歌五言约三分之二,其余为四言、杂言.


西洲曲属于汉乐府吗

西洲曲属于汉乐府。《西洲曲》是南朝无名氏创作的乐府民歌,载于《玉台新咏》及《乐府诗集》。这是南朝乐府民歌中最长的抒情诗篇,属“杂曲歌辞”,历来被视为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此诗描写了一位少女从初春到深秋,从现实到梦境,对钟爱之人的苦苦思念,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感情色彩,表现出鲜明的江南水乡特色和纯熟的表现技巧。全诗三十二句,四句一解,用蝉联而下的接字法,顶真勾连,技法之巧,堪称绝妙。北宋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把《西洲曲》归在“杂曲歌辞”中,题作“古辞”。关于这首诗的时代和作者有许多不同的说法。有些版本说是江淹或梁武帝,都不可信。从其格调及词句的工巧来看,它应是经过文人加工修润的南朝后期的民歌,可能产生于梁代。根据温庭筠写的《西洲曲》中“西洲风色好,遥见武昌楼”的句子推测,西洲应在武昌附近,可能是武昌市西南方长江中的鹦鹉洲。大致来说,这是一首作者的侧面描绘与人物的自我抒情相互结合的情歌,“声情摇曳而纤回”(《古诗归》)。这种婉约、细致的风格正体现了南朝民歌的特色,说明它可能是《吴歌》《西曲》最成熟阶段的作品。 《西洲曲》后世影响:《西洲曲》是南朝民歌的名篇,千古流传。歌辞音节和谐流畅,语言宛转动人,呈现出成熟的艺术技巧,标志着南朝民歌在艺术发展上的最高成就。诗中“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四句,实为脍炙人口的佳句。《西洲曲》抒情味极浓,想象丰富。人们说“诗贵乎情”,此后的五言绝句特别是李白的五言绝句,感情之细腻丰富,不能与此无一点儿关系。还有,在表现手法方面,对唐代诗人也是有所启发的。前人说李白的《长干行》以《西洲曲》为“粉本”,说他的绝句“从清商小乐府来”也都是信而有征的。此外,双关语的大量运用极为巧妙,对唐以后诗人们由于处境险恶而利用双关语写作政治讽刺诗来曲折地表达他们那种难以明言的爱国深衷极有启发意义。

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重点

在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古代文学的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乐府诗:乐府是指古代宫廷和乡村中的音乐和歌舞活动,乐府诗即以这种音乐形式演唱或表达的诗歌作品。魏晋南北朝时期,乐府诗得到了广泛发展和流传,成为当时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乐府诗以民间的生活、爱情、自然景观等为题材,朴实自然、感情真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迁和人们的情感。风格派诗人: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一批以个性化风格和情感表达而著称的诗人,如曹操、曹丕、陶渊明、谢灵运等。他们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深受后世文人的推崇和模仿。文人雅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雅集成为文学交流和创作的重要场所。文人们在雅集中相互切磋文学才华,交流思想和情感,推动了文学的繁荣发展。其中以丹阳雅会和会稽山水诗社最为著名。散文兴起:在南北朝时期,散文逐渐兴起并得到广泛发展。散文以自然景物、人生感悟、哲理思考等为题材,语言通俗生动


