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军事家朱儁的简介 朱儁是被谁害死的历史名人
朱儁人物生平简介 朱儁字公伟,他是东汉末年的名将。朱儁虽然出身寒门,朱儁少年时父亲就去世了,他的母亲曾经以贩买缯为家业,朱儁因孝养母亲而远近闻名。其为人好义轻财,乡里都敬重他。后来朱儁被太守徐珪举荐为孝廉。迁任兰陵令,颇著政绩,获上表举荐。不久拜交州刺史,仅率家兵五千人就大破叛军,平定交州。战后以功封都亭侯,入朝为谏议大夫。 朱儁同县的周规在之前受征辟时曾向公府借钱百万以整饰衣冠。后来周规家贫不能偿还,朱儁于是以母亲的缯帛去为周规还债。朱儁母亲因此十分愤恨并怪责他。朱儁却以先贫后富的道理安慰她。本县县长度尚深以朱儁为奇,把他推荐给郡守韦毅,于是朱儁开始在郡中任职。后任太守尹端任用他为主薄。 熹平二年(173年),尹端征剿许昭失利,被州刺史举奏,应问斩刑。朱儁悄悄到京师,花费数百金,买通主持章奏的官员,把刺史的奏章加以改动,于是尹端才得输作左校。尹端见罪过减轻,大喜,但心中疑惑,不知为何得减罪过。朱儁也始终没对人提起过。 光和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朝中公卿都推荐朱儁,说他有才略。于是,朝廷任命他为右中郎将,持节,与皇甫嵩共同出征。 朱儁先与黄巾军波才部作战,失败。皇甫嵩退守长社(今河南省长葛县东北)。波才率大兵包围城。当时,城中兵少,众寡悬殊,军中震恐。皇甫嵩安慰部下,并打算使用火计。天遂人愿,当晚大风骤起。皇甫嵩命令将士扎好火把登上城墙,先派精锐潜出围外,纵火大呼,然后城上点燃火把,与之呼应。皇甫嵩借此声势,鸣鼓冲出。黄巾义军缺乏战斗经验,惊慌散乱,被迫后撤。这时, 曹操 也奉命赶来,于是皇甫嵩、 曹操 、朱儁合兵,乘胜追击。黄巾义军顽强抵抗,数万人惨遭屠戮。 接着,皇甫嵩又和朱儁一起乘胜镇压汝南、陈国地区的黄巾军,并追击波才、进攻彭脱,连连取胜,平定了三郡之地。皇甫嵩上表朝廷,推功于朱儁,朱儁被封为西乡侯,迁镇贼中郎将。 当时南阳黄巾首领张曼成起兵,自称“神上使”,拥众数万,杀郡守褚贡,屯驻宛城(今河南南阳)百余日。后任太守秦颉击斩张曼成。黄巾余兵又举赵弘为帅,人众越来越多,达到十几万人。朱儁、荆州刺史徐璆和秦颉合兵,共一万八千多人,进击赵弘,从六月直到八月,始终不能取胜。有人上奏,要召朱俊回京。司空张温上疏劝阻,他说:“当年秦用 白起 ,燕任乐毅,都是旷年持久,才能够克敌。朱儁讨颍川,已经有功效,率部南征,计划已定,临阵换将,这是兵家所忌的,应该给他时间,让他成功。”灵帝依议。朱儁于是挥兵急攻宛城,杀死赵弘。 中平二年(185年)春天,朝廷任命朱儁为右车骑将军。朱儁率兵回京,被任命为光禄大夫,增加食邑五千户,改封钱塘侯,加位特进。后来因为母亲丧离职。服毕起家,任将作大匠,转任少府、太仆。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朱儁形象与正史相似。是汉车骑将军。黄巾造反时,为中郎将,引军讨伐。屡立功绩,迁车骑将军,河南尹。后来 董卓 的余党李傕、郭汜乱政,掠夺公卿,朱隽对汉室衰微的状况感到悲哀,归家后即病逝。 朱儁最后是怎么死的 同年,朱儁接替周忠为太尉,录尚书事。兴平元年(194年)秋天,朱儁因日食而免职,又奉命代理骠骑将军职务,持节镇抚关东,但未出行。 兴平二年(195年)二月,李傕杀死樊稠,郭汜自疑,又与李傕相互攻杀,长安大乱。朱儁留京没有出行,任大司农。李傕劫持汉献帝到自己的营中,献帝命朱儁和太尉杨彪等十多人去说服郭汜,让他与李傕和解。郭汜不肯,扣留朱儁、杨彪等为人质。朱儁的性格刚猛,当日便过于愤怒发病而死。
黄巾起义的将领有哪些?
