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叶飘零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是:秋天枯叶飘落的样子。但是很多时候用来比喻心情,形容孤单、无奈心情和郁郁寡欢的心境和生活。"落叶”一般是指一种自然现象。一般秋天,大部分落叶植物、树木开始落叶,叶子枯黄、卷曲,从树上落下,随风飘舞,也代表深秋后,冬天即将到来。也泛指叶子落下。 "飘零”一般指轻柔物随风自空中飘落,飘泊流落、散失、凋零、破败等。有关于落叶飘零的诗句:1、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出自唐代孔绍安《落叶》。译文:秋气早来,树叶飘落,令人心惊;凋零之情就如同这远客的遭遇。2、酒市渐闲灯火,正敲窗、乱叶舞纷纷——出自宋代孔夷《落叶》。译文:酒市里的灯火渐渐稀少,只有枯叶乱纷纷,敲打着窗门。3、败垣芳草,空廊落叶,深砌苍苔——元代徐再思《人月圆·甘露怀古》。译文:残垣断壁荒草萋萋,廊殿空寂落叶飘零,厚厚的青苔爬上了台阶。
登岳阳楼原文及翻译注释
登岳阳楼原文及翻译注释,如下:登岳阳楼 杜甫 〔唐代〕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译文及注释:以前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终于如愿登上岳阳楼。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分隔开来,整个天地仿似在湖中日夜浮动。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年老多病只有一只船孤零零的陪伴自己。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栏遥望胸怀家国泪水横流。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中国第二淡水湖。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在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吴楚句:吴楚两地在我国东南。坼(chè):分裂。赏析:《登岳阳楼》主要是塑造了诗人自我形象,集中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而且由于这种感情与个人遭遇的悲惨、个人抱负的不能施展,紧紧联系在一起,所以使全诗在历史与现实、国家与个人种种矛盾之中,显得感情更加迭宕,更加深切,更加动人。“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有一点是很清楚的,诗人对洞庭湖向往已久,这是在叙事写景的行文中,自然地流露出来的感情。但这毕竟是过去的向往,登上了岳阳楼,其感情似乎应当是高兴。因为多年的向往实现了,一定高兴。但仔细品味,句中又见不到高兴的字眼,抽不出如愿以偿的情思。联系下文更是如此。实际上在这两句中“昔”与“今”之间,是一段漫长的时间距离,作者把这段距离拉开,没有用简单的“喜”“悲”之词来填充它,而是留给读者去想象、回味。古人说“律诗之妙全在无字处”,这里就是无字处。“昔”与“今”之间,天在变,地在变,国在变,人也在变。安史之乱,唐王朝由盛转衰,人民的深重灾难,杜甫个人的悲惨遭遇,这一切都凝聚在一起,凝聚在杜甫的心头,并随着诗人—起登上了岳阳楼。他高兴不起来。应当说“今上岳阳楼”是向往了多年不得登,如今才算是登上来了,这是一声长叹,长叹的内里是一团忧国忧民、伤时伤世的感慨。这一声长叹,就像那咏叹调的引子,开启了下面一个个乐章。这里还要注意到一个“水”字,题目是“登岳阳楼”,头一句却先写洞庭湖,第二句才写岳阳楼,而且是“洞庭水”不是洞庭湖。这个“水”字显然是要突出的,这是抓住了洞庭风光的主要特点,说明了下文主要是在“水”上做文章。
《登岳阳楼》杜甫古诗原文及翻译
诗圣杜甫创作的五言律诗《登岳阳楼》被誉为“登楼第一诗”,诗篇表现了杜甫得偿多年夙愿,即登楼赏美景,同时仍牵挂着国家的'百感交集之情,表达了报国无门的哀伤。 《登岳阳楼》原文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翻译 很早听过闻名遐迩的洞庭湖, 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 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 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 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登岳阳楼》注释 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中国第二淡水湖。 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临洞庭湖。在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吴楚句:吴楚两地在我国东南;坼:分裂。 乾坤:指日、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无一字:音讯全无。字:这里指书信。 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戎马:指战争;关山北:北方边境。 凭轩:靠着窗户;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岳阳楼记 一句原文 一句翻译