「考试重点」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

   魏晋南北朝考试重点   魏晋南北朝文学   绪论   1. 魏晋南北朝(中古文学)的标志:五七言古近体诗兴盛。   2. 魏晋南文学变化的因素   (1) 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   第一、 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并独立(汉时,文学即指学术、刘宋时期才与史、玄、儒学并列)。   第二、 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区分,对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明确认识。(到南朝时已成系统)。   第三、 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文学最终表现在对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上)。   (2) 动乱中文人多遭杀戮的命运   魏晋文学是典型的动乱文学,既要适应战乱,又要适应改朝换代。容易感受人生的短促、生命的脆弱、命运的难卜、祸福的无常,以及个人的无能为力,从而形成悲剧性基调,以及作为补偿的放达。于是产生了一些共同主题,如死生、游仙、隐逸。   (3) 门阀观念下的文学创作   A. 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仕进之路,寒士的不平就反映在文学创作中。   B. 文学乃至文化集中在少数世家大族中,与政治权力一起世代相传,文学家族的大量出现与之有关。   C. 重视门第的风气还表现为对宗族关系和伦理观念的强调,或是追述炫耀门第及祖先功德。   (4) 玄学对文学的渗透   源于老庄,后受儒、佛影响的玄学对文学渗透很大,其中的自然与真、言意之辨、名理形神之辨,都成为文学讨论及作品的主题,将理趣融入文学。   (5) 佛教与佛经翻译对文学的影响。   3. 中古文学发展历程   A. 概要   建安:曹氏、王粲、刘祯   政治理想与务实精神,通脱态度与应变能力。不拘守于儒学,表现鲜明的个性。反映理想的高扬、人生的短暂、个性与浓郁的悲剧色彩。   正始:嵇康、阮籍   崇尚自然,反对名教、揭露礼教与时政的冲突、政治重压下的苦闷与抗议。 太康:三张、二陆、两潘、一左。   以繁缛为特点,丧失建安风力,但在语言运用上多有探索,抗议门阀,书法寒士不平。   两晋:玄言诗。   晋宋易代:陶渊明开创田园诗。   汉魏古朴诗风带入更纯熟境地,将“自然”提升为美的至境。   宋初:谢灵运,玄言诗转向山水诗。   B. 总论   思潮:文学进入自觉阶段,文学创作趋于个性化   玄学与佛教带来新的创作因素 语言形式美的发展及应用。   成绩:五古继承汉乐府,增强诗人个性 骈文达到兴盛,增添一种新的抒情性强的文体 汉大赋演变为抒情小赋,增加骈俪成分 七古确立 南北朝民歌及小说   分论之建安、正始文学   1. 建安时代特征   (1) 建安文人颇有壮志,卓荦不凡。高扬的政治理想,悲凉慷慨的精神成为时代特色。   (2) 社会的动乱,使人生苦短的哀叹成为主题。对此,诗人或是单纯哀叹。(七哀诗)或是哀叹岁月短促,功名未立,却仍努力。(短歌行)或是努力突破天命的限制,追求更高人生价值(龟虽寿)。   (3) 此时是文学开始走向自觉,也是创作个性高扬的时代,诗人不踵武前贤,效法同辈,另辟蹊径,发展独特风格,或古直悲凉,或便娟婉约。   (4) 建安诗歌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   2. 曹操   (1) 反映了汉末战乱的现实与人民遭受的苦难,体现了曹操救民于水火的胸怀与抱负。   (2) 表现以法治国的主张和求贤若渴及统一天下的壮志。   3. 曹丕   宴游诗:写游赏之乐,模山范水细致,文词富丽,常用对偶。   抒情言志:突出“救民涂炭”和志在“靖乱”的决心。   征人思妇:相思离别及思想之情。   变革乃父处:   (1) 个人情感的抒发,有别于曹操情于历史使命感的特点。   (2) 文人化艺术表现手法的使用,与艺术风格的形成,表现在语言的工丽和艺术形式的创造上。   4. 曹植   A. 前期:歌唱理想与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情调,充满信心(白马篇).   B. 后期:表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激起的悲愤.   内容:   对自己和朋友遭遇迫害的愤懑(野田黄雀行);   用思妇弃妇托寓身世,表白心迹(美女篇);   述志诗,诉其用世之心(杂诗);   游仙诗,现实功业无成,幻想在神仙世界中解脱(远游篇);   贡献:文采富艳;   对五言诗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不幸的身世引起后世文人的认同:   5.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桀,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6. 王桀:感情深沉,慷慨悲壮   (1)归曹前:记汉末战乱,写羁放之情和悲壮难酬的感慨。   (2)归曹后:(从军诗五首)再现汉末战乱后的农村后农村田园荒芜、满目疮痍的景象。歌颂了曹操的英明神武,也表达了自己追随曹操为国效力的意愿。   风格:感情深沉,慷慨悲壮,遭乱流寓,使他感悟兴怀,忧世悲己。对百姓的同情和伸展抱负的愿望都是从个人身世感伤中展示。   7.刘祯:赠答、游乐   刘祯的诗以气势取胜,无论是抒情咏物,无论是写山水还是状禽鸟,都显示出其目无千古,踔厉奋发的气概。   8. 《饮马长城窟》语言质朴,感情深挚,格调苍劲而悲凉,十分接近乐府民歌风格。   9.正史诗歌,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幻灭感。反映民生疾苦与抒发豪情的作品减少了,抒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由于正史玄风的影响,诗歌逐渐与玄理结合,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   10. 阮籍《咏怀八十二》内容及特点   非一时一地所做,是其政治感慨记录,抒感慨发议论写理想,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   《咏怀》诗充满苦闷,孤独的情绪,其诗或者时光飞逝,人生无常(十八)或写树木花草由繁华转为憔悴,愈世事反复(三)或写鸟兽虫鱼对自身命运之无奈。或直接慨叹人生各种深创巨痛。由于从自然到人事都充满苦难。阮籍心中的苦闷难以排遣。面对污浊的社会与短暂的人生,无法找到出路,只好故作旷达。   为求精神出路,咏怀中有游仙隐居题材。批评政权荒淫辅修腐朽,指出其必定灭亡的命运。揭露礼法之士的虚伪,抒发自己的壮志。   11. 嵇康   嵇康的诗,以表现其追求自然,高蹈独立,厌弃功名富贵的人生观为主要内容。   分论之太康诗风   . 太康诗风特征:繁缛   (1) 语言由朴素古直趋向华丽藻饰。   (2) 描写有简单趋向繁复。   (3) 句式由散行趋向骈偶。   总之,追求华辞丽藻,描写繁复详尽及大量运用排偶,是太康诗风“繁缛”特征的主要表现,从文学发展的规律看,也是必然的趋势。   .太康诗风出现的原因   西晋诗人多以才华自负,他们努力驰骋心思,以展现自己的才华。为了逞才,他们对当时最能表现才华的辞赋都十分重视,辞赋创作既为他们带来了极大的声誉,又使他们在艺术技巧方面得到了很好的训练。   由于时代的原因潘陆诸人不可能唱出建安诗歌的慷慨之音,也不会写阮籍那种寄托深远的作品。他们的努力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拟古,二是追求形式技巧的进步,并表现出繁缛的诗风。   .左思的《咏史诗》   诗歌的主要内容是寒士的不平以及对士族的蔑视与抗争,有的表达对于门阀制度的蔑视,有的.表达对寒士自身价值的肯定,有的感叹寒士的生活困顿。    魏晋南北朝考试重点   左思的诗歌多引用史实,故曰:“典”。借古讽今,对现实政治加以批判的态度,故曰:“怨”。文典以怨,显得十分深刻。   分论之魏晋玄言诗   1. 玄言诗盛行于东晋的原因:   (1)魏晋玄学以及清谈之风兴盛;   (2)东晋偏安政局形成的独特文人心态。   2. 玄释合流:   思想上,支遁注《逍遥游》新义为众人所接受,东晋世人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之下,又处于较为安定富裕的生活,没有鄙弃功名追求自然,而是追求心隐追求适义而已,过风流潇洒的生活,其主题便是山水。   分论之陶渊明   1.陶渊明诗歌的分类:田园诗,咏怀诗,咏物诗,赠答诗。   2.田园诗:   内容:有的是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秀美,田园生活的场景,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着重写躬耕的生活体验,有的是写田园的凋敝。   3.陶诗的艺术特色   (1)日常生活诗化   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重要意义和久而弥淳的诗味。   (2)情景事理的浑融   陶诗重在写心与景物融合为一体,对人生的领悟。   (3)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描写的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一经诗人笔触,往往出现警策,少用华丽辞藻,只是白描朴素。   分论山水诗   1.谢灵运山水诗   谢诗大部分是他任永嘉太守后缩写,以富丽精工的语言,生动细致的描写描绘了永嘉、会稽、彭蠡湖等地的自然景色,主要特点是鲜丽清新   2.从陶到谢诗歌艺术的转变   (1)从写意到摹像   谢诗不像陶诗以写意为主,而是更注重山水景物的描摹刻画,山水景物又独立于是人性情之外。   (2)从启示性到写实性   谢诗语言更注重了些实,充分发挥语言感染力,增加了语言描写实景实物的效果,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性情渐隐,声色大开。   3. 鲍照:   ① 传达寒士们的慷慨不平的呼声;   ② 描写边塞战争反应征夫戍卒生活;   ③ 描写游子、思妇和弃妇诗;   ④ 反应统治者横征暴敛和百姓的疾苦;   ⑤ 山水俊逸豪放,奇矫凌厉。

南朝民歌中的抒情长诗和北朝民歌中的叙事长诗

南朝民歌中的抒情长诗和北朝民歌中的叙事长诗分别为:《西洲曲》和《木兰诗》。《西洲曲》原文: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木兰诗》原文: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诗》的译文:叹息声一声连着一声,木兰姑娘当门在织布。织机停下来机杼不再作响,只听见姑娘在叹息。问问姑娘你这样叹息是在思念什么呢?(木兰回答道)姑娘我并没有思念什么。昨夜我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王在大量征募兵士,那么多卷征兵文书,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长大成人的儿子,我木兰没有兄长,我愿意去买来马鞍和马匹,从现在起替代父亲去应征。在东市上买来骏马,西市上买来马鞍和鞍下的垫子,南市上买来马嚼子和缰绳,北市上买来长马鞭。早上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哗哗声。早上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啾啾的鸣叫声。行军万里奔赴战场作战,翻越关隘和山岭就象飞过去那样迅速。北方的寒风中传来刁斗声,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铁甲战袍。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十年之后才得胜而归。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上殿堂(论功行赏)。记功授爵木兰是最高一等,得到的赏赐千百金以上。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不愿做尚书郎这样的官,希望骑上一匹千里马,借助它的脚力送我回故乡。