天公将军(大贤良师):张角,地公将军:张宝,人公将军:张梁,神上使:张曼成张角: 冀州巨鹿(今河北宁晋西南)人,画符行医十余载,聚众数十万,号大贤良师,中平元年春二月(184年),发动黄巾大起义,自称“天公将军”,初战先擒皇族安平王刘续、甘陵王刘忠;攻杀幽州刺史郭勋、广阳(今北京)太守刘卫。同年冬十月,病殃广宗(今河北威县东南)。张宝: 角之弟,称“地公将军”。十一月于皇甫嵩战于下曲阳(今河北晋县西北),亡于阵中。《三国演义》中称张宝阵前使妖术,被刘备射伤,后被部将严政(虚构人物)所杀,献首投降。张梁: 角之弟,称“人公将军”。张角死后,拒守广宗,被皇甫嵩夜袭破城,亡于阵中。《演义》中曹操以骑都尉参预此役。波才: 豫州区黄巾军首领。先败当南太守赵谦于召陵(今河南漯河),次败朱儁,又依草结营围皇甫嵩长社(今河南长葛东北)。是夜会大风,皇甫嵩使人内外放火,会朱儁、曹操军至,大败。汉军追至汝南陈国再胜,复追杀波才于阳翟(今河南禹县),。彭脱: 波才副帅,被斩于西华(今河南西华南)。卜已: 青州区黄巾首领,八月被傅燮俘杀于东郡苍亭(山东阳谷东北)。张曼成:称“神上使”,南阳(河南南阳)区黄巾首领。斩杀南阳太守褚贡。后进攻宛与太守秦颉战,殁于阵中。赵弘: 张曼成战死。赵弘继为统帅,攻克宛城,部众发展至10余万人。六月,朱儁击灭颍川黄巾军,转攻南阳,与荆州刺史徐谬、南阳太守秦颉围攻宛城。八月,儁退兵诱敌,暗中设伏。黄巾出城追击,遭伏击,赵弘战死。韩忠: 继赵弘为南阳黄巾首领,投降未遂,突围不成,死于阵中。孙夏: 继韩忠为南阳黄巾首领。因主力被歼,危城不守,余部于十一月西移鄂(今河南南阳市东北)之精山(今河南南阳市西北),朱儁率军追击,孙夏等万余人战死。马元义:黄巾大方首领,召集荆、扬地区道众数万人到邺(今河北临漳),与冀州道徒会合。往来洛阳,联络中常侍封谞、徐奉等人为内应,“期三月五日起兵、同时俱发”。起事之前,张角济南弟子唐周叛变,向朝廷告密,泄露了起义计划。元义被捕车裂。程远志:《三国演义》虚构黄巾将领,于第1回登场,统兵五万犯涿郡。幽州刺史刘焉令校尉邹靖引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统兵五百破敌。两军交战大兴山下,远志被关羽一刀挥为两段。邓茂: 《三国演义》虚构黄巾将领,程远志副将,于第1回登场,茂被张飞一合刺于马下。高升: 《三国演义》虚构黄巾将领,张宝副将,于第2回登场。曲阳之战中被张飞刺杀。孙仲: 《三国演义》虚构黄巾将翎。和韩忠、赵弘共同攻宛。与朱隽、刘备交战,被刘备射中落马。
黄巾军著名将领有哪些
天公将军(大贤良师):张角,地公将军:张宝,人公将军:张梁,神上使:张曼成 张角:冀州巨鹿(今河北宁晋西南)人,画符行医十余载,聚众数十万,号大贤良师,中平元年春二月(184年),发动黄巾大起义,自称“天公将军”,初战先擒皇族安平王刘续、甘陵王刘忠;攻杀幽州刺史郭勋、广阳(今北京)太守刘卫。同年冬十月,病殃广宗(今河北威县东南)。 张宝: 角之弟,称“地公将军”。十一月于皇甫嵩战于下曲阳(今河北晋县西北),亡于阵中。《三国演义》中称张宝阵前使妖术,被刘备射伤,后被部将严政(虚构人物)所杀,献首投降。 张梁: 角之弟,称“人公将军”。张角死后,拒守广宗,被皇甫嵩夜袭破城,亡于阵中。《演义》中曹操以骑都尉参预此役。 波才: 豫州区黄巾军首领。先败当南太守赵谦于召陵(今河南漯河),次败朱儁,又依草结营围皇甫嵩长社(今河南长葛东北)。是夜会大风,皇甫嵩使人内外放火,会朱儁、曹操军至,大败。汉军追至汝南陈国再胜,复追杀波才于阳翟(今河南禹县),。 彭脱: 波才副帅,被斩于西华(今河南西华南)。 卜已: 青州区黄巾首领,八月被傅燮俘杀于东郡苍亭(山东阳谷东北)。 张曼成:称“神上使”,南阳(河南南阳)区黄巾首领。斩杀南阳太守褚贡。后进攻宛与太守秦颉战,殁于阵中。 赵弘: 张曼成战死。赵弘继为统帅,攻克宛城,部众发展至10余万人。六月,朱儁击灭颍川黄巾军,转攻南阳,与荆州刺史徐谬、南阳太守秦颉围攻宛城。八月,儁退兵诱敌,暗中设伏。黄巾出城追击,遭伏击,赵弘战死。 韩忠: 继赵弘为南阳黄巾首领,投降未遂,突围不成,死于阵中。 孙夏: 继韩忠为南阳黄巾首领。因主力被歼,危城不守,余部于十一月西移鄂(今河南南阳市东北)之精山(今河南南阳市西北),朱儁率军追击,孙夏等万余人战死。 马元义:黄巾大方首领,召集荆、扬地区道众数万人到邺(今河北临漳),与冀州道徒会合。往来洛阳,联络中常侍封谞、徐奉等人为内应,“期三月五日起兵、同时俱发”。起事之前,张角济南弟子唐周叛变,向朝廷告密,泄露了起义计划。元义被捕车裂。 程远志:《三国演义》虚构黄巾将领,于第1回登场,统兵五万犯涿郡。