❤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庆历四年(1044)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岳阳做太守
❤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展它旧的规模,在岳阳楼上雕刻了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
❤ 属予作文以记之。
嘱咐我写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 予观夫八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我看那巴陵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
❤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
(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噬着长江的流水,水波浩荡,宽阔无边;
❤ 朝晖夕阳,气象万千。
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多变,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
❤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
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 。
❤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虽然如此,那么(此地)北方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水、湘水,降职远调的官员和(不得志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向那连绵的雨繁密不断,连月不放晴(的时候),阴冷的愤怒吼着,浑浊的浪冲向天空;
❤ 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状;
❤ 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
❤ 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特别是)傍晚天色昏暗,(只听到)老虎的长啸和猿猴的哀啼。
❤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着矣。
(这时人们)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的心情),(会觉得)满眼(望去都是)萧条的景色,感慨到了极点而十分悲伤。
❤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到了春天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
❤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在水中)游来游去;
❤ 岸芷汀蓝,郁郁青青。
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绿。
❤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有时候(湖上)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湖面上)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响起),一唱一和,这样的乐趣哪有穷尽呢!
❤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这时人们)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精神愉快,荣耀和耻辱一并忘了,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来喝,那简直是高兴到了极点。
❤ 嗟夫!
唉!
❤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我曾经探求过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们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什么原因呢?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是因为他们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喜或悲;
❤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在朝廷上做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
❤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不在朝廷上做官就替君主担忧。
❤ 是进亦忧,退亦忧。
这样(看来),进朝廷做官的也担忧,隐退江湖也担忧。
❤ 然则何时而乐耶?
(即使)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
❤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吧。
❤ 噫!
啊!
❤ 微斯人,吾谁与归?
没有这种人,我和谁一道呢?
【希望能帮到你~~~O(∩_∩)O~~】
登岳阳楼的翻译和原文
登岳阳楼的翻译和原文如下:原文:《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译文:以前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终于如愿登上岳阳楼。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分隔开来,整个天地仿似在湖中日夜浮动。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年老多病只有一只船孤零零的陪伴自己。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栏遥望胸怀家国泪水横流。《登岳阳楼》赏析此诗为登楼抒怀之作,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诗人对洞庭湖向往已久,这是在叙事写景的行文中,自然地流露出来的感情。但这毕竟是过去的向往,登上了岳阳楼,其感情似乎应当是高兴,因为多年的向往实现了。但句中又见不到高兴的字眼,抽不出如愿以偿的情思,联系下文更是如此。实际上在这两句中“昔”与“今”之间,是一段漫长的时间距离,作者把这段距离拉开,没有用简单的“喜”“悲”之词来填充它,而是留给读者去想象、回味。古人说“律诗之妙全在无字处”,这里就是无字处,“昔”与“今”之间,天在变,地在变,国在变,人也在变。安史之乱,唐王朝由盛转衰,人民的深重灾难,杜甫个人的悲惨遭遇,这一切都凝聚在一起,凝聚在杜甫的心头,并随着诗人—起登上了岳阳楼。他高兴不起来,应当说“今上岳阳楼”是向往了多年不得登,如今才算是登上来了,这是一声长叹,长叹的内里是一团忧国忧民、伤时伤世的感慨。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登岳阳楼》
有谁知道语言学家雅各布逊?他的著作推荐几本,谢谢
著名的俄罗斯语言学家,兴趣著作广泛,后移居到斯洛伐克共和国与美国,他是莫斯科语言学圈的主导者,也是布拉格学派的创建人,以他对语言学、 文学理论、 结构语言人类学、符号学的贡献来说,堪称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知识份子份子之一。他在语言学的三个见解直至今日仍扮演重要地位。
罗曼·雅各布森(1896~1982),是布拉格学派的宿将,也是结构主义思潮的先驱。他是犹太人,出生在俄罗斯;早年就读于莫斯科大学,1918年毕业,获得硕士学位。读书期间,曾参与创建莫斯科语言学小组。1920年,才24岁的雅各布森即成为莫斯科“高等戏剧学院”的教授。1921年移居捷克,1941年以犹太人而流亡美国,先执教于哥伦比亚大学(1943~1949),后受聘于哈佛大学(1949~1967)。生前曾为9家科学院的院士,得过25个荣誉博士学位,著作超过500种。
雅各布森的语言学研究涉及广泛——从最“专”的音位理论直到最“泛”的诗学论述,其中最有意义同时对传播学也最有启发的,当属有关隐喻与转喻二元对立的思想。这一思想追根溯源还是来自于索绪尔关于横组合与纵组合二元对立的观点,即语言系统的活动是在两个坐标轴上进行的;一是横向的句段(连锁)关系。
罗曼·雅各布森,既是一个语言学家,也是一个诗歌批评家,他运用广博的语言学知识,将结构主义语言学与诗歌批评连接起来,从诗歌的语言形式入手,揭示了“诗文本何以为诗”的奥秘,建立起一种语言学诗学批评方法。
雅各布森很早就将语言学与诗连接在了一起,他的形式主义诗歌理论极有见地,如“诗歌暴露自己的语言手段”、“诗歌是自在的词”等。但雅各布森在诗歌批评实践上的主要贡献,在于从语言的整体交流功能的对比研究中,分离出一种“诗歌功能”,并对该功能的形成过程给予透彻的语言学解析,从而在理论上解释了诗歌语言何以不同于其他语言。这一解释具有开创意义,揭开了“诗歌语言之所以成为诗歌语言”的内在生成机制。