南北朝民歌的异同

南北朝民歌的异同
同:
1、都是继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之后以比较集中的方式出现的又一批人民口头创作,是中国诗歌史上又一新的发展。
2、都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3、篇制短小,抒情多于叙事。
异:
1、南朝民歌多产生于商业发达的都市,主要反映城市中下层居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
因此,现存南朝乐府民歌的内容比较狭窄,绝大多数是情歌,且多是女性口吻。
2、北朝乐府民歌,现存只有六十余首。
由于北朝乐府民歌产生于长期处于混战状态的北方,又出于多个民族,因此反映现实生活比南朝要远为深广。
3、南朝民歌大量运用双关语,也是南朝民歌尤其是吴歌的显著特点。
双关语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同音异字的,另一类是同音同字的。
4、北朝民歌以反映战争、徭役和人民流离失所的诗篇最多;其次是反映北方民族的尚武精神,表现壮烈牺牲、歌颂战斗英雄。
5、北朝民歌数量虽然比南朝民歌少,但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是南朝民歌所不能比的。
6、北朝民歌语言朴素,感情直率,就是情歌也大都大胆泼辣,这就形成了北朝民歌刚健豪放的风格,与南朝民歌的艳丽柔弱迥然不同,显示出北方民族独有的特色。

扩展资料:
主要作品:

《西洲曲》:
既保留了民歌的淳真本色和生活气息,又具有精致巧妙的艺术表现方式,是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
《木兰诗》:最早见于南朝陈僧人智匠所编的《古今乐录》,后郭茂倩《乐府诗集》收入。
根据民间的传说写成,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光彩照人的传奇式的女英雄形象。
木兰是一个美丽的少女,又是一个挥动金戈、跃马疆场的英雄。
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自愿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驰骋沙场。
在她身上集中地体现了中华民族普通劳动者的勤劳善良、勇敢顽强的人格精神,以及爱国爱家精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南北朝民歌


南北朝民歌代表作

代表作有:《西洲曲》、《木兰诗》、《敕勒歌》1、《西洲曲》是南朝无名氏创作的乐府民歌,载于《玉台新咏》及《乐府诗集》。这是南朝乐府民歌中最长的抒情诗篇,属“杂曲歌辞”,历来被视为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此诗描写了一位少女从初春到深秋,从现实到梦境,对钟爱之人的苦苦思念,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感情色彩,表现出鲜明的江南水乡特色和纯熟的表现技巧。全诗三十二句,四句一解,用蝉联而下的接字法,顶真勾连,技法之巧,堪称绝妙。2、《木兰诗》是中国南北朝时期传唱的乐府民歌,郭茂倩《乐府诗集》归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乐府双璧”。3、《敕勒歌》是南北朝时期流传于北朝的乐府民歌,一般认为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诗作。此诗歌咏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谁能帮忙找点资料,关于南北朝诗歌的海外研究,谢谢了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日益摆脱经学的影响,而获得独立的发展,开始进入文学的自觉时代。诗歌、散文、辞赋、骈文、小说等文学样式,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诗歌的地位仍然是最重要的。汉末魏初,在“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社会背景下面,文人诗歌创作进入了“五言腾踊”的大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以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为核心,加上孔融、王粲、刘桢、陈琳等所谓“建安七子”组成的邺下文人集团,创造了“建安文学”的辉煌。建安文人的作品,具有“慷慨任气”这种共同的时代风格,其中曹操的诗歌,沉雄悲凉,反映了动乱的社会现实,表露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如《蒿里行》、《短歌行》、《步出夏门行》等,都是较为成功的篇章。曹植的文学成就最高,人称“建安之杰”。他的诗歌“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白马篇》、《赠白马王彪》分别是他前期和后期诗歌的代表作。他的散文和辞赋也表现出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著名的〈洛神赋〉美不胜收。“七子”中最有成就的作家是王粲,他的《七哀诗》、〈登楼赋〉等篇章,是建安文学中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杰作。

魏晋之交,随着世风的变易,诗歌创作呈现出与建安时代不同的风貌。阮籍、嵇康的作品,或沉郁艰深,或风调峻切,他们继承了建安文学的优秀传统,进一步推动了五言古诗的发展。西晋太康时期诗歌繁荣,诗人有“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之称,但多数作品流于华采繁缛,唯左思的诗歌骨力遒劲,承传建安文学的精神。其〈咏史〉诗开启了咏史和咏怀结合的新路子。东晋在玄学的影响下,“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玄言诗泛滥一时,能够超越流俗的大诗人便是陶渊明。陶渊明的时代,“真风告逝,大伪斯兴”,他因贫而出仕,目睹官场黑暗,不愿同流合污,决心辞官归隐,保持自我的人格精神。他的田园诗描绘自然风光的美丽,歌颂田园生活的平和,也表现了亲身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的喜悦和辛劳。创造了情、景、理交相融合,平淡和醇美统一的艺术境界。《归园田居》、《饮酒》是他的田园诗的代表作。陶诗的风格自然冲淡为主流,但《读山海经》(“精卫填微木”)、《咏荆轲》等也显示了诗人“金刚怒目”的一面。可以看出诗人内心并不静穆,他没有忘怀世事。陶渊明诗对后世影响很大,尤其是唐代的山水田园诗派受其直接影响。陶渊明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散文、辞赋,数量虽不多,却非常出色,著名的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感士不遇赋》等。


南北朝时期,许多文人专力于文学创作,而主要运用的文学样式是诗歌和骈文。南朝诗歌在谢灵运手上山水诗大放光芒,其后谢眺的山水诗写得清新圆熟,世称“大小谢”。诗人鲍照出身寒微,则擅长用七言古诗体来抒发愤世嫉俗的情怀,他隔句押韵的七言歌行为七言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北方文苑稍嫌荒寂,但散文方面也不乏名篇,如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杨炫之的《洛阳伽蓝记》、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最有成就的是由南入北的作家庾信。他的诗赋集南北文学之大成,将南方精美圆熟的艺术技巧和北方刚健爽朗的精神融合,成为唐代诗风的先声。这一时期骈文统治着整个文坛,鲍照的《登大雷岸与妹书》、《芜城赋》、庾信《哀江南赋》是非常优秀的作品。总的来说,南朝作家们对形式声律的追求,为唐代文学、尤其是唐代近体诗的定型和成熟,作了充分的准备。