幽州刺史刘焉令校尉邹靖引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统兵五百破敌。两军交战大兴山下,远志被关羽一刀挥为两段。 邓茂: 《三国演义》虚构黄巾将领,程远志副将,于第1回登场,茂被张飞一合刺于马下。 高升: 《三国演义》虚构黄巾将领,张宝副将,于第2回登场。曲阳之战中被张飞刺杀。 孙仲: 《三国演义》虚构黄巾将翎。和韩忠、赵弘共同攻宛。与朱隽、刘备交战,被刘备射中落马。 黑山军:黑山、黄龙、白波、左校、郭大贤、于氐根、青牛角、张白骑、刘石、左髭丈八、平汉、大计、司隶、掾哉、雷公、浮云、飞燕、白雀、杨凤、于毒、五鹿、李大目、白绕、畦固、苦唒 张牛角: 博陵(今河北定州)人,随黄巾起事,号将兵从事,与张燕合军。燕推牛角为帅,俱攻瘿陶(今河北宁晋西南)。牛角为飞矢所中。被创且死,令众奉燕,告曰:“必以燕为帅。” 张燕:常山真定人,本姓褚。黄巾起,合聚少年为盗,众万馀人。与张牛角合军。牛角死,众奉燕,故改姓张。燕剽捍捷速过人,故军中号曰飞燕。其后人众寝广,常山、赵郡、中山、上党、河内诸山谷皆相通,其小帅孙轻、王当等,各以部众从燕,众至百万,号曰黑山。灵帝不能征,河北诸郡被其害。燕遣人至京都乞降,拜燕平难中郎将。袁绍与公孙瓒争冀州,燕遣将杜长等助瓒,与绍战,为绍所败,人众稍散,太祖将定冀州,燕遣使求佐王师,拜平北将军;率众诣邺,封安国亭侯,邑五百户。 杨凤: 黑山军将领。汉灵帝遣使拜杨凤为黑山校尉,领诸山贼,得举孝廉计吏。 于毒: 黑山军将领,随张燕破邺城,杀太守栗成。后袁绍引军入朝歌鹿场山苍岩谷讨于毒,围攻五日,破之,斩毒及长安所署冀州牧壶寿。(袁绍后遂寻山北行,击左髭丈八等,斩之。又击刘石、青牛角、黄龙、左校、郭大贤、李大目、于氐根等,皆屠其屯壁,奔走得脱,斩首数万。) 白绕: 黑山军将领。献帝初平二年(191),曹操出兵镇压黑白绕部,占据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 眭固: 黑山军将领。《演义》中为河内太守张杨属下。固在张杨被杨丑钉死后,杀掉杨丑投靠袁绍,后在与曹军作战中阵亡。
MMm
《后汉书 独行传》翻译
王烈字彦方,太原人也。少师事陈寔,以义行称。乡里有盗牛者,主得之。盗请罪曰:“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彦方知也。”烈闻而使人谢之,遗布一端 。或问其故,烈曰:“盗惧吾闻其过,是有耻恶之心。既怀耻恶,必能改善,故以此激之。”后有老父遗剑于路,行道一人见而守之,至暮,老父还,寻得剑,怪而问其姓名,以事告烈。烈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
译文:王烈字彦方,太原人。青年时曾在陈寔门下学习,因为品德高尚,称著乡里。有个盗牛 的被主人抓住,盗犯向牛主认罪,说:“判刑杀头我都心甘情愿,只求不要让王彦方知道这 件事。”王烈听说后派人去看望他,还送给他半匹布。有人问这是为什么?王烈说:“盗牛 人怕我知道他的过错,说明他有羞耻之心。既然心怀羞耻,必然能够改正错误,我这样做正 是为了促使他改过。”后来有个老汉在路上丢了一把剑,一个过路人见到后就守候剑旁,直 到傍晚,老汉回来寻剑,得到了遗失的剑,惊奇地询问他的姓名,并将这件事告诉了王烈。 王烈派人查访守剑人是谁,原来就是那个盗牛的人。
《后汉书·王充传》的翻译
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他的祖先从魏郡元城迁徙到元称。王充年少是就成了孤儿,乡里人都称赞他孝顺。后来到京城,到太学(中央最高学府)里学习,拜扶风(地名)人班彪为师。喜欢博览群书但是不死记章句。家里穷没有书,经常去逛洛阳集市上的书店,阅读那里所卖的书,看一遍就能够背诵,于是精通了百家之言。后来回到乡里,住在家里教书。会稽郡征聘他为功曹(官职名),因为多次和上级争论,和上级不合而辞职离开。
王充擅长辩论,开始的话好像很诡异,最后却又实在的结论。他认为庸俗的读书人做学问,大多都失去儒家了本质,于是闭门思考,谢绝一切庆贺、吊丧等礼节,窗户、墙壁都放着刀和笔。写作了《论衡》八十五篇,二十多万字,解释万物的异同,纠正了当时人们疑惑的地方。
刺史(官职名)董勤征聘他为从事(官职名),改任治中(官职名),自己辞职回家。他的朋友同郡人谢夷吾上书推荐王充有才学,汉肃宗特地下诏派遣公车(朝廷征聘贤人特定的车马)去征聘他,因为得病没有去。当时年近七十,体力和脑子都衰弱了,于是写作了《养性书》十六篇,倡导节制欲望,守住原神。永元(汉和帝年号)年间,病死在家中
黄巾起义的领导者是谁?有什么影响呢?