其主要著作有:《无意义的书》、《未来派》、《论捷克诗》、《语言学和诗学》和《文学和语言学研究的课题》(与梯尼亚诺夫合著)等。
诗歌文本分析的视角
语言学与文学虽是两个不同的学科,但两者的
研究范围都离不开语言这一交际媒介。文学作品的
解读侧重以内容为出发点,透过作品的形式去阐释
其深层涵义,并揭示蕴藏于其中的美学价值。文学
作品的解读方式通常从审美过程、主题展开及艺术
结构特征等方面去关注语言,因而所得的解释具有
一定的主观倾向性。而诗歌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
裁,通常以简练的文字表达庄重的思想,而感悟这
种庄重的思想,首先要透析诗歌浓缩的语言,继而
发掘诗歌的美学价值,达到对人生真谛的体验。
语言学的研究侧重于分析方法,其本质特征在
于描写。
20
世纪中叶以来,语言学的发展突破了对
语言本体系统的研究,与相邻学科结合产生了新的
交叉学科。这其中就包括语言学与文学批评结合产
生的文学文体学。
这是
“
一种建立在语言学基础上的
文学批评,是运用语言学理论和方法研究文学文本
的一种途径。
”
(秦秀白,
2000
:
F13
)
应该说,文
学文体学作为一门新的交叉学科,国内外诸多学者
已经在这一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著述颇丰。
只是在运用语言学理论进行文学分析时,所采用的
语言学理论不同而已。本文拟用系统功能语法中的
语域理论来分析英国诗人
A.E. Housman
的一首诗
歌,说明语域理论在分析诗歌的语义语用特征中的
可操作性与实用性,有助于深入领会诗歌的主题意
义,挖掘诗歌的美学价值,为文学文本的诠释提供
多维视角。
《一叶落》(李存勖)译文赏析
一叶落 李存勖 系列:婉约诗词 一叶落 一叶落,褰珠箔,此时景物正萧索。画楼月影寒,西风吹罗幕,往事思量著。 注释 1褰(qian):揭起。珠箔:即珠帘。 2萧索:萧条、冷落。 赏析 秋风落叶,景物萧索。触景怀人,能不勾起往事的回忆! 「思量著」,余味无限,耐人寻思。这首小词借景抒情,睹物思人。 「画楼月影」,「落叶西风」,意境优美,情韵绵长。
李存勖《一叶落·一叶落》诗词鉴赏
一叶落·一叶落 五代:李存勖 一叶落,搴珠箔。 此时景物正萧索。 画楼月影寒,西风吹罗幕。 吹罗幕,往事思量着。 译文 透过珠帘,看窗外一叶飘零;掀起珠帘,看帘外萧条的景象。月光照到画楼使人感到寒意;秋风吹起了帘幕,触景怀人,不能不勾起往事的回忆。 注释 褰(qián):揭起。珠箔:即珠帘。 萧索:萧条、冷落。 鉴赏 秋风落叶,景物萧索。触景怀人,能不勾起往事的回忆!“思量着”,余味无限,耐人寻思。这首小词借景抒情,睹物思人。“画楼月影”,“落叶西风”,意境优美,情韵绵长。 这首词的作年、本事均无考。从词中所写的景物来看,当属悲秋怀旧之作。 首句“一叶落”被用作调名,可见在全词中地位之重要。《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原是,见微知著、以近论远之意。由此而来的“一叶知秋”的成语,则包含着人们对于时序变换的特殊敏感。李存勖是武夫,对哲理未必有兴趣,但对时序的变换是有感触的。透过珠帘,他看到一叶飘零,立即引起了严重的关注,以至要掀起珠帘,看看帘外的萧索景象。戎昱《宿桂州江亭》诗“露滴千家静,年流一叶催”,也许可以借来概括此句的第一层意思。一年的好光景即将逝去,怎能不感惜时光易逝呢? 不过,“一叶落”的意象在唐代的诗词中也时常与离情别绪联系在一起。韦应物《送榆次林明府》:“别思方萧索,新秋一叶飞。”韩翃妻柳氏《杨柳枝》词:“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都是显例。尤其是韦诗,此词的前三句可能是从它化出来的,“萧索”、“一叶”等词不象是偶然的巧合。因而有理由认为,李存勖由“一叶落”所引起的感怀,与离情别绪的关系更密切。尽管他意中的离人是谁,已无从考索,但从“此时景物正萧索”的感慨中,可以窥见他的心境是相当苍凉落寞的;又从“画楼月影寒,西风吹罗幕”两句,可以看出他确有所思。对月怀人,临风思远,原是人之常情。虽然史称李存勖“其心豁如也”,但置身于此境,也不能无动于衷。古乐府云:”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子夜秋歌》)相比较而言,“画楼”两句思致稍显深沉,而托物兴怀则同,因此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结末两句:“吹罗幕,往事思量着。”隐约点到了全词的主旨,而“往事”究竟指什么,则始终不肯说破。作者故意留下的这点模糊性,不仅有助于词境的浑成,而且还使全词增添了几分朦胧的美,读来愈觉悠然神远。难怪俞陛云激赏地说:“庄宗《一叶落》词,其佳处在结句,与《如梦令》同一机局、‘残月落花’句,寓情于景,用兴体也。‘往事思量’句,直抒己意,用赋体也。因悲秋而怀旧,情耶?怨耶?在‘思量’两字中索之。”(《唐词选释》)李存勖的词作大都写于作公子时期。其后用兵,“前后队伍皆以所撰词授之,使揭声而唱,谓之御制。至于入阵,不论胜负,马头才转,则众歌齐作。故凡所斗战,人忘其死,斯亦用军之一奇也。”(《五代史补》)应该说,像李存勖这样的词家,在词也数得上是“一奇”了。