此外,南北朝乐府民歌也足以与汉乐府诗前后辉映。南朝的吴歌、西曲明丽柔婉,北朝少数民族歌曲则多刚健亢爽,风格各异,但都情意真切。

从我国古代小说体裁的形成和发展来说,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重要阶段.出现了志怪小说和轶事小说。其中晋干宝的《搜神记》和南朝刘宋时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最值得重视。《世说新语》记载了自汉至晋不少上层士族人物的轶事言谈,写人气韵生动,记言简约精妙,实开后世笔记小说之先声。

由于文学意识的渐趋自觉,这一时期出现了探讨文学观念、分析创作过程、批评作家作品的文学论著,如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钟蝾《诗品》。后两部在我国文学理论发展史上堪称划时代的巨著。


中国诗歌发展史概述 [转贴 2006-06-18 10:21:55 ] 发表者: wdsong

作者:郑恩波 郑秋蕾

中国的诗歌产生于文字发明之前,它是在人们的劳动、歌舞中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诗经》是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总集,也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按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颂” 诗是统治者祭祀的乐歌,有祭祖先的,有祭天地山川的,也有祭农神的。“雅”分大雅和小雅,都是用于宴会的典礼,内容主要是对从前英雄的歌颂和对现时政治的讽刺。“风”是《诗经》中的精华,内容包括15个地方的民歌。

公元前4世纪,战国时期的楚国以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基础,加上北方文化的影响,孕育出了伟大的诗人屈原。屈原以及深受他影响的宋玉等人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枣楚辞。屈原的《离骚》是楚辞杰出的代表作。

楚辞发展了诗歌的形式。它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形式,从三、四言发展到五、七言。在创作方法上,楚辞吸收了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开辟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

诗经、楚辞之后,诗歌在汉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即汉乐府民歌。汉乐府民歌流传到现在的共有100多首,其中很多是用五言形式写成,后来经文人的有意模仿,在魏、晋时代成为主要的诗歌形式。

汉乐府中著名的篇章有揭露战争灾难的《十五从军征》,有表现女性不慕富贵的《陌上桑》、《羽林郎》,当然最为著名的还是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这首诗讲述了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焦仲卿与刘兰芝相爱至深,因为焦母与刘家的逼迫而分手,以致酿成生离死别的人间惨剧。汉乐府民歌最重要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叙事诗的最高峰。汉乐府民歌多采用口语化的朴素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故人物形象生动,感情真挚。汉乐府民歌中虽然多数为现实主义的描绘,但许多地方都有着程度不一的浪漫主义色彩,如《孔雀东南飞》的最后一段文字,即表现出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巧妙结合。

五言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它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写作,经过了很长的时间,到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日趋成熟。五言诗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是《古诗十九首》的出现。《古诗十九首》不是一时一人的作品,诗的内容多叙离别、相思以及对人生短促的感触。长于抒情,善用比、兴手法是《古诗十九首》最大的艺术特色。

汉末建安时期,“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籍、应旸、刘桢)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并普遍采用五言形式,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他们的诗作表现了时代精神,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气派,形成为后世称作“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七子中成就最高的是王粲,其代表作《七哀诗》三首是汉末战乱现实的写照。曹氏父子是建安文坛的风云人物,其中曹植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最高。曹植(19--232)的诗歌内容富于气势和力量,描写细致、词藻华丽、善用比喻,因而具有“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艺术风格,代表诗作为《赠白马王彪》。建安时代的诗,是从汉乐府发展到五言诗的转变关键,曹植是当时的代表诗人。他的诗受汉乐府的影响,但却比汉乐府有更多的抒情成份。

建安时代之后的阮籍(210--263)是正始时代的代表诗人,他的《咏怀诗》进一步为抒情的五言诗打下基础,他常用曲折的诗句表达忧国、惧祸、避世之意。与阮籍同期的还有嵇康(224--263),他的诗愤世嫉俗,锋芒直指黑暗的现实。他们俩人的诗风基本继承了“建安风骨”的传统。



两晋时期的诗歌创作逐渐走上形式主义道路,诗歌内容空泛。继承和发扬“建安风骨”传统,作品内容充实的诗人是左思(250左右--305左右)。他的《咏史诗》八首,借古事讽喻时事,思想性很强,但这类诗作毕竟不是主流,而且越来越少,直到东晋末年的陶渊明才给诗坛带来接近现实的作品。

隐居不仕的陶渊明把田园生活作为重要的创作题材,因此历来人们将他称作“田园诗人”。在当时崇尚骈骊、重形式而轻内容的时代气氛中,陶渊明继承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形成了他单纯自然的田园一体,为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而且五言诗在他的手中得到高度的发展。

与陶渊明差不多同时的谢灵运(385--433)是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他的山水诗特点是,能把自己的感情贯注其中,但有些诗字句过于雕琢,描写冗长,用典、排偶不够自然。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又一发展时期,这表现在又一批乐府民歌集中地涌现出来。它们不仅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而且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这一时期民歌总的特点是篇幅短小,抒情多于叙事。南朝乐府保存下来的有480多首,一般为五言四句小诗,几乎都是情歌。北朝乐府数量远不及南朝乐府,但内容之丰富、语言之质朴、风格之刚健则是南朝乐府远不能及的。如果说南朝乐府是谈情说爱的“艳曲”,那么,北朝乐府则是名符其实的“军乐”、“战歌”。在体裁上,北朝乐府除以五言四句为主外,还创造了七言四句的七绝体,并发展了七言古诗和杂言体。北朝乐府最有名的是长篇叙事诗《木兰诗》,它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双璧”。

南北朝时最杰出的诗人是鲍照(410左右--466)。鲍照继承和发扬了汉魏乐府的传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五言和七言乐府诗。《拟行路难》18首是他杰出的代表作。他成熟地运用七言句法,表现了个人的不幸和对社会不平的抗议。

南齐永明年间,“声律说”盛行,诗歌创作都注意音调和谐。这样,“永明体”的新诗体逐渐形成。这种新诗体是格律诗产生的开端。这时期比较著名的诗人是谢眺(464左右--499)。谢眺以山水诗著名,诗风清新流丽。他的新体诗对唐代律诗、绝句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在唐代近三百年的时间里,留下了近五万首诗,独具风格的著名诗人约五、六十个。

初唐四杰是唐诗开创时期的主要诗人。这四杰分别是王勃(649--676)、杨炯(650--693)、卢照邻(637--689)、骆宾王(646--684)。他们的诗虽然因袭了齐、梁风气,但诗歌题材在他们手中得以扩大,五言八句的律诗形式也由他们开始初步定型。