黄巾起义领导者是张角,这场农民战争发生在东汉末年汉灵帝时期,当时东汉政权被宦官和外戚所掌控,朝廷迂腐不堪,争斗不断,不仅国力日渐衰弱,百姓的日子也是苦不堪言,这时候巨鹿人张角发动了黄巾起义,贫苦农民纷纷响应号召。黄巾起义环境是汉末,徭役繁杂,朝廷动荡不安,生灵涂炭,那样的形势必须更改,因此张角领导干部了黄巾起义,他宣扬的服务宗旨也是老百姓所感的,因此很多人 陆续投靠张角。黄巾起义是历史时间经营规模巨大的民变战争,东汉王朝早已发生灭亡的趋向,张角只不过切合民声,揭竿起义,他领着了农户对朝中进行进攻,这对汉朝而言便是个大灾难。为了更好地平定县黄巾起义,很多诸候都逐渐割据一方,展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势,最终黄巾起义不成功,但是诸侯国军阀割据仍然存有,渐渐地转变成了三国鼎立阶段。张角自称为“天公将军”,他的2个小弟张宝,张梁,各自称“地公将军”和“人公将军”。黄巾军在全国各地烧官衙,杀贪官污吏,攻州掠城,盛况空前。东汉皇朝即派精兵镇压,通过近一年的大战,张角生病而死,他的2个小弟也阵亡疆场,黄巾军随后全方位败退。此次起义虽因执政者雄师围歼而不成功,但东汉政党也随着深陷四分五裂。在镇压黄巾起义中整体实力鼓起的一些军伐集团公司,如董卓,袁绍,曹操,孙权,刘备这些,又通过十多年的大战,最后生成了魏,蜀,吴的三国鼎立局势。黄巾起义,是古代历史上一次规模性的农户起义,此次起义虽以不成功而结束,但对后人当政者也打响了敲警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即农户的能量是不容小觑的,老百姓的权益是不可侵入的。
盘点黄巾起义的影响有哪些?
“黄巾起义”是第一次依托宗教的农民运动,在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及深远的影响,其中最为主要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 推动历史进程和后世借鉴意义,下面详细来说说说“黄巾起义”的深远影响。第一是:推动历史进程。在“黄巾起义”的初期阶段中,农民起义军队开战迅速,波及的面积广泛,相比较朝廷方面的力量,就显得抵抗力量非常的薄弱了,朝廷在面对这种压力的之下,想要通过其他方面的力量,进行对抗起义军队,其中就鼓励贵族方面,让其组织地方武装力量,分头镇压农民起义,这种做法刚开始确实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暂时且不同程度的压制了起义军的力量。通过以上的方式,贵族方面军队在仅仅九个月时间,就将起义军主力对于消灭掉了,剩余其残留余部队显然是已不足为患的。真是因为这种原因,各个地方武装力量通过压制起义军的过程中,得到了一定程度扩张及势力的扩大。这些武装力量在壮大之后,显然不想当小弟,互相征战,直到最后三国鼎立,东汉灭亡!在这方面,“黄巾起义”的起义军,显然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直接推动作用,让更多的武装力量不断的统一,形成了一定的综合势力。第二,后世借鉴意义重大。黄巾起义的方式与陈胜吴广起义,还有西汉末年的农民起义不同。不同的地方有几个点:第一个是“黄巾起义”整体组织是比较缜密的:第二是,黄巾起义是一个有计划、有充足的准备、有明确的目标的计划性质的起义。虽然,黄巾起义的结果是失败了,但是,导致失败具有诸多的因素,也是为后辈们总结了很多的有用经验,后期的李自成起义、太平天国起义均有所借鉴,并给予统治集团以沉重的打击。
朱儁怎么读?
朱儁读作:zhū jùn,朱的声母是zh,韵母是u,声调是一声;儁的声母是j,韵母是un,声调是四声。朱儁,字公伟。会稽郡上虞县(今浙江绍兴上虞区)人。东汉末年名将。朱儁出身寒门,赡养母亲,以好义轻财闻名,受乡里敬重。后被太守徐珪举为孝廉,任兰陵令,颇有治绩。再升任交州刺史,以家兵五千大破叛军,平定交州。战后以功封都亭侯,入朝为谏议大夫。光和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朱儁以右中郎将、持节平定三郡之地,以功进封西乡侯,迁镇贼中郎将。朱儁的军事成就朱儁任交州刺史时,选兵五千,两路直奔交趾,讨伐梁龙之乱。他一面整军不动,遣使探查虚实,一面召集援军,最终与七郡兵士一齐发动总攻,斩杀梁龙,招降数万,旬月之间,大乱全部平息。朱儁镇压黄巾之乱时,屡建战功:他先与黄巾波才部作战失利。后左中郎将皇甫嵩在长社(今河南省长葛县东北)以火计大破波才,朱儁、曹操与皇甫嵩合兵追击,杀死数万人。
朱橚的读音是什么?
朱橚的读音是zhū sù。表达意思:朱橚是人名,朱橚是朱元璋的第五子,周定王朱橚出生于元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七月,是明成祖朱棣的同母弟,有一种说法认为他们的生母是碽妃,存在争议。词性:通常在句中作名词,作为主语或宾语。人物特点虽然生长于皇室,但朱橚对治国理政、权势之争等事情毫无兴趣,他对医药很有兴趣,喜欢研究植物,曾组织编撰方剂学著作《保生余录》两卷,随后又着手编著《普剂方》,在此次被谪迁云南期间,组织编写了方便实用的《袖珍方》。即使生在帝王家,要活出自己的意义和价值,也并非只有争夺皇位这一条路。
三国浙江有哪些名人
孙坚(156-192)字文台,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汉末群雄之一,三国中吴国的奠基人。曾参与讨伐黄巾军的战役以及讨伐董卓的战役,后与刘表作战时阵亡。因官至破虏将军,又称“孙破虏”。其子孙权即为孙吴的开国皇帝。孙权建国后,追谥孙坚为武烈皇帝。
孙尚香(生卒年不详),即孙夫人,孙坚之女,孙策、孙权之妹,后嫁与刘备为妾。
孙策(175年5月17日-200年11月23日)字伯符,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汉族。孙坚之子,孙权长兄。东汉末年割据江东豪强,汉末群雄之一。绰号“小霸王”。孙权称帝后,追谥他为长沙桓王。
孙权孙权 字:仲谋。生卒:181 — 252(71岁)籍贯:扬州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容貌:紫髯碧眼,容貌甚伟,异于常人。官至:吴国皇帝、谥曰大皇帝、庙号太祖。
陆逊,字伯言(183-245),汉族。本名陆议,吴郡吴人也。世江东大族,孙策之婿,三国时期吴国大臣,著名的军事家,江东大都督。少孤,为从祖康纲纪门户。经典之战:彝陵之战 。官至 :上大将军 右都护 丞相 谥昭侯
陆抗:陆抗足智多谋,率众平定了西陵步阐的叛乱。又奉命屯兵江口,以图襄阳。晋派羊祜镇守襄阳,陆抗与羊祜英雄相惜,自守疆界,不动干戈。又上疏说:“晋不可伐,劝君主实施仁德,修养生息。”来回复君主孙浩攻打襄阳的计划。孙浩大怒,以为陆抗与敌人私通,削去了他的兵权,令孙冀代替他。这时羊祜上表劝晋主伐吴,几年后陆抗死去。陆逊之子。
顾雍(168—243),字元叹,吴郡吴县人。三国孙吴丞相、政治家。 顾氏是江南名门望族。顾雍从小聪明机灵,少年时曾从因避怨而隐居于吴的东汉文学家、书法家蔡邕(原名雍,字伯喈)学琴与书法。蔡邕对顾雍的才华十分赏识,认为将来必定有所成,于是将自己的名字相赠。顾雍像 弱冠之年,顾雍即由州郡官吏表举推荐,担任合肥长。后历任娄县、曲阿、上虞地方官,所到之处都有政绩。建安五年(200),孙权兼任会稽太守,以顾雍为郡丞,代理太守处理一切事务。后累迁大理奉常,兼领尚书令,封为阳遂乡侯。黄武四年(225),改为太常,进封醴陵侯,替代孙邵(182—245)当上了丞相、平尚书事,直至逝世。