“四杰”之后,陈子昂(661--702)明确提出反对齐梁诗风,提倡“汉魏风骨”。《感遇诗》38首,即是他具有鲜明革新精神的代表之作。

盛唐时期是诗歌繁荣的顶峰。这个时期除出现了李白、杜甫两个伟大诗人外,还有很多成就显著的诗人。他们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孟浩然和王维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另一类是边塞诗人,他们中的高适和岑参取得成就最高,王昌龄、李颀、王之焕也是边塞诗人中的佼佼者。王昌龄的边塞诗大部分用乐府旧题抒写战士思念家乡、立功求胜的心情,他的《从军行》、《出塞》历来被推为边塞诗的名作。李颀的边塞诗数量不多,成就却很突出,《古意》一首、《古从军行》是他的代表作。王之焕是年辈较老的边塞诗人,一首《凉州词》写尽了远征人思家的哀怨,另一首《登鹤雀楼》诗意高远,富于启示性。



中唐诗歌是盛唐诗歌的延续。这时期的作品以表现社会动荡、人民痛苦为主流。白居易是中唐时期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继承并发展了《诗经》和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从文学理论上和创作上掀起了一个现实主义诗歌的高潮,即新乐府运动。元稹、张籍、王建都是这一运动中的重要诗人。元稹(779--831)的主要作品是乐府古题19首和新乐府12首。无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来说,元诗都非常接近白居易的诗,语言通俗易懂是他们共同的特色,这是源于他们文学观点的一致。张籍和王建虽无明确的文学主张,但他们以丰富的创作成为新乐府运动的中坚。同情农民疾苦是张籍乐府诗的主题,以《野老歌》最为著名。风格与上述几人十分相近的李绅诗作虽不多,但《悯农》诗二首却为他赢得了广泛的读者。

除新乐府运动之外,这一时期还另有一派诗人,这就是韩愈、孟郊、李贺等人。他们的诗歌艺术比之白居易另有创造,自成一家。韩愈(768--824)是著名的散文家,他善以文入诗,把新的语言风格、章法技巧带入了诗坛,扩大了诗的表现领域,但同时也带来以文为诗,讲才学,追求险怪的风气。孟郊(751--814)与贾岛(779--843)都以“苦吟”而著名,追求奇险,苦思锤炼是他们的共同特点。刘禹锡(772--842)是一位有意创作民歌的诗人,他的许多《竹枝词》描写真实,很受人们喜爱。此外,他的律诗和绝句也很有名。柳宗元(773--819)的诗如他的散文一样,多抒发个人的悲愤和抑郁。他的山水诗情致婉转,描绘简洁,处处显示出他清峻高洁的个性,如《江雪》就历来为人们所传诵。李贺(790--816)在诗歌的形象、意境、比喻上不走前人之路,拥有中唐独树一帜之风格,开辟了奇崛幽峭、浓丽凄清的浪漫主义新天地。《苏小小墓》、《梦天》等都是充分体现他的独特风格之作。

晚唐时期的诗歌感伤气氛浓厚,代表诗人是杜牧、李商隐。杜牧(803--852)的诗以七言绝句见长,《江南春》、《山行》、《泊秦淮》、《过华清宫》等是他的代表作。这些诗于清丽的辞采、鲜明的画面中见俊朗的才思。李商隐(813--858)以爱情诗见长。他的七律学杜甫,用典精巧,对偶工整,如《马嵬》就很有代表性;他的七言绝句也十分有功力,《夜雨寄北》、《嫦娥》等是其中的名作。

晚唐后期,出现了一批继承中唐新乐府精神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人物是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他们的诗锋芒毕露,直指时弊。

诗发展到宋代已不似唐代那般辉煌灿烂,但却自有它独特的风格,即抒情成份减少,叙述、议论的成份增多,重视描摹刻画,大量采用散文句法,使诗同音乐关系疏远。

最能体现宋诗特色的是苏轼和黄庭坚(1045--1105)的诗。黄庭坚诗风奇特拗崛,在当时影响广于苏轼,他与陈师道一起开创了宋代影响最大的“江西诗派”。宋初的梅尧臣(1002--1060)、苏舜钦(1008--1048)并称“苏梅”,为奠定宋诗基础之人。欧阳修、王安石(1021--1086)的诗对扫荡西昆体的浮艳之风起过很大作用。国难深重的南宋时期,诗作常充满忧郁、激愤之情。陆游是这个时代的代表人物。与他同时的还有以“田园杂兴”诗而出名的范成大(1126--1193)和以写景说理而自具面目的杨万里(1124--1206)。文天祥(1236--1282)是南宋最后一个大诗人,高扬着宁死不屈的民族精神的《过零丁洋》是他的代表作。

源于唐代的词,鼎盛于宋代。唐末的温庭筠(812--870)第一个专力作词。他的词词藻华丽,多写妇女的离别相思之情,被后人称为“花间派”。南唐后主李煜(937--978)在词的发展史上占有较高的历史地位。他后期的词艺术成就很高,《虞美人》、《浪淘沙》等用贴切的比喻将感情形象化,语言接近口语,却运用得珠圆玉润。

宋初的词人象晏殊(991--1055)、欧阳修都有出色的作品,但依然没有脱离花间派的影响。到了柳永,开始创作长调的慢词,自此,词的规模发生了显著变化。到了苏轼,词的题材又得以进一步发展,怀古伤今的内容进入了他的词作之中。与苏轼同时代的秦观(1049--1100)和周邦彦(1056--1121)也是非常出色的词人。秦观善作小令,通过抒情写景传达伤感情绪的《浣溪沙》、《踏莎行》、《鹊桥仙》等是他的代表作。周邦彦不仅写词且善作曲,他创造了不少新调,对词的发展贡献很大。他的词深受柳永影响,声律严整、适于歌唱、字句精巧、刻画细致,代表作有《过秦楼》、《满庭芳》、《兰陵王》、《六丑》等。在两宋词坛上,女词人李清照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占有相当重要的一席之地。



南宋初年,面临国破家亡的危局,诗词作品多表现作家们的爱国之情,辛弃疾被誉为爱国词人,他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受辛词影响,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等人形成了南宋中叶以后声势最大的爱国词派。

南宋后期的词人姜夔(约1155--1235)最为著名。姜词绝大多数是纪游咏物之作。在他的词作中,更多的是慨叹身世的漂零和情场的失意,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是《长亭怨慢》。他的词沿袭了周邦彦的道路,注意修辞琢句和声律,但内容欠充实。

词在南宋已达高峰,元代散曲流行,诗词乃退居其后。

明代诗歌是在拟古与反拟古的反反复复中前行的,没有杰出的作品和诗人出现。

清代诗词流派众多,但大多数作家均未摆脱拟古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套子,难有超出前人之处。清末龚自珍(1792--1841)以其先进的思想,打破了清中叶以来诗坛的沉寂,领近代文学史风气之先。他的诗常着眼于社会、历史和政治的观点来揭露现实,使诗成为现实社会的批判工具。后来的黄遵宪(1848--1905)、康有为(1858--1927)、梁启超(1873--1929)等新诗派更是将诗歌直接用做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宣传载体。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日益摆脱经学的影响,而获得独立的发展,开始进入文学的自觉时代。诗歌、散文、辞赋、骈文、小说等文学样式,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诗歌的地位仍然是最重要的。汉末魏初,在“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社会背景下面,文人诗歌创作进入了“五言腾踊”的大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以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为核心,加上孔融、王粲、刘桢、陈琳等所谓“建安七子”组成的邺下文人集团,创造了“建安文学”的辉煌。建安文人的作品,具有“慷慨任气”这种共同的时代风格,其中曹操的诗歌,沉雄悲凉,反映了动乱的社会现实,表露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如《蒿里行》、《短歌行》、《步出夏门行》等,都是较为成功的篇章。曹植的文学成就最高,人称“建安之杰”。他的诗歌“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白马篇》、《赠白马王彪》分别是他前期和后期诗歌的代表作。他的散文和辞赋也表现出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著名的〈洛神赋〉美不胜收。“七子”中最有成就的作家是王粲,他的《七哀诗》、〈登楼赋〉等篇章,是建安文学中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杰作。

魏晋之交,随着世风的变易,诗歌创作呈现出与建安时代不同的风貌。阮籍、嵇康的作品,或沉郁艰深,或风调峻切,他们继承了建安文学的优秀传统,进一步推动了五言古诗的发展。西晋太康时期诗歌繁荣,诗人有“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之称,但多数作品流于华采繁缛,唯左思的诗歌骨力遒劲,承传建安文学的精神。其〈咏史〉诗开启了咏史和咏怀结合的新路子。东晋在玄学的影响下,“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玄言诗泛滥一时,能够超越流俗的大诗人便是陶渊明。陶渊明的时代,“真风告逝,大伪斯兴”,他因贫而出仕,目睹官场黑暗,不愿同流合污,决心辞官归隐,保持自我的人格精神。他的田园诗描绘自然风光的美丽,歌颂田园生活的平和,也表现了亲身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的喜悦和辛劳。创造了情、景、理交相融合,平淡和醇美统一的艺术境界。《归园田居》、《饮酒》是他的田园诗的代表作。陶诗的风格自然冲淡为主流,但《读山海经》(“精卫填微木”)、《咏荆轲》等也显示了诗人“金刚怒目”的一面。可以看出诗人内心并不静穆,他没有忘怀世事。陶渊明诗对后世影响很大,尤其是唐代的山水田园诗派受其直接影响。陶渊明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散文、辞赋,数量虽不多,却非常出色,著名的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感士不遇赋》等。


南北朝时期,许多文人专力于文学创作,而主要运用的文学样式是诗歌和骈文。南朝诗歌在谢灵运手上山水诗大放光芒,其后谢眺的山水诗写得清新圆熟,世称“大小谢”。诗人鲍照出身寒微,则擅长用七言古诗体来抒发愤世嫉俗的情怀,他隔句押韵的七言歌行为七言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北方文苑稍嫌荒寂,但散文方面也不乏名篇,如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杨炫之的《洛阳伽蓝记》、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最有成就的是由南入北的作家庾信。他的诗赋集南北文学之大成,将南方精美圆熟的艺术技巧和北方刚健爽朗的精神融合,成为唐代诗风的先声。这一时期骈文统治着整个文坛,鲍照的《登大雷岸与妹书》、《芜城赋》、庾信《哀江南赋》是非常优秀的作品。总的来说,南朝作家们对形式声律的追求,为唐代文学、尤其是唐代近体诗的定型和成熟,作了充分的准备。

此外,南北朝乐府民歌也足以与汉乐府诗前后辉映。南朝的吴歌、西曲明丽柔婉,北朝少数民族歌曲则多刚健亢爽,风格各异,但都情意真切。

从我国古代小说体裁的形成和发展来说,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重要阶段.出现了志怪小说和轶事小说。其中晋干宝的《搜神记》和南朝刘宋时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最值得重视。《世说新语》记载了自汉至晋不少上层士族人物的轶事言谈,写人气韵生动,记言简约精妙,实开后世笔记小说之先声。

由于文学意识的渐趋自觉,这一时期出现了探讨文学观念、分析创作过程、批评作家作品的文学论著,如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钟蝾《诗品》。后两部在我国文学理论发展史上堪称划时代的巨著。
中国诗歌发展史概述 [转贴 2006-06-18 10:21:55 ] 发表者: wdsong

作者:郑恩波 郑秋蕾

中国的诗歌产生于文字发明之前,它是在人们的劳动、歌舞中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诗经》是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总集,也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按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颂” 诗是统治者祭祀的乐歌,有祭祖先的,有祭天地山川的,也有祭农神的。“雅”分大雅和小雅,都是用于宴会的典礼,内容主要是对从前英雄的歌颂和对现时政治的讽刺。“风”是《诗经》中的精华,内容包括15个地方的民歌。

公元前4世纪,战国时期的楚国以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基础,加上北方文化的影响,孕育出了伟大的诗人屈原。屈原以及深受他影响的宋玉等人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枣楚辞。屈原的《离骚》是楚辞杰出的代表作。

楚辞发展了诗歌的形式。它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形式,从三、四言发展到五、七言。在创作方法上,楚辞吸收了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开辟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

诗经、楚辞之后,诗歌在汉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即汉乐府民歌。汉乐府民歌流传到现在的共有100多首,其中很多是用五言形式写成,后来经文人的有意模仿,在魏、晋时代成为主要的诗歌形式。

汉乐府中著名的篇章有揭露战争灾难的《十五从军征》,有表现女性不慕富贵的《陌上桑》、《羽林郎》,当然最为著名的还是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这首诗讲述了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焦仲卿与刘兰芝相爱至深,因为焦母与刘家的逼迫而分手,以致酿成生离死别的人间惨剧。汉乐府民歌最重要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叙事诗的最高峰。汉乐府民歌多采用口语化的朴素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故人物形象生动,感情真挚。汉乐府民歌中虽然多数为现实主义的描绘,但许多地方都有着程度不一的浪漫主义色彩,如《孔雀东南飞》的最后一段文字,即表现出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巧妙结合。

五言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它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写作,经过了很长的时间,到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日趋成熟。五言诗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是《古诗十九首》的出现。《古诗十九首》不是一时一人的作品,诗的内容多叙离别、相思以及对人生短促的感触。长于抒情,善用比、兴手法是《古诗十九首》最大的艺术特色。