虞翻,字仲翔。164 — 233(70岁)扬州会稽余姚[今浙江余姚]人。吴骑都尉。少好学,有高气。 太守王朗命为功曹。孙策征会稽,朗欲就之,翻乃劝朗避策。朗不能用,拒战败绩,亡走浮海。翻既归,孙策复命为功曹,待以交友之礼,身诣翻第。翻出为富春长。后翻州举茂才,汉召为侍御史,曹公为司空辟,皆不就。孙权以为骑都尉。于禁降吴,虽为翻所恶,然犹盛叹翻,魏文帝常为翻设虚坐。翻数犯颜谏争,权不能悦,又性不协俗,多见谤毁,坐徙丹杨泾县。既权为吴王,欢宴之末,自起行酒,翻伏地阳醉,不持。权去,翻起坐。权於是大怒,手剑欲击之,大司农刘基起抱权谏免。翻性疏直,数有酒失。权积怒非一,遂徙翻交州。虽处罪放,而讲学不倦,门徒常数百人。在南十馀年,年七十卒。归葬旧墓,妻子得还。
阚泽(170年~243年),字德润,会稽山阴人,三国时期的学者,性谦恭笃慎,孙权称尊号后为尚书,嘉禾时为中书令、侍中,赤乌时为太子太傅,去世后孙权曾因痛惜感悼而食不进者数日。《三国演义》描写阚泽是第一个识破周瑜打黄盖的苦肉计,后自告奋勇向曹操献诈降书,曹操识破后人面不改色,哈哈打笑,妙言让曹操相信了诈降书,是苦肉计中的关键人物。后于刘备御驾亲征东吴时,向孙权举荐陆逊为都督,间接上挽救了东吴的命运。
凌统(189—237年),字公绩,吴郡余杭人,相传鸬鸟镇凌家堂为其故里。父凌操,任孙策部破贼校尉。策死,从孙权。建安八年(203年)在夏口一战中,凌操不幸中流矢死。凌统时年十五岁,随军征进,奋力抢父尸而归。孙权嘉其勇,又以其父为国殉难,拜凌统为别部司马,行破贼校尉,使率父部。
凌操,字公决。吴郡余杭人。为人侠义有胆气,孙策锋起淮南时,凌操多从征伐,常登先冠于军中,履行先锋之务。后守永平长,平治山越,使奸猾之徒敛手,迁为破贼校尉。孙权统军后,凌操从讨江夏黄祖。军入夏口,凌操先登,破其前锋,轻舟独进,中流矢而死(《吴书》载:「甘宁以善射,将兵在后,射杀校尉凌操。」)。
朱然(182-249)字义封,丹杨故鄣(今浙江安吉)人。三国时期孙吴重要将领,朱治之子。官职:大都督 左大司马 右军师 当阳侯 兖州牧
本姓施,后赐姓朱,然尝与权同学书,相善,权器之。迁临川郡太守,平山贼,守大坞及三关屯防操,协潘璋擒关羽,徙昭武将军。蒙死荐然守江陵,然大败刘备伐吴,魏遣曹真、夏侯尚、张郃攻江陵,然固守,敌不克乃退,协权攻石阳、新城。讨柤中胜蒲忠军、李兴队,斩马茂,拜大都督,赤乌一二年卒,权素服举哀。
贺齐(?—227年),字公苗,会稽山阴(今江苏绍兴)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
贺齐少为郡吏,守剡长。时县吏斯从轻侠为奸,贺齐准备处理他,主簿劝阻说:“从,县大族,山越所附,今日治之,明日寇至”(《三国志·吴书·贺齐传》)。贺齐闻后大怒,当即将斯从斩首。斯从的族人知道后,立即聚众千余人攻打县城。贺齐率军民开城突击,大破之,贺齐由此威震山越。后来太末、丰浦两地的农民起义,贺齐被任命为太末长,仅用一个月的时间便将起义镇压了。
全琮,字子璜,吴郡钱唐人,父亲全柔是孙氏宿将。当时中州士人避乱至南方,依从全琮而居者数以百计,全琮辄尔倾家财以给济,贫富与共,于是远近显名。后孙权以全琮为奋威校尉,授兵数千人,命其讨山越。全琮募得精兵万余人,出屯牛渚,迁偏将军。黄武元年,魏国使曹休领舟军大出洞口,孙权使吕范督诸将相拒,全琮常带甲仗兵,伺候不休,并与徐盛击破敌兵,杀魏将尹卢。因功迁为绥南将军,进封钱唐侯。不久又与陆逊合击曹休于石亭。孙权分丹杨、吴郡、会稽三郡险地为东安郡,以全琮领太守。全琮至时,明于赏罚,招诱降附,数年中,收得万余人。后迁卫将军、左护军、徐州牧,尚公主孙鲁班,自此一门显贵。赤乌九年迁右大司马、左军师。全琮为人恭顺,言辞未尝忤人,既见亲重,赐累千金,却仍然谦虚接士,貌无骄色。十二年逝世,时年五十二岁(见《建康实录 卷二 太祖下》),其子全怿嗣任。
朱桓,字休穆。生卒:177——238(寿62)事权幕府,除馀姚长。桓抚慰民情,士民感戴。迁汤寇校尉,平丹阳鄱阳贼,后为濡须督,魏大司马曹仁率众功濡须,桓斩敌千余,败曹仁。迁奋武将军。黄武七年,桓协逊大败曹休,黄龙元年,拜桓前将军,领青州牧。嘉禾六年,桓与全琮以内应军向庐江,事露引还。桓本傲,耻见部伍,以胡综枉杀部将泄愤。赤乌元年卒。官职:前将军 青州牧 假节 嘉兴侯
这些都是籍贯为扬州(十三州之一)一带的名臣良将。(江西、安徽、江苏除外),还有很多。
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浙江有那些名人!