汉末建安时期,“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籍、应旸、刘桢)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并普遍采用五言形式,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他们的诗作表现了时代精神,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气派,形成为后世称作“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七子中成就最高的是王粲,其代表作《七哀诗》三首是汉末战乱现实的写照。曹氏父子是建安文坛的风云人物,其中曹植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最高。曹植(19--232)的诗歌内容富于气势和力量,描写细致、词藻华丽、善用比喻,因而具有“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艺术风格,代表诗作为《赠白马王彪》。建安时代的诗,是从汉乐府发展到五言诗的转变关键,曹植是当时的代表诗人。他的诗受汉乐府的影响,但却比汉乐府有更多的抒情成份。

建安时代之后的阮籍(210--263)是正始时代的代表诗人,他的《咏怀诗》进一步为抒情的五言诗打下基础,他常用曲折的诗句表达忧国、惧祸、避世之意。与阮籍同期的还有嵇康(224--263),他的诗愤世嫉俗,锋芒直指黑暗的现实。他们俩人的诗风基本继承了“建安风骨”的传统。



两晋时期的诗歌创作逐渐走上形式主义道路,诗歌内容空泛。继承和发扬“建安风骨”传统,作品内容充实的诗人是左思(250左右--305左右)。他的《咏史诗》八首,借古事讽喻时事,思想性很强,但这类诗作毕竟不是主流,而且越来越少,直到东晋末年的陶渊明才给诗坛带来接近现实的作品。

隐居不仕的陶渊明把田园生活作为重要的创作题材,因此历来人们将他称作“田园诗人”。在当时崇尚骈骊、重形式而轻内容的时代气氛中,陶渊明继承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形成了他单纯自然的田园一体,为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而且五言诗在他的手中得到高度的发展。

与陶渊明差不多同时的谢灵运(385--433)是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他的山水诗特点是,能把自己的感情贯注其中,但有些诗字句


关于《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136 更新时间:2005-4-25


  先秦至隋的诗歌总集。135卷,今人逯钦立(1910~ 1973)纂辑。逯钦立,字卓亭,山东□野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裒集先秦、汉、魏、六朝诗歌的总集,明代有冯惟讷的《诗纪》,近代有丁福保的《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前者失之芜杂,真伪不辨;后者虽然力纠前失,但匡谬未尽,又失收先秦的歌谣逸诗。二书均不标注引录出处。逯钦立此书的优点是:①取材广博。隋代以前的作品,除《诗经》、《楚辞》外,凡歌诗谣谚,悉数编入。引用四部群籍达300种。②出处详明。每诗,必注明见于何书何卷,即或片辞只韵,无一例外。③异文翔实。各书的异文,或一书不同版本的异文,乃至前人的校勘成果,凡足资参考者统予记录。④考订精审。书中按断多有独到见解。⑤编次得当。依据作者生卒先后分卷编次,能显示出同期作家之间的联系和影响,易于比较不同的诗风和流派。惟未及最后定稿,纂集者即告谢世,所以不免间有疏误。但统观全书,在同类书中仍属最为完善和使用方便。此书于1983年由中华书局排印出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史书目答问 ·唐以前歌诗谣谚的总集

  ——逯钦立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我国自秦汉迄于隋末,九百年间,战乱频仍,政治多变。然而“摇荡性情”则必“形诸舞咏”,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不论是在品类数量,还是批评理解方面,都十分繁盛。据《隋书·经籍志》记载,这个时期仅别集一类,即有四百三十七部,四千三百八十一卷。若连同唐初已经亡佚的集子一起统计,则多达八百八十六部,八千一百二十六卷。可惜唐宋以降,历经兵燹之灾,汉魏六朝的典籍散佚特别严重,几乎百不存一。今天我们尚能看到的先唐旧集,不过是嵇康、阮籍、陆云、陶渊明、鲍照、江淹六家,其余各家诗文集都是宋以后人所纂辑的。前人的辑佚成果自然有保存资料之功,但其质量却参差不齐。如明嘉靖间冯惟讷所辑《古诗纪》一百五十六卷,号称“溯隋而上极于黄轩,凡《三百篇》之外,逸文断简,片辞只韵,无不具焉;秦汉而下,词客墨卿,孤章浩帙,乐府声歌,童谣里谚,无不括焉;七略、四部之所鸠藏,齐谐、虞初之所志述,无不搜焉”。前人也称赞这部书“自上古以迄陈隋,网罗放失,殊有功于艺苑”(《列朝诗集·冯惟讷小传》)。就搜集唐以前的文学资料来说,冯惟讷堪称荜路蓝缕的开创者,《古诗纪》一书在今天也依然具有参考价值。但是冯氏在考证上却缺乏功力,以致真伪错杂,讹误屡出,甚至把某些唐以后的作品也收了进去,成为艺林之笑噱。清人冯舒对这种粗疏的学风进行了抨击,撰《诗纪匡谬》一卷,纠其失误凡一百一十二条。到了近代,丁福保又尽采冯舒之说,对《古诗纪》加以损益,去其繁芜,正其纰缪,编成《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五十四卷。丁书问世后流通甚广,学人从中获益不少。可是丁书也存在着明显的弊病,一是不收先秦的歌谣逸诗,还不能作为《全唐诗》的前接部分,二是所录各诗概不标注出处来源,使人无从信据,三是剿袭《匡谬》的按断,未能尽改原书错误之处。由此可见,若以《古诗纪》和《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作为我们阅读和研究汉魏六朝文学的资料书,仍存在有许多困难和局限。

  一九八三年九月,中华书局出版了逯钦立辑校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我们阅读和研究中的资料问题,终于获得了很好的解决。此书的出版,为今后汉魏六朝文学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确实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

  逯钦立(1911—1973),字卓亭,山东钜野大义集人。1939年在昆明西南联大毕业后,曾在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专门研读汉魏六朝文学。1973年逝世前为东北师大中文系教授,兼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逯先生有感于《古诗纪》和《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的不足,早在1940年,即立志重新搜集上古迄隋末的歌诗谣谚,另谋新编。他潜心研究《古诗纪》所收各诗,逐一核校,在41年至42年期间,陆续撰写出《古诗纪补》、《古诗纪补正叙例》、《汉诗别录》等专题论文,将自己纂辑研究的心得公之于众。到1947年底,他已经完成了《先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诗》(出版时定名《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的初稿,但由于时势变化,没有来得及校订。建国以后,他由广西应聘到东北任教,校订之事时续时断。又因为本书体例上的改变,直至1964年,全书才最后定稿,前后历时达二十四年。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共一百三十五卷,除《诗经》、《楚辞》二书之外,从先秦到隋末的歌诗谣谚,无不辑录。其中先秦诗七卷,采录歌谣逸诗、谚语杂辞;汉诗十二卷,兼及古诗和乐府;魏诗十二卷,包括蜀、吴之作;晋诗二十一卷、宋诗十二卷、齐诗七卷、梁诗三十卷、北魏诗四卷、北齐诗四卷、北周诗六卷、陈诗十卷、隋诗十卷,并有释氏篇章及仙道、鬼神歌诗。所收有名姓可考的作者,总计八百余人。全部引书近三百种,可以说前此各种收有唐以前诗作的总集,如《文选》、《玉台新咏》、《乐府诗集》、《广文选》、《古诗类苑》、《苑诗类选》、《古谣谚》之类,均被逯书甄别采录,搜括殆尽。不仅总集、别集细心稽核,而且还广泛参考了经传史地、类书杂著、释道两藏、稗史小说、诗话诗注,甚至纬书字书、敦煌写卷等大量资料。这部《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在时间上起自上古,终于隋末,中间不曾间断,在内容上博大精到,集群书之大成,因此把它作为《全唐诗》的前接部分,是较为恰当的。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在内容上远远超过前人纂辑的同类总集,概括地说有五大特点:(1)取材博洽。本书《凡例》说:“是编以冯惟讷《古诗纪》为基础,以杨守敬《古诗存目》为参考,广取群书,悉心校辑,补苴阙佚,订正谬误,编成《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共一百三十五卷。”其所引用之书已超过《古诗纪》一倍,取材不可谓不完备。(2)资料信实。不论全诗或残句,都一一注明始见于何处,载于何书,决不用转手资料,读者征引和复检十分方便。(3)异文详备。所录各诗,凡见于各书的不同文字,或一书而有不同版本的文字,以及前人的校勘成果,并予记录。(4)考订精审。这是编者下力最多,也最能体现本书学术水准的一个方面。诸如辨证真伪、确定时代、订正题目、分合篇章、解析体裁等,编者都有不少真知灼见。(5)编次得宜。明清人编篡总集,往往以帝王宗室冠其首,而以释道、闺秀(妇女)另卷附后,本书则破除陋规,以作者卒年的先后为序,其时代不详或无卒年可考而仅知大略时代者,仍沿《古诗纪》旧例,列在各卷之末。这样的编排脉络清晰,有助于读者知人论世。《先秦汉魏晋南北朝待》的优点当然不止这五个方面,此不过举其荦荦大者。但就是这几个方面,就已经为我们研究文学发展史,从古代诗歌中汲取艺术营养,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

  《四库全书总目》集部总集类题解说:“文籍日兴,散无统纪,于是总集作焉。一则网罗放佚,使零章残什,并有所归;一则删汰繁芜,使莠稗咸除,菁华毕出。是固文章之衡鉴,著作之渊薮矣。”这里说明了纂辑总集的要求和总集具有的作用。《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既已符合“网罗放佚”、“删汰繁芜”的要求,那么它作为“文章之衡鉴,著作之渊薮”也必将发挥巨大的作用。本文限以篇幅,不能全面论述,请略举数端,以窥其一斑。

  一、可以纵观历代诗风的嬗变。我们看世界地图时,其陆海连接,起伏递变,一目了然。把历代的诗歌集为一编,也可以使读者获得居高临下,鸟瞰全局的效果,对各代诗歌创作的盛衰及其彼此关联和影响,会有一些直观的认识。

  二、便于比鉴不同的流派和风格。例如读魏诗,由三曹和建安七子可以领略建安文学“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的“风骨”,由阮籍、嵇康又可以看到正始诗文“厥旨渊放,归趣难求”的品格,两相衔接,恰成对比。这对于我们研究诗歌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诗歌自身的艺术规律诸问题,都非常方便。

  三、知人论世的可靠依据。鲁迅先生谈及文集编法时曾说过:“分类有益于揣摩文章,编年有利于明白时势,倘要知人论世,是非看编年的文集不可的。”(《且介亭杂文序》)《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虽然不可能将诸家作品逐一系年,但全部作者都按生卒先后为序,就全书而言,已经类似于编年体了。这就使我们能够全面看待某个时代总的文学风貌,分析某个作者在此一时代中所具有的特点,及其在当时和后世所处的地位。

  四、可补文学史研究之阙。今天我们对于古代作者的研究,一方面是依据现存的作品,一方面是借鉴前人的评论。如果根本看不到存留的作品,这种研究就很难进行了。例如西晋末年有个许询(玄度),《续晋阳秋》谓“询有才藻,善属文”,与孙绰“并为一时文宗”。《世说新语·文学篇》云:“简文称许掾云:‘玄度五言诗,可谓妙绝时人。’”梁锺嵘的《诗品》也说:“世称孙、许,弥善恬淡之词。”足见许询在当日声名是显赫的。《七录》载有《许询集》八卷,隋、唐志仅存三卷,宋以后便不见著录。今天要来全面评价许询的文学成就已经不大可能,幸好《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为我们辑录了他的一首《竹扇》诗和四个残句,才约略透露出一点“恬淡”风格的眉目,而且把它们与毗邻的郭璞等人的诗作相比较,也可以探索出一些孙、许“并为一时文宗”的端倪。

  五、编者的按断可给读者以启迪。逯钦立先生一生致力于汉魏六朝文学的研究,造诣很深,在《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的编纂校勘方面,有许多精彩的见解。例如陆云的“思文有圣”一诗六章题下有按语云:“此诗本集以‘从事中郎张彦明为中护军’为题,割‘奚世都’以下为序,并于题下注‘并序’二字。因序文言奚世都为汲郡太守,《诗纪》遂将‘奚世都’以下移作下篇《赠汲郡太守》之序。按本集、《诗纪》俱误。诗中言‘出抚邦家,入翔紫微’,非仅赠张彦明一人甚明。若从《诗纪》,则题诗冲突,可见‘奚世都’以下不得移赡于他篇。‘从事中郎张彦明为中护军’与‘奚世都’以下实相连为一长题,校刻者不知,误割为二,遂扞格而不通。”(《晋诗》卷六)由此一例可以看出,本书不仅是资料丰赡,而且在学术研究上也能给人以有益的提示。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的学术价值和使用价值,相信读者在研读时会有更多的体会,这里不再赘述。最后还需要说明的一点,本书仍有疏失之处。譬如有的作者、有的篇章失于考订,沿袭了旧本之误;所收诗句也有遗漏或重出的;一些作者的编次不尽合理,等等。读者在使用时仍需要注意鉴别。但总的说来,《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不失为目前阅读和研究唐以前诗歌的最完整、最精善的总集。


上一篇:十二生肖之天下属兔

下一篇:卧底3与狼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