孙坚(156-192)字文台,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汉末群雄之一,三国中吴国的奠基人。曾参与讨伐黄巾军的战役以及讨伐董卓的战役,后与刘表作战时阵亡。因官至破虏将军,又称“孙破虏”。其子孙权即为孙吴的开国皇帝。孙权建国后,追谥孙坚为武烈皇帝。
孙尚香(生卒年不详),即孙夫人,孙坚之女,孙策、孙权之妹,后嫁与刘备为妾。
孙策(175年5月17日-200年11月23日)字伯符,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汉族。孙坚之子,孙权长兄。东汉末年割据江东豪强,汉末群雄之一。绰号“小霸王”。孙权称帝后,追谥他为长沙桓王。
孙权孙权 字:仲谋。生卒:181 — 252(71岁)籍贯:扬州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容貌:紫髯碧眼,容貌甚伟,异于常人。官至:吴国皇帝、谥曰大皇帝、庙号太祖。
陆逊,字伯言(183-245),汉族。本名陆议,吴郡吴人也。世江东大族,孙策之婿,三国时期吴国大臣,著名的军事家,江东大都督。少孤,为从祖康纲纪门户。经典之战:彝陵之战 。官至 :上大将军 右都护 丞相 谥昭侯
陆抗:陆抗足智多谋,率众平定了西陵步阐的叛乱。又奉命屯兵江口,以图襄阳。晋派羊祜镇守襄阳,陆抗与羊祜英雄相惜,自守疆界,不动干戈。又上疏说:“晋不可伐,劝君主实施仁德,修养生息。”来回复君主孙浩攻打襄阳的计划。孙浩大怒,以为陆抗与敌人私通,削去了他的兵权,令孙冀代替他。这时羊祜上表劝晋主伐吴,几年后陆抗死去。陆逊之子。
顾雍(168—243),字元叹,吴郡吴县人。三国孙吴丞相、政治家。 顾氏是江南名门望族。顾雍从小聪明机灵,少年时曾从因避怨而隐居于吴的东汉文学家、书法家蔡邕(原名雍,字伯喈)学琴与书法。蔡邕对顾雍的才华十分赏识,认为将来必定有所成,于是将自己的名字相赠。顾雍像 弱冠之年,顾雍即由州郡官吏表举推荐,担任合肥长。后历任娄县、曲阿、上虞地方官,所到之处都有政绩。建安五年(200),孙权兼任会稽太守,以顾雍为郡丞,代理太守处理一切事务。后累迁大理奉常,兼领尚书令,封为阳遂乡侯。黄武四年(225),改为太常,进封醴陵侯,替代孙邵(182—245)当上了丞相、平尚书事,直至逝世。
虞翻,字仲翔。164 — 233(70岁)扬州会稽余姚[今浙江余姚]人。吴骑都尉。少好学,有高气。 太守王朗命为功曹。孙策征会稽,朗欲就之,翻乃劝朗避策。朗不能用,拒战败绩,亡走浮海。翻既归,孙策复命为功曹,待以交友之礼,身诣翻第。翻出为富春长。后翻州举茂才,汉召为侍御史,曹公为司空辟,皆不就。孙权以为骑都尉。于禁降吴,虽为翻所恶,然犹盛叹翻,魏文帝常为翻设虚坐。翻数犯颜谏争,权不能悦,又性不协俗,多见谤毁,坐徙丹杨泾县。既权为吴王,欢宴之末,自起行酒,翻伏地阳醉,不持。权去,翻起坐。权於是大怒,手剑欲击之,大司农刘基起抱权谏免。翻性疏直,数有酒失。权积怒非一,遂徙翻交州。虽处罪放,而讲学不倦,门徒常数百人。在南十馀年,年七十卒。归葬旧墓,妻子得还。
阚泽(170年~243年),字德润,会稽山阴人,三国时期的学者,性谦恭笃慎,孙权称尊号后为尚书,嘉禾时为中书令、侍中,赤乌时为太子太傅,去世后孙权曾因痛惜感悼而食不进者数日。《三国演义》描写阚泽是第一个识破周瑜打黄盖的苦肉计,后自告奋勇向曹操献诈降书,曹操识破后人面不改色,哈哈打笑,妙言让曹操相信了诈降书,是苦肉计中的关键人物。后于刘备御驾亲征东吴时,向孙权举荐陆逊为都督,间接上挽救了东吴的命运。
凌统(189—237年),字公绩,吴郡余杭人,相传鸬鸟镇凌家堂为其故里。父凌操,任孙策部破贼校尉。策死,从孙权。建安八年(203年)在夏口一战中,凌操不幸中流矢死。凌统时年十五岁,随军征进,奋力抢父尸而归。孙权嘉其勇,又以其父为国殉难,拜凌统为别部司马,行破贼校尉,使率父部。
凌操,字公决。吴郡余杭人。为人侠义有胆气,孙策锋起淮南时,凌操多从征伐,常登先冠于军中,履行先锋之务。后守永平长,平治山越,使奸猾之徒敛手,迁为破贼校尉。孙权统军后,凌操从讨江夏黄祖。军入夏口,凌操先登,破其前锋,轻舟独进,中流矢而死(《吴书》载:「甘宁以善射,将兵在后,射杀校尉凌操。」)。
朱然(182-249)字义封,丹杨故鄣(今浙江安吉)人。三国时期孙吴重要将领,朱治之子。官职:大都督 左大司马 右军师 当阳侯 兖州牧
本姓施,后赐姓朱,然尝与权同学书,相善,权器之。迁临川郡太守,平山贼,守大坞及三关屯防操,协潘璋擒关羽,徙昭武将军。蒙死荐然守江陵,然大败刘备伐吴,魏遣曹真、夏侯尚、张郃攻江陵,然固守,敌不克乃退,协权攻石阳、新城。讨柤中胜蒲忠军、李兴队,斩马茂,拜大都督,赤乌一二年卒,权素服举哀。
贺齐(?—227年),字公苗,会稽山阴(今江苏绍兴)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
贺齐少为郡吏,守剡长。时县吏斯从轻侠为奸,贺齐准备处理他,主簿劝阻说:“从,县大族,山越所附,今日治之,明日寇至”(《三国志·吴书·贺齐传》)。贺齐闻后大怒,当即将斯从斩首。斯从的族人知道后,立即聚众千余人攻打县城。贺齐率军民开城突击,大破之,贺齐由此威震山越。后来太末、丰浦两地的农民起义,贺齐被任命为太末长,仅用一个月的时间便将起义镇压了。
全琮,字子璜,吴郡钱唐人,父亲全柔是孙氏宿将。当时中州士人避乱至南方,依从全琮而居者数以百计,全琮辄尔倾家财以给济,贫富与共,于是远近显名。后孙权以全琮为奋威校尉,授兵数千人,命其讨山越。全琮募得精兵万余人,出屯牛渚,迁偏将军。黄武元年,魏国使曹休领舟军大出洞口,孙权使吕范督诸将相拒,全琮常带甲仗兵,伺候不休,并与徐盛击破敌兵,杀魏将尹卢。因功迁为绥南将军,进封钱唐侯。不久又与陆逊合击曹休于石亭。孙权分丹杨、吴郡、会稽三郡险地为东安郡,以全琮领太守。全琮至时,明于赏罚,招诱降附,数年中,收得万余人。后迁卫将军、左护军、徐州牧,尚公主孙鲁班,自此一门显贵。赤乌九年迁右大司马、左军师。全琮为人恭顺,言辞未尝忤人,既见亲重,赐累千金,却仍然谦虚接士,貌无骄色。十二年逝世,时年五十二岁(见《建康实录 卷二 太祖下》),其子全怿嗣任。
朱桓,字休穆。生卒:177——238(寿62)事权幕府,除馀姚长。桓抚慰民情,士民感戴。迁汤寇校尉,平丹阳鄱阳贼,后为濡须督,魏大司马曹仁率众功濡须,桓斩敌千余,败曹仁。迁奋武将军。黄武七年,桓协逊大败曹休,黄龙元年,拜桓前将军,领青州牧。嘉禾六年,桓与全琮以内应军向庐江,事露引还。桓本傲,耻见部伍,以胡综枉杀部将泄愤。赤乌元年卒。官职:前将军 青州牧 假节 嘉兴侯
这些都是籍贯为扬州(十三州之一)一带的名臣良将。(江西、安徽、江苏除外),还有很多。
资治通鉴记载了从____到____共1362年间的史事
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扩展资料:创作背景司马光曾患历代史籍浩繁,学者难以遍览,因欲撮取其要,撰纪传体史。初成《通志》8卷,起战国至秦二世,表进于朝,引起宋英宗的重视。治平三年(1066),诏置书局于崇文院,继续编纂。宋神宗即位,赐书名为《资治通鉴》,并序以奖之。元丰七年(1084)书成。作者简介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原字公实,后改君实,原号迂夫,后改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全文共多少卷?
《资治通鉴》全文共多少卷?
1.189卷
2.294卷
正确答案:294卷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